柴芩温胆汤
柴芩温胆汤
柴芩温胆汤是由名方温胆汤加入柴胡、黄芩组成,具有理气化痰,
清胆和胃之效。
1.癫狂:郝某,男,55岁,2008年8月20日初诊。由患
者家属代诉:1990年患精神分裂症,经多处治疗,但是出院后经
常复发,服镇静剂好转,最近复发愈频。就诊时旧病发作已有月余,
坐立不安,性情急躁,喃喃自语,目光呆滞,面红目赤,大便干燥,
小便微黄。诊脉弦滑,舌苔垢腻。彻夜不眠,细询,其人心胸狭窄,
遇事踌躇。此为肝郁化火,鼓动阳明痰热,上扰神明。方用柴芩温胆
汤化裁:原方加藿香、石菖蒲、炒远志、酸枣仁、郁金、大黄各10
g,代赭石20,川连5g,5剂,水煎服。
8月26日再诊,本人已能自述病情,面红目赤消失,每晚能睡
5小时左右,口苦纳呆略有改善,脉弦濡,舌淡红尖红苔薄腻,病势
已减大半,前方减代赭石、大黄,加党参15g,白术、沙苑子各1
0g,5剂。水煎服。8月30日三诊:诸症悉平,睡眠转佳,家属
恐其复发,要求服药巩固,并告知患者发病多从舌苔厚腻开始,将柴
芩温胆汤改作丸剂,嘱咐续服1月。后随访已恢复工作,病情没有复
发。
(按):本例证属痰气内郁化火,痰火扰神,治当疏肝理气,清
热化痰,开窍醒神。方用柴胡、枳实、藿香、郁金理气为主,半夏、
茯苓、陈皮、远志化痰,三黄清泄痰火,石菖蒲、枣仁安神,代赭石、
竹茹降气。所谓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气顺则一身之津液亦随气
而顺矣。
2.眩晕:张某,男,42岁,2008年10月15日初诊。患
者自述:整日头晕耳鸣,十天半月有一次呕吐,夜寐右侧头颅轰响,
如乘舟车,不得入眠,猛一站立,头重脚轻,势欲倾倒。二便正常。
经西医诊断为美尼尔氏综合征,服止晕镇静剂不效。诊脉弦滑,舌红
苔薄腻,根部尤甚。证因长期坐办公室,脾湿不化,痰湿壅塞经络,
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处方:柴芩温胆汤加白术、郁金、石菖蒲各1
0g,炒远志6g,泽泻、勾藤各12g,灵磁石15g,5剂,水
煎服。
10月21日二诊:头晕已减,夜能成眠,苔薄腻,脉弦滑,头
颅仍有时而轰响,前方加夏枯草10g,续服5剂。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头为诸阳之会,耳目乃清空之窍,肝阳夹痰浊上扰清窍,
则头晕眼花,脑转耳鸣等症发作。朱丹溪就有“无痰不作眩”之说。
治用柴芩温胆汤化痰降浊泄热,加以平肝潜阳、健脾利湿之药合而成
方,各得其妙。
3.胸痹:马某,男,51岁。2010年1月15日初诊。
主诉:胸骨后疼痛且向后背左肩胛部放射9个多月。伴咽干咳嗽,
咯痰不利,食欲不振,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有力。曾经某医院诊断为:
食道溃疡,浅表性糜烂性胃炎。服消炎抗酸等类药物效果不显。此为
痰生中土,阻滞于上焦胸膈气机,郁久化热所致。处方:柴芩温胆汤
加瓜蒌、天花粉、丹参各15g,薤白、栀子各9g,黄连6g。6
剂,水煎服。
1月25日二诊:胸骨后疼痛消失,稍有拘急不适感,左肩胛部
仍有困痛,咽部不干,舌质红,苔白腻,脉弦。前方去薤白加羌活1
0g,6剂,水煎服。后随访病愈未复发。
(按):平时嗜好饮酒,日久湿热痰浊痹阻脉络而成胸痹,方用
清热理气化痰药加枳实、瓜蒌、薤白、丹参、天花粉宣痹通络,宽胸
散结,使胸中阳气旋运,浊阴得以下降,而获痊愈。
4.惊悸:王某,男,40岁,2009年6月3日初诊。自诉:
2001年曾患肾盂肾炎,经中西药治疗基本好转,尿检偶尔出现红
细胞。此人平素体胖,血压常在140/100mmHg。服降压药
能降至正常,停药继而复升。现证心慌心跳,惊恐不安,自觉惶惶如
人将捕之;头晕时而泛恶,身疲乏力,胸闷气短,夜寐不实,胃海雾形成原因 纳尚
好。脉沉弦细,舌苔白腻。此为痰热上扰,心神不宁。处方:
柴芩温胆汤加白术、炒远志、石菖蒲、柏子仁各10g,炒牡丹
皮、决明子、勾藤各15g,5剂,水煎服。
6月9日二诊:头晕、心悸、气短、泛恶已减,血压降至130
/96mmHg,尿检如前。仍在原方基础上加白茅根30g。病人
连续服药15剂,心悸惊恐消失,血压降至126/88mmHg,
尿检正常,上班年余随访未发。
(按):痰热内蕴,胃失和降,痰火互结,上扰心神则心慌惊悸,
柴芩温胆汤和胃降浊,清热化痰,痰热清则心自宁,辅以安神养心,
清降肝热之品而其病可愈。
5.半身不遂:吴某,男,48岁,干部。2010年3月2日初
诊。自诉一月前,因突发舌强不语,左半身不运,继而人事不知,急
送医院,诊断为脑血栓形成,经治疗后渐趋好转。现症右嘴角喎斜,
左侧肢体上举不利,咳痰不爽,四肢乏力,血压132/86mmH
g,诊其脉弦小滑,舌淡红苔白腻。此为风痰阻滞经络,气血运行受
阻。
处方:柴芩温胆汤加菖蒲、制胆南星各6g,僵蚕、炒地龙、远
志、白附子、当归、郁金、木瓜各10g,5剂,水煎服。3月18
日二诊:上方连续服用15剂,关节活动已利,口角正,唯乏力懒动,
遂以六君子汤合杞菊地黄丸善其后,调理3个月精神饱满,步履如常。
(按):本例痰浊素盛,肝风夹杂风痰火,流窜经络,蒙蔽清窍
而猝仆猝昏,喎僻不遂,柴芩温胆汤理气化痰降浊清热,加远志、石
菖蒲、郁金、白附子,胆南星、僵蚕、地龙等药祛风痰,通经络,当
归、木瓜活血祛风,以使风痰去经络通,诸证悉除。
6.更年期综合症:王某,女,52岁,工人。2009年1月2
7日初诊,自诉:绝经已三年,整日头晕目眩,性情急躁,心烦不眠,
腰部痠疼,纳食时好时坏,小便微黄,夜尿较频。诊脉弦滑有力,舌
淡红苔薄腻。处方:柴芩温胆汤加白术、益智仁、炒远志、酸枣仁、
佩兰、当归、白芍各10g。5剂,水煎服。
2月5日二诊:睡眠好转,食欲转好,眩晕减轻,前方加槐花、
山楂各10g。以后询知,此方续服半月,又按嘱咐常服参苓白术散,
诸症消失。
(按):更年期综合征,是妇女绝经前后的常见病,我们临床所
见,补肾法固然可以改善症状,如二仙汤等,若病人表现以烦躁易怒,
眩晕失眠等神志症状为主时则用柴芩温胆汤加减更为贴切,见效快捷。
可见女性更年期似更应该注意后天之寄情山水 本的调理。
7.不寐:马某,女,58岁,农民。2010年3月2日初诊。
患者自诉:经常心烦不寐,痰多黏稠,纳食甚少,大便不通畅,三五
日一行,胃脘漾漾欲呕。最近连续5日不眠,头如刀劈,诊其脉缓弦,
舌淡苔腻。此为胆胃不和,痰湿上扰。处方:柴芩温胆汤加大黄、炒
苍术、炒远志、柏子仁各10g,夜交藤、丹参各15g,当归12
g,厚朴5g,琥珀3g(吞服),5剂,水煎服。
3月8日二诊:服药后下燥屎十数枚,头痛减轻,每晚能睡三、
四个小时,每餐能进稀粥一碗,脉浮弦,舌淡红苔转薄腻,但有些恶
寒怕冷,体温37C,用葱豉汤暂服,感冒愈后,前方减琥珀、大黄、
苍术易白术,加郁李仁10g,续进5剂水煎服。
3月13日三诊:前症已好,唯乏力身疲,用归芍六君子汤调理
而安。
(按):本例因宿食停滞,积湿生痰,因痰生热,胃中不和,痰
热上扰则心烦失眠。治以柴芩温胆汤理气化痰,清热降浊为主,加和
中导滞安神定志之品而收功。
柴芩温胆汤是由温胆汤加入柴胡、黄芩组成。方中柴胡疏肝气升
清气,黄芩味苦性寒,有清泄肝胆郁火,开降痰浊之功;半夏辛温能
开中脘痞满,降浊化痰止呕;枳实苦寒行气消痞;茯苓甘温利窍除湿;
陈皮和胃化痰;竹茹降胆;甘草、生姜和胃。全方共奏理气化痰,清
胆和胃之功能。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如果过食膏梁厚味,或忧思郁结
而累及脾脏,导致气滞痰生。即《诸病源候论》所谓痰由气化不行而
成。然痰邪常常兼夹他邪而致病,如痰火、痰热、痰浊、痰湿等。痰
火、痰热以犯上为主,痰浊、痰湿以下溜为多。柴芩温胆汤功能使肝
气条达,胃气得降,脾气得运,清气升而浊气降,则气血痰火湿食诸
邪皆能消散,正是为这一病理机制所设的代表方剂,针对性强,用药
精当。如果兼有大便燥结,口苦纳呆,可于方中加入大黄苦降泄下,
决泻土实,病情往往一泻而愈。
当今社会人们生活物质丰富,生活条件充裕,没有辛苦劳作,一
年四季,过于安逸,加之不良饮食习惯,贪食膏粱厚味,酿生痰浊;
其次,工作、生活节奏快、压力大,精神情志焦虑抑郁患病率高,脏
腑功能失调、代谢失常营养米粥 则生痰留饮,所以现在临床上代谢障碍类疾病
多、肥胖多、痰证多。痰证类疾患确实堪称当今世界第一大流行病。
因此临证无论心、脑系或者西医诊断神志精神等系统疾病,只要符合
胆胃不和,痰热内扰,升降失常之病机,证见舌苔厚腻,脉滑有力者,
率先使用此方,常获良效。另外,发现有不少身体肥胖之人,多有多
食善饥、饿则汗出等症状,受“肥人多痰”启发,按“脾实痰证”投
以柴芩温胆汤加减治之,通降泻土,往往获效较快。可见柴芩温胆汤
对脾胃功能的调理也有所裨益。
胆怯易惊,心烦不眠,中医十大名方——温胆汤
“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温胆汤。”
——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胆腑・胆虚寒》
“治心胆虚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异象惑,遂致心惊胆
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
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
温胆夏茹枳陈助,佐以茯草姜枣煮,
理气化痰利胆胃,胆郁痰扰诸证除。
温胆汤,为祛痰剂,具有理气化痰,和胃利胆之功效。
主治胆郁痰扰证。胆怯易惊,头眩心悸,心烦不眠,夜多异梦;
或呕恶呃逆,眩晕,癫痫。苔白腻,脉弦滑
方剂组成:
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
方剂解析:
温胆汤,系从《金匮要略》之橘皮竹茹汤合半夏加茯苓汤增减化
裁而成。
方中半夏障逆和胃,燥湿化痰,为君,
竹茹青热化痰,止呕除烦,枳实行气消肖痰,使痰随气下为臣;
陈皮理气燥显,茯等健脾渗显为佐;姜、枣、甘草益脾和胃,协
调诸药为使。
故具有青热除烦、化痰止呕之功
按说在温胆汤中无舒胆之药,而命名“温胆”,看来难以理解,
那么为何用以“温”字?
《尔雅》释训:'温,温和也”,《疏》:“宽缓和柔也”,由此
可见温”是“温和”之意,
不能与“热“同论,且从温胆汤诸药性来看,也皆为温和之物。
再者,古人认为心悸、心慌以及虚烦不得眠为症,与胆火浮越有
关,
“胆气怯者,心神必虚”,心和胆之间经别络属,亦相互影响。
温胆汤中竹茹能清心火,温和胆气,所以,温胆汤之意,显而易
见。
临证应用:
温胆汤寒温并用,以辛温为主,补胆虚,温胆寒,化痰浊,而促胆之升发,
助胃之和降。
全方中虽无重镇安神之品,但由于能升清降浊,故阴阳之道可通,则能
入寐。
后世医家根据温胆汤的特点,将其功用不断扩展,
通过和胃化痰、温通胆腑、和解枢机而用于胆郁痰热上扰之证。
使温胆汤又具有了“清胆”之功效。
《医方集解》还将其列入了“和解门”。温病学亦将其划归为和
解剂。
根据临床体会认为:
大凡情志不遂,忧思郁怒,内扰肝胆之气,导致疏泄不利、津液不布、
聚而成痰者;
或脾胃素有积热,且湿热较重者;或者大病后,素体胆虚者;或内伤饮
食,脾胃气机升降失常者;
临证常现呕逆、口黏、心烦不寐、心悸、胸闷、头昏沉不爽、耳
鸣、耳聋、震颤、倦怠、多寐等证,
都在温胆汤的适应范围之内。
现代医学中高血压病、冠心病、心绞痛、美尼埃症、神经衰弱、
失眠、头痛、精神抑郁症、老年焦虑性神经症及抽动症、秽语综
合征等
属胆胃不和、痰热上扰者都可以本方为主进行治疗。
加减化裁:
若心热烦甚者,加黄连、山栀、豆豉以清热除烦;
失眠者,加琥珀粉、酸枣仁、远志以宁心安神;
惊悸者,加珍珠母、生牡蛎、生龙齿以重镇定惊;
呕吐呃逆者,酌加苏叶或梗、枇杷叶、旋覆花以降逆止呕;
眩晕,可加天麻、钩藤以平肝熄风;
癫痫抽搐,可加胆星、钩藤、全蝎以熄风止痉。
注:以上文中所涉方剂药物,仅为一般性学术交流;请大家在医
生或药师的指导下使用!!
柴芩温胆汤
处方柴芩温胆汤:柴胡10克、黄芩12克、半夏养蘑菇 10克、陈皮10
克、竹叶15克、茯苓15克、枳壳10克、茵陈15克
二、主治:
1、失眠:本方不用加减,多半服后就有效果。如果略能加减一二,
则疗效更佳。如心烦意乱加栀子和豆豉;多梦加龙骨牡蛎;头痛和头
晕加川芎和白芷。
2、阳痿:主要加白芍和蜈蚣。
3、胆囊息肉:主要加乌梅和夏枯草。
4、小儿多动秽语综合症,儿童痉挛症:主要加钩藤、栀子、菊花、
天麻之类。
5、夜卧惊呼:主要加龙牡、当归之类。
6、腻苔:黄腻加茵陈、泽泻;白腻加木香、砂仁之类。
7、斑秃:加桃仁红花,服15天左右可以看见患处长出黄白之绒
毛;再用本方加当归生地女贞子桑葚,服至半月左右,见白发转黑,
改服六味地黄丸服至痊愈。
时方验案之-----柴芩温胆汤治疗失眠、恶梦、胆怯女,35岁,三
年前因家庭问题而现:每晚难以入眠、眠后恶梦纷纭。素心烦,胆怯
易惊。服药无数,多为养血安神、镇静止惊之品,好坏参半。舌苔白
腻,脉弦略滑,此为肝郁化火,炼液成痰,胆虚痰惊之
证,处以柴芩温胆汤加减。
柴胡14g黄芩6g清半夏20g茯苓30g陈皮10g枳实10g竹茹
15g茵陈12g滑石10g夏枯草15g生姜7片大枣7枚
七剂
二诊:心烦有减,入眠仍差,梦已不清楚,身感舒适,仍胆小怕
生,上方去滑石,加菖蒲10g远志10g
栀子6g七剂
三诊,已不怕见人,白天神清气爽,晚间入眠困难,祛病如抽丝,
效不更法。去掉茵陈,改清半夏
30g、夏枯草10g,加高粱米30g。嘱其米熟汤成。七剂
效佳,后以健脾气、养肝血之丸药善后。
温胆汤发挥、运用佼佼者,当属恩师刘渡舟之博士生--张清苓女
士。余多效仿,挚谢。
柴芩温胆汤合栀子豆豉汤治疗失眠
【症状】某女,29岁,失眠已有2年,夜间睡眠合计不足4个小
时。多梦,醒后神疲乏力,伴有心烦,口中粘腻,大便不爽。舌苔白
腻,舌质黯,脉沉弱略数。
【辩证】为痰热上扰。
【治疗】柴芩温胆汤合栀子豆豉汤
【处方】柴胡10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茯苓30克、竹茹
10克、陈皮10克、枳壳10克、生栀子10克、淡豆豉10克、生龙
骨30克、生牡蛎30克、甘草6克。
【疗效】服至7剂便可安然入睡,白腻苔消失殆尽。服至将近一
月,多年顽疾就此消失
刘渡舟:温胆汤的临床运用
温胆汤方中无温胆之品,且有凉胃之药,为何本方不叫做“清胆
汤”,反而叫“温胆汤”?温胆汤的病机如何?临床如何化裁应用?
刘老的这篇文章很值得我学习。
文/刘渡舟
温胆汤是《备急千金要方》中的一张名方,主要用来治疗“大病
后虚烦不得眠”。原方由竹茹、枳实、半夏、生姜、陈皮、甘草六味
药组成。
到了宋代,在陈无择所著的《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又在温胆
汤原方中加上茯苓、大枣二味,但目前临床上一般不用大小偷的近义词 枣。
《医宗金鉴删补名医方论》认为本方主治“热呕吐苦,虚烦,惊
悸不眠,痰气上逆”,并在《伤寒心法要诀汇方》中以歌诀形式概括
其主证为“口苦呕涎烦惊悸”。但现在临床上运用本方可以治疗许多
病证,所以,有必要重新加以研究。
一、方名考识
从温胆汤的药物组成来看,本方属于化痰清热,和肝胆,除虚烦,
定惊悸的方剂,作用在于清而不在于温,与温寒暖胆的方剂明显有别。
那为什么不把本方叫做“清胆汤”,反而叫“温胆汤”呢?
中医认为肝属刚脏,性喜条达而忌抑郁,胆喜宁静而恶烦扰。
《备急千金要方》说:“胆腑者,主肝也。肝合气于胆,胆者中清之
腑也”,可见肝胆在生理上是相互沟通的。由于肝胆之气具有生、升
的特点,以舒畅条达为平,古人将肝胆之气比类如春气之温和,温则
胆气乃能条达。
如果痰热邪气客于肝胆,则肝胆失其温和则发病。欲复其性,必
先去其痰热,痰热去则胆气自和而温,因此用“温胆汤”作为方剂的
命名。
二、病因病机
痰壅气郁,肝胆失于疏泄,久而化热生火,以致痰、气、火三者
交郁,就形成了“温胆汤”证。
三、主治病证
温胆汤临床运用十分广泛,涉及多种病证,但根据临床所见,其
主要脉证是:头目眩晕或疼痛,失眠,心烦,恶心,呕吐,心悸,胸
胁胀满或疼痛,胆怯易惊。舌质红绛,舌体胖大,苔黄白而腻,脉弦
滑或数。
其主证分析如下:肝胆风火相煽,挟痰热上扰,壅闭清阳之位,
故头目眩晕或疼痛;肝胆气郁而失于决断,神魂无主,所以心悸而善
惊;痰热内扰心神则烦躁不宁,失眠而多梦不安;木郁土壅,脾胃升
降失常,往往出现泛恶欲吐,纳呆;肝胆气郁,使其经脉不利,则胸
胁胀满或疼痛。
此外,痰为百病之母,更兼火性肆虐,病在少阳,枢机不利,气
机升降出入失常,各种兼挟证比较多见,或挟湿热;或挟食滞;或挟
阳亢,或挟风阳入络等证。
四、临床运用特点
凡用温胆汤,一定要掌握其加减变化的基本规律,这是临床上运
用本方治疗多种病证而取效的关键。
•(一)柴芩温胆汤
治疗少阳气郁化火,经气不利比较严重,如胸胁苦满或疼痛,口
苦,目赤,偏头疼痛或气窜作痛等,加柴胡、黄芩,布达少阳气郁,
发越少阳火郁,而能利少阳枢机。若胁下痞硬,加生牡蛎、川楝;胸
胁疼痛引背者,则加片姜黄、南红花。
•(二)黄连温胆汤
治疗痰热扰心而热势较重,以心烦不安或失眠为主。火热重者再
加黄芩,以清泄胆腑火热之邪。
•(三)归芍温胆汤
治疗少阳痰热而挟阴血亏虚。肝为藏血之脏,体阴而用阳。气郁
化火,最易耗损肝血,血虚不荣则见头皮或肢体麻木,肢体拘急痉挛
或肢颤,或周身窜痛,舌质红绛少苔或有裂纹,加当归、白芍滋养肝
血;若头晕或头痛以月经为甚,上方再加白薇、党参;头胀痛者加夏
枯草,巅顶头痛加川芎、白蒺藜,后脑痛加桂枝;阴虚严重而舌质光
绛者,可加生地或乌梅。
•(四)龙牡温胆汤
治疗胆气虚怯,心神不宁所致的惊怖而夜寐不安,加龙骨、牡蛎
可以敛神定志,同时加大茯苓剂量,以加强其安神的功效。严重者,
可再加夜合花、夜交藤与龙齿。
•(五)桃红温胆汤
治疗少阳痰热而挟有血瘀脉阻,出现神呆或健忘,舌质有瘀斑,
加桃仁、红花活血化瘀而通利血脉,严重者可再加川芎、赤芍。
•(六)丹栀温胆汤
治疗痰热内蕴,少阳相火郁勃,出现心烦不安或烦热汗出等,加
丹皮、山栀以泄少阳相火。若五心烦热,加知母、黄柏;午后低热或
盗汗加青蒿、地骨皮。
•(七)郁蒲温胆汤
治疗痰热蕴于胸膈,痹阻气机而见胸闷胸疼等,加郁金、菖蒲豁
痰利气以开痹。若善太息或心中懊憹者,加佛手、香附;或由于痰湿
上蒙心窍而出现神呆不语或语言不利者,也可加此二味豁痰开窍,严
重者加远志、珍珠母、胆星、天竺黄等。
•(八)苍柏温胆汤
治疗痰热挟湿热下注,而见腰膝疼痛,尿黄短不利,妇女带下多
等,加苍术、黄柏清下焦湿热。带下黄秽加土茯苓,椿根皮;湿邪重
而厌食油腻者,加茵陈、滑石。
•(九)黛蛤温胆汤
治疗少阳痰热,相火郁勃而扰心犯肺,出现躁烦神狂多梦,或咳
嗽痰多者,加青黛、海蛤壳清肝凉血,涤痰化结。痰多加瓜蒌仁、枇
杷叶;吐痰不爽加海浮石。
•(十)羚钩温胆汤
治疗少阳痰热而挟肝阳上亢动风,眩晕耳鸣或昏仆,腰膝酸软,
或肢麻、肢颤,加羚羊角、钩藤平息肝风。
•(十一)蚕蝎温胆汤
治疗痰热动风入络而见肢体麻木,项强疼痛或肢体拘急痉挛者,
加全蝎、僵蚕虫类搜剔之部门的英文 品以通经活络。
•(十二)硝黄温胆汤
治疗少阳痰热而挟有胃家实滞者,症见腹胀满,大便干结或不爽,
加大黄、芒硝或风化硝通腑泄热,以和胃气。
以上所举的十二种兼挟证,常常伴随着主证而出现,主证与兼证
在病机上有着内在的联系,如果能将以上所说的各种证治规律及特点
熟记于心中,临证时审察病机之所变,病证之所偏重而加减变化不拘
一格,则用方投药,多能取效。
五、病案举例
•(一)唇舌感觉异常
杨某,女,59岁。得病已5年,屡治无效。自称其右侧唇与舌体
感觉热而麻,如涂辣椒末,而左侧唇舌则感觉寒凉如冰。每日晨起必
定先呕吐痰涎数口,而且心悸易惊,少寐多梦,舌苔白腻,脉弦滑有
力。用温胆汤加胆星、竹沥、黛蛤散,服六剂后诸症全消。
•(二)心胸憋闷
张某,女,32岁。病从惊吓而得,心胸憋闷,有时气上冲胸,心
中烦乱难忍,必须奔出户外,大声喊叫才觉舒缓。夜寐不佳,多梦,
善畏,情志嘿然。舌质红苔白,脉沉弦。用温胆汤加郁金、菖蒲、香
附、青皮、丹皮、白芍,服二十余剂,逐渐获愈。
•(三)幻觉幻视
王某,女,30岁。素常胆怯善惊,如果一人独居,往往幻见一屋
老幼媦集,并向之吃吃而笑,非常森人。经常失眠,夜多噩梦,头痛,
心烦口苦。舌质绛苔黄厚,脉滑数。用温胆汤加黄连、黄芩、龙骨、
牡蛎、夏枯草、栀子等,进退十余剂而安。
•(四)身体振颤
朱某,女,21岁。平时胆怯易惊,少寐多梦。近日来每天午后周
身振颤但无寒热,饮食尚可,经带也正常。只见面色黧黑,舌苔白腻,
脉沉滑。此为痰气内郁,肝胆神魂不潜,挟有血虚动风之象。用温胆
汤去甘草加钩藤、当归、白芍、熟地、香附、郁金、胆星,四剂愈。
•(五)失眠
张某,女,58岁。患失眠已有一个多月,经常感觉心中烦闷而难
以入睡,或睡后乱梦纷纭,常被梦中景物所惊醒,心悸,闻声则惊。
舌质红苔薄,脉弦。其证每因情志郁怒而加剧。用柴芩温胆汤加黄连
粉、夜交藤、夜合花,服四剂即能安寐。
•(六)抽搐
周某,男,5岁。患小儿惊风,四肢不时抽搐,受惊吓后更加严重。
舌苔腻,脉滑。用温胆汤去生姜、甘草,加天竺黄、天麻、钩藤、龙
胆草、全蝎,连服五剂而抽搐止。
•(七)狂躁
武某,男,22岁。一年前精神受到剧烈刺激而患病。神情默默或
多言不止,心烦不眠,时而狂躁不安,西医诊断为:狂躁型精神分裂
症,曾用中西药治疗而效果不显。大便干,舌质红绛,脉弦滑。证属
阳火亢盛,挟痰扰心,用黄连温胆汤加大黄、郁金、菖蒲、青黛、海
蛤壳,并送服紫雪丹。连服四剂,神志转清,言答正常。续用上方加
减调治而愈。
•(八)眩晕
李某,男,41岁。头晕目眩,视物旋转,伴心悸,汗出,呕吐酸
苦。舌质红苔白,脉弦细。用归芍温胆汤加白薇、石斛、石决明、龙
胆草、生龙牡,服六剂而眩晕止。半个月后,天旱不雨,溽热袭人,
病证又发作,上方加青黛、滑石、鲜荷叶进退而愈。
•(九)头痛
温某,女,27岁。患前额胀痛,伴头晕,泛恶欲吐已2年,近来
发作频繁,每月2次。舌苔白腻,脉弦滑。用温胆汤加夏枯草、菊花、
黄芩、当归、白芍。服药四剂,头痛若失。
•(十)热极似寒
王某,男,44岁。患者常觉有一股寒气从少腹向上冲逆,或向四
肢滚滚流动,所到之处,寒冷麻木不堪忍耐。虽在炎暑烈日之下,也
必须穿棉裤棉鞋才觉舒服。曾用附子一次量达30克也毫无反应。其人
身材高大,双目炯炯有神,大便常,小便黄短,口苦恶心,胃脘作胀。
舌苔白腻,六脉弦数有力。这是肝胆气郁,郁极化火,火极似水反见
寒象。用柴芩温胆汤加当归、白芍、全蝎、青黛、滑石、龙胆草、栀
子、青皮,前后加减共服九剂,寒流不作,身已觉温,能脱去棉裤棉
鞋。后用四逆散调治。
本文发布于:2023-03-21 15:16: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38297015395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温胆汤.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温胆汤.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