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
《xx的故事》
华罗庚是世界著名的数学家,中国数学界的泰斗。他一生的故事许多许多,
本文写的是他上小学时,敢于向专家挑战的事,表现了他善于思考,勤学好问
的求知态度。
文章开头先概括写华罗庚从小就“非常喜欢数学”。联系到他日后的成功,
使我们再次想起那句老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他除了看课本外,还常常借
老师的书看。”说明华罗庚从小博览群书,对数学已经到了痴迷的程度。
接下来用两个自然段讲华罗庚发现一位教授的文章有错误,勇敢地提出了
不同意见,并得到了表扬。其中“看了又看”“算了又算”反映了他严肃认真的学习
态度。“当然可以了,谁都会有错儿的!”“谁”指的是任何人,当然包括专家。
老师的话给了华罗庚极大的鼓励,培养了他敢于求真的精神。
最后讲华罗庚成了一位世界著名的数学家。
这篇课文是上一册教材中《动手试一试》一文的延伸,以著名科学家的真实
事例进一步明确了可贵的求知态度。课文虽然写的是科学家的故事,但是选取
了小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小时候的故事。而且力求从语言、动作、心理等方
面把人物写得生动、可亲,增强了感染力。
华罗庚的有关资料
华罗庚出生在一个摆杂货店的家庭,从小体弱多病,但他凭借自己一股坚
强的毅力和崇高的追求,终于成为一代数学宗师.
少年时期的华罗庚就特别爱好数学,但数学成绩并不突出.19岁那年,一
篇出色的文章惊动了当时著名的数学家熊庆来.从此在熊庆来先生的引导下,
走上了研究数学的道路.晚年为了国家经济建设,把纯粹数学推广应用到工农
业生产中,为祖国建设事业奋斗终生!华爷爷悉心栽培年轻一代,让青年数学
家茁壮成儿使他们脱颖而出,工作之余还不忘给青多年朋友写一些科普读物.
下面就是华罗庚爷爷曾经介绍给同学们的一个有趣的数学游戏:有位老师,
想辨别他的3个学生谁更聪明.他采用如下的方法:事先准备好3顶白帽子,2
顶黑帽子,让他们看到,然后,叫他们闭上眼睛,分别给戴上帽子,藏起剩下
2/8
的2顶帽子,最后,叫他们睁开眼,看着别人的帽子,说出自己所戴帽子的颜
色.3个学生互相看了看,都踌躇了一会,并异口同声地说出自己戴的是白帽子。
聪明的小读者,想想看,他们是怎么知道帽子颜色的呢?“为了解决上面的伺
题,我们先考虑“2人1顶黑帽,2顶白帽”问题.因为,黑帽只有1顶,我戴了,
对方立刻会说自己戴的是白帽.但他踌躇了一会,可见我戴的是白帽.这样,
“3人2顶黑帽,3顶白帽”的问题也就容易解决了.假设我戴的是黑帽子,则他
们2人就变成“2人1顶黑帽,2顶白帽”问题,他们可以立刻回答出来,但他们
都踌躇了一会,这就说明,我戴的是白帽子,3人经过同样的思考,于是,都推大豆卵磷脂的功效与作用
出自己戴的是白帽子.看到这里。同学们可能会拍手称妙吧.后来,华爷爷还
将原来的问题复杂化,“n个人,n-1顶黑帽子,若干(不少于n)顶白帽子”的问
题怎样解决呢?运用同样的方法,便可迎十分近义词 刃而解.他并告诫我们:复杂的问题
要善于“退”,足够地“退”,“退”到最原始而不失去重要性的地方,是学好数学的
一个诀窃.
------------------
____年11月12日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一位小店主家中。因为党校培训心得 他的父
亲华老祥是在40岁时才得到的这个儿子,因此很担心他的儿子养不大。据说放
进箩筐可以生根,容易养活,所以他父亲说过“放进箩筐避邪,同根百岁,就叫
箩根吧。后来就是将“箩”字去掉“竹”字头取了罗字,而“根”与庚同音,那年又
是庚戍年,又用了一个“庚”字。这就是华罗庚名字的来历,其中包含着父亲对
他的关心和祝愿。
少年华罗庚
华罗庚小学是在金坛仁劬小学度过的。因成绩不好,他没有拿到毕业证书,
只拿到一张修业证书。华罗庚原来也是个很调皮和贪玩的孩子,但他很有数学
才能。有一次,数学老师出了一个中国古代有名的算题——有一样东西,不知
是多少。3个3个地数,还余2;5个5个地数,还余3;7个7个的数,还
2。问这样东西是多少?题目出完后,同学们议论开了,谁也说不出得数。
老师刚要张口,华罗庚举手说:“我算出来了,
3。”他不但正确地说出了得数,而且算法也很特别。这使老师大为惊诧。
3/8
华罗庚爱动脑筋总喜欢追求更简便的算法
一次老师在教学生做某种类型的数学习题,大概是已知一个图形,设为长
方形,要从中挖去一些已知图形,如长方形、三角形和菱形、梯形等,求剩下
图形的面积。老师教的方法是先算出要挖去的各已知图形的面积,然后再把他
们加起来,最后用已知长方形的面积减去它,即得剩下图形的面积。华罗庚没
有采用老师的方法,而是用了更简洁的方法,引起了老师的不满。老师在发还
习题本时,先发还习题做得好的学生的习题本,然后再发有些错误的学生的习
题本,最后发华罗庚的习题本,并说:“你是怎么做的,最后答数倒是凑对了!”
华罗庚回答说:“我的做法是有道理的。”然后就把自己是怎么考虑的,一一讲
述给大家听。由于他的解题方法既简单又清楚,老师与同学们听了都很信服。
可一年后,华罗庚还是因为交不起杂费和食宿费而辍学了。
-------------------
华罗庚,出生在江苏省金坛县一个贫困家庭。这是当时一个非常闭塞的县
城。
童年时代,他最想骑马。他将一个小木凳拴上绳子,牵着当马骑,边骑边
喊“马嘟嘟,马嘟嘟。”现在这个小凳子还陈列在金坛的“华罗庚纪念馆”里呢。稍
大以后,他就把家中小杂货店的柜台当马骑,跳上跳下,并且还不时学着大人
骑马的样子,感觉十分得意。
华罗庚特别爱动脑,对于一些别人看来司空见惯的事,往往也表现出浓厚
的兴趣,提出一些似乎希奇的问题。有一次,他同别人一块去城郊玩耍,见一
座荒坟旁有石人石马,就问比他大的同伴:“这些石人石马有多重?”同伴回答
说:“这怎么能知道呢。”华罗庚却不甘心,沉思片刻,说:“以后总会有方法知
道的。”
在当年的金坛,华罗庚最喜欢去的地方,还是灯节、船会、庙会等场所,
凡是这些热闹的地方都少不了他的身影。城东有座青龙山,山上有个庙。每逢
庙会,庙中的“菩萨:”便头插羽毛,打扮得花花绿绿,骑着高头大马进城来。
一路上,人们见到“菩萨”就磕头行礼,祈求幸福。华罗庚伸直脖子,望着双手
4/8
合十的“菩萨”,心里暗自琢磨:“‘菩萨’果真万能吗?”当庙会散了,人们也陆续
回家,华罗庚却跟着“菩萨”去了青龙山,想探个究竟,看一看“菩萨”的真面目。
来到庙里,“菩萨”卸了装,华罗庚一看“菩萨”是人扮的,就立刻往家跑。回
到家,他便兴高采烈地对妈妈说:“妈,你往后不要给‘菩萨’磕头了,‘菩萨’是骗
人的1父亲马上训斥道:“唉呀,罪过,小孩子懂什么?”他却认真反驳道:“我
到青龙山的庙里去了,‘菩萨’原来是假的,是人装扮的。
华罗庚的数学作业,经常有涂改的痕迹,很不整洁,老师开始时非常不满
意。后来经过仔细辨别描写七夕的诗句 ,老师发现华罗庚是在不断改进和简化自己的解题方
法。
华罗庚在中学读书时,曾对传统的珠算方法进行了认真思考。他经过分析
认为:珠算的加减法难以再简化,但乘法还可以简化。乘法传统打法是“留头法”
或“留尾法”,即先将乘法打上算盘,再用被乘数去乘;每用乘数的一位数乘被
乘数,则在乘数中将该位数去掉;将乘数用完了,即得最后答案。华罗庚觉得:
何不干脆将每次乘出的答数逐次加到算盘上去呢?这样就省掉了乘数打上算盘
的时间例如:286,先在算盘上打上26=12,再退一位,加上86=48,立即得
168,只用两步就能得出结果。对于除法,也可以同样化为逐步相减来做节省的
时间就更多的。凭着这一点吃鸡肝有什么好处 改进,再加上他擅长心算,华罗庚在当时上海的珠
算比赛中获得了冠军。
华罗庚不仅对数学肯动脑筋,对语文也很用心。有一次,老师把自己收藏
的文学大师胡适的书分给学生,让每人看完后写一篇读后感。华罗庚分得的是
《尝试集》,书中流露出作者提倡白话文的得意,认为自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于是在扉页上写了一首《序诗》:“尝试成功自古无,放翁这话未必是。我今为
下一转语,自古成功在尝试。”华罗庚在读后感中,并未表达出老师所期望的对
胡适的赞美之词,而是尖锐地指出:胡适的这首诗概念混乱,第一句中的“尝试”
与第四句中的“尝试”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第一句中的“尝试”是指初次尝试,
当然一试就成功是比较罕见的;第四句中的“尝试”小狗狗简笔画 则是指经过多次尝试或失败
之后的一次成功尝试,所以它们具有不同的含意。单独来看两个“尝试”都是有
道理的,但胡适将二者放在一起,则是拿自己的概念随意否定别人(陆放翁)的
概念,真是岂有此理!他说:“胡适序诗逻辑混乱,不堪卒读。”虽然语文老师
5/8
当时十分不悦,但20年后还是对已成名的华罗庚说:“我早就看了你的文章不落
窠臼。”
华罗庚正是由于勤思考,爱创新,不迷信权威,才最终靠刻苦自学成为一
名大数学家的。
二、读句子,再指出本课新学的生字。
A:下课了,小亮还在教室里认真地计算一道除法应用题。
B: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终于改正了自己的错误,老师高兴地说:“这
才是一名优秀的少先队员。”
C:华小琴给我寄来了一张精美的邮票。
D:小明拆开杂志社寄来的包裹,里面是一本非常有趣的著作。
三、猜字谜游戏。
猜谜游戏旨在通过活动激发学生的识字兴趣,开发智力,扩展阻碍的近义词 识字,提高
想象力、判断力、表达力及识字能力。
喜:擂鼓真热闹,张口齐欢笑。(注:“喜”字中的上半部分是鼓的象形。击
鼓表示欢乐、愉快,由击鼓引申为庆贺,由庆贺引申为喜事。“口”表示发出笑
声。)
认:人言不做信字猜,识别之后谜底来。
志:壮士在我心上,想起意志刚强。
杂:九种树木各不同。
些:此下是什么?二字当底座;这、那后边用,见啥把啥说。
社:示土是什么,一拼就知道;与“会”是朋友,两字常拥抱。
四、指导写好生字
6/8
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分为上下结构的字(5个)和左右结构的字(5个)两类,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有重点地进行指导。下面举例谈谈写好五个上下结构的字
要注意的问题。
(1)找关键笔画。
“华”“喜”“些”“杂”四个字的共同点是关键笔画都在于一长横要稳,要托得住,
否则整个字会有一种“失重”的感觉。写这一笔时应注意:起笔按住,向右行笔
时,力量均匀,微微向上有弧度,沿笔画向回一带收笔。
(2)“喜”字笔画较多,要引导学生想一想怎样才能写紧凑?怎样才能写宝宝有黄疸怎么办 出
“喜气”?
(3)“杂”字的下面不是“木”(见参考资料)
(4)“喜”“志”两个字的上面是“士”,不是“土”。
(三)理解课文,指导朗读。
本课的教学可以“华罗庚为什么能成为数学家”为中心问题,以小组学习、
小组间交流、朗读及评析为主要教学方式学习课文。研讨的重点应放在
二、三自然段。
读第二自然段可引导学生思考“不对劲”在课文中是什么意思?“他发现教成龙的英文名 授
写的文章不对劲后是怎么做的,为什么要这样做?”体会华罗庚从小就养成了严
谨认真、一丝不苟的学习习惯。
要读好华罗庚与老师的对话:读出华罗庚的纯真、大胆而又不乏礼貌;读
出老师真诚的鼓励,并从中体会“谁都会有错儿的”,所以“当然可以”提出来。使
学生通过朗读感悟到不要盲目迷信权威,应该大胆求真。
读第三自然段时,可以拓展想象:编辑可能会怎样表扬华罗庚?或者,华
罗庚可能会“高兴”地想些什么?使学生通过想象练说达到自我教育、自我完善
的目的,进一步强调正确的求知态度,教师要避免“穿靴戴帽”式的思想教育。
(四)积累运用。
7/8
1.“喜”可讨人喜欢啦,它的朋友多着呢:喜爱、喜庆、欢天喜地、双喜临
门……你也来说说吧!
2.你见过双喜字吗?用自己灵巧的小手学着剪一个吧!
3.找“著名”。两个人一组,看谁知道的“著名的人或事物”多。
(五)实践活动: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讲一讲关于华罗庚的其他故事,进
一步找寻他成长的足迹,感受他对祖国的热爱、对科学的孜孜追求。
参考资料
1.小知识:“杂”字的部首“朩”叫“木字底”吗?
“木”“朩”作底时可统称木字底,但在教学中解释时应有区别。
木字底写成“朩”,俗称“带钩木”,宋体第三笔写成撇,楷体(手写体)第三
笔写成点(垂点)。
带钩木作底的基本字只有六个:杀、杂、亲、条、茶、寨。还有一个“余”
字是独体字,不属于同类。这六个字中,有的是草书楷化的结果,如“杂”;有
的是取偏旁简化的结果,如“杀、亲、条”;有的是避重捺的结果,如“茶、寨”。
“条”也可算是避重捺的结果。这些是它们用带钩木作底的原因,因此带钩木可
视为木字底的变体。
2.华罗庚生平简介:
华罗庚(1910—1985):中国现代数学家。江苏省金坛县人。____年初中毕
业后,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学习不到一年,因家贫辍学,他刻苦自修数学,
____年在《科学》上发表了关于代数学方程式解法的文章,受到了数学家熊庆来
的重视,被邀请到清华大学工作,开始了数论的研究。
____年作为访问学者去英国剑桥大学工作,____年回国,受聘为西南联合
大学教授。____年应邀去前苏联访问。同年,应美国普林斯顿高等研究分所邀
请任研究员,并在普林斯顿大学执教。____年开始,他为伊利诺伊大学教授。
____年回国,先后任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技大学数学系主任、副校长,中国
科怎么打拼音 学副院长等。华罗庚是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数学家。他在数学领域做出了卓
8/8
越贡献。由于他的卓越贡献,有许多定理、引理、不等式与方法等都用他的名
字命名。其主要著作有《堆垒素数论》、《数论导引》、《统筹法评话及补充》
等。
3.华罗庚回归祖国的故事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在____年应聘在美国讲学,很受学术界器重。当时,美
国的伊利诺大学以一万美元的年薪,与他订立了终身教授的聘约。华罗庚的生
活一下子舒适起来,不仅有了小洋楼,大学方面还特地给他配备了四名助手和
一名打字员。新中国成立后,一些人总以为华罗庚在美国已功成名就,生活优
裕,是不会回来了。然而,物质、金钱、地位并没有能羁绊住他的爱国之心。
____年2月,华罗庚毅然放弃了在美国“阔教授”的待遇,冲破重重封锁回到祖国。
途经香港时,他写了一封《告留美同学的公开信》,抒发了他献身祖国的热情。
他满腔热忱地呼吁:“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锦城虽乐,不如回故乡;
梁园虽好,非久留之地”。
本文发布于:2023-03-21 13:57:4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37827015384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华罗庚介绍.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华罗庚介绍.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