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东台中学第二十届红烛杯三轮会教教案
1
古代诗歌鉴赏——品味意境美
执教者:朱晓红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意境的含义,感悟古代诗歌意手抄报内容大全 境之美,掌握鉴赏古代诗歌意境美的基本思路。
能力目标:探讨归纳古诗鉴赏悟境、会神、炼情的方法,培养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美育目标:阅读优秀作品,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情感,提升审美境界。
教学重点:鉴赏古代诗歌意境美的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情感,提升审美境界。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鉴赏、归纳
教学媒体:PPT课件
教学时数:一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音乐:《高血红蛋白偏低的原因 山流水》,营造情境
一、导入(配乐、课题;展开联想和想象,初步感知古诗词的意境美)
通过对一首熟悉诗歌——白居易《忆江南》的鉴赏初步感知诗歌的意境美
这首诗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为何会有这样的感受呢?(体味诗境的方法是抓住诗的画面和气氛,去
理解、感受“此四川凉面的做法 时”“此景”中“此人”的此情是什么。)
学生回答后师适当总结: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笔下,从初日,江花,江水之中获得了色彩,又因烘染、产品宣传文案
映衬的手法而形成了我们想象中的图画,色彩绚丽耀眼,层次丰富,几乎无需更多联想,江南春景已跃然
眼前。白居易巧妙地做到了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别出心裁地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
展现了鲜艳夺目的江南春景,表达了对美丽江南的思念,营造了永恒的艺术境界。这种艺术境界能引发读
者的想象,并使读者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这种艺术境界我们称之为“意境”。
二、了解何为意境
(一)意境
1、我们已经初步感受了意境之美,那么什么是意境呢?
学生回答后明确:通过意象组合所描绘出的图景,与诗人主体的审美情融合为一体而产生的一种艺术
境界,就是意境。
2、实例感悟意境美
枫桥夜泊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问:描绘了怎样的画面,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鼓励学生调动联想和想象,讨论回答,明确:秋夜月光下去了乌鸦叫乱了漫天的霜花江枫渔火,
缕缕清愁钟声响了客船游子,难以入眠/天空悄悄地闭上眼睛,你的朦胧托起了我的心,月明星稀,
江枫渔火,回首飘向,姑苏城外,夜半钟声,漏出寺外,游过江面,飘进耳中,一个清,一个幽,一个公共礼仪 雅
月亮西斜了,一副意兴阑珊的样子。有鸟啼,粗嘎嘶哑,是乌鸦。那月亮被它一声声叫得更暗淡了。
江苏省东台中学第二十届红烛杯三轮会教教案
2
江岸上,想已霜结千草。夜空里,星子亦如清霜,一粒粒冷绝凄绝。
在须角在眉梢,他感觉,似生凉,那阴阴不怀好意的凉气啊,正等待凝成早秋的霜花,来点缀他惨
淡少年的容颜。
„„——张晓风《不朽的失眠》
(二)常见意境美(生分小组讨论,每组推选代表发言)
1.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幽明静之美)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雄浑壮阔之美)
3、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凄凉冷落之美)
4、接查看自己ip 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清新自然之美)
5、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悲怆凄凉之美)
(三)常见意境美例举,生齐读
孤寂冷清、恬静安谧、雄浑壮阔、
萧瑟凄凉,空寂寥落、雄奇优美、
悲凉慷慨,肃杀返回学校的英文 荒寒、瑰丽雄壮、
„„
三、走进高考——意境类题目怎么考
常式问:这首诗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
变式问:1、诗中哪两联写了什么意象,请分析其情景交融的意境。
2、解释某一联的意思,并分析其情与景的关系。(或分析其如何营造意境的。)
3、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4、从“情”和“景”的角度对某首诗或词作一赏析。
四、真题演练,归纳答题思路
(一)真题演练
1、绝句二首(其一)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诗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
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学生回答基础上明确: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江水映日,春风送来
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地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洲上静睡不动。这是一幅明净绚
丽的春景图。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2、((全国卷I)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
望江南超然台①作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此时此地此身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
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江苏省东台中学第二十届红烛杯三轮会教教案
3
(2)请从“情”和“景”的角度对这首词作一赏析。
学生回答基础上明确:“情”的角度:作者把他的细腻难以察觉的郁郁之情巧妙的融合在景物与动作的描
写中,使全词勾勒的画面都隐隐浮现,这种淡淡却无法排遣的情感;“景”的角度:细风、斜柳,烟雨中春
水和城中之花,这些景物无不与本词所表现的感情所契合,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喻情于景的功力。
(二)分析意境通用的答题思路(请一生归纳,师补充)
1、描绘诗歌展现的图景画面。抓住诗歌中的主要意象(形象),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
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像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
2、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
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和营造氛围的作用意义。包括是什么和为什么两部分。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感
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具体答出为什么而“感伤”。
五、课堂巩固练习(生讨论,自己写答案,选取代表答案,用投影仪展示)
1、(04福建卷)秋夜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并在对全诗整
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学生讨论,练习;挑选两位同学的答案用实物投影仪展示并分析其答案
明确:“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月,过渡巧妙;愁情、
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从而表达出诗人落寞苦闷的愁绪。
2、“分析形象意境”复习建议
1)、重视积累,博闻、强识。对古代诗歌中常见的形象寓意、常见意境类型尽可能了然于心。
2)、重视解题思路和步梦见打官司 骤的训练,平时训练时要养成“按部就班”的习惯,一步一步地走,拒绝“越级”
做题。举一反三、熟能生巧、水到渠成。
3)、解答题目时一方面要“宁多勿少”、“宁滥勿缺”、“宁详勿简”,多答多写总是没有害处;另一方
面要“点到”、“面到”,尽可能答到“点”子上,不能遗漏任何一个方面。
4)、适当了解一些诗歌鉴赏“专门术语”,在本节尤其要注重一些关于意境(氛围)特点方面的“术语”
积累;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雄奇优美生机勃勃,富丽堂皇,
肃杀荒寒瑰丽雄壮,虚幻飘渺凄寒萧条„„
六、结语:
德国诗人荷尔德林高声唱道:“充满劳绩,然而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在享有物质生活的同时,
能够在精神的家园中“诗意地栖居”,这是一种诗化的生活,是一种诗意的人生,更是一种至上的境界。
同学们,让我们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欣赏音画诗,再次感受意境美。
教后反思
在高三语文教学中,更多的强调指导学生提高应试的能力,如何去做题答题,如何得更
江苏省东台中学第二十届红烛杯三轮会教教案
4
高的分值。而中国古典诗文的教学如能引导学生在对作品的欣赏、诵读中感受和体验作品的
意境,得到精神陶冶和审美愉悦,激发学生的读诗兴趣,会使其成为学习主体,诗歌鉴赏得
高分自然不难。这节课中我以感悟、品味美的意境为主进行古代诗歌的鉴赏教学,从初步感
知到再次感悟,然后从高考题例中总结解题思路,让学生动耳倾听、动脑思考,动手练笔,
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情境,既欣赏了美,获得了艺术共鸣,又掌握了这一类高考题型的解题技
巧,在师生互动交流中较好地完成了预定的教学目标。
本文发布于:2023-03-21 11:59:18,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3711584097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什么是意境.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什么是意境.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