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如何诵读古诗文
如何诵读古诗文
众所周知,学习古诗要多读,在读中想象诗境,感悟诗情,用古人的话来说便
是“因声求气〞。一般古诗教学常常是播放录音——教师范读——学生自读、齐
读、重点读,读得不可谓不多,教材教参对诵读指导得也算得力,然而要真正做
到艺术诵读,却非易事。首先,一系列技术处理是绕不过的。洋葱杨宗纬 教师不可能每首诗
都作出极为详尽的指导,但必要的指导也是应该的;而且,针对不同的诗,进行
不同的指导,整个古诗教学合起来,诵读指导也可谓蔚为大观。
一、突出重音
重音是指语句里读得较重,听起来特别清晰的字音。重音的作用是为了强调、
突出。重音可以通过重读、吐字清晰、适当延长的段加以表现。重音分为语法重
音和逻辑重音。语法重音是指句子中某些重要成分要重读,比方某些动词、状
语、补语、指示代词。如“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中“重色〞“思〞
“多〞“不得〞宜重读。又如:“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中“亦〞“安〞
宜重读。诗歌韵脚宜重读。语法重音是用得最普遍的。观察不同学生的朗读习惯,
有的有明显的重音意识,有的那么相当冷淡,平均使力,除了有对诗文理解不到
位的原因,也有延续不良诵读习惯的原因。
逻辑重音是指语句中某些需要突出或强调的成分需要重读。如“早岁那知世
事艰,中原北望莲子猪肚汤 气如山〞,为了强调投降派把持朝政带来的低迷局面,可以重读
“世事艰〞三字,为了强调收复中原的豪情壮志,可以重读“气如山〞三字。逻
辑重音有诵读者更大的发挥空间,需要诵读者对诗作进行深入全面把握,再根据
诗作主旨和自己的设想,确定重音位置。有利于突出主旨、很能传情的词,自然
要重读。如《越中览古》一诗,通过比照,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宜重读“破〞
字,以突出胜利的气势,重读“尽〞和“满〞,以突出越王将士骄奢淫逸、骄傲
自满的情态,重读“惟有〞,以突出对“今衰〞的慨叹。二、把握语速
语速是指诵读语句时的速度。语速对于表达不同情感有重要作用。一般在冲
动、欢快的时候,语速要相对快一些;而在痛苦、悲伤的时候,语速相对慢一些。
不同体裁的作品语速往往有不同要求。一般是诗歌比散文慢,古诗比现代诗慢。
2/4
古诗语句短,不像现代文语句长、朗读换气难,更重要的原因是古诗语言相对古
奥,读快了不利于自己和听众理解。当然,读到情绪慷慨激昂、热情奔放时,不
宜过慢。同一首诗里,情感的起伏,语速自然要随之而变化。
现举例说明。李白《将进酒》虽有愤激压抑,但还是有激越狂放,语速宜稍
快,李白《行路难》(其一)表现怀才不遇的愤激宜稍慢。但两首诗语速各有变化:
《将进酒》是先稍慢,逐渐加快,到“钟鼓馔玉〞几句又稍慢,最后又逐渐加快;
《行路难》前六句都宜缓慢、深沉、凝重,“闲来〞二句可略快,“行路难〞几
句又宜慢,“长风〞两句宜轻快自信。一句话,语速就是由情感决定的。又如李
清照《一剪梅》,为了更好传达那种孤独、相思之苦,整个调子都宜缓。《声
声慢》那么更宜缓慢沉重。苏轼《新城道中》情绪喜悦、欢快,诵读宜轻快。语
速还表达为节奏。节奏主要表现在“音步〞上,具体表达为有规律的停顿。停顿
是指诵读过程中的间歇。节拍与节拍之间可以算是很小的停顿。四言诗的节拍统
一为“二英语感叹句 二〞,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五言为“二二一〞或“二一二〞,
如“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七言为
“二二二一〞或“二二一二〞,如“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楚辞一句一般为二至四个节拍,随
文切分,如“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
木叶下〞。
但这种节奏是可以打破的。为了更好地传达感情,可以当停而复断,当断而
还连。这就要说到逻辑停顿。在语法结构以外,为了突出某一事物,或强调某一
观点而作的停顿便是逻
辑停顿。如《越中览古》为了强调古今比照,第三句宜与第二句蝉联而下,不
作停顿,而第三句与第四句之间就宜稍停顿,尤其“惟有〞之后,更有很大停2字情侣网名 顿,
停顿之后,缓缓吐出“鹧鸪飞〞三字,一字一顿,那种感慨自然逼真地传达出来。
三、变换语调
语调是指朗读时语句的音高变化。声调指单个字的音高变化,语调是较大成
分(词语、短语、句子、句群)的音调变化。语调很能表达感情。句子的音高变化
常有四种:1.升调,由平升高,桔普 常用来表示反问、疑问、惊异等语气。如:“能
3/4
不忆江南?〞2.降调,先平后降,常用来表示肯定、感慨、请求等语气。如:“念
此怀悲凄,终晓不能静。〞
3.平调,始终保持同样的上下。如:“气变悟时易,不眠知夕永。〞4.曲调,
调子升高再降。如:“日月掷人去,有志不获骋。〞“日月〞较平,“掷人去〞
“有志〞上升,“不获骋〞下降。
语调往往和语气相关,又和表达方式相关,更和感情相关。一般的表达、说
明、议论往往较平缓,而抒情或者说在其他表达方式中带有抒情时,语调变化就
较大。欢快者高昂,悲伤者消沉。以《长恨歌》为例,第一层写玉环受宠,整个
调子宜高;第三层写玄宗思念玉环,极尽伤感落寞,宜消沉缓慢。第四层写道士
寻仙,读到玉环迎接道士时,应该较高昂,读到伤别相思处,宜消沉,最后表决
心处,又宜高昂,最后一句点“恨〞,宜缓宜低。
诵读时,要把握大局,又要注意局部的上下变化。如《梦游天姥吟留别》第
二段,“我欲〞至“青云梯〞都宜轻快消沉,突出“梦游〞神秘和诗人喜悦色彩。
“半壁〞至“层巅〞宜高昂,“云青青〞二句宜消沉,仙人出现的热闹场面宜高
昂,梦醒感慨宜消沉。《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上句
升调,升得很高;下句降调,降得很低。《书愤》前四联较高昂,尤其第二联,
扬得很高,后四联较低,尤其“镜中衰鬓已先斑〞降得最低。四、巧用音色
音色是指声音的特色和风格。如浑厚、尖细、清脆、沙哑、圆润、粗涩等。
音色对情感抒发有重要作用。读不同风格的诗,理应用不同的音色。读豪放词宜
用浑厚粗重的声音,读婉约词宜用尖细清脆的声音,读典雅之作可以用圆润宛转
的声音,读俚俗之作那么不妨用粗糙尖新的声音。
读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李白的《将进酒》,需要浑厚大气的声音,
要有包容一切,吞天吐地的气度,好似自己胸中正有三千里山河、五千年沧桑似
的。读柳永的《雨霖铃》,李清照的《声声慢》,要用尖细沙哑的声音,读出那
种愁肠百结、欲说还休的感觉。同一首诗,要根据诗境和诗情的不同,运用不
同的音色去读。读《书愤》“早岁那知世事艰〞,要字字咬得十分清楚,读出那
种深切的激愤,读“镜中衰鬓已先斑〞,要用苍老、沙哑、擅抖的声音。读白居
易《琵琶行》描写音乐一段,要运用不同音色去表现:宛转、冷涩、激越。
4/4
音色的控制有相当难度,但高三励志语 总要有意识追求才行。音色的控制悲痛欲绝的意思 主要靠调整发
声部位和调整共鸣腔来进行。要发出浑厚的声音,开口度宜大,发声部位宜稍靠
后,共鸣腔要大,充分运用头腔共鸣和胸腔共鸣。要发出尖细清脆的声音,开口
度宜小,发声部姐妹的英语单词 位宜靠前,多用口腔共鸣和鼻腔共鸣。各类音色的控制有时很难
言传,在诵读中可以多尝试各种发声方法,以找到预设的感觉和效果。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听名家诵读录音,注意重音、语速、语调、音
色等特点,适当作一些记号,然后自己跟着诵读,力求诵读有表现力。教师可以
根据自己的理解进行声情并茂的诵读,以情激情,激发学生诵读的欲望和热情。
还可以让学生来读,师生一起为他寻找优缺点。可以多人分别读同一作品,比拟
优劣,促进学生诵读。对于疑难处,还可以进行讨论,该如何读。还可以让音色
差距大的学生接力读,体会不同音色的不同效果。把握整
首诗的语速调子和语速变化规律,并有意识效仿。还可以抽学生诵读,由老师
或者同学指出语速、停顿处理是否得当,再进行诵读。可以让学生先反复钻研,
反复诵读,把表现力发挥到极致,再进行比赛,通过比赛来促进学生诵读。
以上四种技巧,在诵读时,应该综狮头藏獒 合进行考虑,并在诵读中予以表现。其他
技巧很多,比方深入理解作品思想,辅以体态语等,限于字数,本文不作赘述。
本文发布于:2023-03-21 10:28:2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36570715356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读古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读古诗.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