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布局

更新时间:2023-03-21 08:37:01 阅读: 评论:0

抚养费协议书范本-形容英雄的诗句

规划布局
2023年3月21日发(作者:郑人买履文言文)

居住区规划

居住区规划

1.任务:是为居民创造一个满足日常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舒适、方便、卫生、

安宁和优美的环境。在居住区内,除了布置住宅外,还须布置居民日常生活所需

要的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绿地和活动场所、道路广场、市政工程设施等。

居住区规划必须根据城市总体规划和近期建设的要求,对居住区内各项

建设作出综合的全面安排。居住区规划还必须考虑一定时期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

居民生活需要及习惯、物质技术条件以及气候、地形和现状基础等条件,同时应

注意远近结合,留有发展余地。居住区规划属于城市详细规划的范畴。

一、居住区的影响因素及其历史演变

不同历史时期城市的居住区形态与居住环境显示出很大的差异性,表现为

一个渐进的历史演变过程,从中可折射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的轨迹。

影响居住活动的主要因素有:生产力水平、经济发展水平、自然条件、

社会与家庭结构、文化与民俗等。

二、居住区的分级、规模与特点

1.居住区是一个城市中住房集中,并设有一定数量及相应规模的公共服务设

施和公用设施的地区,是一个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为居民提供居住、游憩和日常生

活服务的社区。用地一般在50~100公顷。

特点:规模大、配套设施完备、环境优雅、居住功能与生活服务功能并重。

1个居住区可以划分为4~5个居住小区,也可直接划分为若干个居住组团。

2.居住小区指由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河流等)划分的、具有一定规模并不

为交通干道所穿越的完整地段,小区内设有整套满足居民日常生活需要的基层服

务设施和公共绿地。用地一般为15~35公顷。

特点:规模适中、配套设施齐备、环境标准适度、以居住职能为主以日常生

活服务功能为辅。

3.居住组团指由若干栋住宅组合而成的,并不为小区主干路穿越的地块,内

设为居民服务的最基本的管理服务设施和庭院,它是构成居住区或居住小区的基

本单位。用地一般为4~6公顷。

特点:规模小、配套设施少、以居住功能为主辅以少量基本生活服务职能。

4.住宅街坊是由城市道路或居住区道路划分,用地大小不定,无固定规模

的住宅建设用地。它的规模介于居住组团和居住小区之间。服务设施一般因环境

条件而异。通常建有沿街商业设施,内部建住宅和其他公共建筑。

三.居住区规划的原则和内容

1.居住区规划的原则

环境育人原则、以人为本原则、量力而行原则、天人合一原则。

2居住区规划的内容

建筑群体组合、公共空间规划、道路交通规划、绿地规划。

3.居住区规划的成果

具体的规划设计图纸成果包括现状及规划分析图、规划编制图、工程规划方

案图以及形态规划设计意向图等。

文字成果主要是规划设计说明书和规划技术指标分析。

居住区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一、国外居住区规划主要理论与实践

1.邻里单位理论

提出者: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人佩里提出了“邻里单位”作为组织居住

区的基本形式和构成城市的“细胞”,以改善居住区组织形式。

“邻里单位”规划的基本原则:

(1)邻里单位四周为城市道路所包围,aabc式的词语有哪些 城市道路不最大的蟑螂 穿过邻里单位内部;

(2)邻里单位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一般应采用尽端式,以保证

内部的安静、安全和交通量少的居住气氛;

(3)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使小学生上学不必穿

过城市道路,一般邻里单位的规模约5000人左右,规模小的3000~4000人;

(4)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它与其他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

公共广场或者绿地上;

(5)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合64.75公顷),每英亩10户,保证儿童上学

距离不超过半英亩(0.8公里);

(6)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2.英国的新城建设

大规模的新城建设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大致特比萘芬 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战后初期,即1946~1950年兴建的小镇(以哈罗新城为代表);

第二个阶段是战后发展阶段,即1950~1964年,英国大城市均出现经济复苏,人

口迅速增长,内城压力继续增大,但内城已经衰退,新城建设进入高潮,建设量

剧增;

第三个阶段是1965年以后,新成建设进入成熟阶段,主要是增加就业机会,使

新城成为独立完整的小城市而不是大城市的附属城(代表城市就是伦敦与伯明翰

之间的米尔顿凯恩斯)。

新城的规划思想来自于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具有以下特点:

(1)住宅以独立花园式住宅为主,搭配少量的公寓,居住区强调绿化和景观;

(2)新城开发中自建房屋比例较低,大部分由开发公司统一开发,工业化施工,

成本较低,租金比较低廉;

(3)开发新城的另一重要原则就是就业,优先考虑把新增工业、企业项目布置

在新城;

(4)新城的交通体系采用完全人车分行原则,新城主干路由快速路与大城市中

心联系,市区内部有完整的步行系统,可以步行穿越各社区的中心、商店、学校

和公共汽车站;

(5)新城建设了充足的服务设施,如大规模的医院、学校、购物中心等;

(6)新城还预留大片未开发土地以便进一步开发娱乐、休闲等公共活动场所。

3.美国的新城市主义

美国的新城市主义是由于城市中心区过于密集和环境恶化产生的。美国城市不仅

是工业化初期遗留的问题,更多的是两心中的彩虹作文 次世界大战期间急剧膨胀现代主义城市。

挽救现代城市的首要措施是必须认识到城市的多样性与传统空间的混合利用

之间的相互支持。

新城市主义的另一个对立面是美国在大都会衰落过程中产生的郊区化住宅,

这些住宅都是一些低密度的独立住宅,它们沿着树枝状道路蔓延开去,极其浪费

土地,并且没有公共交往空间,缺乏人情味。

新城市主义是人类对于城市的一种新梦想,其理论来源依旧是霍华德的田园

城市,新城市主义的奠基人是德雷斯杜安伊与伊莉沙白普拉特夫妇。

新城市主义最引人注目的理论就是传统邻里区开发(TND)和注重使用公交的邻

里区英语笑话 开发(TOP)。虽然设计中侧重有所不同,但出发点是一致的,即建立公共

中心形成以步行距离为尺度的居住社区。

居住区的规划结构与布局

一、居住区规划结构与布局概述

居住区——居住小区——居住组团(三级结构);

居住区——居住小区(二级结构);

居住区——居住组团(二级结构)。

居住区的规划布局,应综合考虑周边环境、路网结构、公建与住宅布局、群

体组合、绿地系统环境等的内在联系,构成一个完善的、相对独立的有机整体,

并应遵循下列原则:

方便居民生活,有利安全防卫和物业管理;

组织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的公共活动中心,方便经营、使用和社会化服务;

合理组织人流、车流和车辆360无线路由器 停放,创造安全、安静、方便的居住环境;

二、居住区规划布置形式

1.片块式布局2.轴线式布局3.向心式布局

4.围合式布局5.集约式布局6.隐喻式布局

三、居住区规划布局分析

对居住区规划布局的基本要求:①方便居民生活,利于组织管理;②合理组织人

流、车流,利于安全防卫;③公共活动中心方便使用、经营和社会化服务;④规

划设计构思新颖、环境协调,富有特色。

居住区规划结构的变化趋势

1.小区规划结构的多元化

2.住宅组团在向小型化,私密性和舒适性发展

3.街坊式布局形式日益被接受

4.人车分流的交通布局形式受到重视

5.设计配套公建、绿地和道路时更多关注老年人需求

城市空间发展布局规划

一、市域城乡空间的基本结构及空间管制

市域城乡空间一般可以划分为建设空间、农业开敞空间和生态敏感空间三大类,

也可以细分为城镇建设用地、乡村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其他建设用地、农业生

产用地、生态旅游用地等。

立足于生态敏感性分析和未来区域开发态势的判断,通常对市域城乡空间进行生

态适宜性分析,分别采取不同的空间管制策略。一般来说,分为三类:

鼓励开发区:一般指市域发展方向上的生态敏感度低的城市发展急需的空间。

该区用地一般来说基地条件良好,现状已由一定开发基础,适宜城市优先发展。

控制开发区:一般包括农业开敞空间和未来的战略储备空间。

该区用地既要满足城市长远发展的空间需要,也负担区域基本农田保护任务,并

具有一定的生态功能。建设用地的投放主要是满足城乡居民点建设的需要。

禁止开发区:指生态敏感度高、关系区域生态安全的空间,主要是自然保护区、

文化保护区、环境灾害区、水面等。

根据国家关于主体功能区的提法及目标要求,市域城乡空间又可以划分为四类:

优化调整区:主要是指发展基础、区位条件均最为优越,但由于发展过度或发

展方式问题导致资源环境支撑条件相对不足的地区。未来发展的方向是转变经济

增长方式,增强科技发展能力,调整空间布局,提高发展的质量与效率。

重点发展区:主要是指发展基础厚实、区位条件优越、资源环境支撑能力较强

的地区,是区域未来工业化、城市化的最适宜扩展区和人口集聚区。未来主要以

加快发展、壮大规模为主,并应合理布局产业,促进产业集聚。

适度发展区:要是指发展基础中等,区位条件一般,资源环境支撑能力不足,

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条件一般的地区;或者是虽然各方面发展条件较好,但由于

受到土地开发总量的限制或出于景观生态角度的考虑而无法列入重点发展区的

地区。

控制发展区:主要是指工业化城市化的不适宜地区,包括各类生态脆弱区、以

及各方面发展潜力不够,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条件最差的地区。这类区域的主体功

能是生态环境功能,是整个区域的生态屏障。

二、市域城镇空间组合的基本类型

均衡式市域范围内中心城区与其团年饭作文 他城镇的分布较为均衡,没有呈现明显的聚集。

单中心集核式:中心城区集聚了市域范围内大量的资源,首位度高,其他城镇

的分布呈现围绕中心城区、依赖中心城区的态势,中心城区往往是市域的政治、

经济、文化中心。

分片组团式:市域范围内城镇由于地形、经济、社会、文化等因素的影响,若

干个城镇聚集成组团,呈分片布局形态。

轴带式:中心城区向外集中发展,形成轴带,市域内城镇沿轴带间隔分布。

三、城市发展与空间形态的形成

1、影响城市空间形态形成的因素

城市空间形态特征:一般城市的空间形态同时具有整体上绝对的动态性和阶段

上相对的稳定性特征。

直接影响因素:既包括城市本身所在的区位、地形、地质、水文、气象、景观、

生态、农林矿业资源等等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也包括城市的人口规模,用地范围,

城市性质,在国家和地区中的地位和作用,能源、水源和对外交通,大型工业企

业配置,公共建筑和居住区组织形式等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条件

间接影响因素:是城市各历史时期的发展特征、国家政策和行政体制、规划设

计理论和建筑法规、文化传统理念等人为条件。

2、城市空间形态的主要类型

集中型形态:城市建成区主体轮廓长短轴之比小于4:1,是长期集中紧凑全方

位发展状态,其中包括若干子类型,如方形、圆形、扇形等。这种类型城镇是最

常见的基本形式,城市往往以同心圆式同时向四周扩延。主要城西红柿鸡蛋豆腐汤 市活动中心多处

于平面几何中心附近,属于一元化的城市格局,建筑高度变化不突出而比较平缓。

市内道路网为较规整的格网状。这种空间形态便于集中设置市政基础设施,合理

有效利用土地,也容易组织市内交通系统。

带型形态:建成区主体平面形状的长短轴之比大于4:1,并明显呈单向或双向

发展,其子型有U型、S型等。这些城市往往受自然条件所限,或完全适应和依

赖区域主要交通干线而形成。

放射型形态:建成区总平面的主体团块有3个以上明确的发展方向,包括指状、

星状、花状等子型。这种形态的城市在一定规模时多只有一个主要中心,属一元

化结构,而形成大城市后又往往发展出多个次级副中心又属多元结构。这样易于

组织多向交通流向及各种城市功能。

星座型形态:城市总平面是由一个相当大规模的主体团块和三个以上较次一级

的基本团块组成的复合式形态。最通常的是一些国家首都或特大型地区中心城

市,在其周围一定距离内建设发展若干相对独立的新区或卫星城镇。

组团型形态:城市建成区是由两个以上相对独立的主体团块和若干个基本团块

组成,这多是由于较大河流或其他地形等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这种形态属于多

元复合结构。如布局合理,团组距离适当,这种城市既可有较高效率,又可保持

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

散点型形态:城市没有明确的主体团块,各个基本团块在较大区域内呈散点状

分布。这种形态往往是资源较分散的矿业城市。地形复杂的山地丘陵或广阔平原

都可能有此种城市。通常因交通联系不便,难于组织较合理的城市功能和生活服

务设施,每一组团需分别进行因地制宜的规划布局

四、转型期城市空间增长特点

城市空间结构走向多元化。

新产业空间:新产业空间包括开发区、高新区、保税区等。

开发区是集中体现我国转型与城市发展成就的区域,开发区土地开发规模大、建

设速度快,不断吸取城市过滤出来的新要素,形成产业集聚规模经济。

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要依靠科技实力和工业基础,利用一切可能获得的二十四节气立冬 先

进科技、资金和管理手段,面向国内外市场,创造优化环境,最大限度地解

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促使我国的高新技术成果尽快实现商品化、产业化和

国际化。高新区是我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基地,如广州的软件园及生

物岛、武汉的光谷等。

保税区具有进出口加工、国际贸易、保税仓储商品展示等功能,实行“境内

关外”运作方式,是中国对外开放程度最高、运作机制最便捷、政策最优惠

的经济区域之一。

新型业态:转型期以来,中国零售商业快速发展,不断吸取国外发展成功模

式,商业业态出现许多新的形式,并逐渐占据中国商业市场。

新居住空间:城市地区商品房社区建设、城中村的产生成为转型期城市居住

区的两个主要特点。

第一,住房商品化后,城市居民可根据自己的实际购买能力和偏好选择住房,

促使城市居住空间出现分异。房产商进行大规模的商品房社区建设,满足城市中

上阶层的住房需要,出现了大型的商业楼盘、别墅、高级住宅区等。

第二,城市向郊区的扩展包围了许多城郊结合部的村庄,导致城中村的产生。

大学园区:大学园区促进了城市向郊区的扩展,大量城市人口的进入使边缘

区的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在大学园区内的各种服务、娱乐、医疗、金融等设

施,也形成了具有综合服务功能的城市社区。

生态保护空间:转型期以来,城市在规划和管理上都更加注重城市生态环境

可持续发展,重视城市河湖水面、绿地等开敞空间,城市通过点、线、面等

的生态环境保护体系进行生态保护、生态隔离等来保证城市的生态基底不受

破坏。其中,城市外围绿带可以阻止城市向外扩张,公园、大型绿地等开敞

空间可以隔离、拉疏新城与旧城之间的空间距离,以形成多中心、适度、合

理的城市发展空间格局,保持城市的有机结构和优良的生态环境。

中央商务区:CBD是在城市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最集中,交通最便

捷,建筑密度最高,吸纳和辐射能力最强的地区。它集中了大量金融、商业、

贸易、信息及中介服务机构,拥有大量商务办公、酒店、公寓等配套设施,

具备完善的市政交通与通信条件,便于现代商务活动的场所。商务中心区不

仅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和经济实力的象征,而且是现代化国际大

都市的一个重要标志,

快速交通网:随着人口的增多以及城市空间结构的拉大,交通成为制约城市

发展的一大障碍,许多大城市都开始兴建城市快速道路和轨道交通网络。

五、信息社会城市空间结构形态的演变发展趋势

大分散小集中:技术进步既提高了生产率,也使空间出现“时空压缩”效应,

人们对更好的、更接近自然的居住、工作环境的追求,是城市空间结构分散化的

重要原因。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散将导致城市的区域整体化,即城市景观向区域的

蔓延扩展。

从圈层走向网络:城市形态自内向外扩展。进入信息社会,准确、快捷的信息

向网络将部分取代物质交通网络的主体地位,空间区位影响力削弱。网络的“同

时”效应使不同地段的空间区位差异缩小,城市各功能单位的距离约束变弱,空

间出现网络化的特征。分散化与网络化的另一个影响是城市用地从相对独立走向

兼容。

新型集聚体出现:虽然城市用地出现兼容化特点,但是由于城市外部效应、规

模经济仍然存在,为了获取更高的集聚经济,不同阶层、不同收入水平与文化水

平的城市居民可能会集聚在某个特定的地理空间,形成各种社区;功能性质类似

或联系密切的经济活动,可能会根据它们的相互关系聚集成区。另外,城市结构

的网络化重构也将出现多功能新社区。

本文发布于:2023-03-21 08:37: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3590211375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规划布局.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规划布局.pdf

上一篇:合成红宝石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规划布局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