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长城的资料

更新时间:2023-03-21 03:37:15 阅读: 评论:0

青春名言-宛若造句

关于长城的资料
2023年3月21日发(作者:淘宝卖家经验)

有关长城的历史资料

长城建筑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现存的长城遗迹主要为

建于十四世纪的明长城。有关长城的历史资料你又知道多少呢?下面是

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长城的历史资料,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有关长城的历史资料之简介/万里长城

长城修筑的历史悠久,工程雄伟浩大,是新七大奇迹之一,并在

“世界新七大奇迹”评选活动中名列第一。(由于是网上投票评选,中

国的人口众多也让长城占了些便宜)不到长城非好汉。长城东西南北交

错,绵延起伏于我们伟大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它好像一条巨龙,翻越

巍巍群山,穿过茫茫草原,跨过浩瀚的沙漠,奔向苍茫的大海。根据

历史文献记载,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若把各个

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大约有10万里以上。其中秦、思美人演员表 汉、明3个朝

代所修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1万里。现在我国新疆、世界上最长的名字 甘肃、宁夏、陕

西、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河

南、山东、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区都有古长城、烽火台的遗迹。

其中仅内蒙古自治区的长城就达3万多里。

明朝在“外边”长城之外,还修筑了“内边”长城和“内三关”

长城。“内关”长城以北齐所筑为基础,起自内蒙古与山西交界处的

偏关以西,东行经雁门关、平型诸关入河北,然后折向东北,经来源、

房山、昌平诸县,直达居庸关,然后又由北而东,至怀柔的四海关、

与“外边”长城相接,以紫荆关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内三关”

长城在很多地方和“内边”长城并行,有些地方两城相隔仅数十里。

除此以外,还修筑了大量的“重城”。雁门关一带的“重城”就有24

道之多!

有关长城的历史资料之古代名称/万里长城

两千多年来,中国各朝各代在修筑长城和记载长城时,所使用的

名称多有不同。

方城:只在春秋时楚国用过。

堑、长堑、城堑、墙堑:这几种称谓基本上相互通用,从战国时

期直到明代几乎全都使用过。

塞、塞垣、塞围:在史书中用到“塞”字的地方很多,一般情况

有两种意义:一是表示关口要隘,二是表示长城。

长城塞、长城亭障、长城障塞:这些称谓在史书当中很常见。

壕堑、界壕:是长城建筑的一种形式,而界壕则是金代长城的专

用词。

边墙、边垣:将长城称之为“边”,主要是明朝。中国古代,多

将中原各地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地域称之为“边地”,明代则将在这一

地域修筑的长城称之为“边墙”或“边垣”。

有关长城的历史资料之历史沿革/万里长城

起源

长城始建于周朝。周幽王烽火戏诸侯是最早的关于长城的典故。

早在公元前7世纪的春秋时代,楚国最早修筑了防御别国入侵的"楚方城

"揭开了中国历史上记载的长城修建的帷幕。战国时期,齐、魏、赵、秦、

燕和中山等国也相继修建了"诸侯互防长城"。其中,秦、赵、燕三国和

北方强大的游牧民族匈奴毗邻,在修筑诸侯互防长城同时,又在北部修筑

了"拒胡长城"。以后历代君王几乎都加固增修长城。秦统一后,废弃了

隔离各国的长城,将秦、赵、燕北部边境的长城连接起来,并加以扩展和

修缮,第一次形成了一条西起临洮,东至辽东万余华里的长城,万里长城由

此出现。据记载,秦始皇使用了近百万劳动力修筑长城,占当时全国

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汉朝继续对长城进行修建,以抵御北方匈奴的

侵袭。从汉文帝到汉宣帝,筑成了一条西起大宛贰师城、东至鸭绿江

北岸、全长近一万公里的长城。当时没有任何机械,全部劳动都由人

力完成,工作环境又是崇山峻岭、峭壁深壑,十分艰难。长城始建于

春秋战国时期,历史达2000多年,今天所指的万里长城多指明代修建

的长城。

明朝在“外边”长城之外,还修筑了“内边”长城和“内三关”

长城。“内边”长城以北齐所筑为基础,起自内蒙古与山西交界处的

偏关以西,东行经雁门关、平型诸关入河北,然后向东北,经来源、

房山、昌平诸县,直达居庸关,然后又由北向东,至怀柔的四海关、

与“外边”长城相接,以紫荆关为中心,大致成南北走向。“内三关”

长城在很多地方和“内边”长城并行,有些地方两城相隔仅数十里。

除此以外,还修筑了大量的“重城”。雁门关一带的“重城”就有24

道之多。

据历史文献记载,有20多个诸侯国家和封建王朝修筑过长城,若

把各个时代修筑的长城加起来,有10万里以上。其中秦、汉、明3个

朝代所修长城的长度都超过了1万里。中国新疆、甘肃、宁夏、陕西、

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辽宁、吉林、黑龙江、河南、山

东、湖北、湖南等省、市、自治区都有古长城、烽火台的遗迹。

秦赵燕为何要在北边修筑长城,这要从战国时期的形势说起。战

国时期,是我国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转变网抑云音乐 时

期,诸夏文化与秦、楚、吴、越文化的交流与融合,统一的趋向日益

强烈。当时进行封建改革的魏、赵、韩、楚、齐、秦、燕七国强盛之

后,进行兼并战争,谋求以武力统一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这时,

陕北、晋北、冀北和内蒙古草原上的少数民族主要是匈奴也强大起来,

不断掳掠秦、赵、燕三国北部边境。秦国北方有义渠和匈奴;赵国西北

有林胡、楼烦,北有襜褴、匈奴;燕国北界有东胡。自战国中期以来,

他们不断掳掠秦、赵、燕三国北部地区。由于他们善于骑射,长于野

战,采取突然袭击,来去飘忽,难于捉摸,显示出很强的战斗力。而

秦、赵、燕在战国中期的作宠物犬图片 战部队主要是步兵和战车,穿着宽衣大袖

的服装,行动迟缓,日行30至50里,自然不能阻止匈奴、东胡的袭

击和掳掠。这不仅使三国北部人民的生命财产受到严重威胁,生产遭

到严重破坏,而且大大影响了三国的统一事业。针对这种被动局面,

三国便先后进行兵制改革和在北部修筑长城。

秦国自商鞅开始变法,推行富国强兵。军队逐渐改变成步兵和骑

兵,并以军功论赏和升迁,因中国的朝代顺序顺口溜 此军队的战斗力增强,所向无敌。惠文

王六年(前332)和十年,先后大败魏国,夺取魏西河郡(今陕西洛河流

域)和上郡(今陕西东北部)地。为了防止匈奴人南掠,昭王下令于陇西、

北地、上郡北部边境修筑长城,并派军驻守。

赵国于武灵王十九年(前307)始改革兵制,行胡服骑射。自此兵力

遂强。二十年,武灵王西略林胡地,至榆中,林胡王献马降服,才班

师而归。二十六年(前300),破中山,攘地北至燕、代(今山西北部),

又西北拓地至云中、九原(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县至乌加河地区)。于是,

下令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今内蒙古大青山、乌拉特山)而西,直抵大河

(今内蒙古乌加河),而置代郡、雁门、云中郡,以防匈奴南下掳掠。为

了专门经营西北,次年,他让位于其子惠文王何,自号主父。惠文王

二年(前297),主父出代,至西河(今山西、内蒙古间之黄河),破楼烦

王而致其兵。

燕国是战国七雄中最弱的一个,南临强齐与新起的赵国,北逼于

东胡。直到燕昭王即位(前311)以后,发愤图强,招纳各国贤堪开头的成语 能之士,

实行改革,燕国才强盛起来。其时东胡强大,经常南掠燕国北部地区。

燕君为了保持北部的安宁,被迫向东胡王媾和,而以大将为人质。昭

王时,秦开质于东胡,他智勇双全,东胡王甚信之,因此行动自由,

得以了解东胡南部的山川险要、布防情况与军队的活动规律。归国之

后,即率大军袭击东胡,大破之,东胡却地千余里。又“度辽东而攻

朝鲜”拓地至浿水(今朝鲜清川江)。于是,“燕亦筑长城,自造阳(今

河北康保县与内蒙古太仆寺旗)至襄平;置上谷、围棋国手 渔阳、右北平、辽西、

辽东郡以拒胡。”

综上所述,战国时期,秦、赵、燕之所以在北边修筑长城,是为

了防御匈奴、东胡等民族的劫掠,杀伤。

本文发布于:2023-03-21 03:37: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34103515297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关于长城的资料.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关于长城的资料.pdf

上一篇:节约英语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