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更新时间:2023-03-21 02:52:14 阅读: 评论:0

羊驼乐队-阴天在不开灯的房间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2023年3月21日发(作者:最美妈妈)

【国学经典】“尚书”经典名句赏心理健康教育图片 析

【国学经典】“尚书”经典名句赏析

《尚书》,最早书名为《书》,是中国第一部古典文集和最早的历史

文献,它以记言为主。自尧舜到夏商周,跨越两千余年。是《三坟五

典》的可考记录。

《尚书》列为儒家经典之一,“尚”即“上”,《尚书》就是上古的

书,它是中国上古历史文献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

克明俊德,以亲九族。九族既睦,平章百姓。百姓昭明,协和万

邦。

【注释】

选自《尚书尧典》。克:能,能够。俊:才智。德:美德,道德。

九族:从自己的高祖至自己的玄孙九代。睦:和睦。平:分辨。章:

彰明。百姓:百官,周朝之前普通平民有名无姓[7]。协:协和。万邦:

众民族。

【译文】

公正能发扬才智美德,使家族亲密和睦。家族和睦以后,又辨明

百官的善恶。百官的善恶辨明了,又使各诸侯国协调和顺。

【赏析】

上下和睦,百姓安居乐业是儒家思想的理想社会。这段话以颂扬

帝尧的功德,强调“和”的重要性。我们常说:“家和万事兴。”说

的就是人人友爱,家庭和睦,才能万事兴盛。以家见国,以小见大,

道理相同。试想,如果家族和睦,国家上下一致和睦,团结一心,肯

定社会呈现一片太平盛世景象,家和先需人和,要求人人修养道德,

友好相处,谦让有礼,自觉遵守道德准则,以仁德感化对方。达到和

睦相处的目的。

静言庸违,象恭滔天。

【注释】

选自《尚书尧典》。静言:静又写作“靖”,巧言。庸:用。滔:

通“慆”,怠慢。象恭:外表好象恭敬。

【译文】

花言巧语,阳奉阴违,貌似恭敬,实际上对上天轻慢不敬。

【赏析】

这句话是尧帝对公正的道德品质和行为的评价。尧帝意欲选拔接

班人,让大臣们推荐人选,当有人举荐共工时,尧帝发表了如此意见,

也说明尧帝审慎地选贤任能,重视德才兼备的选拔人才态度。他的任

人唯贤的思想品德值得今天的人们借鉴。“静言庸违,象恭滔天。”

这句话为后人经常引用,以指那些花言巧语,面目伪善,缺乏道德修

养的人。

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

【注释】

选自《尚书大禹谟》。稽:考证,验证。弗询之谋:不询问众人

的谋略。庸:用。

【译文】

没有经过验证的话不轻信,没有征询过众人意见的谋略不轻用。

【赏析】

常言道,耳听为虚,眼见为实;三个臭沙宣发型图片女短发 皮匠,顶个诸葛亮。这两

句话的意思和“无稽之言勿听,弗询之谋勿庸。”说的是同一个道理。

告诫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能道听途说,轻信妄言,凡事都要深入

调查,以事实为根据,善于听取众人复活读书笔记 意见,集思广益,认真分析参考。

只有这样,才不会影响自己的判断能力,不会被不实之言所蛊惑,不

会因刚愎自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用而决策导致失误,造成不良后果。

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注释】

选自《尚书大禹谟》。克勤于邦:指为治水的事业竭尽全力。克

俭于家:在家生活节俭。

【译文】

能为国家大事不辞辛劳,居家生活俭朴。

【赏析】

中国自古以来就以勤俭作为修身治国治家的美德。古人以能否克

勤克俭上海迪士尼作文 ,是关系着国家强弱,存亡的大事,鼓励人们,竭尽职守,勤

奋工作,提倡节约,反对浪费。当然在现代文明的今天,物质极大丰

富,人们不可能无视于生活的享受,但前提是不铺张浪费。

视远惟明,听德惟聪。

【注释】

选自《尚书太甲中》。惟,唯;明,目明,喻监察是非[8];聪,

闻审谓之聪[9],听到的都思辨之

【译文】

能看到远处,才是视觉锐利;能听从好话,才是听觉灵敏。

【赏析】

古人用能看远才是明察秋毫,善听好话,才礼部掌管什么 是耳朵灵敏作比喻,

鼓励人们注重自身修养,永不懈怠。不论是治国,还是个人都强调的

是道德品质修养,要勤奋学习,诚心求道,时刻躬身自反,检讨自己

言行,胸襟宽广,善于听取意见,不要时常享乐和懒惰,用诚信、仁

厚的美德赢得事业的成功。

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

【注释】

选自《尚书盘庚上》。纲:网的总绳。紊:乱。若:像,好像。

【译文】

就好像把网结在纲上,才能有条理而不紊乱。

【赏析】

这句话是盘庚责备在位的官员,墨守成规,不思进取,傲慢无礼,

贪图安逸,不愿奉献。用“网”“纲”作比喻,自己为“纲”,群臣

是“网”,说明主次有序,强调不能目无君令,破坏规矩。以生活中

浅显易懂的例子比喻,道出了主次秩序,有条不紊的深刻寓意。我们

现在常用的“有条不紊”成语就是由此而来。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注释】

选自《尚书旅獒》。仞:八尺为一仞。亏:缺少。篑:盛土的竹

器。

【译文】

譬如堆垒九仞高的土山,只差一筐土,还是不算完成。

【赏析】

以堆山为喻,告诫人们修养品德应自强不息,持之以恒,不可半

途而废。作为君王就要敬慎德行,只有为仁行善,以德化服人民,才

能得到民心,只有勤奋为政,德行很盛,才能安定社会,巩固政权。

做人也是如为学求道,修养道德就像堆山一样,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

性,不能中途停止,半途而废,前功尽弃,如果坚持不懈,永不止步

就会终有成就。古人的话发人深省,回味无穷。

以公灭私,民其允怀。

【注释】

选自《尚书周官》。允:诚信,信实。怀:归向。

【译文】

用公正消灭私欲,人民就会信任归向执政者。

【赏析】

《周官》是诰令,这句话就是《周官》中的一句,号召大小官员

认真工作,谨慎发令,言出即行,周公心之公正除去私欲,位尊不当

骄傲,禄厚不当奢侈,修养恭敬勤俭美德,不可行使诈伪,此赢得人

民的信任。做到这些,人民才会心悦诚服。勉励官员兢兢业业,勤劳

政事,克己奉公,廉洁自律,清白不污,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好人。

《尚书》内容简介

《尚书》是中国最古老的皇室文集,是中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

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

些重要史料。《尚书》相传由孔子编撰而成,但有些篇目是后来儒家

补充进去的。西汉初存29篇,因用汉代通行的文字隶书抄写,称《今

文尚书》。另有相传在汉武帝时从孔子住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

(现只存篇目和少量佚文,较《今文尚书》多16篇)和东晋梅赜所

献的伪《古文尚书》(较《今文尚书》多25篇)。通行的《十三经

注疏》本《尚书》,就是《今文尚书》和伪《古文尚书》的合编本。

上古历史文献集。《左传》等引《尚书》文字,分别称《虞书》、

《夏书》、《商书》、《周书》,战国时总称为《书》,汉人改称

《尚书》,意即“上古帝王之书”(《论衡正说篇》)。《尚书》的

真伪、聚散,极其复杂曲折。2009年清华简中发现了部分早期版本的

《尚书》。

汉人传说先秦时《书》有100篇,其中《虞夏书》20篇,《商

书》、《周书》各40篇,每篇有序,题孔子所编。《史记孔子世家》

也说到孔子修《书》。但近代学者多以为《尚书》编定于战国时期。

秦始皇焚书之后,《书》多残缺。今存《书序》,为《史记》所引,

约出于战国儒生之手。

汉初,《尚书》存29篇,为秦博士伏生所传,用汉时隶书抄写,

被称为《今文尚书》。

又,西汉前期,相传鲁恭王拆孔子故宅一段墙壁,发现另一部

《尚书》,是用先秦六国时字体书写的,所以称《古文尚书》,它比

《今文尚书》多16篇,孔安国读后献于皇家。因未列于学官,《古文

尚书》未能流布。

东晋元帝时,梅赜献伪《古文尚书》及孔安国《尚书传》。这部

《古文尚书》比《今文尚书》多出25篇,又从《今文尚书》中多分出

4篇,而当时今文本中的《秦誓》篇已佚,所以伪古文与今文合共58

篇。

唐太宗时,孔颖达奉诏撰《尚书正义》,就是用古今文真伪混合

的本子。

南宋吴棫以后,对其中真伪颇有疑议。

明代梅鷟作《尚书考异》,清代阎若璩著《尚书古文疏证》等,

才将《古文尚书》和孔安国《尚书传》乃属伪造的性质断实。

《尚书》所录,为虞、夏、商、周各代典、谟、训、诰、誓、命

等文献。其中虞、趣味活动 夏及商代部分文献是据传闻而写成,不尽可靠。

“典”是重要史实或专题史实的记载;“谟”是记君臣谋略的;“训”

是臣开导君主的话;“诰”是勉励的文告;“誓”是君主训诫士众的

誓词;“命”是君主的命令。还有以人名标题的,如《盘庚》、《微

子》;有以事为标题的,如《高宗肜日》、《西伯戡黎》;有以内容

为标题的,如《洪范》、《无逸》。这些都属于记言散文。也有叙事

较多的,如《顾命》、《尧典》。其中的《禹贡》,托言夏禹治水的

记录,实为古地理志,与全书体例不一,当为后人的著述。

本文发布于:2023-03-21 02:52:1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3383344021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克勤于邦克俭于家.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克勤于邦克俭于家.pdf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