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静经白话解说
道德天尊着
茂田院长注清静经白话解说
清静无为是真空大开佛门神道宏
静心能超三界外诚意贯通六合中
经书温故宣妙谛道法知新阐玄宗
解释真机先天秘纯然圣意启愚蒙
活佛师尊序
世道衰危,天下溺矣!日月来往,添有无穷之变幻。运数转移,实现堪怜之景
象。叹哉!红尘酿成处处之劫煞,众生遭受种种之涂炭。斯是天为之欤?抑人为
之欤?悲乎!潮流趋来,人人竞尚维新,伦常抛弃,个个不知守礼,援救天下
之至道,鲜有人行之矣!虽有三教遗,人多为形色所囿。矧是
天命旋归,真道卷隐,修持者,仅得其皮毛而已。届此
天开文运之际,道劫并倡。以刧收杀恶徒孽子,以道挽救善男信女。诚是玉石分
班之期,激浊扬清之时。幸尔缘深得与为
师聚首同助道盘,以期将来完成正果,立万世不朽之基,成千古不泯之业。尔诸
弟子,每叹性道之不易参悟,经典之不易研究,常引为憾事。惟此次讲论清静经
犹难了解,深感
上帝慈悯特遣茂田为契释义,然亦系尔等诚心格之者也,得此非常之机缘,休
自轻弃,能自永持,是
师之厚望焉。
南屏道济序
序二
叹芸芸众生,终日沉醉于孽海,度着无情的岁月。末刧收束的时候,遭受种种
刧煞,真是悲痛万分,惨不忍覩呢。推其原因,这都是因为人心不古泯灭天良所
致。孟子说:「天下溺援之以道」。道为万类生活的要素,中庸有云:「道也者,
不可须臾离也」。正是证明大道的尊贵。老子为道教之始祖,历代以来救世的苦
衷,非是笔下可以叙尽的。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圣母玄妙玉女于殷王阳甲庚申岁,梦五色霞光拥太上老君,
降于空际,倏变为五色流珠,入口吞食之,遂凝圣胎。孕八十一年,至殷王武
丁庚辰岁,三月十五日(即夏历二月十五日)诞于楚苦县赖乡曲仁里。圣母见天
开数丈,众真捧日而出,因手攀李树,从左胁而生。生时白首顶有圆光,生而
能言动,周行九步,左手指天,右手指地曰:「天上地下惟我独尊」。即指李树以
为姓氏,事实已详载于道藏经。周时称为古隐君子,孔子又有「犹龙之叹」。神
道变化,实在不能测透。老子遗留的经卷很多,清静经也是其中的一部。全书宗
旨是让人皈依清净的意思。但是旧本的批注偏重于后天功夫,依着修持欲想道
成天上是很难的一件事。今时特奉
命阐释真意,注为白话解说,以便容易研究。然而研究之后应当如何?俗云:「念
经不如讲经,讲经不如依经行。」善男信女果能体意实践,纔合俺呆叟的希望
呢!
第一章
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
不知其名,强名曰道。
【字解】老君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为道教之祖。形-是有形可观,有迹可循
的。天地-是混沌初分的时候,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情-
是属于后天是性的动,如喜、怒、哀、乐、爱、恶、欲等。日月-日为火之精乃
恒星之一。月为水之精乃系地球之卫星,也就是阴阳的意思。名-能称呼标记出
来的谓之名。强-刚强不屈定而不可移的意思。道-万事万物所必循由之至理。
【章解】老子说:「大道本来无有形象,但是能够生天育地。本来无有情感,可
是能够运转日月的周流。本来无有名称可以标记,但是能够爕理阴阳,生发消长,
养成天地间的万物。如此玄妙,我不知道他的名字是甚么,又怕后人无所是从,
就依据天理来推测,起了一个定而不可移的名字就叫作「道」。
【演说】甚么是道,就是无为之真理,万事万物必然循由的路径。它虽然无形无
象,内含玄机奥妙,尽用俗人的眼光,是不会看透了的。所以世人多以此为迷信,
不知内蕴真意,意作无稽之谈,真乃管中窥豹只见一斑。老子悲天悯人,一片济
世的苦衷,真令人怀念千古,是永久不能忘掉的。就是在世所遗留的经典,如道
德、黄庭、清静等经,无一不是真机妙理,无一不是性理秘诀。堪叹后之学者,
多有智者落于顽空,愚者流于执相,这空而不空的真道是不易测透的。孔子尚
有「犹龙之叹」。何况平庸的俗子,更不能见其真相。即清静一经,多有认为抽
添搬运吐纳的功夫,以讹传讹,真是遗悞不浅,有者依此修持,直如抱砖磨镜,
百无一成。有负老子在天之灵,这是多么悲叹的事啊!现在天道应运降世,明
师承命普渡众生,以神道设教来挽化苦海中的迷子。浩劫即在目前,时机不容
稍缓,大声疾呼愿亿万生灵,得登济世之慈航。
呆叟承领
上帝之圣旨,各地宣化成全。见研究清静经的人们,多因注义未明,深感困难。
俺为方便明了起见,所以借机注释白话解说,以作研究者的参考。
老子首章说到无形、无情、无名的原理,也就是道德经所说的「无名的朴」。生
机一动而能生育天地,运行日月,长养万物。这无为的妙用真是只可意会,而不
可言传呢。北海老人曰:「画前之易非神难见,不传有道非圣难知」。老子为圣
为神,以这无为的妙理,立名曰:「道」绝不相强。无奈现世的人们,崇尚科学。
执于形象,故此不可捉摸的真理,则无人过问了。那晓得科学之所由来,原出
自哲学,世人多称哲学为科学之母,并称老子为哲学之鼻祖。因哲理本属抽象,
故世人多有不知。诗经上说的:「明哲保身」,也就是让人明道的意思。不能一
言而尽其义。所以大学上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希望
同胞弟兄,努力进步研究,自能智慧大开,照穿一切,无处不是光明呢。
诗曰
无形无象更无疆一理流行贯八荒
万物长养天地育五行生克日月光
真空非空含妙相无为有为透玄黄
缘深能得明师指了达圣业永留芳
第二章
夫道者,有清有浊,有动有静。天清地浊,天动地静。男清女浊,男动女静。降
本流末,而生万物。
【字解】清-是空虚纯洁的意思。浊-是污浊不净的意思。动-是移动作为的意思。
静-是寂然安止的意思。降本-是分赋的理。流末-是造成的象。
【章解】这包罗万象的道理,无微不至,无所不含。也有纯洁,也有浑浊,也
有动机,也有静意。不过在它没有发现出来的时候,凭俗人的眼光,是察不到的。
到了生育天地,纔知道天能周行不息,地能载物不辞。到了生人的时候。纔知
男秉干道而成,所以为清为动,女秉坤道而成,所以为静为浊。一切动静清浊的
真理,都是由根本上分赋下来。阴阳相感,真理寓乎其中,自然会生出天地间
的万物来。
【演说】这一章是一本散于万殊的意思。无极一动,分晰出天覆地载之消长,
阴阳动静之变化。普遍周界人人各具一理,物物各具一天。所以易经上说:「干
知大始,坤作成物」,降本流末,曲成万物而不遗,这正是上帝造物的起端。但是
上帝为了生天地,造万物,一点也不惜力,也不辞劳。将世界治理的应有尽有,
让众生来享受这一切的幸福。最可悲叹的,是众生只知享受安乐,便忘了法天则
地的大道。看现在社会上一般沉醉的男女们,真是污浊不堪,衣冠禽兽触目皆
是。惟恐脏了俺呆叟的笔,也就不再一一的剥露其真相了。芸芸众生,为了贪
生怕死,遭受风尘的埋没,汩灭了自己的良知良能。对于无为的道理,更是石
沉大海,消灭的无形无形了。更加利益熏心,早将天理良心,丢在脑后。沉醉梦
乡,一味温柔。被情枷枷的特紧,被爱锁锁的特严。那有功夫来研讨无为的妙
道,追究性理的根源呢!即便有些修道的人们,不是铜墙铁壁无门而入,便即夙
孽太重,明师难遇。否则智者过之,愚者不及,所以惹的孔子叹惜「道其不行
矣夫」的话呢。
诗曰
圣意罔极混沌初皇恩一本散万殊
乾坤栩栩参造化动静如如尽功夫
激浊扬清道悠远法天则地德不孤
若趋声色沉孽海涛涛波浪几时出
第三章
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字解】源-是根本源流。基-是根底基础。悉-是明悉的意思。归-是附纳归入的
意思。
【章解】这玄妙无边的大道理,就含着清浊动静呢。可是细心追究轻清的天,还
是重浊之地的起源呢。因为九重宗动天,本系一气流行而属于动,可是确为地静
之基呢。人若是能够至诚无息的常清常静,自然连天地都要归纳在你的本性中呢。
【演说】这一章是让人知本的意思。前章说的降本流末,字义非常深远。恐怕
人恋末失本,所以老子再再叮嘱,这样的苦心,真是令我呆叟也万分的感激呢。
而且又含着回转先天的工夫。后人多以此为搬精炼气之解,实在贻悞不浅。本
来清浊动静皆属后天。如先天无极之真理,那就无所谓了。清者显而易见的是指
气而言,浊者就是象了。都知道由理而生气,由气而生象。所以地之为物,也
不过是气包中的一弹丸而已。故此清是浊的源头呢。男清女浊,也是这个道理。
本来一有人身,即是后天。当初天生人的时候,是秉受阴阳之气,贯之一真理
而成形。男秉干道为清为动,女秉坤道为浊为静。故男子为女子的主,女子为男
子的助。圣人所说的:「出嫁从夫」就是此意。不过现在的人,不明根本不知道
德,以致阴阳乖舛,男女不分,纲常不整。以今昔之比较,实有天堂地狱之分别。
写到这个地方,不由的替世人捏一把汗。如是永坠沉沦,何日出头露面,幸今
皇母慈悯,真道复兴,教人明白这个道理,看破红尘,冲开枷锁。果能常清常静,
视天地为逆旅,知光阴为过客。潇潇洒洒,逍遥界外,直如在世的神仙。不拘
于声色,不囿于五行。真是到这个时候,连天地都归纳到自己的本性中了。
诗曰
万物之灵源于历史故事的成语 人独尊性统四端智慧深
寄尘有性当知本处道无为但率真
总恋声色失觉路难免沉沦困迷津
愿尔皈依常清静诚报天恩与师恩
第四章
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
【字解】神-阴阳不测之谓神亦犹性也。扰-是搅乱的意思。欲-是嗜欲。即性情之
所好者谓之欲。牵-是引之使前牵动的意思。
【章解】上帝所赐给的元神,本来是纯洁无染,虚空无碍的。因为受到人心的扰
乱,便将灵明的元神给蒙蔽着了。人降生后的初心,无嗜无欲,也是很安静的。
因渐渐的少年中国梦 长大起来,知识渐开,熏陶渐染有了私欲之念。受到俗情物欲的牵动引
诱,便将人心驱使的如失缰之劣马了。
【演说】前章说到人能至诚不息的常清常静,连天地都要归纳在本性中。正是
孟子所说的:「万物皆备于我矣」。但是苦海波浪涛天,私欲横流,那一个能皈依
清静之道呢!尽作些妄贪妄取不仁不义的事,被那七情六欲的缠扰,多数人都
是染上了不良的嗜好。小则害身丧命,大则倾家亡国。看到世界的现象,不由掩
面而泣。咳!「英雄有泪不轻弹,只因未到伤心处」。多少佛子都入了迷魂大阵,
不但不知觉悟,反而以害为利,以苦为乐。愈趋愈下,沉沦到无底的深坑。孔子
有云:「民吾同胞,物吾同与。」不忍人物遭此残酷的浩劫,更不忍良莠混淆,
玉石同焚。当如孟子所说的:「天下溺援之以道」。故应此时上帝降下济世的宝筏,
复差传道明师,普渡三曹,大施宏恩。又令诸天神圣,同助应运明师。故而
真宗阐明,直指人心见性成佛。重注三教之经典,大阐一贯之渊源。挽化众生,
回心向善,方能脱出这无情的漩涡。然而上帝所赋的真灵,因久被风尘埋没,
已然明而不明。这一章书是说的:「人心惟危,道心惟微」。理性受到气秉的包围,
人心受到物欲的。也就是理蔽气,气蔽物的意思。久迷本面,丧失真常,
如此以往,不能摆脱,总是轮回变转,何等苦恼。谚云:「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希望众生早一日的觉悟,早得一日的超脱。纔不负俺呆叟这一片济世的苦心呢!
诗曰
人心好静欲多牵劝君当将六门关
修身诚意惟格物清心寡欲须戒贪
实用四勿常克己体行八德时格天
一念不生无可扫金丹不炼自然圆
第五章
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灭。
【字解】遣-是格除的意思。澄-是由浊入清的意思。自然-是无所勉强之意。六欲
-是色、声、香、味、触、法。三毒-贪、瞋、痴。
【章解】如果能够永久的将一切私欲杂念格除了去,人心自能平静不妄动了。心
不妄动,再加上澄清的功夫,元神自能洒洒陀陀,虚空寂静,一点挂碍也没有了。
不用再去造作勉强,色、声、香、味、触、法,决不会再发生出来。贪、瞋、痴,
也就消灭的无踪了。
【演说】这一章是归本还源明善复初的意思。虽然说是遣欲心静,澄心神清。
但是行起来,完全都是自然的功夫。大学上说的:「格物」。中庸上说的:「戒慎
乎其所不覩,恐惧乎其所不闻」。和道德经上说的:「不见可欲,使心不乱」,都
是让人克己,率性的秘诀。不过人心一动,便会生出许多变化。佛云:「心生种
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一着动机,六门大开,眼要贪色,鼻要贪香,舌要贪
味,耳要贪声,心触俗情,意生贪求。嗟呼!「五色令人目盲,五味令人口爽,
五音令人耳聋」。如此则神不安舍,不知发生多少可悲可惜的事呢!若是能依着
颜夫子的「四勿」「非礼勿视、听、言、动」。那能不达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呢。
楞严经上说:「菩萨见欲如避火坑」。众生已被声色所迷,苦苦追求,惟恐不得,
那肯再躲避不纳呢。凡有利于我的都要贪求,稍有违逆,便生瞋恚。痴心迷理,
而生出许多烦恼障碍来。众生因昧于六欲三毒,着于色相,故不得见如来。今
时得道佛子,佛缘深厚,明理虔修,自能一步直超。果有遣欲澄心,全始全终之
志,不生半途而废之心。自无功亏一篑之叹。遵而行之,自能达到心静神清的
功能了。
诗曰
心扰欲牵苦无穷轮回转变几时停
欲觅性中真面目勿恋身外假虚荣
三心四相当尽扫五蕴六欲自能空
洒洒陀陀无挂碍何愁大道不成功
第六章
所以不能者,为心未澄,欲未遣也。
【字解】不能者|通俗是不能达到目的的意思,亦是没志向者的措词。
【章解】能字含有深远的意思。如其能的时候,则可以一性圆明,复合无极。不
能的原因,是因为心中的杂念还没澄清,私欲没有除尽的原故。
【演说】这章是指修道无恒。中途而辍者说的。前章也曾经说过,修道贵乎有
恒。如欲虔修,而没有坚志,自然心不能澄,欲不能遣。果能立下决心,则事情
无不qq微信 成功的。论语上说:「士不可不宏毅」。谚云:「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
何况修道更是贵乎专一,否则说的天花乱坠,地涌金莲,不能知行合一,亦是枉
然。常言:「空谈无补」,也是警告言过其行的人说。如能体道修持,定能返本,
拿定把握,不怕一切荆棘,虽有千魔万考,也不妄生退缩之心。当知冤孽不了,
难把乡还。明白这个道理,即知魔考是成道之母。遇有逆境,是考人之至诚。
遇有逆事,是考人的智慧。总之,不要因一念之差,遗恨终身,永坠轮回,悔之
莫及。若不早得超脱,惟恐时不久待。故北海老人有云:「万劫千生得此身,几
回出没几回循,此身不向今生渡,更待何时渡此身」。明透此意,自悔往者不及,
来者可追。甚至说到,心何能澄,欲何能遣,下章尚有研究呢。
诗曰
眼前货利休妄图勿惹风尘荡五湖
须藉圣道成圣业莫因凡福作凡夫
幸得三宝明旧主虔修一贯返故都
今生不向彼岸渡劫后忏悔复何如
第七章
能遣之者,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
三者既无,唯见于空。
【字解】观-是察望,此处含有达观其真理的意思。见-是物接于目而能加以辨别
的意思,也可作现出来讲。空-理之体曰空,亦是诸法一无所有的意思。
【章解】能够遣除物欲的人,回光返照,内观自心,连心也没有了,那还有甚
么欲呢?外观其形,连形也没有了。远观其天下的物,连物也没有了。心、形、
物既然都没有了,唯能现出来的,只有自己真空的自性。心、形、物其没有的
原因,是自己一性圆明,超然物外,不为浮俗所绕,明了身心幻境,万物无常,
不被声色所迷,朗然天真妙意得存。这样玄之又玄的性理,真是不能一言而尽
其义呢。
【演说】这一章书是让人破除色相,重见如来真面目的意思。佛云:「凡所有相,
皆是虚妄」。又云:「若以色见我,以声音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由
此看来,凡是有形象的东西,都是幻虚不实的。所以老子说:「内观无心,外观
无形,远观无物」。无心自然不起欲念,无形自然免除忧患,无物自然没有贪求。
三者都没有了,纔是真空生妙有的时候。若是恋相不舍,便要永久沉沦孽海,不
知何日纔是出头之日呢!再说人之色身,根本出没无常,所以顺治皇帝出家诗上
说:「未生我时谁是我,生我之后我是谁?长大成人方知我,合眼蒙眬又是谁?」
可惜一般世人,把假色身视为珍宝。到处趋吉避凶,朝夕转变,为了安然长存,
于是乎又作了些上干天怒,下遭人怨的许多坏事出来,反而促短了自己的寿命。
呜呼!以假忘真殊为可宁为鸡口 叹。将自己一团虚灵不昧万刦长存的真性,反倒葬送到
九泉之下。老子看到这个地方,为惊醒世人,曾有言曰:「吾所以有大患者,为
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是让人明白假身之外方是真身。故临济禅师
有言:「真佛无形,真性无体,真法无相。」堪叹世之愚人,不但不能忘其形体,
反以假体为真。殊不知现在如何荣华富贵,百年光阴,犹如弹指,三寸气断,
色身能永在吗?值此天道普渡,菩萨仙真,临凡助道。各人的根基,又有谁知?
呆叟大声疾呼,愿世人早觉迷梦,睁开你的慧眼,自能看穿色相,洞观无碍。
真假认清,轻重辨明。挥起你的降魔杵,举起你的斩欲刀。急速借假修真,一旦
功圆果满,纔知俺呆叟的话不假呢。
诗曰
万缘生灭意丛丛悟尽尘劳俱是空
放眼休观是非事修身勿论苦乐情
三心了却心心了一窍通时窍窍通
自性般若随时现无时无地不光明
第八章
观空亦空,空无所空,所空既无,无无亦无,无无既无,湛然常寂。寂无所寂,
欲岂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静。
【字解】湛然-是形容极清幽的意思。寂-是安然清静的意思。
【章解】上章所说的,「三者既无唯见于空」。这个「空」乃是空洞一无所有了。
如果若是能空到极点,无所再空了,所余者是一个「无」字,然而这个「无」字,
亦应用功夫把他没有了。到此地步,连这「无」的功夫都不应存在。因为有所
住,即不为真空,如何能生妙有呢?既然「无」的名字,「无」的功夫都没有了,
这时方算入于清幽常久的安静呢。但是寂静到了极点,亦不知其所寂了。此时
的心性,已然离开尘俗的境界。私欲杂念,怎能够再生起来呢?私欲杂念之心,
既然不能再生,这纔是真实的清静呢。
【演说】由上章可以知道人之所得乎天的真性,是没有形色的。然而又恐世人悞
解了这个「空」字的真意,不能了然。所以不得不把老子所说的:「空、无、寂、
静」的奥旨详加解释。须知所说的「空」不是「顽空」。所说的「无」不是执着
于「虚无」。所说的「寂」并不是静坐观空的呆板。如果能悟穿了,「真空妙有」,
纔是真静呢。今有一般修行的人,远离了一切人情,将自己父母妻子置之不顾,
把五伦八德亦认为乌有。也不劝化世人,自认已为世外的高人,还希图超脱成
仙成佛。岂不知自心已执偏见,将来也不过落一守尸之鬼而已。有甚么好处呢?
金刚经上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是教人修道不应当执形着相,方能观见
真空呢。佛家谓:「法本不无,莫作有见。法本不有,莫作无见」。中庸又说:「上
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虽言「无声无臭」而不言「空」就是恐怕世人悞解「空」
字。并且连有无的念头,都不当存,方是正见,纔能入于清静,所以惠能六祖说:
「无念念即正,有念念即邪。」不存有常寂之念,方可真实的常寂呢。
诗曰
至诚无息体自然空空自如何须观
无所空时即是妙有点念头却非禅
寂无所寂不知寂玄之又玄难言玄
自能觉悟体真意普施慈怀挽狂澜
第九章
真常应物,真常得性。常应常静,常清静矣。
【字解】真常-真是不虚,常是不变,即是指真理而言。性-天之所命与人的,人
之所得乎天的叫作性。
【章解】用那真常不变的理,来应付万事万冬至是 物,能够真实不虚的去作,便能得万
物的性理。不但是平时如此,即使应于万事,亦是事来则应,事去则静。果能这
样的平静,自强不息的作下去,便能永长虚空无碍寂然安止的不妄动了。
【演说】上章说的是「欲既不生,即是真静」。这一章途中跑教案 是解释,怎样纔能作到真
静呢?观今世人有的只能静而不能动,或者能动而不能静,此乃凡夫又何足道
呢?况且只是独善己身,不能兼善天下。但是老子说的真静,「是奥理取静」的
真意。在自身本具有常而不变的理性,更是无为无畏,良知良能的。如果能得到
明师指点,自然大德重明,顿现真如。中庸云:「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
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能赞天地
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况人为万物之灵,无时无地
不在事中,万事万物,各具真理,明理则处之得当,否则昏乱无章。现在的人们,
因都迷失本性,不讲真理,故此你争我夺,把世界扰了个乱七八糟,我呆叟
真有点看不下去,所以重将老子救世的苦心说出来,好让大家行持,如若能够用
那真常的理,来应付万事万物,自然能合乎中道。中庸云:「致中和,天地位焉,
万物育焉」。如此便没有甚么灾星和刦煞了。自私心,妄取心,欲心不会再生了。
行出事来一定是坦白的,平静的,能这样的作下去,不是就皈依清静了吗?不
但一人如此,扩而充之世界众生也都如此,真不难重见尧天舜日呢!
诗曰
清静无为无不为有感悉通理无亏
谁可判分清浊理孰能循守动静规
心神洒陀观自在智慧光明了是非
奥理精华最新入党志愿书 几个悟学禅空到性如灰
第十章
如此清静,渐入真道,既入真道,名为得道。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
名为得道。能悟之者,可传圣道。
【字解】渐-是由浅入深有次第的意思。化-是教化。众生│梵语为﹁萨埵﹂。
新译为「有情」。旧译为「众生」。众生二字有三义:(一)众人所共生之义;(二)
众多之法假和合而生,故名众生;(三)经众多之生死,亦名众生。圣道|大而
化之谓之圣,必由之路谓之道。简而言之,即是圣人的心法。
【章解】既然是达到如此的清静,就可以渐次的步入真道了。既然得入真道的门
径,便可以说是得着真道了。虽如此说,确乎毫无所得。还必须普化有情,同登
彼岸,方可称为得道的。能悟透了这个道理的人,纔可以传布圣人的心法呢。
【演说】上章所说的清静之道,意义非常的奥妙。惟恐少人参悟,不知其中的
真意。真是教老子叹惜不止呢!又怕后人以为皈依了清静之后,便自以为得着道
了,所以又有这一章的解释。皈依清静,虽说是得着了。但是不培德不能消冤,
不行功不能了愿,还是不能了却生死。所以说起来还是毫无所得,也不过只落个
独善己身的小乘徒而已。于世人可有甚么好处呢?必须时存济世为怀,慈悲为
本的念头,普渡众生,使人人脱出轮回之苦,地狱之灾,纔合乎修道人的本旨呢。
佛云:「众生不成佛,吾誓不成佛」。故此讲经说法,普渡羣迷。孔子周游列国,
杏坛设教,完全是让人明白明德新民,己立立人,己达达人的真意。以及耶稣的
博爱,替众生赎罪,并说:「世上的人们,有一人的德不明,就是我的德不明」。
这些事,都是舍己从人。故道德经上说:「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又云:
「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圣人所留下的一言一行,都是修道的模范。
中庸云:「动而世为天下道,行而世为天下法,言而世为天下则」。果能效法去作,
那能不道成天上,名留人间呢?现在到了三期末运的时候,天道应运普渡。明
师继往开来,温故知新,祖述尧舜,崇尊孔孟,重阐一贯之真机,恩施三曹,真
是「百世以俟圣人」的话,却言符其实了。旧本所注的这一章,说到:「三期普
渡,道须人传」。而今正当明师承领天命,挽化九六原灵。倘能够得遇明师,亲
受指点,方不负此一生呢。
诗曰
定静功夫大自然何须炉中炼干元
原人多为丹经悞迷子未能圣意参
苦海沉沦调戏男朋友 何日脱乐境逍遥几时还
但愿得道能布道不负恩师阐真传
第十一章
太上老君曰:上士无争,下士好争,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之者,不明道德。
【字解】太上-是最上之称,尊敬老子的意思。上士-是德学兼优,而且深明道理
的人。下士-是德薄学浅,而且执着的人。德-是有功于世,有恩于人者谓之德。
也就是率性而行,发于事的叫做德。
【章解】老子说:「上等的贤人,因他深明大义的,故没有甚么争贪。下等的愚
人,因执着己见,不察情理,总是好起争贪。上等有德的人,行了有功于世,有
恩于人的事,还不以为是德。下等无德的人,有心积德,作一点有德的事,便要
自持有德了。因他是不明道德的真义呢」。
【演说】这章书是老子特别关心,修道的人不要起贪争的心,不要执德的意思。
既然说:「虽名得道,实无所得」。这显而易见的,真道是无形无象,无为而无不
为的。明白这个道理,晓得万象皆空,到时终归于尽。渺茫一生,空自后悔,
能够寻出超脱之正路,方不致永受轮回之苦。既然悟透人生是梦幻,还有甚么可
争的呢?况且富贵贫贱,皆是命中造定。故孔子有云:「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
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但是一般愚昧无知之人,尽作些行险侥
幸的事,贪求声色。殊不知终日营营,刻薄成家。一旦天灾病孽,仍是苦不可
解。常说:「人不与命争」。就是这个意思。明白天理的人,处处以济人利物为本
职。并不自彰其德,可是德已然就有了。朱子曾言:「善欲人见,不是真善」。
况且有德的人,是为而不恃,功成弗居。永久是竞竞业业,戒慎恐惧的作下去,
他的德是永远不会消失的。但是有等人,也知修德是一件好事,到处行些有作
有为的善事,只恐旁人不知,埋没了他的美誉,处处夸张。不料想如此一表,反
为不美了。道德经云:「自伐者无功,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矜者不长」。
这样的人,是不明道德的真义,真是可惜呢!呜呼!近代人心不古,世态炎凉,
连有为之德都不作。只知你争我夺,惟利是图,以致世界坏到这个地步呢。咳!
孟子云:「上下交争利,而国危矣」的话。真是不错呢!
诗曰
谁将尘缘尽悟空惹动牵缠苦无穷
声色货利嫌少得富贵功名总多争
执形着象失性理背觉合尘昧灵明
上德普化超宇外堪怜愚夫转飘零
第十二章
众生所以不得真道者,为有妄心。
【字解】妄心-是虚妄不实的人心,也是妄分别之心。
【章解】现今真机普渡,道降庶民。凡是善男信女,皆有得道的机缘。然而众生,
仍是认假不认真。推其原因,惟有妄心所致。因妄心一动,道心难现,离道很远,
所以不能得真道呢。
【演说】这一章是承上章说的,前章说的无非:「无为」,「有为」的分别。如果
存有为之心,不但不明道德,还不能得真道呢。再看现世的人们,那一个不是钩
心斗角,利益熏心。故此虽然科学倡明,物质进化,衣、食、住、行,不为不
便。但是抚心自问,不但不能享受,反到受了罪了,交通便利,战场扩大,故此
造成空前未有大刦煞,普天之下,何处是安乐乡呢?细想刦数的造成,还不是
因为人心不古吗?楞严经云:「心平大地皆平」。佛云「修桥补路,不如先平心地」。
佛祖的立言,真是不假。故而天道应运降世,挽此浩刦,重整尧邦,化人人回
心向善,愿个个脱出刦渊。大千世界,一道同风,快乐可想而知。所以呆叟不惜
唇舌苦劝众生。希望大千佛子,共脱苦海,同登道岸。倘若妄心不除,难得真
道,永坠沉沦,那时后悔也就来不及了。
诗曰
众生流浪转循环妄心一动惹牵缠
切切行功结后果速速积德了前冤
此时不将真道得何日方能故乡还
嘱尽衷言当觉悟睁眼即见菩提船
第十三章
既有妄心,即惊其神。既惊其神,即着万物。既着万物,即生贪求。既生贪求,
即是烦恼。
【字解】惊-突然害怕叫惊慌,言戒惧的意思。着-是着受的意思。贪-是染着六欲
之境而不离之意。和「爱」字名虽不同,而理是一样。求-是索取的意思。烦恼|
是一切贪、欲、嗔、恚、愚、痴等,能使烦心恼身的叫烦恼。亦是闷闷不乐的意
思。
【章解】上章说的众生不能得悟真道,就是因有贪妄之心。一有了贪妄心,就要
惊动那喜动而不喜静的「识神」。识神被惊,心意外驰,便要着于万物了。既然
接触了万物,就要生出不想离开,而要索取的心。但是天下的事,那能尽如所愿
呢?如果求之不得,立刻就是无穷的烦恼。
【演说】上章说苦海众生不能得其真道,是为了三心不扫,四相不飞的原故。
因人寄红尘,总是纷纷扰扰,朝夕营求,不得歇心。故此妄心一动,则神随意迁,
追逐万物,而恋恋不舍,甚至废寝忘食,自甘其愿。这样一来,身心不得养。
道德经云:「不见可欲,使心不乱」。佛云「寂然不动」,都是让人不动心的意思。
假若苦苦贪求,即便一时侥幸求得到手,还不是家大业大操心大吗?谚云:「身
旁无爱物,心中烦恼稀」。何况说是促促一生,不知何日归去,故有人生如蜉蝣
的话呢!试看历代的佛祖圣贤,留芳千古,虽死犹生,足可以作后人的标杆榜
样。另有一般不知礼义,妄贪妄取苟安偷生的人,死去遗臭后人。噫!同是一生,
只因所为之事业不同,故此有天渊之别了。愿世人熟思此意,方不致悞了自己
一生的事业。谚云:「两利相形取其重,两害相形择其轻」。古文云:「天地为万
物之逆旅,光阴为百代之过客」。寒来暑往,日月穿梭,古今一件一件的事情,
都被光阴催促过了。这人生数十年的时候,那还有功夫再招惹烦恼呢?俗语云:
「知足者常乐,能忍者自安」。如不知足妄生贪求,一生总是烦恼。罗状元作的
诗上说:「到无求处便无忧」的句子真是不错呢。
诗曰
惊动心神任驰游着于万物欲贪求
欲念未遂心转恼贪求不得意生愁
声色丛丛速回悟孽海涛涛勿逐流
了尽俗缘方成道此时不修几时修
第十四章
烦恼妄想,忧苦身心,便遭浊辱,流浪生死,常沉苦海,永失真道。
【字解】忧苦-是忧愁苦恼的意思。浊辱-是污浊耻辱的意思。流浪-是飘泊不定的
意思。苦海-是比喻无穷的苦境。指红尘世界,有生死转变而言。
【章解】对于万事万物,如有求不得的时候,便会生出烦闷恼怒的事情来,由烦
闷恼怒中,便要想入非非,妄念一动与身心添了无穷的忧愁和苦恼,便要遭受到
许多的污浊耻辱。惹得飘泊下流,转变生死,永久沉沦在无边的苦恼境遇中,永
远的迷失了真常不朽的道呢。
【演说】前章的意思,就是让人不妄求。本来天地间的万物,是赐于众生享受
的。因人的福缘不一,所以享受的多寡,亦有所不同。更有一般妄作妄为之辈,
胡遭乱闹,损阴功,败德行,经过轮回的转变,便分出了寿、夭、穷、通。富、
贵、贫、贱。为富贵的人,不知惜福,骄傲奢华。贫贱的人,不知认命,不能固
穷。因此就俗事纷纷,扰乱社会不得一刻的安宁。事情虽属复杂,但是不外乎
「得失」二字。得意人便有无限的欣慰,失意人便有无穷的烦恼。甚么生死离别
呀,自杀呀,都因此而发生出来。罗状元诗云:「得失荣枯本由天,用尽机关枉
徒然」的意思,很是深远。不过俗人迷毒太深,谁还认这个头呢?如此日往月来,
积罪深厚,离得超脱之路,永久沉沦在无边的苦境中。吾呆叟身荷代天宣化
之职,不忍众生,久远沉醉,重将老子济世的婆心诉说出来,以警醒迷顽者的痴
梦。更希望四海同胞,洗心涤虑,休恋一切尘劳。谚云:「天下本无事,庸人自
扰之」。即便俗事覊身,亦当用妙智慧照穿一切。佛云「烦恼即菩提」,即是救苦
的金丹。果然能够依此修行,自然不会遭受污浊的耻辱,亦不会流浪生死,常
沉苦海,更不会迷失真道。事实有这样伟大的效验,但是必须知行合一,纔能得
到如此的好处呢。
诗曰
烦恼妄想致伤怀欲蔽层层昧灵台
常沉苦海随波去永失真道着尘埋
诚意坚决休忐忑信心守定勿徘徊
勿谓行道受魔难功成自得见如来
第十五章
真常之道,悟者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
【字解】见前
【章解】真实不虚,常久不变的圣道,能够有悟性的人,自然会得着真意。得能
悟透道理的人,便能永久皈依清净,不生不死了。
【演说】上章说到「常沉苦海,永失真道」。老子惟恐苦海的众生,自暴自弃,
自认不能修持,以致躭悞了自己伟大的事业。故此老子又说:「真常之道,悟者
自得。得悟道者,常清静矣」。这章的「悟」字,很有意思。当知六祖慧能本不
识文字,然而悟性的功夫,超乎世外。无上之妙道,顿然悟穿,承证圣业,故有
肉身菩萨之称。今之苦海众生,苟能真心悟道,顿生觉性,照穿尘缘,辨明真
假,坚定信心,自然得着圣道的真滋味。所以说:「别人千言万语,不如自己觉
悟」。人所不能醒悟的原因,是着于万物,而生出来的许多障碍及牵缠。当知红
尘非家乡,肉身非吾体。石火电光,转瞬即化。一团真性,无处寄托。空自飘泊
尘寰,流浪生死,随波逐流,愈趋愈下,不但有负
上帝的盼望,与仙佛济世的苦心,而且是泯灭了自己的根基缘份,躭悞自己九玄
七祖。当今天道普渡之时,确是万载难逢的好机会。若轻轻错过,岂不可惜。当
知「日月逝矣,岁不吾与」。佳期无多,绝不我候。细心参悟,方知俺呆叟一
片济世的苦衷,真是不容易呢!
诗曰
悟性穷源体真空常依清静妙道凝
感应通达一心印智慧照遍万卷经
能脱尘俗无人我证得涅盘了死生
克己成人兼天下发大愿心渡蕴灵
全书总论
老子的慈怀远大,关念着世界众生,作道德振启瞶。作感应讲明因果,作清静
指点玄机。真是因人设教,无微不至。这番济世的苦衷,真是以泰山之高,沧海
之深,都不能比喻尽的。按历代以来,每次倒装降世的神妙,人莫能测。故孔
子曾有「犹龙之叹」。清静的真意也就是佛家所说的「无余涅盘」。儒家所说的「达
于至善之地」。老子愿人人皈依清静,不再受污浊的沾染。所以首先就倡导本来
清静之说。始从大道无形,无情,无名,直至降本流末生出万物来。惟恐迷人失
根忘本,故此又说到「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这
就是让人知本的意思。因为明本方能返本,知根始可归根。又说到人神人心,本
来也是好清静的,不过受了一切物欲的,才惹得不安静了。欲使皈依还须
从根本治疗,才能得到效果,所以必须澄心遗欲才能行呢。然而怎样才能作到澄
心遗欲的功夫呢?须把身,心,物,都看空了方可。但是老子又恐学道之人,
趋入于顽空之境,所以又说「真常应物,真常得性」的道理。又恐独善已身不能
兼善天下。故老子又说:「虽名得道,实无所得,为化众生,名为得道」。由此
看来必须推己及人,方能达于至善。又说:「能悟之者,能传圣道」。这正是给后
人开门引线呢。今三期末劫,道应普渡的时候,明师奉命来传圣道。可是多少愚
人,仍然默守旧法,终日参禅打坐,妄想超生,不认金线之觉路,不体老子的遗
言。咳!睹此执迷不悟的人们,只有付之一叹而已!再看老子说的「争」字「德」
字,都是含有很深的意思。为人若空空得道,不能抛弃假相,妄起争夺,则必不
能建功立德,终久不能归本达源,亦不能明道德的真意。值此
皇天悲悯。普及众生。然而尚有不求真道者,实乃堪怜堪叹。远隔尘缘灵根自
昧,夙世尘劳何日可了?故而佛曾有云:「心未调伏,何能往生」?耶稣有云:
「身背着罪,不能回天国。」众生如此迷昧,难蚕豆病用药禁忌 免轮回转变,流浪生死。老子又
恐慕道者信心不坚,知难而退,望洋而返。复又再三叮嘱,说是「真常之道,悟
者自得,得悟道者,自然可以皈依清静,不生不死了」。按此清静一经,不但是
修道之至宝,也是治世之秘诀。三教圣人,都是出世兼入世,明体而达用的。世
人多有误解偏论。究其实在,还不是一已之见吗?此清静一书,本来天衣无缝,
浑然一体,由一本散于万殊,复由万殊归于一本,何有章次之分。今时解成十五
章,也就是开一方便之门,便于阅读的意思。我呆叟很希望持读此书的人,
要深老子的衷心,实行老子的衷言,即便老子在天之灵,也会向你点头微笑呢。
太上老君赞
无为妙道包罗天地清静一书尽载真意
岁月来往古今传递堪叹众生鲜知妙谛
镇殿将军独释其秘兹尔缘深休自暴弃
得善服膺践行竭力成就正果绵绵永继
本文发布于:2023-03-21 00:41: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33050515272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激浊扬清的意思.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激浊扬清的意思.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