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现象学》读书笔记
一、基本介绍
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家G.W.F.黑格尔阐述自己哲学观点和方法论原则的第一
部纲领性巨著。黑格尔称此书是他哲学体系的导言。写于1805年冬至1806年10
月,1807年出版,1841年重新排印,其中"序言"的前半部分是黑格尔逝世前亲自修改过
的。1闹元宵简笔画 907年G.拉松编印了本书发表100周年的纪念版。最新校正本由J.荷夫麦斯
特于1952年出版。中文本由贺麟、王玖兴合译,分两卷先后于1962年和1979年由
商务印书馆出版。
《精神现象学》总结了黑格尔前此的哲学研究,宣告了未来哲学的大纲,它的出
版标志着黑格尔和F.W.J.谢林在哲学上的彻底决裂。黑格尔在"序言"中承认谢林关
于主体和客体的绝对同一性的唯心主义原则是哲学应有的出发点,但批判了谢林对
于"绝对"的理解。他宣称:"绝对"不应理解为无差别的、僵死的实体,而应理解为产
生差别、克服差别、重建自身的同一性的活的实体,即自我实现、自我认识和自我
发展着的主体,整个现实世界是"绝对"发展过程的外部表现;把握"绝对"的方式不是
直观,而是概念,是科学的系统;认识"绝对"不能一蹴即就,要经历一条漫长曲折的道
路。他指出,《精神现象学》是关于意识到达"绝对知识"或"科学"(即哲学的道路的
科学,它为个体提供了一把攀登绝对知识的"梯子";逻辑学、自然哲学、精神哲学是
绝对知识的内容,是关于"绝对"自身的科学。
二、基本内容
《精神现象学》的出发点是描述个人意识到达绝对知识的历程,即个人意识为
了到达绝对知识,就必须走人类意识几千年来走过的一切基本阶段。《精神现象
学》的主题就是描述人类意识自身从最初的感性知识向科学发展的历程,即哲学知
识的形成过程。意识有两个方面:认识本身即主体方面和认识对象即客体方面。这
两个方面的对立发展到一定阶段就显现为一个特定的意识形态。意识在从它与对象
的最初的直接的祝祖国的祝福语 对立起到主客绝对同一的绝对知识止的运动过程中,经历了意识与
对象关系的一切形式,产生了一系列的意识形态。《精神现象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就是意识形态、意识形态系统,或意识发展的诸环节、诸阶段。《精神现象学》把
个人意识发展史、人类意识发展史和意识形态三学者统一为一门学问。针对这个特
点,恩格斯说:“精神现象学”也可以叫做同“精神胚胎学”和“精神古生物学”类似的学
问,是对个人意识各个发展阶段的阐述,这些阶段可以看做人的意识在历史上所经过
的各个阶段的缩影"(《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15页。
《精神现象学》分为3部分:①意识、自我意识、理性:考察个人意识发展的历
程,相当于精神哲学中的主观精神。"意识"是个人意识发展的最初阶段,它又分为感
性确定性、知觉和知性3个小阶段,讲意识对它的外物的认识。从"自我意识"直到"
理性",个人意识的发展明显地重演人类意识的发展阶段,出现了一系列社会意识形
态。②精神:考察社会历史的发展阶段和与之紧密相连的社会意识形态,相当于客观
精神。③宗教和绝对知识:考察对无限本身的认识,相当于绝对精神。在这个阶段,意
识回顾已经走过的阶段,扬弃它们,使之成为自己的构成环节,经过艺术、宗教而在哲
学中达到绝对知识。
三、心得体会
《精神现象学》所描述的理论是显示真理、显示本质的。它是黑格尔对于当时
德国乃至全世界的时代精神的一种反映,同时也通过哲学的方式表达了他自己在那
个时期内的政治态度和阶级立场。当时的德国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因为
德国资
产阶级的软弱性和虚骄性导致统治阶级地位的动摇,而人民群众也似乎将要从
“朦胧”中觉醒起来,从而使整个德国陷入一片混乱中。黑格尔站在官方的立场是不
希望统治阶级地位不保的,因此他提出:武力上的战胜只不过是一种不得人心的镇压,
而知识才是国家的唯一救星。因为知识是科学的、绝对真理的,它是精神的实体。
只有掌握了真理的,本质的东西才能走上一条科学的治国之道。可见知识对于个人
和一个国家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虽然,黑格尔的这个观点是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提出的,但我认为这同样对现在
的我们有着启示。知八上数学书答案 识,它何以会被称为是知识,无疑是因为它是真理的,科学的。知
识,除了其内在的一定知识性,更重要的是它是经过前人反复实践得到的一种经验。
时间已证明了团委活动 它外在的合理性。这种外在和内在的统一体现出了知识的科学性。而
知识同样又是真电脑主板 理的,知识在最初也只不过是一种假设,然后再以这个假设为目的进
行不断研究、推论,来判断这个假设是真确或是不现实的。知识便是证明了它的假
设,达到了一个自我实现的过程。它不是空想的,或是一切不切实际的语言,它是现实
的、是客观存在的真理。拥有这样的一种知识,使我们做任何事情都会观点明确,思
路清晰。在真理与科学的引导下也会使我们做任何事情有更多成功的把握。但要得
到这样的知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正如黑格尔所说的那样:“知识的科学内容是
人们一开始所想不到的,要成为真正的、科学的,真理的知识必须经历一段艰苦而漫
长的道路。所以我们必须先从现象到本质,最终才能掌握科学、真理的知识。”
同时,要掌握知识,我们也必须借助一样工具,那便是“意识”。意识便好象是一种
媒介,通过它把事物的表现及发展的形式反映到我们的大脑中,才能使我们对事物有
所了解,才能做出相应的判断。因此在达到科学的知识之前,应该有正确的意识。意
识本身也要经过感性、自我,理性等一系列的发展过程。感性认识作为意识的第一
阶段,它的重要地位是显而易见的。它的是否科学直接影响接下来的意识形态的发
展。因此我们要注意以下四点:知识是一种物质,即它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
转移。同时它也是一种表现,它就处在我们的周围。所以知识是时刻存在的,关键是
我们要善于观察它们,发现它们。如果,当时牛顿没有观察树上掉下的苹果,便不可能
会发现客观存在的“万有引力”。其实,一个人能否成功也取决于他对周围的事物的
敏感程度,一个善于观察、洞察的人更易得到科学的知识。
我们知道事物都有起多面性。一个事物往往包含着多重特质,但它们并不相互
抵触,而是相互独立的。它们的共存构成了事物的整体、体现了事物的本质,了解事
物的多重特质是认识事物发展的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我们每个人可能会从不同的
角度去观察某一事物,得到的映想也有可能不同,但我们不能只赞同我们自己的观点
而否定别人的,而是应该综合起来,这才是一个完整的事物。有一寓言“盲人摸象”说
道:七个盲人都分别摸了象的七个不同部分,结果也由于他们只摸了一部分,摸象脚的
人说象是一根柱子,摸象耳的人便说大象的形状像扇子。他们各执己见,互不相让。
其实他们都犯了同样的错误:片面的观察事物。这样片面的结果只会使我们对事物
有不完整的了解。不完整的了解事物的所有特质也只会使我们掌握不了事物的本
质。因此我们要全面的观察事物并能综合他人的观点以求能够发现事物的所有特
质。
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共存。事物是普遍存在的,但每一样事物都有其
共性中的差异。正如一句俗语所说:“世界上找不出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我们要
找出哪些是属于这事物的普遍性,而哪些才是这事物的特殊性。因为真理所指的是
事物的普遍性,它是指共性而非指个性。真理是适合于一切事物的。就如“每个人都
会生老病死”这一条真理,它指的是一切的人,这里的“人”便是一个共性,但它并没有
特质哪些人、或哪个人。所以我们要辨别出事端详的意思 物的共性和特性,找出属于真理的一
部分。
同时,要更好的区分共性与特性,在表达时:我们可以借用辅助语言,包括眼神,手
势,行动。有时你要他人递给你一只杯子(你想要的那一个,但光凭你说一句“我要一
只杯子”,别人是不会理解的。你必须指一指你要的那一个。才能使别人理解你的意
思,在共性之中找出了特性。在理解时:我们要更能因物而异。同样是笑,但每种笑都
有其特殊的含义,有好意的,也有恶意的,我们要分别看待。我们要分清事物的共性与
特性,这样有助于我们认识真理的那一部分,同时也有助于我们能合理的表达我们的
意愿、对于不同的特性能做出合理的判断和回应。
事物不仅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共存,它还是不断的在发展变化的。“刻舟求剑”的
故事也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事物是在变化的汪国真诗集 。我们这一刻所看到的事物现象只
代表了它这一刻的表现,它就停留在了这一刻,对于下一刻来说它已是过去,它不复存
在了,它只存在于我们的意识中。但我们不能否认它存在过,因为真理是客观存在的,
它不会因为我们的人为原因而改变。可是我们更要看清事物的现在和将来。我们要
不断的观察,不停的研究,坚持不懈的向前探索。我们要在事物过去表现的基础上,不
断扩充对事物的了解。我们的意识也要随着事物大便失禁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的变化参加英语 而变化,我们要掌握它变化
的规律,这样才能使我们更有能力去把握事物,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
本文发布于:2023-03-20 23:42:0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3269261351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精神现象学.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精神现象学.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