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公约数是什么

更新时间:2023-03-20 23:40:57 阅读: 评论:0

糍粑怎么做-陈情表教学设计

公约数是什么
2023年3月20日发(作者:舍友的英文)

第1页共43页

人教版小学数学公约数教学设计〔精选13

篇〕

篇1:《最大公约数》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苏教版《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

教学目的

1.理解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的意义,掌握用找约

数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2.初步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展观察,分析^p并解

决一些简单的生活问题,培养数学思维才能、合作意识与理论

才能。

3.经历由详细到抽象的数学化的过程,体验数学与生活的

联络,感受数学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多媒体出示:植树节的那一天,五〔1〕班的老师拿了

12棵松树苗和30棵柏树苗准备分给班中的各个植树小组。

老师说:为了公平起见,松树苗和柏树苗每个小组都分得一样

多。那么老师可能把全班分成几组呢?最多可以分成几组

呢?

第2页共43页

〔学生独立寻找答案,过一会儿学生可能有议论。〕

师:你们有什么想法?

生:我用游戏棒代替松树苗和柏树苗,可怎么摆也没找到

答案。

师:看来,要知道老师把全班分成了几组,还得讲究些

方法。我们可以同桌合作,分别找找12棵松树苗可以分给几

组,30棵柏树苗可以分给几组。

〔学生合作探究,纷纷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师:通过合作探究后,你们想说些什么?

老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逐步板书如下:

12棵松树苗可以分给的组数:1,2,3,4,6,12

30棵柏树苗可以分给的组数:1,2,3,5,6,10,15,

30

老师可能分成的组数:1,2,3,6

老师最多可分成的组数:6。

二、理解概念

师:我们这些数。先来看看松树苗这一组,这些数有什么

特点?

〔学生可能会说这些数能整除12或这些数都是12的约

数。〕

师:对,这些数都是12的约数。

第3页共43页

〔把12棵松树苗可以分给的组数改成12的约数。〕

〔接下来利用30棵柏树苗可以分给的组数引出30的约

数。〕

师:“老师可能分成的组数”这些数与12和30有什么

关系呢?

生:这些数既是12的约数,又是30的约数。

生:这些数是12和30都有的约数。

……

师:这些数,我们可以把它称为什么数呢?

〔引出公约数,把老师可能分成的组数改成12和30的

公约数。〕

师:6是12和30的公约数中最大的一个,我们可以把它

称为――

〔引出最大公约数,把老师最多可分成的组数改成为

12和30的最大公约数。〕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板书课

题:最大公约数〕12和30的公约数、最大公约数还可以用图

来表示:

12的约数30的约数

12和30公有的约数

第4页共43页

师:如今,谁能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什么叫公约数,什么叫

最大公约数呢?

三、掌握方法

师:刚刚我们认识了公约数与最大公约数,那怎样来求两

个数的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呢?

〔学生交流,引出用找约数的方法来求两个数的公约数和

最大公约数。〕

师:你们能找出2和3的公约数和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吗?

〔学生独立解答,指名学生交流:2和3的公约数只有

1,所以2和3的最大公约数也是1。〕

师:像2和3,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如

5和8它们的公约数也只有1,因此5和8是互质数。4和9

呢?

师:观察这几组互质数,你们有什么发现?

〔假如两个数是互质数,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就是1。〕

师:用找约数的方法,请你们找出6和12的公约数和它

们的最大公约数。

老师根据学生的交流,逐步板书如下:

6的约数有:1,2,3,6

12的约数有:1,2,3,4,6,12

6和12的公约数有:1,2,3,6

第5页共43页

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有什么发现?

〔通过观察与交流,学生发现:6的所有约数就是6和12

的全部公约数,而6本身就是6和12的最大公约数,并引出

假如较小的数是较大数的约数,那么它们的最大公约数就是较

小的数。〕

师:谁再来说说,我们可以怎样来求几个数的最大麻将花牌 公约数

呢?

〔引导学生说出:第一步分别找出每个数的约数;第二步

找出它们公有的约数;第三步找出最大的公约数。假如是互质

数关系的,最大公约数是1;假如是约数关系的,最大公约数

是较小的数。〕

四、稳固练习

1.课件出示:

①找出20和30的公约数和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②很快找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大公约数,并说说是怎样找到

的。

3和78和2430和5

2.课件出示:小李有一张长方形彩纸,长6厘米,宽4厘

米,要剪成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正好没有彩纸多余。你

们知道剪成的正方形的边长最长是多少厘米吗?

五、全课总结〔略。〕

第6页共43页

篇2:最大公约数的教学设计教学目的

(一)理解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和互质数的意义。

(二)会用排列约数的方法和集合圈的方法,找两个数的公

约数和最大公约数。浸透集合思想。

(三)培养学生观察、比拟、分析^p概括的才能。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的意义。

(二)互质数与质数的区别。

教学用具

投影片。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提问:说出24的全部约数;请将24分解质因数。说一说

24的约数与质因数有什么区别?(约数可以是质数也可以是合

数,质因数必须是质数。)

老师:前面我们复习了找一个数的约数和把一个合数分解

质因数,它们都是研究的一个数的约数,今天要研究两个数的

约数。

(二)学习新课

1.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

第7页共43页

(1)板书例1,8和12各有哪些约数,它们公有的约数是

哪几个?最大的公有的约数是多少?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8的约数有(1,2,4,8)。

12的约数有(1,2,3,4,6,12)。

8和12公有的约数有(1,2,4)。

8和12的最大的公有的约数有(4)。

老师:下面用集合图表示。(出示活动抽拉投影片)

(2)老师:第二幅中阴影局部表示什么?(8和12公有的

约数,4是最大的。)

老师:1,2和4是8和12公有的约数,我们称它们是8

和12的公约数,(板书:公约数)4是其中最大的一个,叫做

8和12的最大公约数。(板书:最大公约数。)

老师:说一说什么叫公约数?什么叫最大公约数?

学生口答后,老师针对上述概括中“两个数”提问;有时

我们要找的不是两个数公有的约数,可能是三个数,四个数

等,那怎么说更准确?(把“两个数”换为“几个数”。)

请学生再次口述什么是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老师把板书

补充完好:

几个数公有的约数,叫做这几个数的公约数;其中最大的

一个,叫做这几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第8页共43页

老师:我们研究两个数的约数,主要研究它们的公约数,

尤其是最大公约数。这节课的课题就是它。(板书课题:最大

公约数。)

2.练习。

(1)口答填空:(投影片)

12的约数是();

18的约数是();

12和18的公约数是();

篇3:最大公约数的教学设计(2)把15和18的约数、

公约数分别填在下面的集合圈里,再找出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同学们填在书上66页,请一两位同学填在投影片上、集体订

正。)

3.认识互质数。

(1)老师板书:请找出下面各组数的公约数:

5和7(1)8和9(1)1和12(1)

9和15(1,3)7和9(1)16和20(1,2,4)

学生口答后老师在每组后面标出公约数。

老师:观察板书,根据公约数的情况,可以把这几组数分

几类?各类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口答,老师在公约数只有1的几组数下划上红线。并

板书出:公约数只有1。

第9页共43页

老师:(指着划上红线的几组数)公约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

做互质数。(将前面板书补充完好)如7和9就是互质数。

老师:请说一说这几组数中谁与谁互质(或谁与谁是互质

数)。

老师:请举出两组互质数。

(2)请同学们讨论下面几个问题:

①任意写两个质数,看它们是不是互质数?

②任意写出两个相邻的自然数,看它们是不是互质数?

③任意写一个自然数,看它与1是不是互质数?

学生讨论后,肯定上述三种条件下得出的都是互质数。

老师:说一说你是用什么方法断定它们是互质数的?(要

求说出自己的'详细例子)

老师:你们所举的例子,都采用找它们的公约数的方法来

判断它们是不是互质数。在今后的学习中,经常需要判断两个

数是否互质,掌握了这三种情况下一定是互质数,就可以帮助

我们很快作出判断。但是要注意,互质数不止这三种情况,如

7和9,所以在作判断时最根本的方法是要看这两个数的公约

数是不是只有1。

(3)想一想,以前学过的质数,与今天学习的互质数有什

么区别?(质数所指是一个数,它的约数只有1和本身,互质

数所指是指两个数,它们的公约数只有1。)

第10页共43页

老师在板书“互质数”的“互”字下面标出红色的符号,

问:这“互”字如何理解?

学生口答后,老师再次提示,说互质数一定要说出谁与谁

互质。

(三)稳固反应

1.口答填空:(投影片)

24的约数是();

36的约数是();

54的约数是();

24,36和54的公约数是();

篇4:最大公约数的教学设计2.直接说出下面各组数

的最大公约数。

3和46和2413和39

18和117和1914和15

15和309和1016和18

3.说出上题中哪几组是互质数。

(四)课堂总结与课后作业

1.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

2.作业:课本69页练习十四1,2,3。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第11页共43页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掌握了约数、质数、分解质因数等根底

上进展的。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的概念,在学生通过排列约数

的方法认识后,又用集合图来表示,这样既浸透了集合思想,

同时又使学生加深了对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两个概念的理解。

在学生掌握了这两个概念后,利用练习,引导学生进展观察分

析^p,认识互质数的特点,采用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己

去发现互质数中的最常见的三种情况,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互

质数的理解,也进步了他们判断互质数的才能,最后安排了对

容易混淆的质数与互质数进展比照区别,再次加深了对互质数

概念的理解。

新课教学分三局部。

第一局部学习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的意义,共分两层。通

过排列约数和集合图,理解认识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的意义;

归纳两个概念。

第二局部是练习稳固新学概念。

第三局部学习互质数。分三层。认识互质数;掌握常见的

三种情况;区分质数与互质数。

板书设计

篇5:人教版三角形教案_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第三单

元:三角形

第一课时:(认识三角形)

第12页共43页

上课时间:3/10累计课时:12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四年级(下册)第22~23页。

教学目的:

1、知识目的: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进一步认

识三角形;让学生经历合作探究的过程,自主发现三角形的三

边关系,并能利用关系解决简单实际问题。

2、才能目的:引导学生经历探究、发现、创造、交流等

有趣的数学活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才能、动手操作才

能、合作交流才能、分析^p概括才能,进一步开展空间观

念,进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才能,增强学生的创新意

识。

3、情感目的: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增强学生学习

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目光去判断、解决生活中的问

题,使其产生对生活的理性思维的数学习惯。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教学难点:探究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认识三角形的特征

第13页共43页

1、(由课前“考眼力”游戏中,不见了三角形导入)三角

形躲到哪儿去了?哦!它到我们的生活中来了,你找到了吗?

(斜拉索和桥面形成三角形,桥柱和桥面形成三角形。)

2、你还在什么地方看到过三角形?(举例)

3、请同学们自己想方法利用老师准备的材料做一个三角

形。

4、展示作品,说说你是怎样做的。

在汇报摆三角形时,说明每条线段都必须首尾相接,才能

围成三角形。

5、老师把它画到黑板上来,教学三角形的边、角、顶

点,请一位同学上来指一指三角形的边、角、顶点,下面的同

学数一数三角形有几条边、几个角、几个顶点呢?请你们结合

刚刚做的三角形,同桌互相指一指、说一说。

6、我们知道了这些三角形的特征,那么我们就用这些特

征来判断下面哪个图形是三角形?

二、认识三角形三边的关系

1、用三根小棒围三角形。

2、汇报。

3、理论操作,探究发现。

(1)(出示4种小棒)老师准备了这样4根小棒,请你任选

3根小棒,看能否围成三角形;

第14页共43页

(2)边操作边由小组长负责将实验结果记录在实验表中。

(3)小组讨论,能围成三角形的三条线段成怎样的关系?

第1根长度

(厘米)第2根长度

(厘米)第3根长度(最长)

(厘米)能否围成

三角形

先由小组讨论汇报后得出结论。(出示结论)

4、验证结论。

三、理论应用

1、完成教材P24第2题。

2、判断假如有两根长度分别为2cm和5cm的木棒,

①用长度为3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②用长度为4cm的木棒与它们能摆成三角形吗?为什么?

③要摆成三角形,第三边还可以是几厘米?(讨论后答复)

7厘米行吗?7厘米以上呢?

3、把一根14厘米长的吸管剪成三段,用线串成一个三角

形可以有几种方法?为什么?

强调三角形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

四、总结延升:

第15页共43页

1、今天我们一起进一步认识了三角形,从中你又理解了

三角形的哪些知识?

2、展示各种运用三角形图片。生活中有如此多的三角形

仅仅是因为它的美吗?它对我们的生活有着怎样的影响呢?只要

我们擅长观察、擅长考虑、擅长探究,就能发现三角形中更多

的奥秘!

板书设计:

认识三角形

三角形两条边长度的和大于第三边

篇6:人教版三角形教案_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第二课

时:(认识三角形的高)

上课时间:3/11累计课时:13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4―25页

教学目的:

1、让学生知道三角形的高和底的意义,理解底和高的对

应关系,会用三角尺画三角形的高。

2、让学生通过阅读资料,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及其在生

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络。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开展空间观念和自主探

究、合作交流的意识。

教学重点:认识三角形的高,并正确地画高。

第16页共43页

教学准备:三角尺、学具盒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一些有关三角形的知识,你对

三角形有了哪些理解。?

2、画一个类似于人字梁的三角形(只要外面的三条边)

说说三角形的组成:三条边、三个角、三个顶点。

二、教学新课

(一)认识三角形的底和高

1、我们刚刚说到三角形有三条边,这节课我们将要来认

识关于这个三角形神秘的第四条线段。

2、同学们,看看这个图形知道它像什么吗?(介绍人字梁)

3、我们要最出这幅人字梁的高,应该从哪儿量到哪儿呢?

学生讨论。

指明:人字梁的高度就是从这个三角形的顶点到它对边的

垂直线段。

4、画一个锐角三角形后,提问:数学中三角形的高是什

么意思呢?

从三角形的一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

5、示范画高。

第17页共43页

边画边讲:如今要找它的高,就是从顶点画出这条边底边

垂直线段。从顶点画下来的这条垂线用虚线画一画。指出:

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到对边的垂直线段是三角形的高,这条对

边是三角形的底;画的这条线段用虚线表示,既然是垂直线

段,画完后还要要注意标上直角标志。

学生在作业本上,模拟板书也画一画。

6、同学们想一想,一个三角形可以几条这样的高呢?

让学生自己试一试。

指出:三角形有三个顶点,可以向对边画三条垂直线段。

也就是可以作三条高。

分别请学生来用三角板摆一摆另两条高的位置。学生在作

业本上完成三条高。

引导观察该图:一个三角形可以画出它的3条高;这3条

高应相交于同一个点。假如你画的三条高没有相交于同一个

点,那么你的高肯定是画得不够准确。

(二)稳固新知

出示三角板,问:我手里的这个三角板和刚刚画的三角

形,有什么不用?(有一个直角)

描画出三角板中的三角形,并标出其中的一个直角。

提问:这个三角形,你也能像刚刚那样找到3条高吗?怎

么找?

第18页共43页

结合学生的答复,使大家明白: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是直

角,那么这两条直角边可以互相看作是一底一高,不用另外画;

只有当把斜边当作底的时候,它的高要另外画;3条高相交于

原来的直角处。

三、完成书上的练习

1、试一试,分别量出下面每个三角形的底和高各是多少

厘米。

2、想想做做第1题:画出每个三角形底边上的高。

注意:图上以规定了底,只要画出指定的一条高就可以

了。交流的时候,重点说说第三个三角形:它的高是哪一条?

为什么?

3、把一根14厘米长的吸管剪成三段,用先串成一个三角

形,除了书上举例的5厘米、3厘米和6厘米外,还可以怎样

剪?

说说你的方法?有没有有序考虑的方法?

4、想想做做第3题,请你说说为什么这个三角形的高的

长度一定比小棒短?(可引导学生回忆:从直线外一点到这条

直线的所有线段中,垂线最短。所以这条高要比小棒短。)

四、介绍“你知道吗?”

第19页共43页

学生分别用学具盒里的3根小棒,搭成一个三角形,轻轻

捏住其中的一个角,敲其他的边或角,发现:这个三角形的形

状、大小不变。

再用4根或5根甚至更多的小棒,围起来,得到一个多边

形,也捏住它的一个角,轻轻地敲,发现:它非常容易得变成

其他模样。

指出:三角形具有稳定性。

利用三角形的稳定性,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学生看书,

说说这些图中哪些地方有三角形?还有什么地方也有三角形的

构造?

篇7:人教版三角形教案_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第三课

时:(三角形的分类)

上课时间:3/14累计课时:14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6――27页。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给三角形分类的探究活动中发现和认识锐角

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

2、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开展空间观念。

3、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自我探究意识和创新精

神。

教学重、难点:会按角的大小给三角形分类。

第20页共43页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新

谈话:你学过哪几种角?小于平角的角可以分为哪几

类?(锐角、直角和钝角)怎样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或钝角?

那么三角形可以分为几类呢?又有哪几类呢?今天老师和小朋友

就一起来研究一下三角形的分类。(板书课题:三角形的分类)

二、师生互动,引导探究

1.出示书本上6个三角形

提问:请小朋友仔细观察每个三角形的内角,说说他们各

有几个锐角、直角或钝角。

指定几个学生答复。、

出示表格,根据学生的答复填写①号三角形。

①②③④⑤⑥

锐角个数

直角个数

钝角个数

提问:你会照样子填一填吗?

学生独立完成表格,并交流.

2.三角形的分类

第21页共43页

提问:观察上表,这些三角形可以分为几类?怎样分?在四人

小组内讨论。

交流讨论结果。

学生可能出现的分类: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一个钝

角两个锐角的三角形,一个直角两个锐角的三角形。

再次组织学生讨论:你们分成的三类三角形有没有一样的

地方?(都有两个角时锐角)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另一个角有的

是锐角,有的是钝角,有的是直角)我们抓住不同处来分类,

你认为可以怎样分?

谈话:三角形按角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直

角三角形三类。

提问:那么什么样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什么样的三角

形是直角三角形?什么样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出示各类三角形的定义:

三个角都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

有一个角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2.练习稳固,深化概念

(1)判断一下说法对吗?

3个角都是钝角的三角形是钝角三角形。

直角三角形中只有一个直角。

第22页共43页

有一个角是锐角的三角形是锐角三角形。校线

谈话:三角形的3个角中只可能有一个钝角或一个直角,

至少有两个锐角;3个角一个角大了,另两个角就小了。

(2)老师出示一次三角形,用纸挡住两个角,让学生根据

露在外面的一个角,猜一猜这个三角形属于哪种三角形。

只露出一个直角;只露出一个钝角;只露出一个锐角。

组织学生讨论。

在学生答复的根底上小结:第(1)题是直角三角形,第(2)

题是钝角三角形,你们答复的非常准确。第(3)题只露出了一

个锐角可能是锐角三角形,可能是直角三角形,也可能是钝角

三角形,因此无法断定是什么三角形。

3.用集合图表示分类结果。

(1)出示一个椭圆,谈话:假如我们用这个圈表示三角形

这个整体,你能把它分成几局部,填写出每局部的名称吗?要

求学生尝试着在集合图中表示分类的结果。

(2)出示学生填写的分类集合图,并说说对图意的解释:

把所有的三角形看作一个整体,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

角三角形都是这个整体的一局部。

三、稳固深化,拓展进步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第23页共43页

让学生任意画一个三角形,指导学生用三角尺上的直角去

比一比,从而判断画出是什么三角形。

提问:你在用三角尺比三角形的角是,是3个角都比的吗?

假如不是,你是怎样比的?

谈话:只要量出三角形中最大的一个角是什么角,就能判

断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1)独立完成,展示局部学生的答案,共同校对。

(2)提问:你在判断图中的三角形时使用的什么方法?(有

的凭观察,用的用三角尺去比量)

(3)谈话:判断一个三角形是哪一类三角形时,一般情况

下凭观察就可以作出判断,假如三角形中有一个角接近直角

时,就要用三角尺的直角去比量一下,再准确地作出判断。

3.做想想做做第3、4、5题

组织学生动手做一做,再展示局部学生的操作结果,共同

评议。

4.做想想做做第6题

学生各自动手画,展示学生的答案。

提问:你画出的线段是三角形的什么?

5.做想想做做第7题

先让学生独立作图,再在小组内交流。

第24页共43页

师生共同小结:可以分别从3个顶点向对边画线段,把它

分成两个三角形。其中从直角顶点向对边画线段,可以分成两

个直角三角形,也可以分成一个锐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

形。从其他两个顶点向对边画线段,只能分成一个钝角三角形

和一个直角三角形。

四、总结进步,课后延伸

谈话: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哪些有

关三角形的知识?自己可以通过阅读书籍、上网查阅来获得更

多的知识。

篇8:人教版三角形教案_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第五课

时:(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上课时间:3/16累计课时:16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30――32页。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知道等腰三角形边和角的名称,知道等腰三角形两个底角相

等,等边三角形3个内角相等。

2、让学生在探究图形特征以及相关结论的活动中,进一

步开展空间观念,锻炼思维才能。

3、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

增强动手才能和创新意识。

第25页共43页

教学重点:认识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以及它们的特

征。

教学难点:发现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角的特征。

教学准备:例题中的三角形;一张长方形纸,一张正方形

纸,剪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关于三角形,你有那些知识?

1、按角分成三种三角形

2、三个内角和是180度

算第三个角的度数,假如是一般三角形,那就用180去减;

假如是直角三角形,那就是90去减……

二、认识等腰三角形:

1、比拟老师手边的两块三角板,他们有什么一样?(都是

直角三角形)

有什么不同?(其中有一块三角板的两条边相等,两个角相

等;而另一块三角板的角和边都不一样。)

指出:像这种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我们叫它“等腰三角

形”

2、折一折、剪一剪:

取一张长方形纸,对折;画出它的对角线,沿对角线剪开;

展开

第26页共43页

观察:这样剪出来的三角形就是我们今天要认识的等腰三

角形。想一想:为什么要对折后再剪呢?(这样剪出来的两条边

肯定是相等的。)

除了两条边是相等的,还有什么也是相等的?你是怎么知

道的?

(还有两个角也是相等的,因为也是重合的。)

3、画一画:

讨论一下,假如我要把这个等腰三角形画下来,应该怎么

画?

从一个顶点出发,分别画两条同样长的边,这样就确保有

两条边是相等的,然后再连接这两条边,就得到了一房事养生 个等腰三

角形。

师生共画等腰三角形。板书:等腰三角形

4、教学各局部名称:

读“等腰三角形”,想一想,这名字是什么意思?(两条腰

相等的三角形)

在图上标出:这两条相等的边,我们就叫它“腰”;这第

三条边和它们是不相等的,我们叫它“底”

在底边上的这两个角是相等的,就可以共用一个名字“底

角”;剩下的这个角,称之为“顶角”。

三、认识等边三角形:

第27页共43页

1、刚刚有的同学画的等腰三角形,看上去三条边都是相

等的。假如真是那样,那它还有一个名字,叫“等边三角

形”。

2、为了确保三条边都相等,我们可以这样折:取一正方

形形纸,边折边示范,并讲清楚为什么要这样折?

剪下后,量一量每条边是不是真都一样长?在量的过程

中,你还有什么发现?(3个角也都相等,都是60度)

3、画等边三角形:很容易保证两条边相等,但保证三条

边都相等有一定的困难,所以等边三角形不好画。你有什么方

法?

方法一:根据角度来画。比方先画一条长3厘米的线段,

然后分别画出60度的角,假如两边正好会合,正好都是3厘

米,那就说明画得很准确。

方法二:根据高来画。比方先画一条3厘米的线段,然后

在1.5厘米处画高,从端点出发到高量出3厘米,并画下来,

再画另一条,就得到了等边三角形。

学生动手画一画。

四、完成想想做做:

1、下面物体的面,哪个是等边三角形,哪个是等腰三角

形?

指名说一说,并说明理由。

第28页共43页

2、用一张正方形纸,沿对角线剪开。剪出的两个三角形

是等腰三角形吗?是直角三角形吗?.

分别请学生说说判断的理由。指出:三角形可以按角来分

也可以按边来分,这是两种不同的根据可得到不同的结果。

3、画出下面每个图形的另一半,使它成为一个轴对称图

形,并说说这几个轴对称图形都是什么三角形。

指出:既然是对称的,那肯定有两条边是相等的,那就是

等腰三角形。

4、在点子图上画出有一个角是直角的等腰三角形,再画

出每个角都是锐角的等腰三角形。

老师注意巡视检查,也可请几个学生说说自己怎么画的,

怎么想的?

5、教学你知道吗?

五、课堂作业:

第32页第5、6、7题。在写之前可先组织学生说说各题

是怎么考虑的。

板书设计:

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三条边都相等的三角形是等边三角形

[人教版三角形教案_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第29页共43页

篇9:人教版小学数学教学设计与反思今天上第一节新

课《数一数》,问题有很多,的问题就是节奏慢,教学任务只

完成了一半。新课上完了,习题没来得及做。主要原因是维持

课堂秩序,培养学生的课堂纪律意识,塑造良好的课堂纪律行

为。当然还有我的教学语言过于啰嗦,话多,实在值得反思。

4班上课伊始,课前准备有待加强。拾掇学具盒,摆好数

学课本花了一些的时间。然后就是各种整纪律,但是效果却是

一般般,我一方面舍不得花太多时间整纪律,一方面孩子太

闹,又不得不停下来整纪律。这就导致纪律没整透,孩子仍然

闹。今天我用了投影,结果很多孩子很好奇,一直问:老师这

是什么?上课的时候,郭林轩就在讲台前跑来跑去,一会儿动

动幕布,一会儿摸摸投影机,我在展示学生作业的时候,郭林

轩就在碰投影,扰乱正常的教学秩序。我就应该停下来好好整

治他,只是随意说一说,没什么效果,他仍然我行我素。最气

人的`是郭林轩一会儿碰这个,一会儿碰那个,带着其他小朋

友也开场闹腾。龚文轩就是极受影响的一个,今天很开心地在

讲台上跑来跑去,被我吼回去了。5班的许睿聪也是,一直要

上厕所,声音很大,直接走到你面前,想不理他都不行。所以

今天总结下来就是一半的时间在整纪律,但是也没整透。

一年级的课堂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30页共43页

1、使劲表扬。不只是答复得好的同学要发积分,只要站

起来答复了问题,和答案相关的就可以发积分。像郭林轩只要

他坐得住就可以发积分,安安静静地坐在课堂上就行。许睿聪

也是。不要吝啬,要用奖励调动大家的积极性。

2、不要吼孩子。才开场不能吼,不仅自己嗓子受不了,

孩子也会对你厌恶。整纪律的时候一定要到达效果,不能因为

时间问题就放松要求,我让你们在什么时间内做完什么事情就

要做完。切记拖拖拉拉。

3、有些问题可以一带而过,学生精彩的答复要大肆表

扬,今天周优悠答复数小鸟的时候就说2个2个地数,已经会

分群数数了,有乘法的根底在里面。

4、一定要让孩子介绍自己数的方法。让他们说一说自己

是怎么数的。

5、同伴交流合作的时候,左右不分。

6、一定要有积分奖励、物质奖励。

篇10:《公约数》数学第十册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

《公约数》数学第十册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模板

课题一: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设计意图:在设计的时候我想要引导学生学会看书,学会

咬文嚼字,比方书上是这样写的: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一

般先用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一直除到所得的商互

第31页共43页

质为止,然后把所有的除数连乘起来。在品味这段话时,有些

学生会注意到“一般”这两个字,从而提出“为什么一般用这

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连续去除,不用质因数去除行不行?”,

老师可以引导他们通过向别人请教、上网查资料等方式,自己

得出答案,即不用公有的质因数去除也行,也可用公有的合数

去除,不过习惯上用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去除。解决这个问题

之后,学生就会觉得数学语言是非常严谨的,一字一句均需斟

酌。

教学要求

①使学生理解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的概念。

②使学生初步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约数的一般方法。

③培养学生抽象、概括的才能和动手实际操作的才能。

教学重点理解公约数、最大公约数、互质数的概念。

教学难点理解并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一般方法。

教学用具投影仪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填空:①123=4,所以12能被4〔〕。4能〔〕12,

12是3的〔〕,3是12的〔〕。②把18和30分解质因数

是,它们公有的质因数是〔〕。③10的约数有〔〕。

二、提醒课题

第32页共43页

我们已经学会求一个数的约数,如今来看两个数的约数。

三、探究研究

1.小组合作学习

〔1〕找出8、12的约数来。

〔2〕观察并答复。

①有无一样的约数?各是几?

②1、2、4是8和12的什么?

③其中最大的一个是几?知道叫什么吗?

〔3〕归纳并板书

①8和12公有的约数是:1、2、4,其中最大的一个是

4。

②还可以用以下图来表示。

813

24612

8和12的公约数

〔4〕抽象、概括。

①你能说说什么是公约数、最大公约数吗?

②指导学生看教材第66页里有关公约数、最大公约数的

概念。

〔5〕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67页上面的“做一做”的第1题。

第33页共43页

2.学习互质数的概念

〔1〕找出以下各组数的公约数来:5和78和912和25

1和9

〔2〕这几组数的公约数有什么特点?

〔3〕这几组数中的两个数叫做什么?〔看书67页〕

〔4〕质数和互质数有什么不同?〔使学生明确:质数是

一个数,而互质数是两个数的关系〕

3.学习例2

〔1〕出例如2并说明:我们带张的成语 通常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来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2〕复习的第2题,我们已将18和30分解质因数〔如

后〕18=23330=235

〔3〕观察、分析^p。

①从18和30分解质因数的式子中,你能看出18和30各

有哪些约数吗?

②18和30的公约数就必须包含18和30公有的什么?

③18和30公有的质因数有哪些?

④18和30的公约数和最大公约数是哪些?〔1、2、3、6

〔23〕〕

⑤最大公约数6是怎样得出来的?

〔4〕归纳板书。

第34页共43页

18和30的最大公约数6是这两个数全部公有质因数的乘

积。

〔5〕求最大公约数的一般书写格式。

为了简便,我们把两个短除式合并成一个如:1830

让学生分组讨论合并后该怎样做?

①每次用什么作除数去除?

②一直除到什么时候为止?

③再怎样做就可以求出最大公约数?

④为什么不把商也连乘进去?

〔6〕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68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解答后点几名学

生讲每步是怎样做的,最后集体订正。

〔7〕抽象概括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①谁能说说求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②引导学生看教材第68页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

法。

四、课堂理论

做练习十四的1、2、3题。

五、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今天学习的内容。

六、课堂作业

第35页共43页

1.做练习十四的第4题。

2.做练习十四的12*题。

课后反思:教学“求最大公约数”,课本共安排了三个例

题及一个“做一做”,教学时,当老师向学生介绍完用短除法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之后,让学生讨论质疑其它二例时,学

生A就提出:“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招生简章范文 数也就是这两个数的差。”

老师问:“有什么根据?”学生答复说:“按照课本的三个例

题:12和18的最大公约数是6;90和72的最大公约数是

18;24、36和48的最大公约数是12;做一做40,60和80的

最大公约数是20。”还真是呀!学生们很惊讶,老师理解到

学生错误结论的由来,但不急于指出学生的错误,首先肯定了

学生擅长观察和考虑的精神,接着又向学生指出:“是巧合

呢,还是真有这样的规律存在呢?”学生为了验证,纷纷举例

演算,就连平时较少开动脑筋的学生,也算得很起劲。过了一

会,小B第一个发现象36和28,90和68的最大公约数就不

是它们的差。老师又及时把这一信息交给学生,学生的研究热

情被激发起来,课堂气氛异常活泼。下课了,大家的讨论还在

继续着,并且乐此不疲。他们为了探求“规律”,愉快地做了

几十道求最大公约数的练习,结实地掌握了知识。在老师创设

的途径中,学生品味到成功的喜悦,更激发了他们探求知识,

孜孜以求,为学业成功更努力学习。

第36页共43页

课题二:两种特殊情况的最大公约数

设计意图:教学理论告诉我们,教学的成败,学生的学习

效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的参与程度。老师的全部

劳动,归根到底就是为了学生的主动学习。因此,激发学生的

参与意识,让学习成为学生发自内心的需要,让课堂成为学生

获取知识的乐园是我们每位老师应努力的方向。还有对学生的

评价,包罗万象,既有对学习方法的评价,又有对学习情感的

评价,也有对自己的鞭策鼓励。这样的评价,老师只需适当点

拨、启发,便能让学生在被别人肯定的同时得到极大的满足

感,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探究的自信心,从而把主动探究学习作

为自己学习生活中的第一乐趣。这节课我在设计上注重这两

点,来设计和展开教学。

教学要求在知道两数特殊关系的根底上,使学生学会用不

同的方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培养学生的观察才能。

教学重点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方法。

教学难点正确、纯熟地求出两种特殊情况的最大公约数。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考虑并答复:①什么是公约数,什么是最大公约数?

②什么是互质数?质数与互质数有什么区别?〔答复后做练习

十四的第5题〕

第37页共43页

2、求30和70的最大公约数?

3、说说下面每组中的两个数有什么关系?

7和218和15

二、提醒课题

我们已经学会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这节课我们继续学

习求这两种特殊情况的最大公约数〔板书课题〕

三、探究研究

1.教学例3

〔1〕求出以下几组数的最大公约数:7和218和1542

和1417和19

〔2〕观察结果:通过求这几组数的最新疆雪菊 大公约数,你发现

了什么?

〔3〕归纳方法:先让学生讲,再指导学生看教材第69页

的结论。

〔4〕尝试练习。

做教材第69页的“做一做”,学生独立做后由学生讲

评,集体订正。

四、课堂理论

1.做练习十四的第7题,学生独立观观察哪几组数是第

一种特殊情况,哪几组数是第二种特殊情况,再解答出来。

第38页共43页

2.做练习十四的第6题,先让学生独立作出判断后再让

学生讲明判断的理由。

3.做练习十四的第9题,学生口答集体订正。

五、课堂小结

学生小结今天学习的内容、方法。

六、课堂作业

1、做练习十四的第8、10、11题。

2、有兴趣、有余力的同学可做练习十四的第13*题和考

虑题。

课后反思:有的数学问题比拟复杂,光靠个人的学习,在

短时间内达不到好的效果时,教学时,我让学生前后桌组成四

人小组,小组中搭配上、中、下三类学生,由一位优等生任组

长,组织组内同学讨论如下问题:〔1〕、一个数的约数与这

个数的质因数有什么联络?

〔2〕、两个数的公约数与这两个数公有的质因数有什么

联络?

〔3〕、怎样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

我们知道“最大公约数”一课最难理解的就是其算理,我

也尝试过多种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但无论是老师讲解还是学

生看书,给学生的感觉大多是:太难懂了,算了吧!这时,何

不让学生讨论讨论,让他们把自己的想法在组内说说?俗话

第39页共43页

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这样,不仅保证了全班同学的

全员参与,使每位同学都有了发表自己见解的时机;而且通过

小组之间的交流、启发、讨论、总结,学生的思路被翻开了,

想法在逐步完善着,学生个人对最大公约数算理的理解都会有

不同幅度的提升;学生的归纳、推理、判断等才能也在这里得

到进步;学生的合作意识,团结协作的精神也在不断增强;当

自己的意见被采纳时,学生也在尽情地享受着交流成功的乐

趣。假如学生能把学习当成一件“美差”去做,这不正是我们

最想看到的吗?

篇11: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比拟的教学设计教

学用具

教具:小黑板,投影片。

学具:判断卡,选择卡。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老师:

篇12: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比拟的教学设计③

求下面各题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口答)

8和1613和262和97和15

老师:对上面几道题你是怎么想的?各有什么特点?你能

发现什么规律?

第40页共43页

明确:

①两个数有倍数关系,最大公约数最较小数,最小公倍数

是较大数。中国历史纪年表

②两个数互质,最大公约数是1,最小公倍数是两个数乘

积。

(二)学习新课

1、出例如5。

篇13: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比拟的教学设计学

生口述老师板书。

28和42的最大公约数是:

27=14

28和42的最小公倍数是

2723=84

老师:观察上面两道题,谁能说出求最大公约数和求最小

公倍数有什么地方一样?什么地方不同?(讨论)

在讨论的根底上,总结出下面的结论。

老师:为什么求最大公约数只要把所有除数乘起来,而求

最小公倍数就要把所有除数和商都乘起来呢?

明确:求最大公约数是两个数公有质因数的积;求最小公

倍数既要包含两个数公有质因数,又要包括各自独有的质因

数。

第41页共43页

老师:既然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短除过

程是一样的,那么,我们就可以用一个短除式来表示。例5怎

样做简便?(由学生完成。)

2、出示做一做。

根据下面的短除,你能很快说出24和36的.最大公约数

和最小公倍数吗?

(三)稳固反应

1、求下面各组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30和1875和3516和72

9和3120和12100和30

2、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①互质的两个数没有最大公约数;()

②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的倍

数;()

③12和8的最大公约数:2232=24,最小公倍数:

22=4;()

④36和24的最大公约数:22=4,最小公倍数:

2296=216;()

⑤17和51。

17和51的最大公约数是17,

最小公倍数是:1751=867。()

第42页共43页

3、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里。

(1)甲、乙两个数互质,那么甲、乙最大公约数是(),最

小公倍数是()。

①1②甲③乙④甲乙

(2)a=232,b=235,那么a,b的最大公约数是

(),最小公倍数是()。

①23

②232

③235

④2325

4、考虑题。

怎样用一个短除式求下面三个数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

数。

8,16和24。

(四)课堂总结(学生总结)

1、求两个数的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用一个短除式。

2、求最大公约数把所有的除数乘起来,求最小公倍数把

所有的除数和商乘起来。

(五)布置作业:课本80页练习十六,3,4,5。

课堂教学设计说明

第43页共43页

本节课教学是在学生学习分别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

的根底上进展的,目的是让学生可以区分并深化理解求最大公

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法。教学中在安排学生独立完成例题

后,分组讨论此题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有什么异同点,

由学生列表得出结论。进一步引发学生考虑为什么求最大公约

数是把所有除数相乘,而求最小公倍数是把所有除数和商相

乘?使学生深化、透彻地理解求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方

法,同时培养了学生严谨治学、独立考虑的学习习惯及比拟的

才能。

本节新课教学分为两局部。

第一局部,教学例5,由学生独立求出最大公约数和最小

公倍数。

第二局部,比照例5中最大公约数,最小公倍数的求法,

讨论它们有什么异同点,从而总结出结论。共分三层。

第一层:总结一样点;

第二层:总结不同点;

第三层:结合算理找出解法不同之处的内在原因。

板书设计

本文发布于:2023-03-20 23:40: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32685715263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公约数是什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公约数是什么.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