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兹中国:洛阳
河南,西部为豫西山地,东部为黄淮海平原,黄河自西向东由山地冲向平原,正所
谓“夹水苍山路向东,东南山豁大河通”(唐韦应物《自巩洛舟行入黄河即事寄府县僚
友》)。洛阳,正好处于山地与平原结合部的黄河之南,控制着平原的中枢。它东为虎
牢关,西为函谷关,北背邙山,南对龙门伊阙,四周群山环绕,形成洛阳盆地,伊、洛、
瀍、涧四水流经其间,史称“河山控戴,形胜甲于天下”(《读史方舆纪要》卷
48
)。
在洛阳周围的群山中,还有纵深的谷地可与外界联系,向东北可通河北地区,向东
南联结江、淮,北溯沁河可抵山西,南经南阳盆地和汉水沟通长江中游,西沿黄河河谷
直达关中,此地一向被古人视为“九州之中”(欧阳修《洛阳牡丹记》),“洛阳天下
中”(欧阳修《从翠亭记》)。就连周公都说过,洛阳这个地方“此天下之中,四方入
贡道里均。”(《史记周本纪》)
另外,不能提到的是,洛阳盆地土地肥沃,是中国北方最早的农业区之一,也是中
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6.1
从成周到洛阳
6.1.1
周公营洛
那洛阳是什么时候建城的呢?洛阳的建城,是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
武王伐纣,建立了西周。周的都城在镐京,在今天西安附近。但是,当时周弱而小,
商强且大,一个“小邦周”灭了“大邑商”,政治中心又远在西边,如何统治广大的东
方地区呢?
周人必须要在东方建立一个新的统治中心,在哪里建?一定要选择一个中心的位
置。这个位置就是现在的洛阳。
1963年,在陕西宝鸡出土了一件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何尊”。上面的铭文写道:
“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
意思是说,武王灭商以后,告祭于天,要“宅兹中国”,把都城定在“中国”,以
方便统治民众。这个“中国”,就指洛阳及周边地区。
当然,武王兴建洛阳城的愿望并没有实现,洛阳的建城最后是由周公完成的。《尚
书大传》记载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伐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
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反政成王、北面就群臣之位。”说的就是武王去世以后,成
王幼少,由周公辅政,周公七年之中做了六件大事,一年一个,到了第五年,做的就是
营建成周这件事。西周时,有宗周,有成周。宗周是丰镐,成周即在洛邑。
周公建的洛邑,是一都二城,二城即王城和成周。西面一个在涧(古涧水名谷水)
水入洛水处清明的由来 ,称为王城;东面一个在王城以东
40
里,在今洛阳市东郊白马寺东附近,
称为成周。
据相关记载,王城外郭城规模宏大,每面有
3
个门,共
12
门,东边的正门称鼎门,
传说周成王迁九鼎由此入城,所以叫“鼎门”。王宫位于城中心,左边是宗庙,右边是
社稷,前边是举行朝会的殿堂,后边是市场,城市结构与《考工记》所记载的“左祖右
社,面朝后市”基本相符。考古工作者已发现了面积约
20
平方公里的无悔的选择 王城遗址,为保
存古迹,新建了一座王城公园。所以,西周王城就在现在洛阳王城公园一带。
成周的规模与王城相仿。“南系于洛水,北因于郏山(即邙山),以为天下之大凑”
(《逸周书作雒解》),南边为洛水,北边是邙山,建成了一个大都会;然后“迁殷
顽民居之”(《书序》),把商朝的遗民们迁到这里居住,把他们编成军队“成周八师”,
兵力有
2
万人,严加管束。一部分人成了士兵,其他人呢,来到洛阳无为以生,怎么办?
洛阳为天下之中,交通便利,只好去经商,没想到越做越大,还成了一种传统,我们把
做买卖的叫“商人”,就是这么来的。因此,洛邑还是监视商朝贵族俘虏和镇守东方的
军事城堡。
{
后来,晋国勤王,就联合其他诸侯国对洛邑加以扩建,还在城内修筑了富丽堂皇
的南宫和北宫。}
西周是镐京、洛邑并存的两都制,所以洛邑也是重要的政治中心。周公在洛邑摄政
七年,制礼作乐,不仅奠定了周王朝统治的基础,也奠定了中华礼乐文明的基础。
6.1.2东周洛阳城
公元前
770
年,由于受到犬戎的打击,周幽王败死。后来周平王即位,因镐京残破,
只好东迁,定都于洛邑的王城,历史上进入东周时期。公元前
256
年,秦灭周,这一次,
洛阳建都时间长达514年。
在战国时,因洛邑城在洛水之北,山南水北为阳,于是改称洛阳。东周虽有
500
余
年,但周王不过是有名无实的天子,这样,洛邑在政治上的作用远不如那些大国的国都。
不过,由于地理位置适中,交通便利,它成为一个商业发达的城市,在经济上充满着生
机与活力。可以这么说,洛阳是当时全国重要的经济中心之一。
比如,当时在洛阳,金属铸币普遍流行,目前在洛阳出土的空首布达
5000
枚以上;
空首布是我国最早的金属铸币之一。到了战国后期,还普遍流行平首布和圜(hun)钱。
大量货币的出土以及各诸侯国货币在洛阳的流通,说明洛阳商业的发达和全国金融中心
的地位。
在当时,当地还涌现了不少的大商人。《史记游侠列传》记载说:“周人(洛阳)
以商贾为资。”《史记货殖列传》又说,“洛阳街居在齐秦楚赵之中,贫人学事富家,
相矜以久贾”。这些商人的足迹遍及东方的齐、西方的秦、南方的楚、北方的赵各地,
甚至经过自己的家乡,连家门都不进。洛阳有个大富商叫师史,他有车数百辆,往来各
地做买卖,几乎无所不至。另一个大富商叫白圭,他的经营策略是“人弃我取,人取我
与”,被尊为商人的祖师,他总结自己的成功经验说:“吾治生产,犹伊尹、吕尚之谋,
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说自己经商跟打战一样,我们现在说商战,最早应该就是
从商人祖师白圭这儿开始的。
洛阳还是当时全国文化的中心。周代,“学在官府”,学术文化由中央政府垄断,
作为都城的洛阳,当然是官学的所在地。因此,它是教育中心,也是图书典籍最为集中
的地方。老子在洛阳当过“守藏室之官”,拿现在的话说,估计就是当过国家图书馆的
馆长吧,学问很大,孔子还专门来洛阳向老子请教过“礼”。
6.2西汉洛阳城
秦灭东周,
{
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
249
年),
}
在洛阳设置三川郡,“以河、洛、
伊三川为名”(《读史方舆纪要》卷
48
)。秦王赢政封吕不韦为文信侯,洛阳一带成了
吕不韦的封地,他对洛阳城进行了扩建和修复,这个城就被称为“吕不韦城”。
西汉建立,在洛阳设河南郡。西汉最早的都城,就是在洛阳,西汉曾定都于洛阳三
月。后来因为娄敬和张良的建议,迁都到关中了。
虽然只有三个月,汉朝初年最重要的休养生息政策——士兵罢归回家,免除一段时
间的徭役,就是在这里做出的。刘邦还曾经在洛阳南宫大宴群臣,与群臣讨论自己何以
得天下,他总结说:“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健康的名言 国家,抚百
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
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张良、萧何、韩信,这就是“汉初
三杰”。
虽然洛阳不再作为西汉的都城,但洛阳仍是西汉的统治中心之一,特别是作为西汉
控制关东的战略重地,地位十分重要。
汉景帝时,爆发了吴楚“七国之乱”,吴楚等七个东方诸侯国,联合起来对抗汉朝
中央政府。叛军一起兵,叛军首领吴王刘濞的部将桓将军就提出:“愿大王所过城不下,
直去,疾西据洛阳武库,食敖仓粟,阻山河之险以令诸侯,虽无入关,天下固已定矣。”
桓将军提出,不要一个城一个城的争夺,快速进兵,长驱直入,占领洛阳,控制武库和
敖仓,利用洛阳险要的地理形势号令诸侯,就算是没有打入关中,天下大局也差不多定
了。但这个方略并没有被刘濞采用。而汉景帝所派的大将周亚夫偷偷地由蓝田出武关,
经南阳到达洛阳,并派兵抢先占领了荥阳要地,控制了武库和敖仓之粟,然后周亚夫高
兴地说:“吾据荥阳,以东无足忧者。”(《史记吴王刘濞列传》)正是巩固了洛阳,
汉军才扭转危局,由败转胜。
因为洛阳是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所以这里人文荟萃,涌现出不少的人才。
比如大家都熟悉的政治家、文学家贾谊就是洛阳人,大家都学过他著名的的《过秦
论》:“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
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读起来汪洋恣肆,气势磅礴,堪称中国政论文章的
精品。最后他指出,秦国为什么会灭亡,“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所以建议汉朝
要崇奉儒术,施行仁义。另外,汉初关于反击匈奴、削弱诸侯国的很多政策都是贾谊提
出的。
另外,还有大理财家桑弘羊。汉武帝时期的盐铁专营政策,就是他提出并实施的。
还有大商人卜式。卜式家在分家的时候,卜式“家产尽给其弟,独取羊百余”,结
果他弟弟的家财很快都败光了,卜式却以养羊致了富。汉朝在抗击匈奴过程中,耗费了
大量的物资,政府财政不堪重负。卜式上疏,提出输一半家财助边,汉武帝命使者到他
家,问是否想为官或者有冤要诉,结果卜式不想为官并且无冤可诉,就是要为国效力。
汉武帝听了十分感动;当然最后还是委任了官职,官最后做得也很不错。
公元
8
年,王莽代汉,建立了新朝,曾经打算以长安为西都,洛阳为东都,并准备
正式迁都洛阳,但还没有来得及实行,就天下大乱了。接着,绿林军拥立的更始皇帝刘
玄,也曾建都于此,但是很快也失败了。
洛阳再次真正成为都城,得有待于刘秀夺取天下,那就是东汉雒阳城。
6.3
东汉雒阳城
公元
25
年,东汉光武帝刘秀定都雒阳,自此后,雒阳作为东汉的都城,总共
165
年。
我们看,东汉雒阳的“雒”用的是从隹(zhu)的“雒”,而不用三字水的“洛”。
为什么呢?根据“五德终始说”——“五德终始说”是中国古代早期一种王朝合法性的
理论,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金木土水火,五行相克;水木火土金,五行相生。如
果前一朝是水德,后一朝必须是土德,土克水。因刘秀认为汉为火德,水克火,而“洛”
字有水,所以改三字水的“洛”为隹字旁的“雒”。
东汉雒阳城是中国都城建设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在宫殿、城门、交通等方面,为后
世都城的建设提供了样本。杨宽先生认为,在此之前,中国都城是坐西朝东,从这时起,
改为坐北朝南。整座城,规模宏伟,宫殿台阁很是壮观,班固的《东都赋》、张衡的《东
京赋》对此都有夸张的描述,虽然如此,也可以从中一窥全貌。
东汉雒阳城是在吕不韦城的基础上加以扩建的。“城东西六里一十步,南北九里一
百步”,因此俗称“九六城”。经实地勘测,东墙长
3895
米,西墙长
4290
米,北墙长
3700米,南墙已被洛水冲毁,以东西间距计算,约为2460米,合计周长约14关于诚信的谚语 .5公里。
全城城门
12
座。有“二十四街,街一亭”。每条街分三条道,中间为御道,专供
皇帝及高级官员行走,左、右两条道才供百姓通行。
大道两侧种植栗树、漆树、梓树、桐树四种行道树,城市绿化相当优美。因为树多,
每逢春秋季节,雒阳城就成为鸟的天堂,张衡的《东京赋》就描述说:“永安离宫,修
竹冬青;阴池幽流,玄泉洌清,鵯鶋(
b
ij
)秋栖,鹘鸼(
gzh
u
)春鸣;鴡(
j
)鸠
鹂黄,关关嘤嘤”。
雒阳城内有南北两宫。南宫的主要建筑却非殿,是当年汉光武帝刘秀登基的地方;
北宫的主要建筑德阳殿,规模宏大,“周旋容万人”。
南宫宫城的四面各筑有一个高阙,南朱雀阙、东苍龙阙、西白虎阙、北玄武阙。其
中以南面的朱雀阙最为壮观,班固《东都赋》描述说,“皇城之内,宫室光明,阙庭神
丽”。
南宫的东观以及北宫的白虎观,分别是藏书和学术研究的机构,中国古代两部大书
因这两个地方而得名,一部是史书《东观汉记》,另一部是儒学经典《白虎通义》。
城外是太学等礼仪、文化建筑,并有规模较大的皇家园林。庄园、里坊交错,道路、
河流密布其间。
太学设于开阳门外。按照《后汉书顺帝纪》记载,太学讲堂长十丈,宽三丈,“凡
所造二百四十二房,千八百五十室”。教室不仅大,而且很多,。汉顺帝永建六年(
131
)
九月,下诏又扩建太学,
11
万多工匠修了近两年才竣工,规模又扩大了不少。到汉质帝
时,太学生人数达到3万人之多。汉灵帝时,为校正儒家经典,命蔡邕等人抄刻了“熹
平石经”,石经刻成以后,大家纷纷前来传抄,交通为之拥堵。东汉学习儒学的气氛非
常高涨。
在城南,还建有天子的太庙——明堂,左边有辟雍作为皇帝飨射行礼之所;右边立
灵台以“掌候日月星气”。
{
这在《后汉书光武帝纪》中有记载:“(中元元年)初
起明堂、灵台、辟雍及北郊兆域。”
}
明堂、辟雍,都是“明政教、行礼乐,宣德化”
的地方。灵台可以说是国家天文台。张衡即在灵台太史令任内,制造了世界上最早的浑
天仪和地动仪。
另外,据史料记载,在正南门外,还立有宗庙、社稷,根据“左祖右社”,左为宗
庙,右为社稷。因此,雒阳城南是重要的礼仪场所。
城外还有很多的皇家园林,著名的有上林苑、灵囿、芳林苑、西苑、鸿德苑、显扬
苑等等十余处。
在东汉雒阳城的外围,还有八关:西边函谷关;南边大谷关、广城关、伊阙关;东
面轘辕关、旋门关;北边孟津关、小平津关。设八关都尉分路据守,防卫京师,还可以
控制洛阳与各地的联系。
另外,不能不提的是,佛教传入内地,最早就是传入洛阳。汉明帝永平七年(64),
汉明帝夜梦金人飞行殿庭,于是派遣蔡愔、秦景、王遵等人去西域,访求佛道。蔡愔等
人在大月氏遇印度僧人摄摩腾和竺法兰,约他们一起东归,并将所得佛像经卷,用白马
一起驮回。永平十一年(68),在雍门外西郊兴建了我国第一座佛教寺院“白马寺”。
摄摩腾和竺法兰在白马寺译出了《四十二章经》,这是中国最早的佛经翻译。
总之,整个东汉雒阳城,可谓文化阜盛,宏丽壮观。
东汉诗人梁鸿曾写诗一首。梁鸿可能大家不太知道,但是有个典故大家一定很熟悉,
梁鸿的妻子叫孟光,他们夫妻给中国贡献了一个成语:“举案齐眉”。梁鸿这首诗写道:
“陟彼北芒兮,噫!顾览帝京兮,噫!宫阙崔嵬兮,噫!民之劬劳兮,噫!辽辽未央兮,
噫!”
诗中每句末都用一“噫”字来感叹,故称《五噫歌》,诗中就描绘了登高远望所见
雒阳城巍峨、富丽的宫殿群,同时也表达了对人民辛劳苦难的深切同情。
公元190年,董卓逼汉献帝迁都长安,对雒阳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并强行迁走了
周围
200
里内的居民。曹植《送应氏》描述了雒阳之残破:
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焚烧。
垣墙皆顿擗(p),荆棘上参天。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
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
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
6.4
魏晋洛阳城
东汉末年,雒阳荒废了
30
年,但鉴于洛阳在政治、地理上的重要性,公元
221
年,
曹魏代汉,仍以此为都。魏文帝曹丕又改隹字旁的“雒”为三点水的“洛”。曹魏建都
洛阳
45
年。
曹魏定都洛阳后,对洛阳进行了三次大规模营建。魏文帝黄初元年(
220
),初营
洛阳宫,但不过只是修复了北宫一部分建筑物而已。魏明帝太和元年(227)营建了宗
庙。明帝青龙三年(
235
)这次规模最大,“大治洛阳宫”,历时
5
年,“起昭阳、太
极殿,筑总章观”;“又于芳林园中起陂池,楫棹(
jzho
)越歌”。洛阳城又重现东
汉雒阳城旧貌。
同时,还在洛阳城西北角新筑了“金墉城”,作为军事上的城堡。“金墉城”是由
南北毗连的三小城构成,平面呈“目”字形结构。南北长
1048
米,东西宽
250
米,城
外有河水环流。
公元
265
年,西晋代魏,仍以洛阳为都。此时全国统一,社会生产有所发展,洛阳
又开始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文化也为之繁盛,洛阳成为经学、玄学、文学和艺术的中
心。
经学方面。在学术史上出现郑玄和王肃两大学术流派,可以说是促进了学术的繁荣。
政府又刻“正始石经”,重建太学。太学重建以后,很受重视,皇帝和太子曾多次亲临
视察。
1931
年,在西晋太学遗址(今洛阳偃师大郊村北)出土了西晋辟雍碑。辟雍为太学
的别称。晋武帝于
278
年亲临太学,立了此碑。正面碑额隶书“大晋龙兴皇帝三临辟雍
皇太子又再莅之盛德隆熙之碑”,该碑碑文有
1500
字,记述了晋武帝兴办太学,亲临
辟雍视察,以及皇太子再次莅临的经过。
在玄学方面。玄学是魏晋时期的一种哲学思潮,何晏、王弼以及竹林七贤等代表人
物都长期活跃在洛阳。
文学方面,诸如建安文学的代表也都在洛阳;再如我们曾经提到过的《三都赋》,
就是左思在洛阳构思十多年而创作成的,写成后“洛阳为之纸贵”。
然而,公元
311
年,刘曜攻占洛阳,晋怀帝被俘,洛阳作为首都的历史再次中断。
魏晋两代以洛阳为都总共90年。
6.5
北魏洛阳城
公元493年,北魏孝文帝亲政,他认为:“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
中原。”于是从平城迁都洛阳,洛阳再次成为北朝全盛时期的首都,至
534
年北魏分裂
为东、西魏为止,历时
41
年。
北魏洛阳城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城市设计的杰作。根据《洛阳伽蓝记》中的记载核算,
全城占地面积有
100
多平方公里,面积很大,极盛时人口约
60
余万。
北魏洛阳城把汉魏洛阳城的外郭城变为内城(又称大城),只是对城门名称大部分
作了改动,比如南面四个门,除开阳门外,改平城门为平昌门,小宛门为宣阳门,津门
为津阳门。
在内城之外,增筑了“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五里”的外城(又称外郭城)。其范围
东至七里桥,南临洛水,西近张方桥,北达邙山。外郭城内,有220个方块形的“里坊”,
纵横交错,非常规整。
在原洛阳城内南、北两宫的基础上,建立了单一的面积约
1
平方公里的宫城(又称
皇城),位于内城的中北部。宫城内正殿为太极殿、显扬殿和宣光殿。
宫城北面是皇家园林华林园。西北角是曹魏时筑的“金墉城”。
宫城正门是阊阖门,阊阖门至内城的南正门宣阳门的南北向大街──铜驼街是全城
的中轴线,宗庙社稷和高级官署分布在铜驼街的两侧。
宫城与华林园、金镛城、官署形成一个完整的行政区,这是洛阳城的中心。
自宣阳门向南越过洛水上的永桥至外城以南伊水北岸的圜丘,建有御道,北与全城
中轴线铜驼街相接。永桥北的御道东侧,为明堂、灵台与国学。永桥南的御道东、西分
别为四夷馆与四夷里兰陵王妃结局 。四夷馆,是用以招接四方来归的所谓蛮夷的。这四夷馆即金陵馆、
燕然馆、扶桑馆、崦嵫(
y
nz
)馆。四夷里,即归正里、归德里、慕化里、慕义里,
与东边四馆对应。南朝人投奔了北朝,住金陵馆,三年后赐宅归正里,俗称吴人坊;北
夷来归,住燕然馆,三年后赐宅归德里;东夷来附,住扶桑馆,赐宅慕化里;西夷来附,
住崦嵫(
y
nz
)馆,赐宅慕义里。这里住宅密集,排列整齐,青槐、垂柳成荫,风光
优美。
西阳门和东阳门之间有一条东西向大街,从宫城南墙外通过,成为全城的一条南北
分界线。
城内主要商业区有位于西阳门外的“大市”,青阳门外的“小市”及永桥以南的“四
通市”,总称“洛阳三市”。西域商人多来此贸易,商业繁盛。
城里的居民区,往往按职业分布。这也说明了商业的分布和发达情况。
城西通商、达货二里,居民多是商人、能工巧匠和从事屠宰业的商贩;调音、乐律
二里,居民以音乐、歌舞谋生;延酤、治觞二里,居民以酿酒为业;慈孝、奉终二里,
居民从事丧葬行业;阜财、金肆二里,居民都是富商。城东北的闻义里,感人 居民以烧造瓦
器为生。有地位的人不愿住在这里,当时人就说:“今日百姓造瓮子,人皆弃去住者耻”。
就是说的这个情况。
北魏崇尚佛教,在洛阳兴修了大量佛教寺院,最盛时多达
1367
所,而且建筑雄伟,
结构精丽。其中最为著名的,有位于外郭城西部、东汉时创建的白马寺,以及位于内城
铜驼街西侧的永宁寺。说到永宁寺,不能不提永宁寺塔。
据《洛阳伽蓝记》记载,永宁寺塔为九层木结构,高四十九丈(一说一百丈),约
合
136
米,远在百里以外就能遥遥望见。塔身四周悬金铃数百个,夜深人静,微风吹拂,
金铎和鸣,声闻十里以外。可惜,534年,一场大火,塔被焚毁,现在在永宁寺遗址中
央,还可以看到高大的塔基土台。
这些寺院不仅是宗教活动的场所,也是文化生活的中心。因为寺院一般都有假山、
水池、林木、花草,风景很好,因此成为很多人游憩的良好去处。如西阳门外的宝光寺,
京师士人常常选择吉日良辰,邀集亲朋好友到寺中游览、饮酒、赋诗。有些寺院还经常
进行音乐、舞蹈和杂技表演,以吸引民众,如果是赶上节庆时节,那更是人山人海。
可惜,因为内乱,北魏孝静帝于天平元年(534)迁都邺城,第二年,北魏就分裂
成东魏、西魏。公元
538
年,侯景围攻洛阳,放火烧城,宫殿、寺院、民居顿成火海,
洛阳再次成为丘墟。
洛阳作为东都,始于隋炀帝时期。隋炀帝认为,洛阳“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水陆
通,贡赋等”,于是在汉魏洛阳城西
18
里营建了新的洛阳城。此后东都洛阳和西京长
安两都并建,尤其在隋炀帝时期,洛阳是实际上的首都。
唐朝建立,先是取消了东都,但到了唐高宗时期,不得已又恢复了;高宗包括后来
6.6
隋唐洛阳城
隋唐时期,首都在长安,但因为政治重心及漕运等原因,基本上也是实行两都制,
西安是西京,洛阳是东都。有缘学习更多+谓ygd3076考证资料
的唐玄宗经常移驾东都,前后共有
20
余年。武则天称帝,在位
21
年,也是正式以洛阳
为首都,号称神都。
隋唐新洛阳城,是由兴建长安城的宇文恺主持修筑的。工程量十分浩大,动员了大
批人力物力,每月征调的民工多达
200
万人。建造宫殿用的柱子,从遥远的江西运来,
搬运时,在大木上装铁轮,
2000
人拉一根,一天只走二三十里地,运到工地要耗费几十
万人工。
新建的洛阳城,据《新唐书地理志》记载,“前直伊阙,后据邙山,左瀍右涧,
洛水贯其中”,跨洛水南北、瀍水东西。据实测资料,外郭城东墙长
7300
米,南墙长
7223米,北墙长6030米,西墙长6891米,南宽北狭,与历史记载完全相符。
洛阳城建成以后,又迁移各地的富商大贾几万户到这里,再加上原来的居民,隋唐
两代洛阳城人口有百万之众。
跟长安一样,隋唐洛阳城由外郭城、皇城及宫城组成。
外郭城,北倚邙山,南对伊阙,又称大城或罗城。全城“周回五十二里”,实测
27516
米,有城门十座。洛水贯其中,以象河汉,把洛阳城分为两部分,跨洛水建有天津桥。
这是新洛阳城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外郭城主要是官员的住宅和居民区。
皇城位于外郭城西北部,称为太微城,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宽而南北窄,周十三里
二百五十步。这里是王公贵族宅第、百官府署的所在。
宫城在皇城北部,又称为紫微城,外形与皇城同,周十三里二百四十一步。这里为
皇帝的宫殿所在。
隋朝时修建的宫殿建筑,其宏伟壮丽,远在汉魏洛阳故城之上,宫殿遍于洛阳城内
外,其中,最大的乾阳殿,殿基高九丈,总高十七丈,殿内的柱子大的达二十四围。
到了唐朝时,又新修一些宫殿,华丽程度又远过于隋。唐高宗上元(
674
—
675
年)
年间,在宫城西南角修建了上阳宫。上阳宫横跨于涧河之上,宫内楼、阁、殿、亭,都
极其华丽。有诗为证:“上阳花木不曾秋,洛水穿宫处处流。画阁红楼宫女笑,玉箫金
管路人愁。幔城入涧橙花发,玉辇登山桂叶稠。曾读列仙王母传,九天未胜此中游。”
(王建《上阳宫》)
后来,武则天在洛阳造明堂,高294尺,周300尺,共3层,上层为圆盖,用九龙
盘捧托,顶上还有一个涂金铁凤。堂中撑以十围粗的巨木,通体“饰以珠玉,涂以丹青,
铁鹜入云,金龙隐雾”,被称为“万象神宫”。此外,武则天还在万安山造了万安宫,
在邙山建了避暑宫,等等,不一而足。
宫城的东边有东城,东城之北还有含嘉仓城;宫城的北边有曜仪城,曜仪城北还有
圆壁城,它们都是宫城的附郭。
宫城的中央各殿面对正南的应天门,与皇城的正门端门,外城的建国门形成全城的
中轴线,直通伊阙,气势十分雄伟。
洛阳的西郊建有“西苑”,周长
290
里,北抵邙山,南达伊阙。苑内有人工造海,
周长十余里,海中有蓬莱、方丈、瀛州三神山;又开龙鳞渠,渠边依次建了十六个院落。
“堂殿楼观,穷极华丽”。苑内还广植牡丹等名花异草,又有修竹垂柳,美不胜收。
洛阳城内,有纵横十条大街,隋朝时有
103
个里坊,唐朝时增加到
109
个。里坊之
间设三市。洛河南有二市:东为丰都市,唐时改叫南市;西为大同市,唐时改叫西市;
洛河以北、瀍河东岸为通远市,唐时改叫北市。
洛阳是当时全国的交通中心。隋场帝开凿的大运河,南达杭州,北到北京,与黄河
十字交叉,连结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等五大水系,形成了一个以洛阳为中
心的水运网,并通过海运航道,连结新罗、日本等国。而以洛阳为中心的陆路驿道,也
是四通八达。其中,由此向西,经长安、西域,直通天竺、大秦。所以,洛阳既是当时
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的东端起点,又是南北大运河的中枢。外国商人或由陆路经河西走
廊,或由扬州顺大运河前来长安与洛阳,使东西两都同时成为当时有名的国际都市。
当时,通远市也就是北市,经常停泊的大小商船达万艘以上,可见商业之繁盛。
因此呢,洛阳也是仓储中心。隋唐中央政府在洛阳建许多大型仓库以储备物资,最
著名的有含嘉仓、河阳仓、洛口仓、罗仓等。据《通典食货典》记载,洛阳各仓库,
“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万石”。
人口的激增、交通和仓储的发达,使隋唐洛阳成为大工商业都会。不仅如此,洛阳
还是一座文学之城,大量的诗人、艺术家在洛阳生活,书写、创作描绘洛阳的作品。王
维、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刘禹锡都曾长期居住在洛阳。举刘禹锡的例子吧,他
最喜欢的花,就是洛阳的牡丹。刘禹锡著名的《赏牡丹》: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
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洛阳还是一座艺术之城。除了石窟造像艺术,还有陵墓雕塑,这个可以以唐恭陵为
代表,唐恭陵,是武则天长子李弘的陵墓,其雕塑形象生动,体现了雍容华贵的盛唐气
象。另外,陶塑艺术的代表唐三彩也是享有盛誉。
洛阳还是一座娱乐之城。隋唐时期的洛阳,不论是宫廷乐舞,还是民间散乐百戏都
达到极盛。著名的《霓裳羽衣舞》最早就是在洛阳上演的。另外,在唐代,洛阳还举办
过艺术大会演,据《明皇杂录》记载:“唐玄宗在东洛,大酺(p)于五凤楼下。命三
百里内县令刺史,率其声乐来赴阙者”,各较胜负。在民间,盛大的百戏演出也常举行,
陈子昂的《洛城观酺应制》,其中就说过:“垂衣受金册,张乐宴瑶台。云凤休征满,
鱼龙杂戏来。”我们把戏曲班子叫梨园,唐玄宗在东都就设过梨园,选了300人去学戏,
号称“皇帝梨园弟子”。
洛阳还是一座佛教之城。这里高僧众多,译经活跃。印度僧人善无畏、金刚智、不
空等都曾在这里从事译经活动。著名的高僧玄奘就是洛阳人。在唐代,随着佛教的发展,
龙门石窟造像进入极盛时代。以卢舍那大佛为代表的奉先寺群像,充分显示了唐代雕像
刚柔兼济的写实作风。
虽然安史之乱让洛阳遭到严重破坏,但一等到和平,就又得到了恢复。但到了唐代
末年就不一样了,洛阳遭到更大的打击,再也没有完全恢复了。公元
885
年,地方军阀
秦宗权在洛阳大烧大掠,使城中“寂无鸡犬”。公元
904
年,朱温逼迫唐昭宗迁到洛阳,
但实际政治中心已在朱温驻守的汴州,洛阳只做了3年名义上的首都,唐朝便为后梁所
代。
6.7北宋洛阳城
五代前期,洛阳又曾做过后梁、后唐、后晋三朝的首都,共计
19
年;
938
年,后晋
定都开封,从此洛阳便结束了它作为首都的地位。但后汉、后周都还以洛阳为陪都,它
的陪都地位仍一直保持到北宋末年。金朝末年迁都开封后,也曾以洛阳为陪都。
虽然丧失了首都的地位,但北宋以洛阳为西京,政治地位仅次于东京,是北宋两大
政治中心之一。洛阳不仅有宫城、皇城,还有一套庞大的管理机构,皇帝不时来巡幸,
并选能臣管理洛阳。在北宋,洛阳籍的宰相很多,而且朝廷的重臣退休以后,很多就居
住在洛阳。同时,还有不少政治上失意的大臣选择在洛阳任闲职,像赵普、司马光、吕
蒙正、富弼、文彦博、邵雍、程颢、程颐等等。
就这样,洛阳还是当时学术中心和文化中心。北宋一代,中国史学名著司马光的《资
治通鉴》、欧阳修的《新五代史》都是在洛阳修成的。而邵雍、二程、尹洙等人更是在
洛阳开创宋明理学的洛学传统。
当时洛阳文人荟萃,兴建园林之风也盛极一时,正如苏辙所说,洛阳“园囿亭观之
盛,实甲天下”。洛阳又成为当之无愧的园林城市。邵雍的《春游》就说:“人间佳节
惟寒食,天下名园重洛阳。”甚至还出现了关于园林的理论总结著作,这就是李格非的
《洛阳名园记》,其中记载了洛阳的名园共19处,详述了这些园林的总体布局,园中
的山、池、花、木以及建筑所构成的园林景观。在这本书的《后论》中,李格非说了,
“洛阳处天下之中……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当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先受兵。予故
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又说,“园圃之废兴,洛阳盛衰之候也”。
一叶知秋,从洛阳的园林可以了解到天下的治乱兴衰,这也说明了洛阳的政治地位和文
化地位的重要。
对于北宋洛阳园林之美,当时人也是多有赞誉。洛阳名士邵博在为《洛阳名园记》
所写后记中说:“洛阳名公卿园林,为天下第一。”另外,也有诗为证。司马光的《看
花四绝句》:“洛阳相望尽名园,墙外花胜墙里看。”
因此,洛阳还是一座花城。邵雍《春日登石阁》:“满洛城中将相家,广栽桃李作
生涯。年年二月凭高处,不见人家只见花。”司马光《看花四绝句》:“洛阳春日最繁
华,红绿荫中十万家;谁道群花如锦绣,人将锦绣学群花。”
花城洛阳尤其是一座牡安全的英语 丹之城。宋代的时候,“洛阳牡丹甲天下”。欧阳修《洛阳
牡丹图》诗说:“洛阳地脉最相宜,牡丹尤为天下奇。”北宋记述洛阳牡丹的专著就有
三部,那就是范仲淹《洛阳牡丹谱》、欧阳修《洛阳牡丹记》以及周师厚的《洛阳牡丹
记》,这些书中对洛阳的牡丹文化都进行了细致记述。
司马光就认为,北宋洛阳城与唐代洛阳城相比,也是不相上下。他在《和子骏洛中
书事》中说:“西都自古繁华地,冠盖优游萃五方。比户清风人种竹,满川浓绿土宜桑。
凿龙山断开天阙,导洛波回载羽觞。况有耆英诗酒乐,问君何处不如唐。”
6.8
古代洛阳城的衰落
公元
1127
年,金军攻陷洛阳,可惜全城毁于战火。等到金朝末年,迁都开封,虽
以洛阳为陪都,但当时的洛阳城已破败不堪,隋唐以来的城郭宫室已荡然无存,全城仅
有居民
300
余户。
元代,洛阳属河南行省,为河南府治所,降为一个地区性的中心。
明朝建立以后,仍以洛阳为河南府的治所不改。洪武六年(1373),在洛河之北隋
唐洛阳故城城址的正中,改筑洛阳砖城,周
8
里
345
步,高
4
丈;只开城门四座。崇祯
十四年(
1641
),李自成攻下洛阳,杀死福王朱常洵,焚毁王府,洛阳城墙也同时被毁。
清初继续以洛阳为河南府和洛阳县治所。顺治、康熙及乾隆年间,先后重修洛阳城
池,形成了现今洛阳老城的规模。城呈正方形,每边三里,这是洛阳历史上最小的城池。
自东周至五代,洛阳作为都城长达880多年,但作为大一统政权的汉、晋、隋、唐
的首都,才约
250
多年。
洛阳,在中国古都史上,地位虽不及西安和北京,但西周至隋唐,往往长安、洛阳
两都并建,所以有时虽不是首都,实际重要性却不下于首都。因此,将它与西安、北京
并列为第一等古都,较之将它置于南京、开封之列,更为合理一些。
6.9中原遗韵
6.9.1
洛阳古迹
号称千年古都的洛阳,同样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文化与自然遗产。在传统上,有洛
阳八大景和洛阳八小景之说。
洛阳八大景,有:龙门山色,马寺钟声,金谷春晴,洛浦秋风,天津晓月,铜驼暮
雨,平泉朝游,邙山晚眺。
洛阳八小景,有:关林翠柏,午桥碧草,石林雪霁,伊沼荷香,东城桃李,瀍壑朱
樱,西苑池溏,龙池金鱼。
这一切,都俱往矣。现在来洛阳看看,如果只有五个选择的话,选择哪里?
我的建议,分别是龙门石窟、关林、白马寺、丽景门和洛邑古城。
先看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与山西云冈石窟、甘肃敦煌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是第一批全国重点
文物保护单位。它位于洛阳以南伊河两岸,西边龙山门,东边香山,伊河从中间流过,
两山夹峙如门阙,所以古称伊阙,又称龙门。这里山势陡峭,山水胜美,不仅人文景观
丰富,也是风景胜地。“龙门山色”乃是洛阳八大景之首。
龙门石窟,最早开凿于北魏时期,并一直延续到宋元,其中以北魏和唐朝最为兴盛,
在伊河两岸的崖壁上,长达一公里,密布着各个时代的石窟。据统计,共有石窟
2100
多个,碑刻题词
3600
多块,造像
10
万余尊。北魏时的古阳洞、宾阳洞、莲花洞,唐代
的潜溪寺、万佛洞、看经寺、奉先寺等都是代表性的洞窟。
尤其是奉先寺,它是龙门石窟中最大的一个窟,开凿于唐高宗时期,前后历时达
25
年之久。其中的卢舍那大佛佛龛的群像雕造,气势雄伟,雕琢精湛。卢舍那大佛造像,
整体高16.4米,仅头就高4米,耳长1.9米,面容丰满秀雅,眉若新月,双目宁静含
蓄,姿态庄严肃穆而又醇厚慈祥。据说卢舍那大佛是武则天的化身,我们见到的卢舍那
大佛的形象也与《资治通鉴》中描述的武则天形象很相似。
另外,除了感受雕刻艺术和了解佛教历史知识之外,书法艺术也是龙门石窟的瑰宝。
“龙门二十品”是魏碑中的精华,唐代著名书法家褚遂良的“伊阙佛龛之碑”,更是书
法史上的精品。
关林。
关林,又名关陵、关帝冢、关帝庙,是全国三大关帝庙之首。为什么叫关林呢?根
据我们国古代陵墓制度,圣人之墓称林,比如孔子家族墓地,叫孔林。关羽为武圣,所
以称关林。
当年,关羽败走麦城,为东吴所杀,孙权想嫁祸于曹操,将关羽首级送到洛阳,结
果这一计策被曹操识破,曹操刻沉香木为躯,以王侯之礼厚葬关羽于洛阳城南,并立祠
庙祭祀。这就是关林之始。后来,随着关羽在中国文化中地位的不断提高,关林的规格
也在不断提升。
现在我们看到的关林建筑,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年(1592),至乾隆年间扩建成目前
的规模,前庙后墓,古柏苍郁,殿宇堂皇,是一个冢、庙、林三祀合一的古代建筑群。
“关林翠柏”为洛阳八小景之首。
白马寺。
白马寺也是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东汉明帝永平十一年(
68
),是
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座佛寺,被尊誉为中国佛教的“祖庭”和“释源”,有中国第一古
刹之称。
相传汉明帝梦见金人自西方来,飞行于殿上,于是派郎中蔡愔、博士弟子秦景等到
西域求法。蔡愔等人在大月氏遇到了印度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请他们一道来东汉宣讲
佛法。据说汉明帝见了两位高僧,非常高兴,不仅亲自接待,还下令修建寺院。因归途
之中,以白马驮经,因此命名为“白马寺”,所以白马寺是第一古刹,而且是中国早期
的佛教传播和活动中心,摄摩腾和竺法兰就是在这里译出了《四十二章经》,这是现存
中国第一部汉译佛典。
自白马寺建立以来,几度兴废,几度重修,现存的是康熙年间重修的,整个寺庙坐
北朝南,中轴线上自南向北,有天王殿、大佛殿、大雄宝殿、接引殿、毗卢阁等,布局
规整,风格古朴,古树成阴,一派佛国净土的清净气氛。“马寺钟声”,在洛阳八大景
中排名第二。
丽景门和洛邑古城。
洛阳为四战之地,战乱和自然灾害使繁华的汉魏洛阳城、隋唐洛阳城都已消失在历
史的烟尘之中,就连北宋那座文化名都也不复存在,为遥望历史,重温旧时盛世气象,
洛阳当地也做了一些文化旅游项目,丽景门和洛邑古城就是如此。
丽景门原是洛阳古城的西大门,最早建于隋代,目前为
2002
年在原址新建,分为
四层,由城门楼、瓮城、箭楼、丽景墙(古时吊桥)和护城河等组成。丽景门,墙垣高
厚,月城宏阔,重门叠关,上干浮云,气势磅礴,是洛阳古城历史文化最具特色的标志,
号称中原第一楼、古都第一门。新建的丽景门,还被评为洛阳新八大景之一。
洛邑古城景区,在丽景门的东边,位于洛阳老城区东南,把文峰塔、河南府文庙、
金元古城墙遗址等多个历史时期的建筑包括在内,整个园区一步一景,人文气息浓厚,
是探寻古都洛阳文化记忆的绝佳之处。
6.9.2洛阳名吃
到洛阳吃什么,同样是在众多选项中给出五个选择。
水席。
第一位的,一定是水席。水席与龙门石窟、洛阳牡丹并称洛阳三绝。
据说水席创始于唐代,之所以称为水席,有两个原因:一是它每道菜都离不开汤水;
二是菜一道一道地上,吃一道换一道,仿佛行云流水一般,故称水席。它的出现,与洛
阳的地理、气候有关,洛阳夏天雨少干燥,冬天天气寒冷,因此民间膳食多用汤类。
水席全席共
24
道菜。一开席,席面上先摆四荤四素八道凉菜,接着上四个大菜,
每上一个大菜,带两个中菜,这叫“带子上朝”。第四个大菜上甜菜甜汤,然后上主食,
接着又有四个压桌菜,最后送上一道送客汤,
24
道连菜带汤,章法有序,一丝不乱。
这水席,选料广泛,有荤有素,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水里游的都可入席,可简可繁,
丰俭由人。另外,有汤有水,味道多样,五味俱全。还有,上菜顺序有严格规定,搭配
合理,选料认真,火候恰当。一吃水席,不仅品尝了美味,还体验了河南的风俗文化。
除了水席,还有烩面、浆面条、锅贴,重点推荐羊肉汤。中国的小吃,不求环境高
雅,但求味道地道,洛阳的大街小巷,等着你去发现,等着你去品鉴。
本文发布于:2023-03-20 21:54: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32045715250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白马寺在哪里.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白马寺在哪里.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