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9页
《蜀相》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教学设计
蜀相
【教学目标】
1、品味诗歌语言,感受诗歌意蕴美。
2、理解杜甫对“蜀相”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了解
杜甫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精神。
3、掌握诗歌借景抒情等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方法】
朗读法、问答法、讨论法。
一、导入新课
爱国主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源远流长,每当国家面临危亡
时这种主题总会在诗坛上大放异彩。屈原、杜甫和陆游是有代
表性的三个诗人。
在屈原的作品中,最能体现爱国精神的,当然是他的代表
作《离骚》。《湘夫人》等篇与屈原爱国的关系,王逸有一些
牵强附会之说。但完成加以否认,也不合理。《湘夫人》寄寓
第2页共9页
了屈原的爱国情感,折身出屈原的身世悲剧,这是客观存在,
应实事求是地分析。
在中国诗歌史上,杜甫是集大成者。所谓集大成,首先是
他身上集中了中国文化传统里的一些最重司法所思想汇报 要的品质,比如忧国
忧民的情怀。杜甫与屈原有许多不同,但两人表现在诗中的忧
国忧民情怀是一致的。
陆游继承了我国古代诗歌中的爱国传统,并把它高扬到前
无古人的高度。爱国主题贯穿了他一生的创作历程,成为他的
诗歌的灵魂。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杜甫的《蜀相》。
二、作者生平:
杜甫(712-70),字子美,河南巩县人,生于开元盛世
与安史之乱之间,后半生颠沛流离,历经磨难。他的诗广泛反
映了这一时期的社会生活,被称为“诗史”。
杜甫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如果说李白的
一生充满着浪漫的生活色彩,那么杜甫的一生则备尝了人生坎
坷的艰辛。公元746年,杜甫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
淳”的远大政治抱负,到京城长安应进士考试,没有考中,困
守长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
陵)。这一时期,他生活困顿,常挨饿受冻,过着屈辱的生
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杜甫曾被叛军扣押在营中。
第3页共9页
不久逃脱,投奔新帝,被唐肃宗任命为左拾遗。759年冬关中
大旱,为了逃荒,他辞去官职,伴着家小辗转秦州、同谷(今
甘肃一带),最后到了四川成都。在国家政局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 动荡中,杜甫的
命运也激烈动荡着。这一时期他写下了许多反映战乱年代人民
苦痛生活的诗作。760年暮春,杜甫在友人帮助下,在成都浣
花溪畔盖了一座简陋的茅屋(史称“成都草堂”)定居,过了
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但仍很贫困。764年,杜甫幼时好友严
武再镇蜀州,表荐杜甫为节度参谋,工部员外郎(后人因称
“杜工部”)。后来严武死了,四川内乱,杜甫又伴同家族,
离开四川,乘舟沿江东下,转徙于湘鄂之间。770年冬,死在
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结束了他漫长lol成就 的漂泊生涯。“战
血流依旧,军声动至今”,这是诗人对祖国和人民最后的怀
念。据说他是食牛肉过多而死的,这和李白追求水中月亮而死
的传说相比,确实惨得多了。杜甫创作的诗很多,流传下来有
一千四百多首。他的作品犹如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的一面
镜子,被公认为“诗史”,明清文人推崇他为“诗圣”。
三、写作背景
《蜀相》作于唐肃宗上元元年(760)的春天。759年
底,杜甫结束了在甘肃天水一带颠沛流离的生活,暂时落脚在
成都浣花溪畔的茅屋里。个人生活的艰难苦自不必说,政治上
那种“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更是完全破灭。“安
第4页共9页
史之乱”已经“乱”了五年,百姓涂炭,田园荒芜,唐王朝处
于风雨飘摇中。唐肃宗风庸颥,宠信宦官,排斥功臣。在这样
的情况下,杜甫满腔的苦闷、焦虑,是可以想见的。诸葛亮是
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为蜀汉制定了统一天下的
策略,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建立并巩固蜀汉政权,“功盖三分
国”。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他与刘备君之间鱼
水相得的关系,当然都使仕途坎坷、报国无门的杜甫心潮起
伏、热泪盈眶。
四、课文诵读
(1)示范朗读
(2)诵读指导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
/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
/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这首诗对仗工整,声调和谐。第三句“自”字,第四句
“空”字,是拗格。“自”本为平声,现在作仄声;“空”本
为仄声,现在作平声。声调上有一种变换美。此外,与韵字相
对的仄脚是“色”“计”“死”三个字,分别是入声、去声、
上声,仄声三种俱全,不是一个声调,念起来好听。
(3)学生齐读
第5页共9页
五、整体感知
1、首联——深切地表达出缅怀、追思诸葛亮的情意。
“丞相”这一称呼,表示尊仰之意。
“何处寻”的设问,饱含诗人对诸葛亮无限钦慕的心情。
“柏森森”三字意味深长,高大茂密的柏树是丞相祠的标
志,是诸葛亮伟大人格的象征,按我国霸王别姬菜 传统文化心理,也是历
代人民爱戴诸葛亮的见证。
诗的开头两句一问一答,有什么好处?
【明确】李重华《贞一斋诗话》说:“作诗善用赋笔,惟
老杜为然。其间微婉顿挫,总非平直。”一问一答开头,近于
乐府民歌,避免了平直。诗的首句中有一“寻”字,用得好,
它把开头两句连起来,表达了诗人急欲瞻仰武候祠、追慕诸葛
亮的心情,为后面颂扬诸葛亮埋下伏笔,使全诗和谐统一。
2、颔联——写祠堂内的景物。
思考:王国维说:“‘红杏枝头春意闹’”,著一‘闹’
字而境界全出。”(《人间词话》)参考此说,说说“映阶碧
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这一联中,哪两个字与境界的关
系最为密切,为什么?
【明确】三、四两句中,“自”“空”二字与境界的关系
最为密切,是这两句的关键字。“映阶碧草”“隔叶黄鹂”呈
现了一幅春景,但对这盎然春意,作者却有独特的感受:春色
第6页共9页
固然好,祠庙却如此寂寥冷清,只有诗人形单影只地来拜谒。
难道武候被人遗忘了吗?草色越青,鸟音越美,这种感受越强
烈。这两句景中含情,情景交融,而得力于“自”“空”二字
的巧妙运用。
可见,三、四两句通过对祠堂内的景物的描写,更深刻地
表达出对诸葛亮的怀念之情。
3、颈联——写诸葛亮一生的丰功伟绩和精神品格。
五关于熊猫的作文 、六两句,以高度凝练、精辟的语言概括了诸葛亮一生
的丰功伟绩,表现出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的精神品格,同时
申述诗人所以景仰诸葛亮的缘由。这两句是议论,但这议论富
有情韵,因此使诗的抒情气氛更为浓重,形象更为饱满。
思考:杜甫用“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两句
来概括诸葛亮一生的功业,你认为准确吗?你最佩服和崇敬诸
的哪一方面?
【明确】用这两句概括诸葛亮一生功业,十分准确。诸葛
亮为刘备制定统一天下的大计,辅助刘备开创基业、建立蜀
汉,又辅佐后主刘禅,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般来说,人们
最崇敬和佩服诸葛亮的,是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
及他的神机妙算,大智大慧。
4、尾联——对诸葛亮的景仰和痛惜之情。
第7页共9页
思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中的“英
雄”指什么人?
【明确】“英雄”指那些壮志未酬而含恨终身的英雄人
物。也包括诗人自己,从小立志干一番事业,却郁郁不得志,
一生坎坷。七、八两句紧接五、六句,表现出诗人对诸葛亮献
身精神的景仰和对他事业未竟的痛惜心情。这两句在叙事中抒
情,写得情真意挚,非常感人。有人说这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
笔,是诗眼。千百年来,这两句使多少志士仁人流下了眼泪。
清人邵子湘评论这首诗的后四句说:“自始至终,一生功业心
理,只用四语括尽,是如椽之笔。”
5、此诗写诗人在诸葛亮祠吊古,但题为“蜀相”而非
“诸葛亮”,有何深意?
【明确】诗人写这首诗,是为了追思、仰慕、钦敬诸葛
亮。写武侯祠,是因为“盖千古人物,莫可亲承;庙貌数楹,
临风结想”,可以由祠写到诸葛亮,写祠是为了写人,因此题
为“蜀相”。
6、内容小结:
《蜀相》表达诗人杜甫对诸葛亮的追慕、惋惜以及自己壮
志未酬的痛苦。
7、表现手法:
第8页共9页
在表现手法上,先写景,在景中融情,然后抒发感慨,全
诗写祠堂与写人和谐结合,写景与抒情融合无间,凭吊古人与
悲叹自己浑然一体,内涵丰富,感情真挚,格调沉雄。
从全诗看来,无论写景、叙事,还是议论,都交融着一种
深沉笃至的追寻、凭吊的感情。写景是在忆念蜀相留在今日的
踪迹,论事则是赞颂蜀相当年功勋。这一切都互相关联,自然
融成一体,构成一种“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崇高境界。在
这里,诗人的情感得到最完美的体现。
六、延伸拓展
1、比较阅读:
清人沈德潜说自古以来咏诸葛亮诗中以杨慎《升阉诗话》
所引《武侯庙》(参见“相关链接”)诗“为最”,“情韵声
律,无不合也”(《明诗别裁》),你同意他的看法吗?请将
杨慎引诗与杜诗进行比较,说说二诗在表现内容、艺术手法上
有何异同?
【明确】不同意。杨慎的引诗的确“情韵声律,无不合
也”,似乎无可挑剔。在内容上,也充分肯定、赞扬了诸葛亮
的功绩。在这些方面,似与杜诗并无多大不同。但还是逊了一
筹,它显得有些刻露浮薄,不及《蜀相》含蓄深厚。这主要与
杜甫、杨慎引诗作者的不同的身世遭遇和思想感情有关。杜甫
第9页共9页
忧国忧民的博大胸怀、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是杨慎引诗作者不
可企及的。
2、垃圾分类的倡议书 推荐阅读:
李白《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七、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蜀相》。
浏阳九中李淑辉
本文发布于:2023-03-20 21:40: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31965412582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蜀相教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蜀相教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