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归途列车》的成功因素分析
陈珏西
【摘要】范立欣导演的纪录片《归途列车》以“春运”为主题,以故事化的手法讲
述了一个打工家庭三次春运返乡的艰难历程,自2009年至2012年短短三年内在国
际上获得了多项大奖和提名,这无疑彰显了此部纪录片在国际上的成就,本文从选题
意义、被摄主体、拍摄方法、表达方式和运作的模式五个方面分析了纪录片《归途
列车》的成功因素,意图为其他纪录片的制作提供一些参考.
【期刊名称】《今传媒(学术版)》
【年(卷),期】2018(000)008
【总页数】2页(P95-96)
【关键词】选题;故事化;纪录片
【作者】陈珏西
【作者单位】黑龙江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J952
一、选题具有现实意义
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选题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好的选题会使整部纪录片的意义
建立在一定的高度之下。纪录片创作进行题材选择时如果能把握好题材的新闻时事
性因素或历史和社会的集体记忆因素,则更能抓住受众的关注视角进而带动观众观
看的兴趣和欲望。
有着高度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范立欣导演一直在思考纪录片的创作和发展,相比于很
多年以后再拍也不晚的纪录片,范立欣认为他更应该把自己所处的时代记录下来,
才算完成了当代纪录片导演的职责。他认为,纪录片自身的性质决定了纪录片自身
比电影、电视剧等其他类型的片子承载着更多的社会责任。历史需要通过纪录片来
留存,一个民族同样需要纪录片来引起人类的反思和对所处时代客观现实的解读,
一个国家有必要借助纪录片进行宣传,进而在国际社会中达到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
的目的。当下,社会底层和弱势群体最容易被忽略,然而最普通简单的生活才最真
实,真实地反映社会底层人的生活是具有典型的现实性意义的。
“春运”中的家庭的故事具有现实意义。纪录片《归途列车》的选题是春运,春运
即中国春节前后大规模的全国人民出行大流动,一个中国特有的文化现象。随着中
国人员流动限制的开放,越来越多的人为了打工或上学而背井离乡,励志小短文 在春节时期对
回家执着渴望,和离开家的恋恋不舍成为长期玩手机的危害 了国人不可撼动的信念。所以春运这一主
题几乎能够引起每一个中国人的共鸣,是值得记录的,导演范立欣选择“春运”这
个现实背景,确实独具匠心。
“纪录片应该聚焦在那些为社会所关注或者存在争议的概念和议题,纪录片的‘声
音’所传达的应是一种社会关照,是影像制作者在道德上和政治上的责任意
识。”[1]《归途列车》记录的张春华农民工这一社会身份,是中国众多农民工的
代表,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而所选择的事件,春运、冰冻天气等,具有时代性。张
春华家庭的问题,以小见大地反映了经济全球化给万千普通民众的生活带怎样写议论文 来的巨大
冲击和中国现代社会的农民工家庭的种种问题,具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性意义。
二、被摄主体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
1.被摄主体人物具有代表性。成功的纪录片不仅要记录人物的行为,更应透过人物
的经历、人物的故事、命运去挖掘被摄者的精神和情感世界,让受众感同身受。张
春华能吸引范立欣导演作为纪录对象因为其自身极具代表性。张春华老家是四川
的一个落后的农村,夫妇两人千里之外打工,将儿子和女儿留在老家让老人照顾。
张春华的家庭上有老下有小,具有农民工家庭的鲜明特点,她的家庭隐含矛盾冲突
点,具有故事可挖掘。导演记录下张春华打工、回家的曲折经历,给人带来了强烈
的视觉冲击和情感震撼,其折射出的农民工生存问题、留守子女教育问题、传统家
庭模式的破裂、城市和农村矛盾等中国现有的重要问题极具现实意义。
2.被摄主体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具有典型性。这也为观众提供了对张春华一家的故
事发展进行价值判断的主客观环境。对张春华一家的生存境遇以及张春华与其女儿
存在矛盾的刻画,离不开对社会、自然和生活环境的选择。一边是现代文明笼罩下
的城市,一边是寂静偏僻的农村,不仅表现了城乡发展的差异,也暗示着家庭成员
间的矛盾,观众因此而更容易理解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隔阂和矛盾。开端拥挤且糟乱
的广州火车站全景与天蒙蒙亮时寂静城市的全景形成对比,打工者及其孩子在广州
的街景,张家夫妇工厂内做衣服的情景以及他们居住的简陋环境,展现了底层人民
艰辛的生存环境,为故事冲突的呈现奠定环境基础。
春节返乡之际因冰冻天气导致旅客滞留这一事件,并没有着重的正面展现自然灾害
而是间接地展现人类自身造成的自然环境恶化对人类自身生活的影响,间接表达了
人与环境的冲突,更能体现在外打工人员在现实面前的压力与抗争。
三、拍摄方法得当
《归途列车》拍摄团队对张春华一家跟踪拍摄将近三年时间,拍摄过程中拍摄者完
全不入镜拍摄,同时拍摄对象只是单纯的对真实的镜头进行记录并不接受采访,但
记录者和拍摄主人公之间的留有现场互动,减少存在感。范立欣在拍摄前提前安排
纪录片团队和张家夫妇以及他们的子女相处,让他们对拍摄、拍摄设备、拍摄人员
放下戒备,尽可能降低自己的存在感。大多情况下为了引导采访对象,范立欣只是
引导性地说出开头,以保证被摄者真实表达自己不受干扰。如:在张春华一家没买
到坐票时,虽然摄制组已经备好了票,但是为了真实还是不能把票给这个可怜的家
庭,在张春华与女儿张琴发生冲突时,工作人员只能在关闭摄像机时进行劝阻而不
能在拍摄的时候进行劝阻等等。此外,在拍摄时,合理调动机位,也是纪录片《归
途列车》的拍摄方法运用得当之处。如:在纪录片的开端,摄像团队的拍摄视角是
广角镜头的俯拍,镜头中呈现的是广州火车站广场上浩大的滞留场面,那些雨中撑
开的一把把小花伞与焦躁滞留的春运旅客形成极其强烈的反差,火车的地道窄而小,
人群却奔赴至此,随即又茫然四下张望,形成明暗、动静的鲜明对比,使《归途列
车》最终效果呈现出了饱满的电影感,制作水准大大超出了国内同类纪录片的普遍
水准。
四、表达方式独特
电视节目创作与纪录片创作出现相互借鉴的趋势,笔者认为,纪录片应利用其真实
的优势又不拘泥于形式地借鉴电视节目故事化的创作手法来进行更多的拓展,不断
地探索更容易被受众接受并肯定的作品,从而增强传播效果。《归途列车》的故事
手法表现是通过剪辑体现在叙事方式上的。该片采用平行剪辑的方式,着重刻画的
社会环境中父母与子女生活环境的剧烈反差、经济迅速发展的城市和经济落后农村
的明显差异,借此表现了亲人间无法相聚但又无可割舍的联系,更容易让观众理解
父母关于成长的议论文 与孩子之间存在隔阂和矛盾的原因。
五、运作模式成功
在《归途列车》开拍伊始,范立欣只在国内筹集到了30万元拍片经费,这对影片
长期的拍摄计划来讲显然是杯水车薪,所以范立欣奔走于全世界的国际电影节,用
20分钟左右的片花来找海外的影片投资商和发行人,才筹集到了100万美金的拍哄女朋友睡觉的小故事
片经费。当《归途列车》在国际电影节频频获奖后,范立欣尝试在中国艺术院线发
行此部影片。虽然《归途列车》最终完成的不能如商业电影一般的发行规模,但这
显然是一次纪录片运营模式的新尝试,在商业电影的巨额资本运营的今天,值得引
发纪录片创作者对纪录片发行的思考。
六、结语
范立欣导九字 演选取了一个底层打工者的家庭在春运中发生种种故事的题材,以合理的
拍摄方法,独特的纪录片表达方式,以突破性的运营模式和平视和关怀的视角,对
中国社我的好习惯 会现实进行的挖掘和再现,不仅引发了大众对社会现实中的人与环境、人与
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存在的矛盾的思考,也为今后纪录片的创作和运营提供了
可借鉴的经验。
参考文献:
【相关文献】
[1](美)比尔泥可尔斯.纪录片导论[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7:56.
[2]吴淼.范立欣纪录片创作研究——以《归途列车》为例[D].河南大学,2016.
[3]雷田田.谈纪录片的选题——以《归途列车》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5(5).
[4]刘晓东.中国“地下电影”的生存困境——以《归途列车》为例[J].大众文艺,2017(4).
[5]赵艳明.何处是归途?——纪录片《归途列车的问题意识》[J].电影电视艺术,2014(4).
本文发布于:2023-03-20 21:17:5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31827215244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归途列车.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归途列车.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