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32《种树郭橐驼传》《石钟山记》
活动一基础知识梳理
1.通假字
例句指出通假本字及意义
南声函胡
..
,北音清越
答案同“含糊”,指声音重浊模糊
2.古今异义词
词语例句解析(古今义)
①不过若不过
..
焉则不及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连词,用在后半句的开头儿,表示转折,对上半句
话加以限制或修正,跟“只是”相同;副词,用在形容词
性的词组或双音节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最高,或者指明
范围,含有往小里或轻里说的意味。
②空中空中
..
而多窍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天空中;属性词,指通过无线电信号传播而形成的
③心动余方心动
..
欲还
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义:内心有所触动
答案①不是过多②中间是空的③内心惊恐
3.多义实词
词语例句意义
(1)病
①病
.
偻,隆然伏行
②故病
.
且怠
③饥冻虽切,违己交病
.
(《归去来兮辞》)
④不如舜,不如周公,吾之病
.
也(《原毁》)毛病、缺点
⑤君子病
.
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论语卫灵公》)担忧、忧虑
(2)去
①勿动勿虑,去
.
不复顾
②彭泽去
.
家百里(《归去来兮辞手机电脑版浏览器 》)
③掘野鼠去
.
草实而食之(《苏武传》)
④《归去
.
来兮辞》
⑤为汉家除残去
.
秽(《赤壁之战》)除掉、去掉
(3)发
①而大声发
.
于水上
②怀王乃悉发
.
国中兵(《屈原列传》)
③窥父不在,窃发
.
盆(《促织》)
④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
.
(《苏武传》)
⑤今王发
.
政施仁(《齐桓晋文之事》)
(4)殆
①郦元之所见闻,殆
.
与余同
②且燕赵处秦革灭殆
.
尽之际(《六国论》)
③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论语》)
④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
.
矣(《庄子秋水》)危险
(5)乘
①独与迈乘
.
小舟,至绝壁下
②乘
.
彼垝垣,以望复关(《诗经氓》)
③鱼翅做法 自京师乘
.
风雪(《登泰山记》)
④因利乘
.
便,宰割天下(《过秦论》)
⑤聊乘
.
化以归尽(《归去来兮辞》)
⑥千乘
.
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答案(1)①生病、患病②困苦③感到痛苦(2)①离开②距离③同“弆”,收集④
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3)①发生、发西周礼乐制度 出②派出③打开④起事⑤发布(4)①大概②
几乎、近于
③同“怠”,懈怠(5)①驾、坐②升、登③冒④趁着、凭借⑤顺随⑥古时一车四
马为一乘
4.词类活用
例句活用类型及释义
①名
.
我固当
②早实
.
以蕃
③驼业
.
种树
④根拳
.
而土易
⑤爪
.
其肤以验其生枯
⑥则其天者全
.
而其性得矣
⑦非有能早
.
而蕃
.
之也/非有能硕茂
..
之也
⑧而此独以钟名
.
⑨余自齐安舟
.
行适临汝/事不目
.
见耳
.
闻
⑩虽大风浪不能鸣
.
也
答案①名词作动词,称呼、命名②名词作动词,结果实③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
业④名词作动词,拳曲,伸展不开⑤名词作动词,用指甲抠、掐⑥形容词作动词,保
全⑦使动用法,使……早,使……多/使……高大茂盛⑧名词作动词,命名⑨名词作状
语,坐船/用眼睛,用耳朵
⑩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发出声响
5.特殊句式
例句句式特点(指出标志词)
①故不我若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②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吾又何能为哉
③余是以记之
④石之铿然有声者
答案①宾语前置句,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②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
③宾语前置句,“是”是介词“以”的宾语④宾语后置句,“铿然有声”是修饰“石”的
定语
6.文化常识
(1)《水经》:魏晋时期的一部记载全国水道的地理书。此书简要记述了137条全国主要河流
的水道情况,原文记载相当简略。后来被郦道元改编为____________。它是中国古代最全面、
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而且文笔绚烂,语言清丽,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2)磬:古代__________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或石制成。
(3)无射:十二律中的第十一律。《国语周语下》记载,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铸成大钟,因
钟声符合________音律,故名。
(4)魏庄子之歌钟:《左传襄公十一年》记载,鲁襄公十一年(前562),郑人以歌钟和其他乐器
献给晋侯,晋侯分一半赐给晋大夫魏绛。魏庄子,魏绛谥“______”,故名。歌钟,古乐器。
答案(1)《水经注》(2)打击(3)无射(4)庄
活动二基础过关检测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郦元以为
..
下临深潭
不抑耗其实而已
..
B.
空中
..
而多窍
故乡
..
人号之“驼”
C.
此世所以
..
不传也
余方心动
..
欲还
D.
自以为得其实
..
与风水
..
相吞吐
答案A
解析A项“以为”古今义均为“认为”,“而已”古今义均为“罢了”。B项“空中”,
古义:中间是空的。今义:天空中;属性词,指通过无线电信号传播而形成的。“故乡”,
古义:两个词,所以乡里。今义:出生或长期居住过的地方;家乡;老家。C项“所以”,
古义:特殊的指示代词“所”与介词“以”的结合,相当于“……的原因”。今义:表示因
果关系的连词。“心动”,古义:内心惊恐。今义:内心有所触动。D项“其实”,古义:
其,代词,那;实,名词,事情的真相。今义:副词,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承上文,多含
转折意)。“风水”,古义:风和水。今义:住宅基地、坟地等的地理形势。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
A.
微风鼓
.
浪,水石相搏激荡,掀动
余自齐安舟行适
.
临汝往
B.
桴止响腾
.
,余韵徐歇传播
根拳
.
而土易拳曲,伸展不开
C.
字
.
而幼孩养育
则又爱之太恩
.
宠爱
D.
汝识
.
之乎认识
余固
.
笑而不信也坚决
答案D
解析识:知道。固:本来。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病
.
偻,隆然伏行
故病
.
且怠
B.
徐
.
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
桴止响腾,余韵徐
.
歇
C.
郦元之所见闻,殆
.
与余同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
.
尽之际
D.
勿动勿虑,去
.
不复顾
彭泽去
.
家百里
答案B
解析A项生病,患病/困苦。B项均为“慢慢地”。C项大概/几乎,近于。D项离开/距离。
4.下列对加点词意义的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自以为得
.
其实②因得
.
观所谓石钟者③自以为得
.
之矣④得
.
双石于潭上⑤小则获邑,
大则得
.
城⑥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
A.①⑤⑥/②/技侦 ③④B.①②③⑤/④/⑥
C.①③④⑤/②/⑥D.①②③④/⑤/⑥
答案C
解析①③④⑤均为“得到”;②为“能够”;⑥为“处事合宜”。
5.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名
.
我固当②余自齐安舟
.
行适临汝③早实
.
以蕃④其筑
.
欲密⑤非有能硕茂
..
之也⑥非
有能早而蕃
.
之也⑦爪
.
其肤以验其生枯⑧而木之性日
.
以离矣⑨又何以蕃吾生而安
.
吾性耶
A.①③④⑦/②⑧/⑤⑥⑨
B.①②③⑦/④/⑤⑥⑨/⑧
C.①③④⑦/②/⑤⑨/⑥/⑧
D.①②③⑦/④/⑤⑨/⑥⑧
答案A
解析①③④⑦为名词作动词;②⑧为名词作状语;⑤⑥⑨为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6.下列各项中,都是宾语前置句的一项是()
①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②理,非吾业也③吾又何能为哉④故不我若也⑤此余之
所得也⑥石为之铿然有声者⑦而大声发于水上
⑧此世所以不传也⑨古之人不余欺也
A.①②⑤⑥B.③⑤⑦⑨
C.①③④⑨D.④⑤⑧⑨
答案C
解析①③④⑨均为宾语前置句;②⑤⑧均为判断句;⑥为定语后置句;⑦为介宾短语后置
句。
7.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今年秋七月既望,因督学至其邑,偕老人高嵩等诣北钟山。山皆大石,侧立于江滨,高
可千馀丈。左有观音阁,阁有小轩,适临钟石之上。老人与寺僧宏指予曰:此北钟山也,山
以是名。乃由阁后履崭岩,触荆榛,蛇行而上。有亭曰“白云”,盖顶也,仅可容二三人。
凭阑一望,小孤、五老、香炉、二祖、五祖诸峰,如拱如抱,皆屏列于左右,江水南来而清
湖水西出而浊或汇于此而后朝宗于辞职信怎么写 海灏瀚汪洋无际远涵天碧近漾岚光。
(节选自章潢《游石钟山记》)
A.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或汇于此/而后朝宗/于海灏瀚/汪洋无际/远涵天碧/近漾岚光
B.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或汇于此/而后朝宗于海/灏瀚汪洋/无际远涵天/碧近漾岚光
C.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或汇于此/而后朝宗/于海灏瀚汪洋/无际远涵天/碧近漾岚光
D.江鸡蛋黄的功效与作用 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或汇于此/而后朝宗于海/灏瀚汪洋无际/远涵天碧/近漾岚光
答案D
解析原文标点:江水南来而清,湖水西出而浊,或汇于此,而后朝宗于海。灏瀚汪洋无际,
远涵天碧麻辣牛杂 ,近漾岚光。
参考译文
今年秋天的七月十六,因为督学到了县邑,于是带着穿上的英语 老人高嵩等到北钟山去。山上都是
大石,侧立在江边,高的大约有一千丈。左面有观音阁,阁中有小轩,正好在钟石之上。高
嵩和寺中僧人宏指着对我说:这就是北钟山,山就是因为这个而命名的。于是就从阁后踏着
高峻的山崖,深入灌木丛生的地方,像蛇一样蜿蜒而上。有个亭子叫做“白云亭”,原因是
亭子在山顶,仅可容纳两三个人。凭着栏杆远望,小孤、五老、香炉、二祖、五祖诸峰,如
同环抱在一起,都像屏风一样列在山的左右,从南面来的江水清澈,向西流去的江水浑浊,
有的汇聚于此,然后注入大海。广阔的大海无边无际,在远处与长天一色,在近处和山间的
光彩一起荡漾。
8.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柳宗元,唐宋八大家之一,主张政治革新,推崇古文运动。其作品《种树郭橐驼传》是
一篇真实的传记,是柳宗元早年在长安任职时的作品。
B.《石钟山记》是苏轼在元丰七年六月由黄州团练副使调任汝州团练副使时所写,“元丰亘古不变的意思 七
年六月”是皇帝年号纪年法。
C.无射:十二律中的第十一律。因钟声符合无射音律,故用无射作为钟名。周景王造无射
钟,耗费大量民力物力,因而失败。
D.魏庄子之歌钟:《左传襄公十一年》记载,鲁襄公十一年,郑人以歌钟和其他乐器献给
晋侯,晋侯分一半赐给晋大夫魏绛。魏庄子,魏绛谥“庄”,故名。歌钟,古乐器。
答案C
解析“因而失败”错。周景王造无射钟,虽然耗费大量民力物力,但是最终成功了。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种树郭橐驼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既概括了树木的本性,也揭示了种树的要领。
(2)《种树郭橐驼传》中,一些“他植者”违背树木的本性,种树时“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必然遭致“木之性日以离”的恶果。
(3)《种树郭橐驼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郭
橐驼植树的管理经验。
(4)《石钟山记》中,对“石钟山”命名的由来,作者持怀疑态度:对于郦道元的观点,作
者说“________________”;而对于李渤的观点,则说“____________”,颇耐人寻味。
(5)《石钟山记》中,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可以看出,作者不认同李渤的
观点,以为他的说法只是他自己主观上认为的事实,其中略带有一丝轻蔑的味道。
答案(1)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2)根拳而土易其培之也若不过
焉则不及(3)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4)人常疑之余尤疑之
(5)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
10.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驼业种树,凡长安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皆争迎取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古之人不余欺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郭橐驼以种树为业,凡是长安城里经营观赏游览和做种树卖果买卖的豪富人,都争
着迎接和雇用他。(得分点:“业”,意动用法;“豪富人为观游及卖果者”,定语后置;“迎
取”,迎接;“养”,用、使)
(2)如果把钟磬放在水中,即使大风大浪也不能使它发出声响,何况是石头呢!(得分点:“今”,
如果;“置”,放置;“虽”,即使;“鸣”,使动用法;“况……乎”,何况……呢)
(3)那噌吰的响声,是周景王无射钟的声音;那窾坎镗鞳的响声,是魏庄子歌钟的声音。古人
没有欺骗我啊!(得分点:两个判断句,翻译出“是”;“之”,结构助词,的;“不余欺”,
宾语前置)
本文发布于:2023-03-20 21:13:4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318021397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钟石.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钟石.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