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花一世界
-----品味中国画的绝代风韵
一花一世界,一木一浮生,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正是这一
花、一木、一草、一叶在国画大师的笔下被勾勒成一幅幅或浓墨word插入水印 重彩,
或清逸素雅的中国画。我们也正可以在这一花一木,一草一叶两人三足作文 间揣摩
国画大师的人生态度与生活感悟。
以线构型,不画光影是中国绘画的特色。线条是中国画的最基本、
最为简练和概括的语言。它具有骨力之美,虚实相间,或断或续。不
论是写实,还是装饰;不论是抽象的,还是具体的;不论是山水画,
还是人物画都可以让观者感受到跳动的节奏美。中国画还注
重线条的力度,这正好与书法有异曲同工之处,都注重用笔的骨力。
因此许多画家就将书法融入绘画之中,来表达思想感情,传递一种内
在的气质之美和神韵蒸皮皮虾 之雅。柯九思所作的《墨竹图》就是典型的代表
作。只见画中,画家以遒劲的篆书表现枝干,用潇洒的草书表现枝条,
用俊美的“颜体”表现叶子。新竹拔地而起,欣欣向荣;幼竹奋发向
上,稚叶初长,充满朝气;老竹稍稍倚斜,劲节健骨。将苍劲浑厚的
书法融进竹中,使竹子各具姿态,曲尽生意。
中国画家在在画面处理中往往体现了“无笔墨处见笔墨”。画家
在画面中留下大片的空白,本应是一种失误或者未完成稿,却产生了
更多的妙处。画家“计白当黑”的表现方法将对象作于画上,不用担
心季节的交替,时光的流转,让人产生无限的遐想。齐白石大师的《虾》
是这典型作品。他画虾从不画水,只有几笔淡淡的笔墨,却将虾的晶
莹剔透之感,水中浮游的动势发挥的淋漓尽致。用计白当黑的笔法将
画显得十分丰富。“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是在这基础上的再
次升华。在没有缤纷色彩的渲染与修饰下,留下大片空白,更加强烈
的表现出内心感受。虚与实相辅相成,相互转化,造就了一种虚虚实
实、美妙、迷蒙的创作佳境。马远的《寒江独钓图》是这其中的精品。
画中除了漂美丽英文 浮于水面上的一叶扁舟和一位在扁舟上独坐垂钓的渔翁
外,就剩下寥寥几笔的微波在船旁荡漾以及大片的深褐色的空白。然
而,这空白并没有让人感受的画面的空旷,反而令人感觉到江面的浩
渺,寒气逼人和极强的空间感,更突出变现出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达的
“独”字。给欣赏者提供了一种渺远的意境和广阔的想象余地。这真
是所谓的“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啊!”
中国画融诗、书、画、印为一体,这是宋代画匠对中国绘画的一
大贡献,同时也是中国画区别于其他画最显著的特点。用诗文点题,
将古诗融于画面当中,使中国绘画的纵横等力更加平衡,延长了审美
的时间,丰富了审美的多元性。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所作的《石壁兰
竹图》将诗书画印有机结合,创作出了一幅传世佳作。原本画中仅一
石壁,一兰花,一矮竹,显得十分空旷。然而郑板桥在画的左上方题
上了“御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
叶总关情。”这么一首小诗,再配上丹砂的落款,顿时显的整个画面
丰富起来。而且诗文笔法疲劲挺拔,将书法融入画中,不仅输的英文 体现了绘
画技艺的高超,也彰显出刚劲有力的书法。而且从画中竹子的傲然挺
立,叶子的青翠欲滴,更深刻的表明了郑板桥淡泊名利,爱民如子
的高尚情操。
一草一天堂,一叶一如来。中国绘画深受宗教熏陶。在这悠悠的
几千岁月中,一直以儒家思想为中心。虽然儒家思想在政治教育上非
常深厚,但促成中国绘画发展和孕育中国绘画精神的应该是道教思
想。中国画是我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世界美术艺苑中
独树一帜。它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修养和内涵,是我们
中华民族的国之瑰宝和骄傲。
陈诗月
点评:
这篇文为民服务 章抓住了中国画的重点,并能够按照院校招生的写作模
式,是一篇不错的文章。
这篇文章训练的效果主要是两点:
1.掌握文章的写作格式。
2.以高中生的文采来写作专业文章。
希望能够体会该文章的写作思路,继续熟悉中国画。
本文发布于:2023-03-20 20:17: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3146323968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诗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诗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