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风景的诗句并加赏析
1.有关风景的诗句并加赏析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白居易《忆江南》
要用十几个字来概括江南春景,实属不易,白居易却巧妙地做到了。
他没有从描写江南惯用的“花”、“莺”着手,而是别出心裁地从“江”
为中心下笔,又通过“红胜火”和“绿如蓝”,异色相衬,展现了鲜
艳夺目的江南春景。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这是古代送别诗中的名作。前二句起兴,于清晨景物中特拈出"青青
柳色",这是自《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以来,文
学作品表现惜别之情时常用的意象。以下两句将深切的惜别、关切、
担忧等复杂的感情寄寓在"劝酒"这一举动之中。"西出阳关无故人",
一言朋友所去之地陌生,二言那里人迹稀少;三言你我朋友自此一别,
则知己难求。如此,则对友情的珍惜,对离别的无奈,对朋友的关切,
尽蕴于杯中矣。所谓"惜别意悠长不露",情真意切而不说破也。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怎么学粤语 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
啼。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蹊”是小路。“花满蹊”
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千
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得
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
把枝条都压弯了。这句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第三句“留连戏蝶
时时舞”。“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这句从侧
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留连
忘返。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恰
恰啼”是说正当诗人前来赏花时,黄莺也在鸣叫。只因为诗人内心欢
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特意为自己歌唱。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
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由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
物我交融,情景相生,这首小诗读起来就更亲切有味。
2.关于写景的古诗并赏析
《别董大》(其一)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赏析:“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开头两句,描绘送别时候的自然景色。
黄云蔽天,绵延千里,日色只剩下一点余光。夜幕降临以后,又刮起
了北风,大风呼啸。
伴随着纷纷扫扬的雪花。一群征雁疾速地从空中掠过,往南方飞去。
这两句所展现的境界阔远渺茫,是典型的北国雪天风光。“千里”,有
的本子作“十里”,虽是一字之差,境界却相差甚远。
北方的冬天,绿色植物凋零殆尽,残枝朽干已不足以遮目,所以视界
很广,可目极千里。说“黄云”,亦极典型。
那是阴云凝聚之状,是阴天天气,有了这两个字,下文的“白日曛”、
“北风”,“雪纷纷”,便有了着落。如此理解,开头两句便见出作者
并非轻率落笔,而是在经过了苦心酝酿之后,才自然流出的诗歌语言。
这两句,描写景物虽然比较客观,但也处处显示着送别的情调,以及
诗人的气质心胸。日暮天寒,本来就容易引发人们的愁苦心绪,而眼
下,诗人正在送别董大,其执手依恋之态,我们是可以想见的。
所以,首二句尽管境界阔远渺茫,其实不无凄苦寒凉;但是,高适毕
竟具有恢弘的气度,超然的禀赋,他开没有沉溺在离别的感伤之中不
能自拔。他能以理驭情,另具一副心胸,写出慷慨激昂的壮伟之音。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是对董大的劝慰。
说“莫愁”,说前路有知己,说天下人人识君,以此赠别,足以鼓舞
人心,激励人之心志。
据说,董大曾以高妙的琴艺受知于宰相房琯,崔珏曾写诗咏叹说:“七
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
这写的不过是董大遇合一位知音,而且是官高位显,诗境未免狭小。
高适这两句,不仅紧扣董大为名琴师,天下传扬的特定身份,而且把数学文化
人生知己无贫贱,天涯处处有朋友的意思融注其中,诗境远比崔珏那
几句阔远得多,也深厚得多。
崔诗只是琴师身世的材料,而高诗却堪称艺术珍品。《别董大》(其
一)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赏析:“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开头两句,描绘送别时候的自然景色。
黄云蔽天,绵延千里,日色只剩下一点余光。夜幕降临以后,又刮起
了北风,大风呼啸。
伴随着纷纷扫扬的雪花。一群征雁疾速地从空中掠过,往南方飞去。
这两句所展现的境界阔远渺茫,是典型的北国雪天风光。“千里”,有
的本子作“十里”,虽是一字之差,境界却相差甚远。
北方的冬天,绿色植物凋零殆尽,残枝朽干已不足以遮目,所以视界
很广,可目极千里。说“黄云”,亦极典型。
那是阴云凝聚之状,是阴天天气,有了这两个字,下文的“白日曛”、
“北风”,“雪纷纷”,便有了着落。如此理解,开头两句便见出作者
并非轻率落笔,而是在经过了苦心酝酿之后,才自然流出的诗歌语言。
这两句,描写景物虽然比较客观,但也处处显示着送别的情调,以及
诗人的气质心胸。日暮天寒,本来就容易引发人们的愁苦心绪,而眼
下,诗人正在送别董大,其执手依恋之态,我们是可以想见的。
所以,首二句尽管境界阔远渺茫,其实不无凄苦寒凉;但是,高适毕
竟具有恢弘的气度,超然的禀赋,他开没有沉溺在离别的感伤之中不
能自拔。他能以理驭情,另具一副心胸,写出慷慨激昂的壮伟之音。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这两句,是对董大的劝慰。
说“莫愁”,说前路有知己,说天下人人识君,以此赠别,足以鼓舞
人心,激励人之心志。
据说,董大曾以高妙的琴艺受知于宰相房琯,崔珏曾写诗咏叹说:“七
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始终怜得董庭兰”。
这写的不过是董大遇合一位知音,而且是官高位显,诗境未免狭小。
高适这两句,不仅紧扣董大为名琴师,天下传扬的特定身份,而且把
人生知己无贫贱,天涯处处有朋友的意思融注其中,诗境远比崔珏那
几句阔远得多,也深厚得多。
崔诗只是琴师身世的材料,而高诗却堪称艺术珍品。《别董大》(其
一)高适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赏析:“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开头两句,描绘送别时候的自然景色。
黄云蔽天,绵延千里,日色只剩下一点余光。夜幕降临以后,又刮起
了北风,大风呼啸。
伴随着纷纷扫扬的雪花。一群征雁疾速地从空中掠过,往南方飞去。
这两句所展现的境界阔远渺茫,是典型的北国雪天风光。“千里”,有
的本子作“十里”,虽是一字之差,境界却相差甚远。
北方的冬天,绿色植物凋零殆尽,残枝朽干已不足以遮目,所以视界
很广,可目极千里。说“黄云”,亦极典型。
那是阴云凝聚之状,是阴天天气,有了这两个字,下文的“白日曛”、
“北风”,“雪纷纷”,便有了着落。如此理解,开头两句便见出作者
并非轻率落笔,而是在经过了苦心酝酿之后,才自然流出的诗歌语言。
这两句,描写景物虽然比较客观,但也处处显示着送别的情调,以及
诗人的气质心胸。日暮天寒,本来就容易引发人们的愁苦心绪,而眼
下,诗人正在送别董大,其执手依恋之态。
3.描写景物的诗词及赏析赏析要20字以内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古诗今译】
毕竟是西湖六月天的景色,
风光与其他季节确实不同.
莲叶接天望不尽一片碧绿,
阳光下荷花分外艳丽鲜红.
【赏析】
西湖美景历来是文人墨客描绘的对象,杨万里的这首以其独特的手法
流传千古,值得细细品味.“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首
句看似突兀,实际造句大气,虽然读者还不曾从诗中领略到西湖美景,
但已能从诗人赞叹的语气中感受到了.这一句似脱口而出,是大惊大
喜之余最直观的感受,因而更强化了西湖之美.果然,“接天莲叶无穷
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诗人用一“碧”一“红”突出了莲叶和荷花
给人的视觉带来的强烈的冲击力,莲叶无边无际仿佛与天宇相接,气
象宏大,既写出莲叶之无际,又渲染了天地之壮阔,具有极其丰富的
空间造型感.“映日”与“荷花”相衬,又使整幅画面绚烂生动.全诗
明白晓畅,过人之处就在于先写感受,再叙实景,从而造成一种先虚
后实的效果,读过之后,确实能感受到六月西湖“不与四时同”的美
丽风光.
饮湖上初晴后雨[宋]苏轼
水光潋滟睛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译文
一天,苏轼和朋友在西湖边上饮酒.开始天气晴朗朗的,不大工夫竟
阴了天,下起雨来.这样,饮酒未尽,诗人便饱览了西湖上晴和雨两
种截然不同的风光.于是诗人赞叹说:晴天的西湖,水上波光荡漾,
闪烁耀眼,正好展示着那美丽的风貌;雨天的西湖,山中云雾朦胧,
缥缥渺渺,又显出别一番奇妙景致.我想,最好把西湖比作西子,空
蒙山色是她淡雅的妆饰,潋滟鼻头发红 水光是她浓艳的粉脂,不管她怎样打扮,
总能很好地烘托出天生丽质和迷人的神韵.
简析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
这是第二首.
首句“水光潋滟晴方好”描写西湖晴天的水光: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
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次句“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
雨天的山色: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
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
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
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一个奇妙而又贴
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
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婀娜多姿的阴柔之
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
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致.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
眉,总是风姿绰约的;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
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
别称.
4.关于自然景物的诗句和赏析
《咏柳》【唐】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
刀。《江南春绝句》【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江,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
中。《惠崇春江晚景》【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
时。《春日》【宋】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
春。
《游园不值》【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
来。
5.写景的五首诗加赏析
1、【雪梅】卢梅坡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赏析:诗的后两句巧妙地托出
二者的长处与不足:梅不如雪白,雪没有梅香,回答了“骚人阁笔费
评章”的原因,也道出了雪、梅各执一端的根据。
读完全诗,我们似乎可以看出作者写这首诗是意在言外的:借雪梅的
争春,告诫我们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要有自知之明。取人之长,
补己之短,才是正理。
这首诗既有情趣,也有理趣,值得咏思。2、【别董大】高适千里黄
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赏析:这是一首送别诗,用白描
手法写景: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
出没寒云,使人难禁日暮天寒、游子何之之感。
3、刘方平《月夜》赏析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今夜偏
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赏析】刘方平,开元、天宝时人,隐居颖阳太谷,高尚不仕。《唐
才子传》称他“神意淡泊,善画山水”,“工诗,多悠远之思;陶写性
灵,默会风雅.故能脱略世故,超然物外”。
《全唐诗》录存其诗二十六首。唐诗中,以春和月为题的不少,或咏
春景而感怀,或望明月而生情思。
此诗写春,不唯不从柳绿桃红之类的事物着笔,反借夜幕将这似乎最
具有春天景色特点的事物遮掩起来,写月,也不细描其光影,不感叹
其圆缺;而只是在夜色中调进半片月色,这样,夜色不至太浓,月色
也不至太明,造成一种蒙胧而和谐的旋律。4、温庭筠《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1)、动征铎(音夺):震动出行的铃铛.
征铎:车行时悬挂在马颈上的铃铛。
铎:大铃。(2)、槲(音弧):一种落叶乔木。
(3)、枳(音只):也叫“臭橘”,一种落叶灌木.驿墙:驿站的墙壁.
驿:古时候递送公文的人或来往官员暂住、换马的处所。这句说:枳
花鲜艳地开放在驿站墙边。
(4)、杜陵:在长安城南,因汉宣帝陵墓所在而得名,这里指长安。
作者此时从长安赴襄阳投友,途经商山。
这句说:因而思想起在长安时的梦境。(5)、凫(音符):野鸭.回塘:
岸边弯曲的湖塘.这句写的就是“杜陵梦”的梦境.5、陆游《卜算子咏
梅》赏析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这首《卜算子》以“咏梅”为题,这
正和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颐)
以莲花自喻一样,作者亦是以梅花自喻。
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
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
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梅花也就倍受冷
落了。
从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园中的梅,而是一株生
长在荒僻郊外的“野梅”。它既得不到应有的护理,更谈不上会有人
来欣赏。
随着四季的代谢,它默默地开了,又默默地凋落了。它孑然一身,四
顾茫然——有谁肯一顾呢,它可是无主的梅。
6.描写景物的诗文及鉴赏
诗鉴赏之表达技巧篇表达技巧设问角度1.对修辞方法的赏析(比
喻、拟人、夸张、对偶、借代、双关等)例①阅读李白的《独坐敬
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问: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
了作者什么感情?答:后两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写出了诗人对敬亭
山的喜爱。
“两”、“相”二字把人和山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两字更突出了
诗人对山的喜爱。例②阅读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
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问:“寸草心”、“三春晖”分别比喻什么?说明了什么?答:以小草
比喻游子,以春天三月的阳光来比喻慈母的恩惠。说明慈母的厚爱,
儿子是无以报答的。
2.对表达方式的赏析(叙述、描写、议论、抒情等)例①阅读孟郊
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问:这首诗是怎样叙事抒情的?答:诗
的前四句写母爱,是叙事;后两句写子女对母亲的深情,是抒情,两
部分结合得紧密完美。
例②阅读刘禹锡的《乌衣巷》“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问:诗中不作一句议论却是怎样怀古的?答:诗人只选取了野草、斜
阳、飞燕三种景物进行描写,而把对历史盛衰兴亡的感慨,寓情于景,
让人思而得之,含蓄有味。例③阅读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
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问:作者是采用何种表达方式
来赞美春天的?答:第一句叙事微笑的反义词 ,第二句写春天万物更新,第三、四
句抒情,赞美春光无处不在和作者的热爱之情。
3.对表现手法的赏析(情景交融、托物言志敬业名言 、化静为动、对比映衬、
虚实明暗、含蓄委婉、直抒胸臆等)例①阅读刘禹锡的《浪淘沙》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
女家。”
问:诗的后两句作者采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黄河?答:诗人以浪漫的
想象结合优美的传说,把黄河汹涌澎湃写得更具体、生动、形象。例
②阅读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问:诗的第一、二句在写法上
有什么不同?答:第一句是实写,写出庐山“成岭”、“成峰”的具体
形象,给人以逼真的实感。
第二句是虚写,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各个不同的角度看庐山,
到底是什么状貌呢,诗人故意撇开不写,只说“各不同”让读者去想
像。例③阅读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
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问:本诗通过什么方法来表现
诗人的感情?答:本诗通过对环境气氛的极力渲染,表现出诗人的悲
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例④阅读贾岛的《寻隐者不遇》(见上)问:这首诗采用什么形式将
叙述、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答:用问答形式。第一句叙述,第二、
三、四句是童子回答诗人问话的叙事,叙事中描绘了隐者飘然入山采
药,行踪无定,悠然自在淡雅清高的生活。
写景又透露出作者对隐者的敬仰羡慕之情。例⑤阅读杜甫的《赠花
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云。
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问:诗在前两句实写的基础上,
后两句又采用了怎样的写法?答:后两句以天上的仙乐相夸,是遐想。
因虚而实,虚实相生,将乐曲美妙赞美到了极致。四时田园杂兴(昼
出夜耕夜绩麻)【宋】范成大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注释]1.杂兴:随兴写来,没
有固定题材的诗篇。
2.耘田:除草。3.绩麻:把麻搓成线。
4.各当家:各人都担任一定的工作。5.未解:不懂。
6.供:从事,参加。[简析]《四时田园杂兴》是诗人退居家乡后写
的一组大型的田家诗,共六十首,描写农村春、夏、秋、冬四个季节
的景色和农民的生活,同时也反映了农民遭受的剥削以及生活的困苦。
这是其中的一首,描写农村夏日生活中的一个场景。首句“昼出耘
田夜绩麻”是说:白天下田去除草,晚上搓麻线。
“耘田”即除草。初夏,水稻田里秧苗需要除草了。
这是男人们干的活。“绩麻”是指妇女们在白天干完别的活后,晚上
就搓麻线,再织成布。
这句直接写劳动场面。次句“村庄儿女各当家”,“儿女”即男女,全
诗用老农的口气,“儿女”也就是指年轻人。
“当家”指男女都不得闲,各司其事,各管一行。第三句“童孙未解
供耕织”,“童孙”指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
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
盛成阴的桑树底下学种瓜。这是农村中常见的现象,却颇有特色。
结句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情趣。诗人用清新的笔调,对农村初夏
时的紧张劳动气氛,作了较为细腻的描写,读来意趣横生。
【年代】:宋【作者】:欧阳修——《渔家傲》【内容】近日门前
溪水涨,郎船几度偷相访。船小难开红斗帐,无计向,合欢影里空
惆账。
愿妾身为红菡萏,年年生秋江上;重愿郎为花底浪,无隔障,随风逐
雨长来往。【赏析】:此词即景取譬,托物寓情,融写景、抒情、
比兴于一体,以新。
7.描写景物的句子,并赏析
1、世上再也没有比时钟更加冷漠的东西了:在您出生的那一刻,在
您尽情地摘取青春幻梦的花朵的时刻,它都是同样分秒不差地滴答着。
——高尔基《时钟》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象征拟人等手法,写出了时钟的无情,提醒我
们珍惜时间。
2、人行秋色之中,脚下踩的,发上戴的,肩上似有意无意飘坠的,
莫非明艳的金黄与黄金。
——余光中《左手的掌纹》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叶比作黄金,生动形象。
3、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皑皑不绝一仰难尽的
气势,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
——余光中《听听那冷雨》
赏析:这句话运用叠字,展现了文字的音韵美,表现了雪的冷艳与凄
丽。
4、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
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
——张抗抗《牡丹的拒绝》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花比作羽毛,表现了牡丹卓
越的风姿。
5、桔红色的房屋,像披着鲜艳袈裟的老僧,垂头合目,受着雨底洗
礼。
——张爱玲《秋雨》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房屋比作老僧,写出了雨中房
屋的淡定和冷清。
8.有关山水风光的诗句及赏析
峨眉山月歌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这首诗是年轻的李白初离蜀地时的作品,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
流畅。
诗从“峨眉山月”写起,点出了远游的时令是在秋天。“秋”字因入
韵关系倒置句末。秋高气爽,月色特明(“秋月扬明辉”)。以“秋”
字又红豆沙面包 形容月色之美,信手拈来,自然入妙。月只“半轮”,使人联想
到青山吐月的优美意境。在峨眉山的东北有平羌江,即今青衣江,源
出于四川芦山县,流至乐山县入岷江。次句“影”指月影,“入”和
“流”两个动词构成连动式谓语,意言月影映入江水,又随江水流去。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定位观水中月影,任凭江水怎样流,月影却是不
动的。“月亮走,我也走”,只有观者顺流而下,才会看到“影入江水
流”的妙景。所以此句不仅写出了月映清江的美景,同时暗点秋夜行
船之事。意境可谓空灵入妙。
次句境中有人,第三句中人已露面:他正连夜从清溪驿出发进入岷江,
向三峡驶去。“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的青年,乍离乡土,对故国故
人不免恋恋不舍。江行见月,如见故人。然明月毕竟不是故人,于是
只能“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了。末句“思君不见下渝州”依依
惜别的无限情思,可谓语短情长。
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境就这样渐次为读
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
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
眉山月”这一集中的艺术形象贯串整个诗境,成为诗情的触媒。由它
引发的意蕴相当丰富:山月与人万里相随,夜夜可见,使“思君不见”
的感慨愈加深沉。明月可亲而不可近,可望而不可接,更是思友之情
的象征。凡咏月处,皆抒发江行思友之情,令人陶醉。
本来,短小的绝句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受限制,因此一般写法是不同
时超越时空,而此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真到了驰骋自由的境地。
二十八字中地名凡五见,共十二字,这在万首唐人绝句中是仅见的。
它“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王麟洲语),其原
因在于:诗境中无处不渗透着诗人江行体验和思友之情,无处不贯串
着山月这一具有象征意义的艺术形象,这就把广阔的空间和较长的时
间统一起来。其次,地名的处理也富于变化。“峨眉山月”、“平羌江
水”是地名副加于景物,是虚用;“发清溪”、“向三峡”、“下渝州”
则是实用,而在句中位置亦有不同。读起来也就觉不着痕迹,妙入化
工。
竹里馆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分析】
王维,擅长山水境界,开南宗画派,其诗有如画境;长于音乐,其好
诗都如美妙的乐曲。后期作品大多描绘山水风光,寄寓自然情趣。
此诗为《辋川集》第十七首,描写山林幽居情趣。诗句全用白描,诗
境清幽绝俗,空明澄静。竹林深处,绝无尘世的嘈杂,琴声细幽,歌
吟舒畅。诗人此时享受着独处的自由,细细品味艺术人生的高雅情趣。
山中杂诗
吴均
山际见来烟,竹中窥落日。
鸟向檐上飞,云从窗里出。
[注释]
①山际:山与天相接的地方。
②窥:从缝隙中看。
③檐:房檐。
[解说]这首诗描写了诗人住在山中的有趣生活。山峰环绕,竹木茂盛,
鸟在人家的房檐上飞,最有趣的是云彩竟然从窗里飘出来。
本文发布于:2023-03-20 19:58: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3135333966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赞美日出的诗句.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赞美日出的诗句.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