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孝通《乡土中国》读书笔记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书笔记1
最近看了费孝通的《乡土中国》,这算是一本纯理论的书,
从中了解到关于乡村过度到城市的前世今生。
其中有个观点令我印象深刻,在城镇化的变革之中,一部分
人学习了文化知识去适应现代城市生活,但是在农村生活是不需
要这些知识的,所以城里人会觉得乡下人什么都不懂,其实只是
他们不需要懂而已,就好比城里人也不需要懂得如何种地和喂养
牲畜。
乡村生活本来是很稳定的生活,在我小的时候,农田里还是
一番热闹的景象。在农村土地是大家最重要的资源,而且没法带
走,所以背井离乡的无奈、安土重迁都是人们对于土地的情感。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烂熟于心的农业技术似乎也后继无人,
农业社会似玫瑰花画 乎在渐渐远去,现代化的农业我见到的也很少,虽然
人们已经摆脱了利用动物耕种换成了各种机器,但是随风漂泊 农业至今还
需要很多人力的付出。
如果一个人愿意主动的去适应一个规则,那么这个规则肯定
就变成了一种文化,例如尊老爱幼等。如果一件事还需要临时的
政策,那么它还是政治的范畴。
文化的力量是强大的,你必须适应它才能更好的生存。文化
的形成需要很长的时间,他经过人们不断的实验,绝大多数人的
认同。在传统的文化中,年长的人总是正确的,有领导能力的,
晚辈永远是要尊重前辈的。
可是如今的变革开始加速,与时俱进才是时代的主旋律。很
多观念开始名存实亡甚至崩塌。我们再去因循守旧的发展自己,
是否还能跟得上时代。
对于社会的研究属于社会学的范畴,社会学,一个看似综合
其实也很专业的学科,有人说社会的推动要依靠政治,后来当经
济问题出现的时候觉得经济才能推动社会的变革,直到后来才发
现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矛
盾。
我虽然是理工科学生,但是对社会学还是很感兴趣,社会学
的发展才是人们的进步,观念的进步。如今社会学的学生除了走
科研似乎没有更好的出路,希望社会学也能得到关注。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书笔记2
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__-20__年)》的颁布实
施,我又重拾农业方面的书籍,试图了解当前开展农业农村工作
的社会背景,与费孝通老先生所讲的农业农村乡土社会有哪些不
同。
一直以为反映社会学的书籍,应当比较抽象,但读费老的书
籍一点都不觉得,反而非常生动,语言也时不时透着一股幽默的
智慧。比如费孝通老先生说“在一个每代的生活等于开映同一影
片的社会中,历史也是多余的,有的只是‘传奇’”,生动形象
地概括出乡土社会的相对固定的特征。是啊,农民与乡土有很深
的情结,这种情结不只是因为乡土能够让农民“向土里讨生活”,
更是情寄于此地,祖上祖祖上的亲人都葬在这里,当下的人过着
过去人过着的日子,现在人守候着过去人守着的地方,好像时间
空间都在这里停止了,转动的只是人,继承了李四长相特征的李
小四接过李四的接力棒,世世代代,继续耕耘着这片土地。在这
样的一片土地上,历史真的不是很重要,发生在李四和李小四身
上的事情差别不大,差别大的成了“轶事”,流传下来。
回忆一下,乡土情结确实影响者我们的文化(所谓“文化是
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记得
小学语文课外读物曾经有“名人轶事”,还有成语故事,这些故
事都引人入胜,讲着历朝历代的事儿,但每每想起,我总是对时
空产生模糊印象,再回忆一下,原来之所以印象模糊,就是因为
当时,这些“名人轶事”、成语故事也只是对时间和空间模糊处
理了,时间通常会说“一天”“一日”“在某人9岁那年”“有
一年”“清末”等等,空间通常会说“中原”“私塾边”“在路
上”等等,没有时空差别,只是对事件的描述。中国人读到这些
没有困惑,估计翻译成英文,外国人读来一定满脑子困惑,什么
时间?在哪?潮汕话骂人 谁?都有什么人?当时社会环境、条件怎么样?为
什么会发生这些事?等等,一堆的问题等着。
费孝通老师对于语言也猫咪为什么怕黄瓜 是非常有研究的,语言所表达的内
容,往往让一些感性认识过于强大的人感觉到失望。他说,“我
们永远在削足适履,使感觉敏锐的人怨恨语言的束缚”“所以在
乡土社会中,不但文字是多余的,连语言都并不是传达情意的唯
一象征体系”。由此,我才深刻认识到原来文字并不能和语言划
等号,白瞎为写不出一点点文字来,痛苦了好多年。在乡土社会,
文字并不是必须的。
最后,我发现书里面说到了一个词语“面对面的社群”,让
我想到了“面对面建群”,我想费老是早于微信很多年谈到面对
面社群这个词汇的。难道微信里面的生态系统,也仍然跟乡土社
会的关系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书虽已读完一遍,问题继续思考
中。
费孝通《乡土中国》读书笔记3
《乡土中国》第一次让我思考了中国现在社会结构,社会现
象的成因。以前从没有想到要追根溯源过,也从没想过这些问题
的背后,竟有如此深层次的或简单或复杂的原因。
在费孝通先生的笔下,中国人的特性是和土地分不开的。是
的,中国作为千年的农业大国,无论如今城市化发展如何汹涌,
中国人的基因里永远有一句话被传承着“面朝黄土背朝天”。可
见,那时的中国,对土地对上天,有着我们无法想象的崇拜。我
认为,从一点就能体现出来,就是人们见面时的打招呼的方式。
西方国家尤其沿海,需要看上天的脸色,决定是否出海,于是他
们搭讪的方式就形成了“今天天气怎么样”,而中国,同样是要
看上天的脸色,却总结出了“今天吃了么”这样的句子。“吃”
字一出,就让人联想到食物,而食物是从哪里来的呢?是土地。
所以绿色造句 ,在中国人心中,土地是衣食父母,相比于上天,土地在人
们心中更为重要,再加上一句话“天上不会掉馅饼”这也让中国
人留下了些许潜意识,向上天祈求只能是心灵上的慰藉,真的想
要生存下去,要靠自己的双手,上天可以决定这年收成好不好,
而土地和双手可以决定今年是不是有收成。在中国,一片土地就
像是一位母亲,一大家子人生活在一起,一个乡村,一个镇,年
代久了,每个围绕在土地上的人,多少沾些亲带些故。每个人彼
此熟悉,每个人守一小片土地,没有外力的情况下,人们就安于
这样的现状,不愿意改变,于是家族式的社会就产生了。
家族,以血统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社会组织,包括同一血统
的几辈人,亦可称为家属。如陈氏家族、王氏家族等。提到家族,
我不由得想到了一句话“一人得道,鸡犬升天”。这句话充分反
映了所谓的中国人的丑陋一面,费先生在书中说,“在乡村工作
者看来,中国乡下佬最大的毛病就是‘私’”所谓政府的“贪污
无能”;所谓企业的“经营不善”都是这“私”的毛病在作祟。
当家族的一个人“发迹了”,那么以这个人为中心的恨不得祖宗
八代有关系的都成了亲戚;倘若他落魄了,这个家,可能也就缩
小成了三口之家。私心、崇尚权力、为自己能得到的那些好处不
遗余力的争取,中国人的劣根性就此体现出来。而让这种劣根持
续生长的正是中国人世世代代从传承下来的中国式社会结构—
—家。不过,中国除了私,还有一点特色,就是值得称赞的孝。
所谓百善孝为先,虽然乡土中国的私心很重,但是并不能掩盖中
华传统美德,从土地发展起来,一家族为基本结构的社会,并不
存在过多的法制。虽然历朝历代都有衙门有公堂,但乡土中国的
人们通常认为家丑不可外扬。而除了法律还有什么能约束人们的
行为呢,就是那“传统美德”了。中国人信奉宗教的不多,大多
信仰儒家,“三纲五常,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好看的书推荐 就是古老中国
的礼治。
如今,随着中国越来越快的发展,追求与国际接辞职书怎么写简单 轨的高水平,
国际上的法制社会看上去的完全公平,深深影响了中国人,中国
终于由孔儒教诲的礼治社会渐渐转型为时髦的法治社会,礼治与
法治的冲突也哥哥用英语怎么写 就此开始出现。中国人讲究仁、义、礼、智、信,
礼治与法治的冲突就可从这其中的一个字体现出来经济资本占用 ——信。在传
统中国人脑海里,信,不仅是美德,还是一个人做人的根本。我
们可以轻轻体会“言而无信”这四个字说出口时的感觉,透露的
是何种失望、厌恶与气愤,这就是中国人对信得感觉。乡土的.
中国人合作一件事的事后凭的就是相互的信任,而这种单纯朴素
的感情,却被法治打击的体无完肤,法律不讲信,讲的是证据。
乡土中国的人不懂什么合同,他们只认这个人,并且相信这个人,
脑子里没有什么证据的概念,没有凡事签个合同来保障自己权利
的习惯,可是这样,在如今的社发成语接龙 会下,就得不到法律的保护,我
们总能听说一些因为不懂法的冤枉案子,把那些受了委屈还不得
公平的主人公称之为“法盲”我不敢苟同这个称号,难道几千年
传下来的礼教就全是错的么?为什么我们不能称那些钻法律空
子‘缺德不违法’的人叫“礼盲”呢?
本文发布于:2023-03-20 19:35: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31211115232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费孝通乡土中国.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费孝通乡土中国.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