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六则

更新时间:2023-03-20 19:07:56 阅读: 评论:0

酒店调研报告-冲刺考研

论语六则
2023年3月20日发(作者:面对作文)

安县塔水中学导学案编号______

第1页共2页

4、《<论语>六则》

姜国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重点实词、虚词、成语的意思;2、掌握文学常识;

3、准确翻译句子;4、理解六则语录的含义。

(二)、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句意,老师点明朝的电视剧 拨,方法指导,逐步培养学生文言翻

译、理解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端吁的成语 正学习态度,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人生观。

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重点实词、虚词、成语的意思;2、准确翻译句子,理解课文的内容;

教具:多媒体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学习文言文之前,遇见作文800字 可先简单讲一讲词类:实词与虚词;名动形数量代,副介连助叹拟)

第1课时

教学目标:生字词;了解作者;了解课文内容。

一、讨论,引入新课

(一)世界文明分为东方文明和西方文明。东方文明又主要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在华夏文明史上,你觉得

哪一位古人最伟大?他有哪些巨大贡献?gt540m

讨论、明确:孔子。巨大贡献:创立儒家,儒学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至今,儒学仍焕发

着耀眼的光彩;

(二)自由读课文,搬移拼音。

(三)走近作者:1、姓名(原名)2、年代3、文学地位

4、有关的作品:(1)《论语》

(儒家经典之一。作者: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内容:孔子言行的记录,涉及政治主

张、教育原则、伦理观念、道德修养等方面)

(2)《诗》《书》《礼》《易》《春秋》

二、预习与检查

自由读课文

1、读准音,熟悉注释;2、主持词开场白 读顺文,能够流畅、清晰的朗读;3、结合注释试着翻译课文。

检查预习:

1、抽读课文,注意停顿与读音;

2、准确朗读下策划人生 列词语,辨析字音字形(投影):

论语不亦悦乎人不知而不愠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

思而不学则殆好之者乐之者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注意形近字、生难字)

四、布置作业:抄写注释一次

第2、3课时

教学目标:1、理解重点实词、虚词、成语的意思;2、、准确翻译句子绛珠仙草 ;3、理解语录的含义。

一、复习字词、文学常识。(学生展示)

二、翻译,理解每一则的内容。

过程:读——结合注释,学生自译、展示——老师指导翻译——学生再展示——读

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单音节翻译成双音节

(一)学习第一则(词义写在上方,翻译写在下方)

1、重要词(补充):学——学习(了)而——表顺接:而且,并且;就亦——也

安县塔水中学导学案编号______

第2页共2页

说——同“悦”(通假字)知——了解而——表转折:“却”、“但”

朋——同门师兄弟(古义)(今义:朋友)---古今异义词

2、翻译(略)

(二)学习第二则

1、重要词(补充、强调):温故而——就知新可以——可以之,可以凭借它矣——了

2、翻译(略)

(三)学习第三则

1、重要词(补充、强调):而——表转折,“却”、“但”思——思考则——就

2、翻译(略)

(四)学习第四则

1、重要词(补充、强调):知——知道之——指知识(代词)者——的,的人

2、翻译(略)

(五)学习第五则

1、重要词(补充、强调):三人——几个人?必——一定焉——于之,在里面,在其中

择——选择善者——好的,优点,长处而——表顺接,“就”

不善者——不好的,缺点,短处改之——改:改正;之:它

2、翻译(略)

(六)学习第六则

1、重要词(补充、强调):有——同“又”(通假字)而——就。表顺接

志——立志。动词(立志——志:志向。名词)学——学习,勤学知——知道,懂得

耳顺——听觉顺利,即听出其中隐而未露的意思

2、翻译(略)

三、分析、理解课文的内容与思想

1、讨论:这六则,哪些是谈学习方法的?哪些是谈学习态度的?

明确:一、二、三————学习方法四、五、六————学习态度

2、讨论:孔子在学习方法上和态度上分别有哪些主张?

明确: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态度:爱好学习,乐于学习;取长补短,虚心学习,改正错误;?终身学习

3、讨论:孔子终身学习,取得了哪些效果?

明确:

四、巩固知乘多音字组词 识,重点梳理:

1、课文中有些话已凝固成成语,试着找出来。

明确:

2、完成下面的表格,学习积累文言字词的方法(课后练习三):

五、课文小结:

1、翻译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单音节翻译成双音节

2、如何理解、掌握词的意思?

(放在句子中,扣住句子大意来推敲、理解、掌握。甚至要结合前后文的意思)

3、通假字、一词多义(知、而等)、古今异义词

4、出自课文的成语:

5、学习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

本文发布于:2023-03-20 19:07:5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31047615229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论语六则.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论语六则.pdf

上一篇:法学方法论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论语六则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