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为决策的其它理论
前景理论通过对新古典决策理论的反思获得自己的地位。但行为经济学家不
满足于此,他们寻求更多的和更科学的心理学理论作为支持,来完善行为决策理
论。Shefrin(2000)将这方面的主题分为二类:经验法则偏误(heuristic-drivenbias)
和框架相依(framingdependence)
(一)经验法则偏误(heuristic-drivenbias)
经验法则偏误又成为启发式认知偏差。所谓启发,就是人们在决策时会寻求
思维捷径。比如,人们面对复杂而不确定的事件进行决策时,缺乏行之有效的办
法,只能依赖过去的经验,通过对过去经验的处理获得思维捷径,这就是启发
(heuristic)。然后利用这些启发进行决策。但由于经验未必满足现实的事件所依
赖的复杂条件,所以启发式决策会出现偏差。启发式偏误一般有三种:代表性
(reprentativeness)、可得性(availability)、锚定(anchoring)
1、代表性(reprentativeness)
所谓代表性启发,就是个人总是以过去为样板做判断。即人们倾向于根据样
本是否代表总体(或类似总体)来判断其出现的概率。比如简单类比方式进行决
策。如果甲和乙类似,就认为甲和乙同类。两者相似度越高,甲属于乙的可能性
也就越高。比如人们喜欢把事务划分为几个典型类型,在对事件进行概率估计时,
过于强调这些典型类型的重要性。比如,人们总是认为福布斯排行榜上的企业是
好企业,就是好股票。
1)、人们常常对先验概率不敏感。
卡尼曼等人进行如下实验:把实验群体分为两组,让两组人对相同的100位
专业人士的职业进行判断。
第一组:“这100位专业人士中有70位工程师,30位律师。从中任取一位,
他的名字叫迪克,他已婚无小孩,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和自我驱动力,在其专业领
域很有潜力,和同事关系融洽。请问他是工程师的概率是多少?”
第二组:“这100位专业人士中有30位工程师,70位律师。从中任取一位,
他的名字叫迪克,他已婚无小孩,有很强的工作能力和自我驱动力,在其专业领
域很有潜力,和同事关系融洽。请问他是工程师的概率是多少?”
实验结果表明,两组判断的差异率仅仅在0.5%。这说明丁俊晖最高世界排名 人们在进行判断时,
并不考虑两组的职业人数分布,仅仅通过问题中所描述的个人代表性特征进行判
断。反观新古典决策理论,贝叶斯法则要求人们准确无误地利用先验概率决策。
但心理学实验表明,人们要么忽视重要信息,要么无法区分和取舍信息,总是通
过代表性启发决策。这就违背了贝叶斯法则。
2)决策者不能正确理解统计样本大小的意义。即决策者通常认为代表性启
发能够有效推断总体的特征,但小样本还是会出现偏误的。即当人们起先不知道
数据产生过程时,倾向于在很少的数据基础上很快做出判断。最典型的是所谓“能
手”(hothand)现象。比如,如果你打开电视,看到火箭队和湖人队比赛,姚明
连续在奥尼尔面前得分,作为球迷的你就很容易认为姚明足以打败奥尼尔了。队
员也是一样,如果姚明开场就连续打了3个球,信心就会倍增,所谓今天“手热”。
3)人们通常认为事务发生的频率有某种概率分布,比如掷硬币实验,如果
掷5次硬币,出现“正-反-正-反-正”和“正-正-反-正-正”,但人们
常常认为前者更正常,进而会认为前者出现的概率更高。但两者实际上概率相同。
这就是由小数定律引起的“局部代表性”。
4)人们对做预测的难易程度不敏感。即人们做预测时,会被一些看似相关
的事件所干扰。比如一个投资者在读某公司年报时,正好看到一个赞美该公司业
绩的报道,则这个报道就会影响其判断。
5)有效性幻觉。人们面对一组描述某事件的信息时,经常会忽略掉不熟悉
或看不懂的信息,而这些信息可能是至关重要的。人们经常关注的信息尽管很熟
知,但可能毫无用处。
6)人们不理解向平均回归的意义。比如一个投资者一直投资业绩平平,偶
然一次投资获得了高额收益,该投资者就会以此为基础重新定位自己,认为自己
具有投资潜能。一旦下一次投资又回到从前的业绩,他就会找各种借口否定这种
回归。
决策者的这种代表性偏误会带来种种后果。DeBondtandThaler(1985)发现,
投资者对于过去股市上的输家会高度悲观,过去的赢家则会高度乐观。DeBondt
(1991,1998)发现股市上的“赌徒谬误(gambler’sfallacy)”,在3年的多头市
场之后预测会过度悲观,在3年的空头市场之后预测会高度悲观。在股市预测的
时候,人们总是相信历史会重演。典型的例子是抛硬币游戏:如果连续抛硬币都
出现正面,那么抛第九次硬币出现正面的概率是多少?人们通常会认为第九次更
可能出现反面,因为一直都是正面,该出现反面了。也有人会说出现正面,因为
正面连续出现8次,说明正面出现的机会大。而实际上尽管连续出现正面8次的
概率是1/256,但第九次正反面出现的概率仍然是各50%。代表性启发导致的决
策偏误就能够解释前面所讲的赢者输者效应。
2、可得性偏误
人们决策时,往往依赖快速得到的信息,或最先想到的信息,而不是致力于
挖掘潜在的可用信息。卡尼曼等人把可得性偏误分为四类:
1)事件的可追溯性。过去发生的事件频率越高,次数越多,人们越容易
记住,就会给高频率的事件的权重高;对事件越熟悉,就会对熟悉程
度高的事件高权重;不同寻常的事件也会获得高频率;越近的事件会
获得高频率。比如考虑一个实验,实验者听一份名单后推测名单中的
男女比率。实际上名单中男女比例相等。但第一组人中男性名人更多;
第二组人中女性名人更多。结果实验者对第一组的判断是男性比例更
高;对第二组的判断正好相反。
2)搜索效率导致的偏误。人们决策时,会搜索大脑中的信息集合,只有
那些能够有效反应出来的信息集合才能影响人们的决策。比如英语单
词中,以r开头的单词多还是以r为第三个字母的单词多?人们通常
认为前者多,而事实上是后者多。这是因为前者的信息集合容易被搜
索。
3)想象力。如果决策时对某事件不熟悉,就只能借助想象力。但这种想
象可能高估或低估事件的概率。比如,人们通常认为坐飞机比坐汽车
危险,因为想象中高空摔下来死亡的概率几乎100%。而实际上飞机
的事故率很低。
4)幻觉的相互作用。如果甲事件在乙事件之后发生,人们经常会误认为
两者之间有一种因果关系。比如连续两个雨天股市上涨,天气转晴股
市下跌,人们就会误认为气候和股市有因果关系。
希勒(2000)的研究发现,网络使用者总是认为1990年代后期的股市繁荣
归功于网络的发展。而索洛等人的研究表明,网络技术对实际经济的贡献并不大。
希勒(1984、1987)还发现,社会风气、群体注意力等对投资者的决策影响很大。
比如,大家觉得投资房地产是一种时尚,投资者就会在其组合中增加房地产的权
重。
3、锚定效应
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的数值(比如股票的历史
价格)作为起始值,这些起始值就像“锚”一样使估测值落在某一区间。如果锚
定方向有误,就会导致决策偏误。
1)、不充分的调整。指人们在估测某个数值时,会受到某些起始数值的影响,
做出不准确的估测。比如下面的实验:要求两组人分别对以下式子进行心算:
第一组:87654321
第二组:12345678
在有限时间下,人们会先推算一个值,然后进行适当调整,而无法完成完整
的运算,由于第一组数据起始数值较大,呈降序排列;第二组数据起始数值较小,
呈升序排列,这会影响到人们对初始推算值及后来的调整幅度,从而造成人们决
策的偏误。实验结果表明,对第一组心算的人们的平均估值是512;对第二组心
算的人们的平均估值是2250。准确的乘积是40420。
2)在联合和分离事件的估测偏误。研究表明,人们高估连续事件发生的概
率,低估独立事件发生的概率。例如,进行以下实验:
人们可以在以下游戏中的任何一个下赌注。有三种游戏可供选择:
第一种是简单游戏:有一暗箱中有红白球各50%,从该箱中取得一红球算赢;
第二种是联合游戏:有一暗箱中有红球占90%,白球各10%,从该箱中有
放回的取7次,每次都取得一红球算赢;
第三种是分离游戏:有一暗箱中有红球占10%,白球各90%,从该箱中有
放回的取7次,至少取得一次红球算赢。
实验结果表明,在简单游戏和联合游戏两者中间选择时,大多数人选择第
二种下注。蛋白粉什么时候吃最好 而当要求人们在简单和分离游戏之间选择时,大多数人选择第一种
下注。实际上,第一种获胜的概率是50%;第二种获胜的概率是48%;第三种
获胜的概率是52%。
导致这种选择偏霸王龙的英语 误的原因在于:第二种游戏中,单独一次取得红球的概率
是90%;而分离游戏中单独一次取得红球的概率是10%,这一概率分布会作为
初始值锚定在人们的大脑中,使最后的概率判断向初始值靠拢,从而导致选择
偏误。
3)主观概率分布的估测偏误。指人们在估计某一数值的置信区间时,这一
心理置信区间往往过于狭窄。假设现在需要某一专家估计一年以后的某股市指
数,X
10
表示真实值将低于X
10
的概率为10%;X
90
表示真实值将高于X
90
的概
率是10%,也就是说,真实值落在区间(X
10
,X
90
)的概率是80%。许多研究
表明,最终得出的真实值不是低于X
10
,就是高于X
90
,平均偏误达到30%。比
如,如果预测之前股市是一个大牛市,则实验结果表明预测的置信区间会左偏,
就大家普遍认为大牛市之后应该是大熊市。
锚定效应也可以解释宏观经济学中的价格刚性和货币幻觉问题。只要过去
的价格作为新价格决定的参考,那么新价格就会趋近旧价格。从而导致价格刚
性。在货币幻觉的实验中,学者们发现实验者的判断依赖给出的问题是名义数
量形式还是实际数量形式,并且给出的数量本身也会影响判断。比如,一年前
甲和乙毕业于同一所大学,两人能力等各方面均相似,毕业后两人从事类似的
工作。两人的起薪同样是3万元/年。假定甲在工作的第一年没有遇到通胀。第
二年,得到2%(600元)的加薪。乙在工作第一年遇到4%的通胀,第二年获
得5%(1500)的加薪。问:当他们都进入第二年工作,谁的经济境况更好?谁
更开心?如果两个人同时受到另一公司的工作邀请,谁最有可能跳槽?
实验研究表明,大多数人认为甲经济境况更好,但乙更开心,并且甲最可
能跳槽。
这一回答的矛盾在哪儿?特维斯基等人指出,尽管人们能够按照通胀率进
行计算调整,但通常决策时又会受到锚定效应的影响——乙加薪后的账面薪水
更高了!
金融学家的研究发现,锚定效应对金融决策的影响非常大。一些研究表明,
当重要消息发生时,股价通常只会少许变动,随后才会在没有什么大消息发生时
发生巨大变动。这意味着股价一开始对消息反应不足,然后才会逐渐反应出来。
分析师的预测也会有同样的问题。研究发现,分析师预测低盈余成长的公司股价
在盈余公告日会上涨;但分析师预测高盈余成长的公司股价在盈余公告日会下
跌。原因在于分析师过度依赖过去的盈余变化进行预测,而且当盈余的消息产生
时,调整错误的速度很慢。研究还发现,分析师对新信息的反应都定位得太保守,
调整不够快。比如盈余公告日之后,分析师因定位太保守,面对正面或负面的公
告总是让其惊讶,但由于分析师调整不足,又会面对下一次正面或负面的公告所
带来的惊讶。
4、过度自信。
实验表明,人们经常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的正确性。比如考完试后,考生倾
向于高估其答对的概率,一旦出现成绩反差,首先反应就是老师卷子判错了,而
不是自己答错了。就像哈耶克早期批评的,人们总是过于相信自己的理性,忽视
自己的无知。
Odean等人研究发现,美国个人投资者在卖出决策时常常不是因为处于流动
性需要、税收、重新调整投资组合等因素,并且相对于被卖出的股票,被继续持
有的股票在未来的报酬反而比较低。他还发现,散户投资者经常在卖出股票后很
快买进另一种股票,但平均来说,在第一年,即使扣除交易成本,他们卖出的股
票比买入的股票表现要好。这种卖出决策和过度交易实际上就是过度自信的表
现。因为人们总是相信自己掌握了更多的信息能够使其通过投机获利。Odean研
究网络交易者后发现,男人比女人更容易出现过度自信;在线交易更容易导致投
资者出现过度自信,并且过度自信导致过度交易,进而降低了投资者的平均回报。
5、后见之明(hingsight).
后见之明会帮助人们构建一个对过去决策似乎合理的事后法则,使个人对自
己的决策能力感到自豪。比如,一件事情做对了就是自己聪敏能干,做错了就是
老天不公平。卡尼曼等人指出,这种后见之明在两个以一奉百 方面是有害的:其一,让人
产生过度自信,助长自己误以为事情是可以预测的错觉。其二就是导致推卸责任。
比如投资者在卖出决策时犹犹豫豫,结果股票价格下跌了,他就会怪分析师为何
不早点建议其卖出?这种埋怨就会影响分析师决策的客观性。
希勒对此做了调查。1987年10月19日美国出现“黑色星期一”之后,希勒
进行问卷调查:问“你当天就知道会在什么时候发生反弹吗?”在没有参与交易
的人中,有29.2%的个人和28%的机构回答肯定;参与交易的人和机构中近一半
做了肯定回答。这个结果让人吃惊。当天出现极度恐慌现象,而且股指在大跌后
迅速反弹,对很多人简直就是奇迹。但仍然有很多人非常自信的认为自己已经做
出了正确的预言。希勒接着问“如果回答是的话,你是如何知道何时会反弹的
呢?”大多数人回答“直觉”、“内省”、“常识”、“历史知识”、“心理学”,很少
提到美联储干预等。也就是说,人们总是认为自己最聪明。
6、模糊回避(ambiguityaversion)
实验研究发现,个人在冒险时喜欢拿已知的概率(风险)做根据,而回避未
知的概率。比如一个实验:有两个赌局,第一个赌局明确告诉实验者红球和白球
的比例;第二个赌局只告诉实验者箱中包含红球和白球,但不告诉其两种球的比
例。结果大多数人选择第一种赌局。
这种模糊回避在金融创新上表现得特别明显。比如Camerer研究发现,当引
进新的金融产品时,投资者总是过度增加风险溢价。这是因为投资者对该金融产
品吃不透有关。
7、析取效应(disjunctioneffect)
人们常常要等到某些信息披露后才会做出决策。即使该信息对决策并不重
要,或者即使在他们知道信息后还是会做出同样的决策。
特维斯基等人做了如下实验:实验者对某事打赌,之后再询问其是否愿意接
受第小学语文教学设计 二次打赌。如果这些实验者在知道第一次打赌的输赢结果后,不管是赢还是
输,大多愿意接受第二次打赌。但如果这些实验者不知道第一次的输赢结果,大
多数人不接受第二次打赌。如果第一次不管输赢,第二次均会接受再赌,为何在
不知道第一次结果时不愿参加?
特维斯基等人解释如下:如果实验者知道第一次打赌赢了,就会觉得再赌一
次没关系;如果第一次打赌输了,就会觉得需要再赌一次扳本。但如果不知道第
一次赌的结果,就没有清楚的理由接受第二次赌局了。
8、证实偏差(confirmationbias)
人们一旦形成一个信念较强的假设或设想,常常会把一些附加证据错误地解
释得对该设想有利。即人们常常存在寻找支持某个假设的证据的倾向。
考虑一个选择作业或四卡片实验:假设在你面前放了四张卡片,卡片的一面
是字母,另一面是数字,你看到的卡片是a,b,2,3。
aa
现在要求你对这四张卡片证明如下假设:所有一面是元音字母的卡片,其背面的
数字一定是偶数。现在让你翻看这些卡片来证明这一假设,你至少需要翻看什么
卡片来做此证明呢?
实验结果表明,35%的人认为只需翻看a;50%的人认为需要翻看a和2;只有
10%的人选择翻看a和3。原因在于:翻看b是毫无意义的;翻看2,如果反面
是元音,和假设一致,如果是辅音,则和假设无关,所以翻看这张也是多余的。
只有翻看a和3才能证伪。
导致证实偏差的原因是:代表性启发;锚定;证据的模糊;幻觉的相互作用;选
择性收集和处理信息等。
(二)框架相依
框架相依主要讨论决策者因情景和问题的陈述及表达的不同而不同的选择。比如
前述参考点决策就是框架相依。
按照前述例子,卡尼曼等人曾经做的一个著名实验显示,告诉一个实验群体,
让他们设想美国准备帮助亚洲应对一种不寻常的疾病,该病可能导致600人死
亡。两种备选方案被提出。实验群体被分成两组,每组进行相应的选择。假设对
方案实施结果的准确科学估算如下:
实验群体1选择:“若方案A被采纳,能拯救200人;若方案B被采纳,有
三分之一的可能性拯救600人;三分之二的可能性一个也就不了”。
实验群体2选择:“若方案C被采纳,400人将死亡;若方案D被采纳,有
三分之一的可能性把人全部救活;三分之二的可能性600人全部死亡”。
对两个实验群体来说,方案A和C等价,方案B和D等价。如果新古典经
济学关于偏好完备的公理是正确的,那么两组人的选择结果应该类似。但实验结
果表明,在群体1中,72%的人更偏好方案A;而在实验群体2中,68%的人更
偏好方案D。并无证据表明两个群体的人有明显影响其选择的差异特征,剩下的
只有腐烂的反义词 一种解释,那就是对选择的描述的不同确实影响到人们的选择,此即“框架
效应”。即选择依赖所给的方案的描述本身。
ab23
框架相依的情况如损失规避、心理账户、处置效应、私房钱效应、禀赋效应、
自我控制、认知失调、货币幻觉、背景依赖等。部分效应前面已经分析。此处重
点分析以下效应:
1、背景依赖(contextdependence)
呈现和描述事务的方式对判断有影响。比如不同方案的比较;事情发生前人
们的想法;问题的表述方式;信息的呈现程序和方式等。
比如著名的Muller-lyer错觉效应:
上面的两个图中,那条中线更长?人们普遍认为是下面的长,而事实上下面比上
面稍短。这就是所谓视觉幻觉(opticalillusion)。原因在于面对复杂的选择,人
的大脑会走捷径(mentalshortcuts),结果导致大脑被欺骗了。
这种视觉幻觉和框架相依是有关的。这种关系可分为5种:
1)对比效应:比如你面前有三碗水,一碗是热的,第二碗是温的,第三碗
是冷的。你左手先放进热水,然后再放如第二碗;右手先放在第三碗,
然后再放入第二碗。你会发现左手感觉第二碗水太凉,而右手感觉第二
碗水太热。广告设计中经常采用对比效应来促使消费者产生认知偏差。
2)首因效应。比如作如下实验:要求实验者描述某个人的印象。其中一半
人描述的对象是:这个人具有嫉妒、顽固、挑剔、冲动、勤勉、聪明的
特点;另一半人描述的对象是:这个人具有聪明、勤勉、冲动、挑剔、
顽固、嫉妒的特点。实际上两种对象的特点一样,但由于品质呈现的顺
序不同,导致寿命最长的龟 人们对该人的印象就不同。排在前面的品质明显权重要高兔子的英文怎么说
于排在后面的品质。这就是首因效应。表现出注意力递减特征。
3)近因效应。在某些场合,最后一个论述比第一个更有影响力。实验表明,
有些时候首因效应明显,有些时候近因效应明显。比如,如果讨论一个
一周以后决定的议题,首因效应明显;讨论一个多信息问题,且这些信
息分离的,则近因效应明显。
4)晕轮效应(haloeffect)。
5)稀释效应。当我们面对困难的决策时,总是说:如果我能够掌握更多的
信息——。但实际上,信息一多,就会产生稀释效应,即信息过载。
2、认知协调与自我归因
认知失调指当一个人从外界获取知识时,在心理上同时持有不一致的认
知(比如思想、态度、信念和意见等)时所产生的一种紧张状态。也就是说,
当人们所面临的情况和他们心中的想法和假设不一致时,会产生一种心理冲
突。个人会采取行动降低认知的失调,比如避免接受新的信息,或者极力为
自己的错误辩解。这种降低认知失调的行动和后悔有关,人们因为决策时后
悔而痛苦,所以力求避免这种痛苦。
Shefrin(2000)认为,后悔不仅是一种损失,而且还表现出要对损失负责的
感受,因此比损失带来的痛苦更大。为了避免后悔,人们不愿轻易改变,可
能依赖过去的原则,目的就是使未来的后悔的可能性降到最低。这可以解释
投资者为了给消费融资,偏好股利,而不是卖股票。因为害怕卖了股票之后
失去赚取资本利得的机会而感到后悔。
其它行为经济学家还发现,资金流入绩效极好的基金的速度远比资金从
绩效极差的基金流出的速度要快很多。这是因为持有绩效极差的基金的投资
者不愿意面对已经遭受的损失。
和认知失调相关的是Benn(1965)的归因理论,认为个体会把验证其行动
的事件归于其能力,而把不理想的事件结果归于外在干扰因素。也就是说,
如果一项决策产生的结果正好和自己预想的一致,自己就会说:我最聪明!
如果和自己预想的不一致,自己就会说:都是张三捣鬼!自己运气不好!别
人走关系!老师的题目出偏了!等等。
丹尼尔等人(Daniel,.,1998)利用过度自信和自我归因解释了市场
的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
3、货币幻觉
卡尼曼等人发现,在工资上,个人关注名义的变动,而不是实际的变动。比如一
种情景是名义工资上涨5%,同期通胀率12%;另一情景是工资下调7%,无通
胀。实验结果表面,人们普遍不接受第二种情景。研究还发现,人们只有在名义
工资也下降时,才会对实际工资产生反应;并且个人对名义价格的增加会有负面
反应。
谢菲尔等人认为,个人尽管会思考通胀的调整,但都是通过名义值来思考。即使
知道通胀降低了实际工资,仍然会因名义工资上涨而高兴。
4、自我控制
指控制情绪。存在自我控制时,个人无法实现理性决策。比如,ShefrinandStateman
(1984)指出,投资者把股利看作收益,而不是资本。年长的投资者担心自己的
财产花费太快,害怕失去控制,因此定下规矩阻止自己的过度花费。结果,这些
投资者认为,用股利融资消费不是花自己的财产,而如果卖股票来融资消费就相
当于花费自己的财产,所以投资者偏好股利。
自我控制理论最早由塞勒提出,后来由MatthewRabin等完善。
AnEconomicTheoryofSelf-Control(Thaleretal.[1981])
•Introductoryexample:
–SmokingClinics
•–introductionofpreferenceintoutilitytheory:protectionagainstfuturelackof
willpower
•Demandmodelforinstitutionsoflf-controldevelopedbyThaleretal.:
•Themodel:
•–Individualhastwotsofpreferencesthatareinconflictatasinglepointintime
(-run)
––Individualhasafixed挪威森林吉他谱 incomestream:
––Individualhasaconsumptionplan:
–––Conflictbetweenshort-runandlong-runpreferencesisintroducedbyviewing
theindividualasanorganization:
–Organizationconsistsofa“planner”anda“doer”
Plannerisconcernedwithlifetimeutility
Doerislfishandhisthinkingisshortterm
−Doer‘sutilityfunction:Z
t
(
.
)
Z
t
isindependentofallcomponentsofcexceptc
t
Z
t
isstrictlyincreasingandconcaveinc
t
−Planner‘sutilityfunction:V(Z
1
,Z
2
,.....,Z
T
)
−Budgetconstraint:
PlanwhichmaximizesVsubjecttobudgetconstraintisoptimalfromplanners
pointofview
−Problem:Withoutsomemethodtocontroldoer‘nnotbe
dualwouldborrowonperfectcapitalmarketand
consumeallincomein1‘stperiod
−Conquence:plannerrequirespsychictechnologytoaffectdoer‘sbehaviour
−2maintechniques:1)doercangetdiscretionpreferencesmodified
orincentivesaltered
2)doer‘stofchoicescanbelimitedbyimposingrules
−3caspossible:
(1)Purediscretionfordoer:
-Z
t
dependsonapreferencemodificationparameter
t
lectedbytheplaner.
-with
t
plannercanalterZ
t
suchthatitpossaninternalmaximum
anydesiredc
t
maybeobtained.
-thelowerthedesiredc
t
themoremodificationwillberequired.
-marginalcostofmodificationincreaswith
t
),.......,,(
21T
YYYY
),.......,,(
21T
CCCC
T
t
tt
Yyc
1
-solution:modificationisincreaduntilthemarginalutilityderivedfromadditional
consumptioninlastperiod(T)equalsthemarginalinutilityinearlierperiodsdueto
modification.
(2)Directcontrolbyplanner:
-
t
wouldbetequaltozeroforalltandcwouldbelectedto
maximizeVsubjecttothebudgetconstraint.
however:monitoringcostsari
(3)Bothrulesandpreferencemodificationarepermitted:
tradeoffbetweenmonitoringcostsandcostsformodification
−−Techniquestoreduceconflictsinindividuals:
a)Methodstoalterdoer‘sincentives
•Directmodificationofpreferences
•Explicitmonitoringofconsumptionalbehaviour
•Explicitalteringofincentives(->introducingapunishment)
b)methodstoalteropportunities:Rules
c)•Extremeca:alldoerdiscretioncanbeeleminated:strategyofprecommitment
•Limittherangeofdoerdiscretionthroughlfimpodrulesofthumb:
-banonborrowing(debtethic)
-prohibitborrowingexceptforspecificpurchas
-•Eleminatediscretionoveraspecificclassofdecisionsforwhichtheconflictis
particularlyacute
Rabin1进一步认为,人存在自我控制问题,但何时意识到这一问题存在呢?后者
对决策更重要。根据对自我控制问题的意识程度不同,人们可分为三类:
1)成熟型(sophisticated)。这类人充分意识到自身存在自我控制问题,并且倾向
于准确预测未来的行为。
2)幼稚型(naive)。这类人根本没有意识到自身存在的自我控制问题,会错误地
预测自己未来的行为。
3)偏幼稚型(partiallynaive)。这类人能够意识到自身的自我控制问题,但低估这
一问题造成的影响。
拉宾通过一个修正的贴现效用模型讨论了三种自我控制问题:
1
1
1
(,,,)
T
tT
ttTtt
Tt
Uuuuuu
式中表示自我控制问题,说明人们偏好的不稳定。特别是,当1时,未来的
1TedO’DonoghueandMatthewRabin,SelfAwarenessandSelfControl,December30,
2001,ToappearasachapterinNoworLater:EconomicandPsychologicalPerspectiveson
IntertemporalChoice,editedbyRoyBaumeister,GeorgeLoewenstein,andDanielRead,publishedby
RusllSageFoundationPress.
效用的现值更小,说明即使经过贴现,人们仍然偏好现在的消费。即人们不愿等
待。
SomeSpecificApplications
Procrastination
Mostpeopledelaydoingunpleasanttasksthattheywishtheywoulddo
(1989),Akerlof(1991),O’DonoghueandRabin(1999b,
1999c,2001),andFischer(1999)considertheroleoflf-control
problemsforprocrastination.O’DonoghueandRabin(2001)showthat
additionaloptionsorincreasingimportancecanleadtoprocrastinationif
thepersonhasanydegreeofnaiveteunlesssheiscompletely
tance,anaivepersonwhowouldnototherwi
procrastinatecanbeinducedtoverelyprocrastinateifsheisoffereda
tcomeoccurswhenthenewoptionisbetterthanher
ewoptionisbetterthanher
existingoptions,thepersonplanstocarryitout;butifatthesametime
thenewoptionissufficientlyonerous,thepersonprocrastinates.A
condimplicationisthatanaivepersonmaybemoreproneto
moreimportantaretheperson’sgoals,themoreambitioussheis—that
is,eambitioussheis,
however,ythe
ideastothequestionofwhetherandhowapersoninvestshersavingsfor
ethatpeoplemaybesignificantlydelaying
transferringtheirsavingsfromlow-interestbankaccountsintomore
profitableinvestments.
Consumption-SavingDecisions
Laibson(1994,1996,1997,1998),Laibsonetal(1998),andAngeletot
al(2001,)considertheroleoflf-controlproblemsfor
neffectofhavinglf-control
problemsisover-consumption,orequivalentlyunder-saving.
Sophisticatedlf-controlproblemsarebetterabletoexplainthingssuch
aspeople’sliquidastholdings(relativetomonthlyincomeandrelative
toilliquidastholdings),consumptionincomecomovement,dropsin
consumptionatretirement,er,
theyclaimthattheirconclusionswouldbethesameiftheywereto
considernaivelf-controlproblemsinsteadofsophisticatedlf-control
problems.
Addiction
O’DonoghueandRabin(1999d,2000b),GruberandKoszegi(2001),and
Carrillo(1999)considertheroleoflf-controlproblemsforaddiction.
Onekeyfeatureofharmfuladdictiveproductssuchascigarettesisthat
currentconsumptioncreatesfuturecosts,andhencethedecisionwhether
toconsumeboilsdowntowhetherthecurrentdesiretoconsume
elf-control
problemsmakeapersonmorepronetoconcludethatcurrent
consumptionisworthwhile,themaineffectoflf-controlproblemsisa
,anaddictedperson
mightsuffervereharmbecausheprocrastinatesquitting—shewants
toquit,andalwaysplanstoquitinthenearfuture,butnevergetsaround
toit.
AcquiringInformation
CarrilloandMariotti(2000),BenabouandTirole(2000a,2000b),and
BrocasandCarrillo(1999,2000)applylf-controlproblemsto
tance,whereasstrategic
ignoranceinvolvespeoplenotgatheringinformationthattheyshould
becautheinformationincreasthelikelihoodoffuturemisbehavior,
peoplemightalsogather(costly)informationthatthey
shouldn’twhentheinformationdecreasthelikelihoodoffuture
misbehaviorMoregenerally,sophisticatedinformationmanipulation
mightinvolvelectiveinformationgathering:Whenmultiplesourcesof
informationareavailable,peoplewillbebiadagainstinformationthat
increasthelikelihoodoffuturemisbehavior,andbiadinfavorof
informationthatdecreasthelikelihoodoffuturemisbehavior.
e
informationgatheringitlfislikelytobeonerous—andcreate
immediatecosts—peoplewithlf-controlproblemsmaybeproneto
tance,peoplemightfailtoacquire
informa安康鱼好吃吗 tionnotbecautheyareworriedaboutfuturebehavior,but
oplearechoosingfrom
amongmultiplesourcesofinformation,theymaybebiadtowards
informationthatislessoneroustoacquire.
本文发布于:2023-03-20 17:01: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30287615212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行为决策理论.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行为决策理论.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