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重点及名词解释(3)
病理学重点及名词解释
肥大与增生:细胞、组织或器官因适应环境的改变而体积增大称
为肥大,通常是由组成的细胞体积增大所致。器官或组织内实质细胞
数目增多使该组织器官增阿q正传小说 大称为增生。
化生:一种分化成熟的组织,由于适应环境改变或受理化因素刺
激而转变成另一种相似性质的组织的过程称为化生。
变性:指由于物质代谢障碍而致细胞功能下降并出现一系列形态
学变化,表现为细胞或间质内出现异常物质或某些正常物质的数量显
著增多。一般为可复性变化。
细胞水肿(颗粒变性、水样变性、气球样变性)、脂肪变性(虎
斑心)、玻璃样变性、纤维素样坏死、粘液样变性、病理性钙化
病理性钙化:在骨和牙齿以外的组织内出现固体状钙盐沉着,称
病理性钙化。
坏死:活体内局部组织、细胞的死亡称为坏死。
坏疽:较大面积坏死并伴不同程度腐-败菌感染,使坏死组织呈黑
褐色者称为坏疽。机化:由肉芽组织取代坏死组织(血栓及其他异物)
的过程称为机化。
肉芽组织:即旺盛增长的幼稚结缔组织,主要由新生毛细血管和
成纤维细胞以及一定量的炎细胞构成。因肉眼形态呈鲜红色,颗粒状,
质地柔软,似鲜嫩肉芽,故名肉芽组织。动脉性充血:因动脉血流入
过多而引起的器官或组织血管内血量增多称为动脉性充血。静脉性充
血:由于静脉回流受阻,血液淤积于静脉和毛细血管内,使局部组织
或器官含血量增多,称为静脉性充血或被动性充血,简称淤血。
淤血性硬变:长期淤血在引起脏器实质细胞损伤的同时,间质纤
维组织增生,使器官组织质地变硬,称为淤血性硬变。
心力衰竭细胞:左心衰引起慢性肺淤血,肺泡腔的水肿液中常有
少量红细胞和巨噬细胞,巨噬细胞将红细胞吞噬,红细胞内的血红蛋
白被分解为棕黄色颗粒状的含铁血黄素,这种吞噬有含铁血黄素的巨
噬细胞被称为心力衰竭细胞。
肺褐色硬变:长期的肺淤血可引起肺间质的纤维组织增生,质地
变硬,且由于含铁血黄素的沉积,颜色呈深褐色,称为肺褐色硬变。
槟榔肝:慢性肝淤血时,肉眼见肝体积增大,重量增加,色暗红,
质地较实。切面可见肝小叶中央因淤血而呈深红色,小叶外周因脂肪
变而呈灰黄色。相邻肝小叶的中央淤血区相互连
接形成红黄相间的花纹状结构,似槟榔的切面,故称槟榔肝。
血栓形成:活体内心、血管内血液有形成分形成固体质块的过程
称为血栓形成。
透明血栓:发生于微循环小血管内的血栓,镜下呈粉红色,略透
明,故称透明血栓。由于只能在显微镜下见到,又称微血栓。
栓塞:随循环血液流动的不溶性异常物质阻塞血管的过程称为栓
塞。
梗死:器官或组织因血流迅速阻断而引起的缺血性坏死称为梗死
或梗塞。
贫血性梗死:常发生于组织致密且侧支循环不丰富的器官(如心、
肾、脾等)。当供应这些器官的某一动脉阻塞后,该处的动脉分枝发
生反射性痉挛,将血液从局部挤出,局部组织因缺血缺氧而坏死。组
织坏死崩解,局部胶体渗透压增高,吸收水分而体积略胀大又进一步
挤走间质内的残余血液,故称贫血性梗死。因梗死区呈灰白色或灰黄
色,又称白色梗死。
出血性梗死:多发生于肺、肠等器官。梗死灶有明显的弥漫性出
血,呈暗红色,故又称出血性梗死或红色梗死。其条件为动脉阻塞伴
有严重淤血、组织疏松并具有双重血液循环。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C):是指在某些致病因素作用下,机体凝血系统被激活,大量可
溶性促凝物质入血,而引起的以凝血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病理过程。
FDP:是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英文缩写简称。是纤维蛋白在纤溶
酶的作用下被裂解成的大小不等的多肽物质,具有强烈的抗凝作用,
并能增强组胺及激肽的作用(使微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高),使出血加重。
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为DIC时出现的特殊类型的贫血,除具
有一般溶血性贫血特点外,在外周血涂片中可见特殊形态的红细胞,
统称为红细胞碎片,临床表现为进行性贫血。休克肺:严重休克病人
可出现进行性缺氧和呼吸困难,造成低氧血症性呼吸衰竭,称为休克
肺。
MDF:休克时内脏缺血,尤其是胰腺缺血,其外分泌腺细胞内溶
酶体破裂释放出的组织蛋白酶分解组织蛋白而产生心肌抑制因子
(MDF)。MDF是一种活性的小分子多肽,由3-4个含硫氨基酸组成,
入血后可抑制心肌收缩,使腹腔内脏小血管收缩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
功能受抑制。水肿:水肿是一种基本病理过程,表现为人体血管外组
织间隙或体腔内液体积聚过多。炎症:炎症是机体对各种致炎刺激物
引起的损害所发生的一种以防御为主的复杂过程,是极为常见和重要
的基本病理过程。
变质:炎症局部组织所发生的各种变性和坏死统称为变质。
炎症介质:是指炎症过程中产生的、参与或引起炎症反应的化学
物质,故亦称化学介质。渗出液:炎症时渗出的液体,称为渗出液。
泡沫细胞:巨噬细胞吞噬许多脂质时,其胞浆充满脂质空泡,称
为泡沫细胞。
坏疽性炎:在严重变质而发生广泛坏死时,坏死组织可被腐-败细
菌侵入,使坏死组织发生腐-败性分解,质地软似牙膏,色灰绿,发恶
臭,称为腐-败性炎或坏疽性炎。
假膜性炎:纤维素性炎发生在粘膜时,渗出的纤维素、白细胞和
其下的坏死粘膜组织形成一层灰白色的膜状物,称为假膜。因此,发
生在粘膜的纤维素性炎又称假膜性炎。
绒毛心:在心包膜的纤维素性炎,由于心脏的搏动,渗出在外膜
上的纤维素,随着心脏跳动,
被扯拉成绒毛状,称为绒毛心。
蜂窝织炎:为发生在疏松结缔组织的一种弥漫性化脓性炎,多发
生于皮下组织及肌肉间等处。炎区有大量白细胞渗出于组织成分之间,
组织被脓液分割,状如蜂窝,故称蜂窝织炎。脓肿:为局限性化脓性
炎,伴有脓腔形成,多见于皮下组织、肺、肝、脑等处,主要由金黄
色葡萄球菌引起。
窦道:(又称脓窦)是指组织深部的脓肿,逐渐向表面蔓延,形
成一个向外排脓的盲端管道。瘘管:在消化道、呼吸道或身体其它自
然管道附近的脓肿能像内和向外同时发展,向内穿通管道,向外开口
于皮肤或贯通于两个有腔脏器之间,形成两个以上出口,这种管道称
为瘘管。卡他性炎:为发生在呼吸道、胃肠道等处粘膜的较轻的渗出
性炎症。由于粘膜腺体受刺激而分泌大量粘液,故渗出物有经管道向
外排流的特点。因此称为卡他性炎。
肉芽肿:属特异性增生性炎,病程呈慢性经过,其特点为巨噬细
胞增生形成境界清楚的结节状病灶,称为肉芽肿。
败血症:细菌入血并在血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起的全身病
理症状和病理变化。
狼疮小体(LE小体、苏木素小体):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有
多种自身抗体,95%以上病人抗核抗体阳性。抗核抗体并无细胞毒性,
但可攻击细胞核,使其碎裂崩解而形成游离的染色均匀的小体,称为
狼疮(LE)小体。在HE染色切片中呈紫红色或紫色,又称为苏木素小体。
狼疮细胞(LE细胞):狼疮小体对中性白细胞和巨噬细胞有很强的趋
化性,可被其吞噬于胞浆中,并将细胞和挤在一旁,称为狼疮细胞。
类风湿因子:感染因子(如病毒、支原体等)进入人体后,其所含成
分与滑膜细颁奖词的写法 胞结合而改变其抗原性成为自身抗原,刺激机体免疫系统
产生抗体(IgG)。同时进一步使IgG分子的`Fc片段结构发生改变,这
种变性IgG又激发另一种抗体(IgM)产生,即类风湿因子(rheumatoid
factor,RF)。
异型性:是指肿瘤的实质在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上皆与其发源的
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差异。它反映了肿瘤的分化程度(即成熟程度)。
判明异型性是区别良、恶性肿瘤的主要组织学根据。间变:恶性肿瘤
细胞具有高度异型性,称为间变。
转移:恶性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被带
至它处而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类型的继发性肿瘤称为转移。
癌: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为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多见于老年人。灰白色、质硬。镜下实质呈巢状或索状,与间质分界
清楚。早期多经淋巴道途径转移。
肉瘤: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为肉瘤。多见于年轻人。灰红色,
湿润,鱼肉状。镜下实质与间质界限不清。多经血道途径转移。
癌前病变:是指某些具有癌变倾向的良性病变,如长期未治愈即
可能转变为癌。举例:
原位癌、浸润性癌:早期癌变仅限于上皮层而未突破基底膜者,
称为原位癌。若癌继续发展,突破基底膜而浸润至真皮或粘膜下层时,
则称为浸润性癌。
非典型增生:是指上皮细胞的异常增生,增生的细胞大小不一,
形态多样,排列较乱,核大而深染,极性消失。一般仅累及鳞状上皮
深部的1/3~2/3处。如累及上皮全层,则成为原位癌。
恶病质:恶性肿瘤患者晚期可发生严重消瘦、无力、贫血、全身
衰竭、皮肤干枯呈黄褐色,称为恶病质。
癌珠: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癌巢中心常可见层状角化物质,称为角
化珠或癌珠。
实性癌:(单纯癌)腺上皮癌的一种,分化低而呈实体性癌巢,
无腺腔样结构。癌细胞异型性明显,核分-裂象多见,恶性程度高。其
中癌巢小且较少而间质结缔组织多者质地硬称为硬癌。癌巢较大较多
而间质结缔组织少者,质地软如脑髓,称为软癌或髓样癌。
心绞痛:由于心脏急性暂时性缺血缺氧所致的以胸痛为特点的临
床综合征称心绞痛。心肌梗死:心肌由于严重持续性缺氧而引起的坏
死称为心肌梗死。
风湿细胞:风湿小体中的一种主要细胞成分,胞浆丰富,嗜碱性,
单核或多核,核大呈空泡状,核膜清楚,染色质集中于核中央,纵切
面如毛虫状,横切面如枭眼状。
风湿小体:为风湿病特征性增生病变,多发于心肌间质、心内膜
下和皮下的结缔组织,略呈梭形,中心为纤维素样坏死灶,周围有风
湿细胞增生及少量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向心性肥大(近心性肥
大):由于心脏后负荷过重,使心肌纤维直径增粗,长度增加,体积
增大,且不伴心腔扩大,称为向心性肥大。肥大的心肌能够更有力地
收缩,具有明显的代偿作用。
离心性肥大(远心性肥大):伴有心腔显著扩张的心肌肥大,称
远心性肥大。常见于慢性容量负荷增加的情况下,为心力衰竭之表现,
此时心肌失去弹性。
结核结节:是结核病以增生为主的特征性病变。由类上皮细胞、
朗罕斯巨细胞以及外周聚集的淋巴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构成的结核性肉
芽肿。当变-态反应较强时,结节中央常出现干酪样坏死。
结核球:又称结核瘤,是一种孤立的纤维包裹性干酪样坏死灶。
多为单个,偶见多个,常位于肺上叶。直径2-5cm。
毛玻璃样肝细胞:乙肝病毒携带者和慢性持续性肝炎患者肝细胞
胞浆内含有大量乙型肝炎的表面抗原(HBsAg),在光镜下HE染色
可见胞浆中充满淡伊红色细颗粒状物质,不透明呈毛玻璃样,称为毛
玻璃样肝细胞。
桥接坏死:病毒性肝炎时,小叶中央静脉与汇管区之间或两个中
央静脉区之间出现的相互连接的肝细胞坏死带没什么大不了歌词 称为桥接坏死。
碎片样坏死:病毒性肝炎时,小叶周边的肝细胞发生坏死,干细
胞界板被破坏,坏死组织呈碎片状,称碎片样坏死。
假小叶:肝硬变时,正常肝小叶结构被破坏,代之以由大量纤维
组织围绕、大小不等、圆形或椭圆形的肝细胞团。这些细胞团并非原
来的肝小叶,而是广泛增生的纤维组织将原来的肝小叶分隔、包绕、
改建而成,故称为假小叶。其结构特征为:肝细胞索排列紊乱,呈不
规则的结节状。小叶中央静脉偏位、缺失、或有两个以上。肝细胞变
性、坏死和再生同时存在。假小叶周围有纤维组织包绕,其内有不同
程阿弥陀佛头 度的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和小胆管增生(淤胆、伪胆管)。
门脉高压症:是门脉系统压力增高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肝硬
变为最主要原因,其他如肝癌、肿瘤压迫门静脉或血栓阻塞亦可引起。
肝性脑病:是指继发于严重肝脏疾患发生肝功能衰竭时,出现的
一系列精神、神经的综合病
症。
假性神经递质:苯乙醇胺和羟苯乙醇胺的化学结构与正常神经递
质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非常相似,能替代部分正常的神经递质巨伞下的城市 ,但
其生物效应远不如正常神经递质,故称此胺类为假性神经递质。
毛细血管内增生:以基底膜划线,肾小球基底膜以内的细胞成分
(包括内皮细胞的系膜细胞)增生称为毛细血管内增生。
毛细血管外增生:以基底膜划线,肾小球基底膜以外的细胞(主
要为球囊壁层上皮细胞)增生时可形成新月体,称毛细血管外增生。
原位免疫复合物: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出现在血液循环
内,当抗体随血流流经肾小球时,与毛细血管壁上相应的抗原结合,
形成原位免疫复合物
肾小球集中现象:慢性硬化性肾小球肾炎时,大量肾小球发生纤
维化及荸荠怎么做好吃 玻璃样变性,其所属的肾小管萎缩、消失,由于简质纤维组织
的收缩,使病变的肾小球互相靠近密集,称肾小球集中现象。
新月体:由增生的球囊壁层上皮细胞和渗出的单核细胞组成,堆
积成层,在肾球囊内毛细血管丛周围形成新月形结构或环状结构,称
为新月体或环状体。
肾功能不全:当各种不同原因引起肾功能障碍时,体内发生代谢
产物蓄积、水及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肾脏内分泌功能障碍等一系
列病理变化,称为肾功能不全。
急性肾功能衰竭:是各种病因引起肾脏泌尿功能急剧障碍,机体
内环境发生严重紊乱的综合病症。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指各种肾脏疾病的晚期,由于肾实质的进行
性破坏,肾单位逐渐减少,不足以充分排出代谢废物和维持内环境的
恒定,导致体内代谢产物蓄积,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紊乱以及肾脏
内分泌功能障碍的综合病症。
氮质血症:由于肾脏不能充分排出体内蛋白质代谢产物,故血中
尿素、肌酐等非蛋白含氮物质可明显增高,称为氮质血症。严重时可
引起尿毒症。
尿毒症:急慢性肾功能衰竭发展的最严重阶段,由于大量终末代
谢产物潴留,体内出现多种尿毒症毒素,从而引起全身各系统器官中
毒的综合征。
伤寒肉芽肿:伤寒细胞聚集成堆,形成小结节状病灶,称伤寒肉
芽肿,为伤寒的特征性病变。树胶肿:为梅毒的一种特殊性肉芽肿,
又称梅毒瘤,其质韧有弹性,似树胶,故称树胶肿。脑膜刺激征:是
脑膜病变所引起的一系列症状,表现为颈项强直、克氏征阳性,角弓
反张等。
【病理学重点及名词解释】
本文发布于:2023-03-20 14:36:1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29417315192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血栓形成名词解释.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血栓形成名词解释.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