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原⽂及翻译赏析15篇
《春⽇》原⽂及翻译赏析1
春⽇偶作
西园⼀曲艳阳歌,扰扰车尘负薜萝。
⾃欲放怀犹未得,不知经世竟如何?
夜闻猛⾬判花尽,寒恋重衾觉梦多。
钓渚别来应更好,春风还为起微波。
翻译
在西园听⼀曲艳阳之歌,京城扰扰车尘让⼈深负隐逸之志。
虽然想要放宽⼼怀但难以遂愿,⽽经世的愿望也不知究竟能否实现。
听到夜⾬强劲⽽势猛,预⽰且判定着花残落尽,春夜寒冷夜晚更长,贪恋重衾觉得梦多。
想别后钓渚春⾊应该⽐以前更好,春风在⽔⾯吹起微波。
注释
西园:泛指,未必与曹植兄弟及邺中诸⼦同游之“西园”。
艳阳歌:犹《阳春》曲。⼀说泛指春之歌。
薜萝:薜荔和⼥萝,喻指隐⼠之服。负薜萝,即怀有隐逸之志。
放怀:开怀,放宽⼼怀。
经世:治理国事。
判:判断,断定。俗作“拚”。
衾:被⼦。⼀作“裘”。
钓渚:当指作者鄠杜郊居旁的垂钓处。
创作背景
此诗为作者于春⽇艳阳之候,有感于⾃⼰仕隐两失⽽抒写苦闷之作。其具体创作年份难以考证。
赏析
诗⼈于三春时节,闻西园艳阳之歌,深感春光烂漫,当尽情享受,奈⼰则困居长安,⽬睹车尘扰
扰,深有负于夙昔隐遁⼭林之志。虽⾃欲放宽⼼怀,不计名利得失,然犹未能;⽽经世之志愿固不知究
竟能否实现。三四句⼀纵⼀收,⼀宕⼀抑,极有笔意、情致。五六句写春夜闻猛⾬,判定花已凋尽,春
寒夜长,恋重衾⽽梦多,系写困居长安之苦闷⽆聊意绪。尾联“钓渚”应⾸联“薜萝”,暗⽤东汉初期隐⼠
严⼦陵隐居垂钓于浙江省富春⼭七⾥濑事。钓渚春好,风起微波,固不如归隐鄠郊旧墅(温庭筠故宅)
也。语淡荡⽽有致。此诗纯⽤⽩描,转折如意,风格类似义⼭之《即⽇》(⼀岁林花即⽇休),见温诗
《春⽇》原⽂及翻译赏析15篇
不仅有秾艳⼀格。
有⼈认为“西园⼀曲艳阳歌”于此诗中未必是歌颂阳春时节之美好。“艳阳”⼀词诚有歌颂明媚春天之
意,然⽽细味此处之“艳阳”,似给⼈⼀种燥热烦愁之感。于⾼照的艳阳之下,⼀般⼈⼤概都是⼀副眯眼
皱眉的表情,其实也是⼀种苦态。⽽与下句“扰扰车尘”连看,则正符合温庭筠此时烦躁⼜⽆奈的情绪。
再观末句,俨然⼀幅云淡⽔清、宁静致远的画卷,⼤概这才是温庭筠所向往的隐逸之境,⽽西园艳阳春
景恐未必是。
《春⽇》原⽂及翻译赏析2
胜⽇寻芳泗⽔滨,⽆边光景⼀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万紫千红总是春。
——宋代朱熹《春⽇》
译⽂
风和⽇丽之时泗⽔的河边踏青,⽆边⽆际的风光焕然⼀新。
谁都可以看出春天的⾯貌,春风吹得百花开放、万紫千红,到处都是春天的景致。
注释
春⽇:春天。
胜⽇:天⽓晴朗的好⽇⼦,也可看出⼈的好⼼情。
寻芳:游春,踏青。
泗⽔:河名,在⼭东省。
滨:⽔边,河边。
⽆边:⽆边⽆际。
光景:风光风景。
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东风:春风。
赏析
此诗表⾯上看似⼀⾸写追诗,描绘了春⽇美好的追致;实际上是⼀⾸哲理诗,表达了诗⼈于乱世中
追求圣⼈之道的美好愿望。全诗寓理趣于形象之中,构思运笔堪称奇妙。
⾸句“胜⽇寻芳泗⽆滨”:“胜⽇”,点明天时;“泗⽆滨”点明地点;“寻芳”,点明主题。⼀句中分三层
叙说,特别是以“泗⽆滨”结⽳,是作者的有意安排。“寻”字不仅写出作者逸兴,也给诗歌添了不少情
趣。
次句“⽆边光追⼀时新”,描写观赏春追中获得的初步印象。“⽆边光追”逆承⾸句“胜⽇寻芳”,说寻芳
的结果。⽤“⽆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追物。“⼀时新”,既写出春回⼤地,⾃然追物焕然⼀新,也
写出了作者郊游时⽿⽬⼀新的欣喜感觉。这⾥不做细碎描写,不在⼀草⼀的⼀⽯上做剪贴,⽽是从极⼴
⼤的空间落笔。
后两句⽤形象的语⾔,具体描绘了光追之新,抒写了寻芳所得。“等闲识得东风⾯”,句中的“识”字
承⾸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意谓胜⽇寻芳,本不期望有⽆
边光追的所得,今既有如此新鲜感受,不禁欢欣雀跃。“东风⾯”,把春⽓、春追形象化了,拟⼈化了,
把“识”字落到实处。
末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追象全是由春光点染⽽到的,⼈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
了春天,感受到了春天的美。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此句的“万紫千红”近承“东
风⾯”,远承“⽆边光追”,对偶修辞,意象⾊彩强烈。诗以“总是春”收官,都落到“春⽇”上。
从字⾯上看,这⾸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之滨,⽽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
⼈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的“泗⽆”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
时孔⼦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之道。“⽆边光追”所⽰空间
极其⼴⼤,就透露了诗⼈膜求圣道的本意。“东风”暗喻教化,“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将圣
⼈之道⽐作催发⽣机、点燃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哲理诗⽽不露说理
的痕迹,这是朱熹的⾼明之处。
《春⽇》原⽂及翻译赏析3
春⽇
⼀春略⽆⼗⽇晴,处处浮云将⾬⾏。
野⽥春⽔碧于镜,⼈影渡傍鸥不惊。
桃花嫣然出篱笑,似开未开最有情。
茅茨烟暝客⾐湿,破梦午鸡啼⼀声。
玉米面花卷 古诗简介
《春⽇》是北宋诗⼈汪藻创作的⼀⾸七⾔律诗。这⾸诗通过对春⽇出游的见闻感受的描写,描绘了
⼀幅优美的春⽇图,表达了作者对⾃然美景的喜爱。
翻译/译⽂
整个春⽇⼤概都没有连续⼗天清明⽆⾬的⽇⼦,到处都是在天上的云彩携带着⾬⽔漂浮⽽⾏。野外
⽥⾥的⼀潭绿油油的春⽔⽐镜⼦还要碧绿光亮,古渡⼝边⼈经过时⽔边的鸥鹭却⾃在不受惊吓。篱笆外
将开未开的桃花探头伸出,看上去是如此嫣然含情。草屋顶烟⾬靡靡,打湿了⾏客的⾐裳,午后鸡鸣⼀
声将⼈从闲梦中唤引回了现实。
注释
⑴嫣然:美好貌。
⑵茅茨:茅草屋顶。烟暝:烟⾬迷蒙。
创作背景
这⾸诗约作于崇宁(1102-1106年)年间,作者任职宣州之时,⼀个春⽇⾥,作者游览美景⽽作此
诗。
赏析/鉴赏
汪藻此诗,把春⽇出游的见闻感受次第展开,胜境纷呈叠出。⼊笔写难得的好天⽓,转出野⽥春
⽔,然后⼜转出渡头⽔鸟嬉游,再转出⽵篱茅舍风光,夭桃含笑情态;⼜转出雾⽓迷蒙,沽⾐微湿,天
⾊似瞑,引得午鸡引吭啼鸣。⽆数富于诗情的⽚段,构成了逝通的春游长卷,盎然春意有着强烈的吸引
⼒。
这些景⾊诚然⼗分宜⼈,表⾯上诗中景物各⾃分⽴,似乎缺少勾连,很难形成⼀个整体。事实上,
诗⼈⽤的是⼀种近乎现代戏剧中的“情意结构”⼿法,即⼜靠情节连系,⽽以⼼中清意活动流贯全篇,似
断实连,另是⼀种独特的章法。⾸句开门见⼭,表⽰春⽇多⾬,次句具体描绘,补⾜上句之意。春⽇多
⾬,早拟出游⽽苦⽆佳⽇;好容易才盼得放晴,⾜遂夙愿,作者⼼情之欣喜可见。多⾬之⽇终得放晴的
欣欣情意笼置全诗,形成了⼀条线索。野⽥春⽔映映,⼀碧如镜,固然赏⼼悦⽬;渡边素描简单图片 鸥鸟忘机,与⼈
相亲相近,⾃有物我欣然之趣;篱间夭桃临风,似开未开,嫣然含笑,更觉深情。茅茨⼈家,柳昏烟
暝;迷蒙雾⽓,沾⾐欲湿;意境朦胧优美。作者忽闻⼀声鸡鸣,更觉宁静安谧。全诗镜头累换,⽽诗⼈
⼼情之欣悦,感受的新鲜,则回环相贯。清词丽句,信⼿组合,皆成妙谛。⽆怪乎张世南《游宦纪闻》
说此诗是汪藻幼年之作,诗⼈早年诗学江西派,此诗通篇⽤拗句,全法黄庭坚,然⽽拗峭之中,⾃具清
丽之致,可谓刚外柔中。⽤笔之劲健不及黄,⽽温润则过之。纪昀、吕留良分别评此诗“雅健”、“有
⾻”,实⾜以当之⽽⽆愧。
名家评价
张世南《游宦纪闻》:“此诗⼀出,为诗社诸公所称。”
纪昀《武英殿丛书浮溪集》:“汪诗深醇雅健。”
吕留良《宋诗钞浮溪集》序:“汪诗⾼华有⾻,兴寄深远。”
《春⽇》原⽂及翻译赏析4
眼⼉媚迟迟春⽇弄轻柔朱淑真
迟迟春⽇弄轻柔,花径暗⾹流。清明过了,不堪回⾸,云锁朱楼。
午窗睡起莺声巧,何处唤春愁?绿杨影⾥,海棠亭畔,红杏梢头。
【译⽂】
春⽇暖暖的阳光,像在抚弄着杨柳轻柔的枝条,在花园的⼩径上,涌动着浓浓的⾹⽓。可过了清明
节天却阴了起来,云雾笼罩着红楼,好似是把它锁住,那往事,真是不堪回⾸!
午睡醒来,听到莺⼉美妙的鸣叫声,却⼜唤起了我的春愁。这莺⼉却在哪⾥呢?是在绿杨影⾥,是
在海棠亭畔,还是在红杏梢头?
【注释】
眼⼉媚:词牌名,⼜名《秋波媚》。双调四⼗⼋字,前⽚三平韵,后⽚两平韵。
迟迟:阳光温暖、光线充⾜的样⼦。
轻柔:形容风和⽇暖。
花径:花间的⼩路。
暗⾹:指幽⾹。
朱楼:指富丽华美的楼阁。
梢头:树枝的顶端。
【赏析】
朱淑真是⼀位多愁善感的⼥词⼈,这⾸词写⼀位闺中⼥⼦(实际上是作者⾃⼰)在明媚的春光中,
回⾸往事⽽愁绪万端。
上⽚“迟迟春⽇弄轻柔,花径暗⾹流”两句,描绘出⼀幅风和⽇丽,花⾹怡⼈的春⽇美景。“迟迟春
⽇”语出《诗经七⽉》“春⽇迟迟”,“迟迟”指⽇长⽽暖。“弄轻柔”三字,⾔和煦的阳光在抚弄着杨柳的柔
枝嫩条。秦观《江城⼦》词:“西城杨柳弄春柔。”“弄”字下得很妙,形象⽣动鲜明。
对此良⾠美景,主⼈公信步⾛在花间⼩径上,⼀股暗⾹扑⿐⽽来,令⼈⼼醉,春天多么美好啊!但
是好景不长,清明过后,却遇上阴霾的天⽓,云雾笼罩着朱阁绣户,犹如给⼥主⼈公的内⼼罩上了⼀层
愁雾,使她想起了⼀段不堪回⾸的伤⼼往事。
看来开头所写的春光明媚,并不是眼前之景,⽽是已经逝去的美好时光。不然和煦的阳光与云雾是
很难统⼀在⼀个画⾯上,也很难发⽣在同⼀时间内。“云锁朱楼”的“锁”字,是⼀句之眼,它除了给读者
云雾压楼的阴霾感觉以外,还具有锁在深闺的⼥⼦不得⾃由的象喻性。“锁”字蕴含丰富,将阴云四布的
天⽓、深闺⼥⼦的被禁锢和⼼头的郁闷,尽括其中。
下⽚着重表现的是⼥主⼈公的春愁。这种春愁是由黄莺的啼叫唤起的。⼤凡⼼绪不佳的⼥⼦,最易
闻鸟啼⽽惊⼼,故唐诗有“打起黄莺⼉,莫教枝上啼”之句。试想⼀个愁绪万端的⼥⼦,在百⽆聊赖之
时,只好在午睡中消磨时光,午睡醒来,听到窗外莺声巧啭。不禁唤起了她的春愁。黄莺在何处啼叫
呢?是在绿杨影⾥,还是在海棠亭畔,抑或是在红杏梢头呢?⾃问⾃答,颇耐⼈玩味。
这⾸词笔触轻柔细腻,语⾔婉丽⾃然。作者⽤鸟语花⾹来反衬⾃⼰的惆怅,这是以乐景写哀的⼿
法。作者在写景上不断变换画⾯,从明媚的春⽇,到阴霾的天⽓;时间上从清明之前,写到清明之后;
有眼前的感受,也有往事的回忆。既有感到的暖意,嗅到馨⾹,也有听到的莺啼,看到的⾊彩。通过它
们表现⼥主⼈公细腻的感情波澜。
下⽚词的⾃问⾃答,更是妙趣横⽣。词⼈将静态的“绿杨影⾥,海棠亭畔,红杏梢头”,引⼊黄莺的
巧啭,静中有动、寂中有声,化静态美为动态美,使读者仿佛听到莺啼之声不断地从⼀个地⽅流播到另
⼀个地⽅,使鸟啼之声富于⽴体感和流动感。这是⾮常美的意境创造。
以听觉写鸟声的流动,使⼈辨别不出鸟鸣何处,词⼈的春愁,也像飞鸣的流莺,忽⼉在东,忽⼉在
西,说不清准确的位置。这莫可名状的愁怨,词⼈并不说破,留给读者去想象,去补充。
【创作背景】
朱淑真是中国宋代著名⼥词⼈,与李清照“差堪⽐肩”,并称“词坛双壁”。其虽家世显赫,婚姻却⼗
分不幸,她⼜是⼀个多愁善感的⼈,多才多艺的她只能将愁思寄予词的写作。词率性凄清,清空柔媚,
感情真挚,情韵俱胜,此词正是其词风格的写照。
【作者简介】
朱淑真(约1135~约1180),号幽栖居⼠,宋代⼥诗⼈,亦为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作家
之⼀。南宋初年时在世,祖籍歙州(治今安徽歙县),《四库全书》中定其为“浙中海宁⼈”,⼀说浙江
钱塘(今浙江杭州)⼈。⽣于仕宦之家。夫为⽂法⼩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睦,终致其抑郁早逝。⼜
传淑真过世后,⽗母将其⽣前⽂稿付之⼀炬。其余⽣平不可考,素⽆定论。现存《断肠诗集》、《断肠
词》传世,为劫后余篇。
《春⽇》原⽂及翻译赏析5
春⽇独酌⼆⾸
东风扇淑⽓,⽔⽊荣春晖。
⽩⽇照绿草,落花散且飞。
孤云还空⼭,众鸟各已归。
彼物皆有讬,吾⽣独⽆依。
对此⽯上⽉,长歌醉芳菲。
我有紫霞想,缅怀沧州间。
且对⼀壶酒,澹然万事闲。
横琴倚⾼松,把酒望远⼭。
长空去鸟没,落⽇孤云还。
但悲光景晚,宿昔成秋颜。
翻译
东风吹来了美好之⽓,⽔与树⽊荣耀着春天的光辉。
太阳照耀着绿草,花⼉在枝头散落飘飞。
孤云在⽇暮时还回空⼭,众鸟也各⾃还巢⽽归。
这些物体都有所寄托,我的残⽣却孤独⽆依。
对着这映在⽯上的⽉光,⽆奈何只有在芳草中长歌沉醉。
我曾有修炼成仙的向往,也缅怀隐居江湖之间。
现在惟有对着⾯前的这壶酒,淡然万事⽽落得孤闲。
倚着⾼松且将弦琴横放,把着酒杯伫望着远⼭。
飞鸟在长空中飞尽,孤云在落⽇中回还。
只是悲伤我⽼衰如同这光景已晚,转眼间已成了凋悴的容颜。
注释
⽔⽊句:咸本作⽔本。误。春晖,《太平御览》卷九九⼆晋傅咸《款冬花赋》:“华艳春晖,既丽
且姝。”
彼物⼆句:陶渊明《咏贫⼠》
诗:“万族各有讬,孤云独⽆依。”
歌醉:萧本、⽟本、郭本、刘本、严评本、全唐诗本、王本俱作醉歌。
全唐诗本注云:“⼀作歌醉。”
紫霞想:谓升仙。陆机《前缓声歌》:“轻举乘紫霞。”
沧州间:谓隐居江湖。
且:萧本、⽟本、郭本、刘本、朱本、严评本、全唐诗本俱作思。
全唐诗本注:“⼀作且。”
光:朱本作佳。
宿昔:早晚之意,谓时间短暂。《晋书裴楷传》:“虽车马器服,宿昔之间,便以施诸贫乏。”秋
颜,⽼衰的容颜。
创作背景
唐肃宗上元⼆年(761年)冬李⽩因贫病来投当涂令李阳冰,次年初春,病稍好转,起居有能,但
终因年⽼、求仙不得⽽产⽣“吾⽣⽆依”的孤独。这组诗即创作于此时。詹本云:“第⼆⾸云:‘但悲光景
晚,宿昔成秋颜。’似中晚年之作。安注系此诗于开元⼆⼗五年,谓:‘似本年闲居安陆时作。’恐⾮。”
赏析
这两⾸诗抒写诗⼈对美好春光的爱惜之情,表达了作者因年⽼求仙不得⽽产⽣的孤独之意。
第⼀⾸诗前四句写作者对春天美景的爱惜,也抒发作者对⽣命的感慨。东风吹来美好之⽓遍于天地
之间,树⽊在春光中欣欣向荣。灿烂的阳光照耀得芳草遍地⽣绿。但到了暮春之时,花朵散落飞扬,因
此感叹⾃然规律的不可转移。后六句从⽇暮时孤云众鸟各有所归,想到⾃然中的万物皆有所托,⽽⾃⼰
却漂泊⽆依。因此举杯对着⽯上之⽉,邀之共饮,以达长醉歌春⽇之芳菲。情调既是感伤,也是豁达。
第⼆⾸诗开头说⾃⼰原有隐居之意,想象⾃⼰对着⼀壶酒,过着闲云野鹤的⽣活。接着具体描绘隐
居的⽣活图景:“横琴倚⾼松,把酒望远⼭。长空去鸟没,落⽇孤云还。”这⼏句满含出世之意,甚似王
维的诗境。最后笔锋⼀转,发出时光易逝、⽣命苦短的感叹,隐含了理想抱负难以实现的悲情。
《春⽇》原⽂及翻译赏析6
原⽂
《春⽇⼭中对雪有作》
⽵树⽆声或有声,霏霏漠漠散还凝。
岭梅谢后重妆蕊,岩⽔铺来却结冰。
牢系⿅⼉防猎客,满添茶⿍候吟僧。
好将膏⾬同功⼒,松径莓苔⼜⼀层。
翻译
雪花打在⽵丛和树枝上,不时发出沙沙响声;浓密的雪⽚从空中飘落下来,聚集在地⾯上。
岭头的梅花已经凋谢,现在⼜好像重新开放了;⼭岩积雪融化后的流⽔,却⼜结成寒冰。
要把驯养的⼩⿅栓牢,严防它们乱跑⽽被雪天打猎的⼈捉去;将煮茶的壶⽔添满,等候⼭寺的僧⼈
共同品尝、吟诗。
可以将春雪同春⾬的功劳相⽐;春雪过后,松间⼩路上的莓苔,将会更加浓密。
注释
霏霏漠漠:形容雪花密⽽⽆声。
散:飘散,指空中的雪。
凝:凝结、凝聚,指飘落后的雪。
重妆蕊:指雪凝结在花谢后的梅枝上,好像梅花⼜重新开放了⼀样。
岩⽔:⼭岩积雪融化后的流⽔。
⿅⼉:驯养的⼩⿅。
猎客:打猎的⼈。
⿍:古时⼀种炊器,多为三⾜两⽿的青铜制品。
僧:和尚。
⾬:滋润⼟地的⾬⽔。
功⼒:功能,功劳。
莓:植物名,果实⼩,花托球形。
苔:植物名,根、茎、叶的区别不明显,⽣在潮湿的地⽅。
赏析
这⾸咏雪诗,紧扣诗题中的“春⽇"、“⼭中"描绘,点明了时间地点与环境状况,形成了⼀幅别具特
⾊的⼭村春雪景图。
⾸联第⼀句写春雪落⽵丛,“⽆声”之中仿佛“有声",把春雪的那种温柔,缠绵和细密,写的惟妙惟
肖,韵昧很浓。⾸联第⼆句写春雪的“霏霏漠漠"及其“散”、“凝”的形态,把雪花密⽽⽆声的那种状态写的
⼗分逼真,“散”和“凝”这⼀组反义词同时加在了雪花的描述上,直接从状态上突出了雪花“似松⾮松,似
散⾮散”的特点,⽭盾⽽⼜统⼀,这样的雪才富有特⾊。
颔联,第三句中的“重妆蕊",“妆蕊”本就是⽤来描写梅花的,⽽作者所⾯对的却是雪⽩洁净的雪
花,冬天刚刚过去,梅花早已凋零,⽽作者在这⾥点睛⼀笔,⽣动地再现了春雪缀满枝头,宛如梅花再
放的景象,与“忽如⼀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千古名句有异曲同⼯之效。第四句中的“却结冰",
写出了春雪带来的春寒,连⼭岩积雪融化后的流⽔都⼜重新结冰,作者以写实的⼿法再现了当时的天⽓
状况,为当时景⾊的⼤环境坐下了铺垫,不得不说,作者在词语的拿捏,内容的安排⽅⾯是下了⼀番苦
⼯的。
颈联,第五、六两句则是平铺直叙地描写了春雪中的⼈事活动:系⿅防猎客、添茶候吟僧。看似普
普通通的乡家活动,却在这⾥赋予了雪景的⼀种动感,动静结合,从朴实中见真感情,使整篇诗欣赏起
来更富有真实感,同时也增强了诗歌的可读性,充分体现了⼭村农家的特点,诗中所描绘的这幅春⽇雪
景也因这⽣动的农家描写⽽显得更加有⽣命⼒。
尾联写春雪滋润万物的功⼒可以与春⾬相等,给⼭间松径带来⼀⽚⽣机。春⾬素来有“随风潜⼊
夜,润物细⽆声”的赞美,⽽此处,作者直抒胸臆,“同功⼒”三个字将春雪对⼤地做的贡献直接提升到了
与春⾬等价的⾼度,表达了作者对春雪的⽆尽喜爱与赞美之情。最后⼜⽤了“松径”和“莓苔”两个意象将
春雪所作的贡献具体化,正是因为春雪的滋润,这两种植物才会“⼜⼀层”,更加有⼒地论证了作者的观
点,在此处,也可见作者逻辑之严谨,思维之紧密。全诗以写景为主,虽⽆华丽之辞藻,却有真实之感
情,形象⽣动地再现了春雪之后⼭村所特有的清新、闲适、淡泊的特⾊,全诗读来朗朗上⼝,读者细细
品味之时,脑袋中就能浮现出那样⼀番雪景,雪景⽆限风光,着实令⼈神往。
创作背景
诗⼈⾝处唐末乱世,王室的⽣活则越来越奢侈糜。.百姓们处在暗⽆天⽇、⽔深⽕热的境地。诗⼈
⼀⽣过着穷困潦倒的⽣活,对劳动⼈民和现实⽣活有⼴泛的接触。他作此诗,实际上是借此乡村美景,
反衬乱世不平,从中可以品味出诗⼈对下层⼈民的关注和同情。
《春⽇》原⽂及翻译赏析7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
时⼈不识余⼼乐,将谓偷闲学少年。
《春⽇偶成》韵译
云⼉淡,风⼉轻,时近春⽇中午,傍着花,随着柳,我向河岸漫步。
春游愉悦的⼼情呀,⼈们并不了解,于是说我忙⾥偷闲,强学少年童。
《春⽇偶成》散译
接近正午时分,天上飘着淡淡的云,偶尔刮起⼀阵微风。穿⾏于花柳之间不知不觉来到了前⾯的河
边。
旁⼈不知道此时此刻我内⼼的快乐,还以为我在学少年模样趁着⼤好时光忙⾥偷闲呢。
《春⽇偶成》注释
偶成:偶然写成。
云淡:云层淡薄,指晴朗的天⽓。
午天:指中午的太阳。
傍花随柳:傍随于花柳之间。傍,靠近,依靠。随,沿着。
川:瀑布或河畔。
时⼈:⼀作“旁⼈”。余⼼:我的⼼。余:⼀作“予”,我。
将谓:就以为。将:乃,于是,就。
偷闲:忙中抽出空闲的时间。
《春⽇偶成》赏析
这是⼀⾸即景诗,描写春天郊游的⼼情以及春天的景象,也是⼀⾸写理趣的诗,作者⽤朴素的⼿法
把柔和明丽的春光同作者⾃得其乐的⼼情融为⼀体。开头两句写云淡风轻、繁花垂柳,⼀⽚⼤⾃然的郁
勃⽣机;第三句是诗意的转折和推进,第四句更进⼀步说明⾃⼰并⾮学少年偷闲春游,它所要表达的是
⼀种哲理,以及对⾃然及宇宙的认识。
“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看似⼗分平淡,但如细细品味,却有⼏层意思在其中。其
⼀,写⾃⼰春游所见、所感。云淡风轻,傍花随柳,寥寥数笔,不仅出⾊地勾画出了春景,⽽且强调了
动感—和煦的春风吹拂⼤地,⾃⼰信步漫游,到处是艳美的鲜花,到处是袅娜多姿的绿柳,可谓“⼈在
图画中”。其⼆,着重写⾃⼰留连忘返的⼼情。这种⼼情主要是通过‘近午天”、“过前川”六字⾃然⽽然地
传达出来的。所谓“近午天”,并不是说⾃⼰时⾄中午才出来游春,⽽是⽤“近”来强调⾃⼰只顾春游忘了
时间,⽤⾃已的突然发现来表现⾃⼰沉醉于⼤⾃然的⼼情。同样,“过前川”也并不仅仅是简单地描写⾃
⼰向河岸漫步的情况,⽽是⽤“过”来强调⾃⼰在春花绿柳的伴随下“过”了前⾯的河流才发现⾃⼰只顾游
春,不知不觉已经⾛了很远很远。这样,这两句诗尽管描写的只是云风花柳等⾃然景观和作者喜爱它们
的⼼情,但其中更隐括着⼀种作者要忘世脱俗的⾼稚情调,正是这种情调,才使他⼏乎忘记了时间,忘
记了疲劳,达到了如醉如痴的境界。
时⼈不识余⼼乐,将谓偷闲学少年”,主要是诗⼈⾃⼰内⼼世界的直接抒发。本来,在云淡风轻的
⼤好春⾊中漫游,在春花绿柳的簇拥中陶冶⾃⼰的情性,这应该是⼗分⾃然的事,但是,在扼杀⼈们性
灵的封建时代,这似乎只应该是有些“狂”劲⼉的少年⼈才能千,⽽须眉长者只应该端然危坐,摆出⼀副
冷冰冰的⾯孔才⾏。然⽽,尽管程颢是⼀位著名的理学家,尽管他写这⾸诗时很可能已经是⼀位蔼然长
者,可他仍然⽆法抗拒⼤⾃然对他的吸引,做出⼀些为“时⼈”所不能理解的举动。这其中包括了他对⾃
然真性的追求和理解,同时也包括了他对⼀般“时⼈”的嘲笑与讽刺,既表现了他对⼦⼈⽣价值的另⼀种
认识,也表现出了他乐在其中,孤芳⾃赏的⾼雅。⾄此,⼀向被⼈们认为是道貌岸然的理学家也有意⽆
意地披露了他性格的另⼀个侧⾯:他不仅⽣活在令⼈窒息的“理”的世界中,还是⼀个对⼤⾃然充满感情
的活⽣⽣的⼈,只不过他的感情经常被“理”压抑和扭曲罢了。
全诗⾊泽协调,情景交融,表现了作者追求平淡⾃然、不急不躁的修⾝养性的性格⾊彩和⽔到渠成
的务实功夫,也表现了⼀种闲适恬静的意境。诗歌风格平易⾃然,语⾔浅近通俗。全诗写出了诗⼈怀念
少年时在故乡时的事情,表达了诗⼈⼼中对少年时代以及对故乡黄陂的怀念。
《春⽇偶成》创作背景
这⾸诗是作者任陕西鄠县主簿时春⽇郊游,即景⽣情所写。诗⼈是宋代有名的理学家,长期困在书
斋⾥,少有闲暇宽怀的时候。⼀旦回到⼤⾃然中,欣赏美好景致,便觉得格外爽快,怡然⾃得。
《春⽇》原⽂及翻译赏析8
春⽇与裴迪过新昌⾥访吕逸⼈不遇
桃源⼀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
到门不敢题凡鸟,看⽵何须问主⼈。
城上青⼭如屋⾥,东家流⽔⼊西邻。
闭户著书多岁⽉,种松皆⽼作龙鳞。
翻译
吕逸⼈隐居之地⽅,与尘俗世事隔绝。我专程来柳市南头访问吕逸⼈。
来访未遇主⼈,参观主⼈的住地环境何必询问主⼈。
城上的青⼭好像在室内⼀样,东邻流动的⽔流⼊西边邻居。
主⼈在这⾥著书⽴说的时问已经很长了,他亲⼿栽种的松树已经很⽼了,树的表⽪都象龙鳞⼀样。
注释
桃源:即桃花源,此指吕逸⼈隐居之处。
⼀向:从过去到现在的⼀段时间。
绝:断绝,隔绝。
风尘:指尘俗的世事。
柳市:汉长安地名。此亦借指吕逸⼈隐居之处。
隐沦:隐⼠,隐居之⼈。
题凡鸟:典出《世旅游项目策划 说新语简傲》。
看⽵:典出《晋书王羲之传》。作者在此⽤典,
也有两个意思:⼀是未见到主⼈;⼆是作者与主⼈不外,尽管主⼈不在家,仍可留下参观主⼈的住
地环境。
何须:何必,哪⾥还⽤。
屋⾥:室内。
闭户:闭门,关门。
种松:栽种松树。
龙鳞:谓古松躯⼲如龙鳞。这⾥⽤它来形容⽼松树的表⽪呈现出鳞的形状,很⽼了。
赏析
王维和裴迪是知交,早年⼀同住在终南⼭,常相唱和,以后,两⼈⼜在辋川⼭庄“浮⾈往来,弹琴
赋诗,啸咏终⽇”(《旧唐书王维传》)。新昌⾥在长安城内。吕逸⼈即吕姓隐⼠,事迹未详。这⾸诗
极赞吕逸⼈闭户著书的隐居⽣活,显⽰了作者艳羡“绝风尘”的情怀。
“桃源⼀向绝风尘,柳市南头访隐沦。”借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桃花源,⽐况吕逸⼈的住处,着
⼀虚笔。于长安柳市之南寻访吕逸⼈,跟⼀实笔。⼀虚⼀实,既写出吕逸⼈长期“绝风尘”的超俗⽓节,
⼜显⽰了作者倾慕向往的隐逸之思。
“到门不敢题鸟,看⽵何须问主⼈。”访⼈不遇,本有⽆限懊恼,然⽽诗⼈却不说,反⽽拉出历史故
事来继续说明对吕逸⼈的仰慕之情,可见其寻逸之⼼的诚笃真挚。“凡鸟”是“凤”字的分写。据《世说新
语简傲》记载,三国魏时的嵇康和吕安是莫逆之交,⼀次,吕安访嵇康未遇,康兄嵇喜出迎,吕安于
门上题“凤”字⽽去,这是嘲讽嵇喜是“凡鸟”。王维“到门不敢题凡鸟”,则是表⽰对吕逸⼈的尊敬。“看
⽵”事见《晋书王羲之传》。王羲之之⼦王徽之闻吴中某家有好⽵,坐车直造其门观⽵,“讽啸良久”。
⽽此诗“何须问主⼈”是活⽤典故,表⽰即使没有遇见主⼈,看看他的幽雅居处,也会使⼈产⽣⾼⼭仰⽌
之情。
上⼀联借⽤典故,来表⽰对吕逸⼈的敬仰,是虚写。“城上青⼭如屋⾥,东家流⽔⼊西邻”,写吕逸
⼈居所的环境,是实写。“城上”,⼀作“城外”。“青⼭如屋⾥”,⽣动地点明吕逸⼈居所出门即见⼭,暗⽰
与尘市远离;流⽔经过东家流⼊西邻,可以想见吕逸⼈居所附近流⽔淙淙,环境清幽,真是⼀个依⼭傍
⽔的绝妙境地。青⼭妩媚,流⽔多情。两句环境描写,⼀则照应开篇的绝风尘,⼆则抒写了隐逸⽣活的
情趣。
“闭户著书多岁⽉,种松皆作⽼龙鳞。”最后从正⾯写隐逸。吕逸⼈⽆求于功名,不碌碌于尘世,长
时间闭户著书,是真隐⼠⽽不是⾛“终南捷径”的假隐⼠,这就更为诗⼈所崇尚。松⽪作龙鳞,标志⼿种
松树已⽼,说明时间之长,显⽰吕逸⼈隐居之志的坚贞和持久,“⽼龙鳞”给“多岁⽉”作补充,并照应开
头的“⼀向绝风尘”,全诗结构严谨完整。
这⾸诗,句句流露出对吕逸⼈的钦羡之情,以⾄青⼭、流⽔、松树,都为诗⼈所爱慕,充分表现了
诗⼈归隐皈依的情思。描写中虚实结合,有上下句虚实相间的,也有上下联虚实相对的,笔姿灵活,变
化多端,既不空泛,⼜不呆滞,颇有情味。
《春⽇》原⽂及翻译赏析9
春⽇闻杜宇
杜鹃⽇⽇劝⼈归,⼀⽚归⼼谁得知。
望帝有神如可问,谓予何⽇是归期。
翻译
杜鹃鸣声凄厉,每天都在劝我归去。我的⼀⽚思乡之情这样深、这样痛。
如果有谁知道望帝有灵,那么可以问问他,希望他告诉我究竟何⽇是归期。
注释
杜宇:传说中的古蜀国国王。
杜鹃:鸟名,⼜叫杜宇、⼦规、布⾕鸟。相传是古时蜀王望帝(名杜宇)的魂魄所化。
其啼声有两个特点:⼀是连鸣不断,似泣似诉凄厉悲凉,民间有“杜鹃啼呜,泣⾎⽅⽌”的传说;⼆
是叫声恰似在说“不如归去”,因⽽⼈们⼜称之为“催归鸟”。
望帝:即远古蜀王杜宇。
神:神灵。
谓:告诉。
予:我。
创作背景
谢枋得曾于德祐元年以江东提刑、江西招谕使知信州。不久,元军破城,诗⼈亲故先后遇害,唯有
⽼母因年⽼免于⼀死。谢枋得饱尝家破⼈亡之苦,在长期奔波逃亡的过程中,抚今伤昔,将国破家亡的
沉重之感凝结于这⾸思乡之作之中。
赏析
谢枋得此诗,抓住了杜鹃鸟啼声的.这些特点来抒写⾃⼰的感情。其最成功之处在于⽤望帝的传说
来抒发⾃⼰彻⾻的思归之情,并把这种情绪描绘得缠绵往复,回肠荡⽓。
作者在⼆⼗⼋字的短短篇幅⾥,⾼度地集中题材。全诗紧紧围着⼀个⼈(作者⾃⼰)、⼀种物(杜
鹃)、⼀件事(归)展开。仅从字⾯上来看,四句中有两句出现了作者⾃⼰,两句出现了杜鹃鸟,三句
出现了“归”字。进⼀步研读,还发现其实四句都没有离开这⼈、物、事三者。这种反复吟唱的写法,类
似民歌中的复沓,仿佛仍有“杜鹃催⼈归,我归,我归,我归……”的旋律不断萦绕⽿际,律感强烈,引
起共鸣。
全诗的结构也⼗分巧妙。诗的开篇先⽤杜鹃催归起兴,并连⽤“⽇⽇”⼆字,⾜见此鸟之殷勤多情,
好像在说物有情⽽⼈⽆意。但接下来次句却说,我的归⼼如此急切,可惜⽆⼈知道,当然,杜鹃也是不
理解我的。这样⼀来便使起兴鹃鸣反倒成了铺垫,从⽽把作者思归的情绪推向了⾼潮。三、四句在前两
句的基础上进⼀步深化,使⼈与杜鹃之间形成直接联系,⽤⼈向物发问的⽅式表达作者对归期的盼望和
对可能出现的永⽆归期的忧虑。
通观全诗,这种由物(劝归)到⼈(思归),再由⼈(问归)到物(预⽰归期),最后仍然归结到
⼈(归期何时)的结构⽅式,在⼈、物、事三者之间构成循环不断的关系,极符合作者所要表达的缠绵
不绝、难解难断的思想感情。
《春⽇》原⽂及翻译赏析10
思帝乡春⽇游原⽂:
春⽇游,杏花吹满头。陌上谁家年少⾜风流?
妾拟将⾝嫁与⼀⽣休。纵被⽆情弃,不能羞。
思帝乡春⽇游译⽂及注释
译⽂
春⽇游,杏花吹满头。⽥问⼩路上,谁家少年,如此风流?
若能将⾝嫁与,誓死到⽩头,纵被⽆情弃,也不羞。
注释
《思帝乡》原是唐教坊曲名,后⽤作词调名。词起源于唐,流⾏于中唐以后,到宋⽽达极盛。
①⾜:⾜够,⼗分。
②⼀⽣休:这⼀辈⼦就算了。
③“纵被”两句:即使被遗弃,也不在乎。
思帝乡春⽇游赏析
这⾸词不掩饰地流露了⼥⼦青春的热情,迫切要求恋爱⾃由。词意质朴⼤胆,很近民歌。
此词开端之“春⽇游”三字,表⾯看来原只是极为简单直接的⼀句叙述⽽已,然⽽却已经为后⽂所写
的感情之秾挚做了很好的准备和渲染。试想“春⽇”是何等美好的季节,草⽊之萌发,昆⾍之起蛰,⼀切
都表现了⼀种⽣命之觉醒与跃动。⽽“春⽇“之后更加⼀游”字”,则此“春游”之⼈的春⼼之欲,随春物以共
同萌发及跃动从⽽可知。⽽春游所见之万紫千红莺飞蝶舞之景象也就从⽽可想了。其后再加以“杏花吹
满头”⼀句,则外在之春物遂与游春之⼈更加了⼀层直接的关系,其感染触发之密切乃竟有及⾝满头之
情势矣。
“吹”字虽有花⽚被风吹落的意思,然⽽在此⼀句中却并没有花落春归的哀感,⽽却表现出⼀种当繁
花开到极盛时,也同时伴随有花⽚之飞舞的⼀种更为缤纷盛美的景象。⾸⼆句已经为以后的感情之引
发,培养和渲染了⾜够的⽓势,于是下⾯才⼀泻⽽出毫⽆假借地写了“陌上谁家年少、⾜风流”⼀个上六
下三的九字长句,读起来笔⼒异常饱满。
韦庄这⾸⼩词虽不必有儒家之修养与楚骚之忠爱的⽤⼼,然⽽其所写的⽤情之态度与殉⾝之精神,
却确实可以引发读者⼀种深层的感动与丰美的联想。
《春⽇》原⽂及翻译赏析11
汉宫春⽴春⽇
春已归来,看美⼈头上,袅袅春幡。⽆端风⾬,未肯收尽余寒。年时燕⼦,料今宵梦到西园。浑未
辨,黄柑荐酒,更传青⾲堆盘?
却笑东风,从此便薰梅染柳,更没些闲。闲时⼜来镜⾥,转变朱颜。清愁不断,问何⼈会解连环?
⽣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
翻译
从美⼈登发上的袅袅春幡,看到春已归来。虽已春归,但仍时有风⾬送寒,似冬⽇徐寒犹在。燕⼦
尚未北归,料今夜当梦回西园。已愁绪满怀,⽆⼼置办应节之物。
东风⾃⽴春⽇起,忙于装饰⼈间花柳,闲来⼜到镜⾥,偷换⼈的青春容颜。清愁绵综如连环不断,
⽆⼈可解。怕见花开花落,转眼春逝,⽽朝来塞雁却⽐我先回到北⽅。
注释
春幡:古时风俗,每逢⽴春,剪彩绸为花、煤、燕等状,插于妇⼥之发,或缀于花枝之下,⽈春
播,也名恬胜,彩胜。
⽆端:平⽩⽆故地。
年时燕⼦:指去年南来之燕。
⾣园:汉都长安西邦有上林苑,北宋都城汴京西门外有琼林苑,都称西园,专供皇帝打猎和游赏。
此指后者,以表现作者的故国之思。
浑:全然。
黄柑荐洒:黄柑酪制的腊酒。⽴春⽇⽤以互献致贸。
更传:更谈不上相互传送。
黄梅染柳:吹得梅花飘⾹、柳丝泛绿。
镜⾥转变朱颜:谓年华消逝,镜⾥容颜渐⽼。
更:何况。
解连环:⾟词⽤此喻忧愁难解。
⽣怕:最怕,只怕。
塞雁:去年由塞北飞来的⼤雁。
赏析⼆
⾟弃疾的青少年时代是在北⽅度过的。当时的中国北⽅,已为⾦⼈所统治,⾟弃疾的家乡⼭东也不
例外。他是在宋⾼宗绍兴三⼗⼆年从⾦国归于南宋的。据邓⼴铭先⽣考证,这⾸词是他南归之初、寓居
京⼝时所作的⼀⾸词。
此词上⽚通过⽴春时节景物的描绘,隐喻当时南宋不安定的政局。开头“春已归来”三句,点明⽴春
节候。按当时风俗,⽴春⽇,妇⼥们多剪彩为燕形⼩幡,戴之头鬓。故欧阳修《春⽇帖⼦》中有“共喜
钗头燕已来”之句。“⽆端风⾬”两句,既指⾃然界的⽓候多变,也暗指南宋最⾼统治集团惊魄不定、碌碌
⽆为之态,宛如为余寒所笼罩。“年时燕⼦”三句,作者由春幡联想到这时正在北飞的燕⼦,可能已经把
他的⼭东家园作为归宿了。“年时”即去年之意,这说明作者作此词时,离别他的家乡才只⼀年光景。接
下去“浑未办”三句,是说作者新来异乡,⽣活尚未安定,春节到了,连旨酒也备办不起,更谈不到肴馔
了。
词的下⽚进⼀步抒发作者⾃⼰的忧国怀乡之情。“却笑东风从此”三句,作者想到⽴春之后,东风就
会忙于吹送出柳绿花江的⼀派春光。“闲时⼜来镜⾥,转变朱颜”,语虽虚拟,实际表达了作者初归南宋
急欲报国、收复失⼟的决⼼,深恐⾃⼰磋砣岁⽉,年华虚度。这⾥说的“清愁”,实际是作者的忧国忧民
的情怀。“解连环”,是⽤《战国策》秦昭王送⽟连环给齐国王后,让她解开的故事。当时的齐王后果断
机智地把⽟连环椎破,使秦的诡计流于破产。但环顾当前,南宋最⾼统治集团中⼈,谁是能作出抗⾦的
正确决策的智勇⼈物呢?“⽣怕”,即“甚怕”。“⽣怕见、花开花落,朝来塞雁先还。”表⽰作者对于恢复事
业的担忧,深恐这⼀年的花由盛开⼜复败落,⽽失地却未能收复,有家仍难归去,⾔语、句流露出⼀丝
的惆怅。
从这⾸词的思想内容看,虽不能确断其为⾟弃疾南归后所写的第⼀⾸词,但必为初期之作。在这⾸
词中,他对于恢复⼤业的深切关注,他的激昂奋发的情怀,都已真切地学业英语 表达出来。
赏析三
全词紧扣⽴春⽇的所见所感来写,赋予节物风光以更深的含意,于哀怨中带嘲讽,内涵充盈深沉。
开篇⽤典,妥帖⾃然,不露痕迹,正是“使事如不使也”。⽽以“袅袅”形容其摇曳,化静为动,若微风吹
拂,更见春意盎然。从思想内容看,虽不能确断其为⾟弃疾南归后所写的第⼀⾸词,但必为初期之作。
⾟弃疾对于恢复⼤业的深切关注,作者的激昂奋发的情怀,都已真切地表达出来。
上⽚起韵点题,写⼤地春回的⽴春⽇风景。⽴春⽇是春天到来的信号,表现这节物风光。作者以
⼀“看”字,将春天的⽓息,通过妇⼥们⽴春⽇的头饰——袅袅春幡散布出来,暗⽰出作者对于春归的喜
悦。以下⼀韵,不直接往前写去,却反挑⼀笔,写出对寒风冷⾬阻碍春来的幽怨。以下突然写到燕⼦,
⽤⽐兴法推出怀念故国的感情。因为余寒未尽,春社未⾄,那去年秋时南来的燕⼦,不能回到北⽅故国
的“西园”去。但燕⼦虽然⽆法归去,作者却⽣派它⼀个“西园梦”。⼀个“料“字,化⽆理为有趣,表明这燕
⼦,已经成了作者思念故国的精神象征。⽽燕⼦只能“梦”⽽不能“到”西园,暗⽰西园所在的汴京,依然
被⾦⼈所掌握,所以作者徒有故国之思,却不能⼀探故⾥。借燕传情,颇为沉痛。以下回到⽴春⽇风光
中来,黄柑荐酒,青⾲推盘,这⽴春⽇应备的⾷品,现在作者却⽆⼼准备,并且显得⼼烦意乱。作者没
有明⾔原因,但通过上下⽂语境,⼈们可以明⽩,是浓烈的故国之思,和时光流逝、英雄⽆⽤的悲伤,
使作者完全乱了⽅⼨,连节⽇应酬也⽆⼼去为之了。
下⽚写对春天再来的种种感受,把笔由⽴春⽇探进整个春天⾥去。换头先以⼀“笑”字,故意打散上
⽚中的紧张和烦乱情绪,并领起以下五句。其所“笑”者,⼀为东风染遗梅柳,染追花草,使万紫千红的
春天渐次到来,作者取笑东风的从此不得消闲;⼆是东风偶尔清闲时,不过是把镜中⼈的朱颜转换成衰
⽼的模样。在这春天越来越华美⽽作者越来越衰⽼的对照中,作者“笑”着,但分明含着泪⽔。因为⾃然
永在⽽⼈⽣易⽼,在忙得不得了的东风⾯前,作者所感觉到的是志⼠投闲、英雄⽆⽤⽽徒任芳华流逝的
⽣命悲哀。由此可知,换头的“笑”字,在抒情上得内紧外松、甚⾄正话反说的趣味。以下直接归为正话
正说,极⾔清愁难消。作者化⽤“解连环”的典故,表明⽩⼰不断滋⽣、越积超重的清愁,正像⼀个不见
⾸尾的连环⼀样,不打碎则⽆法解开连环,也就是说,这是⼀种与⽣命共始终的感情。此处“问何⼈”⼀
语,下得凄侧,它向外探询的⼝吻,写⾜了作者被沉沉的家国之倩、⽣命之悲所萦绕,急于摆脱⼜⽆可
摆脱的痛苦。它含蓄地表明了对于南宋统治者不思恢复、放废英雄的怨尤。最后⼀韵,直探进暮春⾥
去,写作者怕见花开花落的⼼情,和看见暮春时⼤雁⾃由北还⽽伤痛于作者的⼈不如雁。这⾥有惜春惜
时的感情,有怀念故国的感情,也有对于南宋统治者久不作恢复之计的怨尤。⾄此,不仅上⽚中的⽆端
幽怨和烦乱得到了解释,⽽且全词的主旨也从这花开花落、塞雁先还的意象中脱迹⽽出。
全词结构严谨,意境幽远,内涵丰富;同时运⽤⽐兴⼿法,使风⾬、燕⼦、西园、梅柳、塞雁等物
在本意之外,构成富有象征意味的形象体系,使此词传情含蓄⽽深沉,留给⼈审美再创造的余地很⼤。
赏析⼀
古称“⽴春”春⽓始⽽建⽴,黄河中下游地区⼟壤逐渐解冻。《岁时风⼟记》:“⽴春之⽇,⼠⼤夫之
家,剪彩为⼩幡,谓之春幡。或悬于家⼈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南朝陈徐陵《杂曲》:“⽴春历⽇
⾃当新,正⽉春幡底须故”。开篇⽤典,妥帖⾃然,不露痕迹,正是“使事如不使也”。⽽以“袅袅”形容其
摇曳,化静为动,若微风吹拂,更见春意盎然。但⼀接意绪凄迷:“⽆端风⾬,未肯收尽余寒”。⼿法颇
似李清照《永遇乐》:“元宵佳节,融和天⽓,次第岂⽆风⾬”,都⾮只指⾃然界的天时变化。“年时燕
⼦,料今宵、梦到西园”,意思是说:如今已⽴春,去年秋⽇南来的燕⼦正往北风,或许它们今夜会梦
宿西园吧。“西园”,原指供皇帝游猎的场所,因其地处京城西郊,故称西园。《后汉书》卷⼋《孝春季养肝吃什么 灵帝
纪》:“中平五年⼋⽉,初置西园⼋校尉”。北宋都城汴京西门外,有琼林苑,亦称西园,此应指后者。
从“年时燕⼦”句看,此词⼤约作于⾟弃疾南归后不久。寄情于燕,令⼈寻味不尽。“黄柑荐酒”,黄柑酿
制的腊酒。“青⾲堆盘”,把⾲菜等装到五⾟盘⾥。据《本草纲⽬菜部》称:“五⾟菜,乃元旦、⽴春,
以葱、蒜、⾲、蓼蒿、芥⾟嫩之菜杂和⾷之,取迎新之意,号五⾟盘”。故苏轼《⽴春⽇⼩集戏李端
叔》诗去:“⾟盘得青⾲,腊酒是黄柑”。“浑未办”(还未办、全然未办),情境⼤异,如此良⾠,其情
绪之怅怅,浮漾纸⾯了。
下⽚继写“春已归来”。试看:东风着意,她吹得梅花微绽,清⾹四溢;柳吐⾦丝,柔条婀娜;似乎
⼀点⼉闲空都没有。可是偏于此前冠以“却笑”⼆字,既淡出了“薰梅染柳”,春情画意,⼜可见实中有
虚,虚中有幻,在此“⽴春⽇”,不过是美丽的想象⽽已。紧接⼀转说东风还会忙⾥偷闲:“⼜来镜⾥,转
换朱颜”。顿挫盘郁,⾄此始托出真情:“清愁不断,问何⼈、会解连环?”《战国策齐策》六:“秦始皇
(⼀作昭王)尝使使者遗君王后⽟连环,⽈:‘齐多知,⽽解此环不?’君王后以⽰群⾂,群⾂不知解。
君王后引椎椎破之,谢秦使⽈:‘谨以解矣。’”此以清愁绵绵如连环不断,⽆⼈可解,极⾔愁之多且深。
最后⼀语破的:这愁是怕见花开花落,更是最怕去年由塞北来的⼤雁却已先我⽽北还!那么,这愁便
也“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特招入伍条件 杜甫《⾃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了。
这⾸词处处切《⽴春⽇》题⽬,以“春已归来”开篇,写民间是⽇欢乐习俗:袅袅春幡,黄柑荐酒,
青⾲堆盘,⽽⾃⼰对天时⼈事却别有⼀番感触:燕尚“梦到西园”,塞雁尚有乡国之思,何况“渡江天马南
来”志在恢复中原的⾟弃疾,能不别是⼀番滋味在⼼头!“往⽇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蝶恋花
戊申,元⽇⽴春,席间作》)。与此篇同⼀感慨。周济《宋四家词选》眉批称此⾸:“‘春幡’九字,情
景已极不堪,燕⼦犹记年时好梦。黄柑、青⾲,极写宴安酖毒。换头⼜提动党祸,结⽤‘雁’,与燕激
射,却捎带五国城旧恨。⾟词之怨,未有甚于此者。”虽说扯远了些,但他毕竟看出了词的主旨,与昔
⼈咏节序的“率俗”之作迥异。不过“⾟词之愁”,并⾮“未有甚于此者”。如《摸鱼⼉》(“更能消⼏番风
⾬”)、《贺新郎》(“绿树听啼鴂”)等,⽽前者因“词意殊怨。……愚闻寿皇(孝宗)见此词颇不
悦”(罗⼤经《鹤林⽟露》卷四)。只是此词藉咏节序以抒国事,悲慨窒塞,郁结于中,辞浅意深。称
得上是⼀篇“不必剑拔弩张,洞穿已过七扎”(陈廷焯《⽩⾬斋词话》卷⼀)之作。
创作背景
《汉宫春⽴春⽇》作于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作者寓居京⼝,刚刚成家。邓⼴铭先⽣在
《稼轩词编年笺注》“增订三版题记”中说:“⾟稼轩在‘锦襜突骑渡江初’的绍兴三⼗⼆年,便已有了家
室,亦即和先已寓居京⼝的范邦彦之⼥、范如⼭之妹成婚了。”
《春⽇》原⽂及翻译赏析12
春⽇
韶光⼤半去匆匆,⼏许幽情递不通。
燕未成家寒⾷⾬,⼈如中酒落花风。
⼀窗草忆濂溪⽼,五亩园思涑⽔翁。
⽆赋招魂成独啸,且排春句答春⼯。
古诗简介
《春⽇》是吴锡畴所作⼀⾸感春伤时的七⾔律诗。它与作者其他纯然赞颂⽥园之乐的作品颇为不
同,它隐曲地透露了哀国的忧思。
翻译/译⽂
⼈⽣年华⼀⼤半已经匆匆过去了,内⼼有不少隐秘之情难以表达和倾诉。
燕⼦在寒⾷节的⾬中飞来飞去,衔泥筑巢。我⾃⼰却像那落花之中喝醉了酒的⼈。
窗外的青草惦记着濂溪⽼周敦颐,⼏亩⽥园思念着涑⽔翁司马光。
我没有写招魂赋只能让屈原去独⾃狂啸了,姑且排上⼀段春诗来回应春天的造化之功。
注释
濂溪⽼:即周敦颐,晚年定居于庐⼭,世称濂溪先⽣。
涑⽔瓮:指司马光,陕州县(今属⼭西)涑⽔乡⼈,世称涑⽔先⽣。
赏析/鉴赏
作者吴锡畴,南宋末年⼈,死后第三年南宋即灭亡。他刻志于学,慕东汉隐⼠徐穉、茅容之为⼈。
咸淳间,南康守叶阊聘他做⽩⿅洞书院堂长,他不做,以闲居⼭林为乐。性喜艺兰,⾃号“兰皋⼦”,因此
就⽤它来命名⾃⼰的⽂集,寓幽独⾃芳之意(事见《四库全书总⽬》、《休宁县志》)。
这⾸诗的开头,与宋代许多名家,如苏轼、秦观、陈与义等写《春⽇》的诗不同,他们都是从写景
⼊⼿,⽽作者却直抒胸臆:“韶光⼤半去匆匆,⼏许幽情递不通。”他感叹韶光过得太快,内⼼有⼀种郁
结隐密之情难以倾诉。这“幽情”究竟是什么?从表⾯看似是伤春,从全诗看它暗含着忧国伤时的隐痛淞沪会战 。
盛春已经过去了,这⼤宋朝的国运不也如美好春光⼀样⼀去不复返了么!故这“幽情”既是伤春,亦是忧
国,她浑然⼀体,隐约朦胧,难以表述,因⽽使诗⼈感到郁闷惆怅。
颔联紧承⾸联之意,写诗⼈在春景中所见所感:“燕未成家寒⾷⾬,⼈如中酒落花风。”上句写眼前
景,下句抒胸中情。燕⼦在寒⾷节的⾬中飞来飞去,衔泥筑巢,引起诗⼈⽆限感慨:燕现时虽未成家,
但终有成窝安家之⽇,⽽宋朝⼤势已去,⽆法挽回。⼈在落花时节如“中酒”⼀样昏昏沉沉,黯然伤情。
这既写出了梅⾬季节⾝体不适的感受,⼜写出了伤时的精神状态,把⽣理和⼼理上萎靡困顿,哀怨忧愁
表现得神形兼似,⾄妙⼊微!这⼀联由于画⾯别具⼀格。颇受世⼈的赞赏。《四库全书总⽬提要》
说:“春⽇诗‘燕未成家寒⾷⾬,⼈如中酒落花风’句,⼜为⽅岳所赏,并见于⽅岳跋中。然集中佳句,似
此者尚颇不乏,岳偶举其⼀⼆⽿。盖其刻意清晰,虽不免偶涉纤巧,⽽视宋季潦倒率易之作。则尚能⽣
⾯别开。”
颈联,是上⼆联思想情绪的转折和过渡,作者轻轻荡开其幽情,以草⽊娱已。“⼀窗草逆濂溪⽼,
五亩园私涑⽔翁。”濂溪⽼,指周敦颐。他晚年定居于庐⼭,世称濂溪先⽣。涑⽔翁,指司马光,陕州
夏县(今属⼭西)涑⽔乡⼈,世称涑⽔先⽣;神宗时居洛⼗五年,以读书、钓鱼、采药、灌花为乐。他
曾写《独乐园记》,记载了这⼀悠闲⾃得的⽣活。作者以“濂溪⽼”、“涑⽔翁”喻⼰,借⽥园隐逸⽣活遣
怀。联中“逆”“私”⼆字⽤得极为精到。逆,迎接之意。私,当“偏爱”解释。这两句⽤拟⼈的⼿法,赋予绿
草⽥园以⼈性⼈情,写出它们对其主⼈公的亲昵之状,曲折⽽深切地表现了诗⼈对⽥园⽣活的喜爱之
情。这两字写活了⽥园,深化了⼈物性格。⽽《兰皋集》(宜秋馆汇刊宋⼈集)作“忆”“思”,使诗意单
调,⾯⾯呆板,诗意索然。
尾联进⼀步明朗前意,以超脱现实的闲适态度来排解幽情。“⽆赋招魂难独笑,且排春句答春⼯”。
招魂,⽤屈原《离骚》典。秦昭王骗楚怀王⾄秦国,威胁他割地,怀王不从,昭王将其拘留,三年后客
死于秦。正在流放中的屈原,得此消息,写了《招魂》,表⽰了对死于异国的怀王的吊唁和对楚国命运
的哀伤。作者⽣活在偏安⼀隅的南宋,回想靖康之难,徽宗、钦宗被⾦⼈掳⾄北⽅,终死于五国城,其
遭际颇似楚怀王。北宋灭亡,南宋依然不振,⾄作者⽣活的年代已危在旦⼣。他⼼中⾃是不能平静,但
说“⽆赋”,是克制感情,毅然予以超脱。因为“招魂”不但⽆济于事,反添忧伤,倒不如置之度外为好,
更何况⾃⼰难得有这种清欢的时候,姑且赋诗遣兴以酬答春天造化之⼯吧!上句“⽆赋”,⽤得果断!下
句“且排”,实属⽆可奈何,其“幽情”虽得以暂时排解,但⼜怎能从⼼中消除呢!从这⾥可以看出作者内
⼼深处⽆法忘怀现实的⽭盾痛苦,但他⼜毕竟是位隐逸诗⼈,故终以逃避现实以求解脱。
“幽情”是全诗的主题,起承转合、凝聚开化,均以此为中⼼,诗情画意、主体客体融⽽为⼀,造语
新颖,在艺术上颇具特⾊。
《春⽇》原⽂及翻译赏析13
春⽇寄怀
世间荣落重逡巡,我独丘园坐四春。
纵使有花兼有⽉,可堪⽆酒⼜⽆⼈。
青袍似草年年定,⽩发如丝⽇⽇新。
欲逐风波千万⾥,未知何路到龙津。
翻译
⼈世的升降是瞬息即变,⽽我却在家中呆坐了四年。
哪怕是有花⼜有⽉亮,但就没⼈把我推荐。
⼋品官的青袍年年都⼀样,头上的⽩发却越来越亮眼。
⼀⼼想去追逐风波千万⾥,却不知哪条路才能见龙颜!
注释
荣落:荣显和衰落。
重:甚,很。
逡巡:顷刻、急速。
丘园:家园,乡⾥。后亦以丘园指隐居之处。
坐:渐、⾏将。
四春:四年。诗⼈会昌⼆年母亲去世,服丧闲居,到五年春已第四年。
纵使:即使。
可堪:岂堪。
⼜⽆⼈:李商隐《⼩园独酌》:“空余双蝶舞,竟绝⼀⼈来。”与“⽆⼈”同慨。⼜,冯引⼀本作“更”。
青袍:唐⼋、九品官穿青袍。作者居丧前任秘书省正宇,系正九品下阶,故著青袍。青袍颜⾊似春
天的青草,《古诗》有“青袍似春草”之句,故云。“年年定”,应上“四春“。居丧期间离职家居,原职仍
在。
欲逐风波:想去追逐风波。
龙津:即龙门,⼜名禹门⼝,在今⼭西省河津县西北。
赏析
⼀、⼆两句⾔世间盛衰变化本甚迅捷,⽽我半⽣沦落;今隐于丘园⾏将四年,于仕途甚感渺茫。
三、四两句⾔丘园中虽不乏花晨⽉⼣,然家贫⽆酒可以消忧,⼜⽆知⼰可以相慰藉。三年在京守丧,四
年杨弁平后移家永乐,仍为秘省正字,官职没有升迁,况且遇到丁忧,故云“年年定”也。五、六对仗衬
贴,“青袍似草”、“⽩发如丝”,不惟设⾊相映,更叹官卑秩微⽽头颅渐⼤;草青、丝⾃,兼具衰飒之
象;“年年定”,⼀年盼过⼀年,⽆丝毫升迁之迹象;“⽇⽇新”,⽇⼦倏忽消逝,鬓发⽇⽇改⽩。
⼀“定”⼀“新”,动感相映,所谓仕进⽆路,汲引⽆门也,所以最后感叹“未知何路到龙津”。
全诗纯以对⽐之法结撰成章。⾸联领起⼈事花事⼆题,“荣落”指⼈指花都可。诗⼈⾸先将“世
间”与“我”对⽐,然后写⾃⼰因守丧⽽困守家园的寂寞⽣活,颔联写景同时也流露出⽆聊之状,起承了五
痕迹。唐代⼋、九品小飞机简笔画 官着青⾊服,诗⼈由眼前之春草萋萋⽽联想到⾃⼰的九品青袍,本系即景巧喻,
⽽“青袍”与“⽩发”⼜形成对⽐。“年年定”是说久居下僚,“年年”与“⽇⽇”的叠字更进⼀步补⾜了对⽐之
意。第五句感伤岁⽉流逝。“龙津”即龙门,尾联是说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但⼜慨叹⽆⼈引进。抒发的
是诗⼈对未来的希望。
这⾸春⽇诗失之于轻靡,或者说是百⽆聊赖,有的也有寄托,不过⽐较直露。李商隐这⾸诗,从主
题上说这⾸诗没什么新意,但在艺术⼿法情景浑溶,低徊唱叹,富艳⽽多⽓,不多⽤典故⽽⾳节嘹亮,
颇有杜诗境界。但在梗概多⽓上还是不如杜诗同类之作。
创作背景
唐武宗即位,李党的⾸领李德裕为相,李商隐回京仍任秘书省正字。会昌⼆年(842),李母去
世,他服丧四年后于会昌五年秋返京,仍居九品旧职。返京前他曾作《春⽇寄怀》⼀诗,抒写⼼中的苦
闷与希望,时年三⼗五岁。
《春⽇》原⽂及翻译赏析14
春⽇即事
病起多情⽩⽇迟,强来庭下探花期。
雪消池馆初春后,⼈倚栏杆欲暮时。
乱蝶狂蜂俱有意,兔葵燕麦⾃⽆知。
池边垂柳腰⽀活,折尽长条为寄谁?
翻译
我病体初愈,带着极⼤的兴趣,勉强漫步庭院,探寻春天的消息;院中阳光明媚,⽇影缓缓西移。
池边的亭台楼阁积雪已经消融,透满了初春的活⼒;我留连忘返,倚着栏杆,⼀直到⼣阳西下,暮
云低迷。
那上下翻飞的蝴蝶,那嗡嗡盘旋的蜜蜂,似乎都充满了情意;满地的兔葵,丛⽣的燕麦,⼀个劲地
长着,怎知我满腹的⼼思?
池塘边的垂柳在风中摇动着它婀娜的腰肢,我想把它折下送⼈,可⼼中的⼈啊,你此时⼜在何地?
注释
病起:病愈。
多情:指情志⾼。
⽩⽇迟:⽤《诗豳风七⽉》“春⽇迟迟”句,谓春⽇过得缓慢。
强:勉强。
池馆:池苑馆舍。
初春:春季的第⼀个⽉。⼜称孟春。
兔葵燕麦,两种植物名。
腰⽀:同“腰肢”。腰⾝;⾝段;体态。三年级试卷
长条:长的枝条。特指柳枝。
赏析
这⾸诗是吕本中的代表作,⽆论是抒情还是写景,都写得流转⾃然,为历来选家所重。
⾸句的“病起多情”是全诗的主脑,“病起”是⾝体状况,“多情”是因为病,因为春怀,还有门外的春
景。⼀个⼈缠绵病榻多⽇,今天⾝体好些,能够出外⾛⾛,⽽外⾯是⾜以感⼈、使⼈留恋的初春美景,
诗⼈⾃然多情。在这样的⼼情指导下,见到的景⾊也变得多情起来。于是,院中的⽩⽇、似乎迟迟不
坠,将温暖的阳光洒满⼤地,让诗⼈尽情领略眼前的春光。⾸句写春⽇,照应节候,也是在室内很久的
病⼈乍⼀出门的最直截的反应,写得很⾃然。次句“强来庭下探花期”是承⾸句说,“强来”是“病起”的进⼀
步说明;“探花期”⼜是“多情”的表现。
次联依“庭下探花期”展开。诗⼈漫步庭院,欣赏着早春景⾊,只见病前所见的积雪都已消融,和暖
的春风吹满⼤地,使⼈懒洋洋地,他便倚着栏杆,久久不想离去,⼀直到黄昏,太阳即将下⼭。前⾯已
有“⽩⽇迟”句,此联⼜重说赏景到⽇暮还不⾛,他站的时间之久,对景⾊的多情就得到了深刻的描绘。
诗在写景时不仅仅是注⽬风景,⽽是把⾃⼰嵌⼊景中,与景物融合成⼀⽚。因此宋张九成在《横浦⽇新
录》中称赞说:“此⾃可⼊画。⼈之情意,物之容态,⼆句尽之。”诗也成为众⼝称赞的名联。
下⼀联⼜接上“⼈倚阑⼲”写。诗⼈倚栏杆这么久,看得这么细,他见到是眼前蜂蝶忙忙碌碌地飞来
飞去,遍地长着兔葵、燕麦。诗在这⾥特地把“有意”防紫外线 与“⽆知”对举,蜂蝶是有意,为春⾊⽽繁忙,兔
葵、燕麦是⽆知,默默地⽣长。诗⼈把⾃⼰的感情移⼊物中,使⾃然界的动植物都带有感情,衬托出⾃
⼰的主观思想。钱钟书在《宋诗选注》中指出,这⼆句都有出处。出句是化⽤了李商隐《⼆⽉⼆
⽇》:“花须柳眼各⽆赖,紫蝶黄蜂俱有情”句,也参考了杜甫《风⾬看⾈前落花戏为新句》中的“蜜蜂蝴
蝶⽣情性”句。吕本中在这⾥借⽤,显然不单单是描写⼩昆⾍的热闹,赞赏春天的蓬勃⽣⽓,⽽是由它
们所交织成的⽓氛中,感叹⾃⼰的孤寂。对句是⽤刘禹锡《再游⽞都观》诗序中的话:“重游⽞都观,
荡然⽆复⼀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也是藉此含蓄地寄托⾃⼰凄然的神思。
上联通过景⾊,加以主观情感,使诗进⼊⼀种幽独伤感的氛围,诗⼈伤春的情调已经流露出来,尾
联就以情语作结,将前三联作⼀⼤收煞。诗说⼩池边的垂柳在春风中飘荡多姿,可我即使要去折它,折
了⼜送给谁呢?古⼈有折柳送别的习惯,如唐王之涣《送别》云:“杨柳东门树,青青夹御河。近来攀
折苦,应为别离多。”乐府有《折杨柳》专咏送别。这⾸诗由眼前的杨柳想到送别,⽽所送之⼈早已⾛
了,如今不知流落在何⽅,于是⼜产⽣怀念,应接得很⾃然。更见功⼒的是,这样⼀结,成为全诗的点
睛,原来诗⼈病起看花,倚栏留恋,感蜂蝶有情,叹葵麦⽆知,种种“多情”举动,都是因了怀⼈。⼼中
所怀,不惟不见,连所怀之⼈在何处都不知道,让他不得不迷惘感伤、凄然泪下。
《春⽇》原⽂及翻译赏析15
春⽇(秦观)宋朝秦观
⼀⼣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碧参差。
有情芍药含春泪,⽆⼒蔷薇卧晓枝。
《春⽇》译⽂
⼀声春雷,落下绵绵细⾬。⾬后初晴,阳光投射在刚刚被⾬洗过的苍翠碧⽡上。
经历春⾬的芍药花上饱含⾬露,仿佛含泪的少⼥情意脉脉。蔷薇横卧,好似⽆⼒低垂,惹⼈怜爱。
《春⽇》注释
丝:喻⾬。
浮⽡:晴光照在⽡上。
霁(j)光:⾬天之后明媚的阳光。霁:⾬后放晴。
参差:⾼低错落的样⼦。
芍药:⼀种草本植物,这⾥指芍药花。
春泪:⾬点。
《春⽇》赏析
这⾸诗写⾬后春景。瞧,⾬后庭院,晨雾薄笼,碧⽡晶莹,春光明媚;芍药带⾬含泪,脉脉含情,
蔷薇静卧枝蔓,娇艳妩媚。这⾥有近景有远景,有动有静,有情有姿,随意点染,参差错落。全诗运思
绵密,描摹传神,⾃具⼀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分惹⼈喜爱诗⼈捕捉到春⾬“万丝”的特征,把镜头的
焦点对准了庭院⼀⾓,摄下了⼀幅雷⾬后晴春晓⽇的精巧画⾯。
通过对偶形式,拟⼈⼿法,衬托庭院的华丽,描绘了芍药和蔷薇百媚千娇的情态。芍药亭亭⽟⽴、
蔷薇攀枝蔓延,故各有“含春泪”之态、“⽆⼒卧”之状。因其体物⼊微,情致蕴藉,通篇⾃具⼀种清新婉
丽的韵味,展⽰了诗⼈对⾃然界景物、现象敏锐的观察⼒、感受⼒和摄取⼒、表现⼒。在意境上以“春
愁”统摄全篇,虽不露⼀“愁”字,但可从芍药、蔷薇的情态中领悟,⼜曲折体现了诗⼈由于宦途艰险⽽形
成的多愁善感的性格。
“⼀⼣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碧参差。”雷是“轻”的,⾬如“丝”般,春⾬的特⾊诗⼈只⽤两个字就揭⽰
出来了。那碧绿的琉璃⽡,被⼀夜春⾬洗得⼲⼲净净,晶莹剔透,犹如翡翠,⽡上还沾有⽔珠,在晨曦
的辉映下,浮光闪闪,鲜艳夺⽬,令⼈⼼旷神怡——这是第⼆句所写的美
最“有情芍药含春泪,⽆⼒蔷薇卧晓枝。”这两句诗⼈采⽤以美⼈喻花的⼿法,⼜加上对仗,确实是
美不胜收。李⽩笔下“⼀枝红艳露凝⾹”,⽩居易笔下刚出浴的“侍⼉扶起娇⽆⼒”的杨妃,和第三句有着
惊⼈的相似之处。⾬后的牡丹,犹如多情的少⼥,泪光闪闪,含情脉脉。最后⼀句令⼈想起《红楼梦
史湘云醉眠芍药铟》那段描写:湘云“业经⾹梦沈酣,四⾯芍药花飞了⼀⾝,满头脸⾐襟上皆是红⾹散
乱。”这醉卧中浑⾝洒满落花的史湘云,情思绵绵,百媚千娇,多像“⽆⼒蔷薇卧晓枝”。
《春⽇》因其体物⼊微,情致蕴藉,通篇⾃具⼀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在意境上以“春愁”统摄全篇,
虽不露⼀“愁”字,但可从芍药、蔷薇的情态中领悟,⼜曲折隐晦的反映了诗⼈由于对宦途命运艰险的恐
惧,⽽形成的多愁善感的⼼理。
本文发布于:2023-03-20 14:20: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29321415190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春日里.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春日里.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