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司马迁的主要事迹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及个人事
迹简介
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及个人事迹简介
司马迁的人生经历及个人事迹简介司马迁的人物生平事迹
司马迁确切的生卒年代,史无明文记载。近人王国维《太史公行
年考》认为司马迁生于公元前145年(汉景帝中元五年),一说生
于公元前135年(汉武帝建元六年);大约卒于公元前86年(汉昭
帝始元元年),一说卒于公元前87年(汉武帝后元二年),又一说
卒于公元前90年(汉武帝征和三年)。据说司马迁家自唐虞至周,
都是世代相传的历史家和天文家。司马错是秦惠王时伐蜀的名将,
司马昌是秦始皇的铁官,到了司马迁的父亲司马谈,又做汉武
帝的太史令,恢复了祖传的史官恒业。
司马迁自称其先祖是颛顼时期的天官,《史记太史公自序》
记载“昔在颛顼,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唐、虞之际,绍
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序天地。”
周宣王时期,司马迁的祖上来到秦国。
他的直系八世祖先是战国中后期秦国著名的武将司马错。秦
惠文王时期,司马错曾经在朝堂上与张仪辩论,辩论内容被收
入《战国策秦策》,后收入《古文观止》,名为《司马错论伐蜀》。
辩论胜利后,秦惠文王派司马错等人出兵巴蜀,得胜而守之。
六世祖司马靳(司马错次孙)为名将武安君白起副手,参与长
平之战,坑杀赵卒四十万人,司马错、司马靳等军事之功为秦
国奠定了一统天下的军事基础。
高祖司马昌是秦始皇的铁官。曾祖司马无泽,关于三国的歇后语 在汉初作长安
的一个“市长”(管理市场)。祖父司马喜,没有做官,而有第九等
爵位,为五大夫。
司马迁的父亲是西汉武帝时期太史令司马谈。司马谈是当时
一位非常杰出的学者,著有《论六家要旨》一文,系统总结了春
秋战国秦至汉初以来阴阳、儒、墨、法、名、道各家思想的利弊
得失,并对道家思想进行了高度肯定,该文是对春秋战国以来
的诸子百家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总结。司马谈在约汉武帝建
元六年至元封元年间任太史令。
公元前145年,司马迁出生于家乡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市),
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上,司马迁说:“迁
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房子的英文
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岁时,他从长安出发,足迹遍及江
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司马迁在
《太史公自序》中说“(他)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
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
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
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莋、昆明,还报命。”二十五岁时,
他又以使者监军的身份,出使西南夷,担负起在西南设郡的任
务。足迹遍及“邛、莋、昆明”等地。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司马谈去世,三年之后,司马迁
承袭父职,任太史令,同时也继承父亲遗志(司马谈临终曾对司
马迁说:“余死,汝必为太史;
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准备撰写一部通史。汉武
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与唐都、落下闳等共同定立了
“太初历”,该历法改变了秦代使用的颛顼历以十月为岁首的习
惯,而改以正月为岁首,从而,为中国的农耕社会奠定了其后两
千年来所尊奉的历法基础。之后司马迁便潜心修史,专心写作,
开始了《史记》的写作。
司马迁的著作,除《史记》外,《汉书艺文志》还著录赋八
篇,均已散失,唯《艺文类聚》卷30引征《悲士不遇赋》的片
段和有名的《报任安书》(即《报任少卿书》)。《报任安书》表
白了他为了完成自己的著述而决心忍辱含垢的痛苦心情,是研
究司马迁生平思想的重要资料,也是一篇饱含感情的杰出散文。
《悲士不遇赋》也是晚年的作品,抒发了作者受腐刑后和不甘于
“没世无闻”的愤激情绪。
1.家谱世系司马迁自称其先祖是颛顼时期的天官。《史记太
史公自序》记载“昔在颛顼,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司地。唐、
虞之际,绍重、黎之后,使复典之,至于夏、商,故重、黎氏世
序天地。”周宣王时期,司马迁的祖上来到秦国。他的直系祖先
是战国时期秦国著名的武将司马错。秦惠文王时期,司马错曾经
在朝堂上与张仪辩论,辩论内容被收入《战国策秦策》,后收入
《古文观止》,名为《司马错论伐蜀》。辩论胜利后,秦惠文王派
司马错等人出兵巴蜀,得胜而守之。六世祖司马靳为名将武安
君白起副手,参与长平之战,坑杀赵卒四十万人,司马错、司马
靳等军事之功为秦国奠定了一统天下的军事基础。
司马迁的父亲是西汉武帝时期太史令司马谈。司马谈是当时
一位非常杰出的学者,著有《论六家要旨》一文,系统总结了春
秋战国秦至汉初以来阴阳、儒、墨、法、名、道各家思想的利弊
得失,并对道家思想进行了高度肯定。该文是对春秋战国以来
的诸子百家思想的高度概括和凝练总结。
司马谈在约汉武帝建元六年至元封元年间任太史令。公元前
145年,司马迁出生于家乡夏阳(今陕西省韩城市)。从小受到良
好的教育。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上,司马迁说:“迁生龙门,
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十九岁时,他从长安出发,
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所到之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在《自序》上司马迁说“(他)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
窥九疑,浮沅、湘。北涉汶、泗,讲业齐鲁之都,观夫子遗风,
乡射邹峄;厄困蕃、薛、彭城,过梁、楚以归。于是迁仕为郎中,
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莋、昆明,还报命。”二十五岁时,
他又以使者监军的身份,出使西南夷,担负起在西南设郡的任
务。足迹遍及“邛、莋、昆明”等地。
汉武帝元封元年(前110年)司马谈去世,三年之后,司马迁
承袭父职,任太史令,同时也继承父亲遗志(司马谈临终曾对司
马迁说:“余死,汝必为太史;
为太史,无忘吾所欲论著矣。”),准备撰写一部通史。汉武
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与唐都、落下闳等共同定立了
“太初历”,该历法改变了秦代使用的颛顼历以十月为岁首的习
惯,而改以正月为岁首。从而,为中国的农耕社会奠定了其后两
千年来所尊奉的历法基础。之后司马迁便潜心修史,专心写作,
开始了《史记》的写作。
2.司马迁世系:
卫系:(无从可考)赵系:司马蒯聩——司马浅——司马尚—
—司马卬秦系:司马错→司马梗→司马靳(蕲)→司马欣()→司马
昌→司马毋怿→司马喜→司马谈→司马迁→司马临、司马观、
司马英(汉丞相安平候杨敞之妻)司马迁说:“自司马氏去周适晋,
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其在卫者,相中山。”笔者就
此查阅了大量先秦史书,却不见卫国司马氏的记载。赵国除了司
马迁介绍的司马蒯聩外,司马氏见于史书的还有司马浅.、司马尚
及秦朝末年的司马卬.。秦国的司马氏较多,早期有名将司马唐.、
司马错.、司马梗.、司马靳和秦朝末年的司马欣.、司马昌.。因为
卫国无司马氏的记载,疑为司马迁误把中山写成了卫。如卫国
实为魏国,在“魏”者相中山,那就说得通了。中山国有司马赒、
司马憙、司马子期8.。此外散见于先秦史书中的司马氏还有宋国
的司马牛.、齐国的司马悍.、楚国的司马翦.,此三人是否为少梁
司马氏我们不得而知司马迁以移花接木之术巧妙地把自己的前
辈世系依附在司马错的名下,借以炫耀自己祖宗的威望,同时
也掩盖了自己真正的直系先祖。
战国初期进入秦国的司马氏与后来秦国夏阳(少梁)的司马氏
同族并不同支。秦国名将司马错并非少梁人,他生在咸阳死在
成都,应该是秦国咸阳人。
秦国夏阳的司马氏就是魏系司马氏,也就是司马迁的直系先
祖。
按照司马迁的“一族三分”说,我们现在可以重新排列一下少
梁司马氏家族的世系。(横线为父子相承世系,虚线为辈分不清
世系)赵系:司马蒯聩……司马浅……司马尚……司马卬秦系:司
马唐————司马错——司马梗————司马欣……司马相如
魏系:——司马赒——司马憙——司马子期——司马靳————
司马昌——司马无泽——司马喜.——司马谈——司马迁3.少
年受业司马迁的少年时代,“耕牧河山之阳”。司马迁在这“山环
水带,嵌镶蜿蜒”(《韩城县志序》)的自然环境里成长,既被山川
的清淑之气所陶冶,又对民间生活有一定体验。
10岁,司马迁随父在京城约22岁时,开始外出游历——“南
游江、之都,观孔子之遗风,乡射邹、峄,厄困鄱、薛、彭城,
过梁楚以归。”回到长安以后,做了皇帝的近侍郎中,主要职责
是守卫宫殿门户,管理车骑,随从皇帝出行。他随汉武帝到过
平凉、崆峒,又奉使巴蜀,他到得最南边是昆明。
据司马迁自己说,他少年时期曾经“耕牧河山之阳”,也就是
说他儿童时期曾经在家乡从事过一些农业劳动。后来,他的父
亲司马谈到长安做了太史令,司马迁随父亲也到了长安,然后
在父亲的指导下,他刻苦读书,打下了深厚的文化基础,他拜
了很多名师做老师。司马迁的家族,就是他这个家族,世代都是
史官,而作为史官,他有责任来记载帝王圣贤的言行,也有责
任来搜集整理天下的遗文古事,更有责任通过叙事论人而为当时
的统治者提供借鉴。他的父亲司马谈就有志于整理中华民族数
千年历史,试图撰写一部规模空前的史著,就是写一部史书。
从他父亲开始就已有这么一个理想,他的父亲做太史令之后,就
开始搜集阅读史料,为修史做准备。但是司马谈感到自己年事
已高,要独立地修成一部史著,无论是时间、精力,还是才学知
识都还不够,所以司马谈寄厚望于他的儿子司马迁,希望他能
够早日参与其事,最终实现这样一个宏愿。
于是,司马迁在读万卷书的基础上,开始行万里路,司马谈
要求他儿子来进行一次为期两年多的全国的漫游。司马迁从20
岁开始的全国漫游,是为写《史记》做准备的一次实地考察,他
亲自采访,获得了许多第一手材料,保证了《史记》的真实性和
科学性。他这个漫游,也是《史记》实录精神的一种具体体现。
比如说,他漫游到汨罗江畔,在当年屈原投江自沉的地方,
他高声朗诵着屈原的诗,痛哭流涕,所以他写《屈原列传》写得
那么有感情,他是亲自去考察过,他是在学习屈原的基础上来
写屈原的。比方说,在韩信的故乡淮阴,他也搜集了许多有关
韩信的故事,并亲自去问别人,说当年韩信受胯下之辱,了解韩
信为什么能够受胯下之辱而不发怒,不愿意去做出非法的事来,
忍了。韩信那么高的个子,从一个流氓两个腿之间爬过去,如
果按照他的个性,一刀就把他杀了。但是如果把他杀了,后来
就不能够建功立业了。韩信后来帮助刘邦推翻了秦王朝,建立
了西汉,封王封个侯,回了故乡,韩信自己说:如果当初我把你
杀了,我就没后来的建功立业,所以小不忍则乱大谋。并为避
祸而韩何改姓的何姓安徽庐江始祖,辛亥革命元老中国现代教
育奠基人、同盟会嘉应州主盟人何子渊的远祖何庶题辞(别号:
自修,轩辕黄帝第60世耳孙):“更名改姓因避强秦宁去候统
甘为庶民;承先启后继旧开新既明且哲以保其身”。
再比如说,在曲阜他去瞻仰了孔子的墓,还和孔子故乡的一
些儒生在一起揽衣挽袖,一步一揖,学骑马,学射。学行古礼,
以此表达他对孔子的纪念。
再比如说,在孟尝君的故乡薛城,他走乡串巷,考察民风,
而且他考察这个地方的民风跟当年孟尝君好客养士有什么关系,
所以他走一路、考察一路。可以这样说,司马迁在漫游的旅程
中,不放过任何一个了解历史的人,不放过任何一个存留于人
们口碑上的故事,获得了许许多多从古籍当中所得不到的历史材
料,同时他深入民间,广泛地接触了人民群众的生活,使得他
对社会,对人生的观察、认识逐渐深入。
此外他遍历名山大川,饱览了祖国山河的壮美,陶冶了性情,
从而也提高了他的文学的表现力。所以说司马迁的这次漫游,正
是司马迁走向成功的极为坚实的一步,是非常典型的所谓读万
卷书,行万里路。
4.和父亲洛阳相会公元前110年(元封元年),汉武帝举行大
规模的巡行封禅,步骑十八万,旌旗千余里,浩浩荡荡。司马迁
的父亲司马谈是史官,司马谈这时候却病了,经过汉武帝的允
许留在洛阳养病,正好司马迁从长安匆匆赶去追随汉武帝,在洛
阳见到了他奄奄一息的父亲司马谈。
司马迁在为《史记》写的“自序”里,详细记录了司马谈在“河、
洛之间”对他说的那番语重心长的遗嘱。司马谈说:余先,周室
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于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
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
而余不得从行,是命也夫,命也夫!余死,汝必为太史。为太史,
无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
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者。夫天下称颂周公,言其能歌
文、武之德,宣周、邵之风,达太王、王季之思虑,爰及公刘,
以尊后稷也。幽厉之后,王道缺,礼乐衰,孔子脩旧起废,论
《诗》、《书》,作《春秋》,则学者至今则之。自获麟以来,四百
有余岁,而诸侯相兼,史记放绝。今汉兴,海内一统,明主贤君
忠臣死义之士,余为太史而弗论载,废天下之史文,余甚惧焉,
汝其念哉!司马迁俯首流涕,对父亲发誓说:“我虽不聪敏,请容
许我把您已记录编排过的有关过去的传闻,完整地书写出来,
绝不敢有缺漏。”洛阳相会,就这样成为这一对钟情于历史学的
父子之间的生死之别。
5.获罪和《史记》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向匈奴
投降。汉武帝问太史令司马迁,听听他的意见。
司马迁说:“李陵带去的步兵不满五千,他深入到敌人的腹地,
打击了几万敌人。虽然打了败仗,可是杀了这么多敌人,也可
以向天下人交代了。李陵不肯马上去死,准有他的主意。他一
定还想将功赎罪来报答陛下。”武帝听了,认为司马迁这样为李
陵辩护,有意贬低李广利(李广利是汉武帝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李
延年),便勃然大怒,说:“你这样替投降敌人的叛徒强辩,是不
是存心反对朝廷”便把司马迁下了监狱,交给廷尉处理。司马迁
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臭名昭著的酷吏杜周手中,杜
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
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
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
能发表点意见”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
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
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第二年汉武帝杀了李陵全家,处司马
迁死刑。但是汉朝的死刑要免死的话可以接受两条路,要不交
50万钱,要不接受宫刑,宫刑是个奇耻大辱,污及先人,见笑亲
友。因此为了完成《史记》的写作,他忍辱负重,希望出现一线
转机。
后来司马迁在《报任少卿书》中提及此事中说道:“遭遇此祸,
重为乡党所戳笑,以污辱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
虽累百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
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在狱中,
又备受凌辱,“交手足,受木索,暴肌肤,受榜棰,幽于圜墙之
中,当此之时,见狱吏则头抢地,视徒隶则心惕息”(司马迁《报
任安书》)。
几乎断送了性命。
司马迁认为受宫刑是一件很丢脸的事,他几乎想自杀。但他
想到自己有一件极重要的工作没有完成,不应该死。因为当时
他正在用全部精力写一部书,这就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著
作——《史记》。原来,司马迁的祖上好几辈都担任史官,父亲
司面试的英语 马谈也是汉朝的太史令。司马迁十岁的时候,就跟随父亲到了
长安,从小就读了不少书籍。
为了搜集史料,开阔眼界,司马迁从二十岁开始,就游历祖
国各地。
他到过浙江会稽,看了传说中大禹召集部落首领开会的地方;
到过长沙,在汨罗江边凭吊爱国诗人屈原;他到过曲阜,考察孔
子讲学的遗址;他到过汉高祖的故乡,听取沛县父老讲述刘邦起
兵的情况……这种游览和考察,使司马迁获得了大量的知识,又
从民间语言中汲取了丰富的养料,给司马迁的写作打下了重要的
基础。
此后,司马迁当了汉武帝的侍从官,又跟随皇帝巡行各地,
还奉命到巴、蜀、昆明一带视察。司马谈死后,司马迁继承父亲
的职务,做了太史令,他阅读和搜集的史料就更多了。在他正
准备着手写作的时候,就为了替李陵辩护得罪武帝,下了监狱,
受了刑。他痛苦地想:这是我自己的过错呀!我受了刑,身子毁
了,没有用了。但是他又想:从前周文王被关在羑里,写了一部
《周易》;孔子周游列国的路上被困在陈蔡,后来编了一部《春
秋》;屈原遭到放逐,写了《离骚》;
左丘明眼睛瞎了,写了《国语》;孙膑被剜掉膝盖骨,写了《孙
膑兵法》。还有《诗经》三百篇,大都是古人在心情忧愤的情况
下写的。这些著名的著作,都是作者心里有郁闷,或者理想行
不通的时候,才写出来的。我为什么不利用这个时候把这部史
书写好呢于是,他把从传说中的黄帝时代开始,一直到汉武帝元
狩元年(公元前122年)为止的这段时期的历史,编写成一百三
十篇、五十二万字的巨大著作《史记》。司马迁在他的《史记》
中,对古代一些著名人物的事迹都作了详细的叙述。他对于农
民起义的领袖陈胜、吴广,给予高度的评价;对被压迫的下层人
物往往表示同情的态度。他还把古代文献中过于艰深的文字改写
成当时比较浅近的文字。人物描写和情节描述,形象鲜明,语
言生动活泼。司马迁写的《史记》,不仅内容翔实可靠并且文字
生动优美,文字写的栩栩如生,因此也是一部了不起的文学著
作。因此,《史记》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
公元前96年(太始元年)汉武帝改元大赦天下。这时司马迁
50岁,出狱后当了中书令,在别人看来,也许是“尊宠任职”,
但是,他还是专心致志写他的书。直到公元前91年(征和二年),
《史记》全书完成,共得130篇,52万余字。
其中《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被改编成为人教版小学语文
五年级下册第18课《将相和》,并选为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四
第11课《廉颇蔺相如列传》。
司马迁的生平作品出狱后,司马迁改任中书令,发愤撰写
史书,亦欲“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完成了中
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史记》最初没有书名,司马
迁将书稿给东方朔孜然肉片的做法 看过,东方朔佩服不已,将其命名为《太史
公书》,后世称《太史公书》为《史记》。
“史记”原本乃各国史书的通称,司马迁的著述也正是参考战
国时期各国史记所作。但后来因为《太史公书》的影响,大约在
东汉时期,就已经成为此书专名。司马迁孕妇胸闷气短 完成《史记》后,知道
该书不被当世所容,故预先将副本存之名山,流传后世。
《史记》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郑樵
称:“六经之后,唯有此作”。鲁迅称誉《史记》为“史家之绝唱,
无韵之离骚”。赵翼《廿二史札记》说:“司马迁参酌古今,发
凡起例,创为全史,本纪以序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
事,八书以详制度,列传以志人物,然后八一三淞沪抗战 一代君臣政事贤否得
失,总汇于一编之中。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
围,信史家之极则也。”对司马迁的人物评价汉代汉代研究
《史记》的名家,当推扬雄和班固,他们都肯定了司马迁的实
录精神。
扬雄在《法言》一书中写道:“太史迁,曰实录”。
“子长多爱,爱奇也。”杨雄是赞扬司马迁实录精神的第一
人,他提出的实录与爱奇,为历人者所赞同,直到现在。
班固是汉代系统评论司马迁的第一人,《汉书》中有《司马
迁传》。
班固在赞语中说:“自刘向、杨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
材,服其状况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
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说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
可谓一语中的,世称其当,后人皆服。
司马迁的“实录”精神已成为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
唐代唐代研究《史记》成就最大者当推散文大家韩愈、柳
宗元。韩、柳肯定了《史记》一书的文学价值,奠定了司马迁在
中国文学史上的崇高地位。
韩愈十分推崇司马迁的文学才华,他说:“汉朝人莫不能文,
独司马相如、太史公、刘向、杨雄之为最。”他认为司马迁作品
的风格是“雄深雅健”,《史记》成为韩愈作文的样本。
柳宗元认为《史记》文章写得朴素凝炼、简洁利落,无枝蔓
之疾;浑然天成、滴水不漏,增一字不容;遣词造句,煞费苦心,
减一字不能。
宋元宋人赞司马迁,其著名者为马存赞司马迁的壮游和郑
樵赞司马迁的五体结构。马存认为司马迁平生喜游,足迹不肯
一日休。司马迁壮游不是一般的旅游,而是尽天下大观以助吾
气,然后吐而为书。所以他的文章或为狂澜惊涛,奔放浩荡;或
为洞庭之波,深沉含蓄;或春妆如浓,靡蔓绰约;或龙腾虎跃,千军
万马。司马迁世家龙门,念神禹立大功;西使巴蜀,跨剑阁之鸟
道;彷徨齐鲁,睹天子之遗风。所以,天地之间,万物之变,可
惊可愕,可以娱心,使人忧,使人悲者,子长尽取为文章,因而
子长的文章变化无穷。
南宋史学家郑樵认为:诸子百家,空言著书,历代实迹,无
所纪系。
而司马迁父子世司典籍,工于制作,上自黄帝,下迄秦汉,
勒成一书,分为五体:
本纪纪年,世家传代,表以正历,书以类事,传以蓍人。使
百代而下,史家不能易其法,学者不能易其书。六经之后,惟有
此书。可见郑樵对《史记》评价之高。
明清金圣叹把《史记》作为“六才子书”之一,评论《史记》
序赞九十多篇。
他在评《水浒传》、《西厢记》中多次赞扬司马迁,发表了不
少真知灼见。他说:
“隐忍以就功名,为史公一生之心。”支部生活 在评《屈原贾生列传》
中说司马迁“借他二人生平,作我一片眼泪。”金圣叹可谓司马迁
的知音。他对《史记》与小说关系的探讨独树一帜。“《水浒传》
方法即从《史记》出来”,“《水浒传》一个人出来,分明是一篇
列传。”清人张竹波更直言:“《金瓶梅》是一部《史记》。”可见
《史记》对后世小说写作技巧的广泛影响。
钱谦益在《物斋有学集》中说:“司马氏以命世之才、旷代之
识、高视千载,创立《史记》。”他认为司马迁创立的五体结构,
成为历代史学家编史的样本,发凡起例之功“炳如日星矣”!章学
诚在史学理论名著《文史通义》中说:“夫史迁绝学,《春秋》之
后一人而已。”他认为《史记》一书“范围千古、牢笼百家”,司马
迁有卓见绝识之能,《史记》有发凡创例之功。由于司马迁有卓
绝千古的识力和笔力,《史记》是“经纬乎天人之际”的一家之言,
章学诚俨然比于后无来者。
赵翼在《廿二史札记》中说:“司马迁参酌古今,发凡起例,
创为全史。本纪以序帝王,世家以记侯国,十表以系时事,八书
以详制度,列传以专人物。然后一代君臣政事贤否得失,总汇
于一篇之中。自此例一定,历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范围,信史
家之极则也。”司马迁的五体结构史学框架,一经创立,即为经典。
纵观廿四史,无一例外。赵翼称为“史家之极则”,可谓精当之至。
梁启超认为:“史界太祖,端推司马迁”,“太史公诚史界之造
物主也”。
梁启超对《史记》评价颇高,认为《史记》实为中国通史之
创始者,是一部博谨严著作。他认为:史记之列传,借人以明
史;《史记》之行文,叙一人能将其面目活现;《史记》叙事,能
剖析条理,缜密而清晰。因此他主张对于《史记》,“凡属学人,
必须一读”。
现代鲁迅在《汉文学史纳要》一书中有专篇介绍司马迁。
鲁迅认为:“武帝时文人,赋莫若司马相如,文莫若司马迁。”司
马迁写文章“不拘于史法,不囿于字句,发于情,肆于心而为文”,
因而《史记》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的评
价成为《史记》评论中的不朽名言。
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文中说:“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
义有不同。中国古时候有个文学家叫做司马迁的说过:‘人固有
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
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
鸿毛还轻。”毛泽东对司马迁很佩服,认为“司马迁览潇湘,泛西
湖,历昆仑,周览名山大川,而其襟怀乃益广”。
郭沫若特别赞赏司马迁的文学才华。他说:“司马迁这位史学
大师实在值得我们夸耀,他的一部《史记》不啻是我们中国的
一部古代的史诗,或者说它是一部历史小说集也可以。”1958年
郭沫若在为司马祠题写的碑文中对司马迁有“文章旷代雄”、“功
业追尼父”的赞语。由此可见,郭沫若认为《史记》的文学成就
是极高的。
翦伯赞认为司马迁是中国历史学的开山祖师,《史记》是一
部以社会为中心的历史。他说:“中国的历史学之成为一种独立
的学问,是从西汉起,这种学问之开山祖师是大史学家司马迁。
《史记》是中国历史学出发点上一座不朽的纪念碑。”他还说:
“《史记》虽refa 系纪传体,却是一部以社会为中心的历史。”司马迁
“几乎注意到历史上社会之每一个阶层,每一个角落,每一方面的
动态,而皆予以具体生动的描写。所以我以为,《史记》是中国
第一部大规模的社会史”。
郑振铎认为:自司马迁以来,便视历史为时代的百科全书,
所以司马迁取的材料,范围极广,自政治以至经济,自战争以
至学术,无不包括在内,其所网络的范围是极其广大的。所谓“文
学史”也常常被网络在这个无所不包的“时代的百科全书”之中。
杜鹏程在《韩城市志》序中说:“韩城素称文史之乡,是一座
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司马迁的故里,一向
文化较为发达。……历朝各代,名人辈出,其中以西汉时期伟大
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最为著名,其宏伟巨著《史
记》闻名中外,影响深远。”师哲说:“1940年3月,我从苏联
回到延安后的第二天,周恩来领我去见毛主席,他同我亲切握
手之后,问我是哪里人,我回答韩城人。”毛主席说:“喔,迁生
龙门,耕牧河山之阳。你和司马迁是同乡。”对此我惊诧,我想,
毛主席领导全国人民抗日,领导全国人民翻身闹革命,昼夜操
劳,日理万机,还不忘读《史记》,而且还能准确记住它的作者
的籍贯,真了不起。”“司马迁刚直不阿,秉笔直书,所以封建统
治阶级不喜欢他。1940年是人民的天下,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
的时代,我们应该大张旗鼓地、理直气壮地宣传其人其书其精神,
还历史以本来面目,给司马迁以应有的历史地位。像他这样对
人类历史文化有贡献的,举世公认的人,历史文化名人,全国
有几人我们应该好好地读其书,学其人,弘扬其精神。
本文发布于:2023-03-20 08:00:0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2704071513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司马迁.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司马迁.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