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无可取

更新时间:2023-03-20 05:00:00 阅读: 评论:0

大张声势-出其不备

一无可取
2023年3月20日发(作者:思母)

《终南山》原文、翻译、赏析

《终南山》原文、翻译、赏析1

蓬莱三殿侍宴奉敕咏终南山应制

北斗挂城边,南山倚殿前。

云标金阙迥,树杪玉堂悬。

半岭通佳气,中峰绕瑞烟。

小臣持献寿,长此戴尧天。

翻译

北斗星挂在长安城边,终南山好像依靠在蓬莱三殿前。

山上华丽的宫殿耸入云端,精美的楼阁在树梢上高悬。

半山腰漂浮着清新的瑞气,山峰中环绕着祥瑞的云烟。

小臣我持酒向皇帝祝寿,愿永远生活在太平盛世中间。

注释

蓬莱三殿:唐人皇宫里的大明宫内有紫宸、蓬莱、合元三殿,统

称蓬莱三殿。

侍宴:陪侍皇帝宴乐。宴,酒席,以酒食款待宾客的宴会。奉敕

(ch):奉皇帝之命。敕,帝王诏令。

终南山:也称秦岭,是中国南方和北方、长江和黄河的分界,位

于陜西长安城南。主峰太白山,积雪六月天,为长安八景之一,山高

约3767公尺,是中国内地的第一高山。唐时吕洞宾曾修道于终南山,

为传说中的八仙之一。

北斗:七颗星在北天排列,状似舀酒的斗,又称北斗七星。今属

大熊星座一部分。

南山:指终南山。《诗经小雅天保》:“如南山之寿,不骞(亏

损、毁坏)不崩。”后世用以象征长寿。

云标:云端。标,本为树梢,此指云层11月9日是什么日子 表面。

金阙:天子居住的宫殿。阙,宫门前供瞭望的塔楼。

迥:远。

杪:树梢;树枝末端。

玉堂:此为宫殿的美称,指终南山上精美的建筑。

悬:挂、系。

佳气:指吉祥的气象。

瑞烟:祥瑞的云气。瑞,吉祥的。

小臣:诗人对自己的谦称。

持献寿:指以终南山向皇帝祝寿。用《诗经小雅天保》中“如南

山之寿”句意。

戴尧天:头顶尧帝之天,比喻生活在圣王统治之下。《论语泰

伯》:“唯天为大,唯尧则之。”尧,黄帝传帝位给尧,国号唐。

创作背景

这是借咏终南山来歌颂皇帝的应制诗。唐中宗李显诞辰,于内殿

宴请群臣,命以终南山为题咏诗助兴。杜审言因作此诗。

赏析

此诗一开始就气度不凡。首联以北斗星高挂宫城边,巍峨的终南

山都倚立在蓬莱三殿之前来映衬皇宫的宏伟高峻。这是借北斗、南山

来歌颂长安城的壮观。“北斗挂城”还有一层隐意。据《三辅黄图》

卷一记载,汉高祖修长安城,“城南为南斗形,城北为北斗形”。隋

唐长安城虽然对秦汉都城的设计作了较大的突破和创新,但是使宫城、

皇城和郭城三重相依,由北向南同用一道北城垣这一点并没有变。这

样就突出了皇帝所居之处,宫城象征北极星周围的紫薇垣,皇城则象

征着地平线上以北极星为圆心的天象,而郭城则象征着周天之内。这

种以群星环拱北极星的设计思想,是皇权和专制思想在建筑学上的形

象反映。所以,作者说“北斗挂城边”不仅是一个夸张性的描写,而

且也是对长安城形制的一个象征性说明。

中间两联接着说,皇宫高耸,穿破云层,整个终南山中都缭绕着

祥云瑞烟。颔联正面写终南山的宫观殿宇高入云表的壮观。颈联以终

南山瑞云缭绕,和朝廷的兴旺之气相通,进一步以终南山景物来加以

歌颂。

尾联直接颂扬皇帝寿比南山,治国有如尧舜。有了前面的描写,

最后的称颂赞美就水到渠成。这一联连用两个典故,但从文意上看都

很贴切,没有生硬拉扯的感觉。

诗人以北斗、南山、金阙、玉堂写宫殿的高峻雄伟、金玉满堂,

以终南山的瑞气、祥云,如在仙境,形容皇宫有如天上宫阙,最后祝

圣上寿比南山,愿永受圣王统治。诗人的这种赞颂,在战乱频仍、祸

患不绝、人命危浅的古代社会实际上是一种很善良的愿望。而作者所

生活的唐代前期,国力强大,声威远播,经济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也

体现了封建社会的盛世理想。但是,这种颂歌自古迄今几被所有的文

人唱过,已成为陈套陋习,近于套话、门面话,凝定为一个迄今仍被

沿用的歌颂模式,并没有什么新奇之处。杜审言写出这样虽富丽堂皇

而无真挚个性的作品,实是功力和才情的一种浪费。

《终南山》原文、翻译、赏析2

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

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逼岁除。

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翻译

不要再给北面朝廷上书,让我回到南山破旧茅屋。

我本无才难怪明主见弃,年迈多病朋友也都生疏。

白发频生催人日渐衰老,阳春来到逼得旧岁逝去。

满怀忧愁辗转难以入睡,月照松林窗外一片空虚。

注释

北阙:皇宫北面的门楼,汉代尚书奏事和群臣谒见都在北阙,后

因用作朝廷的别称。

休上书:停止进奏章。

南山:唐人诗歌中常以南山代指隐居题。这里指作者家乡的岘山。

一说指终南山。

敝庐:称自己破落的家园。

不才:不成材,没有才能,作者自谦之词。

明主:圣明的国君。

多病:一作“卧病”。

故人:老朋友。

疏:疏远。

老:一作“去”。

青阳:指春天。

逼:催迫。

岁除:年终。

永怀:悠悠的思怀。

愁不寐:因忧愁而睡不着觉。

寐:一作“寝”。

虚:空寂。一作“堂”。

鉴赏

落第后的孟浩然有一肚子的牢骚而又不好发作,因而以自怨自艾

的形式抒发仕途失意的幽思。这首诗表面上是一连串的自责自怪,骨

子里却是层出不尽的怨天尤人;说的是自己一无可取之言,怨的是才

不为世用之情。

字面上说“北阙休上书”,实际上表达的正是“魏阙心常在,金

门诏不忘”的情意。只不过这时他才发觉以前的想法太天真了;原以

为有了马周“直犯龙颜请恩泽”的先例,唐天子便会代代如此;现在

才发现:现实是这样令人失望。因而一腔幽愤,从这“北阙休上书”

的自艾之言中倾出。明乎此,“南山归敝庐”本非所愿,不得已也。

诸般矛盾心绪,一语道出,令人读来自有余味。

三四句具体回述失意的缘由。“不才明主弃”,感情十分复杂,

有反语的性质而又不尽是反语。诗人自幼抱负非凡,“执鞭慕夫子,

捧檄怀毛公,感激遂弹冠,安能守固穷!”他也自赞“词赋亦颇工”。

其志如此,其才如此,不谓“不才”。因此,说“不才”既是谦词,

又兼含了有才不被人识、良骥未遇伯乐的感慨。而这个不识“才”的

不是别人,正是“明主”。可见,“明”也是“不明”的微词,带有

埋怨意味的。此外,“明主”这一谀词,也确实含有谀美的用意,反

映他求仕之心尚未灭绝,还希望皇上见用。这一句,写得有怨悱,有

自怜,有哀伤,也有恳请,感情相当复杂。而“多病故人疏”比上句

更为委婉深致,一波三折;本是怨“故人”不予引荐或引荐不力,而

诗人却说是因为自己“多病”而疏远了故人,这是一层;古代,

“穷”、“病”相通,借“多病”说“途穷”,自见对世态炎凉之怨,

这又是一层;说因“故人疏”而不能使明主明察自己,这又是一层。

这三层含义,最后一层才是主旨。

求仕情切,宦途渺茫,鬓发已白,功名未就,诗人不可能不忧虑

焦急。五六句就是这种心境的写照。白发、青阳(春日),本是无情

物,缀以“催”“逼”二字,恰切地表现诗人不愿以白衣终老此生而

又无可奈何的复杂感情。

也正是由于诗人陷入了不可排解的苦闷之中,才使他“永怀愁不

寐”,写出了思绪萦绕,焦虑难堪之情态。“松月夜窗虚”,更是匠

心独运,它把前面的意思放开,却正衬出了怨愤的难解。看似写景,

实是抒情:一则补充了上句中的“不寐”,再则情景浑一,余味无穷,

那迷蒙空寂的夜景,与内心落寞惆怅的心绪是十分相似的。“虚”字

更是语涉双关,把院落的空虚,静夜的空虚,仕途的空虚,心绪的空

虚,包容无余。

这首诗看似语言显豁,实则含蕴丰富。层层辗转表达,句句语涉

数意,构成悠远深厚的艺术风格。

相传,孟浩然曾被王维邀至内署,恰遇玄宗到来,玄宗索诗,孟

浩然就读了这首《岁暮归南山》,玄宗听后生气地说:“卿不求仕,

而朕未弃卿,奈何诬我?”(《唐摭言》卷十一)可见此诗尽管写得

含蕴婉曲,玄宗还是听出了弦外之音,结果,孟浩然被放还了。封建

社会抑制人才的现象,于此可见一斑。

创作背景

约在公元728年(唐开元十六年),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企业标准模板 应进

士举落第了,心情很苦闷,他曾“为文三十载,闭门江汉阴”,学得

满腹文章,又得到王维、张九龄为之延誉,已经颇有诗名。这次应试

失利,使他大为懊丧,他想直接向皇帝上书,又很犹豫。这首诗是在

这样心绪极端复杂的情况下写出来的。

据《新唐书孟浩然传》记载,孟浩然在长安落第后,诗人王维曾

经邀请他到自己供职的翰林院见面,谁知不久唐玄宗驾到了。孟浩然

一时紧张躲到了床下,王维不敢欺君,道出实情。唐玄宗也没有生气,

还命孟浩然出来作诗。孟浩然便吟咏了这首《岁暮归南山》。

赏析二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是一个平凡的真理。大至朝代更

替,小至一家兴衰,以及人们的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人事总是在不

停止地变化着,没有谁没有感觉到。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时光也在

不停止地流逝着,这也没有谁没有感觉到。首联两句凭空落笔,似不

着题,却引出了作者的浩瀚心事,饱含着深深的沧桑之感。

颔联两句紧承首联。“江山留胜迹”是承“古”字,“我辈复登

临”是承“今”字。作者的伤感情绪,便是来自今日的登临。此处所

说的“胜迹”,是指山上的羊公碑和山下的鱼梁洲等。

颈联两句写登山所见。“浅”指水,由于“水落”,鱼梁洲更多

地呈露出水面,故称“浅”;“深”指梦泽,辽阔的云梦泽,一望无

际,令人感到深远。登山远望,水落石出,草木凋零,一片萧条景象。

作者抓住了当时当地所特有的景物,提炼出来,既能表现出时序为严

冬,又烘托了作者心情的伤感。

尾联两句将“岘山”扣实。“羊公碑尚在”,一个“尚”字,十

分有力,它包含了复杂的内容。羊祜镇守襄阳,是在晋初,而孟浩然

写这首诗却在盛唐,中隔四百余年,朝代的更替,人事的变迁,是非

常巨大的。然而羊公碑却还屹立在岘首山上,令人敬仰。与此同时,

又包含了作者伤感的情绪。四百多年前的羊祜,为国(指晋)效力,

也为人民做了一些好事,是以名垂千古,与山俱传;想到自己仍为

“布衣”,无所作为,死后难免湮没无闻,这和“尚在”的羊公碑,

两相对比,令人伤感,因之,就不免“读罢泪沾襟”了。

这首诗前两联具有一定的哲理性,后两联既描绘了景物,富有形

象,又饱含了作者的激情,这就使得它成为诗人之诗而不是哲人之诗。

同时,语言通俗易懂,感情真挚动人,以平淡深远见长。清沈德潜?评

孟浩然诗词:“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这首诗的确有

如此情趣。

《终南山》原文、翻译、赏析3

原文

《望终南山寄紫阁隐者》

出门见南山,引领意无限。

秀色难为名,苍翠日在眼。

有时白云起,天际自舒卷。

心中与之然,托兴每不浅。

何当造幽人,灭迹栖绝巘。

翻译

走出家门,抬起头就可以望见城外的终南山了,翘首瞻望那山上

的景色,真的勾起了我无穷的意绪和美妙的怀想。

那里的山色秀美,景色清幽,美得难以名状,那苍翠葱茏的景色

日日都展现在我的眼前,这是多么的美妙惬意啊。

只见那儿的天空上方不时飘浮起朵朵白云,它们在天际自在悠然

地舒卷伸展。

看着这样美好的.景象,我也每每心旷神怡,意兴盎然。

什么时候我能够去造访那个居住在山中的隐士呢?到那时我也要

和他一样遁迹于人世,自由自在地栖身在那紫阁峰上。

注释

引领:伸长脖子去看,这里指翘首而望。

难为名:难以称呼,难以说清楚,指山中景色气象一派壮丽,无

法用语言表达。

与之然:与这一派景象浑然一体,不辨物我。是说我心与自然融

合而为一体。

造:访问,拜访。

幽人:隐居者,这里即指紫阁隐者。

灭迹:离开纷乱的人世红尘。

绝撇:高耸的山峰。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天宝四年(公元745年)秋(一说是天宝五年)。天

宝三年(公元744年)春,李白离开长安,在洛阳遇到了杜甫,两人

结伴出游。第二年秋天,二人又相会于东鲁。不久二人又再次分手,

杜甫西去长安,李白则东游吴越。这首诗就是李白送走杜甫后,客居

于沙丘寓所时所作。

赏析

仰望山岳抒发感慨是许多诗人都写过,李白也不止一次写过的题

材。但是,所望的山岳不同,诗篇所涉及的人物不同,其内容和主旨

也不大相同。这首诗写终南山,又是送给一位隐居者的,所以诗的主

旨紧紧围绕着脱俗返真来抒情状物。终南山在唐代是隐居者最喜欢的

一座名山,它既有佛家名刹,也有道教洞天,还是距关中平原最近的

一座林木秀美的宜人山岭,李白就从远望终南山时的感受写起。终南

山与陶渊明《饮酒》(结庐在人境)中的“南山”同名,李白也有意

效仿陶诗意境。前两句说见到终南山,抬头仰望,感慨和触动很深,

三四句就说这触动是因为山中浑然的秀美景色带来的,却无法理清说

透这景色的特点和细节,只是看到葱葱茏茏的山林在阳光的照耀下别

有一番迷人的光景。作者只写景色和组成景色的要素:阳光、翠岭,

而不直接告诉人们他的感受,无形之中,人们被引进了欣赏山色的境

界中,用心去体会了。

接着诗人说山中自云随风飘浮卷舒自在,无碍无束,看到这种情

景,不由得让人与精神的轻松自由联系起来,于是不但李白“与之

然”,读者也在心中与这大好景象合而为一了。诗写到这里,都与陶

诗“结庐在人境”意境相仿佛,在于告诉人们山中景色的恬静优美和

身在此境之中的心态,但接下来的结尾,则直叙心声,说一定要去拜

访居于山中的这位隐者,相伴隐于林下,远离尘世。原来,全诗所写

的那种幽静自然的景象是为了赞美那位居于山中的隐者朋友,是说他

的精神恰恰与这山林融为一体,是此境中人。那么,“心中与之然”

就不仅是与山色同一了,而且也有李白与他的朋友心心相印的意思在

其中!全诗景中有情,以景语代替情语,不露痕迹而心境却表现得十

分明白。

《终南山》原文、翻译、赏析4

原文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

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

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翻译

傍晚从终南山上走下来,山月好像随着行人而归。

回望来时走的山间小路,山林苍苍茫茫一片青翠。

遇斛斯山人相携到他家,孩童出来急忙打开柴门。

走进竹林穿过幽静小路,青萝枝叶拂着行人衣裳。

欢言笑谈得到放松休息,畅饮美酒宾主频频举杯。

放声高歌风入松的曲调,歌罢银河星星已经很稀。

我喝醉酒主人非常高兴,欢乐忘了世俗奸诈心机。

注释

(1)终南山:即秦岭,在今西安市南,唐时士子多隐居于此山。

(2)过:拜访。

(3)斛(h)斯山人:复姓斛斯的一位隐士。

(4)碧山:指终南山。

(5)下:下山。

(6)却顾:回头望。

(7)所来径:下山的小路。

(8)苍苍:一说是指灰白色,但这里不宜作此解,而应解释苍为

苍翠、苍茫,苍苍叠用是强调群山在暮色中的那种苍茫貌。

(9)翠微:青翠的山坡,此处指终南山。

(10)相携:下山时路遇斛斯山人,携手同去其家。

(11)及:到。

(12)田家:田野山村人家,此指斛斯山人家。

(13)荆扉:荆条编扎的柴门。

(14)青萝:攀缠在树枝上下垂的藤蔓。

(15)行衣:行人的衣服。

(16)挥:举杯。

(17)松风:古乐府琴曲名,即《风入松曲》,此处也有歌声随

风而入松林的意思。

(18)河星稀:银河中的星光稀微,意谓夜已深了。

(19)河星:一作“星河”。

(20)陶然:欢乐的样子。

(21)忘机:忘记世俗的机心,不谋虚名蝇利。

(22)机:世俗的心机。

创作背景

关于此诗的创作时间,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李白作此诗时,

正在长安供奉翰林。李白一生中曾两入长安,第一次是在公元730年

(开元十八年),李白三十岁时;第二次是在公元742年(天宝元

年),李白四十二岁时。此诗写于李白二入长安时期。

赏析

中国的田园诗以晋末陶潜为开山祖,他的诗,对后代影响很大。

李白这首田园诗,似也有陶诗那种描写琐事人情,平淡爽直的风格。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全诗以赋体——叙述题写成。诗

以“暮”开首,为“宿”开拓。相携欢言,置酒共挥,长歌风松,赏

心乐事,自然陶醉忘机。这些都是作者真情实感的流溢。

此诗以田家、饮酒为题材,很受陶潜田园诗的影响。然陶诗显得

平淡恬静,既不首意染色,口气也极和缓。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

里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等等。而李诗却着意渲染。细

吟“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就会觉

得色彩鲜明,神情飞扬。可见陶李两者风格迥异。

从《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的内容看,诗人是在月夜到长

安南面的终南山去造访一位姓斛斯的隐士。首句“暮从碧山下”,

“暮”字挑起了第二句的“山月”和第四句的“苍苍”,“下”字挑

起了第二句的“随人归”和第三句的“却顾”,“碧”字又逗出第四

句的“翠微”。平平常常五个字,却无一字虚设。“山月随人归”,

把月写得如此脉脉有情。月尚如此,人则可知。第三句“却顾所来

径”,写出诗人对终南山的余情。这里虽未正面写山林暮景,却是情

中有景。正是旖旎山色,使诗人迷恋不已。第四句又是正面描写。

“翠微”指青翠掩映的山林幽深处。“苍苍”两字起加倍渲染的作用。

“横”有笼罩意。此句描绘出暮色苍苍中的山林美景。这四句,用笔

简炼而神色俱佳。诗人漫步山径,大概遇到了斛斯山人,于是“相携

及田家”,“相携”,显出情谊的密切。“童稚开荆扉”,连孩子们

也开柴门来迎客了。进门后,“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写出了

田家庭园的恬静,流露出诗人的称羡之情。“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

挥”,“得所憩”不仅是赞美山人的庭园居室,也为遇知己而高兴。

因而欢言笑谈,美酒共挥。一个“挥”字写出了李白畅怀豪饮的神情。

酒醉情浓,放声长歌,直唱到天河群星疏落,籁寂更深。“长歌吟松

风,曲尽河星稀”句中青松与青天,仍处处绾带上文的一片苍翠。至

于河星既稀,月色自淡,这就不在话下了。最后,从美酒共挥,转到

“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写出酒后的风味,陶陶然把人世的机

巧之心,一扫而空,显得淡泊而恬远。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这首诗以田家、饮酒为题材,是

受陶潜诗的影响,然而两者诗风又有不同之处。陶潜的写景,虽未曾

无情,却显得平淡恬静,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道狭草

木长,夕露沾我衣”、“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微雨从东来,

好风与之俱”之类,既不染色,而口气又那么温缓舒徐。而李白就着

意渲染,“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不仅色彩鲜明,而且神情飞扬,口气中

也带有清俊之味。在李白的一些饮酒诗中,豪情狂气喷薄涌泄,溢于

纸上,而此诗似已大为掩抑收敛了。“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

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可是一比起陶诗,意味还是有差别的。陶

潜的“或有数斗酒,闲饮自欢然”、“过门辄相呼,有酒斟酌之”、

“何以称我情,浊酒且自陶”、“一觞虽自进,杯尽壶自倾”之类,

称心而出,信口而道,淡淡然无可无不可的那种意味,就使人觉得李

白挥酒长歌仍有一股英气,与陶潜异趣。因而,从李白此诗既可以看

到陶诗的影响,又可以看到两位诗人风格的不同。

《终南山》原文、翻译、赏析5

原文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译文及注释:

作者:佚名

译文

巍巍的太乙山临近长安城,山连着山一直蜿蜒到海边。

白云缭绕回望中合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注释

1.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古人又称秦岭山脉

为终南山。秦岭绵延八百余里,是渭水和汉水的分水岭。

2.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唐人每称终南山一名太一,如

《元和郡县志》:"终南山在县(京兆万年县)南五十里。按经传所说,

终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

3.天都:天帝所居,这里指帝都长安。

4.青霭:山中的岚气。霭:云气。

5.海隅:海边。终南山并不到海,此为夸张之词。

6分野:古天文学名词。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宿的位置来区

分中国境内的地域,被称为分野。地上的每一个区域都对应星空的某

一处分野。

7.壑:山谷。“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这两句诗是说终南山

连绵延伸,占地极广,中峰两侧的分野都变了,众山谷的天气也阴晴

变化,各自不同。

8.人处:有人烟处。

赏析:

作者:佚名

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以少

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象”,都是这个意思.。作为诗人

兼画家的王维,很懂得此中奥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

律诗,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

首联“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先用夸张手法勾画了终南山

的总轮廓。这个总轮廓,只能得之于遥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所以,

这一联显然是写远景。

“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终南虽高,去天甚遥,说它“近天

都”,当然是艺术夸张。但这是写远景,从平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的

确与天连接,因而说它“近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连山接海

隅”也是这样。终南山西起甘肃天水,东止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

说它“接海隅”,固然不合事实,说它“与他山连接不断,直到海

隅”,又何尝符合事实?然而这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

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用“连山接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张而愈

见真实。

次联写近景,“白云回望合”一句,“回望”既与下句“入看”

对偶,则其意为“回头望”,王维写的是入终南山而“回望”,望的

是刚走过的路。诗人身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

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

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

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茫茫云海。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经验的

人都并不陌生,而除了王维,又有谁能够只用五个字就表现得如此真

切呢?

“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

交错为用,相互补充。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蒙蒙青霭,仿佛

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

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蒙蒙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这一联诗,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孕。即如终南山中千

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值得观赏的景物还多,一

切都笼罩于茫茫“白云”、蒙蒙“青霭”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切。

唯其如此,才更令人神往,更急于进一步“入看”。另一方面,已经

看见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恋,不能不“回望”,“回望”而“白云”、

“青霭”俱“合”,则刚才呈现于眉睫之前的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

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人回味无穷。这一切,

诗人都没有明说,但他却在已经勾画出来的“象”里为我们留下了驰

聘想象的广阔天地。

第三联高度概括,尺幅万里。首联写出了终南山的高和从西到东

的远,这是从山北遥望所见的景象。至于终南从北到南的阔,则是用

“分野中峰变”一句来表现。游山而有“分野中峰变”的认识,则诗

人立足“中峰”,纵目四望之状已依稀可见。终南山东西之绵远如彼,

南北之辽阔如此,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

眼底;而“阴晴众壑殊”,就是尽收眼底的全景。所谓“阴晴众壑

殊”,当然不是指“东边日出西边雨”,而是以阳光的或浓或淡、或

有或无来表现千岩万壑千形万态。

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评价。有些人认为它与前

三联不统一、不相称,从而持否定态度。王夫之辩解说:“‘欲投人

处宿,隔水问樵夫’,则山之辽廓荒远可知,与上六句初无异致,且

得宾主分明,非独头意识悬相描摹也。”(《姜斋诗话》卷二)沈德

潜也说:“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

非寻常写景可比。”(《唐诗别裁》卷九)

这些意见都不错,然而“玩其语意”,似乎还可以领会到更多的

东西。第一,欲投人处宿”这个句子分明有个省略了的主语“我”,

因而有此一句,便见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处处有“我”,

以“我路口作文 ”观物,因景抒情。第二,“欲投人处宿”而要“隔水问樵

夫”,则“我”还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赏心悦目,诗人

之避喧好静,也不难于言外得之。第三,诗人既到“中峰”,则“隔

水问樵夫”的“水”实际上是深沟大涧;那么,他怎么会发现那个

“樵夫”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有树林,有什么时候买手机最便宜 音响。诗人寻声辨

向,从“隔水”的树林里欣然发现樵夫的情景,不难想见。既有“樵

夫”,则知不太遥远的地方必然有“人处”,因而问何处可以投宿,

“樵夫”口答手指、诗人侧首遥望的情景,也不难想见。

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大。首联写远景,以艺术的夸张,极

言山之高远。颔联写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见,铺叙云气变幻,移步变

形,极富含孕。颈联进一步写山之南北辽阔和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

末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点出了作者

“远望”的位置。全诗写景、写人、写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有

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

总起来看,这首诗的主要特点和优点是善于“以不全求全”,从

而收到了“以少总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

本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观。首联写远景,以艺术的夸张极

言山的主峰之高峻和山势之连亘。从取景汽车买卖协议 角度看是仰视与平眺。颌联

写近景,身在山中所见,铺叙云气变幻,移步变形。从取景角度看,

是回望与入看。颈联描写登上山后在中峰纵目俯瞰,进一步写山之南

北辽阔和干岩万壑的千形万态。末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

家。“隔水”二字点出了作者“远望”的位置。全诗写景、写人、写

物,动如脱免,静若淑女,有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

终南山之壮美,便不言而喻了。

《终南山》原文、翻译、赏析6

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相携及田

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

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

作者:李白(701-762)当然是大家公认的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天

才诗人之一,大多数人认为他同时也是一位伟大的词人。他祖籍陇西

(xuexi 今甘肃),一说生于中亚,但少年时即生活在蜀地,壮年漫游天下,

学道学剑,好酒任侠,笑傲王侯,一度入供奉,但不久便离开了,后

竟被流放到夜郎(今贵州)。他的诗,想象力“欲上青天揽明月”,

气势如“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确无人能及。北宋初年,人们发现

《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和《忆秦娥》“秦娥梦断秦楼月”两

词,又尊他为词的始祖。有人怀疑那是后人所托,至今聚讼纷纭。其

实,李白的乐府诗,当时已被之管弦,就是词的滥觞了。至于历来被

称为“百代词曲之祖”的这两首词,格调高绝,气象阔大,如果不属

于李白,又算作谁的作品为好呢?

注释:终南山:在今陕西西安市南,地近京城而又山林幽静。翠

微:青翠的山坡。松风:指古乐府《风入松》曲,也可作歌声随风入

松林解。机:世俗的心机。

【赏析】:这是一首田园诗,是诗人在长安供奉翰林时所写。只

写一次很平常的作客经过,但写出了很淳朴的感情。全诗写月夜在长

安南面的终南山,去造访一位姓斛斯的隐士。斛斯山人想来是一位隐

士,同时是李白的好朋友。诗写暮色苍茫中的山林美景和田家庭院的

恬静、流露出诗人的称羡之情。此诗以田家、饮酒为题材,很受陶潜

田园诗的影响。诗以“暮”开首,为“宿”开拓。相携欢言,置酒共

挥,长歌风松,赏心乐事,自然陶醉忘机。这些都是作者真情实感的

流溢。

《终南山》原文、翻译、赏析7

终南山

朝代:唐代

作者:王维

太乙近天都,连山接海隅。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

赏析

王维之诗自古有“诗如画”之说。品其诗如赏中国画。清新淡雅;

读其诗似游神州万里江山,恢弘壮阔。诗中一句一词,点点滴滴,尽

是诗人豪情万丈。《终南山》就是这样一首王维山水诗的亮点之作。

“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首联是说,巍巍的终南山高入云

霄,与天帝的都城临近。绵亘不绝的山峦,延伸到遥远的大海之滨。

首联写终南山的远景,借用夸张的手法勾画了终南山的总轮廓。

这个总轮廓,只能得知于远眺,而不能得之于逼视。所以这一联显然

是写远景。

“太乙”是终南山的别称。中南虽高,去天甚远,说它“近天

都”,当然是艺术夸张。但这是写远景,从平地遥望终南,其顶峰的

确与天连接,因而说它“近天都”,正是以夸张写真实。终南山西起

甘肃天水,东至河南陕县,远远未到海隅。说它“接海隅”,固然不

合事实,说它与他山连接不断,直到海隅,又何尝符合事实?然而这

是写远景,从长安遥望终南,西边望不到头,东边望不到尾。用“连

山接海隅”写终南远景,虽夸张而愈见真实。

“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次联是说,我在深山前行,缭绕

的云雾分向两边,回头望去,白云又在身后合成了茫茫的一片。我朝

濛濛的青霭走去,一到面前却杳然不见。

次联写近景,“回望”既与下句“入看”对偶,则其意为“回头

望”,王维写的是入终南山而“回望”,望的是刚走过的路。诗人身

在终南山中,朝前看,白云弥漫,看不见路,也看不见其他景物,仿

佛再走几步,就可以浮游于白云的海洋;然而继续前进,白云却继续

分向两边,可望而不可即;回头看,分向两边的白云又合拢来,汇成

茫茫的云海。这种奇妙的境界,凡有游山经历的人并不陌生。

“青霭入看无”一句,与上句“白云回望合”是“互文”,它们

交错为用,相互补充。诗人走出茫茫云海,前面又是濛濛青霭,仿佛

继续前进,就可以摸着那青霭了;然而走了进去,却不但摸不着,而

且看不见;回过头去,那青霭又合拢来,濛濛漫漫,可望而不可即。

这一联诗,写烟云变灭,移步换形,极富含孕。即如终南山中千

岩万壑,苍松古柏,怪石清泉,奇花异草,那些值得观赏的景物,一

切都笼罩于茫茫白云、濛濛青霭之中,看不见,看不真切。惟其如此,

才更令人神往。另一方面,已经看见的美景仍然使人留恋,不能不

“回望”,“回望”而“白云”、“青霭”俱合,刚才呈现于眉睫的

景物或笼以青纱,或裹以冰绡,由清晰而朦胧。由朦胧而隐没,更令

人回味无穷。这一切诗人并不明说,为我们留下了驰骋想象的广阔天

地。

“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颈联是说,终南山是这样的辽阔,

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阳光照耀群山,千岩万壑或明或暗,深深

浅浅。

颈联高度概括,尺幅万里。首联写出了终南山的高读书卡怎么做 和从西到东的

远,这是从山北遥望所见的景象。至于终南山从北到南的阔,则是用

“分野中峰变”一句来表现。游山而有这样的认识,则诗人立足“中

峰”,纵目四望之状已经依稀可见。终南山东西的绵远,南北的辽阔,

只有立足于“近天都”的“中峰”,才能收全景于眼底;而“阴晴众

壑殊”就是尽收眼底的全景。这全景是以阳光的或浓或淡,或有或无

来表现千岩万壑的的千形万态。

“欲投人处宿,隔水问樵夫。”尾联是说,我想在山里找一个人

家投宿,隔着涧流,询问林中的樵夫。

对于尾联,历来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评价。对此,清沈德潜说:

“或谓末二句与通体不配。今玩其语意,见山远而人寡也,非寻常写

景可比。”(《唐诗别裁集》)然而通过玩其语意,我们似乎可以领

会更多的东西。第一,“欲投人处宿”,这个句子分明省略了主语

“我”,因而有此一句,便见得我在游山,句句有我,处处有我,以

我观物,因景抒情。第二,“欲投人处宿”而要“隔山问樵夫”,则

“我”还要留宿山中,明日再游,而山景之赏心悦目,也不难于言外

得之。第三,诗人既到“中峰”,则“隔水问樵夫”的“水”实际上

是深沟大涧;那么他是怎样发现这一樵夫的呢?樵夫必砍樵,就必然

有树林,有响动,使人循声辨向,从隔水的树林里发现樵夫的情景,

不难想见。既有“樵夫”,则知不太遥远的地方必然有人居住,因而

问何处可以投宿,樵夫口答手指,诗人侧首遥望的情景,也不难想见。

艺术创作,贵在以个别显示一般,以不全求全,刘勰所谓“以少

总多”,古代画论家所谓“意余于象”,都是这个意思。作为诗人兼

画家的王维,深懂此中奥秘,因而能用只有四十个字的一首五言律诗,

为偌大一座终南山传神写照,“以不全求全”,从而收到了“以少总

多”,“意余于象”的艺术效果。

诗旨在咏叹终南山的宏伟壮大。首联写远景,以艺术的夸张,极

言山之高远。颔联写近景,身在山中之所见,铺叙云气变幻,移步变

形,极富含蕴。颈联进一步写山之南北辽阔和千岩万壑的千形万态。

末联写为了入山穷胜,想投宿山中人家。“隔水”二字点出了作者

“远望”的位置。全诗写景、写人、写物,动如脱兔,静若淑女,有

声有色,意境清新、宛若一幅山水画。

译文

巍巍的终南山临近长安城,山连着山一直延伸到海边。

回望山下白云滚滚连成一片,青霭迷茫进入山中都不见。

中央主峰把终南东西隔开,各山间山谷迥异阴晴多变。

想在山中找个人家去投宿,隔水询问那樵夫可否方便?

注释

终南山,在长安南五十里,秦岭主峰之一。古人又称秦岭山脉为

终南山。秦岭绵延八百余里,是渭水和汉水的分水岭。

太乙:又名太一,秦岭之一峰。唐人每称终南山一名太一,如

《元和郡县志》:"终南山在县(京兆万年县)南五十里。按经传所说,

终南山一名太一,亦名中南"。

天都:天帝所居,这里指帝都长安。

青霭:山中的岚气。霭:云气。

海隅:海边。终南山并不到海,此为夸张之词。

分野:古天文学名词。古人以天上的二十八个星宿的位置来区分

中国境内的地域,被称为分野。地上的每一个区域都对应星空的某一

处分野。

壑:山谷。“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这两句诗是说终南山连

绵延伸,占地极广,中峰两侧的分野都变了,众山谷的天气也阴晴变

化,各自不同。

人处:有人烟处。

创作背景

公元741年(开元二十九年)至公元744年(天宝三年)之间,

王维曾隐居于长安附近的终南山,这首诗大概是诗人隐居终南期间的

作品。

《终南山》原文、翻译、赏析8

游终南山

孟郊〔唐代〕

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

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

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

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

译文及注释

译文:终南山高大雄伟,塞满了整个天地,太阳南月亮都千从山

中的石头上升起落下。当终南山其他地方都已被夜色笼罩时,高高的

山峰上还留着落日的余晖;而当终南山其他地方都已经洒满阳光时,

深深的幽谷中还千一片昏暗。终南山矗立在那儿不偏不斜,山中居住

的人也南这山一样爽直正派,虽然山路陡峭,崎岖不平,但他们却心

地平坦,从不会有路险身危的感觉。山高风长,长风吹动松柏,松枝

松叶在风中呼呼作响,松涛回荡在千山万壑之间,十分清脆激越。来

到终南山见到如此险绝壮美的景色,我真后悔当初为什么要刻苦读书,

天天去追求那些虚名浮利。

注释:终南山:秦岭著名的山峰,在今陕西省西安市南。南山:

指终南山。塞:充满,充实。高峰夜留景:《全唐诗》此句下注:

“太白峰西黄昏后见馀日。”

赏析

此诗载于《全唐诗》第三百七十五卷。陕西师范大学文学研究所

所长、博士生导师霍松林教授认为欣赏这首诗,必须紧扣诗题“游终

南山”,切莫忘记那个“游”字。

韩愈在《荐士》诗里说孟郊的诗“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

“硬语”的“硬”,指字句的坚挺有力。这首《游终南山》,在体现

这一特点方面很有代表性。

就实际情况说,终南尽管高大,但远远没有塞满天地。“南山塞

天地”,的确是硬语盘空,险语惊人。这是作者写他“游”终南山的

感受。身在深山,仰望,则山与天连;环顾,则视线为千岩万壑所遮,

压根儿看不见山外还有什么空间。用“南山塞天地”概括这种独特的

感受,虽“险”而不“怪”,虽“夸”而非“诞”,非常“妥帖”。

日和月,当然不是“石上生”的,更不是同时从“石上生”的。

“日月石上生”一句,的确“硬”得出奇,“险”得惊人。然而这也

是作者写他“游”终南山的感受。日月并提,不是说日月并“生”;

而是说作者来到终南,既见日升,又见月出,已经度过了几个昼夜。

终南之大,作者游兴之浓,也于此曲曲传出。身在终南深处,朝望日,

夕望月,都从南山高处初露半轮,然后冉冉升起,这就像从石上“生”

出来一样。张九龄的“海上生明月”,王湾的“海日生残夜”,杜甫

的“四更山吐月”,都与此同一机杼。孤立地看,“日月石上生”似

乎“夸过其理”(《文心雕龙夸饰》),但和作者“游”终南山的具

体情景、具体感受联系起来,就觉得它虽“险”而不“怪”,虽“夸”

而非“诞”。当然,“险”“硬”的风格,使它不可能有“四更山吐

月”“海上生明月”那样的情韵。

“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两句的风格仍然是“奇险”。在同

一地方,“夜”与“景”(日光)互不相容;作者硬把它们安排在一

起,突出一个“奇”字。但细玩诗意,“高峰夜留景”,不过是说在

其他地方已经被夜幕笼罩之后,终南的高峰还留有落日的余辉。极言

其高,又没有违背真实。从《诗经大雅崧高》“崧高维岳,骏极于天”

以来,人们习惯于用“插遥天”、“出云表”之类的说法来表现山峰

之高耸。孟郊却避熟就生,抓取富有特征性的景物加以夸张,就在

“言峻则崧高极天”之外另辟蹊径,显得很新颖。在同一地方,“昼”

与“未明”(夜)无法并存,作者硬把二者统一起来,自然给人以

“险”的感觉。但玩其本意,“深谷昼未明”,不过是说在其他地方

已经洒满阳光之时,终南的深谷里依然一片幽暗。极言其深,很富有

真实感。“险”的风格,还从上下两句的夸张对比中表现出来。同一

终南山,其高峰高到“夜留景”,其深谷深到“昼未明”。一高一深,

悬殊若此,似乎“夸过其理”。然而这不过是借一高一深表现千岩万

壑的千形万态,于以见终南山高深广远,无所不包。究其实,略同于

王维的“阴晴众壑殊”,只是风格各异而已。

“长风驱松柏”,“驱”字下得“险”。然而山高则风长,长风

过处,千柏万松,枝枝叶叶,都向一边倾斜,这只有那个“驱”字才

能表现得形神毕肖。“声”既无形又无色,当然不能看见它在“拂”。

“声拂万壑清”,“拂”字下得“险”。然而那“声”来自“长风驱

松柏”,长风过处,千柏万松,枝枝叶叶都在飘拂,也都在发声。说

“声拂万壑清”,就把万顷松涛的视觉形象和万壑清风的听觉形象统

一起来了。

这六句诗插在这中间的两句,以抒情为主。“山中人自正”里的

“中”是“正”的同义语。山“中”而不偏,山中人“正”而不邪;

因山及人,抒发了赞颂之情。“路险心亦平”中的“险”是“平”的

反义词。山中人既然正而不邪,那么,山路再“险”,心还是“平”

的。以“路险”作反衬,突出地歌颂了山中人的心地平坦。

硬语盘空,险语惊人,也还有言外之意耐人寻味。赞美终南的万

壑清风,就意味着厌恶长安的十丈红尘;赞美山中的人正心平,就意

味着厌恶山外的人邪心险。以“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收束全诗,

这种言外之意就表现得相当明显了。

孟郊

孟郊,(751~814),唐代诗人。字东野。汉族,湖州武康(今

浙江德清)人,祖籍平昌(今山东临邑东北),先世居洛阳(今属河

南)。唐代著名诗人。现存诗歌500多首,以短篇的五言古诗最多,

代表作有《游子吟》。有“诗囚”之称,又与贾岛齐名,人称“郊寒

岛瘦”。元和九年,在阌乡(今河南灵宝)因病去世。张籍私谥为贞

曜先生。

本文发布于:2023-03-20 05:00:0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25960015115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一无可取.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一无可取.pdf

上一篇:竹笆片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一无可取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