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教学设计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借助
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你知道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才能切
实有效地帮助到我们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蒹葭》教学设计
范文(通用6篇),欢迎大家分享。
《蒹葭》教学设计篇1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
2、学习《蒹葭》,边想象边体会句意。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培
养学生形象思维能力。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4、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向往,陶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诗歌的语言,体会诗中人物的情感。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播放歌曲《在水一方》。同学们,大家刚才听到的的歌曲优美
吗?谁能说出这首歌曲的名字?
2、这首歌就是根据《诗经》中的《蒹葭》改编而成。板书“蒹葭”
3、《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
百年间的作品。《诗经》通称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
奉为经典,才称《诗经》。《诗经》共305篇。分为
“风”“雅”“颂”三部分。
4、这节课,我和同学们一起来学习《诗经》中的一首极其优美的
抒情诗《蒹葭》。在学习的同时我们一起来感受古代劳动人民的情感,
来领略华夏民族文化的源远流长。
二、初读,感受诗的音乐美
1、请同学们认真看书,听老师朗读课文。大家拿好笔,在你不认
识的字下面作标爱宝宝 记。
2、学生试读。读准字音,把读得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3、指名读,正音,指导学生读出节奏感,感受诗的节奏美。
三、学生交流资料,译读全诗
1、教师提问:这首诗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
来描述。
2、小组交流,自学全诗。
3、汇报自学成果。
四、再读,感受诗的绘画美
1、唐朝诗家人团聚 人王维不仅是一个著名诗人,而且是一位出色的画家。
苏轼曾这样评价她的作品:“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蒹葭》之所
以成为《诗经》中最经典的诗歌。就是因为这首诗本身就像一幅精美
的图画。
2、播放背景音乐,教师描绘画面,让学生闭上眼睛感受画面之美。
五、三读,感受结构美
1、下面再请同学们再来读一遍诗歌,你发现了什么特点?
2、全班交流。
3、《蒹葭》的第二、第三章是第一的章反复,只是在押韵处换几
个字表达逐渐强烈的感情。这种仅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叠是《诗经》
中常用的手法。
六、情读,感悟诗中情
1、诗人天刚放亮就来到河边,直呆到太阳东升。试想,他独自一
人久久徘徊在静寂的旷野,面对茫茫秋水,等人不见,寻人不着,他
的心情该是何等焦急和惆怅!请你在朗读中将这种情感表达出来。学生
练读。
2、指名读,评议。
3、全班诵读。
七、课堂小结
1、《诗经》是古代劳动人民在生活中对情感的感悟,让我们用心
来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歌谣!
2、全班齐读。
板书设计
蒹葭
情景交融
《蒹葭》教学设计篇2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内容和情感,并在此基础上能准确、流利、富有感情
地朗读全诗。
2、体味本诗优美的意境。
3、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句的结构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
品味赏析诗歌美的语言,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
课前准备
1、了解有关《诗经》知识。
2、学生朗读并疏通全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本课
1、导入《诗经》,复习前课有关《诗经》知识。
2、导入《蒹葭》:吟诵三千年华夏优美文字,感受公元前东方文
明璀璨。
二、内容解读、体味意境
(一)静心聆听学生配乐朗读。
(古筝曲很适合本诗的意境,为学生创设了一个优美的情境;身
边同学的朗读更容易激发学生投入的愿望)
(二)谈谈这首诗给你的整体感受。(整体把握,各抒己见)
填空:这是一首的诗(朦胧凄美)
(二)从诗句的哪些内容感受到的?
(学生讨论、交流,幻灯片一一呈现学生讨论的结果:写景句;
追寻伊人的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解读文本)
1、写景句(每章的第一、二句)
(1)景物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发言)
明确:芦苇——丛生茂密。因秋来而变黄,因霜袭后会发白。秋
风摇曳中更添凄凉。
白露秋霜——洁白,晶莹,触感是凉的,给人以清冷之感。
秋水——崎岖、蜿蜒、清冷。成语有望穿秋水。一汪秋水。
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2)这些景物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明确:凄清、迷离
(3)请你运用散文笔法描绘一下这幅画面。
2、追寻伊人的过程。
在这苍茫凄清的背景下,主人公出现了,他的心情如何?请结合
具体语句体会。
(1)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涘
——一个“在”字,主人公确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坚定。
——方、湄、涘,地点空间的变化,说明他追寻得坚定而执著。
(2)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匆忙而连续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急迫和坚
定、执著。
(3)“宛”字,好像仿佛之意;央、坻、沚的变化。
——说明追寻而不得时、可望而不可即的痛苦、惆怅、凄凉、孤
独的心情。
3、那么主人公追寻的伊人到底是谁呢?(对于课本思考与练习一
的讨论)
——主旨的多义性、模糊性,使诗歌更具一种朦胧美。
总结:无论是从诗的写景、具体事情的铺叙、主旨的不确定性,
都使本诗给我们留下了朦胧凄美、委婉有致的感受。
通过以上环节,对诗歌的理解应该更深入了,再一次朗读本诗,
读出感情,读出个性化的理解来。
朗读的共同体会:
①读前两句时语速应该较缓慢;
②“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连续动作焦急急迫应该语速较急促;
③“道阻且长”等相同句式应慢以体现险阻重重;
④“宛在”三句读出怅惘失望之情。
三、技法探究明确作用
《诗经》的表现手法分为赋、比、兴三种,另外,重章叠句、叠
字、双声、叠韵等,也是《诗经》表现形式上的突出特点。这首诗反
映出以上什么特点?请具体分析。(见课本思考与练习二)(着重于
起兴手法和重章叠句的分析)
1、起兴手法的运用,使全诗因景生情,情景交融,意境优美。
2、重章叠句的运用,作用:
(1)从乐调上看,一唱三叹,增加了韵律的和谐回环之美。
(2)从表达效果上看,反复吟唱,使诗意逐步加深,诗所抒发的
感情也越加强烈,加强了感染力量,给人留下深刻鲜明的印象。
3、“苍苍”“萋萋”“采采”等叠字的运用,使描景状物更细致、
更形象,也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美。
4、大多四言一句,隔句用韵,既显得句式齐整,又富有变化,错
落有致,读起来很自然。
四、拓展延伸触类旁通
阅读下列诗句,完成后面练习。
芣苢①
采采芣苢,薄言采之②。采采芣苢,薄言有之③。
采采芣苢,薄言掇之④。采采芣苢,薄言捋之⑤。
采采芣苢,薄言袺之⑥。采采芣苢,薄言襭之⑦。
【注释】
①芣苢(fuyi):植物名称,即车前子,种子和草可作药用。
②薄言:发语词,没有实义。
③有:采得。
④掇(du):拾取。
⑤捋(lu):用手掌成把地脱取东西。
⑥袺(ji):用手提着衣襟兜东西。
⑦襭(xi):把衣襟别在腰间兜东西。
1、《诗经》的手法是赋、比、兴。本诗使用的手法是
2、这首诗生动地表现了采集野菜的劳作过程,这种过程在诗歌中
是怎样具体表现出来的?
3、前人读这首诗说,反复咏读,“自然生其气象”,你读这首诗,
眼前出圣诞前夜 现了怎样的景象,请加以描述。
【点评】
《蒹葭》虽属经典中的名篇,但因其具有篇幅短小、容量不大、
章句复沓等《诗经》篇目固有的特点,使得许多老师在教学时,总有
“有劲使不出”之感,对怎样处理课文,怎样深入文本,怎样品味意
蕴,难以把握拿捏不准。
这一设计,举重若轻,游刃有余,让人眼睛为之一亮,可圈可点
颇多。
以读促教,涵泳品味。沈老师能紧扣文本特点,以读小星星吉他简谱 为抓手,一
读再读,以读促教,值得肯定。显然,学生于读中有所感受,在读中
逐渐理解,在读中品味涵泳,在读中浸染积淀。这既为下一步教学的
展开做了必要铺垫,更为学生古典素养的形成添砖加瓦,可谓一举多
得。
纲举目张,凸显主体。学生读毕,沈老师出示了一个“填空”题,
看似随意而为,实则别具匠心。答案“朦胧凄美”四个字,既是本诗
“主旨”,又是教学“总纲”。整节课就围绕“追溯”这四字来源做
文章。从“景物特点”到“情境氛围”;从“追寻过程”到“主旨探
究”,无一不为此展开。其中,学生必定处于积极、主动的探求之中,
“不用扬鞭自奋蹄”,老师便成了十足的“领路人”和“旁观者”,
“主导”与“主体”的作用自然可得到具体生动地呈现。
问君何能尔?不难发现,奥妙在那个看似平淡无奇的问题(“从诗
句的哪些内容感受到的?”)上。可见,教学设计之关键在设计“问
题”,关键看能否抓住核心,能否“牵一发而动全身”。这一点沈老
师做到了。
从容舒缓,激发想象。从容舒缓是指教学的各个步骤环节,从
“听读”、“赏读”、“议论”、“小结”到“拓展”,不徐不急、
缓缓展开,其中又非同一步调,而是张(“议”环节)弛(“读”环节)有
度,很有节奏。加之多媒体音、像等手段的介入,使“课如其文”,
给人一种美的享受,也给课堂营造了诗意的氛围。学生的思绪也就像
插上了翅膀,飞翔在朦胧凄美的意境之中,从而使有限的文字幻化出
无限的空间,使教学收到了“尺水兴波”、“尺幅万里”之效。
当然,本文教学设计,有些地方还稍欠翔实,有待进一步完善,
比如,教者对相关环节的设想或意图应做必要交代,以便人们一目了
然,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蒹葭》教学设计篇3
教材分析
《蒹葭》是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人教版)
第四册第七单元的一首诗歌。它是《诗经?国风》中的名篇。《蒹葭》
是一首爱情诗,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抒写了主人公对意中
人的倾慕之恋,以及欲见而不得的惆怅、执着之情。
学生分析
八年级(初二年级)的同学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教师
要善于引导。启发学生,给学生营造音乐的氛围,激发他们学习诗歌
的兴趣。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
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所以,教师注
重营造特定的氛围,通过富有感情的诵读来体会课文的意境,培养学
生感受、创造美的情趣。
2.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尝试自主、合作、探究、体验
的学习方法,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
方面的整合。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
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投影仪、录音带和VCD碟片。
2.诗词曲赋是我国古代文化艺术的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
前让学生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宽思路,增加积
累。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一)导语设计:
师:同学们,当你听到“流浪的人在外想念你,亲爱的妈妈,流
浪的脚步走遍天涯,没有一个家,……”这脍炙人口的歌词时,是否记
起了那首游子思乡的千古绝唱《天净沙——秋思》?当你坐在餐桌前享
用精美丰盛的晚餐时,是否记起了父母“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的嘱咐?当你惊叹于戈壁滩的狂风吹沙时,是否忆起“大漠孤烟直,长
河落日圆”的壮志豪情?古典诗词以其不可抗拒的魅力走进了我们的生
活,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更多的美丽与奇妙。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
《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
(二)初读诗歌
1.多媒体投影薄雾中的水边芦苇,芦叶萧萧,茫茫苍苍。在这个
画面的衬托下,投影出诗歌原文。(蓝色字幕)
2.播放背景音乐(低声地):播放小提琴曲《水边的阿蒂丽娜》。
3.学生初读课文:借助“预习提示”以及注释,读准字音,了解
大意。
【文采飞扬的导语,清新自然的背景画面,悠扬恬静的音乐,使
课堂中的每一个角落都充满了美,使学生体验了情境美、奠定了本堂
课的基调。】
二、品味赏析
(一)整体感知
1.配乐朗读:在《水边的阿蒂丽娜》的音乐声中,教师范读,学
生仿读。
【乐曲播放与诗歌朗诵同时进行,激发学生的情感,引起学生的
联想,从而产生共鸣。】
2.请同学说说选择《水边的阿蒂丽娜》的作为背景音乐的原因。
【体会诗歌迷茫而略带忧郁的情感基调】
3.诗歌中主人公为何忧伤?
4.求而不得后主人公的态度如何?
【整体感知诗歌的思想内容:向往和追求纯洁的爱情和求而不得
后,主人公依然执着追求的感情。】
(二)品味语言
1.上述体会你是从诗歌的哪部分感受到的?
【目的是引导学生学习本课文重章叠句的结构特色,品味诗歌朴
素清新风格洒落的语言】
2鬼怪故事 .创新设计:请同学把大屏幕上的诗歌中加点的词改换一下,要
求改后的诗歌整体风格不变。
【这个设计迁移性、挖掘性很强,它点燃了学生创造性自主学习
的火花。诗歌中的加点词语为三段对应部分稍加变化的词语,学生改
换后的词大多是贴切的、和谐的,多元的。在这创新的自主的学习过
程中,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是潜移默化的。】
3.熟读成诵。(采用男女声交替读、齐读等各种形式)
三、激发激情
(一)深层理解:
1.课后思考练习一: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
用?
【目的让学生掌握意象的概念,因为理解诗歌中的深层叙往往是
从理解分析意象的作用为切入口的。】
2.自由讨论“蒹葭”“芦苇”“道路”等意象的象征意义。
【让学生极大地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通过相象和联想,准确体
会意象的象征意义。】
(二)激发学生创造美的激情
1.多媒体投影出《在水一方》的歌词,同时播放这首歌。
2.思考:你认为这首改编自《蒹葭》的歌词好吗?为什么?
【在讨论中,学生发现歌词将原诗中的渺远迷茫、缠绵感伤的意
境,反复咏唱的形式等精华部分保留了下来。这一发现,加深了学生
对原诗的理解。学生在这首优美的歌曲声中,再一次地感受到了美的
情感体验。】
3.您也许不是诗人,也许不是艺术家,但老师相信你有丰富的想
象力。你能想象一下《蒹葭》这首诗歌的意境,借助除文字和音乐以
外的其他艺术形式来表现的情景吗?(各学习小组之间合作、探究、讨
论)
【这一设计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这种开放型的题目极
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上小组之间的合作、交流,使学生畅
所欲言,这样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层出不穷,水到渠成地把学生创造的
激情激发出来。】
《蒹葭》教学设计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诗经》相关文学常识;掌握朗读四字诗的节
奏,熟读成诵。
2、能力目标: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把握
“追求者”和“伊人”的形象。
3、情感目标:体味诗歌的音韵美、画面美、人性美、主题美、诗
意美,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感受诗歌画面美。
2、把握“追求者”形象,感受诗歌人性美。
【教学难点】感受诗歌画面美、人性美。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附:在水一方歌词)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绿草萋萋白雾迷离有位佳人靠水而居
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他身旁无奈前有险滩道路又远又长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他的方向却见依悉彷佛他在水的中央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我愿逆流而上与她轻言细语无奈前有险滩道路曲折而已
我愿顺流而下找寻他的踪迹却见依悉彷佛他在水中伫立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三只小猫儿歌 人在水一方】
(二)、文学常识回顾
1、诗经相关知识收集
2、生字词积累(提前板书字词、注音,每章节诗句及重点字词的
解释,翻译,分组进行)
(三)、听读课文,感受音韵美
下面,我们就一起走地这个优美的爱情故事,去感受诗歌的音韵
美,去感受那一份浅浅淡淡地哀伤。[听读课文,配乐范读学生齐读]
自读思考:找出你认为音韵美的几个方面:
(四)、赏读课文,感受画面美
小组合作读、思、讨论下列问题
①、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内容呢?大家能否看出是一天中哪个时
间呢?你又是怎么知道的?
②、在同学们的眼中,这个季节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呢?
秋天是一个()的季节;秋天是一个()的季节;秋天是一个()的季节;秋
天是一个()的季节。
③、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准备:芦苇--()。白露秋霜--()。
河畔道路--()。秋水-禁止安装软件 -()。
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④、现在你能否说说诗歌通过这些景物营造了一个什么样的意境?
教师准备:营造了一个()()()()……的意境。
3、展开联想、再现诗歌意境
同学们看大屏幕,选取几种景物把你在脑海中形成的画面用几句
话描绘出来。
(屏显词语:蒹葭(芦苇)白露、秋霜、河畔道路、秋水、晓雾。)
注意:只写景,不写人。
示例:深秋的清晨,霜浓雾重,在青苍的天际下,河畔那一大片
丛生的苍苍芦苇。在萧瑟的秋风中起伏摇曳走在路上 ,茫茫秋水之上,晓雾朦
胧,烟水迷离......(自己创作并展示):
(五)、品读课文,感受人性美
1、刚才咱们描绘了诗中景,再来看看诗中人。这时候,主人公出
现了,在这样的氛围下,他在做什么?心情又怎么样呢?我们一起来看。
(齐读课文,小组讨论)
主人公在做什么:“溯洄从之、溯游从之”--追求“伊人”、寻
找“伊人”。
“追求者”心情:
①“溯洄从之、溯游从之”--匆忙而连续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
“追求者”的焦急,急迫。
②“宛”字,好像仿佛之意--追寻而不得时心情如何?失望、怅惘、
痛苦。
2、你感觉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你又是怎么知道的?(自读课
文,小组讨论)
①热烈向往爱情、不畏险阻、百折不挠
依据:“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
②执著追求,坚贞不渝的人
依据:“在水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俟”一个“在”字,主人
公确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
教师总结:
(六)、创读课文,感受主题美
诗中将“伊人”形象理解为爱人,实际上“伊人”的内涵可以有
更为丰富的理解:人生中有许多美好的东西是我们执著追寻和向往的,
你能举个例子吗?(自读课文,思考问题)
学生讨论并回答:爱情、事业、亲情、友情、理想、自由,还可
以把伊人看作是一个尽善尽美的境界。
(七)用现代诗的形式展示这首诗的内容,体会诗意美。
(学生自我创作,并展示,小组形式)
课文小结:课文小结:诗以清秋为背景,抒发了诗人企慕和怅然
若失的情感,揭示了人类永存的企慕情感。“在水一方”揭示了人类
现实与理想的距离。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是寻求理想的艰难长途。
“伊人”之境让我们感到希望与理想乃是一个若有若无、可望不
可及的影子。
诗篇从哲学的高度反映了人类理想追求与个体生命短促的矛盾引
起的困惑,反映了人类对完美境界永无止境的追求。
(八)指导背诵(在配乐背诵中结束本课)
《蒹葭》教学设计篇5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课前播放秋水边芦苇画面配《在水一方》二胡曲,课中以不同的
画面和需要低声循环播放)
1、导语: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灿若星河,佳篇如
林,大家知道诗歌的源头是哪吗?是《诗经》。《诗经》是中国古典诗
歌的源头,是人类文明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单,洁净。诗
歌赋予了我们柔情、豪情和激情!现在就让我们溯洄而上,走进诗歌的
源头——诗经,去聆听三千年华夏先民的吟唱,去感受公元前东方文
明的辉煌!
2、介绍诗经
学习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诗经》,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
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作品。《诗经》通称
为《诗》或《诗三百》,宋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才称《诗经》。
《诗经》共305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优良传统的源头,其思想内容和艺术成
就,对我国文学,尤其是诗歌的发展有着深广的影响。诗歌的形式,
多数为隔句用韵,并普遍运用“赋”“比”“兴”的手法,在章法上
具有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特点。
你看,那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秋
水之畔晓雾朦胧中,痴情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这节课让我
们走进《诗经》,走进《蒹葭》,吟诵这优美的文字,传唱这古老的
歌谣。(出示课题)
3、解题
《蒹葭》选自《国风秦风》,属秦国民歌。“秦风”多言车马田
猎,粗犷质朴,而本诗却神韵缥缈,引人遐想,也是一首优美的怀人
诗作。
二、感知朗读,理解内容
1听读;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
蒹葭溯洄萋萋晞湄跻坻涘沚
3、自由朗读全诗,注意把握感情分寸。
读出凄迷之景,惆怅之情。
4指名朗读;
5、感受诗的音乐美
音乐美:节奏、音调、声情
韵脚第一章:苍、霜、方、长、央;第二章:萋、晞、跻、坻;第三
章:已、涘、、沚。
叠词苍苍,萋萋,采采……
重章叠唱反复咏唱,一唱三叹,余音袅袅
重章叠句、一唱三叹,是上古民歌,也是现代民歌常用的形式。
它的美感价值,主要应从两个方面去看:一是从情感方面看。十个重
在以情动人。情感不是一次性概念告知所能奏效,须反复感染方能起
到动人心弦的效果。二是从音乐方面看。上古民歌都是口头传唱的,
是以声调和旋律来感染人的情感,唱者须反复才能尽情,听者须反复
才能动情。因此,一唱三叹,回环往复本身,就是在层层推进感情,
就是在不断强化美感效应,并非一定要在每章的内容上有了发展变化,
才算是有了推进。这是应当意识到的。
三、理解诗意
1、同桌合作,结合注释弄清诗歌大意,不明白的地方做标记,一
会提出共同解决;
2、共同释疑:可能的问题①所谓:所说的,所思念的②白露为霜:
白露变成霜
3、把《蒹葭》翻译成白话诗,体会其诗味。
河边芦荻青苍苍,秋深白露凝成霜。意中人儿何处寻,就在河水
那一旁。
逆着河水去找她,道路坎坷险又长。顺着河水去找她,仿佛人在
水中央。
河边芦荻湿漫漫,白露滴滴叶未干。意中人儿何处寻,就在河岸
那一端。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险阻攀登难。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人在
水中滩。
河边芦荻密稠稠,清晨露水未全收。意中人儿何处寻,就在河岸
那一头。
逆着流水去找她,道路弯弯险难求。顺着流水去找她,仿佛人在
水中洲。
4、哪位同学能概括诗歌内容?
一个男子强烈思念心上人,苦苦追寻而不得的失望、惆怅的心理。
四、赏析景物,感受意境
1、诗歌写的是哪个季节的内容呢?依据是什么?
教师准备:秋季而且是深秋。白露为霜。
俗语说: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曹丕《燕歌行》中也说:秋
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2、在大多数人的眼中,秋天是一个什么样的季节呢?
秋天是一个令人感伤的季节。仿句说如:秋天是一个萧瑟肃杀的
季节。秋天是一个思念的季节。秋天是一个凄凉的季节。……
小结:自古以来,在多情人眼中,秋景肃杀,最为伤悲。自古逢
秋悲寂幻灯片自动播放 寥,它凄美而令人感伤。
3、大家能否看出是一天中哪个时间呢?
清晨(拂晓)白露未唏白露未已
4、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学生自由谈
教师准备:芦苇——丛生茂密。因秋来而变黄,因霜袭后会发白。
秋风摇曳中更添凄凉。
白露秋霜——洁白,晶莹,触感是凉的
河畔道路——崎岖难行,险阻重重
秋水——柔和,沉静,澄明,清冷。成语有望穿秋水一汪秋水
晓雾——拂晓之时水边晨雾朦胧更添迷离之感
5、现在你能否说说诗歌通过这些景物描写创设了一种怎样的氛围?
清冷孤寂凄美迷离
6、同学们看大屏幕,选取几种景物把你在脑海中形成的画面用几
句话描绘出来。(配《在水一方》二胡曲屏显词语:蒹葭秋清蒸花蟹 风白露秋霜
秋水晨雾河畔道路水中沙洲
师生共同感受:深秋的清晨,霜浓雾重,在青苍的天际下,河畔
那一大片丛生的苍苍蒹葭,在萧瑟的秋风中起伏摇曳,茫茫秋水之上,
晓雾朦胧,烟水迷离……
五、把握形象,拓展延伸
这时候,主人公出现了,他时而痴痴凝望,时而上下追寻,飘风
的芦苇丛中伊人身影若隐若现。大家结合诗句体会一下主人公追寻伊
人时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教师准备:①在不一方在水之湄在水之俟
一个:“在”字,主人公确信“伊人”就在水的那一边
②溯洄从之溯游从之
匆忙而连续的动作中,可以感受到主人公的焦急,急迫
③“宛”字,好像仿佛之意
追寻而不得时心情如何?失望怅惘痛苦
④只剩一人伫立水边时感受怎样?孤独寂寞
小结:对于主人公来说惊喜只是暂时的,失望怅惘痛苦却是绵长
的,那萧瑟的秋境正是主人公这种心绪的外化,这叫什么写法?寓情于
景情景交融。
《蒹葭》教学设计篇6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让学生在把握全诗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
地朗诵全诗。
(2).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3).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创造美的动力。
2.情感、态度、价值观
《蒹葭》塑造了一个不懈地追求心上人的执著的形象。教学中,
对诗中所表达的男女纯真爱情既不能回避,也不可过分渲染,要把握
好讲授的分寸和尺度。
教学重点:
1.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能够顺畅记诵、翻译。
2.掌握起兴的手法及重章叠唱的结构特点。
教学难点:
品味与赏析诗歌美的语言、美的意境。
通过歌曲《在水一方》和诗歌的比较,感受美。并能由此归结出
本文写作特色。
教学方法:
通过创设情景导入课文。
采用问答法、小组讨论法、比较法和图表演示法学习课文。
教学媒体:
使用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精华,是中国文化
的宝藏。伤情离别,吊古怀今,社会生活,政治风云,无不在诗词中
体现。任凭时光流逝,岁月更替,古老的诗词仍以它无限的魅力超越
时空。品中国古典诗词,无不让人沉醉心迷。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
《蒹葭》这首诗歌,再一次用诗歌滋润我们渴求的心灵。(放幻灯片1)
二.解题
请打开课本p165,指导看注解6。
三.朗读欣赏
1.用心听朗读(课件视频播放朗读)
把自己认为应该注意的生字画出来
2.在读的过程中你认为哪些生字词应该注意的,说一说。(学生自
由发言)
3.教师认为学生应该掌握的生字词多媒体展示。并集体读两遍。
4.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或摇头晃脑读或浅吟低读
或高声畅读。
5.集体朗读。要求学生体会诗的感情,读出诗的感情。
四.诗意理解
1.教师讲解疏通每章诗重点词语。
2.学生发挥联想想象,谈谈对诗的理解,再现诗的美丽画面和优
美意境。(自由发言,各诉己见。幻灯片8)
3.教师点评。展示自己的理解。师生共赏。(诗歌赏析投影显示)
秋风轻轻吹拂,芦苇飘摇着柔柔的腰肢。我的心如霜如露,似梦
似幻——我到哪里去追寻你呢?你总是若即若离,日暮时分飘飘然泊在
我的心湖上。
河水清清,碧波荡漾,我仿佛看到了你在临水梳妆。解挽柔长的
秀发垂落水里,河面波纹里流动着是你娇羞的容颜。
我远远地望着你,想要追寻你。你和我只有这一水的距离吗?我沿
着堤岸寻你,踏过泥泞沼泽涉过碧荷池塘,却总是找不到你的方向。
芦苇抽穗,芦花飞扬,冰冷的河水,无情地流淌,让心儿荡起双
浆,寻遍每一寸岸,寻遍每一处沙汀,只见白鹭向天飞,不知伊人在
何方。
白露结霜,浓雾迷茫。思念的泪光里,总有你温婉的身姿。是幻
觉吗?你是一朵清莲,在我的心湖里悄然绽放。我只能隔岸望着你——
可望而不可求。那淡淡的忧伤啊,“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本文发布于:2023-03-20 03:02:4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25256815100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蒹葭是什么.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蒹葭是什么.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