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秋兴》其二“全诗翻译赏析
杜甫《秋兴八首》其二“全诗翻译赏析
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社会中,大家或多或少都会用到过短信吧,
短信是指手机发送或接收的文字信息。那什么样的短信才算得上是好
的短信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杜甫《秋兴》其二“全诗翻译赏析,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秋兴八首其二
杜甫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罗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这两句写诗人在夔州孤城,从日落黄昏直坐到深夜,翘首北望长
安;身在剑南,心怀渭北,那里兵戈未息,局势不稳,诗人忧心如焚。
诗句表现出诗人对长安的强烈怀念,目睹国家残破,自己不能有所作
为,言外之意,发人深思,耐人琢磨。
翻译:
夔州的高城上又迎来了落日。每当晚上北斗星出现的时候,我就
按照它的方向来寻找长安的所在。
听到巫峡的猿啼,我真的流下泪来。我也希望乘着浮槎回到自己
的故乡,但这愿望终究还是落空了。
我还记得我从前春宿左省值夜的时候,晚上熬夜写些明朝的封事,
点燃书案上的香。可现在我早已不在那里就职。滞留此地,傍晚时分
听到城楼上吹起悲笳,心中升起一股隐然的悲痛。
你看,山石上爬满了藤萝。月亮刚刚升起来的时候,月光是照在
藤萝上的,而现在它已经照到河洲前面的芦荻花上面去了。我一夜无
眠,一直在怀念长安。
赏析:
《秋兴》八首是大历元年(766)杜甫五十五岁旅居夔州时的作品。
它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一组七言律诗,体现了诗人晚
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
这组诗以身居巫峡,心念长安为线索,抒写遭逢兵乱,留滞他乡的客
中秋感,于凄清哀怨之中,具有沉雄博丽的深闳意境。
《秋兴八首》是老杜“以其生平之所郁结,与其遭际,暨其伤感,一
时荟萃,形为慷慨悲歌,遂为千古绝调”。这八首诗从内容到技巧,都显
示出杜甫的七律已经进入到更为精醇的艺术境界,郝敬称为“真足虎视
词坛,独步一世”。黄生曰:“杜公七律当以《秋兴》为裘领,乃公一生
心神结聚之所作也。”
第二首写诗人身在孤城,从落日的黄昏坐到深宵,翘首北望,长
夜不寐,上应第一首。最后两句,侧重写自己已近暮年,兵戈不息,
卧病秋江的寂寞,以及身在剑南,心怀渭北,“每依北斗望京华”,
表现出对长安的强烈怀念。
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
请看石上藤罗月,已映洲前芦荻花。
第二首时序由日暮而至深夜,写夔府秋夜北望京华。首联承上首
末联,由薄暮入笔。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华。点明北望的
地点“夔府”,“落日斜”点明时间。夔州地处群山之间,又值落日
斜照,这深秋黄昏的景色对于一个命运坎坷、沦落天涯的人来说,更
会引起落寞思乡之情。是每当金乌西坠、玉兔东升时,就依北斗星的
方向眺望日夜思念的长安。“涛的成语 每依北斗无花果干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望京华”句,是组诗八章的纲
领和眼目,钱注云:“依斗望京,此句为八章之骨。”长安在北,故
“依北斗”,“每依”,无夕不然也。京华亦即故园所在,望而不见,
焉能不悲?以下抒发个中深悲。持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
(公元763年)虽告结束,但边患并未消弭,吐蕃、回纥、党项羌等族乘
虚而入,在北方和西方不断侵扰。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生灵涂炭,
民不聊生,大唐王朝再也无力挽回由盛至衰的颓势。杜甫饱尝战乱之苦,
历经艰辛,辗转入蜀,依好友严武居于成都。孰料严武不久去世,杜甫难
以存身,于是离开成都沿江东下,于代宗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到达州,
滞留于此。诗人长期漂泊,备尝艰辛,晚年多病,故交零落,壮志难酬,慨
丛生,遂在孤城的暮色中,他循着北斗遥望那使他魂牵梦萦的长安,长安
是唐王朝的首都,是国家的象征,诗人忧国忧民,诗人虽然暮年多病、身
世飘零却时刻关切国家安危。“每依北斗望京华”,不但写出长安的
方向,写出夔州与长安遥远的距离,多少用英语怎么说 而且更能表达一位忧国忧民的诗
人对故国的深深眷恋之情。以北斗来比喻长安,实际上是借北极星在
天空中的永恒位置来表达诗人对唐王朝的坚贞之意,诗人始终情系国
家,
听猿实下三声泪,奉使虚随八月槎。,把怀念京华与身世之感紧
密交织青春逝去 。槎指木筏。《水经注》引民谣云:“巴东三峡巫峡长,猿啼
三声泪沾裳。”旧日知道在巫峡听猿声使人哀伤落泪,现在身在夔州,
亲自听到猿声而不禁泪下,故云“实下”,“实”,实实在在,真的。
即“听猿三声实下泪。”金圣叹认为“实”字用得好,《选批唐诗》卷
三:“此是身历苦境,故下一‘实’字。”诗人小学英文翻译 杜甫在现实生活中可谓
历尽艰难:参加科举应试不第,长安十载干求奔波,又在安史之乱中颠沛
流离,生计无着,妻离子丧于萧瑟晚秋紫薯营养价值 之际,独坐孤城,望穿京华,而时局变
异,世事难料,心事微茫,听到凄楚的猿声,不由泪下。诗人漂泊天涯,遥望
京华,欲归不能,愁绪难解。这句触景生情、情景交融,不仅加重了凄
凉的气氛,也烘托了诗人的'心情。“八月槎”化用典故,古书民间传
说,天河与海通,海边居民每年八月看到有浮槎(即水上木排)来去,
于是准备许多干粮,乘槎而去,以为到时又可乘槎回来。此传说后来
附会到张骞身上,说张奉汉武帝命,寻黄河之源,因乘槎至天河,牵
牛宿旁。”杜甫《有感五首》亦云:“乘槎消息断,无处觅张骞。”肃
宗上元二年,严武以兵部侍郎出任为成都尹兼御史大夫。杜甫希望能
有机会随严武一同入朝,回到长安,实现其政治理想。但不幸严武突
然去世,八月份乘船回竞选班委演讲稿 长安供职的心愿化为泡影。故云:“奉使虚随
八月槎。”此处借用民间传说,表明自己回朝愿望落空,回长安如同
乘槎在天,茫茫不可达也。与“孤舟一系”句相照应。与“听猿”句
因果承接紧凑。两句写出诗人羁旅漂泊归期无望的痛苦凄凉心情。
“画省香炉违伏枕,山楼粉堞隐悲笳”。伏枕,伏于枕上。在这
里引申为卧病。山楼指白帝城,粉蝶,指城上涂着石灰的短墙。画省,
即尚书省,杜甫的检校工部员外郎是尚书省的郎官。杜甫在严武幕府
的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只是个虚衔。他当时十分希望能随严武入朝而
经引荐留任京师,在尚书省供职。不过这个愿望未能实现,他因此引以
为憾,在《秋兴八首》这组追怀故国往事的诗中一再流露出来,如前头
“奉使虚随八月槎”一句,以浮槎上天为喻,说自己还朝的意愿徒然落
空。“画省香炉“指在尚书省轮流值班。唐代尚书省和门下省的官员
有轮流值宿于省属的惯例。尚书省署以胡粉涂壁,画古代贤人烈士在
其上,所以称“画省”。香炉,尚书省上朝时,有侍女二人捧炉焚香
从入。伏枕,表明诗人年老体衰。画省香炉,心中所念,为虚;伏枕
山楼,眼前现状,是实。诗人慨叹没能入京供职、违离画省香炉,只
空挂了个尚书郎的职衔,辜负了那份工作,伏枕有病的不幸,不能回
到皇帝身边供职,滞留在这荒僻的山城。这句写出了诗人没有机会报
效国家的遗憾愁闷之情。“山楼粉堞隐悲笳”又从遥想回到现实环境
中。远处白帝城的墙外隐隐约约传来的凄咽的笳声,诗人已经很痛苦
了,这悲壮的军笳声自然更加撩起诗人无限的愁思和感慨。万籁俱寂
的深夜,不时传来凄厉军笳声,山城的环境真是无限悲凉。以上由夔
府想京华,又由京华回到夔府,思绪在故国故园与夔府孤城之间往复,
情极凄切缠绵。
诗人曾经有鸿鹄之志,将满怀希望寄于开元盛世,他来到长安,想实
现自己的理想,在那里他参加科举应试,投诗向权贵人物乞求荐举,向玄
宗献赋,上表陈情,恳求重用,为了获得实现理想的一席之位,他在“骑
驴三十载,旅食京华春。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
悲辛”。诗人回想起以前的种种悲心,又想道现在自己滞留夔州,“虚”
奉使命,孤舟难返,纵有忧国之心,又有何力能正乾坤?“画省香炉违伏
枕”久违于朝廷的诗人处于如此欲忘国事不能,欲正社稷无力之进退两
难境地,所以在夔州的苍茫秋色中,闻笳声更哀,夜不能寐。
尾联写京华望而不见,回到眼前景物。月亮从照着藤罗移到照映
着洲前芦荻花上,描写了夔州萧条的秋色既暗示1时间的推移,又用
藤罗、芦荻展现萧瑟的秋光,这让诗人感到无比的孤独凄凉。一位由
黄昏日落到中夜深宵,卧病山城,翘首北望,徘徊流连,夜不成眠的
抒情主人、诗人形象,已塑造得栩栩如生、如在眼前了。两句以景结
情,含有无限情思。由景物时序推移暗向第三首过渡。
这首诗主要是描写夔州秋天夜晚的景色。第二句每依北斗望京华
是从第一首故园心而来,它承上启中学生散文 下,是全篇的关键之笔。下面四句
都是围绕望京华三字落笔。整首诗交织着深秋的冷落荒凉、心情的寂
寞凄楚和国家的衰败残破。诗把峡谷的深秋,诗人个人身世以及国家
丧乱都包括在里面。这种既掌握景物的特点,又把自己人生经验中最
深刻的感情融会进去,用最生动、最有概括力的语言表现出来,这样
景物就有了生命力,情因景而显,景因情而深。语简而意繁,心情苦
闷而意境开阔(意指不局促,不狭窄)。苏东坡曾说:“赋诗必此诗,
定知非诗人”(《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确实是有见识、
有经验之谈。
反复运用了循环往复的抒情方式,把读者引入诗的境界中去。组
诗的纲目是由夔府望长安──“每依北斗望京华”。反复运用了循环往
复的抒情方式,把读者引入诗的境界中去。循环往复是《秋兴》的基
本表现方式,也是它的特色。不论从夔府写到长安,还是从追忆长安
而归结到夔府,从不同的角度,层层加深,不仅毫无重复之感,还起
了加深感情,增强艺术感染力的作用,真可以说是“毫发无遗憾,波
澜独老成”(《赠郑谏议十韵》)第二首,有从夔府到长安,又从长
安回到夔府的往复。由夔府孤城按着北斗星的方位遥望长安,这是第
一次反复;听峡中猿啼,想到“画省香炉”。这是第二次往复。联翩
的回忆,又被夔府古城的悲笳所唤醒。这是第三次反复了。
创作背景
本首诗是《秋兴八首》组诗中的第二首。《秋兴八首》是唐代宗
大历元年(公元766)秋杜甫在夔州时所作的一组七言律诗,因秋而
感发诗兴,故曰“秋兴”。杜甫自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弃苹果6和苹果6S有什么区别 官,
至当时已历七载,战乱频仍,国无宁日,人无定食物中毒的原因 所,当此秋风萧瑟之
时,不免触景生情。持续八年的安史之乱,至广德元年(公元763)
始告结束,而吐蕃、回纥乘虚而入,藩镇拥兵割据,战乱时起,唐王
朝难以复兴了。此时,严武去世,杜甫在成都生活失去凭依,遂沿江
东下,滞留夔州。诗人晚年多病,知交零落,壮志难酬,在非常寂寞
抑郁的心境下创作了这组诗。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
“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
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
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
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
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
念。
本文发布于:2023-03-20 02:02: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24897115091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乘虚而入.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乘虚而入.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