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股沟疝Gilbert分级
1型:腹股沟斜疝,内环口小于一指,腹横筋膜和腹股沟管后壁完整;
2型:腹股沟斜疝,内环口介于一指和二指之间,腹横筋膜和腹股沟管后壁欠完整;
3型:腹股沟斜疝,内环口大于二指,腹横筋膜和腹股沟管后壁不完整;或疝囊进入阴囊;
4型:腹股沟直疝,内环口大于二指,腹横筋膜和腹股沟管后壁不整;
5型:腹股沟直疝,内环口小于二指,腹横筋膜和腹股沟管后壁不完整.
6型:马鞍疝(同时合并直疝和斜疝)
7型:股疝
中华医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腹股沟疝分型
Ⅰ型:疝环缺损小于1.5cm(约一指尖),疝环周围腹横筋膜有张力,腹股沟管后壁完整;
Ⅱ型:疝环缺损最大直径1.5-3.0cm(约两指尖),疝环周围腹横筋膜存在但薄且张力
降低,腹股沟管后壁已不完整;
Ⅲ型:疝环缺损超过3.0cm(大于两指),疝环周围腹横筋膜或薄且无张力或已萎缩,腹股
沟管后壁缺损;
Ⅳ型:复发红与黑2000 疝。
腹股沟疝的分型
腹股沟疝的分型
疝的分型的目的是为指导临床进行合理的手术治疗和更为有效的评估治疗的疗
效。为了这一目的,Casten、Halverson和McVay、Gilbert和Harkins、Bendavid、
Nyhus等分别建立了自己的疝分类方案。但由于分类系统过于繁琐,目前尚无一
种分类方法被广泛接受。这里分别介绍Bendavid和Nyhus的分类方法。
一、Bendavid的T.S.D.分型
Shoudice医院的Bendavid提出T.S.D.分类方案(类型、分期、范围)来描述五
种类型的腹股沟疝。
Ⅰ型或前外侧疝(以前称之为斜疝);Ⅱ型或前中侧疝(以前称之为直疝);Ⅲ
型或后中侧疝(以前称之为股疝);Ⅳ型或后外侧疝(以前称之为血管前疝);
Ⅴ型或前后侧疝(以前称之为腹股沟股部疝)。每一类型分为三期,代表在解剖
上疝突出的程度。
Ⅰ型:
第一期:疝块从深环延伸到浅环。
第二期:疝块超过浅环,但是没有进入阴囊。
第三期:疝块进入阴囊。
Ⅱ型:
第一期:疝块在腹股沟管的界限内。
第二期:疝块超出皮下环real在线 ,但未进入阴囊。
第三期:疝块进入阴囊。
Ⅲ型:
第一期:疝块占据股静脉和陷窝韧带之间的一部分。
第二期:疝块占据整个股静脉和陷窝欧洲最长的河 韧带之间的位置。
第三期:疝块从股静脉延伸到耻骨结节(复发、陷窝韧带被破坏)。
Ⅳ型:
第一期:疝块位于中线到股静脉之间,包括Cloquet疝和Laugier疝。
第二期:疝块位于股静脉水平,包括Velpeau疝和Serafini疝。
第三期:疝块位于外侧到股静脉之间,包括Heslbach疝和Partridge疝。
必须注意,Ⅳ型疝的分期不包括损害的严重程度。
Ⅴ型:
第一期:顶起或破坏耻骨嵴和股静脉间腹股沟韧带的一部分。
第二期:顶起或破坏从耻骨嵴到股静脉间的腹股沟韧带。
第三期:破坏从耻骨嵴到股静脉外侧的腹股沟韧带。
在T.S.D.方案中,T代表类型;S代表分期;D代表腹壁水平疝缺损的直径。当
缺损是卵圆形或椭圆形而不是圆形时,测量最宽的侧-侧间距离,以cm记录。第
Ⅱ型疝还有一系列的亚型,用字母“m、l、c、e”表示,分别表示缺损位于中线、
外侧、中央或腹股沟管的整个后壁部分。
举例说明,靠近耻骨、直径2cm的前中线疝标记为T2S1(m)D2;一个前外侧疝,
深环直径4cm并突入阴囊,分类为T1S3D4。当疝修补失败2次,它被标记2R并
注明在类型后。如一个复发2次的前外侧疝并延伸到皮下环,内环直径5cm,标
记为T1(2R)S1D5。当内脏的一部分组成滑疝,以字母“S”在类型后注明;“I”
代表嵌顿,“N”代表坏死;当疝出部分仅包括脂肪组织,以字母“L”在类型后
标记。
二、Nyhus分型:也是中华医学会外科学会疝和腹壁外科学组分型标准(2003年)
Nyhus根据腹股沟管后壁的外科处理制定一个分类方案。他的分类建立在解剖基
础上,包括:1、内环的大小。2、后壁深情往事 的完整性。(见表1)
表1:腹股沟疝的分类
------------------------------------------------------------------------------
------------------------
Ⅰ型——腹股沟斜疝
腹股沟内环正常(如儿童期疝)
Ⅱ型——腹股沟斜疝
腹股沟内环扩大,但是腹股沟后壁完整,腹壁下血管无移位。
Ⅲ型——腹股沟管后壁有缺陷
A:腹股沟直疝
B:腹股沟斜疝,其内环扩大,中等度侵犯或破坏直疝三角的腹横肌筋膜(如
巨大疝进入阴囊、滑动性疝或Pantaloon疝/复合疝)
C:股疝
Ⅳ型——复发性疝
------------------------------------------------------------------------------
------------------------
Ⅰ型:
Ⅰ型疝是腹股沟斜疝(通常在婴儿、儿童或年轻人),其内环大小、形状和结构
正常,界限清楚,直疝三角正常。有一个斜行的疝囊,不同程度地从内环向远端
伸向腹股沟管中段。
Ⅱ型:
Ⅱ型疝也是腹股沟斜疝,但病人的内环扩大并变形,没有冲击腹股沟管后壁,当
通过扩大的腹膜囊触摸时,直疝三角是正常的。疝未进入阴囊,但可占据整个腹
股沟管。
Ⅲ型:
Ⅲ型把腹股沟管后壁的缺陷分为3个亚型:直疝、斜疝和股疝。
ⅢA(腹股沟直疝):突出部分不通过内环口疝出商品房契税怎么算 。薄弱的腹横筋膜(腹股沟管
后壁,中线到上腹部的下部)在疝块前凸出。所有的直疝都在腹横筋膜层,所以
不论大小,都是ⅢA。
ⅢB(腹股沟斜疝):内环扩大,向中线扩展,并不同程度的侵犯腹股沟管后壁。
疝块经常进入阴囊。偶尔,千禧番茄 右侧的盲肠或左侧的乙状结肠组成疝囊的一部分,这
些滑动性疝经常破坏腹股沟管底部的一部分。腹内环的扩大可能不伴有腹壁下血
管的移位。斜疝和直疝疝马司令 囊的内容物可能骑跨腹壁下血管形成Pantaloon疝(复
合疝)。
ⅢC疝是股疝,是后壁缺陷的一个特殊形式。
Ⅳ型:
Ⅳ型疝是复发疝,它们需要细致的处理并较其它疝有较高的再复发率。
本文发布于:2023-03-20 01:22: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24655315085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直疝与斜疝的区别.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直疝与斜疝的区别.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