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练习卷
1.货币之语。
货币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缩影。让我们通过以下
活动,聆听“货币之语”。
活动一:
A.苏美尔债务货币B.印第安贝壳珠串C.商朝铜贝
(
1
)将考古发现的早期货币与地图所示的文明区域相匹配。
活动二:从文献著述中探讨货币功能。
“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行焉。”
——司天道经典台词 马迁
“货币是为了解决交换中的困难而产生的,它是一种‘中介的货物’。”
——亚里士多德
(2)以上材料揭示了货币早期的功能有(双选)
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贮藏手段D.世界货币
活动三:
图
片
说明
①实现数字经济时代下的货币需求
②20世纪中期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的中心
③公元前3世纪,国家统一货币样式,并为后世长期沿用
④见证古代丝绸之路上中西贸易的繁荣
⑤13世纪在全国范围内将其作为主币发行
(3)将图片与相关说明一一对应(填涂字母)
(4)活动小结:结合以上材料,简述“货币之语”传递了哪些信息?
2.
走近地中海。
以“陆地之间”的海而著称的地中海被冠以多种称呼,它反映了人们对地中海历史的
不同理解。
(一)伟大的海。
“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地中海孕育了欧洲的古典文明。
(
1
)雅典的市政广场上,建有一个“纪名英雄墙”,有关城邦的事务、各项法令的预案都
公告于此,供人们讨论,这表明雅典
A.公民享有较大的民主权利B.民主法制日益完善
C.扩大民众
的
参政议政权利D.实现了权力的制衡
读图
(
2
)如图反映了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人争相观看和议论《____》公布时
的
情景,它是古
罗马第一部成文法。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下令编纂的《____》,是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
就,也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
(二)堕落的海。
“在这千年之中,人类的意识处于梦寐或半睡醒状态”,有史家认为这一时期是“黑
暗的时代”,地中海成为“堕落的海”。
材料一“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
时代。公元600年的欧洲和公元1000年或1400年的欧洲有着截然不同的景象。”
——朱迪斯M本内特《欧洲中世纪史》
材料二
(
3
)材料二的图片中能印证材料一“不同景象”的是:____和____。(填涂字母)
(
4
)结合上述两则材料,联系史实谈谈对“堕落的海”的认识。
(三)智慧的海。
地中海见证了无数哲人、先贤的诞生。
(
5
)请梳理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历程,完成表格。(填涂字母)
代表人物作品或主张
苏格拉底①
②真理高于一切
但丁《神曲》
马丁路德③
孟德斯鸠④
⑤自由竞争
A.因信称义B.“知识即美德”
C.亚当斯密D.亚里士多德E.三权分立
(四)贸易的海。
古希腊和古罗马人都知道遥远的东方有一个“丝国”(古罗马称中国为“赛里斯”,
意思是产丝的地方),并且对丝的生产进行了种种猜测和想象。
材料一赛里斯人以他们森林里所产的羊毛而名震遐迩。他们向树木喷水而冲刷下树
叶上的白色绒毛,再由他们的妻室来完成纺线和织布。……罗马的贵妇人们才能够穿上透明
的衣衫而出现于大庭广众之中。
——老普林尼《自然史》(作者为
1
世纪博物学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赛里斯人用作制作衣装的那些丝线,并不是从树皮中提取的,而是另有其他
来源。在他们国内生存有一种小动物……与树上织网的蜘蛛相似。赛里斯人制造了于冬夏咸
宜的小笼来饲养这些动物。这些动物作出一种缠绕在它们的足上的细丝。
——包撒尼雅斯《希腊志》(作者为2世纪学者)
(6)材料中两位作者对丝绸来源的认识有何不同?
(
7
)推测两位作者认识不同的主要原因。
(五)结语“地中海是世界历史的中心。……地中海是世界的心脏,中国、印度没有
分享海洋所赋予的文明而被合理排除于世界之外。”
——黑格尔《历史哲学》
(8)结合以上材料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黑格尔观点
的
认识。
3.
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在世界现代史研究中,“开端”问题成为热议的话题。苏联和中国的传统观点认为1917
年十月革命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但学术界仍存在其它诸多观点。
材料一世界现代史开端的其它观点
开端时间主要代表
1871年杰弗里瓦夫罗等西方学者
1900年刘祚昌等中国学者
20世纪初齐世荣等中国学者
1914年部分中外学者
(1)传统观点以1917年十月革命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划分的依据主要是。
A.资产阶级革命B.无产阶级革命C.生产力发展D.国际格局变化
(2)下列选项中,能支持“20世纪初开端说”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双选)
A.一战B.普法战争C.工业革命D.二战E.亚洲的觉醒
(
3
)部分学者以1914年作为世界现代史
的
开端,试解释其合理之处。
材料二时间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历史的第一要素,运用特定的时间概念对历史进
行分期往往是历史书写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能够直观地反映出历史书写者的史观、
史识……
——方秋梅《“近代”“近世”历史分期与史学观念》
材料三斯宾格勒反对传统历史理论的分期法,即历史分期中的“古代-中古-现代”
的狭隘框架。因为这个框架把历史看作是直线式的,或是直线式进步的或是直线式退化的。
——庄国雄《历史分期法:历史哲学与马克思》
(
4
)材料二、三对历史分期的看法有何不同?结合材料及所学谈谈时间分期法的利弊。
4.
和实生物杂以成家。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不同
的事物和谐、融合,才能产生、发展万物。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近代以来,中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创,中国人痛定思痛后,开始了一场前
无古人的反思……这对于开放学习,特别是向西方学习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长期观察我们
便会发砚,这种变革运动……,也起到了阻碍作用。
——孟宪实《传统文化:中国文化软实力之源》
材料四我们要埋头苦干、担当作为,……不断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
章……意气风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以
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摘录自《二十大报告》
(
1
)材料一中的情景呈现了什么生活新气象?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2)材料二观音造型的演变说明了什么?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为什么说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也起
到了阻碍作用”?
(4)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
的
“和”与“杂”?
历史练习卷
1.货币之语。
货币在人类社会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缩影。让我们通过以下
活动,聆听“货币之语”。
活动一:
A.苏美尔债务货币B.印第安贝壳珠串C.商朝铜贝
(
1
)将考古发现的早期货币与地图所示的文明区域相匹配。
活动二:从文献著述中探讨货币功能。
“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行焉。”
——司马迁
“货币是为了解决交换中的困难而产生的,它是一种‘中介的货物’。”
——亚里士多德
(2)以上材料揭示了货币早期的功能有(双选)
A.价值尺度B.流通手段C.贮藏手段D.世界货币
活动三:
图
片
说明
①实现数字经济时代下的货币需求
②20世纪中期后,成为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的中心
③公元前3世纪,国家统一货币样式,并为后世长期沿用
④见证古代丝绸之路上中西贸易的繁荣
⑤13世纪在全国范围内将其作为主币发行
(3)将图片与相关说明一一对应(填涂字母)
(4)活动小结:结合以上材料,简述“货币之语”传递了哪些信息?
【答案】(
1
)①A②C③B。
(
2
)A、B。(
3
)BDACE。
(4)是古代文明发展的具体表现;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是国家职能的体现;
货币的形态随着时代和技术的进步而变化;货币的影响力反映了国家的国际地位等。(任2,
与材料相关的其它答案酌情赋分)
【详解】(
1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苏美尔位于两河流域,所以苏美尔的债务货币对应①;印
第安贝壳珠串对应的是③,商朝是黄河流域的文明,所以商朝铜贝对应的是③。
(2)根据“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货币是为了解决交换中的困难而产生的”可知货币早期的
功能有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没有体现其具有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的功能。
(
3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实现了数字经济时代下货币需求的是
B
;
20
世纪中期后,成为资
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的中心的是美元,对应
D
;公元前
3
世纪,国家统一货币样式,并为后
世长期沿用的是秦朝的半两钱,对应A;见证古代丝绸之路上中西贸易繁荣的是C;13世
纪在全国范围内将其作为主币发行的是
E
。所以①对应
B
。②对应
D
,③对应
A
,④对应
C
,
⑤对应
E
。
(4)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货币是古代文明发展的具体表现;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
程度的产物;是国家职能的体现;货币的形态随着时代和技术的进步而变化;货币的影响力
反映了国家的国际地位等。从其他角度进行论证,言之有理亦可。
2.
走近地中海。
以“陆地之间”的海而著称的地中海被冠以多种称呼,它反映了人们对地中海历史的
不同理解。
(一)伟大的海。
“光荣属于希腊,伟大属于罗马”,地中海孕育了欧洲的古典文明。
(
1
)雅典
的
市政广场上,建有一个“纪名英雄墙”,有关城邦的事务、各项法令的预案都
公告于此,供人们讨论,这表明雅典
A.公民享有较大的民主权利B.民主法制日益完善
C.扩大民众的参政议政权利D.实现了权力的制衡
读图
(
2
)如图反映了公元前5世纪中期罗马人争相观看和议论《____》公布时的情景,它是古
罗马第一部成文法。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下令编纂的《____》,是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
就,也是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渊源。
(二)堕落的海。
“在这千年之中,人类的意识处于梦寐或半睡醒状态”,有史家认为这一时期是“黑
暗的时代”,地中海成为“堕落的海”。
材料一“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
时代。公元
600
年的欧洲和公元
1000
年或
1400
年的欧洲有着截然不同的景象。”
——朱迪斯M本内特《欧洲中世纪史》
材料二
(3)材料二的图片中能印证材料一“不同景象”的是:____和____。(填涂字母)
(4)结合上述两则材料,联系史实谈谈对“堕落的海”的认识。
(三)智慧的海。
地中海见证了无数哲人、先贤的诞生。
(5)请梳理西方人文主义的发展历程,完成表格。(填涂字母)
代表人
物
作品或主
张
苏格拉
底
①
②
真理高于
一切
但丁《神曲》
马
丁路
德
③
孟德斯
鸠
④
⑤自由竞争
A.因信称义B.“知识即美德”
C.亚当斯密D.亚里士多德E.三权分立
(四)贸易的海。
古希腊和古罗马人都知道遥远的东方有一个“丝国”(古罗马称中国为“赛里斯”,
意思是产丝的地方),并且对丝的生产进行了种种猜测和想象。
材料一赛里斯人以他们森林里所产的羊毛而名震遐迩。他们向树木喷水而冲刷下树
叶上的白色绒毛,再由他们的妻室来完成纺线和织布。……罗马的贵妇人们才能够穿上透明
的衣衫而出现于大庭广众之中。
——老普林尼《自然史》(作者为
1
世纪博物学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二赛里斯人用作制作衣装的那些丝线,并不是从树皮中提取的,而是另有其他
来源。在他们国内生存有一种小动物……与树上织网的蜘蛛相似。赛里斯人制造了于冬夏咸
宜的小笼来饲养这些动物。这些动物作出一种缠绕在它们的足上的细丝。
——包撒尼雅斯《希腊志》(作者为
2
世纪学者)
(6)材料中两位作者对丝绸来源的认识有何不同?
(7)推测两位作者认识不同的主要原因。
(五)结语“地中海是世界历史的中心。……地中海是世界的心脏,中国、印度没有
分享海洋所赋予的文明而被合理排除于世界之外。”
——黑格尔《历史哲学》
(
8
)结合以上材料与所学知识,谈谈你对黑格尔观点的认识。
【答案】(1)A。(2)《十二铜表法》、《查士丁尼法典》或《罗马民法大全》。
(3)A、D。(4)地中海是“堕落的海”的观点是片面的。中世纪前期:封君封臣制度
造成西欧长期分裂割据,基督教会控制思想,呈现黑暗与蒙昧的一面。中世纪后期:出现城
市复兴与自治,市民阶层崛起,王权加强,英法等国形成议会君主制、等级君主制,近代大
学兴起,在不断变化中呈现光明的一面。
(5)①B②D③A④E⑤C。
(6)材料一认为丝绸源于树木上的白大自然花草图片 色绒毛。
材料二认为丝绸源于小动物的吐丝。
(
7
)时代不同;占有的材料不同(东西方交往的程度不同)研究者身份、视角的不同。(任
2)
(8)地中海周边诞生了两河、埃及、希腊、罗马等一系列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在世界历
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印度、中国也创造了灿烂的文明,不应排除在世界之外,世界
文明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格局。黑格尔的观点是典型的“欧洲中心论”,是片面的。
【小问
1
详解】
题干材料“雅典的市政广场上,建有一个‘纪名英雄墙’,有关城邦的事务、各项法令的预案
都公告于此,供人们讨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雅典公民享有较大的民主权利,A
项正确;
“
法制建设
”
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涉及,排除
B
项;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雅
典享有民主权利的公民,而非民众,排除C项;“权力的制衡”在题干所给材料信息中没有体
现,排除
D
项。故选
A
项。
【小问
2
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5世纪中期颁布的《十二铜表法》是古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公元
6世纪,东罗马皇帝下令编纂的《查士丁尼法典》是古罗马法律的最高成就,也是近代西方
法律制度的渊源。
【小问
3
详解】
根据材料“公元600年的欧洲和公元1000年或1400年的欧洲有着截然不同的景象”并结合所
学知识可知,西欧城市的兴起、英国议会君主制的形成预示着中古欧洲的曙光,AD项正确;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欧封君封臣制、教权高于王权属于中古西欧
“
黑暗
”
的表现,排除
BC
项。故选
AD
项。
【小问4详解】
根据材料“无论如何,中世纪都不是一个沉睡的、可怕的时代,而是一个充满变化的时代。
公元600年的欧洲和公元1000年或1400年的欧洲有着截然不同的景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
知,地中海是“堕落的海”的观点是片面的。尖椒炒牛肉的做法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可以从封君封臣制、基都教
会的统治论述中世纪西欧黑暗的一面,可以从城市的兴起、市民阶层的崛起、王权的加强、
近代大学兴起论述中世纪西欧孕育着曙光的一面。
【小问5详解】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格拉底主张知识即美德;亚里士多德主张真理高于一切;马丁路德
主张因信称义;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亚当
斯密主张自由竞争。
【小问
6
详解】
不同:根据材料“他们向树木喷水而冲刷下树叶上的白色绒毛,再由他们的妻室来完成纺线
和织布”可得出材料一认为丝绸源于树木上的白色绒毛;根据材料“在他们国内生存有一种小
动物……与树上织网的蜘蛛相似”可得出材料二认为丝绸源于小动物的吐丝。
【小问7详解】
原因:根据题干所给材料的主旨并结合史学研究的方法,可以从时代、占有的材料、研究者
身份、视角等角度进行分析。
【小问8详解】
根据材料“地中海是世界历史的中心。……地中海是世界的心脏,中国、印度没有分享海洋
所赋予的文明而被合理排除于世界之外
”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地中海周边诞生的文明、
世界其它文明的分布状况、欧洲中心论的角度进行分析。
3.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在世界现代史研究中,“开端”问题成为热议的话题。苏联和中国的传统观点认为1917
年十月革命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但学术界仍存在其它诸多观点。
材料一世界现代史开端的其它观点
开端
时间
主要代表
1871
年
杰弗里瓦夫罗等西方
学者
1900
年
刘祚昌等中国学者
20世
纪初
齐世荣等中国学者
1914
年
部分中外学者
(1)传统观点以1917年十月革命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划分的依据主要是。
A.资产阶级革命B.无产阶级革命C.生产力发展D.国际格局变化
(2)下列选项中,能支持“20世纪初开端说”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双选)
A.一战B.普法战争C.工业革命D.二战E.亚洲的觉醒
(
3
)部分学者以1914年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试解释其合理之处。
材料二时间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是历史的第一要素,运用特定的时间概念对历史进
行麻子的功效与作用 分期往往是历史书写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能够直观地反映出历史书写者的史观、
史识……
——方秋梅《“近代”“近世”历史分期与史学观念》
材料三斯宾格勒反对传统历史理论的分期法,即历史分期中的“古代-中古-现代”
的狭隘框架。因为这个框架把历史看作是直线式的,或是直线式进步的或是直线式退化的。
——庄国雄《历史分期法:历史哲学与马克思》
(
4
)材料二、三对历史分期的看法有何不同?结合材料及所学谈谈时间分期法的利弊。
【答案】(1)B。(2)A.E。
(3)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冲击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秩序;战后形成了新的凡尔
赛—华盛顿体系,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进程。
(
4
)材料二赞同历史分期,可以反映作者
的
史观、史识
材料三反对历史分期,认为历史不是直线发展的。
利:有助于理解重要事件;把握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反映作者的史观、史识。
弊:破坏了历史的整体性;由于作者立场、观点的差异,带来了历史研究的争议。
【小问1详解】
根据材料
“
传统观点以
1917
年十月革命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
并结合所学知余姓的来源 识可知,十月革
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无产阶级革命,
B
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
是一场无产阶级革命,排除A项;题干所给材料信息强调的是十月革命的性质,“生产力发
展”、“国际格局变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D项。故选A项。
【小问
2
详解】
根据材料
“20
世纪初开端说
”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一战、亚洲觉醒均发生于
20
世纪初,
AE
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普法战争发生于19世纪70年代,工业革命开始于18世纪中
期,二战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这些与材料中
的
时间不符,排除BCD项。故选AE项。
【小问3详解】
根据材料
“
部分学者以
1914
年作为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第一次世界
大战的爆发、一战冲击了原有国际秩序、凡尔赛
—
华盛顿体系的形成等角度进行分析。
【小问4详解】
不同:根据材料“运用特定的时间概念对历史进行分期往往是历史书写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手
段,……能够直观地反映出历史书写者的史观、史识”可得出材料二赞同历史分期,可以反
映作者的史观、史识;根据材料“斯宾格勒反对传统历史理论的分期法,即历史分期中的‘古
代-中古-现代
’
的狭隘框架。因为这个框架把历史看作是直线式的,或是直线式进步的或
是直线式退化的
”
可得出材料三反对历史分期,认为历史不是直线发展的。利:根据材料
“
能
够直观地反映出历史书写者的史观、史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从有助于理解重要事件、
把握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反映作者的史观与史识等角度进行分析。弊:根据材料“因为这
个框架把历史看作是直线式的,或是直线式进步的或是直线式退化的
”
并结合所学知识,可
以从破坏了历史的整体性;由于作者立场、观点的差异,带来了历史研究的争议等角度进行
分析。
4.
和实生物杂以成家。
“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故先王居家防疫作文 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不同
的事物和谐、融合,才能产生、发展万物。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近代以来,中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重创,中国人痛定思痛后,开始了一场前
无古人的反思……这对于开放学习,特别是向西方学习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长期观察我们
便会发砚,这种变革运动……,也起到了阻碍作用。
——孟宪实《传统文化:中国文化软实力之源》
材料四我们要埋头苦干、担当作为,……不断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篇
章……意气风发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以
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习近平摘录自《二十大报告》
(
1
)材料一中的情景呈现了什么生活新气象?反映了怎样的时代特征?
(2)材料二观音造型的演变说明了什么?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为什么说近代以来“向西方学习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也起
到了阻碍作用”?
(4)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和”与“杂”?
【答案】(
1
)魏晋时期胡饼、烤肉等新的生活习俗出现;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交融,汉族
与周边民族的相互学习。
(2)佛教中国化的缩影;中外文化不断融合的见证;观音形象日益世俗化。(任2)
(3)近代以来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促进
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历史同时表明,完全学习西方或机械照搬马克思主义依然不能实现中
国的现代化。
(4)参考观点
国家在学习交流、融合创新中发展。
在古代历史上,中国曾广泛地与周边民族、国家进行交流与学习。如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民
族的交融,有利于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佛教的本土化,为中华文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近
代以来,为了救亡图存,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推动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并最终探索出一
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民族复兴。
【详解】(
1
)根据图示内容可以看出,魏晋时期胡饼、烤肉等新
的
生活习俗出现;汉人妇女
制作胡饼和魏晋士人使用烤肉,体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大交融,汉族与周边民族的相互
学习的景象。
(2)观音的造型由男性转变为女性,体现了佛教中国化的缩影;这是中外文化不断融合的
见证;也说明观音形象日益世俗化。(任
2
)
(
3
)综合所学内容可知,之所以说
“
向西方学习是有积极意义的
”
是因为近代以来中国开始
向西方学习,洋务运动、戊戌维新、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促进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但
也起到了阻碍作用”说明完全学习西方或机械照搬马克思主义依然不能实现中国的现代化。
(
4
)综合材料内容和所学可知,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的
“
和
”
与
“
杂
”
说明国家在学习交流、
融合创新中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在古代历史上,中国曾广泛地与周边民族、国家进行交流
与学习。如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同民族的交融,有利于多民族国鸡司晨 家的发展;佛教的本土化,为
中华文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近代以来,为了救亡图存,中国开始向西方学习,推动了中
国现代化的进程,并最终探索出一条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以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民族复
兴。从其他角度总结论点展开阐述,言之有理亦可。
本文发布于:2023-03-19 23:50:1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24102015072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世界之外.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世界之外.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