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目送》读后感
2023年《目送》读后感1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
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
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这是龙应台在她最近出版的一部书《目送》中的一段。龙应台,这支亚洲最
犀利的一支笔,也会有最柔软和难以言尽的时候。在此之前我读过她的《孩子,
你慢慢来》、《亲爱的安德烈》,都是用尽了深沉和喜悦的笔锋,写尽了一个母
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点滴惊叹和感慨。而《目送》却是思考着生与死的人生大
问题,在写父亲的逝去、母亲的垂老、儿子的远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
进的同时还写失意、失败、脆弱和放手,这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
其实,《目送》只是这本书中的开篇。开头作者是写自己在孩子第一天上学
时看着他慢慢地一步一回头地走进校门,消失在自己的视野中;再到孩子十六岁
时在机场目送他离开;当孩子慢慢地不再粘着父母,不再愿意和父母齐头并进的
时候,这个做母亲的人,慢慢地独自咀嚼着这份落寞,慢慢地眼前出现了另一个
背影,这个背影也是落寞的。在被泪水湿润而模糊了的视线里,我们都看到了那
个背影,是被长大了的我们无意时怠慢了的父母的背影。他们从不打搅我们,总
是在离我们十步之遥的地方缓慢前行,是为了看我们是否安全,是确保我们在无
助的时候能第一个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是在看到我们欢乐时他们也能偷着乐。是
的,养儿方知父母恩。在我们目送着孩子远离了自己的视野时,才知道这样的滋
味父母已经尝过了很多遍。
于是,我读到了那段惊心动魄的话。一下子,眼泪就像决堤了一样再也不能
收住。我一遍一遍地读着这段话,那“不必追”三个字狠狠地刺痛着我的眼睛。
孩子所去的方向是灿烂的未来,而那个背影要去的地方却是无尽的黑暗。我知道,
花开总有花落的时候,但,真到了那天,情何以堪?熟悉的老屋却没有了最亲的
人,庭前花开却失去了驻足欣赏的人,你的喜悦再也无人分享,世界上再也不会
有人知道你额前的伤疤出自何时来自何处,你,可以这样想象吗?
感谢龙应台的《目送》,让我们下定决心再对父母好一点,再好一点。穷尽
我所有,爱他们,因为我们是爸妈最亲爱最疼爱的孩子!
2023年《目送》读后感2
“修行”是蒋勋说《红楼梦》时最常提到的一个词。大概就是,从不明白到
明白,从不习惯于到疲于,从被人横刀夺爱的痛彻心扉到无动于衷、麻木不仁,
从刚开始简简单单的对生的喜悦到日后对活的慎重。看龙应台的人生三书时,从
《孩子你慢慢来》到《目送》皆是修行,龙应台一个人的修行。
初次看这三本书时,最喜欢的是《孩子你慢慢来》,“一个越是幸福的人对
幸福就越容易体察”,这是《目送》中的一句话。这也大概是我喜欢《孩子你慢
慢来》的原因,后来渐渐的对《亲爱的安德烈》越读越有感触。不知什么时候也
会爱上目送呢?因此,这本书会被我埋在书堆里,等未来的某一天,一个阳光像
往常一样落满肩头的午后,收拾东西的时候,我又再次寻找这本书,开始翻读,
那时我会是目光深邃地品读呢,还是抱着它泣不成声呢?也想把这篇读书笔记打
印在纸上,日后还能回忆当时的青涩想法。
“我们拼命地学习如何成功冲刺一百米,但是没有人教过我们:你跌倒时,
怎么跌得有尊严;你的膝盖破得血肉模糊时,怎么清洗伤口、怎么包扎;你痛得
无法忍受时,用什么样的表情去面对别人;你一头栽下时,怎么治疗内心淌血的
创痛,怎么获得心灵深层的宁静;心像玻璃一样碎了一地时,怎么收拾?谁教过
我们,在跌倒时,怎样的勇敢才真正有用?怎样的智慧才能度过?跌倒,怎样可
以变成行远的力量?失败,为什么往往是人生的修行?何以跌倒过的人,更深刻、
更真诚?”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段话。我们总在被教育如何不跌到,跌倒有多可怕。
但其实可怕的是跌倒后就以为失去了一切,再也没有了站起来的勇气。
书中的龙应台扮演着很多角色,两个离家求学的孩子忧心忡忡的母亲,两个
迟暮老人的雨儿,台湾文坛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领袖,在生活中修行的懵懂孩子。
可修行的路必然是孤独的,因为智慧________于孤独的启发。书的封面是一
个略显驼背的中年女人推着一辆老旧的自行车,像是在回望着什么。单薄的背影,
让人觉得有些心酸。看完全书,除了感动,也有对生命的无奈,总有几个人对你
才是最重要的,以为过不去的坎忘不掉的人,多年后再提起也会愣一愣。“写出
了失败与脆弱,失落与放手,写出了缠绵不绝和绝然的虚无”。这是书最后一页
的读者评价,用优美的文字道出了我内心的想法。
华枝春满,悲欣交集。
2023年《目送》读后感3
主要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兄弟的携手共行。对于《目送》,
至今还回味无穷。
生命的历程,时间的辗转,父母、亲人、兄弟姐妹、伴侣,然后会有自己的
子女,就这样一直走下去。当我们由子女变为父母,我们开始目送自己的孩子。
当孩子越走越远,我们只有不舍的情愫。这是生命的轨迹,每个人都明白。我们
必须按照这轨道上的路标走,经历生老病死、悲欢离合。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
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见
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这段话,仿佛触动了我内心深处的一根弦。是啊,人生就是在目送里度过。
当父母怀着不舍的心情目送我们时,我们的背影是否也这么绝情?当我们踏上征
途时,父母在我们的身后默默凝视着我们,他们希望孩子早点回家。当我们离开
很久时,或许她们还站在那里,呆呆地望着车子启动的地方。他们的眼神里充满
期盼。
每次回学校的时候,妈妈总是陪我走到车站,她总是替我拿着大包小包,包
里总是装着我最爱吃的东西,当然还装着妈妈对我的爱。妈妈总是像对待小孩似
的叮嘱我:“下星期放学的时候一定要早点回家。”而且在上车之前还会唠叨几
句刚才讲过的话。我总会不耐烦地说:“知道了,知道了。”当我坐上车回头看
的时候,发现妈妈正望着我坐的这辆车,表情竟然有些呆滞。车子越走越远,但
我仍然能看见妈妈的眼睛望向何方。她的身影越来越小,直到消失不见。我知道
在与车子行驶的相反方向,那里肯定还站着一个呆呆凝望远方的女人。
小时候父母把我们当成孩子,父母老了,我们把他们当成孩子。
在我脑海里翻滚千遍的是作者为母亲涂指甲油的情景。当作者为母亲涂指甲
油的时候,她的母亲是那么的听话,听话的简直像个孩子。“效果,看起来确实
有点恐怖,像给僵尸的脸颊上了腮红。大班安全工作计划 ”她的母亲真的是老了,作者为哄着母亲
而给她涂指甲油,真的把母亲当作孩子对待了。
《目送》透露着淡淡的愁绪,字里行间都是人间的情,这情都是真实的。我
们的一生,就是不断在目送爱你的人和你爱的人。同样的,自己也被目送着。不
同的生命,很难说是互相交错的,但父母养育了我们,我们注定这一生与他们交
织在一起。但总要离开他们,去过属于自己的生活。
2023年《目送》读后感4
坐在窗台上,静静地聆听淅淅沥沥的雨声。
突然被一句刺耳的话语吸引住了。低下头,原来是这样:一位中年男子又准
备远出务工了,八十老母怎么舍得,坚持送行,一路上唠唠叨叨,男子无法忍受,
回头说:“好了,别说了,我走了!”说完提着大包小包的行李走了。
顿时,老奶奶的脸色变了,一脸的失望与无奈,本来多高兴的,霎时有些凝
重,一时间,思绪纷飞,想起了昨天看完的《目送》。
慈母目送
龙应台的孩子华安到国外换生,龙妈妈到机场送行。告别式,例照拥抱。龙
妈妈将头贴到儿子的胸口,但儿子并不十分乐意强忍着母爱的深情。
儿子华安随着队伍慢慢往前挪,龙妈妈站在原处不肯离去,目光随着儿子的
挪动飘忽不定。龙妈妈一直在等待着儿子的回头一瞥。突然,儿子在海关口停留
了片刻,然后拿出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但龙妈妈依旧在站在原地,看
着儿子消失的那扇门。
这就是目送,这就是慈母的目送,这就是天下最伟大的目送!
善待目送
母亲是爱孩子的,善待他们的目送更为重要。
在她们为我们目送时,回头看看,表示自己的留恋与不舍,又何尝不妨呢?
在她们为我们目送时,转身做个手势,表示:“一切顺利,请放心”,又会怎么
样呢?在她们为我们目送时,站在她能看得到的地方,给他们打个电话,又怎么
不好呢?……
珍惜目送
人生中的目送并不多,尤其是慈母的目送更是少之甚少,珍惜目送是最重要
的。
在母亲坚持要送你出门时,不要犹豫不要思考,应脱口而出:“好的!”这
才是母亲最想要听到的答复。在母亲要在目送前拥抱你时,不要说:“不!”应
该真诚地接受母亲的拥抱,因为这是目送钱啊最珍贵的东西……
在离别前,珍惜目送,就是对母亲最大的回报,因为儿女的关心与顺利是做
母亲最大的幸福。
但在生活中,光珍惜目送是远远不够,我们应学会珍惜一切美好的东西。学
会珍惜他们,你会收获自己最无忧无虑的快乐;学会珍惜她们,你会享受到世界
上最温暖的爱;学会珍惜它们,你会感受到自己呢你心深处最大的满足……
2023年《目送》读后感5
人都有温情的一面,即便是燃烧着野火的龙应台。散淡的__里,把浓浓的亲
情深埋在字里行间;随意而写的闲适中,把台湾的风土人情传递了出来;即便写
的只是家里的日子,还是在不经意间把一个大家的深刻隐约的显露。
貌似不着边际的表述里,安置了上下三代人的默默温情。没有浓墨重彩的去
扬厉爱深爱切的感受,只是随手把捡起日子里的点滴,然后,你会在无意之间被
貌不惊人的文字打动,会报以会心一笑,会默然神伤,会被柔软的孝顺所温暖。
写亲情一般都回难以自持在浓的化不开的情感里。但是,《目送》不会让你
如此,即便笔者的母亲脑萎缩不认识自己的儿女,但是你也会在作者那智慧而又
充满爱意的孝顺中,看到灿烂的人性,把你雨季不再来三毛 温暖的留下含笑的热泪。书的最后写
到作者的父亲埋葬故里,族人把这个从台湾回来的孩子按照当地风俗荣光下葬。
你会为乡里人们那打不断的骨肉相连而浩然落泪,那是自豪的泪,交织着民族大
义的泪。一句,族人们就像迎接自家里十几岁走丢的孩子一样的,在几十年后接
来了从台湾回来的骨灰。你不能不为之动容!
合上书的时候,你的思想会在那一场葬礼的轰轰烈烈中升腾,从一个人的爱,
到一个家的亲,最后阔达到一个中华民族的分合。你会忍不住想,哪些走丢的优
秀华夏儿女,又有多少,又会葬身何处呢?扼腕叹息里,桑梓依旧在,青山永不
老。
这就是大家的文笔,不着痕迹里,就写出了大视野大境界。
有时候,甚至,你都会读的心不在焉。或许,这是两岸下笔不同的思维所决
定,但是,你的思绪还是会不绝如缕的随同文字勾勒的人情去起伏。
散散的文字全然不似作者火力凶猛的杂文,文字所及,依然能抵达文化深处
的基因,即便是写生活里的点滴和琐碎。你可以从另外的世界里,看到他们社会
里的风情,也能清晰的对比出我们自己生活里的各种劣根,甚至你还能看到制度
里的黑洞。不避讳能直言,在温情的文字里依然能真实的传递批判的力量。
刚猛而深刻犀利的龙女侠,在《目送》里回到生活的真实烟火,用随意即兴
的日子,淡然的描绘出我们共同的亲情。做起了孝顺的女儿,回到了碎所里的母
亲。做女儿,那般温润智慧;做母亲,一样絮叨,一样在代沟前耸肩表达深广的
无奈。
这就是真实的目送,这就是我在稀稀疏疏的文字里读出的感受。
目送,我们的亲人,我们的子女,让我们共同去经历,一起去相互目送,一
起相互慰藉,在这浅长而又深邃的日子里,在亲情的温暖中,在这浩茫的人生里!
最后,感谢《目送》!
2023年《目送》读后感6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但是意味着,你和他的
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
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题记
目送亲人远去,目送时间流逝,目送历史苍茫明天的英语 。
龙应台的《目送》,没有华丽的词藻,只是淡淡的文字。生活中的琐碎那么
真实,文字中带着真情。她的文字如青草,带着清新,扑面而来;她的文字,似
灯塔,散发着光茫,照进心房。龙应台写尽了幽微处最颤人心弦的那种感觉。读
起来,赏起来,品起来,悟起来,让我的心跳也充满着共鸣的激动。
看着龙应台的一次次目送,想着自己与父母的一次次目送,突然发现,自己
对父母有着如此之多的亏欠,惟有珍惜才不枉他们对我的一次次目送……回家的
时候一句“你们开车留意一点!”妈妈告诉我,她和爸爸都会感到很欣慰,觉得
我懂事了,长大了。就这样一句很普通的话,在我父母的眼里。却觉得我包含着
许多的关心,每周日下午都是这样,看着汽车远去,看着彼此的身影从对方的视
线中变小,变小,直到消失。此刻,我才发现,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在变老,而
我,在长大。目送,亦是渐行渐远的必经路程。都明白,第一次的目送是成长,
最后一次的目送却是永别,那么,你就更就应善待父母,这样当你一次次应对背
影的时候才会释然。佛说前世500次的回眸才能换来今生的擦肩而过,那么,遇
见你们还成为你们的子女,我又得回眸多少次呢?总认为我的人生之路漫漫,所
以几度任性地挥霍,时常惹你们烦心,偶尔让你们气愤不已,有时令你担心,又
有时使你万愁莫展,当不懂事的我将你们的关心与爱拒之门外时,你们却在原地
等候不曾真正远离……
不管你父母知不明白,你都要告诉他们;真正的爱我们,是让我自己体会孤
独、挫折、失败等种种坎坷,因为“有些事,只有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
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爱我们,就让我们自己去体验,就让我们自己
去解决,因为有些路,只允许我们一个人走。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但是意味着,你和他的
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
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龙应台说
我们之间的缘分只是不断地目送背影,我说这短缘后面是我们自己与父母彼此之
间都不明白的,深爱。
2023年《目送》读后感7
人都有温情的一面,即便是燃烧着野火的龙应台。散淡的__里,把浓浓的亲
情深埋在字里行间;随意而写的闲适中,把台湾的风土人情传递了出来;即便写
的只是家里的日子,还是在不经意间把一个大家的深刻隐约的显露。
貌似不着边际的表述里,安置了上下三代人的默默温情。没有浓墨重彩的去
扬厉爱深爱切的感受,只是随手把捡起日子里的点滴,然后,你会在无意之间被
貌不惊人的文字打动,会报以会心一笑,会默然神伤,会被柔软的孝顺所温暖。
写亲情一般都回难以自持在浓的化不开的情感里。可是,《目送》不会让你
如此,即便笔者的母亲脑萎缩不认识自我的儿女,可是你也会在作者那智慧而又
充满爱意的孝顺中,看到灿烂的人性,把你温暖的留下含笑的热泪。书的最终写
到作者的父亲埋葬故里,族人把这个从台湾回来的孩子按照当地风俗荣光下葬。
你会为乡里人们那打不断的骨肉相连而浩然落泪,那是自豪的泪,交织着民族大
义的泪。一句,族人们就像迎接自家里十几岁走丢的孩子一样的,在几十年后接
来了从台湾回来的骨灰。你不能不为之动容!
合上书的时候,你的思想会在那一场葬礼的轰轰烈烈中升腾,从一个人的爱,
到一个家的亲,最终阔到达一个中华民族的分合。你会忍不住想,哪些走丢的优
秀华夏儿女,又有多少,又会葬身何处呢扼腕叹息里,桑梓依旧在,青山永不老。
这就是大家的文笔,不着痕迹里,就写出了大视野大境界。
有时候,甚至,你发现外星人 都会读的心不在焉。或许,这是两岸下笔不一样的思维所
决定,可是,你的思绪还是会不绝如缕的随同文字勾勒的人情去起伏。
散散的文字全然不似作者火力凶猛的杂文,文字所及,依然能抵达文化深处
的基因,即便是写生活里的点滴和琐碎。你能够从另外的世界里,看到他们社会
里的风情,也能清晰的比较出我们自我生活里的各种劣根,甚至你还能看到制度
里的黑洞。不避讳能直言,在温情的文字里依然能真实的传递批判的力量。
刚猛而深刻犀利的龙女侠,在《目送》里回到生活的真实烟火,用随意即兴
的日子,淡然的描绘出我们共同的亲情。做起了孝顺的女儿,回到了碎所里的母
亲。做女儿,那般温润智慧;做母亲,一样絮叨,一样在代沟前耸肩表达深广的
无奈。
这就是真实的目送,这就是我在稀稀疏疏的文字里读出的感受。
目送,我们的亲人,我们的子女,让我们共同去经历,一齐去相互目送,一
齐相互慰藉,在这浅长而又深邃的日子里,在亲情的温暖中,在这浩茫的人生里!
2023年《目送》读后感8
第一次看到《目送》这本书是在母亲的书架上,瞥过那些书时,目光在这本
书上停留了一会,我开始好奇,龙应台在《孩子你慢慢来》之后写了一本什么样
的书。“目送”,只是一个伤感眼神、一个普通的动作,而在龙应台的笔下会是
怎么样的呢?《目送》中有73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
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
无。她写尽了幽微,如烛光冷照山壁。
翻开《目送》的第一篇,第一篇就是《目送》,这一段中有一段话深深地震
到了我:“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
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
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读到这一段我的心像被针
狠狠地扎了一下,虽然我没有经历过离别,也没有目送过别人,但是在作者的字
里行间中,我读到了那一抹忧伤,但也就是这一抹淡淡的忧伤,深深地刺到了我。
从和父母的离别中走出,继续读着作者的__,我又停了下来,我现在看到的
一篇散文是《胭脂》。这篇散文的文笔十分细腻,细致地描写了母亲那满是皱纹
的手像蛇蜕掉弃置的干皮,读到这里我不禁十分痛心,母亲为了孩子们操劳了一
辈子,最后就像是蛇蜕掉弃置的干皮一般,这个世道真的太残酷了,被母亲带出
来的孩子,有成就了,就各奔东西,遗留下了苦苦操劳的老母亲,泪点极低的我
不禁潸然泪下。
其实,我们又何尝不是在目送自己?生命是一场漫长的旅途,长到无法衡量。
你目送着从前的那个青涩的孩子慢慢地远离你,一点点,一点点走进柔和浅淡的
光里。你凝望着眼前的那个自己,跌跌撞撞地走向遥远的未来,未来是一片漆黑
还是无限光亮,你无从得知。亲爱的你,站在生命的中点,目送着从前的,新的
自己渐行渐远。时间一点点苍老,背影-----清晰,模糊,变淡变浅,终究还是
不见了。目送着一个个和你有交集的人在稍作停留后又远去,却毋庸置疑的带给
你温暖与美好,他们用背影告诉你:不用追。站在旅途的中点站,你向左看,向
右看,不断地目送着形形色色的人离开,也目送着自己越走越远。
2023年《目送》读后感9
不像龙应台在书中写到的那样,大多的大陆人对她的第一印象是《不相信》,
我对她的第一印象是留给了《目送》。
很久以前,初中的语文老师特地找来《目送》这篇__念给大家听。不知是当
初读者有意,亦或是记忆被时间拉长导致,只是现在想来,如今明明从书上看来
是短短的一篇__,当初竟读了那么久,那么久。
从那以后,我便再不愿读龙应台的__。不是不想,是不敢。
巨大的悲痛,深切的爱恋,冗长的怀念,一切都是那么恰到好处,掩埋在淡
淡的文字叙述中。她,不太起波澜的叙述,可听者却无法再平静。迫不及待拨开
文字见了,只见这淡淡文字下的悲欣原来是如此浓烈。
我看书不求甚解,只求能够从__中拾取一些悲喜咀嚼便足以。可是看龙应台
的__却总不知餍足。我总是禁不住地去幻想,幻想着那个母亲宛若少女在树下微
笑;幻想着高大的儿子大步走到前面,回头说:“妈,你真像个孩子”;幻想着
推着坐在轮椅的父亲出来散步,然后凝视父亲不知何时睡去的眉眼……幻想的龙
应台的所作所见,看着她用简单的语言描写简单的琐事,却抒发出不简单的感情。
每每想到这里,便不觉自己便是她,便不觉泪流满面。
有次回家路上,橘黄的灯光暖暖的照射下来,宽阔的马路上车辆渐渐稀少。
我跟妈妈讲了龙应台在书中写到,和好友讨论对于母亲痴呆时,便写一些状子,
让母亲安心的事情。妈妈沉默了一会说:“我将来若是这样,你也要写个状子,
让我安心……想起你姥姥,你姥姥腿不好,骑一辈子三轮车、自行车,却偏偏坐
不了自行车的后座,每次坐了下来,腿脚都要疼好久……”
看着妈妈细数关于姥姥的点点滴滴,我开始在心里默想:我的妈妈前几年心
脏不好,近两年好些了,可却又总是头痛;我的妈妈爱化妆,我总叮嘱她让她少
涂指甲油,开始她不愿,我念叨多了,也老老实实的不再涂指甲油;我的妈妈很
爱美,面对镜子时时要怀念青春时的美丽,我却总说“你现在不知比以前漂亮几
倍呢”……
我的妈妈在我离开是总会目送我,因为我总在不停地往前走;她离开时,我
总会目送她,因为我知道,到最后她一定会回头。我们望着彼此的成长、老去,
而她最终却会用背影告诉我:
“不必追。”
2023年《目送》读后感10
合上《目送》这本书,眼泪止不住的流下来,想到日渐苍老的父母在目送我
离家时的背影的不舍,想到终有一天我也要看着他们的背影渐渐走远,最终消失
不见。从温情的开始到残酷的结束,人生就是这样,周而复始,从不停歇。
我不明白龙应台是以一种怎样的心境写下这七十四篇散文,把欢乐的痛苦的
回忆一字一句的剥开。也许人到中年的她早已懂得了时间的无言,生命的无奈,
所以才能够用如此冷静而又温情的文字写下这些记忆。从父亲的逝,母亲的老,
儿子的离,到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前行。每一篇都不仅仅是对亲情友情的怀
念,更是对自我人生的反思。而这其中最让我感动的还是家和亲情。
她写“家”,小时候,我们觉得有父母的地方就是家;长大了,有了伴侣,
觉得有伴侣的地方就是家;再之后,有了儿女,有儿女的`地方就是家。可是之
后这些家会怎样呢。大多数慢慢地就散了,父母会离开,伴侣会离开,儿女也会
离开,到最终也只剩下自我一个人去应对人生,独自应对这人生的“寒色”。
我想起我的小时候,那个天真无邪的年纪,最爱的是饭桌上香喷喷的饭菜,
每一天早上热腾腾的牛奶,还有爸爸妈妈温暖的怀抱;之后长大了,却越来越想
逃离,最爱的变成了哪个明星,哪件衣服,哪个新发型,开始拒绝父母的关心,
厌恶他们的唠叨,把他们拒之千里之外;而此刻十七岁的我背上沉重的背包,踏
上去远方的列车,开始人生的新旅程。离开了家,离开了那两棵为我遮风挡雨的
大树,一个人应对生活,最爱的变成了每一天晚上家里打来的那一通电话,是他
们从家乡寄来的小吃,是每次回家的相聚。家真的是仅有离开了才会想念,那样
温和的踏实感也仅有家才能给的了。
可是有一天我终将远走小孩急性肠胃炎 ,而他们也终将离开,家就只变成了一个符号,一段
记忆,告诉我在这段孤单的旅途中也要坚强的义无反顾的走下去。
而那份血浓于水的亲情,让我在这本书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让我明白了父
母的无奈,艰辛,隐忍,付出。以往种。种不理解,种。种埋怨都化为乌有,以
往的每一次争吵,每一次怄气,都变成了愧疚。他们用他们的青春养育了我,我
开始懂得了他们的眼神,开始明白他们每一次的目送。
也许最终的目送难以避免行书书法字帖 ,也许生命的轮回我们无法抗衡,但在不得不放手
之前,请好好珍惜爱你的人。之后也要坚强的应对人生。
2023年《目送》读后感11
“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
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
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人到中年,当你读到这段话的
时候,你的心会不会剧烈的颤动一下?这是女作家龙应台《目送》中扉页上的一
段话,说得既令人心酸又无奈,步入中年,拥有年轻时所向往、所追求的一切,
名利、地位、资本,但是平静下来才发现父亲已经远去、母亲也在慢慢的老去、
儿子们挣脱自己的保护要远行、朋友们在曲终之际渐渐散去、兄弟姐妹各自经营
着自己的生活,在别人眼中拥有一切的“我”却无力将他们一一挽留,环顾四周,
惟有任凭他们渐行渐远,默默“目送”。有没有在这里找到你的影子,这里的“我”
又是多少个我们的写照?这本书与其说是龙应台女士对自己生活的回顾与反省,
倒不如说是照出了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照出了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
事物。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去看父母的背影,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爱我们的人追逐
的目光,承受他们不舍的,他们不放心的,满眼的目送。但我们从小到大只管着
一心离开,从未回头张望过。
印象最深的是以前回老家,每次走时,我昂头在前面大步流星,偶尔回首,
总看见奶奶撩着围裙的一角不停地擦拭着眼睛。那时很不以为然,又不是再也不
见,干嘛就像最后一次般伤感。但是,真的有一天就成了最后一次。你不管怎样
离开,都不再会有人为你留恋,为你挂牵,为你等待。就算有千万次的回头,会
有谁人在一直目送着我的离开,哪怕转了弯仍舍不得收回目光?我们的这一生,
被父母目送着,然后我们会目送着我们的孩子蹦跳着离开。但是我们都很难去回
头张望,只因我们知道那份可以依靠的爱一直坚实地存在着。做儿女的要明白,
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让他们的眼睛多点落在我们的面孔上,而不是含泪看着我们
渐行渐远。
做父母的也要明白,孩子不是你的附属物,“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你能给孩子的只是精神上的慰藉和支持,让他自己体会孤独、挫折、失败等种种
坎坷,这才是真正的爱,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
2023年《目送》读后感12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
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这是作者写的让我永难忘
怀一句话。但这短短的一句话里,又包含着多少,让作者流泪,难过的辛酸故事
呢?作者对亲情,友情又是怎么诠释的呢?在这本书中,我们都能找到一个属于
自己的答案。
《目送》就好像是一本生死笔记,深邃,忧伤,美丽。由68篇感人至深的
散文组成,在这几十篇的散文里,作者写了对逝世的父亲的不舍,对日益苍老的
母亲的心疼,对执意离开自己的儿子的无助,对昔日挚友的牵挂……
对于父母,无疑是作者的羁绊,在这个世界上,我想每个人都要经历,生老,
病,死,我们的父母也不例外,他们细心的照料我们,直到我们长大,而他们所
留下的,只有一头银发,和流失的岁月。
作者一直细致入微的照料她的父亲,直到父亲疾病缠身,最终逝世。这是件
很残忍的事情,作者眼睁睁地目送着自己的亲人一步一步的走向时间的尽头,而自我评语
自己能做的,只是默默的陪着他,走过他人生的最后这段路。这就是无常的人生
啊!但是作者,并不后悔,恐惧,或是逃避,而是从容面对。因为有些路啊,只
能一个人走。
对于自己的孩子,是作者除父母之外,又一个重要的羁绊,从孩子呱呱坠地,
到孩子出国留学,这期间,作者早已将孩子,归为生命中的一部分,无法离开。
但是,孩子总是一味地想离开她,而作者只能选择,放手。
对于朋友,作者想起了小时候,一起玩耍的同伴,形影不离的挚友,志同道
合的知音,但是,时间早已为他们染上了白发,画上了皱纹,有些,已经成了照
片里的人,再也回不来了。谁也不能保证可以和你一起共同老去,面对死亡。但
是可以确定的是,即使在另一个世界,我们依然会彼此凝望。
在这本书中,作者写下了她所经历的,无论是,失败和脆弱或是失落和放手,
这些都包含着作者的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这种真情的流露,不禁使我潸然泪
下……
在这条宽阔无边的生命长跑中,也许我们会经历很多很多,让你流泪,让你
欢笑的事,伴随着获得与失去,但是到了最后的终点,你会发现,时间早已将过
往的泪水风干,将伤口愈合,当我们从回忆的缠绵迷宫抽身而出,会发现人生也
就是目送别人,和被别人目送着渐行渐远罢……
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
2023年《目送》读后感13
炎炎夏日里,当我读《目送》一书时,不禁感到一丝淡淡的、凉凉的滋味。
涩涩的文字让人感动,却平凡得让人流不出眼泪。
龙应台用一篇篇散文,记录了作为母亲的自己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遭遇的困
惑,记录了作为女儿的自己在父母日益衰老中的细心和耐心,记录了孟买的铁轨、
金门的地雷、老挝的孩子……龙应台写的不是自己,而是每个人。每篇散文的主
题内容都很常见,可是读起来又有不一样的感受。“油米柴盐一肩挑的母亲,在
她成为母亲之前,也是个躲在书房里的大小姐吧。”“母亲,原来是个最高档的
全职、全方位CEO,只是没人给薪水而已。”有人说母亲是棉袄、是旭日、是山
水画,龙应台说母亲是CEO,语言并不华丽,却很真实。
当我读到“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
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时,我想到现在
的自己也和安德烈一样,跟妈妈拥抱很难为情,渐渐的,不再拥抱了,我的心一
阵刺痛。以前到哪里都粘着妈妈的我去哪里了?“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
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我们都习惯了把背影留给母亲,所以
从未看见身后泪流满面的母亲。“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一个人听音乐。”
我们是不是太忽略母亲?她含辛茹苦把我们养成人,可得到的却是如此冷落的对
待。
我反省着自己,我多少次冷漠了妈妈端来的热牛奶,我多少次错过了与妈妈
共进晚餐的机会,我多少次无视了妈妈无微不至的爱啊!“宝贝,今晚妈妈弄了
你爱喝的鱼汤噢。”“不要再叫我‘宝贝’了,我跟同学烧烤,不回家吃饭了。”
现在想想,我有什么理由去拒绝妈妈的爱?不管我怎么样对待妈妈,她都视我为
珍宝。她为了我吃尽苦头,还忍着不表现出来。
读了《目送》我觉得母爱也是自私的。母亲希望孩子能飞黄腾达,但又想把
孩子搂在怀里。妈妈希望我中考能考上好的学校,叫我能走多远就多远,又默默
感叹,想着如果我到离家远的地方读书,她该怎么办。自古忠孝难两全,剩下的
时光里,趁我还没飞走,我要好好对待我的妈妈。妈妈也要相信我,放开手,我
飞到哪里,都会想家的。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
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
他逐渐消失在小路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用追。晚会主持词 ”终究我
会长大,变成那个看着背影的人,一代代人都经历着这个光阴的故事。
2023年《目送》读后感14
龙应台的《目送》是一部对亲情和周边人物的感悟散文。异常喜欢她写的亲
情,抒情、真切、含蓄,并为之深深感动。《目送》是全书的首篇,描述的是目
送孩子的成长,目送父亲的远去。第二篇《雨儿》写患老年痴呆症的年迈母亲,
母女情感真心实意,让人感动,第三篇《十七岁》写的是青春期儿子的“独立”,
还有《感情》、《明白》、《胭脂》、《为谁》等等,这些都是写父亲的逝,写
母亲的老,写儿子的离,把个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伤逝’
和‘舍’”铭刻在心,诉诸文字,处处是感同深受的亲情滋味,篇篇有让人沉吟
难忘的人生情景。
古人云:四十不惑。人过四十后,经历过许多次的生老病死的场面,再读《目
送》这类亲情散文,感悟很多,异常是《目送》中的:“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
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可是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
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
方,并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人在生命的路途中,很多时候都是
这样:平静中透露着的哀痛,让人不甘又无奈。永远记得儿子在第一次拿到学习
成绩单时的情景,手拿奖状,在人群中急切地寻找我地样貌,那时的我就是他的
天;大学四年,每次打电话时,即便是在脚骨折卧床时,他的声音是欢快的语调,
第一句话永远都是“妈妈,我很好!”我很感激儿子的孝顺,但心里也明白,儿
子长大了,能自我担待所有的伤痛,对父母的依恋会越来越少,每每想到这,那
种酸楚而又心存喜悦的无奈,瞬间会填满我整个胸膛。读《目送》会我又一次地
感受到送父亲走时的那种撕心裂肺的哀痛,也会想到了每次回家看母亲时,母亲
那欢愉的目光和不停叨唠的话语。世间大小小起起落落的事,最终还是沉寂于生
活中的点点滴滴,《目送》所描述的都是人们所经历的,所以能引起人们的共鸣。
读《目送》总有想流泪的感觉,为逝去的或正在
远去的亲情,挽留不住的是匆匆的生命脚步,能留下的就是记忆;读《目送》
懂得了对于生命,最好的态度不是挽留,而是珍惜;读《目送》有些更深的感悟:
再多的遗憾不舍都可是是生命的过程,我们只能往前走,用此刻来填补过去的空
白和伤口,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
2023年《目送》读后感15
在朋友家小聚,在其书房看到龙应台女士所著的《孩子你慢慢来》,为其所
写的温情的亲情和坦率的词汇所感染,于是果断借阅,读后意犹未尽,发现这是
她系列人生书作的第一册。于是四处寻找第二册、第三册,偶然
在一个高铁站等车时在车站书店发现了龙应台女士所著之人生三书《目送》,
于是欣喜之中果断买下。
这本书共有散文七十三篇,有人曾认为它就是二十一实际的《背影》合集,
作者以独特的、深邃的视角对父母之情,兄弟朋友之爱,对儿子之念进行阐述和
描写。在她的笔下,写到她的父亲用廉价的小货车送她第一次去
大学任教时因羞于自己的小货车掉头而去的背景,愧于父亲瘫痪时因忙于工
作而未能在医院伺奉父亲而留下父亲低垂的背影,以及对父亲的去世,她目送父
亲的棺木在推入火葬场的背景;对于她的母亲的逐渐老去,甚至已经
不太记得她的女儿的名字和容貌,作者陪着她母亲去阳明山旅游,第一次带
她去坐了捷运快车,看着她母亲坐在凳子上拍照时时亮却迷离的眼睛,她看到了
旁边另外一个老人的背影,母亲的形象变得更加娴静,更加清晰,也更加孤单,
作者于是花了母亲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
对于孩子,作者如世间的万万母亲一样,目送着儿子的背影慢慢长大,目送
着儿子的背影从蹒跚学步到步入学堂、从儿子刚入学堂时的怯怯眼神而不断回望
到十六七岁时埋怨母亲管束太多而毅然离去留下不再回头的背影,到上了大学之
后,甚至是连同坐一台车时儿子也是戴着耳机听着只有他一个人呢能听的音乐,
留下他高高瘦瘦的背景在公交车开走前的公交站台。于是,慢慢的,慢慢的了解
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她的缘分今生今世就是在不断的目
送他的背景渐行渐远。父母永远都是站立在小路的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
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对于幸福,她说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幸福就是寻常的日子依旧;
幸福就是你早上看着她的背影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安安的回来了;幸福
就是你还有时间等着头发白了、背已驼了、用放大镜艰辛读报的
父母,他们还能走到街角买两副烧饼油条回家再叫你起床。所以,时间,总
是无法停留,就如数不清沙漏里边的沙子还有多少粒,也听不见沙漏流沙的速度
能否不在加快,但是唯一可以百分百确定的是,那沙漏不停的在漏、不停的在漏。
本文发布于:2023-03-19 20:59:1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23075115051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人生三书.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人生三书.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