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是什么朝代的衣服

更新时间:2023-03-19 19:28:22 阅读: 评论:0

小论文范文-郑慧玲

汉服是什么朝代的衣服
2023年3月19日发(作者:目标管理理论)

汉服的发展史

一、什么是汉服

二、汉服的样式特征

三、汉服的消亡

四、汉服礼服的内涵

五、历代汉服展示

一、什么是汉服

汉民族传统服饰(简称“汉服”),主要是指约西元前二十一世纪至西元十七世纪中

叶(明末清初)这近四千年中,在华夏民族(汉后又称汉民族)的主要居住区,以“华夏

-汉”文化为背景和主导思想,通过自然演化而形成的具有独特汉民族风貌性格,明显区

别于其它民族的传统服装和装饰体系;或者说“汉民族传统服饰(汉服)”是从夏商周到

明朝,在“华夏-汉”民族主体人群所穿着的服饰为基础上,自然发展演变形成的具有明

显独特风格的一系列服饰的总体集合。

在先秦时期,华夏族区别于其他文化群体的标志之一,便是外在形象。

种与“胡服”相对存在的概念为“衣裳”,如“黄帝垂衣裳而天下治”《易经系

辞下》]、“蜉蝣之羽,衣裳楚楚。”[《诗经曹风蜉蝣》]这也是“华夏”之称的来

历宠物猫怎么养 。《尚书正义》注“华夏”:“冕服华章曰华,大国曰夏。”《左传定公十年》疏云:

“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章服之美,谓之华。”

即使唐代以后,人们还在用“华服”来区别“胡服”,如“华服萧条,鞠为茂

草”[《宋书》卷九五列]、“改华服以就胡,变雅音而入郑”[《旧唐书文苑传上谢

偃传》]。先秦两汉时期,人们通常用“衣冠”来指称华夏之服。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如“取我衣冠而褚之,取我田畴而伍之。”[《左传襄公三十年》]故而中国享有“衣

冠古国”的美誉。

与“汉服”词汇相关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卷九六下西域传第六十六下渠犂传:

“后数来朝贺,乐汉衣服制度,归其国,治宫室,作徼道周卫”这里的“汉”主要是指汉

朝,是指汉朝的服装礼仪制度。值得一提的是汉承秦制[《后汉书志第二十九舆服

上》],衣冠是在先秦服饰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汉衣服制度”也就是“华夏衣冠制奥利奥英文

度”。

唐代,华服又有一个新的名称“唐服”又叫霓裳。《旧唐书》],如“耋老千人拜且

泣……今子孙未忍忘唐服,朝廷尚念之乎?兵何日来?”[《新唐书》]、“公主始解唐

服而衣胡服,以一妪侍,出楼前西向拜。”

[《旧唐书》]又如白居易的《缚戎人》云:“一落蕃中四十载,身著皮裘系毛带。

唯话正朝服汉仪,敛衣整巾潜泪垂。”将吐蕃服装与唐服相对比较,并把穿唐服与“汉家

礼仪”联系起来;元稹也有《缚戎人》:“眼穿东日望尧云,肠断正朝梳汉发。”前句描

写心向大唐,后句“梳汉发”正是簪笄礼的别称。因此,狭义唐服或唐装就是指称华夏衣

冠。

到了宋元明时期,一些异族统治者明确地用“汉服”来指称汉人服饰,如“辽国自太

宗入晋之后,皇帝与南班汉官用汉服;太后与北班契丹臣僚用国服,其汉服即五代晋之遗

制也。”[《辽史》卷五五志]元代修《辽史》时,甚至专门为汉服开辟了一个“汉服条”

(《辽史》卷五六志第二五仪卫志二汉服条)。

近古以来,汉服已经不是单纯的辨别尊卑等级的工具了,还具备了标志民族、社稷存

亡的功能,例如金人天会间下令“薙发易服”,不如金人式者死,李邈等就坚决不从而死。

明太祖朱元璋把蒙古人逐回漠北,定鼎南京后,随即下令易服,“壬子,诏衣冠如唐

制”[《明史》卷二本纪太祖二],也是这个道理。

二、汉服的样式特征

汉服,作为汉民族的主要标志,它的主要特征为交领、早孕肚子疼 右衽、系带、宽袖;又以盘领、

直领(对襟)等特征为非主流的补充形式。

所谓交领,是指汉服的左右两边衣襟垂直相交,在领口处形成一个英文字母“Y

的形状;右衽呢,是指左右衣襟相交的时候,是左边的衣片压在右边的衣片上,是衣

衽的出口位于右侧;通过身体左右两边衣襟上的带子相系;

宽袖,顾名思义,是指汉服的袖子一般比较宽大。当然了,这里的宽袖,灵芝孢子粉吃法 主要说的是

礼服系列,为了便于生产劳动,人们日常生活种穿的的常服,袖子是不会很宽大的。

汉服的基本款式大约有九类,在基本款式下又因其领口、袖型、束腰、裁剪方式等的

不同变化演绎出几百种款式。

体衣大致可分为3类:

1.上衣下裳制(衣裳类)

2.上下连裳制(深衣类)

3.上下通裁制(通裁类)

(一)上衣下裳制:

上衣下裳制是华夏民族最早的服制,为了表示尊重传统,后世最高级别的礼服一直是

衣裳制。

衣裳制的“衣”即上衣,礼服上衣一般是交领大袖,女子服装的上衣多为襦、衫、袄、

半臂,袿衣等。

下衣主要有裙裳和胫衣两类,也包括襜(裳)、蔽膝等附属

(二)上下连裳制:

上下连裳的服制也称为“深衣制”。深衣起源于先秦,虽然是一件长衣,但华夏先民

在裁剪时是把上衣与下裳分开来裁,然后再缝成一体,以表示对传统法度观念的尊承。

深衣制的衣服按衣襟样式分为直裾、曲裾,有随着时节的冷暖变更有单复、薄厚之分,

如襌衣、襜褕、复袍

(三)上下通裁制:

由于在频繁的社会活动中行动不便,汉服男子的制式从衣裳发展到深衣,而分开裁剪

再拼接还是觉得麻烦,于是又发展成了上下通裁的长衫。

大胆开放的隋唐新风开始了汉服第三种制式的风尚。至宋明,上下通裁的袍衫、褙子

等风行一度。

三、汉服的消亡

顺治二年清政府三个全面 颁布剃发易服令,“剃发”针对的是“束发簪缨冕旒冠笄”;“易服”

针对的是“交领右衽宽袍大袖”。“剃发易服”制度,强迫汉人穿着满人服饰,留满人发

型。汉人反抗这种血腥民族压迫政策,结果更酿成“扬州十日”“嘉定三屠”这样的惨

剧,为了维护衣冠,死亡的汉人无法计算。

虽然在汉人的反抗下,清政府颁布“十从十不从”,但汉服的消亡已不可逆转,就这

样,在统治者的淫威和屠刀下,美丽的汉服消亡了

十从十不从”,即:服装上男从女不从,生从死不从,阳从阴不从,官从隶不从,老

从少不从,儒从而僧道不从,娼从而优伶不从;以及:仕宦从而婚姻不从,国号从而官号

不从,役税从而语言文字不重阳节风俗 从。

四、汉服礼服的内涵

汉服有常服和礼服之分,其中上衣下裳的冕服为帝王百官最隆重正式的礼服;冕服

是中国历代帝王最隆重的服装,用于祭典

延最上面的木板,又称冕板,前圆后方,象征天圆地方之意。后面比前面应

高出一寸,使呈向前倾斜之势,即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有前俯之状,象征国王应关怀百姓的含义,冕的名

称即由此而来

旒冕板两端下垂的玉串。旒就是用五彩的缫(丝绳)12根,每旒贯12块五彩玉,按

朱、白、苍、黄、玄的顺次排列,每块玉相间距离各1寸,每旒长12寸劳动竞赛总结 。

帽卷即帽身,图中没有标出。帽卷夏用玉草、冬用皮革作骨架,表裱玄色纱,里裱

朱色纱做成。

玉笄插在帽卷两边的纽孔中,用于固定头发。

武帽卷底部的帽圈,用金片镶成。

缨冕板左右垂下的红丝绳,在颔下系结,用于固定。

充耳缨上左右各一块的黄玉,悬挂于两耳边,象征君王不能轻信谗言。天河带冕

板上垂下来的一条红丝带,长度可以垂到下身。

交领右衽汉服标准的领口式样,外观如英芳华主演 文y。右衽指领子系向身体右边。方向不可

以相反,左衽为异族或死者的样式。

大带由丝织物制成的腰带

革带由皮革制成的腰带

蔽膝如图从腰带垂下的衣物,因为用于遮蔽膝盖而得名。

赤舄如图,与冕服配套的鞋子。

“十二纹章”就是以十二种固定的文饰,或画、或织、或绣在天子及诸侯的官服上。

一种文饰称为一章,并以饰章的多寡来表示等威,而且一章有一个含义。绿朱自清 十二纹章来源于

古代华夏族部落的图腾崇拜,是中华皇权的神圣象征。

日、月、星辰-取其照临;

山-取其稳重;

龙-取其应变;

华虫(一种雉鸟)-取其文丽;

宗彝(一种祭祀礼器,后来在其中绘一虎一猴)-取其忠孝;

藻(水草)-取其洁净;

火-取其光明;

粉米(白米)-取其滋养;

黼(斧形)-取其决断;

黻(常作亚形,或两兽相背形)-取其明辨。

五、历代汉服展示

2021年3月22日

本文发布于:2023-03-19 19:28: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2253023762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汉服是什么朝代的衣服.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汉服是什么朝代的衣服.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