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对0的认识经历了相当漫长的过程!
0这个数字现在我们看他和其他数字1,2,3,4,5,6,7,8,9好像没有什么不同,它
一样可以参与运算,也是组成数字系统不可缺少的一个元素。然而,你知道吗?
在数学史上,人们对0的认识却经历了相当漫长的过程!
有很长一段时间,大约是几百年,人们对0意义和作用的认识是有些模糊的。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因为0的意义不像其他的数学那么直观。设想在古时候,如
打猎达到一头野猪,两只兔子和三只山鸡,这个数量都是可以一个一个数出来的,
人们就是借助实际的物体的数量来认识这些数字的。当时人们并没有考虑用什么
东西代表“没有”这种情况。到后来在数量增大到一定程度的四级报名费多少 时候,有了“进位”
问题的时候,人们才用一个圆形圈或方形的口的符号来代表空位,但他只是被当
做一个特殊的对象来看待,它并不能参与运算,所以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里,人
们都没有给0一个合法的数字身份。
今天人们能过很容易的理解“有几个”与“一个都没有”只是在数量的多少上
有区别,还有再除法运算中0不能做分母,除此之外,它与棋他就个数字地位是
一样的,一样可以参与数学的运算。尽管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学家很早就
对“数”性质和关系有很多的研究,如奇数,偶数,完美数,亲和数等,但是他
们没有给予0太多的关注。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0”是非法的,它破坏
了一致性,把0当做一个普通的数会导致不可理解的结果。他当时可能是没有办
法来解决,0作为分母时,怎么解释它的意义和定义它的结果。这样对一个现代
人是微医学术语 不足道的问题,然而在古代有好几百年都一直无法取得突破。
恩格斯曾经说过;“0是任何一个确定的量的否定,素以不是没有内容的。相
反地,0是具有非常确定的内容的。0不只是一个确定的数,而且他本身比其他
一切被它所限定的数都更重要,事实上,0比其他一切数都有更丰富的内容。”
在数学发展过程中,0在不同的情况下有多种含义。
1,表示空位的0,在位值制记数法中,0作为填补空位的符号。单独一
个空位0不具有任何数量意义,必须依附于另一个非0数码,才能表
达数量。早期巴比伦锲行文书和宋元以前的中国筹算计数法,都留出
空位表示0,只是没有符号。
2,表示“没有“的0——数量0(或绝对0,“整数0”),0在任何计量单
位中表示“没有”,“无”。
3,分析学家严重的极限0,就像惠施说的;“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
不竭。”的含义。华罗庚说:“当n大时,虽小,但并不是0,这就是
万年不竭的道理。”实际上,分析学家运用求极限的方法得到的0是
一个无穷小量。
0作为计数法中的“空位“,在位值制记数方式的文明中不可缺少,只不过
各种文明采取不同的方计算机2级 式,大部分文明没有引入数码而用空位表示。公元前3
世纪,巴比伦人曾引进专门记号表示空位,宋元以前的中国筹码计数等,印度人
和亚玛人采用了符号,雅玛20进制中的0有用像眼镜或贝壳的符号表示。但他
们的表示方法并不完善。
0最初是用空格表示,然后用点表示,而用圆圈符号“0”表示“零”也是印
度人的一项伟大发明,他最早出现于9世纪,人们在一个叫“瓜缪尔”的地方的
一块石碑上发现了他。
事实上,人们在对于0的意义和作用的认识花了更长的时间,因此迟到的0,
并非是0的概念和意义不存在,而是对他一直没有完整和清晰的认识。
下面我们来看人们是经历一个怎样漫长的过程才认识0的。
公元前3000年,巴比伦人就已经懂得使用另来避免混淆。
公元前2500年左右,印度最古老的文献《吠陀》已有“0”这个符号的应用亲情作文素材 ,
它当时表示空的位置。
公元前七八世纪,印度人就普遍使用十进位制计数法,婆罗密文字中出现过九
个数码,梵文中都出现过,一种流行的观点是认为印度人以零表示“无”概念与
佛教的“空”(梵文)有关,但这种说法没有明确的根据,只不过这种意义的确
是较早地出现于因地文明中。
据史料记载,托勒密在公元一百三十年左右时使用巴比伦人的六十进制系统
连同表示空白位置的符号0.这个期间托勒密在数字间及数字末端使用这个符号。
这时把零看作空位的思想基本上是确立了。在这个时候,人们看到的0就代表的
是空位。
事实上有证据显示在公元二百年的印度就有位置数字系统的空白位置表示符
号的使用了,但是一些历史家将他们是为伪造而不去注意到他们。
到公元前三世纪,印度出现了整套的数字,但在各地区的写法并不完全一致,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婆罗门式:这一组数字在当时是比较常用的。它的特点是从
“1”到“9”每个数都有专字,现代数字就是有这一数字演化而来。在这一数字
中,还没有出现“0”的符号。
关于公元前二世纪至公元后三世纪的印度数学,可考证的资料非常少,但值得
庆幸的是1881年在今天的巴基斯坦西北地区发现了这一时期的书写在桦树皮上
的所谓“巴克沙利手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该书使用了一些小零食简笔画 数学符号,出现了
十个完整的十进制数码,用点表示0.
“0”这个数字是到了笈多王朝(公元320-550)时期才出现的。在公元四世纪
完成的数学著作《太阳手册》中,已使用“0”的符号,当时只是实心小圆点。
这样一套从“0”到“9”的数字就趋于完善了。这是古代印度人民对世界文化的
巨大贡献。
公元550年印度天文学家瓦拉哈密西拉论述了加减运算。
公元628年婆罗摩笈多在《宇宙开端》中写道:“负数减去零是负数,正数减
去零是正数,零减去零什么也不是。”但是一样没有把零当作与其他数字一样看
待。
可以确定的是在公元650年左右,印度的数学家就把零当做一个数字了。
公元773年,印度一位天文学家在访问现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期间,将印度的这
种计数法介绍给了阿拉伯人,这样就将印度的数字传入了阿拉伯,后来又传入欧
洲。欧洲人接受了他,由于是从阿拉伯传入欧洲的,所以称之为阿拉伯数字,成
为国际通用的数字系统。
用圆圈符号“0”表示“零”也是印度人的一项伟大发明,目前掌握的最早的
证据是公元876年,“0”出现在一个叫瓜缪尔的地方的一块石碑上。
大约在11世纪,又是个完整数字的印度数字系统趋于成熟。印度人不仅把“0”
看做是数字法中的空位,而且也把它看成是可参与运算的数,大约是经过了几百
年,跨出这一步是多麽的艰难。
印度人的概念延伸到了中国,在公元1247年中国数学家秦九韶所写的数学专
论中就是用了卢卡雷利 0这个符号来代表零。
公元1202年裴波那在《算盘书》中,正式介绍,“这是印度的九个数码,
987654321,加上阿拉伯称之为“零”的符号“0”,任何数都能够表示出来。”
斐波那契是最早将数字系统的新观念带进欧洲的重要人物,但是斐波那契并不
能勇敢地把零看成是其他九个数字一样的数,证据是他只把“零”读作“符号”
零,却不是叫做数字”零“。因此尽管将印度数字介绍给欧洲人是斐波那契为数
学发展作出的最重要的贡献,但是他对零的认识还没有达到印度数学家和阿拉伯
数学家们那样清晰的程度,特别是对零是数字这个事实,他还是有些犹豫的。
如果你细心观察的话,就会发现罗马数字中没有”零“。其实在公元5世纪时,
“0”已经传入游泳安全 罗马。但是罗马教皇凶残而且保守,他不允许任何使用“0”。有
一位罗马学者在笔记中记载了关于使用“0”的一些好处和说明,就被教皇招去,
实行了酷刑,使他再也不能握笔写字。
事实上,用“零”代表“没有”和“零”的概念一直存在着,同时用“零”表
示空位的方法也是长期一直都在使用,但是把“没有”,“空,占位”和无穷小量
等多个意义集成在一起,赋予零一个比较完整的意义,这是一直到公元1600年
前后才实现的,人们到那时才对零有比较清晰的认识,我们看到认识零的时间大
约经历了数千年时间。
大家都知道数学具有抽象性的特点,而从人们认识零的过程,你会发现其实完
成零这个概念的抽象,其实经过多磨漫长的过程,并不像想象中那么简单。我们
现在无法想象没有零的时候,对许多的数学研究有多么不方便。卡丹在没有使用
到零的情况下,解决了三次机四次的方程式。如果他那个时候就有零的情况下,
他会比较容易的发现和解决这些问题。
回过头来看,我们可以说,首先把“零“看成是一个数字,而不是一个特殊符
号,是他能够参与运算,就是一个非常重大的进步;其次,”零”与负数以及无
穷小量的思想引入,在数学史上都是非常重大的思想突破。
法国著名数学家拉普拉斯曾经写道:“用十个记号来表示一切的数,每个记号
不但有绝对的值,而且有位置的值,这种巧妙的方法出自印度。”
专门研究数论的数学家大师哈代有一次到印度去领一个奖,他被邀请在会上发
表演说,她等上台第一句话说:“印度对人类的贡献是“零”。”这时全场鸦雀无
声,人们在愣了三秒种后才反应过来,然后全场哄堂大笑。数学大师用最简洁的
一句话将“印度人对数学所做的巨大贡献”高度概括出来,真是让人佩服和倾倒。
陈之籓先生盛赞哈代说:“这是几百年才可能培养出来的花朵。”
“零”这个数字真的是印度人对数学的一个大贡献。没有“零”,不仅是数字
系统的不完整,还有许多数学概念的发展就会遇到很大110指挥中心 困难,知识系统的形成就
会有很大的不同。“零”这个概念实在是太重要了,因此人们对“零”有比较清
楚的认识被看作是在数学发展史上取得的重要进展。在我国古代“零”叫做金元
数字,意即为极为珍贵数字。
关于零的历史有两本书《从零开始》和《零的故事》是专门讲述这个专题的,
从巴比伦开始,经过希腊、印度、阿拉伯、中世纪、科学时代,一直到二十世纪,
里面有许许多多关于零的有趣的故事。
本文发布于:2023-03-19 17:23: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2178053747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0的认识.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0的认识.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