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侍坐章

更新时间:2023-03-19 16:53:22 阅读: 评论:0

考试紧张-榆钱儿

侍坐章
2023年3月19日发(作者:舌头发白是怎么回事啊)

1

再读孔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赏析

赏析一: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章记叙的是孔子让子路、

曾皙、冉有、公西华等几个学生各人畅谈自己理想的一堂思想教育课。

孔丘生活的春秋时代由于诸侯争霸瞎子摸象什么意思 ,战争连年不断,社会动荡不

安,他的“仁政”“礼治”“教化”等政治主张难以实现。但他始终没

有放弃,他把希指甲锉 望寄托在他的子弟身上。这种思想在《子路、曾皙、

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就已经鲜明的反映出来了。这一章中,他反

对子路的暴力征伐,赞同冉有的让老百姓生活富裕起来,公西华的与

邻国搞好关系,欣赏曾皙的重视礼乐的熏陶教育作用。听完子路的话

随即就“哂”,毫不犹豫地用讥笑神态表示否定;听了曾皙的话却情

不自禁地慨叹欣赏"吾与点也"。态度多么鲜明。

你看,子路所说:“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这是说:假如让我去治理,等到三年以后,就能使那个诸侯国内人人

有勇有力,而且通晓战争方法策略。这显然是准备将来去当一个将军,

统帅军队去运用武力去征服人家;而把怎样建立和谐社会、解决人民

的饥馑等当务之急放在脑后。这与孔子的“仁者爱人”、讲究礼治,

反对暴力征伐不是彻底背道而驰的吗?所以孔子在最后对曾皙解释

“何哂由也”时说,"哂"子路的原因首先是因为他违背了“为国以礼”

的基本准则,其次才是“其言不让”这种不够谦逊的态度。

那么为什么孔子认为冉有和公西华的理想是可取的呢?冉有的

2

理想是“比及三年,可使足民。”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希望将来当

上个农业部长,尽心竭力搞好国内的农业生产,使老百姓安居乐业,

丰衣足食。而公西华的理想是“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

相焉。”就是希望将来能当上一个辅助诸侯的戴着礼帽穿着十二生肖的简笔画 礼服去参

加朝见天子、参与诸侯间会谈等外交礼仪活动的外交部长。

再看,曾皙将来做的:“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

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根据王充《论衡明雩篇》

中所说:雩,“鲁国设雩祭于沂水之上。“浴乎沂,涉沂水也,象龙之

从水出也。风乎舞雩,风,歌也。咏而归。咏歌而馈祭也。”它清楚

地告诉我们曾皙所述的是一种古代的祭祀仪式,就是雩祭的仪式。雩

祭的目的,是当时人们向掌管水旱的神灵(即龙)祈求保佑,希望五

谷丰登国泰平安。这里的“春服",不是指春天的服装(单衫夹衣),而

是指像春天花开时一样色彩缤纷的服装。凭常识可以知道,雩祭中,

必须有许多穿着色彩绚丽的人组成队伍鱼贯而行,模仿龙从水中跃出

的样子进行祭祀活动。所以这段话就是说:在暮春时节,或者带着十

多个穿着色彩缤纷衣服的冠者童子到沂水去,模仿龙从水中跃出的样

子,或者到雩台去载歌载舞地赞颂和馈祭,虔诚地向神灵行礼、祈求

保佑。很明显,曾皙的理想是从事教育工作,继承孔子一生重视礼仪

的教育和礼乐的熏陶,推行教化的衣钵,当个普通教师。这确实是“异

乎三子者之撰”,即与前三个人所说的“伟大理想”大不相同。因为

其他三人都想去当官,而在当时形势下去投靠诸侯当个官,想实现自

己的政治理想,孔子自己的经历就已经证明必定是十分困难的。所以

3

难怪孔子听了曾皙的话以后内心狂喜、情不自禁地赞叹“吾与点也”。

赏析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以下简称《侍坐》)是《论

语先进篇》的一章,看起来文字不多,篇幅不长,但在语录体的《论

语》中算得上是难得的长篇了。

《论语》全书共20篇,498章(按朱熹说),计约12700字。每

章大都篇制短小,甚至只有片言只语。唯《侍坐》结构首尾完整,形

象较为鲜明,通过对话表示了各自不同的意趣、性格和志向,读后耐

人寻味。平淡自然,含意深隽,丝毫没有斧凿痕迹,却在眼前平易事

中信手勾勒一幅先贤论志的图画。当然,我们不必像宋儒那样去津津

乐道本篇中的所谓“曾点气象”“圣贤气象”〔《四书集注》朱熹引程

子曰:“孔子与(曾)点,盖与圣人之志同,便是尧舜气象也。”〕,却

不能不承认本篇是《论语》中文学性最强的一章。尤其是本篇所记载

的富有个性的人物语言和对于人物的不同神态的刻画,不仅体现了

《论语》蕴藉含蓄、简淡不厌的语言特色,代表了全书的文学成就,

而且可以说是魏晋时那种速写式的轶我们十八岁 事体小说的滥觞。

《侍坐》一开始,孔子就开门见山对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

四位弟子说:“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这就

明确地提出这次谈话的中心,也是文章的中心是论志。论志,用我们

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谈理想。《论语》的大部分篇幅固然是用来谈仁、

义,谈礼、智、信的,但也有不少篇幅是谈人生,谈理想,谈学习的。

4

本篇就是孔子启发弟子们谈自己的理想,并对弟子们所谈理想的内容

和态度,表示不同的看法和评价。

子路是个急性人,孔子话音刚落,他就抢先发言。“率尔”两字,

很准确地表现出子路直率而又粗疏鲁莽的性格。子路所新学期致辞 说的“千乘之

国”,在当时大约是中等偏小的国家,万乘之国如晋、楚、齐、秦等

才是大国。子路认为:凭自己的才能去治理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是绰

绰有余的。即使是这个国家处在外有侵侮,内有饥荒的危急情况下,

他也能使之转危为安;用不了几年功夫,就可使这个国家强盛起来,

使那里的百姓都懂得礼义。

冉有、公西华则是在孔子点了名以后,才发表自己见解的。他们

两人所说的都是诸侯邦国之事,本质上和子路所说的没有什么差别,

只是态度要谦虚谨慎得多,语气要委婉得多。他们认为自己只能在“方

六七十,如五六十”这样一个小诸侯国或大夫封地里做点具体工作;

或使百姓富足,或可折衷樽俎。至于礼乐方面的熏陶和教育,那是只

能另请贤明了。冉有说“如其礼乐,以俟君子”;公西华说“愿为小

相”。显得那样平易、谦和,称得上是孔门弟子中的彬彬君子了。

曾皙所说与子路等三人完全不同。他既不讲从政,即治理国家;

也不讲出使会盟,而是刻画一个场面,描写一个情景:“莫春者,春

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从富有诗意的情景描写中,曲折地表达出曾皙的理想;显得那样从容

不迫,逍遥自在,甚至有点狂放不羁,但却引起了孔子的无限赞叹;

孔子说:“吾与点也!”明确表示了他的思想倾向。

5

人生理想是个总的概念,实际上包含着政治上的追求和道德上的

修养两个方面。子路、冉有、公西华所谈的理想虽不尽相同,但都侧

重于政治方面。而《论语公冶长篇》所记孔子与弟子们论志则是偏

重于伦理的:

颜渊、子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

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

“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曾皙的高明之处正在于他能将政治和道德的两种理想熔为一炉,

而出之以春风沂水,一片和煦春光,既可理解为政治上的理想寄托,

也可引申为道德上的修养追求,使读者大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思

索余地。

按照循循善诱的方法和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弟子们的看法作出臧

否和评价,这是孔门教育的重要方式。在《侍坐》里,孔子对弟子们

所谈的人生理想,就表示了三种不同的态度,并各各作了评价。①对

曾皙表示赞同,我的姐姐2 甚至欣赏。②对子路表示否定,但心平气和,只在微

微一笑中流露出一丝不满情绪。③对冉有、公西华没有表示可否。这

里我们先分析②、③两种。

《论语》记载孔子曾将自己弟子按各自特长分为德行、政事、言

语、文学(指熟悉古代文献)四类。子路、冉有属政事一类,是两位

有政治才能的人物〔《论语先进篇》:“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

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

6

夏。”〕。

《子路篇》: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

有?”……季康子问:“求也可使从政也与?”子曰:“求也艺,于从

政也何有?”

《公冶长篇》:

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

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指负责兵役和军政工作),不知其仁也。”

由此可知,子路所说治理千乘之国,并不是脱离实际的自我夸耀,

而是他力所能及的。孔子之所以批评他,是因为他“率尔而对”下肢浮肿是怎么回事 ,“其

言不让”。在孔子看来,没有礼义就没有一切;纵有天大的政治才干,

也不能治理好一个国家。何况当时师生谈话也是有一定的礼仪讲究

的。《礼记曲礼上篇》说:“侍于君子,不顾而对,非礼也。”

《公冶长篇》又记:

孟武伯问:“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

可使为之宰也(指担任县长或总管),不知其仁也。”

孟武伯问:“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

客言也(指接待外宾办理交涉),不知其仁也。”

这里又证明冉有、公西华所谈的理想和孔子对他们两人的评价基

本上是一致的。孔子认为冉有二人尽管态度谦逊,不是“率尔而对”,小学四年级上册数学

但所谈内容无非是为邦为国一套,这在当时的孔子看来似乎是不那么

感兴趣了。

7

那么孔子为什么独独赞赏曾皙,说“吾与点也”,而且记录者还

在曾皙发言前先制造一种气氛:“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特意表

现出一种不同凡响的气象〔宋儒推崇曾点,明代学者则略有微辞。如

张岱说:“曾点念念要与三子比量,所以不能信受喟然之意。”杨升庵

说:“曾点因种瓜而伤曾子之额,扑之仆地,如此暴戾,岂是春风沂

水襟怀,所以毕竟自信不过。”〕?这个问题,历来意见纷纭。解放以

来,大致有以下几种代表性说法:

①“孔子与曾点者,以点之言为太平社会之缩影也。”〔见杨树达

《论语疏证》〕

②“全文突出了儒家的礼乐治国的理想。”〔刘盼遂等主编的《中

国历代散文选》上册第116页〕

③“今以《论语》考之,孔子本有行道救世之心,而终不得志,

因此他有‘道不行,乘桴浮于海’的话和‘欲居九夷’的想法;孔子

又说:‘饭疏食(吃粗糙的食物)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先秦文学参考资料》第349页〕

④这不是儒家思想,而是道家的思想;而且这篇文字在《论语》

中篇幅亦长,恐怕是战国时期孔门后学所记。〔刘盼遂等主编的《中

国历代散文选》上册第116页。〕

以上说法,各有所侧重。因为曾点的政治抱负是通过春风沂水的

描叙而曲折表露出来,所以见仁见智,可以圆通,似不必拘泥于一说。

按照这个原则,我这里可以提出另一种根本不同于上述意见的看法,

8

根据是《论衡明雩篇》:

曾皙对孔子言其志曰:“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

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曰:“吾与点也!”鲁设

雩祭于沂水之上。暮者,晚也;春谓四月也。春服既成,谓四月之服

成也。冠者、童子,雩祭乐人也。浴乎沂,涉沂水也,象龙之从水中

出也。风乎舞雩,风,歌也。咏而馈,咏歌馈祭也,歌咏而祭也。说

论之家,以为浴者,浴沂水中也。风干身也。周之水牛简笔画 四月,正岁二月也,

尚寒,安得浴而风干身?由此言之,涉水不浴,雩祭审矣。

王充在这里明白无疑地解释了曾皙所述是古代的一种花簪 祭祀仪式,

就是雩祭的仪式。雩祭,是春天人们求雨的祀礼,所以《礼记》说:

“雩祭,祭水旱也。”王充的解释根据亦足。因为鲁国当时通用周历,

所以说周之四月,正是夏历二月;天气尚寒,怎么能浴?冠者、童子

都是雩祭乐人,他们在祭祀时,须涉沂水;十二、三个人鱼贯而行,

象征着龙从水中跃出。“风”,解释为“唱歌”,“归”通“馈”,即“”,

都合训诂。“归”通馈,在《论语》中不乏其例。如《阳货篇》“归孔

子豚”的“归”即作“馈”讲,是送食、进食的意思。《史记仲尼

弟子列传》“曾蒧(《论语》作“点”)字皙,侍孔子,孔子曰:‘言尔

志’。蒧曰:‘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

雩,咏而归。’”《集解》徐广曰:“一作馈”,这是古本《论语》“归”

作“馈”之证。从文意来说,王充的解释似更符合原意。因为,①在

礼乐崩坏的春秋末期,曾点能对古礼作如此具体生动的描绘,以此寄

托自己的理想,这在孔子看来是十分难得的彼得我心者,因而内心狂

9

喜而情不自禁地喟然赞叹了。②孔子不满子路,是因为他“非礼”;

赞赏曾皙是因为他懂得古礼。礼与非礼乃是儒家人生理想中的首要问

题。这样解释,全篇上下文意就脉络贯通了。此外,我们知道今本《论

语》是《鲁论语》的传本,在汉代时,还有今天已经失传的《古论语》

《齐论语》。《论衡》的解释或许是出之于《古论语》吧!

本文发布于:2023-03-19 16:53:2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21600215018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侍坐章.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侍坐章.pdf

上一篇:护士加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侍坐章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