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
中国古代戏曲史
【中国戏曲】
中国的戏曲与希腊悲剧与喜剧、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的
戏剧文化。
起源它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
式。
演变经过汉、唐到宋、金才形成比较完整的戏曲艺术,它由文
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表演艺术综合而
成,约有三百六十多张飞之死 个种类。
特点将众多艺术形式以一种标准聚合在一起,在共同具有的性
质中表达其各自的个性。
类型主要是由民间歌舞、说唱与滑稽戏三种不同艺术形式综合
而成
种类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以“京剧、越剧、黄梅
戏、评剧、豫剧”五大曲剧种为核心的中华戏曲百花苑。
中国戏曲剧种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各民族地区
地戏曲剧种约有三百六十多种,传统剧目数以万计。其它
比较著名的戏曲种类有:昆曲、坠子戏、粤剧、淮剧、川
第2页
剧、秦腔、沪剧、晋剧、汉剧、河北梆子、河南越调、河
南坠子、湘剧、湖南花鼓戏等。
【概述】
历史上最先使用戏曲这个名词的是宋刘埙(1240-1319),他在
《词人吴用章传》中提出“永心火旺的症状 嘉戏曲”,他所说的“永嘉戏曲”,
就是后人所说的“南戏”、“戏文”、“永嘉杂剧”。从近代王国维
开始,才把“戏曲”用来作为中国传统戏剧文化的通称。
戏曲是中国鲍鱼做法大全 传统艺术之一,剧种繁多有趣,表演形式载歌载舞,
有说有唱,有文有武,集“唱、做、念、打”于一体,在世界戏
剧史上独树一帜,其主要特点,以集古典戏曲艺术大成的京剧为
例,一是男扮女(越剧中则常见为女扮男);二是划分生、旦、
净、丑四大行当;三是有夸张性的化装艺术--脸谱;四是“行头”
(即戏曲服装与道具)有基本固定的式样与规格;五是利用“程式”
进行表演。中国民族戏曲,从先秦的"俳优"、汉代的“百戏”、
唐代的“参军戏”、宋代的杂剧、南宋的南戏、元代的杂剧,直
到清代地方戏曲空前繁荣与京剧的形成。
先秦
(萌芽
期)
在原始社会,氏族聚居的村落产生原始歌舞,并随着
氏族的逐渐壮大,歌舞也逐渐发展与提高。如在许多
古老的农村,还保持着源远流长的歌舞传统,如“傩
戏”;同时,一些新的歌古代人物故事 舞如“社火”、“秧歌”等适
第3页
应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诞生。正是这些歌舞演出,造就
出一批又一批技艺娴熟的民间艺人,并向着戏曲的方
向一点点迈进。《诗经》里的“颂”,《楚辞》里的“九
歌”,就是祭神时歌舞的唱词。从春秋战国到汉代,
在娱神的歌舞中逐渐演变出娱人的歌舞。从汉魏到中
唐,又先后出现了以竞技为主的“角抵”、以问答方
式表演的“参军戏”与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摇
娘”等,这些都是萌芽状态的戏剧。
唐代中后
期
(形成
期)
中唐以后,中国戏剧飞跃发展,戏剧艺术逐渐形成。
唐代文学艺术的繁荣,是经济高度发展的结果,促进
了戏曲艺术的自立门户,并给戏曲艺术以丰富的营
养,诗歌的声律与叙事诗的成熟给了戏曲决定性影
响。音乐舞蹈的昌盛,为戏曲提供了最雄厚的表演、
唱腔的基础。教坊梨园的专业性研究,正规化训练,
提高了艺人们的艺术水平,使歌舞戏剧化历程加快,
产生了一批用歌舞演故事的戏曲剧目。
宋金
(发展
期)
宋代的“杂剧”,金代的“院本”与讲唱形式的“诸
宫调”,从乐曲、结构到内容,都为元代杂剧打下了
基础。
第4页
元代
(成熟
期)
到了元代,“杂剧”就在原有基础上大大发展,成为
一种新型的戏剧。它具备了戏剧的基本特点,标志着
中国戏剧进入成熟的阶段。12世纪中期到13世纪初,
逐渐产生了职业艺术与商业性的演出团体及反映市
民生活与观点的元杂剧与金院本,如关汉卿创作的
《窦娥冤》、马致远的《汉宫秋》以及《赵氏孤儿大
报仇》等作品。这个时期是戏曲舞台的繁荣时期。
元杂剧不仅是一种成熟的高级戏剧形态,还因其最富
于时代特色,最具有艺术独创性,而被视为一代文学
的主流。元杂剧最初以大都(今北京)为中心,流行
于北方。元灭南宋后,发展成为全国性的剧种。元代
的剧坛,群星璀璨、名作如云。
元杂剧得以呈一代之盛,艺术发展与社会现实从两个
方面提供了契机。从艺术的自身发展来看,戏剧经过
漫长的孕育与迟缓的流程,已经有了很厚实的积累,
在内部结构与外在表现上都达到了成熟。从社会现实
方面来看,元蒙统治者废除科举制度,不仅断绝了知
识分子跻身仕途的可能,而且把他们贬到低下的地
位:只比乞丐高一等,居于普通百姓及娼妓之下。这
些修养颇高的文化人,被沉入社会底层。在疏远经史,
冷淡诗文的无可奈何之中,他们只有到勾栏瓦舍去打
第5页
发光阴、去寻求生路。于是,新兴的元杂剧意外地获
得一批又一批的专业创作者。他们有一个以“书会”
为名的行业性组织,加入书会的剧作家,称为“书会
先生”。这些落魄文人在团体内,又合作又竞争,共
同创造着中国戏剧的黄金时代。与从前的偏于抒发主
观心绪意趣的诗词不同,元杂剧以广泛反映社会为已
任。显然,这是由于作家们长期生活就没回家于闾巷
村坊,对现实有着深切了解与感受的缘故。
元杂剧的剧本体制,绝大多数是由“四折一楔”构成。
四折,是四个情节的段落,像做文章讲究起承传合一
样。楔子的篇幅短小,通常放在第一折之前,这有点
类似于后来的“序幕”。元杂剧在艺术上是以歌唱为
主、结合说白表演的形式。每一折由同一宫调的若干
支曲祝贺的英语 子联成一个套曲。全套只押一个韵,由扮演男主
角的正末或扮演女主角的正旦演唱。这种“一人主唱”
可以极大地发挥歌唱艺术的特长,酣畅淋漓地塑造主
要人物形象。念白部分受参军戏传统的影响,常常插
科打诨,富于幽默趣味。将音乐结构与戏剧结构统一
起来,达到体制上的规团活动 整,这表明元杂剧的艺术成熟
与完善。
第6页
明清
(繁荣
期)
戏曲到了明代,传奇发展起来了。明代传奇的前身是
宋元时代的南戏(南戏是南曲戏文的简称,它是在宋
代杂剧的基础上,与南方地区曲调结合而发展起来的
一种新兴的戏剧形式。温州是它的发祥地)。南戏在
体制上与北杂剧不同:它不受四折的限制,经过文人
的加工与提高,这种本来不够严整的短小戏曲,终于
变成相当完整的长篇剧作。例如高明的《琵琶记》就
是一部由南戏向传奇过渡的作品。这部作品的题材,
来源于民间传说,比较完整地表现了一个故事,并且
有一定的戏剧性,曾被誉为“南戏中兴之祖”。
明代中叶,传奇作家与剧本大量涌现,其中成就最大
的是汤显祖。他一生写了许多传奇剧本,《牡丹亭》
是他的代表作。作品通过杜丽娘与柳梦梅死生离合的
故事,歌颂了反对封建礼教,追求幸福爱情,要求个
性解放的反抗精神。作者给爱情以起死回生的力量,
它战胜了封建礼教的束缚,取得了最后胜利。这一点,
在当时封建礼教牢固统治的社会里,是有深远的社会
意义的。这个剧作问世三百年来,一直受到读者与观
众的喜爱,直到今天,“闺塾”、“惊梦”等片断还活
跃在戏行距怎么缩小 曲表演的舞台上。16世纪明朝中叶,江南兴
起了昆腔,涌出了《十五贯》、《占花魁》等戏曲剧目。
第7页
这一时期受农民欢迎的戏是产生于安徽、江西的弋阳
腔,昆腔受封建上层人士的欢迎。
明后期的舞台,开始流行以演折子戏为主的风尚。所
谓折子戏,是指从有头有尾的全本传奇剧目中摘选出
来的出目。它只是全剧中相对独立的一战国版图 些片断,但是
在这些片断里,场面精彩,唱做俱佳。折子戏的脱颖
而出,是戏剧表演艺术强劲发展的结果,又是时间与
舞台淘洗的必然。观众在熟悉剧情之后,便可尽情地
欣赏折子戏的表演技艺了。《牡丹亭》中的“游园”、
“惊梦”,《拜月亭记》中的“踏伞”、“拜月”,《玉簪
记》中的“琴挑”、“追舟”等众多的折子戏,已成为
观众爱看、耐看的精品。
明末清初的作品多是写人民群众心中的英雄,如穆桂
英、陶三春、赵匡胤等。这时的地方戏,主要有北方
梆子与南方的皮黄。京剧是在清代地方戏高度繁荣的
基础上产生的。在同治、光绪年间,出现了名列“同
光十三绝”的第一代京剧表演艺术家及不同流派的宗
师,标志着京剧艺术的成熟与兴盛。不久京剧向全国
发展,特别是在上海、天津,京剧成为具有广泛影响
的剧种,将中国的戏曲艺术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8页
由于明代的传奇这种戏剧样式一直延续至清代,故又
被人习惯地称作明清传奇。明清传奇在形式上承继南
戏体制,且更加完备。一个剧本,大都只有30出左
右,常分为上、下两部分;作家还特别注意结构的紧
凑与科浑的穿插。传奇的音乐也是采取曲牌联套的形
式,但比南戏有所发展,一折戏中不再限于一个宫调;
曲牌的多少,也取决于剧情的需要;所有登场的角色
都可以演唱。
明清传奇包括众多的地方声腔。其中流传最广、影响
最深远的是昆山腔与弋阳腔。昆山腔经过嘉靖时期的
魏良辅(生卒年不详)的改革,创立了委婉细腻、流
利悠远的“水磨调”,讲究宇清、板正、腔纯。将弦
索、萧管、鼓板三类乐器合在一起,建立了规模完整
的乐对联精选 队伴奏。而一出《浣纱记》的演出,使昆山腔通
过舞台的光大流布,成为全国性剧种。产生在江西的
弋阳腔则主要流行于民间,由江湖戏班演出,每流传
到一地,即结合当地的语言与民间音乐,衍变为地方
化的声腔。弋阳腔不用管弦伴奏,仅以锣鼓为节奏,
一唱众与,采用徒歌、帮腔的形式,通俗性、民间性
与注重演出效果是它的特色。它与昆山腔典雅、清细
的风格,形成中国戏曲内部的两种不同走向。明代戏
第9页
曲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角色分工更加细密。比如昆
山腔就有12个角色,主角不限于正生、正旦,净、
丑也不止是调笑了。
近代
(革新
期)
辛亥革命前后,一批有造诣的戏曲艺术家从事戏曲艺
术改良活动,著名的有汪笑侬、潘月樵、夏月珊等,
他们为以后的戏曲改良积累了宝资的经验。从1919
年“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与国成立,在这段时期
内,一些志之士对戏曲进行了改革。梅兰芳在“五四
"前夕演出了《邓粗姑》《一缕麻》等宣传民主思想的
时装新戏,周信芳、程砚秋等也创作了不少的作品。
袁雪芬则高居越剧改革之大旗,主演鲁迅名著《祥林
嫂》,在中国戏曲中率先形成了融合编、导、舞、音、
美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机制。“率先开始了中国戏曲艺
术大写意与大写实相结合的机制。
现代
(争辉
期)
新中国成立后,涌现了一批优秀剧目,如京剧《将相
与》、《白蛇传》,评剧《秦香莲》,越剧《梁山伯与祝
英台》,昆剧《十五贯》等,著名历史学家吴晗还撰
写了历史京剧《海瑞罢官》。以后,又陆续推出一系
列优秀作品,如京剧《白毛女》、《红灯记》、《奇袭白
虎团》,越剧《西厢记》,评剧《刘巧儿》,沪剧《芦
荡火种》,豫剧《朝阳沟》等。粉碎“四人帮”后,
第10页
觅逑了戏曲艺术队伍,为群众喜爱但被停演或遭到批
判的大量传统剧,如京剧《谢瑶环》,》莆仙剧《春草
闯堂》,吕剧《姊妹易嫁》等也得以重新上演。戏曲
艺术发展到今天,经过不同的时代,不断适应新时代、
新观梦到跟人吵架 众的需要,保持与发扬民族传统的艺术特色,戏
曲界提出的“现代化”与“戏曲化“的问题,已成为
新的历史时期积极探讨与积极实践的问题。
本文发布于:2023-03-19 16:19: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2139943739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戏曲的起源.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戏曲的起源.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