惯性导航系统的发展及应用
绪论
惯性导航是一门重要的学科技术,它是飞机、船舶、火箭等载体能顺利完成导航和控制
任务的关键性技术之一。1942年德国在V-2火箭上首次应用了惯性导航原理;1954年纯惯
性导航系统在飞机上试飞成功。30余年来,惯性导航技术获得迅速发展。在我国惯性导航
技术已在航空、航天、航海和陆地车辆的导航和定位中得到应用。1970年以来,我过多次
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和火箭都采用了本国研制的惯性导航系统。不仅如此,70多年以来,
这门科学技术还在大地测量、海洋勘测、石油钻井、航空测量和摄影等国民经济领域里获得
成功应用。
惯性导航简介
惯性导航(InertialNavigation)是20世纪中期发展起来的完自主式的导航技术。
通过惯性测量组件(IMU)测量载体相对惯性空间的角速率和加速度信息,利用牛顿运动定
律自动推算载体的瞬时速度和位置信息,具有不依赖外界信息、不向外界辐射能量、不受干
扰、隐蔽性好的特点,且惯导系统能连续地提供载体的全部导航、制导参数(位置、线速度、
角速度、姿态角)。惯性导航技术,包括平台式惯导系统和捷联惯导系兴趣近义词 统。平台式惯性导航
系统将陀螺通过平台稳定回路控制平台跟踪导航坐标系在惯性空间的角速度。捷联惯性导航
系统利用相对导航坐标系角速度计算姿态矩阵,把雷体坐标系轴向加速度信息转换到导航坐
标系轴向并进行导航计算。惯性导航系统通常由惯性测量装置、计算机、控制显示器等
组成。惯性测量装置包括加速度计和陀螺仪,又称惯性导航组合。3个自由度陀螺仪用
来测量飞行器的三个转动运动;3个加速度计用来形容眼泪控制不住的句子 测量飞行器的3个平移运动的加速
度。计算机根据测得的加速度信号计算出飞行器的速度和位置数据。控制显示器显示
各种导航参数。
陀螺仪
陀螺仪是惯性系统的主要元件。陀螺仪通常是指安装在万向支架中高速旋转的转子,转
子同时可绕垂直于自转轴的一根轴或两根轴进动,前者称单自由度陀螺仪,后者称二自由度
陀螺仪。陀螺仪具有定轴性和进动性,利用这些特性制成了敏感角速度的速率陀螺和敏感角
偏差的位置陀螺。由于光学、MEMS等技术被引入于陀螺仪的研制,现在习惯上把能够完成
陀螺功能的装置统称为谭嗣同怎么死的 陀螺。陀螺仪种类多种多样,按陀螺转子主轴所具有的进动自由度数
目可分为二自由度陀螺仪和单自由度陀螺仪;按支承系统可分为滚珠轴承支承陀螺,液浮、
气浮与磁浮陀螺,挠性陀螺(动力调谐式挠性陀螺仪),静电陀螺;按物理原理分为利用高
速旋转体物理特性工作的转子式陀螺,和利用其他物理原理工作的半球谐振陀螺、微机械陀
螺、环形激光陀螺和光纤陀螺等。
单自由度陀螺仪敏感角速度,二自由度陀螺立冬时节 仪敏感角位移。为了将角速度和角位移转换
成惯性系统中可用的信号,陀螺仪需安装信号传感器。为了能控制陀螺仪按一定的规律讥讽的近义词 进动,
需安装力矩器。
加速度计
加速度计是惯性导航系统的核心元件之一。依靠它对比力的测量,完成惯性导航系统确
定载体的位置、速度以及产生跟踪信号的任务。载体加速度的测量必须十分准确地进行,而
且是在由陀螺稳定的参考坐标系中进行。在不需要进行高度控制的惯导系统中,只要两个加
速度计就可以完成以上任务,否则是应该有三个加速度计。
加速度计的分类:按照输入与输出的关系可分为普通型、积分性和二次积分型;按物
理原理可分为摆式和非摆式,摆式加速度计包括摆式积分加速度计、液浮摆式加速度计和挠
性摆式加速度计,非摆式加速度计包括振梁加速度计和静电加速度计晚安一句话 ;按测量的自由度可分
为单轴、双轴、三轴;按测量精度可分为高精度(优于10−4m/s2)、中精度(10-2m/s2–10-3
m/s2)和低精度(低于0.1m/s2)。
平台式惯性导航系统
根据建立的坐标系不同,又分为空间稳定和本地水平两种工作方式。空间稳定平
台式惯性导航系统的台体相对惯性空间稳定,用以建立惯性坐标系。地球自转、重力
加速度等影响由计算机加以补偿。这种系统多用于运载火箭的主动段和一些航天器
上。本地水平平台式惯性导航系统的特点是台体上的两个加速度计输入轴所构成的基
准平面能够始终跟踪飞行器所在点的水平面(利用加速度计与陀螺仪组成舒拉回路来
保证),因此加速度计不受重力加速度的影响。这种系统多用于沿地球表面作等速运
动的飞行器(如飞机、巡航导弹等)。在平台式惯性导航系统中,框架能隔离飞行器
的角振动,仪表工作条件较好。平台能直接建立导航坐标系,计算量小,容易补偿最贵房车 和
修正仪表的输出,但结构复杂,尺寸大。
捷联式惯性导航系统
根据所用陀螺仪的不同,分为速率型捷联式惯性导航系统和位置型捷联式惯性导
航系统。前者用速率陀螺仪,输出瞬时平均角速度矢量信号;后者用自由陀螺仪,输
出角位移信号。捷联式惯性导航系统省去了平台,所以结构简单、体积小、维护方便,
但陀螺仪和加速度计直接装在飞行器上,工作条件不佳,会降低仪表的精度。这种系
统的加速度计输出的是机体坐标系的加速度分量,需要经计算机转换成导航坐标系的
加速度分量,计算量较大。
为了得到飞行器的位置数据,须对惯性导航系统每个测量通道的输出积分。陀螺
仪的漂移将使测角误差随时间成正比地增大,而加速度计的常值误差又将引起与时间
平方成正比的位置误差。这是一种发散的误差(随时间不断增大),可通过组成舒拉马和猴属相合不合
回路、陀螺罗盘回路和傅科回路3个负反馈回路的方法来修正这种误差以获得准确
的位置数据。
舒拉回路、陀螺罗盘回路和傅科回路都具有无阻尼周期振荡的特性。所以惯性导
航系统常与无线电、多普勒和天文等导航系统组合,构成高精度的组合导航系统,使
系统既有阻尼又能修正误差。
惯性导航系统的导航精度与地球参数的精度密切相关。高精度的惯性导航系
统须用参考椭球来提供地球形状和重力的参数。由于地壳密度不均匀、地形变化等因
素,地球各点的参数实际值与参考椭球求得的计算值之间往往有差异,并且这种差异
还带有随机性,这种现象称为重力异常。正在研制的重力梯度仪能够对重力场进行实
时测量,提供地球参数,解决重力异常问题。
惯性导航系统的应用和发展
世纪,牛顿研究了高速旋转刚体的力学问题。牛顿力学定律是惯性导航的理论基
础。1852年J.傅科称这种刚体为陀螺,后来制成供姿态测量用的陀螺仪。1906年H.安
休兹制成陀螺方向仪,其自转轴能指向固定的方向。1907年他又在方向仪上增加摆性,
制成陀螺罗盘。这些成果成为惯性导航系统的先导。1923年M.舒拉发表“舒拉摆”理
论,解决了在运动载体上建立垂线的问题,使加速度计的误差不致引起惯性导航系统
误差的发散,为工程上实现惯性导航提供了理论依据。1942年德国在V-2火箭上首先应
用了惯性导航原理。1954年惯性导航系统在飞机上试飞成功。1958年,“舡鱼”号潜
艇依靠惯性导航穿过北极在冰下航行21天。中国从1956年开始研制惯性导航系统,自
1970年以来,在多次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和火箭上,以及各种飞机上,都采用了本国
研制的惯性导航系统。
惯性导航技术的优点
惯性导航技术的优点有:(1)由于它是不依赖于任何外部信息.也不向外部辐射
能量的自主式系统.故隐蔽性好且不受外界电磁干扰的影响;(2)可全天侯全球、
全时间地工作于空中地球表面乃至水下.(3)能提供位置、速度、航向和姿态角数
据,所产生的导航信息连续性好而且噪声低.(4)数据更新率高、短期精度和稳定
性好.其缺点是:(1)由于导航信息经过积分而产生,定位误差随时间而增大,长
期精度差;(2)每次使用之前需要较长的初始对准时间;(3)设备的价格较昂贵;
(4)不能给出时间信息。
结语
该技术成本低、可靠性高、尺寸小、功耗低,提高了激光、光纤陀螺等的精度。采用微
电子技术的各种求异心理 新工艺后,可用单晶硅材料做出特性优良和高可靠性的硅微惯性测量装置。
惯性传感器及现代控制理论、信息融合技术迅速发展使惯性导航系统正向小型化、捷联化、
组合导航的方向发展。多系统融合,自动故障检测、隔离,智能导航和友好的人机交互界面
将是未来导航系统的特点。惯性导航技术将在未来导航定位系统中扮演重要角色。
本文参考文献
邓正隆等编著《惯性导航原理》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
以光衢等编著《惯性导航原理》北京:航空工业出版社
黄德鸣、程禄编《惯性导航系统》国防工业出版社
周徐昌,沈建森《惯性导航技术的发展及其应用》选自百度文库
《惯性导航》选自百度文库
毛敏《惯性导航》选自百度文库
本文发布于:2023-03-19 15:37:5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21147415007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惯导系统.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惯导系统.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