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李健吾

更新时间:2023-03-19 13:29:45 阅读: 评论:0

绝句漫兴-我的家乡作文

李健吾
2023年3月19日发(作者:挖掘的意思)

《⾬中登泰⼭》李健吾

⾬中登泰⼭

李健吾

从⽕车上遥望泰⼭,⼏⼗年来有好些次了,每次想起“孔⼦登东⼭⽽⼩鲁,登泰⼭⽽⼩天下”那句话来,就觉得过⽽不登,

象⽋下悠久的⽂化传统⼀笔债似的。杜甫的愿望:“会当凌绝顶,⼀览从⼭⼩”,我也⼀样有,惜乎来去匆匆,每次都当⾯错过

了。

⽽今确实海上花歌曲 要登泰⼭了,偏偏天公不作美,下起⾬来,淅淅沥沥,不象落在地上,倒象落在⼼⾥。天是灰的,⼼是沉的。我

们约好了清晨出发,⼈齐了,⾬却越下越⼤。等天晴吗?想着这渺茫的“等”字,先是憋闷。盼到⼗⼀点半钟,天⾊转⽩,我不

由喊了⼀句:“⾛吧!”带动年轻⼈,挎起背包,兴致勃勃,朝岱宗坊出发了。

是烟是雾,我们辨识不清,只见灰朦朦⼀⽚,把⽼⼤⼀座⾼⼭,上上下下,裹了⼀个严实。古⽼的泰⼭越发显得崔嵬了。

我们才过岱宗坊,震天的吼声就把我们吸引到虎⼭⽔库的⼤坝前⾯。七股⼤⽔,从⽔库的桥孔跃出,仿佛七幅闪光黄锦,直铺

下去,碰着嶙嶙的乱⽯,激起⼀⽚雪⽩⽔珠,脱线⼀般,撒在洄漩的⽔⾯。这⾥叫做虬在湾。据说虬早已被吕洞宾渡上天了,

可是望过去,跳掷翻腾,象⼜回到了故居。我们绕过虎⼭,站到坝桥上,⼀边是平静的湖⽔,迎着斜风细⾬,懒洋洋只是欲步

不前,⼀边却暗恶叱咤,似有千军万马,躲在绮丽的黄锦底下。黄锦是⽅便的⽐喻,其实是⼀幅细纱,护着⼀幅没有经纬的精

致图案,透明的⽩纱轻轻压着透明的⽶黄花纹。——也许只有织⼥才能织出这种瑰奇的景⾊。

⾬⼤起来了。我们拐进王母庙后的七真祠。这⾥供奉着七尊塑像,正读什么书 ⾯当中是吕洞宾,峡⾕旁是他的朋友李铁拐和何仙

姑,东西两侧是他的四个弟⼦,所以叫作七真祠,吕洞宾和他的两位朋友倒也罢了,站在龛⾥的两个⼩童和柳树精对⾯的⽼

⼈,实在是少见的传神之作。⼀般庙宇的塑像,往往不是平板,就是怪诞,造型偶尔美的,⼜不象中国⼈,跟不上这位⽼⼈这

样逼真、亲切。⽆名的雕塑家对年龄和⾯貌的差异有很深的认识,形象才会这样栩栩如⽣。不是年轻⼈提醒我该⾛了,我还会

欣赏下去的。

我们来到⾬地,⾛上登⼭的正路,⼀连穿过三座⽯坊:⼀天门、孔⼦登临处和天阶。⽔声落在我们后⾯,雄伟的红门把⼭

接住。⾛出长门洞,豁然开朗,⼭⼜到了我们跟前。⼈朝上⾛,⽔朝下流流进虎⼭⽔库的中溪陪我们,⼀直陪到⼆天门。悬崖

峻增曾,⽯缝滴滴挞挞,泉⽔和⾬⽔混在⼀起,顺着斜坡,流进⼭涧,涓涓的⽔声变成訇訇的雷鸣。有时候风过云开,在底下

望见南天门,影影绰绰,耸⽴⼭头,好象并不很远;紧⼗⼋盘仿佛⼀条灰⽩⼤蟒,匍匐在⼭峡当中;更多的时候,乌云四合,

层峦叠嶂都成了⽔墨⼭⽔。趟过中溪⽔浅的地⽅,⾛不太远,就是有名的经⽯峪,⼀⽚⼤⽔漫过⼀亩⼤⼩的⼀个⼤⽯坪,光光

的⽯头刻着⼀部《⾦刚经》,字有⽃来⼤,年⽉久了,⼤部分都让⽔磨平了。回到正路,⾬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住了。⼈⾛了

⼀⾝汗,巴不得把⾬⾐脱下来,凉快凉快。说巧也巧,我们正好⾛进⼀座柏树林,阴森森的,亮了的天⼜变⿊了,好象黄昏提

前到了⼈间,汗不但下去,还觉得⾝⼦发冷,⽆怪乎⼈把这⾥叫作柏洞。我们抖擞精神,⼀⽓⾛过壶天阁,登上黄岘岭,发现

沙⽯是⾚黄颜⾊,明⽩中溪的⽔为什么黄了。

靠住⼆天门的⽯坊,向四下⾥眺望,我⼜是骄傲,⼜是耽⼼。骄傲我们已经⾛了⼀半的⼭路,担⼼⾃⼰⾛不了另⼀半的⼭

路。去薄了,雾⼜上来。我们歇歇⾛⾛,⾛⾛歇歇,如今已经是下午四点多了。困难似乎并不存在,眼央前是⼀段平坦的下坡

⼟路,年轻⼈跳跳蹦蹦,⾛了下去,我也象年轻⼈了⼀样,有说有笑,跟着他们后头。

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从下坡路转到上坡路,⼭势陡峭,上升的坡度越来越⼤。路⼀直是宽整的,只有探出⾝进修,才知道

⾃⼰站在深不可测的⼭沟边,明明有⽔流,却联欢会作文 听不见⽔声。仰起头来朝西望,半空挂着⼀条两尺来宽的⽩带⼦,随风摆动,想

来头⾯⼈物近了吃海鲜 看,隔着辽阔的⼭沟,⾛不过去。我们正在赞不绝⼝,发现已经来到⼀座⽯桥跟前,⾃⼰还不清楚是怎么⼀回

事,细⾬打湿了浑⾝上下。原来我们遇到另⼀类型的飞瀑,紧贴桥后,我们不提防,⼏乎和它撞个正着。⽔⾯有两三丈宽,离

地不⾼,发出⼀泻千⾥的龙虎声威,打着桥下奇形怪托尔斯泰的故事 状的⽯头,⼝沫喷的⽼远。从这时候起,⼭涧⼜从左侧转到右侧,⽔声淙

淙,跟我们跟随到南天门。

过了云步桥,我们开始⾛上攀登泰⼭主峰的盘道。南天门应该近了,由于⼭峡回环曲折,反⽽望不见了。野花野草,什么

形状也有,什么颜⾊也有,挨挨挤挤,芊芊莽莽,要把搀岩的⼭⽯装起来。连我上了⼀点岁数的⼈,也学⼩孩⼦,掐了⼀把,

直到花朵和叶⼦全蔫了,才带着抱歉的⼼情,丢在涧⾥,随⽔漂去。但是把⼈的⼼灵带到⼀种崇⾼的境界的,却是那些“吸翠

霞⽽夭矫”的松树。它们不怕⼭⾼,把根扎在悬崖绝壁的隙缝,⾝⼦扭的象盘龙柱⼦,在半空展开杈叶,象是和狂风乌云去争

夺天⽇,⼜象是和清风⽩云游戏。有的松树望穿秋⽔,不见你来,独⾃上到⾼处,斜着⾝⼦张望。有的松树象⼀顶墨绿⼤伞,

⽀开了等你。有的松树⾃得其乐,显出⼀副潇洒的模样。不管怎么样,它们都让你觉得它们是泰⼭的天然的主⼈,谁少了谁,

都象不应该似的。雾在对松⼭的⼭峡飘来飘去,天⾊眼看⿊将下来。我不知道上了多少⽯级,⼀级⼜⼀级,是乐趣也是苦趣,

好象从我有⽣命以来就在登⼭似的,迈前脚,拖后脚,才不过⾛完慢⼗⼋盘。我靠住升仙坊,仰起头来朝上望,紧⼗⼋盘仿佛

⼀架长梯,搭在南天门⼝。我胆怯了。新砌的⽯级窄窄的,搁不下整脚。怪不得东汉的应劭,在《泰⼭封禅仪记》⾥,这样形

容:“仰视天门□辽,如从空中视天,直上七⾥,赖⽺肠逶迤,名⽈环道,往往有亘索可得⽽登也。两从者扶挟前⼈相牵,后

⼈见前⼈履底,前⼈见后⼈顶,如画⽣累⼈矣,所谓磨胸捏⽯扪天之难也。”⼀位⽼⼤爷,斜着脚步,穿花⼀般,侧着⾝⼦,

赶到我们前头。⼀位⽼⼤娘,挎着⾹袋,尽管脚⼩,也稳稳当当,从我们⾝边过去。我象应劭说的那样,“⽬视⽽脚不随”,抓

住铁扶⼿,揪牢年轻⼈,⾛⼗⼏步,歇⼀⼝⽓,突破自我作文 终于在下午七点钟,上到南天门。

⼼还在跳,眼还在抖,⼈到底还是上来了。低头望着新整然⽽长极了的盘道,我奇怪⾃⼰居然也能上来。我⾛在天街上,

轻松愉快,象⼀个没事⼈⼀样。⼀排留宿的⼩店,没有名号,只有标记,有的门⼝挂着⼀只笊篱,有的窗⼝放着⼀对鹦鹉,有

的是⼀根棒棰,有的是⼀条⾦⽜,地⽅宽敞的摆着茶桌,地⽅窄⼩的只有炕⼏,后墙紧贴着峥嵘的⼭⽯,前脸正对着万丈的深

渊。别成⼀格的还有那些⽯头。古诗⼈形容泰⼭,说“泰⼭岩岩”,注解⼈告诉你:岩岩,积⽯貌,的确这样,⼭顶越发给你这

种感觉。有的⽯头象莲花瓣,有的象⼤象头,有的象⽼⼈,有的象卧虎,有的错落成桥墩,有的兀⽴如柱,有的侧⾝探海,有

的怒⽬相向。有的什么也不象,⿊忽忽的,⼀动不动,堵住你的去路。年⽉久,传说多,登封台让你想象帝王拜⼭的盛况,⼀

个光秃秃的水蛭作用 地⽅会有⼀块⽯碣,指明是“孔⼦⼩天下处”。有的⼭池叫作洗⽿恭听头盆,据说⽟⼥往常在这⾥洗过头发;有的⼭

洞叫作云洞,传说过去往外冒⽩云,如今不冒⽩云了,⽩云在⼭⾥依然游来游去晴良的天,你正在欣赏“齐鲁青未了”,忽然⼀

阵风来,“荡胸⽣层云”,转瞬间,便象宋之问在《桂阳三⽇述怀》⾥说起的那样,“云海四茫茫”。是云吗?头上明明另有云

在。看样⼦是积雪,要不也是棉絮堆,⾼⾼低低,连续不断,⼀直把天边变成海边。于是阳光掠过,云海的银涛象镀了⾦,⼜

象着了⽕,烧成灰烬,不知去向,露出⼤地的⾯⽬。两条⽩线,曲曲折折,是奈河,是汶河。⼀个⿊点⼦在碧绿的图案中间移

动,仿佛蚂蚁,⼜冒⼀缕青烟。你正在指⼿划脚,说长道短,虚象和真象⼀时都在雾⾥消失。

我们没有看到⽇出的奇景。那要在秋⾼⽓爽的时候。不过我们也有⾃⼰的独得之乐:我们在⾬中看到的瀑布,两天以后下

⼭,已经不那样壮丽。⼩瀑布不见,⼤瀑布变⼩。我们沿着西溪,翻⼭越岭,穿过果⾹扑⿐的苹果园,在⿊龙潭附近待了⽼半

天。不是下午要赶⽕车的话,我们还会待下去的。⼭势和⽔势在这⾥别是⼀种格调,变化⽽⼜和谐。

⼭没有⽔,如同⼈没有眼睛,似乎少了灵性。我们敢于在⾬中登泰⼭,看到有声有势的飞泉流布,倾盆⼤⾬的时候,恰好

⼜在⽃母宫躲过,⼀路⾏来,有⾬趣⽽⽆淋漓之苦,⾃然也就格外感到意兴盎然。

作者简介:李健吾,现代著名作家、戏剧家、⽂学翻译家。曾⽤笔名刘西渭。⽣于1906年。⼭西省安⾢县西曲马村⼈。

幼年随母居住北京。1925年考取清华⼤学,在西洋⽂学系学法语。1930年毕业后任助教。1931年去法国留学。1933年回国

后,⼀直从事教学、写作和翻译⼯作。曾与黄佐临、顾促彝创办上海实验戏剧学校并任教授和研究班主任。1954年调北京,

任北京⼤学⽂学研究所研究员。1957年起,担任中国科学院处国⽂学研究所研究员⾄狐狸和小鸡 今。他的主要作品有:短篇⼩说集《坛

⼦》、《使命》;中夏季除湿 篇⼩说《⼀个兵和他的⽼婆》、《西⼭之云》;长篇⼩说《⼼病》;戏剧作品《委曲求全》、《梁允

达》、《这不过是春天》、《⼗三年》、《撒谎世家》、《贵花》、《青春》、《秋》、《⼀棍⼦打出个媳妇》;散⽂集《写春节的诗词 意

⼤利游简》、《希伯先⽣》、《切梦⼑》和散⽂《⾬中登泰⼭》;翻译作品有《福楼拜短篇⼩说集》、《⾼尔基戏居集》(七

册)、《契诃夫独幕剧集》、《莫⾥哀戏剧集》(⼋册)、《托尔斯泰戏剧集》(四册)、《屠格涅夫戏剧集》(四册)、

《爱与死的搏⽃》、《宝剑》、《罗森堡夫妇》、《巴尔扎克论⽂选》、《包法利夫⼈》和《莫⾥哀喜剧六种》。此外,还有

《福楼拜评传》、《汤达研究》等多种研究著作和论⽂。

摘⾃:《⼈民⽂学》1961年11⽉号

本文发布于:2023-03-19 13:29:4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20378514989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李健吾.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李健吾.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标签:李健吾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