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二人转小拜年

更新时间:2023-03-19 12:09:09 阅读: 评论:0

我是玫瑰花 谁为了谁-生活处处有语文

东北二人转小拜年
2023年3月19日发(作者:员工离职申请书)

东北二人转作文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对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是由文

字组成,经过人的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

体。你写作文时总是无从下笔?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收集的东北二人转

作文,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东北二人转作文篇1

在祖国的北方——东北。流传着一种三百多年独特的地方剧种叫

东北二人转。

东北二人转的形式与众不同,通常为两个演员——一男一女,手

拿着扇子、手绢,身穿着鲜艳的服装,边走边唱边舞,旁边还有几个

艺人,敲锣打鼓、又吹又拉地演奏二人转独有的曲调。以此形式来表

现一段故事,代表作品有《小拜年》、《骂鸭》、《回杯记》、《夫

妻串门》等等。

东北二人转以“唱腔高亢而粗旷、唱词恢谐而风趣”为其特点,

深受东北人民的喜爱。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小秧歌”、“双玩艺”或

称“蹦蹦”。

东北二人转的名字最早出现在伪满洲国时期,当时《泰东日报》

上有一篇文章专门儿介绍了这种东北民俗文化,但是它没有具体的名

字,文章称“……本城三道街某茶馆,迩来未识由某乡邀来演二人转者,

一起数人,即乡间蹦蹦,美其名日‘莲花落’,每日穿扮各种角色,

表演唱曲……”1953年4月份,在北京举行的第一届全国民间音乐舞

蹈大会上,东北代表团的二人转节目正式参加演出,从而二人转这个

名字首次得到全国文艺界的承认,并叫得越来越响。

二人转实际上并不是东北独创而成的产物,而是不同地区的民俗

文化融合的成果。东北二人转结合了东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莲花落的特

点属走唱类曲艺,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东部三盟

一市,二人转自草创至今,大约有三百多年历史,艺人师承可上溯到

清朝嘉庆末年。而且在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流派,曾有“南靠浪,

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要棒”的谚语。后来各派取长补缺,互相融洽,

使其变得别有一番风味,至此形成今天的二人转。

在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的小品《说事儿》中,赵本山扮演

的黑土和宋丹丹扮演的白云,在小品最后秀出了一段二人转,这充分

说明了东北二人转的发展实力和影响力。在东北,无论你是身处公园、

广场、街道还是立交桥、歌剧院,无处没有东北二人转的身影。那俗、

色、酸的曲艺特点,那富有民间文化色彩的节奏,都会使人受到欢乐

和愈乐。东北二人转已成为了东北人民生活的一部分。

现在,东北二人转成为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新旧时代的

作品,经过后人的推敲、修改、完善,变得更加纯朴有趣。

愿“东北二人转”这颗中华文化的璀璨之珠,可以被人们继续发

扬光大。

东北二人转作文篇2

人们对二人转各执己见、褒贬不一,但二人转仍然以不可阻挡之势

走红于当代民间,甚至走上了以主流意识为导向的社会艺术大舞台,这无

疑证明了二人转这种艺术形式顽强的生命力。我们必须用一种客观的

态度来对待它、认识它,还要进一步发掘整理,进而使之发扬光大,令其在

我们的民族文化建设中大放异彩。

二人转是东北地区广泛流行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它从最初形成至

今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传统二人转历史上没有固定的名字,俗称双调、

对口唱、双玩意儿、小秧歌等等,二人转的最初定名大约在伪满时期,即

2O世纪3O年代,但它一直生存于东北民间,并且常常被禁演,许多艺人

都是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传承并发展这门艺术的。到了2O世纪5O年

代,二人转这个名字首次在新中国的文艺界得到承认,它终于获得了正式

的身份和合法生存的空间。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中国地域广阔,人口众多,在辽阔广

大的土地上,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居住人群的不同,自然形成了各具特色

的地域文化。地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的人们的生存状

态和生存质量决定了人们的生活模式和思维模式。应该说是东北地域

文化造就了东北人的文化性格和审美情趣,进而影响了二人转这一东北

民间艺术的风格特征。

首先,从二人转的表演形式来看。二人转一树多枝,它的表演形式有

三种,最常见的是二人对唱对舞,俗称“双玩意儿”;一种是只有一个人边

唱边舞的独角戏,俗耽美作品 称“单出头”;另一种是由多个演员扮角色同台演出,

俗称“拉场戏”。二人转的演出方式主要是走村串户。据记载,直到

2O世纪初,二人转的演出还是:“村店之间。时有二三人在屋内、窝棚

等地演唱杂剧”,并逐渐发展成小戏班,走村串店,在窝棚、地窨子、“子

孙窑”(农户家)、打渔人的“网房子”、挖参人的“棒槌营子”、大车

店等地演出,后来才发展成为唱“屯场”、唱庙会、唱江边码头的茶馆、

唱伐木的“木帮”,唱金矿、煤矿等。这与东北地区的生存环境有着密

切的关系。

东北地区历史上是少数民族游牧地区,几千年的时间里,这里虽有很

多少数民族繁衍生息却依然是未开发的蛮荒僻野。虽然历史上这里不

时有少数汉族人流入,有人定居,但是相对于辽阔的大平原而言,仍然是寥

寥无几。所以这里四野茫茫,地广人稀,广袤的大平原上,不知相隔多远,

才能稀疏地见到几户人家,居民相对集中的村镇非常少,因此很难有固定

的戏园子可供大戏班演出的舞台,居民更少有请得起大戏班进行文化娱

乐活动的经济实力。在这样的生存条件下,地方艺术只有以小而灵活的

特点,才能生存下来。二人转演员人数少,演出形式简单,道具较少,有小

型乐队伴奏即可各处行走方便广东甜品 ,所以才能得以生存和发展。当然,“单出

头”的形式在人数少这一点上似乎更占优势,但表现力远不如“双玩意

儿”,因此二人转便成了最为流行的艺术形式。

其次,二人转的艺术特点是集说、唱、舞于一体以唱为主,且唱且舞,

中间加上一些口语说词表演时拿手绢、扇子、竹板等道具,表演过程中

不时加一些类似于杂技的“绝活”,一些艺术表演的基本要素几乎都可

以在这里找到影子,形成一种“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特点,体现的一种

“自给自足”式的文化意识,这是东北地区封闭式文化特征的一种折射。

东北平原是全国最大的平原,区域内部一马平川、一望无际,与南方

的山区水域相比较这里在地理上的突出优势就是没有天然的地理屏障,

各地区、各民族之间交流起来比较方便,因而这里可以做到同气连声、

风俗相融,平常说的“十里不通风、百里不通俗”,在这里是用不上的。

所以,东起长白山,西至内蒙古戈壁,北起大小兴安岭,南到长城山海关,形

成一个统一的地域。生存在这里的人们,无论是生活习俗,还是语言习惯,

基本上是相似的,因而文化欣赏口味也基本相同,这才使得二人转这种艺

术形式能够在如此广阔的区域里亵渎的读音 得到流传,得到老百姓的共同喜爱。

再次,从二人转的演出风格看。二人转是一种比较粗朴的民间艺术,

在二人转演出中我们看到的是演出气氛的热烈火爆,唱腔的粗犷豪放,表

演的诙谐幽默,演唱的粗声大嗓,口语的村野直白,甚至加上许多露骨的说

口粉词和动作,演唱过程中时常加入一些与内容不相干的拳打脚踢,这是

东北人文化性格的真实写照。东北人的文化性格与东北地区的自然环

境、人文积淀等分不开。

时至今日,人们对二人转各执己见、褒贬不一。贬低者说它庸俗趣

味、不堪入耳。褒奖者却说“宁舍一顿华南师范大学录取分数线 饭,不舍二人转”。这实际上反

映的是两个文化阶层的审美价值取向的矛盾。贬低者多是知识层、文

化层的人,“文人追求‘理趣和’语趣”,他们往往凭借自己的喜好来对

待艺术。尽管这种争议至今没有停息,社会主流意识和文化强势力量也

不断进行着各种形式的干预,但二人转仍然以不可阻挡之势走红于当代

民间,甚至走上了以主流意识为导向的社会艺术大舞台,这无疑证明了二

人转这种艺术形式顽强的生命力。我们必须用一种客观的态度来对待

它、认识它,还要进一步发掘整理,进而使之发扬光大,令其在我们的民族

文化建设中大放异彩。

东北二人转作文篇3

百里不同天,千里不同俗,要问我家乡有什么民俗,东北二人转

就是一绝。

二人转是东北传统风俗,以一男一女、以一丑一旦为表演演员,

以板胡、锣鼓为伴奏工具,以简练的台词,粗犷的唱腔为特色,以唱、

说、做、舞为表演手法,以手法国里昂工人起义 绢、扇子为道具。该表演形式简单,几

十个观众和两名演员组成的一个露天小剧场,但却深为人民所喜爱,

东北人们喜爱听二人转甚至到了“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程度。

连周总理当初路过吉林看了一场二人转,都赞叹道:“二人转不愧为

中华文艺瑰宝之一,应该好好发扬”。

二人转最初的形成原因有几种,其中广为流传的是:人们在田间

地头干活时,又累又无聊,有两个人想了一个办法,将农田种菜的事

件及村子里发生的喜剧性质的事改为唱词,给人们表演出来,慢慢就

演变成了今日的二人转。

二人转以它那独特的唱腔、舞姿和逗人的唱词博得了人们的`喜爱。

而且二人转有着自己独特的演绎风格,在正戏表演之前多加一个“小

帽”。俗话说“小帽、小帽,排排腔,溜溜调,唱戏的白搭,看戏的

外落。”现在,小帽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成为二人转中必不可少的东

西,有名的小帽有《小拜年》《双回门》《江北的送情郎》等。

“二人转”这种民间艺术形式,给人们带来无限欢乐。人们喜欢

它,也在发展它。很多地方办起了二人转培训学校,使得这门民间艺

术得以广泛流传。而因二人转一炮走红的转星也不少数,除了众所周

知的赵本山,还有小沈阳,孙小宝等。他们在春晚的亮相,给亿万人

民带来了很多的期待。

二人转就是我们的民俗,也同样是中国老百姓的喜爱,我衷心地

希望它发展越来越好。

东北二人转作文篇4

“二人转”是我们家乡的`地方戏,我喜欢二人转。据了解,二人

转已有距今三百年的历史,又称“二人台”,“拉场戏”,“秧歌

舞”。二人转最早表演于农村田间,地头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

和内蒙古的部分地区。二人转语言幽默、风趣、诙谐有些低俗,动作

泼辣、欢快,表演形式以“学、唱、舞”为主,一般由两个人表演,

辅助道具有扇子、手卷等,近年来,经我国民间艺术家赵本山对二人

转“过滤”变成了“绿色二人转”,在全国各大舞台上得以受到欢迎,

人们常说:“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可见,广大观众对二人转

的喜爱程度。

说起我喜欢二人转还有一段故事呢。记得辽宁卫视有个栏目叫

“明星转起来”,以播放二人转“转星”为主,有一天,我在观看节

目时,被吸引住了,只见一个叫王金龙的二人转演员正在舞手绢,他

一会手指顶着手绢舞,一会手指在上,一会手绢在下舞,一会又竖起

来舞,更绝的是,他可以让手绢自由的在身体的各个部位转动,并且

把手绢高高抛出,手绢还会自动回到他手里。我对王金龙舞手绢的功

夫赞叹不已。于是我便缠着爸妈,买来了一块二人转演员专用手绢,

只要一有时间,我就开始练。一年下来,我竟还能耍几个花样,虽比

不上专业的二人转演员那么技术熟练,但每逢学校、班级举行联欢会,

我都表演舞手绢,深得老师、同学们的喜爱。

二人转,给我带来快乐和笑声,我喜爱家乡的二人转!

东北二人转作文篇5

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东北孩子,在我的家乡——东北,有一个特

别的剧种,它虽登不上大雅之堂,但在我们东北人的心中十分重要,

它就是——二人转。

每个地方都有一个地方的特色,比如说,河南的豫剧,山东的梆

子,上海的越剧,北京的京剧。在我的家乡东北也有别具特色的剧—

—二人转。二人转是一种民间艺术,到今天200多年历史,它已成为

了传统的剧目。它对地点、人物没有一定的要求,在田间,在地头,

只要有一块空地,两个人就可以表演。二人转是一朵土香土色的艺术

之花,是我家乡东北的地方特色,深受我们东北人的喜爱。他又被人

们称为——“小秧歌”“蹦蹦戏”。是由东北秧歌演变而来的。

二人转是我们老一辈的爷爷奶奶的生活,他们没事就喜欢唱二人

转,听一听,这也几乎成了他们的习惯。有事,谁家有什么喜事,或

逢年过节什么的都会请来演员来给唱上几段,这似乎在我们的眼中已

成了必然。谁家都会有几张王稼祥 二人转的唱片,他们不仅是单单的喜欢听

而是爱听,这种喜爱之情是什么都无法比较的。

人们把二人转比作天真、可爱、活泼、野性的小姑娘,可不知,

他还是一朵带刺的玫瑰花。

有一些二人转演员们为逗乐观众们会说一些不文明的话,这虽然

让大家开心了,但在另一方面又刺痛了人们的心。这也就是为什么二

人转只能在基层表演,而却登不了大雅之堂的原因。有时候,我会想,

为什么我们的祖人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艺术会变成这样呢?我们就不

能让它成为绿色二人转吗?这值得人们认真思考!

在我看来,我们应该让着慢慢“变了味”的二人转,重新变成它

原来的样子,不能让我们祖人的心血流干,我们应该延续着真正的二

人转,让我们东北的民间艺术得到流传!我相信,这朵艺术之花会一

直生生不息,永不凋零!

难怪东北人“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喜爱二人转!让我们

把它世世代代的传递下去!

本文发布于:2023-03-19 12:09: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1989493705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东北二人转小拜年.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东北二人转小拜年.pdf

上一篇:谈判方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