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的写作心得和方法:浅议小说写作
我对小说的理解也很肤浅,只能结合自己创作谈一些个人的观点,
这些观点很不成熟,甚至有可能偏差,读者可以结合自己的经验,做
出正确的选择。还是那句话:“三人行必有我师,取其善者而从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希望我们在这里互相学习,互相共勉,共同进步。
有文友希望我谈谈小小说,我个人觉得,从小小说的角度去研习
小说创作,或单纯解读小小说创作,不太好讲。因为从事小小说创作
和小小说编辑很多年,对小小说现状有个大体的了解。从文学创作的
思路上讲,我对小小说的发展前景不是很看好,先大致有个介绍。
网上有专门论述小小说创作的文章,讲如何开头,如何收尾,可
以找来看看。学习之初,一定要多看多学多想,创作时,则需有意避
开那些教科书式的写法,跟在别人后面,永远没有出头之日,不是重
复就是模仿。小小说速成,容易混脸熟,可以快速融入圈子,有不断
的小满足,因为越短越难写好,所以不大容易出成就。
小小说大量产生的原因是网络时代,阅读变成了“碎片化时间阅
读”,小小说为适合这种国民阅读新习惯而产生。它不是新的文体,
它和后来的闪小说一直存在于现当代文学之中,以“短、新、奇、精”
为特点。也可追溯到先秦的神话传说与寓言故事。《世说新语》、
《笑林广记》、《搜神记》、《容斋随笔》、《阅微草堂笔记》甚至
《史记》中都有其影子。它们既是文学的、具有小说的特质,又是大
众的,具有信息时代多渠道传播的特色。
小小说首先是小说,1800字以下的小说,它具备小说特质,适应
时代特色。当下很多小小说剥离了小说的部分本质,但还是叫小说。
关于小说的本质很多教科书中都有。说一件事物的本质特征,最简单
的办法是比较,比如小说和散文及故事的比较。这种小说故事混搭的
现象,在小小说圈子内如今已经约定俗成,没法解构或拆分,势成洪
流,惯性使然,如今的小小说只好——或者就该是这样子。
这些年继小小说之后又兴起了闪小说,字数限定在600字内,也
是互联网时代的文学形式,也就是小小说的微缩版,骨子里仍然应该
是小说,(闪小说不是段子,不是所有的段子都是闪小说。)它和小小说
一样,依然是市场文学的产物,这不妨碍它成为小说家族的一种样式。
我觉得,不管是小小说还是闪小说,都具有小说的基本特征,但
又有其自身的特点。具体说,在写作上追求“微型、新颖、巧妙、精
粹”。(微型,指篇幅超短;新颖,指立意别出心裁;巧妙,指构思精巧;
精粹,指言简义丰。)汪曾祺说:“小小说只能反映生活的一个侧面,
但要让人想象出生活的全盘。写小小说要留出大量空白。能不说的,
尽量删去。”
老舍先生也倡导过小小说创作,他说,小小说是最短的短篇小说,
作品好坏不决定于字数的多少,写的多不易字字玑珠,写的少易于精
益求精。写这种小说,作者需要极其深入地了解问题和人物,并能够
及其概括地叙述事实,用三言两语刻画出人物。这是很高的本领,作
者学会这个本领将终生享受不尽。
小小说和闪小说的悲剧是数量太多,铺天盖地,成为互联网文学
的霾。小小说的初学者甚至老作者都在精心研究“抖包袱”,闪小说
作者的认识大都从“闪”入“闪”,以“闪”定位,偏离了小说的艺
术本质。这样往往作品偏重新奇,在艺术结构上,在逻辑和哲理上漂
浮不定,形成固定的思维模式。固定思维一旦形成,就注定我们在文
学道路上,很难走远。
我这里想说的是小说写作,也同样是小小说和闪小说等各种形式
的小说写作。
一、先谈小说写作的路子
在这里用路子,是个很傻的词,其实也可以说套路,网上流行有
“城里套路深,我要回农村”的话,其实这句话就有小说的意义。我
个人觉得,小说写作需要经历几个过程,大致是:爱小说、读小说、
懂小说、写小说。
1.爱小说
就是从骨子里喜欢小说,就觉得小说比其他文体更适合自己阅读。
没有理由,就是喜欢,闲下来就想,睡觉做梦也想,十几年如一日地
喜欢,离了它就没劲,有了它就兴奋。也可以说,小说成为生活中不
可缺少的元素,是生命中的一部分。
不管做什么,无论是打球、钓鱼、摄影,死心塌地的喜欢是最大
的前提,有了这个前提,才能进一步做好。
爱小说不是简单的爱,要对小说写作心存敬意,甚至顶礼膜拜。
在中国,唯有写作这个行业没有传承,没有纯粹的师从,没有清晰的
谱系,但我们的文脉依然生机勃勃。这是因为,有这样一群人,他们
就是为小说而生的,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经历了多少转身,跨
越了多少沟壑,最终他依然会回归到小说中来,一生不离不弃。
只要不是叶公好龙,只要是发自内心,只要是不以此为手段实现
某种目的,只要是在其中能深切感受自我存在的价值,有“先挣一个
亿”的小目标的想法,这样就成了,欢迎来到小说世界。
2.读小说
读小说是必不可少的训练,只要爱小说就自然会大量阅读小说。
爱小说的人其实可以分作两种,一种是享受阅读小说的过程,一种是
为创作小说做准备。我们是第二种。
第一种阅读,可以算作是文化消费,他们就是喜欢小说,喜欢通
过阅读获取人生经验,获取领悟和觉悟,获取超脱现实、甚至击溃现
实的快感。
第二种阅读,是写作者走向专业写作的通道,我们在保留第一种
阅读经验的同时,需要做更多的事,必须进行有效阅读。
完全实现有效阅读,阅读就成了一个训练的过程。
我的一个朋友为了更好地学习视频编辑,手工剪辑了一部BBC纪
录片和《阿甘正传》这部电影,就是把几千个镜头都分割开,体验它
们剪辑拼接之前和之后的效果,进而去体会拍摄前从无到有的过程,
完成脚本构思、技术拍摄及后期制作的训练。
小说也是这样,小说的段落比较直观,更容易分割,我们可以找
一篇好作品,细心体会段落之间的衔接、次序,这样整篇的布局思路
也同时清晰了。同样,我们还可以对一个自然段进行分割,体会每句
之间的关系。
在这种训练过程中,我们还可以对段落、句子进行取舍,甚至可
以这样去判定:某一段或某一句,如果去掉对整篇没有影响,那它就
是多余的,可以删去。反之,它就是重要的、必须的。
越是好作品,多余的段落和句子就越少,这也是衡量作品好坏的
一触景生情 个鲜明的标准。有时候我们觉得有的作品啰嗦,有的作品干净利落,
原因基本在这里。懂得这些,我们写的时候,就知道去主动规避。
有效阅读必须要做读书笔记,否则你的阅读就会变成第一种阅读
甚至无效阅读。阅读带来的感悟要及时记写下来,因为我们的记忆能
力有限,感悟大都是灵光一现,最容易消逝,不记下来,就白读了,
做了无用功。
文学阅读始终是我的短板,所以有深切的感慨感叹,文学阅读决
定我们起点的高下,是生命与文字融合的枢纽所在,做到有效阅读,
汲取前人足够的养分,才能孕育出好作品,大作品。
3.懂小说
所谓懂小说,不是指要懂得小说的基本的语言、细节、结构等基
本技法,而是指要懂得小说产生的由来(前世今生)、脉象(功力的深厚)、
疗效(推动力和创造力),由此很快判断出小说的优劣、价值和地位。
有段时间,我非常喜欢余秀华的一些诗,诗人铁骨(奔腾的诗群中
大家叫他铁队)表示不屑,说你之所以喜欢,是因为你现在正停留在读
那些诗的水平上。真是“一句话惊醒梦中人”,现在我仍然喜欢余秀
华的诗,我更清楚地记着铁骨的那些话。
假设有人说:我就喜欢老宗的小说,看不进去《红楼梦》,那就
说明我们的阅读鉴赏能力还不够,我们对写作的认知还落在后面。说
实话,我过去就是那种想法,现在,尤其是听了台湾学者蒋勋对《红
楼梦》的解读,才清晰地感受到那部巨著的伟大之处,清晰地看到自
己文学素质的落后。
通俗点说,懂小说的人,就是有强大阅读能力和鉴赏水平的人。
阅读和鉴赏,就是对我们个人文学素质的考验。为了使自己真正地懂,
我们踯躅的意思 得在提高文学素质,提高自身整体修养上,不遗余力地往前挤、
往前进。
小说需要寻求读者认同,在小说的创作过程中,成为一个好作者
的前提是,你必须首先是一个懂小说的好读者,一个品位极高,鉴赏
水平极高的一流读者。好的小说作者必需要做到善读,由善读而真正
懂。袁枚说“善读者长精神,不善读者生痴瘤”,一旦不善读,就偏
离了轨道,走上歧路。明明错了,因为自己认知水平不够,还以为很
对,这样就越走越偏,越偏越远。
4.写小说
基本的技法,各种关于写作的书中都有,早期硬着头皮看《文学
概论》,看不懂,没人解读。现在看,看懂了,甚至有不同意见,但
说不明白,因为我们在这方面不是专业人士,没经过系统训练,很多
地方只能意会,没能力解释的很到位。所以说,我们写作者都不是文
人,离文化人就更远了。我们只是喜欢,想在这方面干点啥,如此而
已,这里之分享个人感悟。
临摹说
学习书法时有个词叫做临摹,写小说也是先要临摹。临摹是必须
的过程,但不是一两篇就能做到的,经典的好小说很多,得多研习它
们手法上的奥妙之处。比方那些被文学界认定经典的小说,可以试着
去按照它们的文本结构、语言风格、细节描写进行一段时间的模仿。
结合前面读小说提到的有效阅读的方法,进行一段时间的训练。
这个过程可长可短,可有可无,不用太多纠结。我想说的是,踏实的
训练总是好的,训练的越多就得到的越多,视野就越开阔。
学习写小说和练习书法基本一致,书法求形似,进而求神似,进
而形成自己的风格。梅兰芳有句话叫: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写作也
是这样,只能神似,不能形似,形似即有抄袭之嫌。鲁院老师推荐阅
读和自己创作气质相近的作家的作品,因为心灵的无障碍,会轻松跨
过形似的影响。
其实临摹,就像是咱小时候,用压井抽水前,倒进去的那瓢水,
有了那瓢水,井水才能被抽出来。一个人的个人阅历十分有限,比方
说我们写小偷,总不能去偷点东西体验一下,再比方我们写杀人犯,
更不能杀个人体验一下,但还想写到位,怎么办?就得寻找其他办法,
听故事和阅读是首选。阅读时产生的灵光一现,临摹过程中产生的感
悟,就是激发小说创作本能所需要的那瓢水。我把它叫“一瓢水”理
论。
背景说
若涉猎摄影这个行业,会知道一幅照片有前景、中景(要表现的主
题)、背景之分,一切以中景为主,换成小说也是这样。文本的背景若
大出了中景(主题),就比较失败了。前景是点缀,使照片(文本)上档次,
背景是烘托,使照片(文本)更接地气。中景(主题)可以虚构,比方一个
人、一匹马、一群羊,但背景是真实不变的。真实的背景,这恰好是
小说的命脉所在,一篇小说,背景虚假了,小说也就立刻死掉了。
细节说
小说要有合理的细节。打个比方,还说写小偷:最初的体验和惯
犯肯定是两码事,偶然起意的心态、干过一两次的新手的心态、惯犯
的心态都有相当复杂的不同,大家当然知道,我们不能简单地写“他
是第一次偷”、“他是老手”,怎么办?那就需要通过场景、肢体语言
进行描写,新手的慌乱、东张西望、下手时什么样、逃走时什么样;或
者有小偷潜质的新手的心态、出入意料地镇定;还有善良的小偷、坏透
腔的小偷、险恶凶狠的小偷等等,这些都要根据你小说的需要来写,
精彩的写,或惜墨如金、或泼墨如雨,虽然它只是你小说中的一段细
节,正是这些细节,汇聚起来,决定了你小说的高下。
描述说
小说是描述,并一直以此为主。很多作者的作品中虽然也注意描
述,但大都是过多的讲述(不是不能有讲述,能不用尽量不用)。另,人
物和作者本人是合二为一的整体,你写一个坏人的时候你就是一个坏
人,写一个恶人的时候就是一个恶人(还要知道坏人和恶人的区别,其
他同理,如好人和善人),这又涉及到一个矛盾的特殊性普遍性的哲学
问题。
范围、火候不好界定的时候,跟着通篇的调子走。文似看山不喜
平,小说美学中也有音乐美。调子是火锅自助 作品的音律,音律杂乱,细节再
好也受影响。我们常提及的正、插、倒、补等叙述方式在小说结构中
纷繁复杂。成功的结构,曲折不失流畅,平淡不失恢弘,每个章节都
有自己的旋律,整体又化作一部完美的乐章。
人物说
说到“有文学高地无文学高峰的话题”时,评论家们也常提到小
说人物,他们认为新时期的小说很少有鲜活的可以立得住的小说人物
出现。按照文学既是人学的说法,人物才是小说魂魄所在,故事列为
第二,因人物塑造也是需要靠故事支撑,人物塑造的成功,故事也就
有了丰满的基石。很多小说家不擅长写故事,故事家写小说没头绪,
这都是由于理念上的惯性和诟病在作祟。
语言说
小说语言是一个整体的构成,自然不是随便一句两句就能判定是
还是不是。小说语言不单纯是文字的组合方式,是文字组合后构成的
视角、感知和自觉,它使读者欣然进入阅读的角色,体验小说艺术的
与众不同。
小说追求艺术性,艺术性这个概念放在文学理论中太抽象,没法
具体。怎么把它变成实实在在的一看就明白的东西,我觉得这就是小
说的语言问题。小说语言有魔法杖的功效,我认为好小说正是通过这
个魔法杖,对生活中的场景进行还原和幼儿园成语接龙 再现。
由此推及到结构,结构的千变万化是小说艺术的具体体现。结构
的齿轮带动这些个场景若即若离,围绕主题运转,这也是小说和散文
的共同之处,只不过散文是感性的,小说是理性的。小说的理性使小
说背后的东西,幽灵般围绕读者徘徊,使读者能够切实感受到小说的
伟大。
故事说
小说踏步前行时,每一步都有故事,也是形散而神不散,围绕主
题,或细腻婉转,或大步跨越。或紧紧拥抱主题,或游离远去,但始
终在视线之内,做到这些即是掌握了小说艺术。
2013年诺奖获得者门罗接受采访时说“我永远都在编故事”。没
有故事就没有写作,一个好故事可以成就一篇好小说,但一篇好小说
却不一定依赖一个好故事,其唯一的区别在于大作家讲了一个精彩的
故事,平庸的作家讲了一个拙劣的故事。卡夫卡可以编一个一流的故
事,莎士比亚可以用一个二长枪图片 流故事写出伟大的悲剧。把故事作为文学
的起点和终点,把故事和情节在文学创作中的地位推到淡化的缘化,
都不正确。
纳博科夫说:文学是现实生活的“棱镜”,文学是创造,小说是
虚构(撒谎);经过文学“棱镜”的照射与过滤,世界神奇宝贝雪拉比 焕然一新,艺术宣
告诞生;这个时候的作家不仅是“讲故事的人”,更是魔法师和发明家。
故事总是产生在事实的阴影里,就像是苔藓总长在阴湿的墙新年快乐图片 根,
无论故事多么真实,那也只是文学的真实,不是生活的真实,生活远
比小说精彩。
标签说
好小说要有三个标签:大气、才气和正气。正气尤为重要也最难
把握(对政治的回避,显然就缺乏正气)。一篇可以拿出手的小说怎么也
得有这三要素中的一点或两点。其实作者的才气基本都有,余额宝的利息 大气慢慢
修炼,正气最难。正气为啥最难?因为它最容易出现。
本文发布于:2023-03-19 09:18:09,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1886901495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紧紧拥抱三人行.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紧紧拥抱三人行.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