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诗歌鉴赏二轮复习: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专练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1—2题。(9分)
登尉佗楼
许浑
刘项持兵鹿未穷,自乘黄屋①岛夷中。
南来作尉任嚣力,北向称臣陆贾功。②
箫鼓尚陈今世庙,旌旗犹镇昔时宫。
越人未必知虞舜,一奏薰弦③万古风。
[注]①黄屋:古代帝王专用的黄缯车盖。②颔联的意思是,秦二世时,尉佗受南
海尉任嚣所托,行南海尉事。秦亡后,尉佗自立为南越王。公元前196年,汉高
祖派大夫陆贾出使招抚尉佗,尉佗接受诏封,汉朝实现统一。③薰弦:指虞舜创
作的《南风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二句写刘项相争,战祸连年,尉佗偏守一隅,在岭南自立为王,场面宏
大,起笔不凡。
B.任嚣力主分裂,陆贾功在统一,两者相互对照,诗人对不同历史人物的褒贬
之意溢于言表。
C.第五句与“箫鼓追随春社近”都出现的“箫鼓”一词,取意虽相近,但一为
名词一为动词。
D.第七八句运用虞舜和薰弦的典故,站在南越百姓的角度,对尉佗的历史功绩
给予高度评价。
2.有人认为,“本诗以登楼为题,却没有依循登高揽胜、即景抒怀的寻常思路,
可谓匠心独运。”你是否同意这种说法?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6分)
【答案】
项,“任嚣力主分裂”不正确,从所给注释来看,任嚣并未力主分裂;
“诗人对不同历史人物的褒贬之意溢于言表”不正确,诗人只是客观回溯历史,
无褒贬之意。故选B项。
2.答案示例一:同意。①本诗以“登楼”为题,却不写所见之景,而是由楼
及人,写尉佗接受委任、自立为王以避战乱以及后来接受诏封、促进汉朝统一
等历史事件;②诗人抒怀却不依于所民警工作总结 见,而是围钢琴购买 绕历史事件,从历史发展的角
度,评价尉佗的历史功绩,寄寓诗人的时局慨叹。
答案示例二:不同意。①从标题看,许浑登的是尉佗楼,故不写登高所见之景,
而是写与尉佗有关的历史事件,也属寻常。②从题材看,本诗表面写登楼,实
际写怀古,故依循叙古事、怀古人、咏古迹,以抒己怀的常规思路展开,未见
匠心。
二、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3—4题。(9分)
舍弟观赴蓝田取妻子到江陵,喜寄三首(其二)
杜甫
马度秦山雪正深,北来肌骨苦寒侵。
他乡就我生春色,故国移居见客心。
欢剧提携如意舞,喜多行坐白头吟。
巡檐索共梅花笑,冷蕊疏枝半不禁。
注:蓝田,今在陕西蓝田县,江陵,今湖北刑州。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想象弟弟携家人从蓝田前往江陵途中的艰辛跋涉,充满挂念关于雷锋的诗 之情。
B.弟弟离开故土移居至江陵,对诗人来说好比春天到来,足见兄弟情深。
C.忘乎所以尽情起舞,行也歌吟坐也歌吟,是诗人内心狂喜的外在表现。
D.本诗情绪饱满,感情真挚,其风格沉郁顿挫,与诗人的《登高》相同。
4.前人评价“巡檐索共梅花笑,冷蕊疏枝半不禁”是“无情有情,极迁极切”,
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3、DD项“风格沉郁顿挫,与诗人的《登高》相同”错误,这里表达的是诗人
的喜悦之情,感情并不深沉抑郁。故选D。
4、.“无情有情”是指作者运用了移情的手法,将本来没有生命没有情感的
梅花赋予人的情感。弟弟就要搬来与自己同住,诗人内心喜悦无比,于是他将
这种感情也投射到梅花身上,感觉半开的梅花也在为诗人高兴;“极迁极切”是
指作者对弟弟的真切情感。绕着屋檐走来走去坐立难安,移情于物都是这种真
挚喜悦情感的表现。
【详解】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情感。本题考查的是诗歌鉴赏中表
现手法和情感。考生需明确表现手法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包括抒情方式,描写手
法,结构方式,修辞手法等。本题属于前面给出观点,后面谈看法的题型。解答
时要认真研读观点,往往观点就指明了答题的思路和方向。比如本题考生可以从
“无情有情”、“极迁极切”两个角度分别作答。这里运用移情的手法。诗歌中的
移情手法,是指主观情感移置于客观物象,使客观物象人格化,具有一定的情感,
或者承载独特的主观意识。《杜诗胥抄》:欢剧喜多,尚与弟相距许程,于是步绕
檐楹,索梅花共笑。此时梅花半开,即冷蕊疏枝,亦若笑不能禁也。说得无情有
情,极迂极切。杜观为了诗人专门从蓝田搬到江陵,使诗人感到有一种春天来到
了喜悦,也深深地为弟弟的一片真心所感动。作者急切盼望着与弟弟相聚,所以
焦急得走来走去。同时心里又是非常喜悦的。梅花本来是没有生命、情感的,因
为诗人内心喜悦无比,于是他将这种感情也投射到梅花身上,感觉半开的梅花也
在为诗人高兴。故说“无情有情”。作者没有直接说自己如何盼望弟弟到来,内
心如何的喜悦,可是却通过描述绕着屋檐走来走去的动作表现他因渴望兄弟团聚
而坐立难安的情状,用通语录短句 过移情于物的手法委婉地表达了诗人对弟弟的真切情
感。所以才评价为“极迁极切东方长毛猫 ”。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9分)
伤春
陈与义
庙堂无策可平戎,坐使甘泉①照夕烽。
初怪上都闻战马,岂知穷海看飞龙②。
孤臣霜发三千丈,每岁烟花一万重。
稍喜长沙向延阁③,疲兵敢犯犬羊锋。
【注】①甘泉:秦汉行宫,在今陕西淳化县甘泉山上,此处代指宋皇宫。②飞龙:
旧时以龙比天子,此处指宋高宗。③向延阁:长沙太守向子湮。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诗人借助匈奴入侵时,烽火可以直达甘泉宫的典故,直叙国事的危急。
B.由初怪到岂知,既写出了诗人感情的变化,也展现了朝廷节节败退的局面。
C.诗人白发如霜,漂泊异地,因国家动荡,虽睹烟花燃放之美景,也尽是满怀
伤感。
D.在庙堂无策的局面下向子湮率军抗金,给人带来了一点欣慰,让人看到了希
望。
6.后人评价本诗“此诗真有杜忠,其已经在气味上逼近杜甫之诗”,请结合作品
从情感与表达两方面简要分析。(6分)
【答案】
5、CC项,“虽睹烟花燃放之美景”表述错误,结合语境,颈联中的“烟花”,
是指“春天艳丽的景物”,而不是“烟花燃放之美景”。故选C。
6.后人之所以评说"此诗真有杜忠,其已经在气味上逼近杜甫之诗”是因为本
诗在诗风方面与杜甫之诗风“沉郁顿挫”具有极大的相似点,具体在情感与表
达方面表现如下:①诗人对南未朝廷采取的不抵抗政策,一味退却逃跑的行为,
表现出极大的不满,此情与杜甫之诗中经常表现出的忧患意识极为相近。②诗人
对向子湮等爱国人士纷起抗敌的爱国壮举,进行了高度热情地讴歌,此情与杜甫
之诗中经常表现出的家国情怀极为相近。③本诗在行文思路方面体现了顿挫之
美,首联感叹朝廷无策抗金,直将矛头指向皇帝,此为首顿,颔联表达了局势出人
意料之外的恶化,流露出诗人对高宗的失望之情,再次跌宕,颈联借用李白和杜
甫的名句,直接抒发感慨,扣着题目写“伤春”,尾联写向子湮率军抗金使人看
到了一线希望,在忧伤之中给人带米了一点欣慰。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及后面的评论,完成7~8题。(9分)
戏答元珍①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②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①元珍:丁宝臣,字元珍,常州晋陵(今江苏常州市)人,时为峡州(治所
在今湖北宜昌)军事判官。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五月,欧阳修降职为峡州夷
陵(今湖北宜昌)县令,次年,朋友丁宝臣(元珍)写了一首题为《花时久雨》
的诗给他,欧阳修便写了这首诗作答。②冻雷,初春时节的雷,因仍有雪,故称。
③欧阳修曾任西京(洛阳)留守推官,洛阳以牡丹花著称,欧阳修写过《洛阳牡丹
记》。
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各自的朝圣路 ,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既叙写了作诗的时间、地点和山
城早春的景色,又抒发了自己的山居寂寞。“春风”一句,既指山城偏远春到晚,
也暗指皇恩不到。
B.中间两联均为写景:残雪累累、寒雷隆隆中蕴孕着勃勃生机;归雁的鸣叫唤起
乡思,久病逢王子和公主 春,自然景物如此美好。体现了诗人在时光变迁、万物更迭中的的
乐观与豁达。拆分单元格快捷键
C.尾联虽然是自我安慰,但却透露出极为矛盾的心情。“不须嗟”实际上是大可
嗟,故才有了这首借“未见花”的日常小事生发出人生乃至于政治感悟的诗。
D.题目冠以“戏”字,是声明这首诗不过是游戏之作。欧阳修秉承中国古典诗歌
“怨而不怒”的风雅传统,以“戏答”的方式表达他的怨刺,表现出诗人善处逆
境的思想性格。
8.钱鐘书先生《谈艺录》云:“若夫理趣,则理寓物中,物包理内,物秉理成,
理因物显。”理趣的最高境界是将哲理和逻辑融于诗境。请结合全诗谈谈这首诗
的理趣之美。(6分)
【答案】
7、B【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
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
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
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
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B项“中间两联均为写景”表达不正确。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是写景,“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
物华”则是抒情,抒发了诗人多病之身在时光变迁、万物更迭中产生的客子之
悲,“体现了诗人在时光变迁、万物更迭中的的乐观与豁达”表述错误。
8.【答案】诗人将自己的人生体验和哲思融于诗境:首联一果一因,语气连贯,
因“未见花”而“疑“春风不到,写出山城荒僻冷落,寓含着诗人在受贬谪时
期待和失望的心情;(1分)颔联写出残雪累累、寒雷殷殷中蕴孕的生机一片,
既状难写之景,也抒不尽之意。(1分)颈联写作者多病之身在时光变迁、万物
更迭中产生的客子之悲;(1分)尾联写见过冠绝天下的洛阳牡丹,就不须嗟叹
山城野花晚开了。(1分)全诗结构巧妙,脉络清晰,由感伤而自我开解,并最
终达到理性的认识,以乐观旷达收结。(1分)含失意之情却不一味消沉,表达
了诗人对人生逆境的哲理性的思考。体现了宋诗的理趣之美。(1分)(一联一析,
各1分,能概括出诗人的感情变化,体现对人生的哲理思考的,意思对即可得
分)
【解析】以浅近自然的语言写景抒情,但琢磨很细,意脉完足,有一种亲切流畅
的风格。首二句是欧阳修很得意的。据《苕溪渔隐丛话》引《西清诗话》,他曾
对人说:“若无下句,则上句不见佳处,并读之,便觉精神顿出。”后人也说它“起
得超妙”。这两句一果一因,语气连贯;次序上先以“疑”领起,引出对于“疑”
的解释,因此显得有波折而不平板;另外,它还寓含着诗人在受贬谪时期待和失
望的心情。所以,虽说是有如口语的句子,其实写得很讲究。全诗的关系,也是
一联紧接一联,意脉含蓄而绵细。唐人律诗多用平列的意象、断续或跳跃的衔接,
欧阳修则力图将八句诗构成流动而连贯的节奏,这无疑是唐诗之后的一条新路。
这首《戏答元珍》是欧阳修的律诗名作,此诗作于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
此年欧阳修因事左迁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与峡州军事判官丁宝臣(字
元珍)交好。丁曾有诗赠欧阳修,欧阳修乃于此年作诗以答。此诗首联写山城荒
僻冷落;颔联承尚妆网 前细写山城荒凉之景,写出残雪累累、寒雷殷殷中蕴孕的生机一
片。后两联抒情。颈联写作者多病之身在时光变迁、万物更迭中产生的客子之悲;
尾联写自己早年作客洛阳,稔熟洛阳牡丹,今日山城野花虽晚,但自己全不在意。
欧阳修在这样一首普通的诗中表达了决不屈服的昂扬之志,道出了作者哲理性的
人生思考。正是在这一点上,欧阳修的这首诗体现了宋诗注重理趣的革新特征。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及后面的评论,完成9~10题。(9分)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①
王维
天官动将星②,汉地柳条青。
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注】①得青字:古人相约赋诗,分拈韵字,依韵而赋,“得青字”即拈得青字
韵。②天官:天上的星官。古人认为,天上的星星与人间的官员一样,有大有小,
因此称天官。将星:古人认为中央的大星是天的大将,外边的小星是吏士;大将
星摇晃是出兵的预兆。
9.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点题,“天官”“将星”点明人物身份和事件缘起,“柳条青”则表明了季
节特征和特定场景,可谓言简意赅。
B.颔联紧承首联,把军中用具“刁斗”写进诗中,富于实感地表现了军营中的
生活情景,“出”写点明了行军的方向。
C.“凤阙”指宫廷,“龙庭”借指敌虏。颈联中两句互文,诗人以雄大笔力写赵
都督出发后“一鼓作气,雄劲无前”。
D.尾联“岂学”二字表达了强烈的凄楚之情,与诗人《山居秋暝》作品中淡远、
自然、清新、脱俗的风格有很大不同。
10.有人评此诗“意不止送别”,你在诗中开国少将排名 读出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
分析。(6分)
答案:
9.D不是凄楚之情,这一联从反面议论,加以强调。“岂学”表示不应学、不
想学乃至不学。抒写王维希望建功立业而又壮志难酬的隐衷。
10.①对友人的不舍、惜别之情。首联以“柳”字略点折柳送别的特定场景,
表现了送别的情谊。②对赵都督戍边报国的赞美之情。颈联“忘身”“报国”及
尾联的反问,表达了诗人对即将出征的赵都督甘愿驰骋沙场、为国捐躯的英雄
气概的高度赞叹。③诗人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济世报国。尾联寄寓了诗人不愿
做皓首穷经的书生,而想建功立业、报效国家的心志。(6分,每条2分)
本文发布于:2023-03-19 08:41:32,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18649314949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登尉佗楼.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登尉佗楼.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