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学之方剂基本结构君臣佐使
方剂学之
方剂基本结构君臣佐使
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第二节方剂组成原则与基本结构
一、方剂的组成原则
方剂的组成不是药物随意的堆砌,主观的选择,而是必须遵
循一定的组成原则。组方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针对病因
病机,以药物的性味、归经、功用为依据,所用药物与其
病证的病机丝丝入扣,使药物配伍后的综合效用与所立治法
高度统一。所以,方剂组成的原则可概括为“依法选药,主次
有序,辅反成制,方证相合”。遣药组方既要重视药物之间
的配伍关系,还应重视药物配伍与病证的针对性,做到以法
统方,方中有法,药证相应二、方剂的基本结构方剂是由药
物组成的,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择合适的药物组合成方。
药物的功用各有所长,也各有所偏,通过合理的配伍,增
强或改变其原有的功用,调其偏性,制其毒性,消除或减缓
其对人体的不利因素,使各具特性的药物发挥综合作用,徐
灵胎说:“药有个性之专长,方有合群之妙用”,即是此意。
“方之与药,似合而实离也,得天地之气,成一物之性,各有
功能,可以变易气血,以除疾病,此药之力也。然草木之性
与人殊体,入人肠胃,何以能如人所欲,以致其效。圣人为
之制方,以调剂之,或用以专攻,或用以谦让的名言 兼治,或以相辅者,
或以相反者,或以相用者,或以相制者。故方之既成,能使
药各全其性,亦能使药各失其性。操纵之法,有大权焉,以
方之妙也。”
方剂的组成不是药物随意的堆砌,主观的选择,而是
必须遵循严格的原则来组合。中医将方剂的组成原则归纳为
“君、臣、佐、使”,借以说明方剂的组织形式,和各药之间
的主次关系。
“以法统方”和“君臣佐使”理论的关系,前者是遣药组方的
原则,是保证方剂针对病机,切合病情需要的基本前提;后
者是组方的基本结构和形式,是体现治法、保障疗效的手段。
只有正确把握上述两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技能,加之熟练的用
药配绿松石鉴别 伍技巧,才能组织好理想的有效方剂。北医说
最早源于《内经》。《素问幼儿园标语 至真要大论》说:“主病之谓
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又说:“君一臣二,制之封闭型基金 小
也,君一臣三佐五,制之中也,君一臣三佐九,制之大也。”
元代李杲在《脾胃论》中再次申明:“君药分量最多,臣药次
之,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摄,
则可以御邪除病矣。”根据历代医家的论述,方剂组方原则如
下:┌①针对主病或主症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君药┤
└②药力居方中之首。┌①辅助君药加强治
疗主病或主症的药物。
臣药┤
└②针对兼病或兼症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
┌①佐助药┤
│└直接治疗次要症状。
│
│┌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
佐药┤②┤
│└制约君、臣药的烈性。
│
│┌性能(味)与君、臣味相反而功效相
成之药。
└③┤
└防止拒药现象之药。一般用量较轻。
┌①引经药:引诸药直达病所之药。
│
使药┤②调和药:调和方中诸药作用之药。
│
└③在方中不是最需要的,但加之以后可使方剂更
加完善,如桂枝汤服后啜粥。
大仁说
君臣佐使的方剂结构:一个方剂的典型结构基本上包括“君、
臣、佐、使”四个部份,这个概念最早出自《黄帝内经.素问
至真要大论》:『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
用以说明各药物在方剂中扮演的主次地位与从属关系,以为
认识方剂结构与临床用药组方之依据。
基本结构内容:
君药(Monarch):主治病并起主要治疗作用之药物,是方剂
中的核心部份,具有药效较强、药味少、用量较大之特色。
臣药(Minister):辅助君药加强其治疗作用之药物,一般而论,
其药味较君药多、药效与药量较君药小,与君药多具有特定
增效之配伍关系。在一般複杂病证中,臣药也扮演对兼病或
兼证起一定的治疗效果。
佐药(Assistant):其涵义较广,1.佐助药物,配合君、臣要
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用以治疗次要病证作用。2.佐制药物,
消除或降低君臣要毒性与烈性的药物。3.反佐药物,指病重
邪甚以及拒药不受的情况下,用与君药药性相反而在治疗中
起相成作用者。一般用药之药味数较多,用量较少。
使药(Guide):一般指具有1.引经药。2.调和药,具有调和相
互作用或矫味作用。药味数较少,用量轻。
中药方剂组成之范例:
麻黄汤:主治外感风寒表实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
喘咳,苔薄白,脉浮紧等。
麻黄:君药,辛温,发散风寒,宣通肺气以平喘咳。
桂枝:臣药,辛甘温,透营达表,解肌发汗,助君药发汗解
表而散风寒,兼温经止痛。
杏仁:佐药,苦温,降泄肺气,助麻黄平喘咳。
炙甘草:佐药,助麻黄平喘咳。使药,甘温,调合诸药。
基本结构过去称为配伍原则的。古人不叫原则,这原则
是不可变更的。而这个基本结构是灵活的,而且方剂组成的
原则是治法,治法和组成的基本结构是不是并列的呢?不是
并列的。基本结构是为治法服务的,为了分清治法体现中
间的主次,保障治法能够完整、全面的体现,这种基本结构
保障是一种,所以它不是原则,独参汤只有一味药,也是个
方。由它的功能主治,它的用量,综合来决定它是一个方。
针对一定的病机,体现一定的治法,所以说,基本结构不是
和原则是并列的,而是从属关系,不是并列的两个原则,不
是的。所以反映的是组成当中,主次分明,全面兼顾,扬长
避短,提高疗效,结构上的一种保证。这样才从这版教材,
做了这样一个修正。
君臣佐使的组成基本结构的理论,最早是见于《黄帝内经.至
真要大论》,历代医家也都做了很多讨论发挥,这一讨论发
挥各有特点,譬如金代张元素提的“力大者为君”,很简单的
一句话。当然这里面没有讲份量最大的是君,这“力”,功效
最强的为君。这不太好比较,不同功效药物之间,也比较
概括性。有一定的道理,精准性不够。
李东桓提到“主病是为君”,就是用《内经》的话,“兼见何病,
则使佐使药分治之,此制方之要也。”这是他要强调什么呢?
他强调组方基本结构,要以君臣佐使来分清主次,这是组织
方剂上关系的关键的制方之要,他又讲,君药份量最多,臣
药次之,佐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有序,相与宣
摄,则可以御邪除病矣!这个把用量最大的,绝对用量,在
方中最大的就做君药,看起来有道理,但很多方当中不好分
析,那照此观点,比如说旋覆代赭汤生姜做君药,那就没
有传统旋覆花、代赭实这类做君药了,特别旋覆花比较合理,
这种情况在很多文里都有,因此受这个影响,也造成了,比
如说小蓟饮子,生地做君药,当然有的折中,小蓟和生地做
君药,虽然能够凉血,不像它的小戟专治,更何况很多药物,
由于比重不同,各个药在它的功效发挥能够保证范围内,
它的用量范围不同,有的起点1~3钱的药,永远当不了君药,
所以它历代讨论当中,还是有问题。
最后这一点,像君臣佐使,何伯斋他提出来“大抵药之治病,
各有所主”,他从主治上面出发,不是从药量方面出发,“主
治者,君也,辅治者,臣也,与君药相反而相助者,佐也,
引经及治病之药至病所者,使也。”虽不全面,调和药之性,
没有讨论,但是简明扼要,他立足于从主治功效方面,在方
中针对病机占主药方面,这个意思,而且提出主治、辅治、
佐使这个概念。所以在60年代后期,70年代那十年间,很
多参考书、教材都改为主辅佐使,这是何伯斋的一个提法。
综合起来,对于下这个定义,我觉得王老(王绵之老师)在这
方面的总结归纳很好,贡献很大。从他规范提出来以后,基
本上大家形成这个格局,比较公认,君臣佐使的基本腊鱼怎么蒸才好吃 结构的
含意。
君药,这条标准针对主病和主证,起主要治疗的药物。这里
有个主病主证,中医辨证论治为主,当然还是主证为主,有
很多疾病,很多药针对的疾病,这些药针对性,不仅针对
证,还针对病。茵陈蒿汤,茵陈既针对了湿热,又针对湿热
黄疸这个病,所以大多数存在两个是统一的。这两点当中,
当然证,因为辨证,证是主要的,有些虽然不是说这药专
门用于这类病,有很多情况下,主要针对证候,针对病机。
这里提到一个观念,主病和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有
主证,那就有兼证,兼证里面有主要兼证与次要兼证。
臣药,有两个含意:
1.
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作用的药物。
加强,这里协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这个药物。就是
说它的作用方向,功效发挥的主要方向,和君药是一致的。
在方中和君药功效发挥方向一致的药物里,它是占比较重要
地位。我们常举麻黄汤中的桂枝,和它的君药麻黄之配伍,
协助君药,加强对主病(外感病,风寒感冒),主证是外感
风寒表实证,对主病主证,加强君药这方面的作用。
2.
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的药物。哪些兼证是重
要的?哪些是次要的?是在这个病和这个证的发生过程,一
个是常见、较多的,一个是病人较痛苦的,根据轻重程度不
同,往往分为重要兼病和兼证。这主证非常重要,主证加佐
证往往是这个方的辨证要点,掌握的基本使用根据。辨证要
点是我用这个方的基本根据,我运用这方并不要求主治上每
一个症状都完全一样,这不叫辨证,叫对证。日本用汉方的
方法是对证,我们现在很多人也走向对证,不能忘了中医的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很重药的临床特点,这整体观是它的总
体特点,辨证论治是它的临床特点。那主证、兼证、佐证,
构成了整个证候,比方说拿麻黄汤举例,麻黄汤中间,恶寒
重发热轻,这只能构成外感风寒,这是基本构成,恶寒发
热同时并见,是表证的最基本构成,缺一不可,恶寒重发热
轻是表正中间外感风寒的基本构成,缺一不可,恶寒重发热
轻加无汗呢,外感风寒表实证的基本构成,也是缺一不可
的。你缺少了无汗,不能说明它是风寒表实,恶寒发热中间,
缺一个,光恶寒,里寒证也可以,光发热,但热不寒,那里
热证也可以,两个同时并见,那才是个表证;恶寒重发热
轻才是表寒,发热重恶寒轻而短,那是表热,这个都有严密
的一个逻辑结构的,临床虽然也灵活运用,你理论研究,探
讨当中,它有规律性的。做为外感风寒表实证,最基本的恶
寒重、发热轻、无汗;这是它的主证,注意风寒外感当中,
常见的兼证有两个方面,(1)寒性收引凝滞,造成经络、经脉
不通,不通则痛,所以头痛、身痛、骨节疼痛,简称头身疼
痛,是它常见的一个兼证,(2)外邪束表,肺气不宣,造成
宣降失常以后的咳喘,又是常见的兼证。这类兼证方剂主治
当中描述的,不可能把所有可能发生的兼证都描述,最常见
的,都是根据它基本病机,都很容易伴随,或者继发产生的
现象,那外感风寒表实,最容易发生向三个分面发生:(1)
由于寒性的特点,收引凝滞,寒主痛,所以头身疼痛;(2)
肺气不宣,造成咳喘;(3)外寒内热,疾病是动态的,外邪,
外感风寒之后,邪证斗争,病遗憾的句子 邪很容易随之入里,形成表里花蛤的营养价值
同病,入里邪正相争化热,而造成外寒内热。兼证经常是
以这三方面为代表。落实到具体方剂,就看它侧重在哪个分
面,以麻黄汤来讲,虽然它可以发散风寒,可以宣肺平喘,
但由于用麻黄汤麻桂相需,发散力量较强,针对风寒较重,
这个虽然基础方,它配出来的方,治疗风寒都是较重的重证,
所以寒较重的寒主痛,头身疼痛往往比较突出。这是在麻黄
汤证里边,这是重要的兼证。相比当中,咳喘是次要兼证。
回过来三拗汤里就不同,三拗汤证对外感风寒,虽然是表实
证,恶寒发热无汗,这个表实证的基础是有的,但是寒比较
轻,把它称为风寒柳公权的字 轻证,寒轻,寒主痛,痛不突出,这时
候肺气宣降失常,咳嗽成为主要的,咳嗽就成为一个重要兼
证了。方的结构也就麻黄之宣,杏仁之降,宣降成为它一个
很重要的组合。所以主病主证,同时兼证又分轻重,这牵
涉到一个概念。所以在麻黄汤中,你比如它的桂枝,对第二
条定义也很符合,针对重要的兼证或兼病,起主要治疗作
用的药物。那就是说,兼证当中分轻重,头身疼动是重要兼
证(针对次要兼证),它常见,病人感觉比较痛苦,这是重要
兼证。在麻黄汤里,桂枝可以温通经脉,它既能温经散寒,
助麻黄发散,又能温通经脉,体现温经止痛,它针对重要兼
证,这方里主要靠它,麻黄没有止痛作用,没有温通经脉作
用,所以它对重要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这是臣药两个含
义。桂枝都符合。这是配伍当中的并不多见的情况。只要符
合臣药的一条定义,就算臣药。
为什么很多教材、方书,现在都把麻黄汤列为第一个。按照
《伤寒论》,桂枝汤不是仲景群方之冠吗?他用麻黄汤作为
学习这种基本结构,它有一种典型性。
佐药。
1.
佐助药,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或直接治疗次要兼
证的药物。
2.
佐制药,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控制君、臣
药的峻烈之性的药物。
3.
反佐药,病重邪实,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
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以防止药病隔拒。
佐药比较复杂,第一类叫佐助药。它的功用发挥方向,应该
说和君药,以及臣药第一条的含意那些药,功效方向一致的。
协助君臣药治疗主病主证。方向一致,但它的药理,或它的
地位次要一等。这种也是配合中医有一种功效相近的药物的
多味药组合这种形式。
佐助药还有一含义,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像麻黄汤里的杏
仁。杏仁它也有一定的散的作用,五版教材说它主要是散风
寒,但和我们现在习惯用法,宣降肺气,以降为主。在麻黄
汤里和麻黄相配,形成一宣一降,解决次要的兼证,咳喘的
问题。这是佐助药的两个含义。把它列为一条。
佐制药,就是前面提到的,用来消除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
者制约君臣药的峻烈之性的药物。半夏有毒,配生姜。这种
结构像小半夏汤,生姜既是臣药,又是佐药。臣药角度,是
增强它的燥湿化痰,和胃降逆的作用,佐药是制约半夏的烈
性,毒性。一个药可以有兼治两个之物。
这一类例子非常多,以后在具体方剂学习当中,经常碰到。
第三类,反佐药。往往很难理解。特别是西学中的学员。过
去跟他们讲,他们很难理解,说中医还有这个反佐!我说不
但有反佐药,还有反佐服法,临床管用,因为你不用过不
会有这个体会,第一是病服务英语 重邪甚,可能拒药时,这是一种概
括性的提法。我们读书时,二版教材提的比较啰嗦一点,用
大队热药治疗寒极证候,或者用大队寒凉药治疗热极证候
时,配伍与君药性味相反,而能起相成治疗作用的药物。防
止药病格拒。那前面这个大队,热极,寒极,把它概括成病
重邪甚,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拒药就是临床出现这个现象
了,高热情况,热极,吃的药吐出来,或者里寒很甚,寒极,
吃了药,药病格拒,拒绝接受,吐出来。这个时候配用少量,
这里要注意量是少的。与君药性味相反,那就和病证性质相
同。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治疗当中它起作
用,什么作用呢?防止药病格拒,主要用来防止药病格拒。
目前还是延续过去的这个定义。
光是文字上这个定义,很多人是不太好理解,过去我遇到过
这么一个病例。因为一直都在跟西医打交道,他们根据这个,
后来看到效果,他们非常奇怪,80年代中期,有一位美国哈
佛大学的教授,建筑学方面的,长期在国外的回来了。年龄
大了,八十岁了,他儿女都还是在香港、美国、大陆,都是
很有名望的。他到了香港休息一段,检查发现胃癌,就在
香港做了手术,隔了几个月回到成都。在成都一所大学,聘
他相当于教授,带学生。没有多少时候,就发现做了手术以
后转移,那就住到华西,就是过去四川医学院,现在华西医
科大学的干部病房,特护。这类病在当时,根本不会找中医
来看,西医是不太相信这些。他最后遇到个难题,最后这个
病人,药全都不接受,无法接受。吃什么都吐。而且似醒非
醒,基本是昏迷,有的时候哼哼两下。呼呼能够醒一点。发
低烧。身体很消瘦了。给他输液,用静脉,补液方法,因为
年纪老了,用的时间多,静脉切开以后好多血管脆,不好用
了。用几次,后来都没法收拾,家属认为这个也是不行了,
也好理解。当时我们很多,包括一些国家领导人的亲属,都
代表去看过,因为他在国外挺有名望。他家属提了一个要求,
就是说,能不能再维持生命两个礼拜?为什么这两个礼拜?
当时84年3月的时候,就是他一个孩子在美国,有的在香
港,香港回来还快,美国搞签证搞得不像现在这么方便,全
部弄完赶到成都,可能估计两周。所以就提出这个要求。
按照家属要求,这个并不过份,西医提出现在可能还有两天,
那怎么办?当然他的小儿子,正好是成都一个大的公司的一
个董事长,总经理。因为过去在家里看病,比较熟悉,就赶
快到学校找我。说中医有什么办法?我说看一看,带着年轻
老师一起去看。一看,就是这个阴盛格阳证。虽然躁扰这些,
但是虚热。是一种寒极。阴寒内盛,格阳于外,所以当时
就想了一阵,用什么呢?用了真武汤。用了通脉四逆汤这类
的一种结合。结果我正在坐在那开,他的主管医师,在旁边
来看,我方快开好了,他们突然问我一个问题,说,郑老师,
你这个方开得再好,他吃不下去怎么办?我说,你怎么不早
说呢?你让我费尽脑子开好了,你不是说他接受不了吗?当
然心里这么想。我就说,我们想想办法。就想出一个反佐的
方法,因为当时工作了将近十年,也没有做为中医来说,过
去虽然在一个县级医院里,中西医都管过,会诊还没遇到这
样的病人。所以我说,这样,我开了方,你这拿去熬,派个
车出去,找猪苦胆,用猪胆汁,这个实际上是通脉四逆汤加
猪胆汁。当时不好找,到处的猪肝上都把胆摘了,找了好久,
找了一个回来,药熬好了,那特护来找我,郑老师,你这用
几毫升一次呀?我心里想,张仲景没说过用几毫升,我说你
拿滴管滴十滴,这十滴我编出来的,她滴管就滴了十滴,胃
管就送下去了。
最后大家就等,九点到那儿看的,十点半熬好药,什么都弄
下去了。等到快十二点了,没有吐。后来他们家属说,郑老
师你回去了。老坐着干什么。结果这样吃了一付,第二天
又这样吃了一付,开了两付,第二天他接受也很好,也没有
吐。而且逐渐躁扰又安静一些了。他们的医生就很奇怪,说
西药也好,什么也好,用水调了以后,胃管下去,不能接
受,因为他输液不行,都吐出来。怎么你这中药不吐出来呢?
我那个学生,最后给他们西医开始讲,这是中药的反佐方法,
他就背,“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和君药功用相同,和疾病
性质相反,起到这种相成作用”。他这是给人家背定义了。他
们越听越糊涂了。说这是什么道理,什么性味相反。后来我
说,我用的这个猪胆汁,它本身是寒性的,他现在寒极证要
用温热药,我现在打个比方你们就理解了。病很重,也就是
你这房子里边,人的嘴很小,里边的寒,就像房子里边,
打着绿旗的队伍,力量很强,外头用再强的对伍,门就那么
大,冲进来的顶出去,格拒,不受药。那我就找两个人,你
打个绿旗子伸进来,他们一开门,大队人马跟着冲进来不就
解决了吗?对吗?用药如用兵。中医这是用的兵法上的方法,
当然他还不是完全懂,但觉得中医从兵法上来,不管怎么都
有点道理。
而且事实上,他接受药,后来就是这样看,每天去一趟,两
周以后,他们家人全到齐了,不但他活着,他还能站起来上
厕所都可以,说话声音还挺响。后来又活了三个多月。后来
致死的原因是老年性肺炎。而不是本身衰竭这个病。
从这个来看,我们给药的很多方法,过去实践积累,总结下
来,有它一定的道理。所以后面具体方剂里还涉及到一些方,
有种反佐的配伍和反佐的服法。通过这个病例,我对反佐药
的体会,的确,因为他们当时觉得很神,我说不神,汉朝就
有了这个老方法,这是佐药当中的第三个反佐。
使药。一般涵义有两个。
1.
引经(引经报使),即能引领方中诸药,到特定病所的药物。
引经报使这个理论,直接提出应该说是张元素,他在归经理
论的运用方面,有很大贡献。《神农本草经》提了药物的归
经以后,真正用归经来解释,以及用归经,用引经等等,
都是张元素的创举。这个医家,易水学派的祖师爷,不要看
他似乎跟金元四大家比起来,他名气好像没他们大,他不但
创造很多好方子,对药物方剂的发展方面,有很大贡献。
又是个很好的中医教育家,像他的《医学起源》、《珍珠囊》
这些著作,似乎没有金元四大家那么多,但是我有时候想,
一个老师,他能把四大家里边,至少三家都和他有密切师
承联系,李东垣、张从正,都是直接间接地跟他学习,他的
学生。刘河间和张元素是师兄弟那种关系。不是直接的老师,
两个相互尊重,互相学习。彼此看病。而朱丹溪是他的学生,
罗天益,后来王好古,再到后面的学生,他的徒孙辈的。一
个老师有这么多学生,成为大家,历史上少见。所以这几位
就形成了一个易水学派,所以他贡献很大。
在引经报使方面,是张元素首先提出来的,首先运用引经药
的问题,引经药是引领、带领方中诸药,到特定病所的药物。
对这个问题,现代医学开始也有很多怀疑,说这个药怪了,
不但自己去,把别人都拖着去,叫引经,所以西学中的老师
们,很难理解这个问题。以至于我们药学界的有些权威也曾
经说过,引经没道理。为什么呢?嘴里吃下去的药,通过血
液布散全身,怎么会专门到这个地方?就不到别处呢?带有
主观主义。唯心这种想法。跟他们讨论的时候,我在想,我
说我倒问个问题,我记得西医学的不多,西药里有个药专门
兴奋心肌,作用于属羊的贵人 心肌,有的药专门作用于平滑肌,有的药
能透过心脑屏障,有的药则不行。我说这个就奇怪了,它怎
么专门往心肌那里跑?不到别处去呢?他们说,这个不对,
这个是药物的选择性。我说,许你有选择性,不许我有选择
性吗?不许我中药也有一种选择性吗?引经报使,实际上带
有这样一种选择性特点。
当然这在实际运用当中,它有加强某一方面作用。某一方面
功效的作用。特别是在治疗外感病的疼痛方面,引经方面用
得最多。
引经药,历代总结的很多,不同书里,有不同的一些引经药。
但是把大家综合起来,比较公认的,我这里列了一些,
常用引经药举例:太阳
羌活,蒿本
太阴
苍术阳明
白芷,葛根
少阴
细辛少阳
柴胡,黄芩
厥阴
川芎、青皮载药上行
桔梗
引药下行
牛膝
本文发布于:2023-03-19 04:27:4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17126714914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君臣佐使.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君臣佐使.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