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更新时间:2023-03-19 04:22:15 阅读: 评论:0

学自行车作文-网络统考

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2023年3月19日发(作者:不准吸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页

3.3直线的交点坐标与距离

公式

3.3.2两点间的距离

【教材导读】

一、情景导入

已知平面上点A(1,3),你能求出A点与

原点之间的距离吗?若已知平面上任意两

点的坐标,又该如何求得这两点之间的距

离?

二、教材导读

1.两点间距离公式的推导

已知平面上点A(1,3),

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建立直

角三角形,

由勾股定理可求得A点

与原点O之间的距离:

223110d

那么已知平面上任意两点

),(

111

yxP,),(

222

yxP,是否能用相同方

法求得

21

PP的距离呢?

阅读教材P

104

内容,掌握应用几何方

法推导出两点间距离公式的过程.

2.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平面上两点),(

111

yxP,),(

222

yxP

间的距离公式:

2

12

2

1221

)()(yyxxPP

由公式可知,原点)0,0(O与任一点

),(yxP的距离22yxOP;

3.在梦绕魂牵 《平面向量》一章中我们通过向量的模

也得到了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平面上两点

),(

111

yxP,),(

222

yxP,则:

(1)

122121

(,)PPxxyy

(2)22

122121

||()()PPxxyy

注意比较两种情形下推证方法.

4.沙尔定理:设A、B是

x

轴上任意一条有

向线段,O是原点,OA=

1

x

,OB=

2

x

,那么

有ABOBOA:

21

(,0),ABxx

12

(,0),BAxx于是

21

||||ABxx

显然,在直角坐标系内,与坐标轴平行的

直线上的有向线段也符合沙尔定理.

由此我们理解两点间距离公式的特例:

(1)当

21

PP

y轴时,

21

yy,

1221

xxPP;

(2)当

21

PPx

轴时,

21

xx,

1221

yyPP.

请完成自主评价1

【课堂点金】

一、重难点突破

1.熟悉两点间距离公式

例1.在直线

20xy

上求一点P,使它到

(5,8)M

的距离为5,并求直线PM的方

程.

【解析】利用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建立关系.

∵点P在直线

20xy

上,

∴可设

(,2)Paa

根据两点的距离公式得:

222

25)82()5(aaPM

即0644252aa

解得

32

2

5

aa或

,∴

3264

(2,4)(,)

55

P或

∴直线PM的方程为

8585

6432

4825

85

55

yxyx







或,

即4340247640xyxy或

【评析】通过运算熟练掌握两点间距离公式.

【变式1】求与A(32,10),B(42,0),

B

A

O

y

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2页

C(0,0)等距离点的坐标.

【解析】

2.两点间距离公式的应用

例2.以点A(1,3),B(-2,8),C(7,5)

为顶点的ABC是

A.直角三角形B.锐角三角形

C.钝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

【解析】方法一(综合法):根据两点的距

离公式及余弦定理可以判断三角形的形状.

只需判断最大角,由余弦定理,:

为钝角.

故ABC为钝角三角形,选C.

方法二(向量法):由题意:

(3,5),(6,2)ABAC,故

(3,5)(6,2)181080ABAC

为钝角,ABC为钝角三角形,

选C.

【变式2】已知两点5cos,5sin,M

4cos,4sinN,求的最大值.

【解析】

例3.等腰直角三角形ABC的直角顶点C

和顶点B都在直

线2x+y–6=0上,

顶点A的坐标是

(1,–1),求边AB,

AC所在的直线方

程.

【解析】从确定直

线AB,AC的条件入手,直线AC满足:经过

点A且垂直于直线2x+y–6=0,直线AB满足:

经过点A且与直线2x+y–6=0成

4

角,(或

|AB|等于点A到直线2x+y–6=0的距离的

2倍)

解法1(从距离入手)AC垂直于直线

2x+y–6=0,设直线AC的方程为x-2y+c=0,

把A(1,–1)代入得c=-3,故直线AC的方程为

x-2y-3=0,

10||5

5

5

||ABAC,设B(x,y),

22(1)(1)10

260

xy

xy





解得)2,2(B或)2,4(B,所以直线AB的方

程为043yx或023yx

解法2(从角度入手):直线AC的斜率为

2

1

由点斜式并化简得,直线AC的方程为

x-2y-3=0.

考虑直线AB,AC的夹角为

4

,设直线AB,

AC的方向向量分别为

),1(),1,2(knm

2

2

)1(5

|2|

|,cos|

2



k

k

nm,解得

B

A

P

O

y

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3页

3k或

3

1

k,所以直线AB的方程为

043yx或023yx

【评析】求直线方程的一般步骤:(1)寻找所

求直线的满足的两个条件;(2)将条件转化,

使转化后的条件更利于列出方程组;(3)列

方程组求解.

【变式3】过点P(2,1)作直线l分别交

x,y轴于A,B两点,求|PA|||PB|取得最小值

时直线l的方程.

【解析】

【评析】设直线方程要从条件和结论两方面

考虑,为更好表示|PA|||PB|和|OA|||OB|,本题

用点斜式设出方程或用设倾斜角的补角最

简便.

二、教材挖掘

1.利用向量的模推导两点间的距离公式:

若向量),(yxa,则22yxa.

若已知平面上两点),(

111

yxP,),(

222

yxP,

则向量,),(

121221

yyxxPP

2

12

2

1221

)()(yyxxPP

即:平面上两点),(

111

yxP,),(

222

yxP的

距离公式为

2

12

2

1221

)()(yyxxPP.

【例3】在logo介绍 平面直角坐标系xOy中,已知点

(1,2),(2,3),(2,1)ABC,求以线段

,ABAC为邻边的平行四边形两条对角线

的长.

【解析】方法一:

由题设知

(3,5),(1,1)ABAC

,则

(2,6),(4,4).ABACABAC

||210,||AC

故所求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分别为42、

210.

方法二:设该平行四边形的第四个顶点为D,

两条对角线的交点为E,则:

E为B、C的中点,E(0,1)

又E(0,1)为A、D的中点,

所以D(1,4).

故所求的两条对角线的长分别为

BC=42、AD=210.

【评析】体会向量是解决几何问题的一种工

具,使用向量解决问题有时能使问题简单化.

2.坐标法

教材P

105

例4巧克力曲奇饼干 揭示了解析几何最基本的

方法——坐标法(或称解析法),即将几何

问题转化为坐标平面儿儿童睡前故事 内的代数问题求解.坐

标法既是解析几何学的基本方法,更是代数

与几何紧密结合的桥梁.这里要注意两点:

(1)如何根据图形恰当建立坐标系?要注

意图形的对称性、是否有垂直关系或定值线

段等,恰当建系可以简化运算.

(2)坐标法的基本步骤:

第一步:建立坐标系,用

坐标表示有关的量.

第三步:把代数运算结果

“翻译”成几何关系.

第二步:进行有关代数运

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4页

例4.求证:平行四边形的两条扁豆炒肉 对角线的平方

和等于各边平方的和。

【解析】这是教材P

105

例4,我们另证如下,

旨在帮助大家理解建

系方法及解析法:

证明:以平行四边形

ABCD对角线BD所

在直线为x轴,BD中

点O为原点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设A(b,

c),D(a,0),则B(-a,0)

可得222||()ABabc

∴22222||||2()ABADabc

∴2222|||||||ABADCDBC

2224abc



2222

222

|||4||4||

4

ACBDAOOD

abc





因此,

ACBDABADCDBC222222

【评析】要理解上述解决问题的基本步骤,

对每一步要细究之:

(1)常见建系方法有三:定值线段法(条件中

有定值线段)、定角法(条件中有定角)、垂

线法(条件中有垂直关系).

(2)解析几何的运算是数学学习的拦路虎,

需认真对待.

三、总结提升

1.本课知识结构框图

2.拓展性知识

(1)直线上两点间的距离公式:设

A、B是斜率为k的直线

l上的两点,求证:

2

12

||1||ABkxx

【解析】由直线AB的斜率为k,可设直线

AB的方程为ykxb,由于直线经过A

和B,

1122

,ykxbykxb,从而

22

1212

22

1212

||()()

()()

ABxxyy

xxkxbkxb小老鼠的漫长一夜





222

1212

(1)()1||kxxkxx

【评析】(1)本题结论揭示了利用直线斜率

等元素进行刻画直线上两点间的距离,请大

家记住这一结论,在后续学习中大大的有

用!

(2)这一结论的几何意义如下:如图,斜

率为k的直线l有两点A和B

,分别过

点A作y

轴垂线、

过B作x

轴垂线,两垂线交于点C,设直线l的倾斜角

.在Rt△ABC中,

21

||||ACxx

||cosAB

21

||||||cos()ACxxAB

||cosAB,故21

||

||

|cos|

xx

AB

.

事实上,2211tank

直角三角形

勾股定理

两点间的

距离公式

用代数方法

解决几何问题

l

O

C

B

A

y

x

-

l

O

C

B

A

y

x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5页

222

22

2

sincossin

1

coscos

11

|cos|

cos









(2)两相交直线的夹角

定义两相交直线

12

,ll所组成的不大

于900的角

为直线

12

,ll所成角(也称直

线

12

,ll的夹角).易知00(0,90].

设直线

12

,ll

的方向向量分别为,ab小品招聘 ,那么

cos|cos,|

||||



ab

ab

ab

.

我们可以利用这一关系求解两相交

直线的夹角大小(参见例3解法2).

3.问鼎高考

已知点P到两个定点M(-1,0)、N(1,

0)距离的比为2,点N到直线PM的距离

为1.求直线PN的方程.

【解析】设点P的坐标为),(yx,由题设有

2

PN

PM

,即

2222)1(2)1(yxyx,

整理得:

01622xyx①

因为点N到PM的距离为1,2MN,

所以∠PMN=30,

直线PM的斜率为

3

3

直线PM的方程为

)1(

3

3

xy②

将②式代入①式整理得0142xx.

解得

32,32

21

xx

代入②式得点P的坐标为

)31,32(

)31,32(

)31,32(

)31,32(

直线PN的方程为:

1xy或1xy.

【自主评价】

【自主评价1】

1.已知

(2,1),(2,5)AB

,则|AB|等于()

A.4B.10C.6D.213

【自主评价2】

一、选择题

1.已知点

(2,1),(,3)ABa

且5AB,则

a的值为().

A.1B.-5C.1或-5D.-1或5

2.点A在x轴上,点B在y轴上,线段AB

的中点M的坐标是

(3,4)

,则AB的长为

()

A.10B.5C.8D.6

3.已知

(1,2),(0,4)AB

,点C在x轴上,

且BCAC,则点C的坐标为()

A.

11

(,0)

2

B.

11

(0,)

2

C.

11

(0,)

2

D.

11

(,0)

2

4.过点)1,4(aA和)1,5(bB的直线与直

线3xy垂直,则AB的值为()

A.6B.2C.2D.不能确定

5.若都在直线

3yxk上,点(,)Tac在直线

10xy上,则=()

A.2()acB.2C.

1

2

D.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6页

二、填空题

6.已知

(7,8),(10,4),(2,4)ABC

,则BC边

上的中线AM的长为.

7.已知点P的纵坐标是1,点P与点

)5,1(N间的距离等于54,则点P的坐

标为

8.已知正△ABC的两个顶点A(2,0),B(4,

2),则顶点C的坐标为_______________.

三、解答题

9.(1)已知点

(1,2),(3,4),(5,0)ABC

,判断

ABC的形状.

(2)已知点A(2,-3),若点P在直线

07yx上,求线段AP的最小值.

【解析】

.

10.已知:ABC中,AO是BC边上的中线.

用解析法证明:

ABACAOOC22222

.

证明:

【自主评价3】

讨论直线l:y=kx-1与二次函数C:y=

x2的图象的位置关系,并在l与C相交时,

求交点间的距离(用k表示).

【评析】l与C相交时,|AB|也可以使用《拓

展性知识》并结合韦达定理求解:

2

12

22

1212

22

42

||1||

1()4

14

34

ABkxx

kxxxx

kk

kk



人教版 





此解法更具一般性,需仔细体会之.

本文发布于:2023-03-19 04:22:1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170935149134.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两点间的距离公式.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两点间的距离公式.pdf

上一篇:绝对安全期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