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讲坛》观后感
《百家讲坛》观后感1
今天中午,我打开电视机,又开始看百家讲坛了。
这次主要讲了对事情了解不够清楚明白时,不能轻易发表意见,不能任意传
播不合仪礼的事,不要轻易答应。说话时,对于没有把握的事,千万不能乱讲乱
说。这样有可能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并且,对一些谣言,既不要相信,也不要
传播。钱文忠教授说了一句话:“谣言止于智者。”谣言对于智者来说已经没有
用了。所以,我们对那些了解不够清楚的事情千万不能传播,万一它是一句谣言
呢?而对于做不到的事,不要去承诺别人。如果已经承诺了,那就要想方设法地
去做到,否则,就会失去别人对你的信任。
钱文忠教授还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名字叫《荆棘刻猴》。从前,有一个皇
帝,非常喜爱收藏各种奇珍异宝。有一天,一个卫国人来找到他,说他能在水用英语怎么写 荆棘
尖上刻一只猴子。其实他根本就刻不成。过了几天,皇帝问他刻好了没有?可是
他根本就没有刻。他只好说:“刻好了,但是你必须半年不进后宫,半年不吃肉、
不喝酒。还要赶上一个雨后天晴的日子,并且要在那阴晴转换的一瞬间才能看
见。”
后来,一个铁匠听说了这件事,来问皇帝:“看见那只猴子了吗?”皇帝说
没有,并不把那些卫国人说的要求说了一遍。铁匠听后说:“你可以问他有没有
这把小刀。”皇帝照做了,卫国人便回去取。可一直都不来。原来早已逃跑了。
承诺是沉重的,卫国人本来就做不到,可他还是承诺了,最后进入了进退都错这
种地步。我们千万不能学他,要从小养成良好的习惯。
看完这期节目后,我学到了很多,以后一定按照《弟子规》上的要求去做。
《百家讲坛》观后感2
近一段时间来,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红极一时,其间的易中天品
“三国”、阎崇年评“清史”、张瑞芳说“聊斋”、刘心武谈“红楼”。虽其褒
贬不一,众说纷纭,但是却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接受,使其收视率大大提高。这
种现象从某种程度上对我们中学历史老师也有不少启示,《百家讲坛》却能深受
大众欢迎肯定有其优秀之处,所以对于历史教师来说,学习、借鉴《百家讲坛》
的长处也是很有必要的。
“课程悬念化”就是值得历史教师学习的重要技巧。悬念的设置是为了引起
观众紧张而期盼的心情,《百家讲坛》的学者充分利用悬念作为牵引,极大地吸
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在历史教学中,悬念同样可以运用于新课导入、授课过程、
课堂小结等各个环节,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使授
课场景波澜起伏,给学生留下无尽思考和品味。
“场景生动化”也是值得历史教师借鉴的。所谓的场景,包括授课过程中的
语言、肢体动作和情景表演等。《百家讲坛》大量运用上述这些元素,大大增加
了讲座的幽默感并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这一点,历史教师通过借鉴与钻研,一
样可以做到。
“知识故事化”是《百家讲坛》值得借鉴的另一大“法宝”。之所以现在的
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重要原因在于,历史教师将精彩的历史史实和活生生的历
史人物抽象成了教条理论,完全消磨了学生的兴趣。相反,《百家讲坛》那种故
事化的讲述却充满了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感人至深的情节,这也是其深受大众
喜爱的重要原因。历史教师如果能尝试着将历史知识进行故事化的改造,并在讲
故事的过程通过各种教学方法来完成《新课标》的“三维教学目标”,那么这样
的历史教学一定是非常成功的。
《百家讲坛》观后感3
今天看了百家讲坛,这次王立群教授主要讲的是“合纵连横”,说实话,刚
刚听到这个词的确有点陌生,下面,我就向大家来说说什么叫合纵员工总结怎么写 连横吧!
合纵连横简称纵横,战国时期纵横家所宣扬并推行的外交和军事政策。苏秦
曾经联合“天下之士合纵相聚于赵而欲攻秦”(《战国策秦策》三),他游说六
国诸侯,要六国联合起来西向抗秦。秦在西方,六国土地南北相连,故称合纵。
与合纵政策针锋相对的是连横。张仪曾经游说六国,让六国共同事奉秦国。秦在
西方,六国在东方,东西相连,故称连横。
讲一个关于合纵连横的典故吧。公元前313年的一天,秦国的使臣张仪来到
楚国,对楚怀王说:“秦王愿意和大王结成兄弟之国。大王如果能同齐国断交,
秦国愿献地六百里,两国永远和好。”楚怀王听了非常高兴,便一口答应下来,
并派使者同张仪一起来到秦国,打算接收土地。可是刚入秦国境内,张仪就假装
从车上摔下来,称病不出,拒绝会见楚国的使者。楚怀王见秦王迟迟不肯献地,
以为秦王担心楚与齐的断交不够彻底,于是又派人北上大骂齐王。齐王被惹怒了,
坚决和楚国绝交,并且与秦国建立了联盟关系。当楚使再次向张仪索讨献地时,
张仪却说:“哪有六百里地献给你们,一定是听错了,只有六里宽嘛。”楚怀王
发觉上了当,决定发兵攻秦,结果受到秦、齐两国夹攻,楚国大败而归。接着,
在蓝田交战中,楚国又被秦国打败,割给秦国两个城市。从此,楚国就一蹶不振。
这就是张仪采用连横政策,帮助秦王离间敌国联盟,扩张秦国势力的典型例子。
合纵连横就是一种外交的国策选择,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未来,其历史作用受
到人们的重视,也是智慧的一种表现。
《百家讲坛》观后感4
近一段时间来,中央电视台的“百家讲坛”栏目红极一时,其间的易中天品
“三国”、阎崇年评“清史”、张瑞芳说“聊斋”、刘心武谈“红楼”。虽其褒
贬不一,众说纷纭,但是却得到了老百姓的普遍理解,使其收视率大大提高。这
种现象从某种程度上对我们中学历史老师也有不少启示,《百家讲坛》却能深受
大众欢迎肯定有其优秀之处,所以对于历史教师来说,学习、借鉴《百家讲坛》
的长处也是很有必要的。
“课程悬念化”就是值得历史教师学习的重要技巧。悬念的设置是为了引起
观众紧张而期盼的情绪,《百家讲坛》的学者充分利用悬念作为牵引,极大地吸
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在历史教学中,悬念同样能够运用于新课导入、授课过程、
课堂小结等各个环节,以此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欲,使授
课场景波澜起伏,给学生留下无尽思考和品味。
“场景生动化”也是值得历史教师借鉴的。所谓的场景,包括授课过程中的
语言、肢体动作和情景表演等。《百家讲坛》超多运用上述这些元素,大大增加
了讲座的幽默感并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这一点,历史教师透过借鉴与钻研,一
样能够做到。
“知识故事化”是《百家讲坛》值得借鉴的另一大“法宝”。之所以此刻的
学生对历史不感兴趣,重要原因在于,历史教师将精彩的历史史实和活生生的历
史人物抽象成了教条理论,完全消磨了学生的兴趣。相反,《百家讲坛》那种故
事化的讲述却充满了跌宕起伏、引人入胜、感人至深的情节,这也是其深受大众
喜爱的重要原因。历史教师如果能尝试着将历史知识进行故事化的改造,并在讲
故事的过程透过各种教学方法来完成《新课标》的“三维教学目标”,那么这样
的历史教学必须是十分成功的。
《百家讲坛》观后感5
于丹教授用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把孔子的《论语》诠释给世人,使我们能够领
悟到《论语》传递的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真是一本难得的好书!她从天地
人之道、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交友之道、理想之道与人生之道这七
个方面分别阐述,用很多生动的耐人寻味的例子来诠释了《论语》的真谛,那就
是怎么样才能过上心灵所需的那种快乐生活!
人生在世,面对生活、工作的种种不公,除了检讨自己“三省吾身”之外,
或行我们更多的是包容,于丹在谈到孔子“仁者不惑”时讲到,“你宽容一点,
其实给自己留下来一片海阔天空,胸怀无限大,很多事情自然小了”。面对那些
“利”字当头的人,或许我们更应该坦荡处之、平淡视之、淡漠待之,正所谓有
容乃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论语》里面所教给我们的这种仁爱之心是从一开始就去本着平等与理性的
态度尊重每一个人,稍微留一点分寸,有一点余地,这一点非常像禅宗里面所说
的一个境界,禅宗说这个人间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开月未圆,是这样七个字。也
就是说花一旦全开马上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马上就要缺损了,而未全开未
全圆,就是你内心有所期待,朋友之道,亲人之道,皆是如此。稍微留一点分寸,
海阔天空。
总之,在当今以经济利益为主导的社会潮流烤曲奇 中读于丹的论语心得,真的能给
人以心灵净化,如一丝清泉沁人心脾,让人陶醉,给人以启迪。与友宽容,与同
事宽容,与亲人宽容,与生活中一切给予宽容,播种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我
想收获的就是一种熠熠生辉、一种与谐的美。宽容是人cba季后赛规则 生的哲学,但更是一种境
界吧。
《百家讲坛》观后感6
在这些天来,我一直在收看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是由教授于丹讲的《论
语》。她在这里讲述了如何以道德的观念,来对待人生。对待身边的一切事情。
听着她的演讲,我一次次地感悟着。畅想着……于是我写出了自己对道德的看法。
大家都知道《论语》就是讲道德的,
刚才看到了中央电视台播发的对待中国游客提出了几条建议和意见,让大家
遵守道德的规范,其实这些建议都是在《论语》里说过的话,也是孔子让人在小
时候树立的礼貌行为。如果我们在小时侯都能学学"论语","论语"是孔子教弟子
在课堂上的课堂笔记,后来让学生们整理出来的教材。其实如果这些良好的品德
就会从小树立起来。那么每个中国人的素质就会提高一些。就不会有说随地吐痰
和出口不逊的事情出现。于丹教授说:学论语对创造和谐社会有着一定的积极作
用。这就是当前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节目播放学习论语的原因。
论语里述说的就是要学会感激。于丹教授说:学会了感激,就学会了如何乐
观的生活。她还说:如果你对经常为一些小事流泪,那么你就看不不见星星和太
阳。对世界上的万物,要心存感激,人生就不再单调,而会显得更加美好。一个
人要懂得学会感激,感激是一个人应树立的美德。也是一个人应该具有的素质。
古人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是啊,我认同于丹教授的观点,也同意论语里说的哲理性的话语。我认为:
要记住别人的好,忘记别人的错,那是一种豁达和宽容的体现。如果你能做到这
一点,你的心胸就会是宽广的。
退一步海阔天空。你的胸怀是无比的宽大。人生是一场战斗,需要你有技巧,
让你有睿智和智慧。
《百家讲坛》观后感7
我们班一起看的这个节目,感觉相当精彩。因为《百家讲坛》是一个老少皆
宜的节目,在这里,教授们幽默风趣,绘声绘色的演讲,常常使我们在快乐中收
获知识。
以前我看过了《百家讲坛》的一个系列片,是《跟司马懿学管理》,主讲是
赵玉平。其中的两个故事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空城计”这个故事相比大家都熟悉。别人看了这个故事,都只为诸葛亮的
机智勇敢而称赞不已,但谁会想到站在司马懿的角度去考虑这件事。从这件事,
我们可以看出司马懿的一个特点——谨慎。他是因为害怕诸葛亮有埋伏,而令自
己和十五万大军,被仅仅拥有两千余人给吓走了。这足以看出司马懿的谨慎,如
果没有百分之一百的把握,他是绝对不会去冒险去做任何事。若是用现代的眼光
来看,就是一个普通的小市民,整天靠领死工资过日子,积攒下来的钱,要么存
银行,要么买国债,连房子有时都怕贬值不敢买。相反就是一些敢于投资的人,
这种人占社会的小部分,宁可倾家荡产也要搏一搏,这种人要么落入人生中的最
低谷,要么一举成为社会上的成功人士,这种人是敢于冒险的。司马懿就是现在
的普通小市民,畏首畏尾,当他听说诸葛亮的实际兵力时,就像一个不肯投资的
小市民,当听说自己不肯投资的东西现在能够赚一大笔钱一样,肠子都悔青了。
司马懿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能忍耐。《三国演义》里的故事是这样的:诸葛
亮为了激司马懿出战,于是便给司马懿送去了女人的衣服,司马懿的部下纷纷要
求出战,可是司马懿却忍住了,一直等到诸葛亮死,司马懿才放心大胆地调兵攻
击。同样,用现代的眼光来看,司马懿是个能干大事的人,他能伸能缩。,有时
能有大丈夫的气概,有时又能给人装孙子,等积蓄了足够的力量,再一拳把你打
翻在地,反咬一口,这种人,用“心狠手辣”来形容毫不为过,可正是这种像司
马懿一样心狠手辣,能伸能屈的,在当今社会才是干大事的人。
《百家讲坛》观后感8
今天,我们一起看了百家讲坛之天地人之道,于丹用它自己的语言为我们解
读《论语》。看了之后,我感触博深。很多我们现在烦恼着的问题其实早在两千
多年以前孔子就已经为我们解决了。
《论语》是孔子的学生依据孔子的言行零零散散集合而成的,而本书的核心
就是“仁”“恕”等。宋朝宰相赵普曾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他对《论语》的
推崇至极。其实不仅仅是他,整个封建社会都以儒家学说为基础的。而我们,更
应该了解我们中华民族的精髓——《论语》。
听着于丹的讲解,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孔子的学生曾问过孔子,一个
人贫贱而不为此感到耻辱,富贵而不感到骄傲,这样的人怎么样呢?孔子则用商
量的语气回答道还不错,但最好的就是贫贱而乐在其中。由此可见,我们面对苦
难的最高境界就是乐在其中,或许,我们会认为这是不思进取,但其实,这却是
让我们的心灵放松,让我们的身心愉悦的最好办法。
而我最大的收获就是“仁”与“恕”。在我们这个充满了竞争的社会中,我
们更应该能宽恕别人,爱别人。常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每当别人做了什么让
你感到难以理解,让你厌恶的事情,你应该去懂得宽恕别人,只有拥有一颗包容
的心态,你才能受人尊重,才能在当今社会中有着较好的人际关系。而好的人际
关系又是当今社会最重要的一项。且虽然我们生活在一个不断变化着的世界,但
我相信,无论社会怎么变,拥有一颗宽恕的心依旧是最重要的。反而,如果没有
一颗宽恕别人的心,那我们不仅会让别人不快乐,也会使自己的心进入一个困局,
让自己身心疲惫。
所以,作为新世纪的中学生,我们更应该阅读《论语》,去学习《论语》中
的优秀品质,学习中华民族的精髓,让自己尽善尽美。
《百家讲坛》观后感9
我是《百家讲坛》一名忠实的小“坛友”,收看这个节目已经两三年了。古
人云:“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这个节目增长了我的知识,开拓了我的视野,
使我懂得了很多的道理。
最近一期节目是河南大学的王立群教授讲的“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有
人说秦始皇是一个暴君,暴虐无道,也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名垂青史。
听了王教授精辟的讲解和独到的见解,我对秦始皇有了新的认识,也了解了许多
这位“始皇帝”鲜为人知的故事。
世人对秦始皇的功过评说不一。他有许多伟大的功绩,像众所周知的灭六国、
统一度量衡、文字和货币、统一车轨、修建驰道和水路等等。并且秦始皇身上也
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一次,秦始皇派兵攻打楚国,由于没有听取老将军王翦
的意见,而是派遣了没有经验的李信,李信大败而归,秦始皇事后非常后悔,便
亲自去王翦家认错,请王翦亲征伐楚。这件事反映出秦始皇知错就改的品质和他
宽厚的胸襟气度。
当然秦始皇犯的错误也不少,他增加税赋,刑法严苛,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
甚至听信术士的邪说歪道,大兴土木建造宫殿,使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苦不堪言。他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虽然保卫了领土,并给后人留下了珍
贵的遗迹,却也埋葬了无数的生命,家喻户晓的传说“孟姜女哭长城”就是百姓
们对秦始皇暴政的控诉。
王立群教授还告诉我们,“焚书坑儒”这个典故也是有争议的。“焚书”应
该是指焚烧经书,“儒”并不是指儒家的读书人,而是算命的人,也就是“焚经
书,坑术士”,这是后人对秦始皇的误解。除此之外,我还知道了与秦朝有关的
“奇货可居”、“指鹿为马”、“图穷匕见”等成语的由来,真是令我受益匪浅。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喜欢上了这个节目呢?那么每天中午12点45
分,我们就相约《百家讲坛》吧!
《百家讲坛》观后感10
我是《百家讲坛》一名忠实的小“坛友”,收看这个节目已经两三年了。古
人云:“以史为镜,能够知兴替。”这个节目增长了我的知识,开拓了我的视野,
使我懂得了很多的道理。
最近一期节目是河南大学的王立群教授讲的“王立群读史记之秦始皇”。有
人说秦始皇是一个暴君,暴虐无道,也有人说秦始皇是“千古一帝”,名垂青史。
听了王教授精辟的讲解和独到的见解,我对秦始皇有了新的认识,也了解了许多
这位“始皇帝”鲜为人知的故事。
世人对秦始皇的功过评说不一。他有许多伟大的功绩,像众所周知的灭六国、
统一度量衡、文字和货币、统一车轨、修建驰道和水路等等。并且秦始皇身上也
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一次,秦始皇派兵攻打楚国,由于没有听取老将军王翦
的意见,而是派遣了没有经验的李信,李信大败而归,秦始皇事后十分后悔,便
亲自去王翦家认错,请王翦亲征伐楚。这件事反映出秦始皇知错就改的品质和他
宽厚的胸襟气度。
当然秦始皇犯的错误也不少,他增加税赋,刑法严苛,加重了老百姓的负担,
甚至听信术士的邪说歪道,大兴土木建造宫殿,使百姓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苦不堪言。他修建了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虽然保卫了领土,并给后人留下了珍
贵的遗迹,却也埋葬了无数的生命,家喻户晓的传说“孟姜女哭长城”就是百姓
们对秦始皇暴政的控诉。
王立群教授还告诉我们,“焚书坑儒”这个典故也是有争议的。“焚书”就
应是指焚烧经书,“儒”并不是指儒家的读书人,而是算命的人,也就是“焚经
书,坑术士”,这是后人对秦始皇的误解。除此之外,我还明白了与秦朝有关的
“奇货可居”、“指鹿为马”、“图穷匕见”等成语的由来,真是令我受益匪浅。
听了我的介绍,你是不是也喜欢上了这个节目呢?那么每一天中午12点45
分,我们就相约《百家讲坛》吧!
《百家讲坛》观后感11
今年寒假,我为了增长知识,经常看《百家讲坛》这个节目。它开阔了我们
的视野,增长了我们的知识,启发了我们的心灵,架起了通向百姓的桥梁……它
带领着我们穿越时空,回到过去,让我们了解了我国5千年的历史,了解了古代
伟大人物的故事,了解了我们历史上的重大事件。
看了百家讲坛我知道了不少,本以为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就是真正的三国,
因为《三国演义》把东汉末年的战事夸张的淋漓尽致,自从听了易中天教授品论
《三国演义》后才知道真正的三国并不是那么惊心动魄,只是少了几分精彩,多
了几分阴险。《三国演义》里把诸葛亮说成了一个神机妙算的智多星,关羽、马
超等一帮文武双全的武武将成了诸葛亮手中的一线木偶,只需在危急时刻打开诸
葛亮预先准备好的锦囊,依计行事,就可以安然退敌,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而
把那些文武双全的文臣武将贬得是一文不值。在《易中天品三国》中,易中天把
三国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展现在我们眼前,其实与其说诸葛亮是一个杰出的军事
家,不如说诸葛亮是一个杰出政治家。火烧博望,火烧新野……这些精彩的故事
都是罗贯中为了使《三国演义》更加的好看,而胡编乱造的。
我觉得《百家讲坛》除了《易中天品三国》,还有更加精彩的评述,比如说
刘心武的《揭秘红楼梦》;王立群的《品汉代风云人物》……这些都是大师级人
物在百家讲坛上陈述自己的观点,并且有自己的观点来证实真正的历史。我渐渐
喜欢上了历史,所以我就要尽量多看历史节目,来丰富我的历史知识!
《百家讲坛》观后感12
有人说,我们中国人缺少信仰,但是,在这个星期六,阿宋给我们全班诠释
了什么是中国人的信仰。
有一个人,其貌不扬却改变了中华民族教育传统,有一本书,是战的词语 这个人的语
录却被称为治国之道。这个人是孔子,这本书是《论语》。于丹教授在理解《论
语》上很有自己的心得,而阿宋给我们看的就是《百家讲坛》中于丹《论语》心
得的第一集《天地人之道》。
在这一集中我明白了天、地、人之间的联系。盘古开天辟地后,上面是天,
下面是地,盘古就在中间,所以天地人在境界上是一样的。人只有真正感悟到了
天地至理,才能纳天地之间的浩然之气于自己胸中,使自己成为天地间最为强大
的存在。孔子是凭借什么感染其他人的,正是凭这浩然之气。
孔子有一个“仁”的思想,这大家都知道,可你知道什么是“仁”吗?孔子
的弟子就曾经问过他,什么是“仁”?孔子回答:“爱人。”又问,什么是“智”,
又答:“知人。”多么玄奥的两个字,孔子就以此作答。原来“仁就是爱人,智
就是知人。”
孔子还有一个故事让我深受启发。有位弟子问孔子:“老师,我们向你学了
这么久,是想以后能当大官,你说有什么条件,才能治理国家?”孔子的话依旧
简短:“足兵足食民信之矣。”学生不甘心,问:“去掉一条的话,您去哪一条。”
“去兵。”孔子认为没有兵力也行。“再去一条。”孔子很严肃地回答:“去食。”
人在世上,难免一死,可怕的是国家因为没有人民信仰而崩溃。信仰的力量是那
样伟大。
最后,我感动于孔子的一个字:“恕”。对自己宽容一点,对别人宽容一点
就是“恕”。有了这个字,我们就可以过好一辈子。
我深深地被孔子的智慧所打动。
《百家讲坛》观后感13
放假回家的时候,爸妈推荐我有时间的时候看看中央科教频道的《百家讲坛》
栏目。
对于这一个节目,我以前就有耳闻,前几年很火,像易中天老师品三国,于
丹老师讲论语,讲的很好,很为人津津乐道,也成了一段时间人们茶余饭后的话
题。
因为上学,所以看电视少。趁放假的时候这才有机会看了些。
不看不知道,一看真叫妙!
我一开始看的是赵玉平老师讲的《刘备的谋略》,才听了一会我就入迷了。
赵老师的语言很风趣,而且很接地气,时不时地以古论今,让人听了不乏味,不
仅学习了知识,更是一丁点也不觉得的累。
我听了一集又一集,很感兴趣,一直到饭点了,爸妈叫我吃饭的时候,还有
点恋恋不舍的按了暂停。
吃饭期间,我和爸妈聊起来刚刚听到的新知识,把其中评论刘备,吕布等人
的性格等等和我们自身还有周边人联系起来。看得出来,爸妈听的也很开心,也
许,他们也觉得这个栏目对于我,也起到了一定的教育的目的。
窥一斑而知全貌,虽然我才看了一个老师所讲的,但我真觉得《百家讲坛》
是个特别好特别好的节目。以前学历史,就觉得是老师一行行地对着课本念,留
一些知识点,感觉很枯燥,而通过这个栏目,这些老师如此精彩的讲解,一下子
发现历史真的是太有趣了,听那些伟大的古人的事迹发现他们也是和我们一样真
实的普通人,却是比我们更勤奋努力,以铜为镜正衣冠,以史为镜知兴替,这个
栏目让我更深地明白了这些字里行间的意义。
大爱《百家讲坛》,希望这个栏目越办越好!
《百家讲坛》观后感14
利用这个假期,我观看了中央十套的《百家讲坛》栏目发财树黄叶怎么救治 。而这次的`《百家
讲坛》是讲明朝皇帝之一朱棣。
明成祖朱棣是朱元璋的儿子,11岁封为燕王,封地在北平,21岁就藩北平,
40岁发动“靖难之役”,43岁登上皇位。这样的成就看起来是很伟大的,但万
万没想到他的皇位得来是经过了千难万险。
朱棣原本可以快乐地享受他的幸福生活,但他野心勃勃,一心想称霸天下。
而朱棣称霸天下的第一步是想篡夺当时建文帝的皇位,可是,以自己王府势单力
薄的力量,怎能对付南京朝廷数以百万计的围剿军队呢?再加上篡夺皇位本来就
是大逆不道危城结局 ,但为了称霸,朱棣不得不为自己造反朝廷“找借口”。他以“朝中
有奸臣,皇帝有难,要去解救皇帝”为由,发生了“靖难之役”。经过三年的奋
战,终于在公元1402年在南京称王。
是朱棣创造了永乐盛世;是朱棣派郑和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七下西洋;是朱棣
命令他的谋士撰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百科全书——《永乐大典》。
而这丰功伟业背后蕴含着许多故事,也显示出朱棣的性格。在发动“靖难之
役”时,朱棣曾以朱元璋的《祖训》来证明自己的合理。不过他很聪明,把其中
的一句话“训兵待命”给去掉了。从这可以看出朱棣的足智多谋。《永乐大典》
的撰写也说明了朱棣选用人才的独特之处,一些没有通过科举考试的人,甚至来
科举考试也没参加的人最终也得到了朱棣的重用,成为谋士。当然,朱棣也有残
忍的一面。他在请方孝孺写诏书时,方孝孺拒不肯写,朱棣被逼得是无可奈何,
最终方孝孺被朱棣处以“诛灭十族”的惩罚。而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第一次,也是
唯一的一次。据记载这次是大屠杀杀了873人之多,悲惨的场面可想而知。
历史是一面镜子,不仅古代人看清自己,也让现代人了解自己。其实,人是
双面的,你既要看到他坏的一面,也要看到他好的一面,不要用老眼光看人,学
会用发展的眼光去对待人。
《百家讲坛》观后感15
今天看的是百家讲坛的钱文忠教授的《三字经》———古代儿童的启蒙教育
读本。讲的是人之初最基本的做人学习道理。浅显有趣。儿时的世界是如此的清
澈,是非对错,应该与不应该,都是那么的显而易见。好人与坏与就像小白兔与
大灰狼般无可争议。积极向上的生活,学习,运动。那时的未来就像1+1=2那么
简单。就算看不见,但我至少知道只要我积极向上,未来一定是伴着鲜花有绿草,
森林也有湖泊。只是做人做的越来越久,玻璃世界早已蒙上灰层。芸芸众生,与
所有人走一样的路,看一样的风景,从眼眼到心灵都麻木了。心中已没有白与黑,
而取代的是灰,数不尽的灰色,灰的白,灰的黑,灰的蓝,灰的金,灰色的一切。
灰色就是让人食之无味,丢之可惜的东西。做人做的真是够久了,需要放弃一切
观念,从最初的出发点,重新审视自己。
三字经讲到,“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五常是为人做事最基
本的法则,意思是说,做人最重要的是首先是仁-仁爱,义-得体,礼-合乎规
范,只有在前三者掌控下的智-明辨是非,信-专一守信才是一种可贵的品质。
生活的太久,会忘记和混淆世界。今天又看到三字经,然后再回头想想。撇
开一切,原本是人最可贵的东西,为什么会蒙尘?
生活太久,就好像生活在一个皇帝的新装一样的故事里,真理远离了生活,
而我也随风飘浮。
太久没有读书了,太久没有审视自己,听到了三字经的故事,儿时的感觉又
来了,于是重新认识自己。于是有些灰灰的人重新亮了起来。有些灰灰的人重新
黑了下去。于是自己白的部份冉冉升起,黑的慢慢沉淀。为了自己,决不改变自
己,
在这个世道上,已再无偶像,道貌岸然的他们已像炭一样沉下去,熄灭一盏
又一盏我的灯。但是我还是保留那双期待和寻找的眼睛吧,心中的书的故事 偶像,仅仅是
可以从始至终,保持人格一致的人。
本文发布于:2023-03-19 02:48:16,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16529636291.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百家讲坛王立群.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百家讲坛王立群.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