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江南的开发
„材料一‟时海内大乱,而蜀独无事,故归之者相寻。(李)
雄乃兴学校,臵史官,听览之暇,手不释卷。其赋男丁岁谷三斛,
女丁半之,户调绢不过数丈,绵数两。事少役稀,百姓富贵,闾门
不闭,无相侵盗。
──„唐‟房玄龄•晋书‣卷一二一•李雄载记‣
„材料二‟江南之为国,盛矣……自义熙十一年(415年)……
至于元嘉末,三十有九载,兵车勿用,民不外劳,役宽务简,氓庶
繁息,至余粮栖亩,户不夜扃,盖东西之极盛也……至大明①之季,
年逾六纪,民户繁育,将曩时②一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
或稔③,则数郡忘饥。会土④(指会稽,东晋南朝重要的经济区域)
带海傍湖,良畴亦数十万顷,膏腴上地,亩直⑤一金,鄠、杜⑥之
间,不能比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
梓⑦之利,充仞八方;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
──„南朝梁‟沈约•宋书‣卷五四•孔季恭传‣
【解读】《宋书》记载了南朝刘宋(420—479年)的历史,
该书保存史料较多,尤其八志,内容上溯三代秦汉,对中国古代史
研究颇有参考价值。
1.西晋末年,北方大乱,今四川地区相对安定,在此建立“大
成”政权的李雄推行宽松统治,社会安定,经济发展。2.材料二
是《宋书》的作者沈约对江南经济发展的评论。自汉末以来,由于
北方的战乱,人口大量南迁,带去了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江南得到了开发。其中长江中游的荆州和下游的扬州发展尤为显
著,成为南方经济的重心所在。在荆、扬二州中,又以扬州最为发
达,而扬州境内的三吴(吴郡、吴兴、会稽)地区农业水平最高,
是东晋南朝最重要的基地,东晋南朝政府的各种支出,主要依靠三
吴。所谓“三吴奥区,地惟河、辅,百度所资,罕不自出。”(《南
齐书竟陵文宣王子良传》)江南的开发,为隋唐以后中国经济重
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础。
2
【注释】①大明:南朝宋孝武帝刘骏的年号(457—464年)。
②曩时:以往,从前。③稔:庄稼成熟。④会土:指会稽,东晋南
朝经济发达的地区。⑤直:通“值”。⑥鄠、杜:鄠,今陕西户县
北;杜,今西安东南。鄠、杜两县是西汉时期全国农业最发达的地
区。⑦杞、梓:两种好木材。
●太湖流域粮食产量在全国的重要地位
„材料一‟方①朝廷在故都②时,实仰③东南财赋,而吴中又
为东南根柢④。语⑤曰:“苏、常熟,天下足。”
──„宋‟陆游•陆游集〃渭南文集‣卷二〇•常州奔牛闸记‣
„材料二‟谚曰:“天上天堂,地下苏杭。”又曰:“苏、湖
熟,天下足。”
──„宋‟范成大•吴郡志‣卷五〇•杂志‣
„材料三‟吴中厥⑥壤沃,厥田腴,稻一岁再熟,蚕一年八育……
吴中之民,开荒垦洼,种粳稻,又种菜、麦、麻、豆,耕无废圩,
刈无遗陇……故谚曰:“苏、湖熟,天下足。”勤所致也。
──„宋‟吴泳•鹤林集‣卷三九•隆兴府劝农文‣
【解读】《陆游集》,南宋著名诗人陆游的文集。《吴郡志》,
南宋著名诗人范成大撰,是关于吴郡地区的一部有价值的古代地方
志。《鹤林集》,南宋官员吴泳所著文集。这三种书记述了不少南
宋时政治经济的情况。
1.从唐后期开始的中国经济重心南移至宋朝已经完成,北宋时
尽管政治中心在中原,但时人对江南尤其是太湖流域在全国的经济
支柱地位已有共识,“苏、常熟,天下足”之语的出现绝非偶然。
2.“苏、湖(或常)熟,天下足”的谚语,在南宋已经流传得非
常普遍,说明这时南方社会经济更为发达,经济中心的地位已不可
动摇。
【注释】①方:当……(的时侯)。②故都:指北宋都城东京
开封。③仰:仰仗,依靠。④根柢:草木的根。此处指基础。⑤语:
谚语。⑥厥:代词,此处为“其”。
3
●甘薯与玉米的引种和传播
„材料一‟番薯种出海外吕宋①。明万历年间闽人陈振龙贸易
其地,得藤苗及栽种之法入中国。值闽中旱饥。振龙子经纶白于②
巡抚金学曾,令试为种,时大有收获,可充谷食之半。自是硗确③
之地遍行栽播……以得自番国,故曰番薯。以金公始种之,故又曰
金薯。
──„清‟陈世元•金薯传习录‣援引•采录闽侯合志‣
„材料二‟……番薯,则土人传云④,近年有人在海外得此
种……因此分种移植,略通闽广之境也……闽广人赖以救饥,其利
甚大……
甘薯十三胜⑤:一亩收数十石,一也。色白味甘,于诸土种中,
特为敻绝⑥,二也。益人⑦与薯蓣⑧同功,三也。遍地传生⑨,剪
茎作种⑩,今岁一茎,次年便可种数百亩,四也。枝叶附地,随节
作根,风雨不能侵损,五也。可当米谷,凶岁不能灾,六也。可充
笾实,七也。可以酿酒,八也。干久收藏,屑之旋作饼饵,胜用饧
蜜,九也。生熟皆可食,十也。用地少而利多,易于灌溉,十一也。
春夏下种,初冬收入,枝叶极盛,草不容,其间但须壅土,勿用耘
锄,无妨农功,十二也。根在深土,食苗至尽,尚能复生,虫蝗无
所奈何,十三也……
又曰:甘薯所在,居人便足半年之粮。民间渐次广种,米价谅
可不至腾踊矣。
──„明‟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二七•树艺〃蓏部〃甘薯‣
„材料三‟御麦出于西番,旧名番麦,以其曾经进御,故曰御
麦……真异谷也。
──„明‟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二六
„材料四‟玉蜀黍种出西土,种者亦罕。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二三
„材料五‟数十年前,山内秋收以粟谷为大宗。粟利不及包谷,
今日遍山漫谷皆包谷矣。
──„清‟嘉庆•汉中府志‣
4
„材料六‟又如玉蜀黍一种,于古无征,今遍种矣。
──„清‟吴其睿•植物名实图考‣卷一
„材料七‟玉蜀黍,俗称包谷……岁视此为丰歉。此丰,稻不
丰,亦无损。价比米贱而耐食,食之又省便,富人所唾弃,农家之
性命也。
──„清‟道光•遵义府志‣
【解读】《金薯传习录》,清人陈世元撰,记述从其六世祖陈
振龙开始陈氏家族历代在明清时期引进推广甘薯种植的事迹,这部
书也是记载甘薯最早进入中国的史料之一。《留青日札》,明代士
人田艺蘅所撰笔记,杂记明朝社会风俗、艺林掌故及政治、经济等
史事,特别是关于浙江地区的材料颇有价值。《本草纲目》,明代
杰出的医药学家李时珍所撰,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医药学和植物学巨
著。《植物名实图考》,清嘉庆、道光年间官员吴其睿所撰植物学
专著,是中国近代以前农学和植物学方面一部重要资料。嘉庆《汉
中府志》和道光《遵义府志》是分别在清嘉庆(1796—1820年)和
道光(1821—1850年)年间由当地政府所编的地方志。
1.甘薯与玉米都来自海外、“西土”。2.甘薯在明代万历时
引进闽广一带,还仅限于一部分地区种植。玉米在明代还相当稀罕,
以至于一度被作为贡品。3.明后期甘薯、玉米已经推广,而到了
清中期以后,已越来越普遍种植。4.甘薯与玉米都有非常多的优
点:第一,稳产高产,繁殖快,“用地少而利多”。甘薯“一亩收
数十石”即亩产数千斤,比种谷要多出20倍。玉米也属高产作物,
故“价比米贱”。第二,甘薯蔓秧匐地而生,易于抗风雨;果实在
地下,易于抗蝗虫;易于种植,节省农力;耐旱而不择地,瘠薄高
阜之地皆可种植。玉米也同样有极强的适应性,平原山区皆易种植。
第三,用途广泛,特别是能代替米谷,有突出的减灾救荒作用,故
引进不久,在不少地区便占到了农产量或农家百姓食物构成的一
半。明清时期甘薯和玉米的引进和种植,特别是清代推广至全国各
地,对缓解当时越来越大的人口增长压力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5
【注释】①吕宋:菲律宾吕宋岛。②白于:陈述于……。向……
报告了(关于番薯的情况)。③硗确:土地瘠薄。④土人传云:民
间传说。⑤胜:优点。⑥敻绝:通“迥绝”,意为迥然不同,奇特。
⑦益人:对人的好处,对人的滋补。⑧薯蓣:山药。⑨传生:蔓生
繁殖。⑩剪茎作种:剪茎蔓栽插下种。随节作根:茎节能生芽发根。
凶岁不能灾:“凶岁”指灾害之年,“不能灾”指甘薯可代替米谷
等粮食,有减灾救荒作用。可充笾实:“笾”,古代祭祀和宴会时
盛食品用的一种竹器;“实”,果实。古代笾中所盛食品一般有枣、
栗、桃、梅、菱、芡、肉脯干、鱼干、糕饼等,“可充笾实”意为
甘薯也可进入这些隆重场合下使用的古代食品之列。屑之旋作饼
饵:“屑”,粉末。“屑之旋作饼饵”,磨粉做成糕饼。饧:通“糖”。
薉:杂草。壅土:培土。御麦:当时人对玉米的一种称呼。玉蜀黍:
玉米的另一种称呼。于古无征:在古代查不到相关记载。岁视此为
丰歉:每年以玉蜀黍的收成情况作为丰收或歉收的标准。
●杜诗发明水排
„材料一‟(建武七年①)迁南阳太守,善于计略,省爱民役,
造成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而建功多,百姓便之。
──„南朝宋‟范烨•后汉书‣卷三一•杜诗传‣
„材料二‟白超垒侧旧有坞,故冶官所在,魏晋之日引谷水为
水冶②,以经国用,遗迹尚存。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十•谷水注‣
【解读】东汉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为冶铁炉加氧,提高了
炉温。至魏晋时期,依然沿用此法冶炼。
春秋晚期,中国已有铁器。要将矿石冶炼成液态生铁,需有较
高的炉温。商周以来,冶炼用皮囊鼓风,《礼记》说:“良冶之子,
必学为裘。”缝制皮囊成为冶炼工匠的必备技能。后来,鼓风装置
由人力驱动(人排)发展到用畜力驱动的马排。杜诗总结了前代冶
炼鼓风的经验,发明了水排。即利用水力推引皮囊鼓风的器具,为
冶铁炉加氧,大大提高了炉温。水排的功效不仅比人排,就是比马
排也高得多,《三国志韩暨传》说:“旧时冶作马排,每一熟石,
6
用马百匹。更作人排,又费功力。暨乃因长流为水排,计其利益,
三倍于前。”元代农学家王祯在《农书》中详细记述了立轮式和卧
轮式水排的形制,并绘有图形。水排的发明是东汉冶铁技术的重大
创新,这一技术比欧洲早1200多年,使中国的冶铁技术长期领先
于世界。
【注释】①建武七年:公元31年。②水冶:即水排。
●唐代南青北白两大制瓷系统
碗①,越州上②,鼎州次③,婺州④,岳州⑤次,寿州⑥、洪
州⑦次。或者以邢州⑧处越州上,殊为不然。若邢瓷类银,越瓷类
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类雪,则越瓷类冰,邢不如越,二也。
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苻色绿,邢不如越,三也。
──„唐‟陆羽•茶经‣卷中
【解读】《茶经》,唐人陆羽撰。陆羽以嗜茶闻名于当时,被
人称为茶神。他所撰此书是现存中国最早的茶叶学专著,其中对于
包括瓷碗在内的饮茶器具有系统论述。
此处指出唐代产瓷地有六处,以邢瓷的白和越瓷的绿为南北瓷
的代表,而以越瓷最佳。
【注释】①碗:指瓷碗。②越州上:越州,今浙江绍兴。上,
指越州碗瓷质量最高为上品。③鼎州次:鼎州,今湖南常德。次,
比前面所举碗瓷质量要低一级。④婺州:今浙江金华。⑤岳州:今
湖南岳阳。⑥寿州:今安徽寿县。⑦洪州:今江西南昌。⑧邢州:
今河北邢台。
●明清时期瓷器在欧洲的影响
瓷器,最精巧最可爱的陶瓷器皿,是中国古人的发明……
•马可波罗行纪‣向欧洲展现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它最早详
尽地记载了中国瓷器及其制作方法……(15世纪后的欧洲)瓷器
是一种销路广获利多的商品。1602年在阿姆斯特丹,拍卖一船瓷
器,商人获利500万盾……将近17世纪末,皇室和贵族收藏家们
开始设臵特别的房间,陈列他们的瓷器……萨克森选帝侯奥古斯都
7
①大帝是最热心的瓷器收藏家之一,想让宫廷的每一个房间都装点
上瓷器……皇室和贵族是否占有东方瓷器或者后来的欧洲瓷器,是
关系到他们的声望。瓷器增加宫廷的光彩……
锡镴器、银器、精陶和其他器皿,被送到中国作为瓷器模型之
用,以致中国提供到欧洲市场上的瓷器也佬米酒 包括了道地的欧洲风格的
器皿。东方国家瓷器上的彩绘装饰也是这样产生的;(欧洲)版画
和素描作为模式,有时欧洲主顾订购的器皿带有盾形纹徽②……
欧洲为东方国家瓷器提供巨大市场……并激发欧洲人努力去发
现瓷器制造的秘密。
──„英‟简〃迪维斯(Divis.Jan)著、熊寥译•欧洲瓷器
史‣第一章
【解读】《欧洲瓷器史》,英国学者简迪维斯(Divis.Jan)著。
简迪维斯是西方著名陶瓷史家,他在此书中汲取了欧美各国学者
的成果,对欧洲瓷器的发生和发展历程作了细致的描述。
1.瓷器在古代和中世纪的欧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代表,在世界
上享有崇高的声誉。2.15世纪以后,瓷器是东西方贸易中销路极
广、利润极大的商品,欧洲也成为中国瓷器的巨大市场。从中国瓷
器业者为欧洲主顾定制带有欧洲风格的瓷器器皿可以看出,当时中
国瓷器业为开拓海外市场是不遗余力的,而且已经具备了相当灵活
的商业头脑和机制。3.瓷器到17世纪已经深深影响到了欧洲的政
治和文化。
【注释】①奥古斯都:德国萨克森公爵(1526—1586年),当
时德国七大选帝侯(拥有选举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权力的诸
侯)之一,亦为德意志宗教领袖。②盾形纹徽:12世纪中期起在欧
洲广泛使用的代表名门望族、世家王裔的贵族徽章,上饰特定标记
和图案,呈盾牌图形。
8
●唐代长安的坊、市
坊市,总一百一十区,万年、长安①以朱雀街为界。街东五十
四坊及东市,万年领之。街西五十四坊及西市,长安领之②,皇城
③之东尽东郭④,东西三坊。皇城之西尽西郭,东西三坊。南街一
十四坊,象一年并闰⑤。每坊皆开四门,中有十字街,四出趣⑥门。
皇城之南,东西四坊,以象四时⑦。南北九坊,取•周礼‣⑧王城
九逵之制⑨。其九坊但开东西二门,中有横街而已,盖以在宫城⑩
正南,不欲开北街泄气以冲城阙。布栉比,街衢绳直,自古帝京,
未之比也。
──„元‟李好文•长安志图‣卷上
【解读】《长安志图》,元李好文撰,是有关唐长安及周边地
区图录和说明的重要史籍。
1.唐长安城规模宏大,道路笔直,东西南北直道整齐地划分出
一百多个方正的坊市,俯瞰就像一个巨大的棋盘。2.每处坊、市
皆有围墙,每坊皆开四门,形成一个个方正的、相对封闭和独立的
院落,这种划一的形制有利于对居民的控制管理。3.唐长安商业
区仅位于东、西二市共四坊中,亦有坊墙与其他居民区坊院隔开,
这种商业区划也是为了便于控制管理。但也反映出唐代的都市仍更
多地体现着政治和军事中心的价值,其商业功能尚不突出。
【注释】①万年、长安:万年县和长安县。唐长安城在政区上
由万年县和长安县分半统辖。②街东五十四坊及东市,万年领之。
街西五十四坊及西市,长安领之:•长安志图‣这里所记坊数有误。
据•唐六典‣卷7†工部郎中员外郎‡载,长安城共有114坊,东
市和西市各占二坊,此外110坊分属万年、长安。街东、西除东、
西市外当各有55坊。③皇城:唐长安城正北面唐朝中央机构所在
地。④东尽东郭:郭,外城。东尽东郭,东边直到东外城墙。⑤象
一年并闰:象征一年十二个月又加上闰月。⑥趣:朝向。⑦象四时:
象征春、夏、秋、冬四时。⑧•周礼‣: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阐
9
述周王室和战国各国官制及儒家政治理想的儒家经典。⑨王城九逵
之制:逵,四通八达的道路。王城九逵之制按•周礼‣的说法就是
王城内必须有东西、南北的道路各九条,每条道路的宽度可容九辆
车行走。⑩宫城:位于皇城北边,皇帝居住和处理政务的所在地。
碁布栉比:碁,与“棋”通。栉,梳子。碁布栉比意为像棋子棋盘
的布局,又像细密整齐的梳子齿。绳:正。未之比也:没有可以与
之相比的。
●北宋开封城内商业的繁华
„材料一‟自宣德①东去,东角楼乃皇城东南角也。十字街南
去,姜行。高头街北去,从纱行至东华门街、晨晖门、宝箓宫②,
直至旧酸枣门,最是铺席要闹③……东去乃潘楼街,街南曰“鹰店”,
只下④贩鹰鹘客,余皆真珠匹帛、香药铺席。南通一巷,谓之“界
身”,并是金银彩帛交易之所,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⑤,
每一交易,动即千万,骇人闻见。以东街北曰潘楼酒店,其下每日
自五更市合⑥,买卖衣物、书画、珍玩、犀玉。至平明⑦,羊头、
肚肺、赤白腰子、妳⑧房、肚⑨、鹑兔、鸠鸽、野味、螃蟹、蛤蜊
之类讫,方有诸手作人⑩上市,买卖零碎作料。饭后饮食上市,如
酥密食、枣、磴砂团子、香糖果子、密煎雕花之类。向晚,卖河娄
头面、冠梳、领抹、珍玩、动使之类。东去则徐家瓠羹店。街南桑
家瓦子,近北则中瓦,次里瓦。其中大小勾栏五十余座。内中瓦子、
莲花棚、牡丹棚、里瓦子、夜叉棚、象棚最大,可容数千人……瓦
中多有货药、卖卦、喝故衣、探搏、饮食、剃剪、纸画、令曲之类。
终日居此,不觉抵暮。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东角楼街巷‣
„材料二‟潘楼东去十字街,谓之土市子,又谓之竹竿市。又
东十字大街,曰从行裹角,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服、图画、
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卷二•潘楼东街巷‣
10
【解读】《东京梦华录》,宋孟元老撰。孟元老曾任宋东京开
封府官员,在东京生活了23年,北宋灭亡后南逃,晚年追忆昔日
东京的繁盛,写成此书,共10卷。《东京梦华录》详细记载反映
了当时开封手工业、商业、文化、交通的发达情况和都市风貌、时
令物产、街市风情,是研究北宋开封的重要历史资料。
1.北宋开封的城市商业活动极为繁盛。2.北宋时,汴梁城中
不再按唐朝时的旧制设置东、西市,大街上到处都有商店,从宫城
正门宣德楼起,各街巷不仅有官衙、寺院、馆驿、达官贵人的住宅,
而且有各种各样的商店散布其间。开封城中的官署、市廛、居民区
已呈现出交错分布的格局,以前那种森严的坊市界限已荡然无存,
商业机构和商业活动已完全深入居民区,从而成为城市经济生活的
一个重要组成部分。3.从交易时间上看,交易可以从早到晚,有
了“夜市”、“早市”(即“鬼市子”),商业交易也不再受时间
限制。坊市界限完全被冲破,商业区(市)已经逐渐伸入居民区(坊)
里,从而使这一时期城市的市场由以前封闭型市场演变为开放性的
市场。4.“瓦子”、“勾栏”等市民游艺场所的大量出现和存在,
表明伴随着城市商业的繁荣,城市中迎合居霸气古诗词 民需求的市民文化已经
兴起。
【注释】①宣德:指开封北宋皇宫正门宣德门,又称宣德楼。
②宝箓宫:即开封城内的上清宝箓宫,为道教宫观。③铺席要闹:
店铺闹市要道。④下:住宿。⑤森然:巍然排列耸立。⑥自五更市
合:市合亦称合市,即交易。自五更市合,从五更(相当于现3时
—5时)开始交易。⑦平明:天亮。⑧妳:同“奶”。⑨肚胘:牛之
胃肉,即牛百叶。⑩手作人:泥水、木工及其他手工艺人。:粥。
头面:妇女头上的饰物。动使:用具、器具、日用物品等。瓦子:
亦作“瓦”、“瓦市”、“瓦舍”、“瓦肆”,宋代城市中的民间
娱乐场所(包括戏场、游艺场、赌场、妓院等)的总称。勾栏:各
个具体游乐场所、剧场,因四周围以栏杆,故名。喝故衣:吆喝买
卖估衣(出售的旧衣服或质量较次的新衣)。博易:交易。
11
●宋代纸币的发行和使用
会子、交子之法,盖有取于①唐之飞钱。真宗时,张咏②镇蜀,
患③蜀人铁钱重,不便贸易,设质剂④之法,一交一缗⑤,以三年
为一界而换之,六十五年为二十二界⑥,谓之交子,富民十六户主
之⑦。后富民赀⑧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⑨不息。转运使薛田、
张若谷请臵益州交子务⑩,以榷其出入,私造者禁之……
(宋高宗绍兴)三十年,户部侍郎钱端礼被旨造会子,储见钱,
于城内外流转……当时会纸取于徽、池,续造于成都,又造于临安。
会子初行,止于两浙,后通行于淮、浙、湖北、京西。除亭户盐本
用钱,其路不通舟处上供等钱,许尽输会子;其沿流州军,钱、会
中半。民间典卖田宅、马牛、舟车等如之,全用会子者听。
──„元‟脱脱等•宋史‣卷一八一•食货志下三〃会子‣
【解读】1.北宋交子和南宋会子的发行,借鉴了唐代的飞钱而
更进一步。唐代飞钱的性质和作用类似近代的汇票,而宋交子、会
子不仅具有汇兑作用,而且初具货币流通职能。2.北宋交子是在
北宋初商品经济交易扩大,货币流通量增长,四川地方官和商人感
到当地原流行的铁钱不便于流通与交换这些背景下所出现的产物。
交子开始发行于宋真宗时的成都,先是由当地十六家富户以各自资
产作为保证主持发行事物。3.交子的面值开始时为一缗。交子使
用以二至三年为“界”,到界造新换旧。4.因交子开始时的富户
主持发行随着富户资本的变化产生了纠纷,无法持久,宋朝官方设
立益州交子务接管了交子事务。交子由此官办专营,不再允许私造,
交子也从此成为四川等地的法定货币。5.南宋高宗时又造会子发
行。会子的发行地区扩大到东南大片地区,其使用范围也比交子大
大增加了,表明到南宋时纸币在商品流通领域里的作用已越来越
大。
【注释】①取于:效法、借鉴于。②张咏:北宋真宗时的益州
(四川)知州。③患:忧虑。④质剂:古人称贸易时用的契券为质
剂。古制大市以质(长券),小市以剂(小券),统称质剂。⑤一
12
交一缗:当时一交子的面值为一缗(也有写成一贯)。⑥以三年为
一界而换之,六十五年为二十二界:由于交子为纸制,本身会有磨
损,且面值会有浮动,使用一段时间后必须将旧交子收回销毁并换
行新交子,这种新旧兑换的时间即为“界”。此处“三年一界”是
•宋史‣根据宋代一条材料的说法,但据宋代其他多种资料和现代
学者的研究,实际应是两年一界,六十五年为三十二界。⑦富民十
六户主之:(开始时)由(四川当地)十六户豪富主持发行。⑧赀:
同“资”。资产,本钱。⑨争讼:相互争执,产生纠纷或官司诉讼。
⑩……务:宋代管理商业贸易等事务的机构名称。交子务即主管交
子的机构。榷:专营。(南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年。被旨:
承旨,遵照皇帝旨意。见钱:现钱。徽:宋徽州,治所在现安徽省
黄山市歙县。池:宋池州,现安徽省池州市。临安:南宋临安府,
现浙江省杭州市。湖北:南宋荆湖北路,范围包括现湖北省武汉市、
鄂州市、孝感市、咸宁市、施恩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市、荆门
市部分、荆州市及湖南省常德、岳阳等地区。京西:南宋京西南路,
范围包括现湖北省西北部襄樊市、随州市、十堰市、荆门市等市所
辖地区。亭户:宋煮海盐之地称亭场,煮盐并向朝廷交纳盐货的民
户称亭户。盐本用钱:煮盐用的本钱。上供:宋代各处路、州、军
按规定项目、数额上缴朝廷的各地赋税、榷卖等收入。沿流:与前
句中“路不通舟处”相对,指沿江、沿河。钱、会中半:铜(铁)
钱与会子各占一半。全用会子者听:听,听凭、任凭。全用会子者
听,意为可以任凭各人意愿全部使用会子。
●晋商的典当业、印局、账局、钱庄和票号
„材料一‟典肆,江以南皆徽人,曰徽商;江以北皆晋人,曰
晋商。
──李燧•晋游日记‣卷三
„材料二‟窃闻京城内外,现有山西等省民人开设铺面,名曰
印局。所有大小铺户及军民等,俱向其借用钱文……京师地方,五
方杂处,商贾云集,各铺户籍余利,买卖可以流通,军民偶有匮乏,
日用以资接济,是全赖印局的周转,实为不可少之事。
13
──•祁隽藻奏稿‣咸丰二年
„材料三‟(京城)银钱所以不穷,尤藉账局为接济。
──大学士祁隽藻等咸丰三年七月初九日奏折。
„材料四‟山西祥字号钱铺,京师已开四十余座,俱有票存,
彼此融通。
──•朱批奏折‣咸丰三年四月初三日•鸿胪寺卿祥泰为拟变
通章程的奏折‣
„材料五‟票庄经营,为山西极有系统的商业,创始于前清中
叶。当乾隆、嘉庆(公元1736—1820年)间,有雷君履泰者,平
遥县人,领本县达蒲村李姓之资本,在天津开设日升昌颜料铺。所
贩颜料中,有铜绿一种,出四川省,因自行重庆府制造铜绿,运至
天津,以备销售,亦甚获利。日升昌颜料铺之名,遂喧传四川、天
津各处,尚无所谓票庄也。尔时各省买卖货物,往来皆系现银。运
输之际,少数由商人自行携带,多数则由镖号护送,故保镖事业,
厥时甚盛,精拳术者,亦大有用。盖沿途不靖,各商转运现银,时
被劫夺,虽有保镖武士,一遇多人,则寡不敌众,运输于是不灵。
夫银钱之收交,关于商家之信用,乃萑苻多盗,埂塞路道,银钱之
收交爽①期,商业之信用将堕,故为各商所深忧。而才智明敏之雷
履泰,出乎其间,乃发明斯业,为金融业开一新纪元焉。雷君时为
日升昌号执事,慨运款之不便,悯多商之束手,遂创兴汇兑一法。
凡往来银钱,无论大宗小款,皆揽收该铺,代为收交。此响彼应,
无需应现,祇烦一信之通,出纳不爽毫厘。且省路费、免转运、防
劫失,一举而三得焉。
──严慎修•晋商盛衰记‣
【解读】1.材料一显示:明清时期,随着山西商人资本的兴盛,
当铺业得到较快发展。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山西商人开天和温泉 设的典当业
遍及全国许多省份。2.材料二是内阁大学士祁隽藻在咸丰三年(公
元1853年)的奏折。奏折指出,近代时期,山西商人开设的印局
很多,不仅本省各州、府、县有,省外京津以及江南等地也为数不
少。印局在通融资金方面发挥了较大作用。3.材料三显示:随着
14
晋商对俄贸易量的扩大,商品经营所需资本也相应增多,店铺已经
不能仅靠自有资本从事经营,在票号问世前,账局在北京、张家口、
保定、天津、太原、汾州等地均有设立,为工商业发展解决了资本
不足的困难。山西账局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的需要,发展相当迅速。
4.材料四显示:山西商人经营的钱铺(钱庄的前身)早在明代已
经存在,到了清代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道光、咸丰年间,随着商
业贸易的发展,货币流通扩大,钱庄亦随之兴盛,以山西商人势力
为强。辛亥革命后,票号衰落,山西钱庄却大力发展存、放、汇业
务,从而进入其发展的极盛期。5.材料五显示:乾隆年间,雷履
泰首创日升昌票号,此后,山西票号的势力已发展到鲁、豫、秦、
苏等省。这一时期,票号在业务上由办理国内汇兑拓展到兼营大宗
存放款业务。票号将存款、放款与汇兑相结合,利用承汇期占用客
户款项,进行放款生息。票号收入甚丰,除汇费收入和压平擦色收
入外,还有存放利差的收入。巨额的利润吸引了一大批晋商投资于
票号业,使其发展非常迅速。逐渐形成了山西票号中的平(遥)、
太(谷)、祁(县)三帮。
明清时期,晋商既经营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又经营金融业。
二者的结合,出现了山西商人早期经营的金融资本形式──依靠自
有资本放债的典当、印局和在经营存放款业务中起中介作用的钱
庄。19世纪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晋商商业资本的进一步扩大,
金融业从商业中分离出来,并在典当、印局、账局、钱庄基础上产
生了票号这一专营汇兑和存放款业务的金融组织,它标志着晋商的
金融资本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注释】①爽:差失;不合。
15
●屯田制
„材料一‟是岁(196年)用枣祗、韩浩等议,始兴屯田。
裴注引•魏书‣曰:自遭荒乱,率①乏粮谷。诸军并起,无终
岁之计,饥则寇略,饱则弃馀,瓦解流离,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
袁绍之在河北,仰食桑椹。袁术在江、淮,取给蒲蠃②。民人
相食,州里萧条。公曰:“夫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秦人以急
农③兼天下,孝武以屯田定西域,此先代之良式也。”是岁乃募民
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於是州郡例臵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
无运粮之劳,遂兼灭群贼,克平天下。
──„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卷一•武帝纪‣
„材料二‟且魏、晋虽道消之世,犹削百姓不至于七八,持官
牛田者官得六分,百姓得四分,私牛而官田者与官中分,百姓安之,
人皆悦乐。
──„唐‟房玄龄•晋书‣卷一〇九•慕容皝载记‣
„材料三‟魏武故事载令曰:故陈留太守枣祗,天性忠能。始
共举义兵,周旋④征讨。后袁绍在冀州,亦贪祗,欲得之。祗深附
於孤,使领东阿令。吕布之乱,兗州皆叛,惟范、东阿完在,由祗
以兵据城之力也。后大军粮乏,得东阿以继,祗之功也。及破黄巾
定许,得贼资业。当兴立屯田,时议者皆言当计牛输谷⑤,佃科以
定。施行后,祗白以为僦⑥牛输谷,大收不增谷,有水旱灾除,大
不便。反覆来说,孤傲慢与偏见读书笔记 犹以为当如故,大收不可复改易。祗犹执之,
孤不知所从,使与荀令君⑦议之。时故军祭酒侯声云:“科取官牛,
为官田计。如祗议,于官便,于客不便。”声怀此云云,以疑令君。
祗犹自信,据计画还白,执分田之术。孤乃然之,使为屯田都尉,
施设田业。其时岁则大收,后遂因此大田⑧,丰足军用,摧灭群逆,
克定天下,以隆王室。祗兴其功,不幸早没,追赠以郡,犹未副⑨
之。今重思之,祗宜受封,稽留至今,孤之过也。祗子处中,宜加
封爵,以祀祗为不朽之事。
──„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卷一六•任峻传‣
„材料四‟是岁(咸熙元年,264年),罢屯田官以均政役,
诸典农皆为太守,都尉皆为令长。
16
──„西晋‟陈寿•三国志〃魏书‣卷四•陈留王纪‣
【解读】《三国志》是记述魏、蜀、吴三国史实的史书,对研
究汉末三国的历史有重要参考价值。
以上材料显示了曹魏屯田的情况:1.屯田的背景。东汉末年连
年战乱,社会生产遭到极大破坏,粮食缺乏,许多军阀因为没有粮
食而在战争中失利,“无敌自破者不可胜数”。为了解决军粮问题,
曹操采纳部下枣祗、韩浩等人的建议,于196年实行屯田。2.屯
田的剥削方式。采用“分田之术”:即按产量分热爱祖国的作文 成收租的办法。当
时规定,屯田民用官牛者,官收其产量的六成,民得四成;不用官
牛者,官民各半。3.屯田的效果。屯田的当年便得谷百万斛,“所
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4.曹魏末年,罢屯田。
屯田制是曹魏实行的一项重要的土地制度。屯田有民屯和军屯
两大类。民屯是将流民组织起来,采用军事管理的方式,进行耕种。
曹魏于中央政府设大农,统领全国屯田事务,后复称大司农。郡置
佃农中郎将、佃农校尉等官,县置典农都尉,下领典农丞、屯司马,
每个屯司马掌管50名屯田客。屯田客被束缚在土地上,不得随意
离开。虽班戟皮的做法 然屯田的农民人身不自由,所受的剥削亦很沉重,但在汉
末三国战乱的环境中,屯田制保证了劳动者在较为安定的条件下进
行生产,而且在屯田之初,农民主要从事耕作,其他负担并不多。
屯田保证了军粮的供应,促进了北方农业的恢复和发展。
【注释】①率:大多。②蒲蠃:蚌蛤。③急农:把农业放在首
位。秦孝公用商鞅变法,奖励耕战,使秦国强盛。④周旋:回转,
在一起共事。⑤计牛输谷:指按屯田民租用官牛的数目以定租额。
⑥僦:租赁。⑦荀令君:即荀彧,当时荀彧为守尚书令,故称令君。
⑧大田:大兴屯田。⑨副:相称。
17
●汉初统治者重视农业
„材料一‟(前元二年①)春正月丁亥,诏曰:“夫农,天下
之本也,其开籍田,朕亲率耕,以给宗庙粢盛②。”
──„东汉‟班固•汉书‣卷四•文帝纪‣
„材料二‟(前元二年九月)诏曰:“农,天下之大本也,民
所恃以生也,而民或不务本而事末③,故生不遂。朕忧其然,故今
兹亲率群臣农以劝之。其赐天下民今年田租之半。”
──„东汉‟班固•汉书‣卷四•文帝纪‣
„材料三‟(后元二年④四月)诏曰:“朕亲耕,后亲桑,以
奉宗庙粢盛、祭服,为天下先;不受献,减太官,省徭赋,欲天下
务农蚕,素有畜⑤积,以备灾害。”
──„东汉‟班固•汉书‣卷五•景帝纪‣
„材料四‟三年春正月,诏曰:“农,天下之本也。黄金、珠
玉,饥不可食,寒不可衣,以为币用,不识其终始。间岁或不登,
意为末者众,农民寡也。其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可得衣食物。
吏发民若取庸⑥采黄金、珠玉者,坐臧⑦为盗。二千石听者,与同
罪。”
──„东汉‟班固•汉书‣卷五•景帝纪‣
【解读】汉初统治者重视农业的情况。1.为表示政府对农业的
重视,提倡男耕女织。汉初皇帝、皇后每年春天都参加籍礼、蚕礼,
并向全国发布诏令,劝民耕织。2.减轻赋税,让农民安心生产。
在《汉书》中,有多处记载汉初皇帝“重农”、“劝农”的诏
令,说明统治者认识到农业的发展和农民生活的稳定对国家至关重
要。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稳定农民生活,大力发展农业,
逐步改变了秦末战乱所造成的经济凋敝的局面。
【注释】①前元二年:公元前178年。②粢盛:古代盛在祭器
内以供祭祀的谷物。粢:谷类的总称。③末:指商业。④后元二年:
公元前142年。⑤畜:同“蓄”。⑥庸:通“佣”,雇工。⑦臧:
通“赃”。
18
●明朝对工商业者衣服的规定
(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令农衣①、纱、绢、布,商
贾止衣绢、布。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纱。二十二年(公
元1389年),令农夫戴斗笠、蒲笠②出入市井不禁,不亲农业者
不许……正德③元年(公卵胎生动物有哪些 元1506年),禁商贩、仆役、倡优、下
贱不许服用貂裘。
──„清‟张廷玉等•明史‣卷六十七•舆服志三‣
【解读】《明史》三百三十二卷,先后由张玉书、王鸿绪、张
廷玉等任总裁,最后由张廷玉等定稿。该书以明史稿为蓝本,在编
排上比较整齐,个别记载不见于明实录,是研究明代历史的重要史
书。
1.明初规定,农民可以穿用绸、纱、绢、布缝制的衣服,而
商贾只能穿绢、布缝制的衣服。农民家有一个人为商贾的,也不得
穿绸、纱。2.农民可以戴斗笠、蒲笠,而商贾不许。3.明代后期,
还禁止商贩、仆役、娼优等下贱之人穿用貂裘。
这段史料说明,明代统治者继续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在抬高农
民地位的同时,还有许多歧视商人的规定,不利于工商业的发展。
【注释】①:粗绸。②蒲笠:用蒲草编织的斗笠。③正德:
明武宗年号,公元1506—1521年。
本文发布于:2023-03-19 02:27:2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164041148968.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二七一十四.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二七一十四.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