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乡村文化建设

更新时间:2023-03-18 21:15:44 阅读: 评论:0

梦想的英语-什么的路

乡村文化建设
2023年3月18日发(作者:柜员岗位职责)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3篇

随着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不断深入,xx乡大力发

展新型文化事业,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丰富群众文化生活,遍布

全乡的农村乡土文化彰显出其巨大的魅力和蓬勃生机,为xx乡经济

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一、xx乡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的主要成效

1、领导重视、加大投入。在乡政府在财政赤紧的情况下,尽力

保证文化必要的投入,据统计,近几年来,乡里共投入14万元,文

化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农民文化活动得到丰富,为发展农村文化事

业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2、大力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乡政府以文

化站为主体,积极开展文化下乡活动。乡文化站在圩镇办起了“阅报

长廊”和“时事政策博览墙”。乡政府以培育新农民入手,创办了农

民知识化培训学校,举办种养、加工培训班24期,培训人数达5000

多人次,免费赠送科技书刊和资料近万份。乡里还办起了图书室、歌

舞厅。同时,采取政府埋单,农民看戏看电影的形式,乡政府请县剧

团来乡下村巡回演出,乡电影队下村放电影,为农民送上丰盛的精神

食粮。每逢重大节日,乡政府还组织开展“爱xx罗江、美xx罗江”

系列文艺活动,从XX年至今,共放映电影210场,为农民送戏40

场,举办文艺活动12场,既满足了全乡农民的文化需求,又起到了

教育引导作用。

3、弘扬乡土文化,织牢“乡、村、组”文化网。在抓好新农村

建设的同时,xx乡通过“以奖代扶”的方式,着力构建乡、村、户

三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在规划、土地、资金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全乡已创建了5个特色文化村,15个文化活动室,200个文化示范户,

并村经济贫困村的创建工作给予适当扶持。为了让当地农民成为本土

文化活动的主角,乡政府以唢呐,鲤鱼灯为依托,经常组织文艺演出、

竞技比赛等活动,开展民间艺术汇演,桂竹村鲤鱼灯获得XX年全县

民间艺术汇演二等奖。

4、政府搭台、农民看戏。xx乡从加强乡文化站和农村文化队伍

建设入手,依托县文化局,县采茶剧团,开办了歌舞、乐器、书画等

培训班。同时,按照“政府出资,乡镇搭台、农民看戏”的形式,定

期送电影、送戏下乡,免费赠送图书和科技读物,为农民群众送上文

化大餐。乡政府还采取企业冠名,社会捐助等方式,积极吸纳社会资

金开展内容健康向上,形式丰富多彩,风格清新质朴的农村文化活动。

二、当前新农村文化建设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1、农民的文化意识相对薄弱。由于受“经济利益”思想的冲突,

一些农民往往忽略了对文化活动的追求。因此,要加大对农民群众的

教育培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增强精神文明和文化意识。

2、经费投入不大,导致文化事业发展滞缓。由于上级对农村文

化事业资金扶持力度不大,乡镇对培育本土文化、民间艺术、添制设

备却无从下手。因此,上级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扶持农村文化事业。

3、乡镇文化站队伍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待加强。应加强乡镇文化

站专职干部的培训,配齐配强乡镇文化干部队伍,解决办公场所,下

拨资金建好乡镇文化活动中心,增强乡镇文化服务功能。

强化农村文化建设状况调查报告党的xx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

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了加强农村

文化建设的重大意义,并就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开发文化产品,

开展文化活动,培育文化团体,加强文明创建,倡导社会新风等方面

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近期,按照市委宣传部的总体要求和部署,对

部分县(市)农村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调查。

一、农村文化发展基本情况

农村文化建设包括农村文明建设、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提高、农村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文化活动的开展、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文化事业

的发展进步等多方面内容。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来,随着农

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文化建设有了较

大发展。

(一)农民思想道德素质有较大提高。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逐步深

入,农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

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明素质的提高,带动了农村文化的发展。最

明显的是打仗斗殴、偷盗抢劫、残害妇女儿童等治安案件和刑事案件

发生率明显降低,与人为善、互相帮助的淳朴民风得以发扬。

(二)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提高较快。近年来,党和国家出

台了一系列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政策,加大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投

入。农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家书屋阅报栏建设工程的有效实施,

推动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以**县为例,农村有线电视、

电话覆盖率达到了100%,建设农村群众文化活动广场5个,装备农

家书屋38个,阅报栏38处,添置书柜50余个,协调市委宣传部、

省广电局、省关工委捐赠图书近2万册,发动县内干部职工捐赠图书

1万余册,使农家书屋藏书达到或超过了省市要求标准。

(三)农村文化活动开展有新的起色。各地、各部门开展的文化、

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文化部门开展送戏、送电影、送图书下

乡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农村文化生活。仍以**县为例,通过开

展“千名干部进农家,服务农民促发展”活动,各驻村干部积极开办

农民夜校,开展篮球赛、拔河赛、卡拉ok大赛等文体活动,很大程

度上促进了农村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

(四)文化事业发展进步较快。采取不同形式加强对农民的科学技

术培训,农业科技的推广和普及卓有成效。农民科学种田、科学养殖

的意识和水平明显增强,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

发展较快,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核率达到90%以上。建设完善村卫生

室、乡镇卫生所、卫生院,初步解决了农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二、农村文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发展,党的xx届三中

全会,都对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与要求相比,

农村文化建设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

(一)对农村文化建设重视不够,倡导不力。有些说起来重视

文化建设,忙起来就放在一边,或者被动应付,缺乏主动性。有人认

为,没饭吃不行,没衣穿不行,没房住不行,没钱花不行,文化活动

不搞没什么大问题。有这样的想法的人不在少数,究其原因,还是认

识问题,没有从建设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来认识农村文化建

设。由于认识不到位,倡导农民开展文化活动就缺乏动力,更别说扶

持、建设农村文化了。

(物业费催缴通知单 二)乡镇文化站建设相对滞后,文化阵地萎缩。乡镇文化站在农

村文化发展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对于一个乡镇来讲,是文化发展

的的龙头、支柱,XX年,农村税费改革后,乡镇文化站与广播站合

二为一,变成乡镇文体广播站,职能上被削弱。80%文体广播站没有

专门活动场所,没有文化活动器材、设施,无法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乡镇文体广播站只有1个编制,文化干部身兼数职,且大都不是专业

人员,缺少必要的专业知识,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比较困难,指导培养

农民开展文化活动力不从心。

(三)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匮乏,农民文化活动主体作用没有充分发

挥。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农村经济发生了很大变化,农民富裕

了,家家买上了电视机;一家一户的生产方式,在客观上造成人际关

系的微妙变化。集体生产时田间地头即兴文化活动基本没有了,一些

“农村文艺人”失去了“舞台”,加之乡镇文化站没有有目的地创造

机会去培养、锻炼这些人,使得农民中有专长和特长的文化人才越来

越少,缺少有热情、有能力组织农民文化活动的领头人。农民参与文

化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没有得到有效激发。农民自发开展文化活

动、文化创新的氛围还没有营造出来,

(四)文化活动形式单一,方式过于简单。一说起农村自发组织的

文化活动,人们马上想到了扭秧歌,再其它,基本想不上下成语 起什么了。扭

秧歌与前些年也大不相同了,以前一到年节儿,各地经常组织秧歌汇

演,男女老少披挂上阵,很是壮观;现在的秧歌参与者多是老年人,

以锻炼身体和创收为目的,文化含量打了折扣。农民缺乏主动组织开

展文化活动的意识和动力,农村文化活动主要靠相关部门的文化下

乡,但由于各地文化部门的人员有限,精力有限,资金有限,文化下

乡还没有形成制度和规模。

(五)文化资金投入不足,经费缺乏保障。前些年,由于财力所限,

乡镇经济薄弱,农村文化基础设施、鼓励农民开展文化活动投入的资

金偏少。单纯为提高农村文化水平

而投入的资金只占新农村建设资金的一少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制

约了农村文化的发展进步。

由于农村文化建设发展滞后,致使先进文化和思想还没有完全占

领农村阵地,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不良思潮还占据一定空

间,庸俗、丑恶的垃圾文化正在一定范围内侵蚀着农村思想文化阵地,

因此,如何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三、推进农村文化发展对策

(一)提高认识,把发展农村文化纳入发展规划。树立新的理念,

真正关心乡村农民的文化生活。切实把发展农村文化摆上日程,将文

化建设工作作为考核新农村建设成果的重要指标,确定工作任务,明

确工作责任,量化考核,奖优罚劣。建立文化发展激励机制,鼓励农

村文化创新形式,丰富内容,多出精品。尽快制定出优秀作品的奖励

政策,鼓励文艺团体、民间艺人创作更多体现时代特征和农民喜闻乐

见的优秀精神文化产品。

(二)立足农村,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从根本上说,要

改变农村文化工作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不适应的现状,还得立

足农村文化的现实土壤,保证农村文化工作有阵地:改造和利用好原

有文化阵地,现有的小广场、礼堂、活动室等文化场所要添置设施,

更新内容;开辟新的文化阵地,建设一批文化广场、球场以及其他群

众文化场所。要培植好的文化品种:传承传统民族文化、特色文化,

改良民俗民间文化,引进外来积极健康文化,培育新生优秀文化。举

办各种培训班,科技讲座,引导农民兴办文化、参与文化、积极要求

文化消费的热情,引导民间文艺人自编自演健康向上的、贴近农民、

贴近生活的文艺节目。

(三)创新机制,培养农村文化人才队伍。一是要配齐配强乡镇文

化站工作人员,对乡镇文化站人员建立“准入”机制,设置进入门槛,

对新进文化站人员的学历、年龄,特别是业务、特长技能要设置硬性

规定,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同时保证文化工作者的待遇,稳定队

伍,提高工作积极性;二是要以文化馆和各乡镇文化站为基地,分期

分批对文艺积极分子进行培训。培养一大批热心公益事业的文化艺人

和“土专家”,扶持一批文化专业户,帮助他们更新知识,提高技能

水平;三是加强与大专院校的沟通、协作,争取有特长大学生到农村

实习,搞社会实践活动,为农村文化建设带来新鲜理念,注入新的发

展活力。

(四)强化服务,使“三下乡”活动向纵深发展。从现在的情况看,

由于农村文化工作基础薄弱,要改变农村文化工作的被动局面,“送

文化”仍然是现阶段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满足农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的重要途径之一。因此,应切实加强和改进“送文化”的工作,使之

步入规范化、制度化、经常化的轨道。要建立良好的机制,丰富“送”

的内容,活跃“送”的形式,选择“送”的时机。要将送文化下乡列

入年度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指标要列入目标管理考核,“政府买单,

群众看戏”的经费要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建立政府各有关部门的协作

机制,形成单位和部门之间的共同合作。同时,注意探索促进“三下

乡”与农民文化活动的有机结合,使二者相互促进,相互融合,共同

提高。

(五)干部进农家,活跃农村文化生活。推广**县“千名干部进农

家,服务农民促发展”活动的成功经验,选派有责任感、有事业心,

有专业特长的干部长驻农家,指导发动农民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

动,带动农村文化的发展。创造条件,促进各驻村干部之间的合作与

交流,以此为基础,促进各村屯、各乡镇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创牙疼吃什么药管用 新活

动形式,举办文艺汇演、农模大赛、健身操比赛、卡拉ok大赛,乐

器演奏、二人转、交谊舞、街舞培训展演,农民书画展、征文竞赛等

多种形式的活动,丰富农民文化生活。

(六)多元投入,为农村文化发展提供资金保证。文化事业建设费

的安排应向基层文化建设项目倾斜,要保证有影响的重大群众文化活

动的经费投入,市县乡财政每年要安排专项资金用于乡镇文化中心建

设,村文化活动室、农家书屋、阅报栏等文化设施的建设,农村文化

人才培训,鼓励补贴自办农民文化大院,还要设立专项资金,鼓励扶

持农村文化活动的经常性开展。各职能部门要主动与上级部门联系,

争取农村文化发展基金。通过政策鼓励、商业化运作,鼓励民间资金

投入农村文化发展事业,按照“民办公助、一主多业”发展思路,采

取结对帮扶、文明共建、挂牌命名、评比表彰等措施,促进文化中心

户建设,“xx”期间,力争达到一个村建有一个以上的文化中心户,

一个乡镇有一个以上的民办演艺团队。

农村文化建设调查报告一、基本现状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及文化工作部门对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十分

重视,注重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乡村文化活动,倡

导健康生活方式,为丰富农村群众文化生活、推动和加快新农村建设

发挥了积极作用,使我县农村文化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一是文化基础建设得到加强。目前,全县建有文化馆、图书馆个

1个,乡镇文化站7个,村组文化室35个,文化专业户120个。20**

年争取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项目投资263万元,建成县级中国历史故事 支中

心1个,乡镇服务点10个,村级服务点123个,工程网络实现了县

乡村三级全覆盖,提升了农村文化设施现代化水平。

二是群众性文体活动开展较好。一是民间节庆文化得到较大发

展。各乡镇能结合地方民俗,组织锣鼓秧歌、农民文化艺术节等内容

丰富、风格独特的文化活动。二是各类文艺演出队伍发展迅速。全县

现有各类文艺团队249个,常年活跃在农村,已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

生力军。三是农村文化大院初见生机。青化乡农民荔改朝建立了集锣

鼓秧歌,自乐班、农家书屋、文化共享工程为一体的民间文化组织“老

荔文化大院”,为农村文化建设创出了新路子。

三是“送文化下乡”活动扎实有效。20**年我县争取国家文化发

展项目农村数电影放映工程,国家投资110万元配发了10台数电影

放映机。县财政每年列支7万元用于放映补贴,保证了放映工作的正

常开展。20**年共放映数电影XX多场,吸引观众70万人次。

二、存在问题分析

我县农村文化建设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群众的精神文化

需求相比,还有不少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文化阵地薄弱,发展不均衡。目前,农民最需要的村级公共

文化服务活动尤显缺乏,很多村级文化活动室难以达到标准,除几个

基础建设搞得较好的亮点村和成立比较早的县城社区之外,仍有不少

边远村的活动场地设施简陋,设施陈旧,难以满足正常开放。加上农

村青年大多外出打工,日常在家的多半为老年儿童,因而看书读报的

少,造成文化活动匮乏,乡村之间文化活动发展不平衡。

二是工作机制不活,专业人才缺乏。县乡文化服务机构自身力量

薄弱,在指导、推进农村文化建设上着力较少。乡镇文化站人员专业

化水平有待提高,且大多兼职,专不起来,难以发挥服务作用。基层

文艺人才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县基层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最大瓶颈。

三是文化载体不丰富,乡村之间缺乏交流。有组织经常性的文化

活动少,农民喜闻乐见的节目不多,活动内容形式单一,基层乡村文

化生活依然贫乏。乡村文化活动主要集中在各种节庆日、民俗日,上

级组织开展的“文化、科普、电影文艺演出”下乡活动桃红四物汤 也仅到个别乡

村,边远乡村文化活动次数与形式刻骨铭心的回忆 十分有限。

四是文化投入不足,发展势头较弱。县乡财政可用财力有限,文

化投入虽然有所增加,但与乡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差距较大。

文化投入的不足使得农民自办文化力量薄弱,很多乡土文化基本上处

于未开发状态。只有以少量的小规模出现,其组织程度也不高,尚未

形成强劲的发展势头。

三、相关建议

(一)加强领导,提高认识

加快农村文化建设步伐,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农民提供公

共文化服务,丰富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是当前农村的一项当务之急。

政府及文化部门要高度重视“文化软力”的作用,将农村文化事业纳

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财政支出预

算,纳入工作业绩考核,积极构筑“充满活力、独具特色”的农村文

化建设新格局,以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大繁荣,推动农村经济大发展。

(二)加大投入,完善设施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关键。必须加大对村级公共

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财政倾斜,切实保障农村基层文化建设所需经

费。文化部门要加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建设,切实抓好农村电影

放映工程、农家书屋等文化惠农工程建设。要引导鼓励社会力量兴办

文化事业,寻求社会力量对乡村文化建设的支持扶助,努力为农村提

供满足群众所需的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服务。

(三)整合资源,拓宽阵地

要充分发挥文化站(室)的阵地作用,加强与工青妇学校组织的联

系互动。有计划、有组织、经常性地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坚持贴近农

村、贴近实际,按照“业余自愿、形式多样、健康有益、便捷长效”

的原则,广泛利用农闲、节日和集市,深入开展群众喜闻乐见的群众

文化活动,使大型、示范性活动与平时的小型、分散性群众文化活动

结合起来,让群众就近、方便地参加各种群众文化活动,多层次、多

形式地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四)创新机制,丰富载体

建议政府及文化部门,在抓好“送文化”活动同时,更加注重“种

文化”工作。一方面要坚持深入基层特别是边远乡村社区,组织开展

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文化下乡活动。多为基层选送一批农村适用、

群众喜爱的图书,通过乡镇文化站定期将图书流动到村文化活动室,

方便农民群众就近读书,真正解决农民看书难的问题;一方面又要加

快对农村文艺人才发掘培养与教育。积极开展乡村文化人才资源普

查,大力培植文艺骨干。将思想素质好、专业水平高、业务能力强的

人才充实到乡村文化干部队伍中,稳定乡村两级文化队伍,为基层文

化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使文化下乡活动实实在在地惠及广大群众。

(五)突出特色,推动发展

要加强对乡村优秀民族民间文化资源的发掘、整理和保护,着力

发展我县乡村特色文化。积极扶持乡村民间文化团体,力争每个乡村

社区都有自己的文体队伍。要大力鼓励促进以青化、横渠为代表的具

有地方特色的锣鼓秧歌、社火、戏曲等民间艺术活动开展;要依托马

家镇刺绣工艺品基地的发展,全面打造富有乡村文化特色的乡村文化

品牌。此外每年还要定期组织开展文化艺术和民间文艺展演活动。通

过发挥示范引导,以点带面,互相交流,进一步繁荣发展乡村文化,

积极满足群众文化需求,正确引导农村文化的价值走向,巩固发展农

村文化阵地,加快农村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

本文发布于:2023-03-18 21:15:4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14534314854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乡村文化建设.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乡村文化建设.pdf

上一篇:j大有罪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