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
五、呼吸
人体的呼吸过程是由4
个环节组成:
①肺通气:肺与外环境之
间的气体交换
②肺换气:肺泡与肺毛
细血管血液之间的气体
交换
③气体在血液中的运输
④组织换气,即组织细
胞与组织毛细血管之间
2/87
的气体交换
组织换气又称为内呼吸,
肺通气和肺换气又合称
外呼吸
(一)肺通气
1.肺通气的动力
肺通气直接动力是肺泡
气和大气之间的压力
差。
3/87
原始动力为呼吸运动
平静呼吸时吸气是主动
的,呼气是被动的。
用力呼吸时,吸气和呼
气都是主动的。
2.肺通气的阻力
肺通气阻力包括弹性
阻力和排骨冬瓜汤 非弹性阻力,
平静呼吸时弹性阻力
4/87
是主要的
(1)弹性阻力指胸和肺
的弹性回缩力(主要来
自肺)和肺泡表面张力,
弹性阻力大小常用顺应
性表示,顺应性=1/弹
性阻力
(2)非弹性阻力包括气
道阻力、惯性阻力和组
织的粘滞阻力,其中气
5/87
道阻力主要受气道管径
大小的影响。
3.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是
由肺泡上皮Ⅱ型细胞合
成和分泌的一种脂蛋白,
主要成分是二棕榈酰卵
磷脂,分布于肺泡液体
层表面,即液—气界面
之间。
肺泡表面活性物质的
6/87
生理意义:
①降低肺泡表面张力
②增加肺的顺应性
③维持大小肺泡容积
的相对稳定。
④防止肺不张
⑤防止肺水肿
4.胸内压
胸内压即胸腔内的压力
正常情况下(平静呼吸),
胸内压力总是低于大气
7/87
压,故称胸内负压。
胸内压=大气压(肺内压)
-肺回缩力,在吸气末
或呼气末,肺内压等于
大气压,这时胸内压=
一肺回缩力,故胸内负幼儿园招生宣传语
压是肺的回缩力造成的,
临床上常用气囊测定食
管内压,以代表胸内压。
胸内负压的生理意义:
①主要在于维持肺泡
8/87
的扩张
②促进静脉血和淋巴安静的歌曲
液的回流。
5.肺通气功能的测定
(1)潮气量平静呼吸时,
每次吸入或呼出的气
量。
(2)余气量在尽量呼气
后,肺家谱 内仍保留的量。
(3)功能余气量功能余
气量=余气量+补呼气
9/87
量。
(4)肺总容量=潮气量
+补吸气量+补呼气量
+余气量。
(5)肺活量最大吸气
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
最大气量。
(6)时间肺活量是评
价肺通气功能的较好指
标,正常人头3s分别为
83%,96%,99%的肺活量。
10/87
(7)每分肺通气量每分
肺通气量=潮气量呼
吸频率
(8)每分钟肺泡通气量
每分钟肺泡通气量
=(潮气量-无效腔气量)
呼吸频率
从气体交换的效果看,
深慢呼吸比浅快呼吸有
11/87
利于气体交换。
(二)呼吸气体的交换
肺换气是通过呼吸膜
(肺泡膜)实现的
1.肺换气的动力
肺换气的动力是气体的
分压差(分压指在混合
气体中某一种气体所占
的压力)。
2.肺换气的原理
在肺部,氧气从分压高
12/87
的肺泡通过呼吸膜扩散
到血液,而二氧化碳则
从分压高的肺毛细血管
血液中扩散到分压低的
肺泡中。
3.影响学习古筝 肺换气的因素
气体扩散速度,与下
述因素相关:
(1)呼吸膜的面积(A)
和厚度(d)
(2)气体的相对分子质
13/87
量(Mr)、溶解度(S)
以及分压差
二氧化碳比氧气扩散
速度快,所以当肺换气
功能不良时,缺氧比二
氧化碳滞留明显。
(3)温度(T)
(4)通气/血流比值通
气/血流比值(v/Q)是
指每分钟肺泡
.
通气量与
14/87
每分钟肺血流量的比值,
正常值为0.84左右
V/Q>0.84相当于肺泡
无效腔大;
V/Q<0.84功能性动静
脉短路。
(三)气体在血液中的运
输
1.氧气的运输
氧气的运输包括物理溶
解和化学结合
15/87
(1)物理溶解
(2)化学结合的形式是
氧合血红蛋白,这是氧
运输的主要形式,占
98.5%
(3)Hb是运输02的主要工
具,Hb与02结合特点:①
可逆性结合②Hb中铁
为亚铁③是氧合而不是
氧化④结合与解离都不
需酶催化,取决于血中
16/87
Pa02的高低。
2.二氧化碳的运输
(1)运输形式物理溶解
占5%
化学结合:HCO3占88%,
氨基甲酸血红蛋白7%。
(2)何尔登效应O2与Hb
结将促使CO2释放,这一
效应称为何尔登效应
3.氧解离曲线的特点
氧解离曲线呈S型。
17/87
其特征为:①上段较平
坦,氧分压70~100mmHg
范围变化时,Hb氧饱和
度变化不大②中段较陡,
是Hb02释放02部分③下
段最陡,Pa02稍降,Hb02
就可大大下降,这有利
于运动时组织的供氧。
下段代表02贮备。
4.影响氧解离曲线的因
素
18/87
[H+]↑、PaC02、温度升
高,2,3—二磷酸甘油酸
(2,3-DPG)等均使氧解
离曲线右移,释放02增多
供组织利用
酸度增加降低Hb与氧亲
和力的效应称为波尔效
应。
(四)呼吸运动的调节
1.呼吸中枢
呼吸运动的基本调节
19/87
中枢在脑桥和延髓。
基本呼吸节律产生于
延髓,故延髓是自主呼
吸的最基本中枢
3.呼吸的反射性调节
(1)肺牵张反射
肺牵张反射包括肺扩
张时抑制吸气的肺扩张
反射和肺缩小时引起吸
20/87
气的肺缩小反射。
4.化学因素对呼吸的
调节
(1)调节呼吸的化学因
素动脉血或脑脊液中
的02,C02,H+
(2)
1)C02↑主要通过中枢
化学感受器增强呼吸,
21/87
也可刺激外周化学感受
器。
C02是调节呼吸的最重
要的体液因子,在血中
保持一定的浓度,可维
持呼吸中枢的正常兴奋
性。
2)[H+]↑主要通过外周
化学感受器引起呼吸增
强
22/87
3)低02
外周化学感受器是低02
引起呼吸增强的惟一途
径。低02对呼吸中枢的直
接作用是抑制
六、消化与吸收
消化分为机械性消化和
化学性消化两种方式
1.消化管平滑肌的特性
(1)消化管平滑肌的一
23/87
般特性
兴奋性低,不规则的节
律性、紧张性、伸展性,
对刺激的特异敏感性,
即对牵拉、温度和化学
刺激敏感而对切割、电
刺激等不敏感。
(2)消化管平滑肌的电
生理特性
慢波又称基本电节律,
是消化平滑肌特有的电
24/87
变化,是细胞自发性除
极,起源于纵行肌,它是
局部电位,不能直接引
起平滑肌收缩,但动作
电位只能在慢波的基础
上产生,因此慢波是平
滑肌的起步电位,控制
平滑肌收缩的节律。
动作电位引起平滑肌
收缩。
2.消化腺的分泌功能
25/87
及其机制
3.胃肠激素
(1)概念:在胃肠道的
粘膜内存在有数十种内
分泌细胞,它们分泌的
激素称为胃肠激素。由
于胃肠所含内分泌细胞
数量大,故胃肠道是体
内最大的内分泌器官
(2)胃肠激素的生理作
用
26/87
(3)脑-肠肽指中枢
神经系统和胃肠道内双
重分布的多肽,如胃泌
素、胆囊收缩素、生长
抑素等多肽。
4.消化系统的神经支配
消化系统受自主神经系
统和肠内神经系统的双
重支配。
交感神经释放去甲肾上
腺素对胃肠运动和分泌
27/87
起抑制作用,
副交感神经释放乙酰
胆碱和多肽,调节胃肠
功能。
内在神经包括粘膜下神
经丛和肌间神经丛,即
包括传入神经元、传出
神经元,也包括中间神
经元,能完成局部反
射。
(二)胃内消化
28/87
1.胃液的主要成分与
生理作用
胃液的主要成分有盐
酸、胃蛋白酶原、粘液
和内因子。它们的生理
作用分别如下:
(1)盐酸(又称胃酸)
由壁细胞分泌,可激活
胃蛋白酶原、杀菌等。
(2)胃白酶原
由主细胞分泌,被激
29/87
活后变为胃蛋白酶,消
化蛋白质
(3)粘液润滑和保护
作用
(4)内因子由壁细胞
分泌,保护维生素
B12,并促进它在回肠的
吸收。
2.胃液分泌的调节
(1)能引起胃液分泌的
内源性物质乙酰胆碱
30/87
胃泌素、组织胺。
(2)消化期促进胃液分
泌的因素
1)头期
条件及非条件剌激
2)胃期通过多种途径剌
激胃酸分泌,包括扩张
剌激引起神经反射和G
细胞分泌胃泌素,以及
31/87
食物成分直接作用于G
细胞等
3)肠期食物进入小肠后
通过某些体液因子刺激
胃酸分泌。
(3)抑制胃液分泌的因
素HCl、脂肪、高张溶
液
3.胃的运动及功能,以
32/87
及影响胃排空的因素
(1)胃的3种运动形式
及生理作用
1)紧张性收缩使胃保
持一定形状和位置,并
使胃腔内具有一定的基
础压力
2)容受性舒张使胃在
进食过程中容纳和保存
食物。
3)蠕动是研磨食物,使
33/87
食物与胃液充分混合,
并将食物不断排入十二
指肠(胃排空)。
(2)影响胃排空的因素
1)促进胃排空的因素:
胃内容物增多,使胃扩
张,通过神经反射,引起
胃运动加强,使胃排空
加快,胃泌素也可促进
胃运动,使排空加快。
34/87
2)抑制胃排空的因素:
十二指肠壁上有多种感
受器,食物刺激或食物
对十二指肠的机械扩张,
可剌激这些感受器,反
射性地抑制胃运动,使
胃排空减慢。这一反射
称为肠胃反射
(三)胰液和胆汁,小
肠液
1.胆汁
35/87
胆汁中与消化和吸收
有关的成分有胆盐、胆
固醇、卵磷脂,尤以胆盐
最为重要
(1)胆盐的作用包括:
①乳化脂肪,促进脂肪
消化。
②促进脂肪酸的吸收。
③促进脂溶性忙碌造句 维生素
的吸收。
④利胆作用和中和胃
36/87
酸。
(2)促进胆汁分泌的因
素包括:①食物②迷走
神经③体液因素
进入小肠的胆盐90%以
上在回肠末端重吸回到
肝脏剌激肝细胞分泌胆
汁,这一过程称胆汁的
肠肝循环。
2.胰液的作用及分泌、
调节
37/87
(1)胰液为碱性液体(中
和进入小肠内的胃酸),
主要成分有碳酸氢盐和
多种消化酶
胰淀粉酶:分解淀粉为
麦芽糖。
胰脂肪酶:分解脂肪为
甘油和脂肪酸。
胰蛋白酶和糜蛋白酶:
分解蛋白质为多肽和氨
基酸。
38/87
(2)胰液分泌的调节
1)神经调节条件、
2)体液调节
体液调节比神经调节重
要促胰液素、胆囊收缩
素、胃泌素、血管活性
肠肽均有促进胰液分泌
的作用
3.小肠液的分泌和小
肠的运动
(1)小肠液
39/87
小肠液主要生理作用:
肠致活酶可激活胰蛋白
酶原。
(2)小肠的运动形式
l)紧张性收缩
2)分节运动使食糜与
消化液充分混匀,便于
化学消化和吸收,并有
助于血液和淋巴液的回
流
3)蠕动
40/87
(四)吸收诗句唯美
1.小肠是各种营养物质
吸收的主要部位
原因
(1)绒毛及微绒毛加大
吸收面积。
(2)食物停留时间长。
(3)食物已被分解成可
被吸收的小分子。
(4)淋巴、血流丰富。
41/87
2.糖、脂肪和蛋白质的
分解产物大部分在十二
指肠和空肠部位吸收,
回肠主要是胆盐和维生
素B12吸收的部位。
七、能量代谢和体温
(一)能量代谢
1.能量的来源和作用
(1)能量代谢指生物体
内物质代谢中所伴随着
的能量释放转移和利用
42/87
(2)能量的来源食物中
的糖、脂肪、蛋白质所
蕴藏的化学能。
(3)能量的去路
热能>50%
营养物质氧化为自由
能(ATP)<50%,自由能
(ATP)是机体生理活动
的直接能量来源。最终
都转为热能
2.能量代谢的相关概念
43/87
(1)食物的热价1g营养
物质氧化时所释放的热
量称为该食物的热
价,3大营养物质热价:
脂肪>蛋白质>糖。
(2)食物的氧热价营
养物质氧化时,每消耗
1L氧所产生的热量称为
该食物的氧爱的教育观后感 热价
(3)呼吸商一定时间内,
机体的C02产生量和氧耗
44/87
量的比值。
3.影响能量代谢的因素
(1)肌肉活动是影响能
量代谢最明显的因素
(2)环境温度室温
20~30℃时能量代谢率
最低
(3)食物的特殊动力作
用指进食后的一段时间
内,食物使机体产生额
外热量的现象,其中蛋
45/87
白质食物最明显。
(4)精神活动交感神经
兴奋使产热增加。
机体能量代谢不与体重
成正比而与体表面积成
正比。
4.基础代谢
基础代谢是指机体在
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即在清醒而安静状态下,
不受肌肉活动、食物、
46/87
环境温度和精神紧张影
响的能量代谢。
单位时间内的基础代
谢称为基础代谢率。
基础代谢率正常变动范
围是15%
(二)体温及其调节
1.体温的正常值和生理
变动因素
(1)体温指机体平均深
部温度,临床上多以测
47/87
定腋窝、口腔、直肠的
温度来表示体温。
(2)生理变动因素
1)昼夜变化
清晨最低,午后最高,
变化范围小于1℃
2)性别女性高于男性,
月经周期中体温的变化
与孕激素的水平有关,
排卵日体温最低。
3)年龄、肌肉活益的成语 动、环
48/87
境温度、精神活动等可
影响体温。
2.体温的维持——产热
和散热的动态平衡
(1)产热过程安静时主
要由内脏器官产热,其
中肝脏产热居首,运动
时,主要的产热器官为
肌肉。
人在寒冷环境中主要
49/87
靠寒战来增加产热量,
寒战的特点是屈肌和伸
肌同时收缩,不做外功,
但产热量很高。
体液因子中,肾上腺
素、去甲肾上腺素、甲
状腺激素增加产热。
(2)散热过程人体主
要散热部位是皮肤。
散热方式有辐射、传
导、对流和蒸发。
50/87
外界气温低于人体表
层温度时通过辐射、传
导、对流方式散热。
当环境温度等于或高于
皮肤温度时,蒸发散热
是惟一的散热途径。
蒸发分为不感蒸发和发
汗两种。
发汗是高温环境下的主
51/87
要散热方式发汗是反射
活动,主要中枢在下丘
脑
3.体温的调节
(1)温度感受器分为外
周温度感受器和中枢温
度感受器。外周温度感
受器分布于全身皮肤和
内脏及粘膜上。
(2)体温调节中枢基本
中枢在下丘脑。
52/87
(3)调定点在下丘脑的
视前区-下丘脑前部有
一调定点的部位,它的
活动有一定的阈值。
八、尿的生成和排出
(一)肾脏的功能调节
1.肾脏的功能
(1)排泄代谢产物排
泄是指机体将物质代谢
终产物、过剩的物质和
异物通过排泄器官排出
53/87
体外的过程。肾脏是体
内最重要的排泄器官,
在维持内环境稳定中发
挥重要作用。就内环境
稳定而言,每天排尿量
不应小于500mL,否则
将有部分代谢终产物在
体内积聚,因此,每昼
夜尿量在100~500mL之
间,称为少尿,而少于
100mL称为无尿。
54/87
(2)调节水、电解质和
酸碱平衡
(3)内分泌功能肾素、
促红细胞生成素、羟化
维生素D3和前列腺素、
激肽、血管舒张素等。
2.肾脏的血液循环特征
及肾脏血流的调节
(1)肾脏血液供应的特
点
肾脏血流经两次毛细
55/87
血管分支后才汇合成静
脉
(2)肾脏血流的调节
1)自身调节
指动脉血压在
80~180mmHg范围内变化
时,肾脏血流量维持不
变的现象。
(二)肾小球的滤过功
能
1.肾小球滤过率
56/87
单位时间内(每分钟)
两肾所生成的超滤液的
量称肾小球滤过率
(GFR).一般情况下一昼
夜从肾小球滤过的血浆
量约为体重的3倍
(180L)
肾小球滤过率与肾血
浆流量的比值称为滤过
分数。滤过分数表明流
经肾的血浆有1/5由肾
57/87
小球滤出到肾小囊腔
中。
2.有效滤过压-肾小球
滤过的动力
有效滤过压=肾小球
毛细血管压-(血浆胶
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3.肾小球滤过膜-滤
过的结构基础
滤过膜由肾小球毛细血
管内皮细胞、基膜和肾
58/87
小囊脏层上皮细胞构
成。滤过膜的3层结构
中,基膜上的空隙较小,
对大分子物质起主要屏
障作用。
物质通过滤过膜的难易
决定于物质的相对分子
质量和所带电荷,中性
电荷分子的通透性取决
于相对分子质量的大小,
带正电荷物质通透性大
59/87
于带负电荷的物质。
4.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
素
(1)滤过膜的通透性和
面积。
(2)有效滤过压。
(3)肾血浆流量
(三)肾小管和集合管
的重吸收和分泌功能
1.一些重要物质的重吸
收
60/87
(1)小管液中的成分经
肾小管上皮细胞重新回
到小管周围血液中去的
过程,称为重吸收。
原尿中99%的水、全
部葡萄糖、氨基酸、部
分电解质被重吸收,尿
素部分被重吸收,肌酐
完全不被重吸收。
(2)大部分物质主要吸
收部位在近球小管,有
61/87
些物质仅在近球小管被
重吸收。
(3)Na+,K+等阳离子主
动重吸收,
HCO3,Cl-等阴离子被
动重吸收(髓袢升支粗
段除外),
葡萄糖、氨基酸继发
性主动重吸收(与Na+
的重吸收相关联),
62/87
水在近球小管等渗性
重吸收,在远曲小管和
集合管受抗利尿激素调
节。
(4)影响肾小管和集合
管重吸收的因素
2.某些物质的分泌和
排泄
(1)K+的分泌主要由远
曲小管集合管分泌,分
泌方式为Na+—K+交换
63/87
(2)H+的分泌通过Na+
—H+交换进行分泌,同
时促进管腔中的HCO3
重吸收入血。在远曲小
管和集合管存在Na+—
H+和Na+—K+交换的竞
争,因此,酸中毒高血
K+。
(3)NH3的分泌
(四)尿液的浓缩与稀
释
64/87
排出的尿液可以是渗透
压高于血浆的高渗尿,
即尿液被浓缩;也可以
是渗透压低于血浆的低
渗尿,即尿液被稀释。
表明肾对尿液有加以浓
缩或稀释的能力.尿液
浓缩和稀释过程是在髓
袢、远曲小管和集合管
内进行的。
肾髓质高渗梯度的存
65/87
在是尿液浓缩的必要条
件。
(1)外髓部渗透压梯度
主要是由于升支粗段
NaCl的主动重吸收形成
(2)内髓部渗透压梯度
的形成与尿素的再循环
和Na+重吸收有关。
(3)直小血管有保持髓
质渗透压梯度稳定的作
用
66/87
(4)影响尿液浓缩的因
素
(五)肾脏泌尿功能
1.肾小管中溶质浓度
肾小管中溶质浓度是
影响肾小管和集合管重
吸收的重要因素。糖尿
病患者血糖升高,超过
肾糖阈时肾小管内糖浓
度增高,妨碍水分重吸
收,形成多尿,这称为渗
67/87
透性利尿,甘露醇利尿
原理也是如此。
2.抗利尿激素
抗利尿激素是调节尿
量的重要激素,能增加
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
的通透性,使尿量减少。
引起抗利尿激素分泌
的有效刺激:
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
循环血量减少,动脉血
68/87
压降低,等。
当大量出汗,严重呕吐
或腹泻时,血浆晶体渗
透压升高,尿量减少。大
量饮水后,血浆晶体渗
透压降低,抗利尿激素
分泌减少,尿量增多,称
为水利尿。
3.醛固酮
生理作用促进远曲小
管对Na+,Cl-,水的重吸
69/87
收,同时促进K+分泌
(2)分泌的调节
1)肾素-血管紧张素-醛
固酮系统
2)血K+浓度升高或血
Na+浓度降低
(六)排尿反射
肾脏生成尿是连续不断
的过程,而排尿则是间
断进行的。
排尿反射的初级中枢
70/87
在骶髓,传入、传出神经
都为盆神经,排尿反射
是一正反馈过程
九、感觉器官
(一)感受器的一般生
理特征般生理特征为:
1.适宜剌激
2.换能作用位的成语 感受器的
换能作用是指它能将各
种形式的刺激转为传入
神经纤维上的动作电
71/87
位。
3.编码作用
4.适应现象
(二)视觉器官
1.眼的折光功能及视调
节
(1)简化眼因此,根据
眼的实际光学特性,设
计出一些和眼在折光效
72/87
果上基本相同,但更为
简单的等效光学系统或
模型,称为简化眼。
(2)视近物的调节调
节下述3方面的活动
1)晶体状曲率增加动
眼神经中副交感神经纤
维兴奋→睫状肌收缩→
悬韧带松弛→晶状体弹
73/87
性回缩→晶状体前后变
凸
2)瞳孔缩小减少进
入眼内的光量以及减少
眼球的球面像差和色像
差。
3)双眼向鼻侧聚合
使视近物时两眼的物像
仍落在视网膜的相称位
置上
(3)近点
74/87
人眼在尽量调节折光
力时所能看清的最近物
体的距离
近点可以衡量眼调节
能力的大小,随着年龄
增加,人眼的近点明显
变远。
(4)瞳孔反射瞳孔大
小随光照强度而变化的
反应是一种神经反射,
称为瞳孔对光反射。。
75/87
瞳孔对光反应的特点
是效应的双侧性,受光
照一侧眼瞳孔缩小称为
直接对光反射,未受光
照的另一侧眼瞳孔缩小
称为互感性对光反射
(5)眼的折光异常
包括近视、远视、散光
和老视。
1)近视多由眼球前后
径过长或折光力过强,
76/87
成像在视网膜前,需戴
凹透镜纠正
2)远视是由于眼球前后
径过短,成像于视网膜
后,需戴凸透镜纠正
3)散光角膜由正圆形
的球面变为非正形,使
光线不能全面聚集在视
网膜上,需戴柱面形透
镜纠正。
4)老视老年人的眼由
77/87
于晶状体的弹性减弱,
视近物时调节能力下降,
需戴适当焦度的凸透镜
校正。
2.眼的感光功能
(1)两类感光细胞的异
同
视杆细胞对光的敏感性
高,能在暗光条件下感
受光刺激而引起视觉,
但无色觉,也不能精确
78/87
地分辨物像轮廓及细
节。
视锥细胞,它对光的敏
感性较低,只能在白昼
光的强光条件下才能感
受光刺激而引起视觉,
能看清物体细节与轮
廓。能辨别颜色。
(2)视紫红质视杆细胞
感光色素
79/87
3.与视觉相关的概念现
象
(1)视敏度是衡量眼
对空间两点或两线辨别
能力的一个指标,又称
视力。通常用视角(单
位为分)的倒数来表
示。如果能正确辨别两
点的视角为1'分度时,
视敏度1.0。
(2)暗适应与明适应
80/87
人从光亮处到暗处,最
初几乎看不到任何物
体,经过一定时间后,逐
渐恢复了暗处的视力,
这种现象称为暗适应
人从暗处来到强光下,
最初感到光亮耀眼,不
能视物,只有稍待片刻
才能恢复视力,这种现
象称为明适应
(3)视野单眼固定地注
81/87
视前方一点不动,这时
该眼所能看到的范围称
为视野。不同颜色物质
视野范围大小顺序如下:
白色>黄蓝色〉红色>绿
色。
(4)色觉
视网膜上存在3种视锥
细胞分别对红、绿、蓝
光最敏感,3种视锥细
胞分别含有特异的感光
82/87
色素
(三)听觉器官
1.耳的功能
(1)外耳耳廓有集音作
用,外耳道有传音和共
鸣腔作用
(2)中耳有增压效应,
使声波的振幅减少,压
强增大22倍。它们构
成了声音由外耳传向
耳蜗的最有效通路。咽
83/87
鼓管具有调节中耳内压
力的作用。
(3)内耳耳蜗具有感音
换能作用。感受细胞为
基底膜上科蒂器官内的
毛细胞。基底膜的振动
以行波的方式进行,即
内淋巴的振动首先在靠
近卵圆窗处引起基底膜
的振动,此振动再以行
波的形式沿基底膜向耳
84/87
蜗的顶部方向传播。高
频率声音主要引起卵圆
窗附近基底膜(底部)
的振动(最大振幅),而
低频率声音在基底膜顶
部出现最大振幅。
2.正常传音途径
(1)鼓膜→听骨链→卵
圆窗→耳蜗前庭阶外淋
巴→蜗管中的内淋巴→
基底膜振动→毛细胞微
85/87
音器电位→听神经动作
电位→听觉传导通路活
动→颞叶皮层。这是主
要的传音途径。
(2)鼓膜→中耳鼓室→
圆窗→鼓阶中外淋巴→
基底膜振动。这一途径
仅在听小骨损坏时显得
重要
(3)声波经骨传导。这
一途径不重要
86/87
(四)前庭器官
前庭器官在内耳迷路
中,与听觉无关,是位
置感受器。
椭圆囊、球囊感受直线
加速运动和头部的空间
位置
3个半规管感受旋转运
动角加速运动
感受细胞为毛细胞。
87/87
本文发布于:2023-03-18 20:45: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143551148512.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呼吸运动.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呼吸运动.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