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的习俗介绍
中秋节的习俗介绍
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在中秋节这天,
吃月饼与家人团圆,自然是必不可少的,想想那话面,别提有多美了。
那么关于中秋节的习俗都有些什么呢?下面一起来看看中秋节的习俗介
绍吧。
中秋节风俗习惯
祭月、赏月、拜月
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
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观潮
在古代,浙江一带除中秋赏月外,观潮可谓是又一中秋盛事。
燃灯
中秋之夜,有燃灯以助月色的风俗。如今湖广一带仍有用瓦片叠
塔于塔上燃灯的节俗。
猜谜
中秋月圆夜在公共场所挂着许多灯笼,人们都聚集在一起,猜灯
笼身上写的谜语,因为是大多数年轻男女喜爱的活动,同时在这些活
动上也传出爱情佳话,因此中秋猜灯谜也被衍生了一种男女相恋的形
式。
吃月饼
中秋节赏月赏月和吃月饼是中国各地过中秋节的必备习俗,俗话
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一词,源于南宋吴
自牧的《梦梁录》,那时仅是一种点心食品。到后来人们逐渐把赏月
与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右侧脖子疼 团圆,寄托思念。同时,月饼也是中秋
时节朋友间用来联络感情的重要礼物。
赏桂花、饮桂花酒
人们经常在中秋时吃月饼赏桂花,食用桂花制作的各种食品,以
糕点、糖果最为多见。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
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到了现代,人们多是
拿红酒代替。
玩花灯
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
之间进行的。如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
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
中秋节简介
中秋节,又称月夕、秋节、仲秋节沉着冷静的意思 、八月节、八月会、追月节、
玩月节、拜月节、女儿节或团圆节,是流行于中国众多民族与汉字文
化圈诸国的传统文化节日,时在农历八月十五;因其恰值三秋之半,故
名,也有些地方将中秋节定在八月十六。
中秋节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至明清时,已成为与春节齐
名的中国主要节日之一。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中秋节也是东亚和东南
亚一些国家尤其是当地的华人华侨的传统节日。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
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列入首批国家级非
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节自古便有祭月、赏月、拜月、吃月饼、赏桂花、饮桂花酒、
等习俗,流传至今,经久不息。中秋节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为寄托
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
贵的文化遗产。
中秋节的习俗介绍
吃南瓜
“八月半吃南瓜”,吃南瓜是江南各地过中秋节的食俗。这个风
俗是怎样来的呢?传说很久以前,南山脚住着一户穷苦人家,有一个女
儿,名叫黄花。那时连年灾荒,黄花的父母年老多病,加上缺衣少食,
病在床上,奄奄一息。八月十五那天,黄花在南山杂草丛中,发现两
只扁圆形野瓜。她采了回来,煮给父母吃。香喷喷、甜滋滋,二老吃
了食欲大增,病体也好了。黄花姑娘就把瓜子种在地里,第二年果然
生根发芽,长出许多圆圆的瓜来,因为这是从南山采来的,就叫南瓜。
从此,每年八月十五,江南家家户户流传着八月半吃老南瓜烧寒露吃什么 糯米饭
的风俗。
食田螺
清咸丰年间的《顺德县志》有记:“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民
间认为,中秋田螺,可以明目。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候,腹内
无小螺,因此,肉质特别肥美。如今在广州,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
有炒田螺的习惯。
吃芋头
中秋食芋头,则寓意辟邪消灾,并有表示不信邪之意。清乾隆癸
未年的《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
剥鬼而食之,大有钟馗驱鬼的气概,可敬。饮桂花酒
中秋之夜,仰望着月中丹桂,闻着阵阵桂香,喝一杯桂花蜜酒,
欢庆合家甜甜蜜蜜,已成为节日一种美的享受。桂花不仅可供观赏,
而且还有食用价值。屈原的《九歌》中,便有“援骥斗兮酌桂浆”、
“奠桂兮椒浆”的诗句。可见我国饮桂花酒的年代,已是相当久远了。
根据各地文化不同,中秋节食俗也自然而然的不同。
中秋节的习俗介绍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民间中
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
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民间拜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
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
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
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
月光马儿
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伤感的qq昵称 以嫦娥
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
象。
兔爷儿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明人纪坤(约一爱情公寓第五季 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
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
拜之。”
“立冬吃饺子的由来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
儿爷。”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
的兔儿爷。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出售的。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
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
在几十年前的北京街头,大约六十多岁以上老北京都还能记得。
一过七月十五,兔儿爷摊子就摆出来了。前门五牌楼、后门鼓楼前、
西单、东四等处,到处都是兔儿爷摊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摆的
极为热闹。
玩花灯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中秋是我国三大灯
节之一,过节要玩灯。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
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
灯彩高竖起来之意。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
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
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
灯彩最精巧。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
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次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
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从每年农历八月十
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
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
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
起舞,热闹非凡。
香港中秋舞火龙的起源还有过一段传说:很早以前,大坑区在一
次风灾袭击后,出现了一条蟒蛇,四处作恶,村民们四出搜捕,终于
把它击毙。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飞。数天后,大坑便发生瘟疫。这时,
村中父老忽获菩萨托梦,说是只要在中秋少数民族手抄报 佳节舞动火龙,便可将瘟疫
驱除。事有巧合,此举竟然奏效。从此,舞火龙就流传至今。
少数民族的祭月拜月习俗
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这祭月、拜月的风习。云南傣族在中秋之
夜,盛行“拜月”风俗。傣族传说,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
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过敌人,赢得了傣
族乡亲的'爱戴。后来,他不幸死后,变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继续发
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
中秋节的习俗介绍
1、月饼
吃月饼“中秋佳节吃月饼”,是我国流传已久的传统风俗。每当
风清月朗、桂香沁人之际,家家尝月饼、赏月亮,喜庆团圆,别有风
味。
月饼作为一种形如圆月、内含佳馅的食品,在北宋时期就已出现。
诗人兼品味家的苏东坡就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到
了元朝末年,月饼已成为中秋节日美点。
月饼发展到今日,品种更加繁多,风味因地各异。其中京式、苏
式、广式、潮式等月饼广为我国南北各地的人们所喜食。
2、螃蟹
因为菊黄蟹肥秋正浓~秋风送爽中迈入农历九月,肥美的大闸蟹早
已“横行”深圳。俗话说“九月团脐十月尖”,就是指农历九月雌蟹
最佳,到了农历十月雄蟹当道。此时正值雌蟹膏香肉嫩之时,甘香流
油的蟹黄、白嫩鲜甜的蟹肉,让消费者馋得直流口水,食指大动。
3、芋头
中秋食芋头,在不少地方民间则寓意辟邪消灾,并有表示不信邪
之意。清乾隆《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
皮”。剥芋而食之,倒还大有钟馗驱鬼的气概呢。
中秋节吃芋头盛行於南方,据说是纪念元末汉族的人杀鞑的子
(指元朝统治者鞑靼人)的历史故事。当初汉族的人起义,推翻元朝
蒙古人暴虐的统治,是在八月十五夜晚,汉族的人在杀鞑的子起义后,
便以其头祭月,后来当然不可能在每年中秋节用人头祭月,便用芋头
来代替,至今还有些地方在中秋节吃芋头时把剥芋皮叫做“剥鬼皮”,
据说中秋节吃芋头的习俗就由此保留下来。
4、田螺
吃田螺至于中秋食田螺,则在清咸丰年间的《顺德县志》有记:
“八月望日,尚芋食螺。”民间认为,中秋吃田螺,可以明目。但为
什么一定要在中秋节特别热衷于食之呢?中秋前后,是田螺空怀的时
候,腹内无小螺,肉质特别肥美,因此是食田螺的最佳时节。如今在
广州民间,不少家庭在中秋期间,都有炒田螺的习惯。
5、毛豆
在江浙一带中秋节除了芋艿外还会特地蒸些毛豆。毛豆在当地又
称毛豆荚,而荚又与“佳”、“吉”等字谐音。所以吃毛豆是希望能
够吉祥如意,万事顺心。
6、梨
中秋节吃梨意思是把要把“分离”吃掉,表示永远团圆不分离的
意思。而且中秋节前后正是梨上市的季节。
7、糯米莲藕
中秋食藕,是寄团圆之意。以糯米填充莲藕,再以桂花蜜淋之,
米香、藕香、桂花香,香浓入口,意喻甜甜蜜蜜。
8、西瓜
在我国北方个别地区,中秋节时无论贫富,全家都要吃西瓜。西
瓜是圆的,意喻团团圆圆,也正好合了中秋节全家团圆的意思。
9、桂花糕,桂花酒
八月桂花香,的确,中秋之际正是桂花飘香的时候。中秋节时许
多人家都会用桂花最桂花糕或者浸桂花酒。无论是桂花糕还是桂花酒
都无一例外地散发出桂花特有的香味。
本文发布于:2023-03-18 16:52:50,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129571148195.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中秋节的习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中秋节的习俗.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