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微生物学综述
微生物的硝化作用
学生姓名:任伟帆
学号:4
指导教师:唐文竹
所在学院:生物工程学院
专业:生物学
大连工业大学
微生物的硝化作用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硝化作用微生物的种类,包括氨氧化菌、亚硝
酸氧化菌、异养氨氧化菌和厌氧氨氧化菌。分析了硝化微生物的系统
发育,还介绍了在硝化作用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进展,以及同类群细菌
中与硝化作用相关的酶类。文章的最后还分析了微生物脱氮在污水处
理中的应用。
关键词:氨氧化细菌;系统发育分析;硝化作用;微生物脱氮
Microbialnitrification
Abstract:Thispaperintroducesthetypesofnitrifyingmicroorganisms,
includingammonia-oxidizingbacteria,nitrousacid,oxidizingbacteria,
heterotrophicammonia-oxidizingbacteriaandanaerobic
logeneticanalysisofmicrobeswas
alsostudied,aswellasadvancesinmicrobialecologyofnitrification
andtheenzymesassociatedwit豆豉鲮鱼炒油麦菜 hnitrificationinthesamegroupof
y,theapplicationofmicrobialdenitrificationinwage
treatmentwasanalyzed.
Keywords:ammonia-oxidizingbacteria;phylogeneticanalysis;
nitrification;microbialdenitrification
前言
氮元素在自然界中大量存在,是非常丰富的元素之一,它在自然
界中主要以分子氮、有机氮化合物和无机氮化合物的形式存在。它们
在微生物、动物、植物体内相互转移、转化,构成了氮循环[1]。而
微生物在其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通过氨化作用、硝化作用、
反硝化作用以及固氮作用来实现的。而目前,水体污染越远越严重,
处理难度越来越大,生物处理工艺受到了更多的重视。因此,通过深
入分析硝化作用微生物的种类及作用机理,不断改进生物脱氮工艺具
有重要意义。
1硝化作用的微生物种类及其系统发育分析
硝化作用分为两个阶段,即亚硝化(氨氧化)和硝化(亚硝酸氧
化),分别由两类化能自养微生物完成,亚硝化细菌进行氨的氧化,
硝化细菌完成亚硝酸氧化。在伯杰氏细菌鉴定手册第9版[2]中将它
们统归于硝化杆菌科9个属:硝化杆菌属(Nitrobacter)、兴城古城 硝化刺菌属
(Nitrospina)、硝化球菌属(Nitrococcus)、亚硝化单胞菌属
(Nitrosomonas)、亚硝化螺菌属(Nitrosospira)、亚硝化球菌属
(Nitrosococcus)和亚硝化叶菌属(Nitrosolobus),硝化螺菌属
Nitrospira和亚硝化弧菌属Nitrosovibrio共20种。。这些微生
物广泛分布于土壤、湖泊及底泥、海洋等环境中。除了上述专性化
能自养微生物外,有些异养微生物也能进行硝化作用。如恶臭假单胞
菌(Pudomonasputida)、脱氮副球菌(Paracoccus
denitrificans)、粪产碱杆菌(Alcaligenesfaecalis)[3]等。这
些微生物可以在低碳条件下进行硝化作用,也可以在有机土环境中进
行硝化作用。此外,近年来还发现了厌氧氨氧化的现象,并证明是一
个生物过程,是由一些厌氧或兼性厌氧微生物在厌氧条件下完成的,
这些微生物以NO3
-或NO2
-为电子受体氧化氨获得生长所需能量,生
长非常缓慢,最短的倍增时间也要11d。迄今为止,虽然采取了各
种办法,但未能分离到厌氧氨氧化的纯培养物。尽管如此,还是可以
对厌氧氨氧化微生物进行富集和特性研究,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
(FISH)和16SrDNAPCR扩增、序列测定,证实了厌氧氨氧化微生
物的存在,16S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表明,它们是一群独特的原核
生物[4]。
基于16S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相似性)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
所有的自养氨氧化细菌(亚硝化细菌)系统发育比较单一,它们均属于
变形菌纲(Proteobacteria)亚纲和亚纲,其中属于亚纲的
亚硝化细菌又可以分为两个类群:亚硝化单胞菌群(Nitrosomonas),
包括欧洲亚硝化单胞菌(Nitrosomonauropaea)和运动亚硝化球菌
(Nitrosococcusmobilis);以及亚硝化螺菌群(Nitrosospira),
包括所有的属于亚硝化螺菌属(Nitrosospira)、亚硝化弧菌属
(Nitrosovibrio)和亚硝化叶菌属(Nitrosolobus)的菌株,从进化距
离看,这3个属完全应归于1个属[5]。
与亚硝化细菌不同,硝化细菌(亚硝酸氧化菌)的系统发育则要复
杂许多,研究结果表明,硝化细菌的4个属分属于不同的4个系统
发育类型:硝化杆菌属(Nitrobacter)属于变形菌纲的亚纲,硝化
刺菌属(Nitrospina)属于亚纲、硝化球菌属(Nitrococcus)属于
亚纲,硝化螺菌属(Nitrospira)属于硝化螺菌门(phylum
Nitrospira)[6]。以上这些充分说明了硝化作用微生物在进化上的系
统发育起源的异源性。
2硝化作用微生物的分子生态学研究
由于亚硝化细菌、硝化细菌或厌氧氨氧化菌的生长都非常缓慢,
使得分离纯化较为困难,从而影响了对这类微生物研究的深入,而这
类微生物的生态作用及其重要性又是不言而喻的。同时由于分子生物
学技术的发展、进步以及在生态学研究领域的应用,为避开传统的培
养技术直接对样品进行检测和研究开辟了崭新的途径。有学者应用特
异引物的PCR扩增方法,分析了水样中-亚纲的氨氧化细菌,结果
表明,从南极等采集的样品均可扩增出PCR产物,特异性探针杂交
表明,所扩增的PCR产物为氨氧化细菌的16SrRNA基因[7]。说明
了该亚纲氨氧化细菌分布的广泛性。
沉积物中氨氧化细菌的群落结构,表明氨含量和污染程度越高其
氨氧化细菌含量也越高,DGGE(变性梯度凝胶电泳)和16SrDNA分
析表明主要是亚硝化单胞菌(Nitrosomonas)类群的增加。Hastings
等[8]应用MPN、PCR、核酸探针杂交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对富营养化
的淡水湖的氨氧化作用进行了季节变化的研究,表明夏天具有较强的
硝化作用,水中的氨氧化细菌随季节有较大的变化,主要是一些耐氨
浓度较高的亚硝化螺菌(Nitrosospira)增加了,而底泥的氨氧化细
菌随季节的变化不大。
3硝化作用的机制及相关酶类
硝化作用是利用亚硝酸菌和硝酸菌将氨氮转化为硝酸氮的过程,
该过程的微生物为好氧化能自养型微生物,利用氨氮、亚硝酸盐为氮
源,CO3
2-、HCO-、CO2等作为无机碳源来获得能量。其硝化过程的
特征为:该过程是一个好氧的反应,且需要大量的氧气来完成;该反
应过程中微生物生长率低,生物量浓度较低,且受环境条件较敏感;
硝化过程是一个产酸的反应,在反应过程中需要补充大量的碱来保证
反应的顺利进行。
在专性化能自养硝化作用中,反应是由亚硝化细菌和硝化细菌
分别完成的,其限速步骤是亚硝化细菌进行的氨的氧化,因此亚硝化
细菌在硝化作用研究中受到特别的关注。首先在氨单加氧酶(AMO)的
催化下将氨氧化成羟氨(NH2OH),再经羟氨氧化还原酶(HAO)的催化下
将羟氨氧化成亚硝酸(NH2
-),进而由硝化细菌的亚硝酸盐氧化还原
酶催化形成硝酸(NH3
-)。而在厌氧氨氧化细菌中的情况则较为复杂,
首先是亚硝酸被还原为羟氨,然后一分子氨和一分子羟氨在类氨单
加氧酶的催化下被氧化为肼(N2H4),进而在类羟氨氧化还原酶的催化
下被氧化为氮气[10]。
反应过程涉及的酶类:氨单加氧酶(ammoniamonooxygena,
AMO)羟氨氧化还原酶(hydroxylamineoxidoreducta,HAO),亚
硝酸盐氧化还原酶(nitriteoxidoreducta,NOR),类氨单加氧
酶(ammoniamonooxygena-likeenzyme),类羟氨氧化还原酶
(hydroxylamineoxidoreducta-likeenzyme)。
4生物脱氮在污水治理中的应用
微生物脱氮原理
微生物脱氮的过程基本上可以总结为三个过程:氨化作用,即
将有机氮化合物转化为氨氮的一个过程硝化作用,可将氨态氮转化
为硝态氮,是专性化能自养菌(亚硝化和硝化)以及异养氨氧化菌进行
的硝化作用方式反硝化,在厌氧或兼氧条件下以硝酸氮为电子受
体,最终还原为氮气或者氮的其他气态形式,此过程是厌氧氨氧化菌
进行的硝态氮的还原过程[9]。从反应机理来看,硝化过程仅改变了
废水中氮素的存在形式,反硝化作用才是真正的脱氮过程。因此完整
的氨氮去除过程需要在好氧条件下进行硝化处理,在厌氧条件下进行
反硝化处理。
传统生物脱氮工艺
生活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氮和氨氮,当污水中的有机物被生
物降解氧化时其中的有机氮被转化为氨氮。活性污泥法是应用最早的
生物脱氮技术,是利用氨化、硝化和反硝化最为典型的污水处理技术。
主要构筑物为曝气池、硝化池、反硝化池和沉淀池,在曝气池中进行
氨化作用和有机物的降解,然后在硝化池中氨氮在亚硝化菌和硝化菌
的作用下转化为亚硝酸氮和硝酸氮,在反硝化池中最终转化为氮气;
该工艺分别在各自的构筑物中进行脱氮反应,反应速度快且彻底,脱
氮效果非常好,但是其存在的缺点是工艺流程长、所需构筑物多、投
资高等[11]。
同步硝化反硝化脱氮工艺
传统的研究结果表明硝化反应和反硝化反应所需的环境不同,它
们不能在同一个结构单元中共同实现。但随着对两类细菌及脱氮工艺
的深入研究,发现在好氧状态下污水中有30%的总氮会被去除,这和
传统的理论截然不同。再进一步的研究发现,在好氧的环境中也存在
反硝化的现象,其存在着一种好氧反硝化的细菌。随着同步硝化反硝
化理论的出现,在一些污水处理工艺中也发现了类似的现象。目前对
该理论的解释有三种:(1)环境理论:研究这认为在好氧的构筑物
中,曝气的不均匀,在环境中局部出现十一英语 了缺氧、厌氧和好氧的环境,
因此在工艺运行过程中,会在局部出现适合反硝化反应的条件。(2)
微观环境理论:该理论主要是针对骆驼祥子读后感300字 颗粒污泥形式的微观环境,研究着
认为在大于100m的颗粒污泥中,在颗粒中回形成内部缺氧或厌氧
的环境,进而在颗粒外部进行硝化反应,在内部进行反硝化作用,因
此,可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3)微生物理论:认为存在好氧环境
进进行反硝化的细菌,即好氧反硝化菌。在好氧环境中硝化菌和好氧
反硝化菌相互协作,实现了同步硝化反硝化[12]。
结论:
微生物脱氮在目前以及未来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虽然在这方面
国内已经进行了大量研究工作,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不但就其微生物群
落功能展开研究,同时要考虑到水动力学和生物工艺学包含的广泛的
科学基础知识,优化处理方案的能力也鼠和兔合不合 是至关重要的,同时要应该加
强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与合作,从工程应用、生态学及微生物学等角
度加大力度进行研究,争取有所突破,在环境治理上取得重大进展。
参考文献:
[1]周德庆.微生物学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HoltJG,KriegNR,SneathPHA,StalelyJT,Williams'sManualof
DeterminativeBacteriology[J].9th:TheWilliamsandWilkinsCompany,
450.
[3]张光亚,方柏山,闵航,等.好氧同时硝化-反硝化菌的分离鉴定及系统发
育分析[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05,11(2):226-228.
[4]刘志培刘双江.硝化作用微生物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应用与环境生
物学报.2004,10(4):521-525.
[5]HeadIM,HiornsD,EmbleyTM,McCarthyAJ,Saundersphylogenyof
autotrophicammonia-oxidizingbacteriaasdeterminedbyanalysisof16S
ribosomalRNAgenequences[J].JGenMicrobiol,1993,139.
[6]BockE,wsA,Tr
perHG,DworkinM,karyotes[J].
York:SpringerVerlag,1992.
[7]VoytekMA,Wardofammonium-oxidizingbacteriaof减少的近义词 thebeta
-subclassoftheclassproteobacteriainaquaticsampleswiththePCR
[J]银行自我介绍 .ApplEnvironMicrobiol,1995,61(4).
[8]HastingsRC,SaundersJR,HallGH,PickupRW,
icationofmolecularbiologicaltechniquestoaasonalstudyofammonia
oxidationinaeutrophicfreshwaterlake[J].ApplEnvironMicrobiol,1998,
64.
[9]黄秀梨.微生物的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J].
[10]ArpDJ,Sayavedra-SotoLA,Hommesbiologyandbiochemistryof
ammoniaoxidationbyNitrosomonauropaea[J].ArchMicrobiol,2002,
178:250-255.
[11]于佳馨,吴凡杰,杨小亮,等.废水处理中活性污泥法应用探析[J].绿色
科技2016年1月,第二期.
[12]边春捷.污水处理中生物脱氮工艺的研究进展.资源节约与环保[J].
2016年第4期.
本文发布于:2023-03-18 14:01:2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11928612431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氨氧化细菌.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氨氧化细菌.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