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卷第4期
2011年12月
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季刊)
JOURNAL OF GUIYANG COLLEGE
Natural Sciences(Quarterly)
Vo1.6 No.4
Dec.2011
修旧如旧的实践
——以青岩古镇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为例
罗国彪,余军
(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贵州贵阳550004)
摘要:在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工作中,修旧如旧的手法在我国得到了较广泛的应用。这里面出现了十分成
功的典型案例,同时也出现了差强人意的作品。旨在探讨当今时代语境和针对项目特殊性等条件下,修旧如
旧的手法在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中应该以什么形式得到合理的应用,以青岩古镇建筑保护与更新作为实际案
例进行实践性反思。
关键词:修旧如旧;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青岩古镇
中图分类号:TU74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6125(2011)04—0027—06
Practice of Repairing the Old Buildings th Its Original Style
——Tal【ing the Protection and Updating of Historical
Buildings of’Qingyan Village for Example
LUO Guo—-biao YU Jun
(Guizhou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Design Institute,Guiyang 550001,China)
Abstract:In the pmtaction and updating of historical buildings,the technique of“repairing the 0ld buildings with its o ̄igi・
nal style”has been widely used in China.Here ale;some typically Successful CasBS,and some unsatisfactory production as
wel1.This paper aims to discuss the protection and updating of h高中成语 istorical buildings by using“repairing the old buildings
with its original styh’’and its proper application,and make the solid refleetiom on its practice in Qingyan vilage.
Key words:‘‘repairing the old buildings with its original style”;historical buildings;protection and updating;Qingyan
Village
0“修旧如旧”在我国历史建筑及其环境的保护
与更新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取得了十分成功的典
型案例,比如上海新天地、南京的1912等等,为社
会保存了鲜活的城市记忆。但同时,“修旧如新”
或是“建新如旧”,又从旧与新的相对比视角给我
们深刻的启示,什么样的“如旧”才是历史建筑保
护与更新所要达到的真正目的。这是:色我们对
“修旧如旧”准确定义的同时,需要深刻考究的问
题。
修旧如旧在历史建筑的保护与更新的范畴内,
它的释义可以这样理解:“修”是一个动作,即是保
护与更新;第一个“旧”是指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
建筑、建筑群体、建筑环境及其所蕴含的场所意义。
它是具有时间性的,指的是在整个历史阶段中以哪
收稿Et期:2011—08—31
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资助项目(2006BAJ04A17)
作者简介:罗国彪(1983一),男,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建筑师硕士。
一27—
一个时期的面貌来进行修复,它应该包括建筑功
能、平面布局、建筑外观、结构体系、室内装饰和陈
设、建筑设施、建筑用材等方面的情况以及其所蕴
含的场所意义;后面的“如旧”,即是保护与更新的
目的与措施,它是相对于第一个“旧”来定义的,所
以它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历史建筑在保护更新
后,人们能通过视觉感知达到的对历史建筑的认
知,是具象的、物质的、形态的,是对历史建筑外观
的认知;二是对历史建筑及其环境所蕴含的场所意
义的认识,是人们情感上的主动交流,这一过程是
隐陛的、抽象的。总结起来,修旧如旧是历史建筑
保护与更新的一种方法,它的根本目的是传承和发
扬历史上延续下来的地域文脉。
本文通过在贵州省青岩古镇保护规划中,对修
旧如旧手法的应用进行实践性反思,以探讨这一理
念和手法的具体应用。
l 青岩古镇历史建筑概况
1.1历史沿革
青岩古镇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位于贵阳市
南郊28公里,与花溪区中心城区相距十余公里,
210国道与之相连,也是贵阳通往惠水、罗甸、广顺
等地的交通咽喉,交通十分便利,是电影《寻枪》的
拍摄地。
青岩古镇军事文化浓厚,古人在选址与建设
中,因地制宜,随形就势,建造了亲切自然、风貌独
特的要塞型高原古镇。在民间广为流传着“九龙
抢宝”一说,是对青岩古镇山水自然环境的形象描
摹,不仅体现了古人在古镇选址中的高超理念与技
术,同时又诠释了青岩古镇作为“要塞”的含义。
青岩古镇就坐落在这一核心位置较高的台地上,整
个古镇视野开阔,避风向阳,气候条件极佳。作为
贵阳南部的文化发源地之一,青岩古镇是一块传奇
的文化沃土,历史上出了不少进士、秀才,包括贵州
第一状元赵以炯;《康熙字典》编撰者之一,清翰林
大学士周渔璜和辛亥革命先驱者平刚等等。青岩
古镇建筑艺术多样,建筑风格体现了多文化融合的
特点。古镇旧有九寺八庙五阁二祠一院一官一楼
一堂一府八牌坊,个个布局合理,依山就势,建筑装
饰精美。建筑造型上,悬山顶覆小青瓦、八字朝门、
一28一
封火墙、门窗、腰门、重檐、飞脚等成为独特的建筑
符号。古镇保存了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特别是
以明清古街两侧的建筑最为典型。青岩古镇又是
多民族聚集地,移民汉族和当地以苗族、布依族为
代表的少数民族汇聚一堂,形成了兼容并包的民俗
文化,各民族的民俗节日继承了各自的特点又相互
融合。青岩古镇作为贵阳地区粮食运输的生命通
道,商业也随之繁荣。南门古驿道一度成为青岩古
镇的名片,象征了古时商业的繁荣景象;而如今的
万寿宫古时是江西会馆,真主庙古时为四川会馆。
当游走在蜿蜒曲折的古街道时,透过时空,依然能
够想象到当年繁荣的商业景象。另外,对外来文化
的包容,使青岩古镇“万神齐聚”。佛教、道教、基
督教、天主教花的谜语 一镇共存,成为青岩古镇的一大特色。
青岩古镇因其特殊的地理环境,融中西文化于
一地,汇传统文化、商业文化、宗教文化、革命文化
于一镇,内涵丰富、积淀厚重,因此青岩古镇被称为
“古镇万花筒”。
1.2修复前现状与建筑评价
因客观历史原因,在20世纪7O年代,青岩古
镇的一批历史建筑受到了极大的破坏。同时,由于
人民生活水平相对提高,受到外来“平顶小砖房”
的影响,青岩古镇的建筑风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
影响。但总体上风貌保存相对完整,历史遗迹散布
于古镇范围内,建筑类型与风格多元化,但风格亟
待提升,建筑使用功能已表现出与时代的不协调。
1.2.1风貌保存相对完整,历史遗迹散布于古镇
范围内
整个古镇建筑风貌保存相对完整。古镇的选
址艺术体现了古人高超的营城理念与技术,四周建
有古城墙,分东西南北四门,用巨石垒砌,分内城和
外城。外城墙沿山而建,筑有敌楼、垛口、炮台,蔚
为壮观。古镇街巷风貌沿袭明清风格,四条主要街
道呈十字纵横,街道构图负阴抱阳,尺度宜人,两侧
古建筑随形就势排放,风貌犹存。
历史文化悠久的青岩镇,文化古迹交错,密布
于镇内的历史建筑、古城垣、石牌坊、传统民居相互
映辉,构成独特的古镇风貌,至今依然释放着古朴
和浓郁的历史传统文化气息。古镇现存三座石牌
坊,即:北门外的“赵彩章百岁坊”,定广门(南门)
内的“赵理伦百岁坊”和定广门外的“周王氏媳刘
氏节孝坊。”石坊标识性十分强烈,是用当地盛产
的白棉石制作,雕刻十分精美,同时又象征了古镇
浓郁的历史文化氛围。同时,供奉儒家圣人孔子的
文昌阁、青岩书院遗址、赵一炯的状元府、平刚先生
故居、周渔璜的桐野书屋、赵公专祠等,这些都是青
岩古镇崇儒尚礼的文化传统的物为什么要过年 质载体。万寿宫、
迎祥寺、慈云寺、斗姆阁、寿福寺、基督教堂和天主
教堂等宗教建筑组织了青岩古镇特色的宗教文化
脉络,又呈现了多彩的建筑文化艺术。
1.2.2建筑类型与风格虽多元化,但亟待提升
古镇因军事和“粮道”而繁荣,多元的文化在
这里交融,中原文化、西方文化和当地的少数民族
文化孕育了古镇多元的建筑风格,各种建筑在这里
和谐相处。军事类建筑、宗教建筑、公共建筑及民
居建筑组成了青岩古镇多元的建筑类型。军事建
筑具有我国传统城池的建筑风貌,城楼和城门大气
恢弘,城墙随着蜿蜒曲折的山势而变化。古镇“众
神齐聚”,各式宗教建筑风格在这里并存,相对于
民居建筑,建筑形制较高。古镇的公共建筑数量较
小,其中文昌阁、万寿宫、赵公专祠等,都呈多进院
落,建筑装饰精美,室内家具摆放有序,庭院古树参
天,景观优美。这里的民居多为院落式布局,正厅、
两厢摆布得体,庭院中布置有花台。尤其沿街民居
最为典型,多为住居式和店面式,一楼一底的木结
构建筑,双重檐青瓦屋面,每户一铺面,石柜台或木
柜台,大门带有腰门,雕刻有致的窗花门扇,尤其在
人口处理上很有特色,建筑后有院落。建筑材料以
木、石、土为主,都是易取、造价低廉的乡土材料。
青岩古镇的建筑装饰是比较简朴雅致的,基本
上都是民间的做法,是与其历史上边缘的政治区位
有关系,基本没有官式的做法。除了相应的建筑构
件外,民居的建筑装饰就更少了。在建:筑造型上,
悬山顶覆小青瓦、八字朝门、封火墙、门窗、腰门、重
檐、飞脚等成为独特的建筑符号,能够透视多地区
建筑文化的融合。
但由于近代的一些人为因素的破坏以及木构
建筑的自然损坏,古镇的建筑风格亟待提升。目前
南北街的沿街建筑已经基本上整治完毕,建筑风貌
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位于古镇东西街以及内部的
民居还需加大整治力度。
1.2.3 建筑使用功能已表现出与时代的不协调,
亟待完善
由于现代社会和经济水平的发展,古镇居民的
家庭结构组成、居住观念和审美观点、生产和生活
方式的转变以及民居自身功能的退化,建筑功能已
经不适应古镇的发展。这一现象集中体现在:伴随
着旅游业的发展,传统居住功能和生产功能正往商
业功能方面转变,对建筑空间格局产生了极大的影
响。居民在追求居住的舒适性和隐秘性时,就使传
统居住空间的局限性与现代生活流线产生了较大
的冲突。同时,生活设施简陋,特别表现在厨房和
卫生间的使用上,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亟待提高。
2修复原则
“如旧”所表达出来的是物化的或是精神的,
但都是场所特有的,是人们对场所感知的媒介。但
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在进步,文化也在
进步,如旧的过程批判性地接受时代特征也就显得
尤为重要。同时,如旧又是多元的,是外观的如旧
或是场所精神的如旧,建筑功能使用的多元化与旅
游发展的关系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密切相连。
这些是提出的要求,更是如旧的途径。
2.1坚持可识别性原则是修旧如旧的根本
可识别性是历史建筑保护与更新中修旧如旧
手法使用的标尺,如旧的根本即是可识别性,是对
建筑风貌或场所意义的获取。它可以体现在建筑
立面形态,建筑空间次序,建筑符号的使用,建筑装
饰等方面。
2.2批判性是修旧如旧的一大特性
在批判跟往事干杯吉他谱 性地域主义的影响下,强调批判的承接
历史与现实,取其优良,去其糟粕。这应该是修旧
如旧的一大特性,这样才能有效地承接未来,是发
展的方向。这里表现在对建筑材料的替代利用和
适宜技术的使用,以及现代生活理念的引入对居民
或生产方式的影响等。
2.3坚持多元化,激活文化多样性
如旧应该是多元的,手段的使用能够传承历史
和承接未来,是文化进化和多样性的需求。它的核
心价值是以人文为本的体现,是对现代生活的尊
一29—
重,满足居民自身的生活和游客对游览体验的摄
取。
3修旧如旧手法的应用
在修旧如旧手法的应用中,具体的手段主要
有:保护,指对保护项目及其环境的鉴定、保存、维
护、修缮,以及依法进行必要和科学的修复和复原;
保存,是对文物古迹保留历史原状的一种严格的保
护方式;维护,指依照可以信赖的历史资料对文物
古迹及其环境要素进行修缮、加固等;维修,指对历
史建筑和历史环境要素进行不改变其外观特征的
建设活动;整修,指对与历史风貌有冲突的建筑物
和环境要素进行的改建活动;整治,是为了体现历
史文化名镇和历史文化保护区风貌完整性所进行
的各项治理活动;拆除,是对位于需整治地段的一
些与历史风貌有冲突的建筑物,采取拆除的措施,
规划作为开放空间使用,不再进行新建筑的建设。
相应措施的应用,主要表现在对建筑功能的提升、
建筑风格的延续和适宜技术的使用中。
3.1建筑功能的提升
在实际的调研和改造工程过程中,我们认为青
岩古镇民居使用功能的提升主要面对以下几个现
实要求:家庭结构的组成,由传统的“三代同堂、四
世同堂”向现代小家庭的转变,年轻夫妇选择脱离
传统的家庭而独立居住,更加追求现代生活模式。
家庭呈小型化,出现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等现状问
题;现代文明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一定程度上改变
了古镇居民的意识观念,观念决定了人的偏好乃至
行为,导致居民对住宅形式和空间产生新的需求。
比如不再满足于传统单一的房间功能,起居室、客
厅、餐厅、卫生间和书房等细化功能房间相应出现。
住宅的装饰在体现传统祈求功能的同时,更多地强
调室内美观效应等;现代生活的冲击,人们对外来
审美观念的接触,对古镇外的模仿,出现了白瓷砖
砖混小楼房,且平面布局也产生极大的变化,在一
定程度上,对古镇的风貌产生了消极影响;民居自
身功能老化,居住功能和空间形式单一,对卫生条
件提升的需求以及各种现代化的设施(网络、太阳
能热水器、暖气设备)体现居住者的时代特性;随
着古镇的发展,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随之转变,
一30一
特别是旅游事业的发展对古镇的生产生活方式产
生了极大的影响,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民居都投身
于改造之中。外来商人的介入,在一定程度上也产
生消极或积极的影响。
在建筑功能提升方面,在尊重传统居住空间观
念的前提下,满足现代生活方式的转变以及旅游发
展的影响,主要提出了以下几种更新模式:
3.1.1模式一:保持历史风貌,构建商业空间
对有较高历史保护价值的典型建筑和具有较
高商业价值的沿街建筑,进行建筑内部功能置换、
建筑物修缮、保持历史风貌,改造成现代和历史相
互融合的娱乐休闲商业场所。
3.1.1.1前店后宅(坊)式
这类民居通常沿街,前厅部分辟为店铺,店铺
门板可灵活拆卸,宽阔的挑檐、临时搭的遮阳布与
挡雨蓬,使商业活动可以向街道延伸。后面的宅室
则根据家庭人口多寡及用地条件的限制来布置。
3.1.1.2下店上宅式
青岩的另一种店面的形式为下店上宅式,前面
为商店,后面为库房和杂务用房,楼上为居住空间。
这种形式最大限度地利用了空间,凡立面上有双披
檐,二楼楼层较高的紧箍咒的图片 均是这种下店上宅式的住宅。
3.1.1.3多进商业院落模式
青岩古镇给人的感觉是东西南北街单一的线
性空间,使人们的体验短而乏味。改造这种建筑功
能模式,可使青岩古镇的空间更为丰富。沿街建筑
拓展其垂直于街道的空间,几户相连或开辟山体随
形就势,使建筑空间得以延伸,也增加了商业和游
憩面积,使游客的体验更为丰富。
3.1.1.4古镇特色旅馆模式
目前古镇旅游接待设施较为缺乏,特别是游客
住宿方面,已不能满足古镇旅游功能的需要。根据
建筑质量和地理区位,适当的改造设置一些古镇特
色旅馆,用以满足停留游客的休息,使游客能够更
好地体验古镇特色文化。
3.1.2模式二:保持历史风貌,内部功能设施现代
化
对于一般性历史风貌地区,加以居住功能上的
更新和提升,保持古镇传统风貌的同时力求体现时
代特点,对古镇居住环境进行重塑,对古镇居民生
活质量进行提升,内部功能在尊重传统居住文化的
基础上,合理组织现代人的生活流线;生活设施和
能源利用现代化。
3.1.3模式三:整治不利因素,优化使用功能
对与历史风貌有冲突的建构筑物和环境要素
进行的整治更新,对于严重冲突的要素,采取拆除
的措施,以现代设计手法对其进行重建或规划作为
开放空间使用,在镇区保护范围内整体上不再新建
建筑,达到小康住宅标准。
3.2建筑风格的延续
在青岩古镇中,对其建筑风格形象的提取主要
包括建筑立面形态、门窗格、院门、屋脊、双重檐、建
筑色彩、墙身、建筑装饰纹样以及照壁等。这些元
素及其蕴含的对健康、平安、祈福的意义,:共同组成
了青岩古镇独特的建筑氛围。
对青岩建筑风格的延续直接关系到古镇风貌
的塑造和保护,在提取建筑风格符号以后,主要以
整体到局部的过程方法,加以运用研究包括整体形
态的延续、建筑符号的延续、比例尺度的延续以及
建筑色彩的延续。
3.2.1整体形态的延续
青岩的建筑整体上也反映了这种三段式形态:
屋顶、屋身和台基。同时,建筑常以三开间式为主,
这种模式也反映了我国传统建筑的模式。可以说,
我国传统民居的立面形态在青岩得到了!菠好的延
续。这种“三段式、三开问”的建筑底色图片 形态,:在青岩古
镇建筑中也具有了持久的生命力,能够较好地反映
出古镇特有的建筑文化特征,达到与传统“神似”
的效果,既充分体现保护传统文化的背景,同时建
筑本身的风格与布局又符合整体的环境需要,通过
对民居形态的延续和借用很容易与原有: 境融合
在一起,是一种比较容易施行,且效果明 显的创作
方式。因此,在青岩古镇沿街建筑立面的保护与改
造中,对建筑整体形态的延续作为改造中的重点,
使古镇风貌做到“修旧如旧”。
我们在认真细致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每幢建筑
形式、质量的不同划分为不同种类,并提出保留、加
固维修、原样恢复、立面改造、拆除等相应措施,以
求做到对建筑形态的完美延续。整体形态上充分
尊重青岩传统民居的立面样式,竖向上采用典型的
三段式构图,横向上采用三开间式。屋顶形态上延
续了青岩镇传统民居屋顶的形态和比例,建筑在屋
脊、屋檐、山墙、门窗和柱等细部较完全地反映青岩
传统民居装饰符号形态特征。在色彩的选取上也
较真实地反映了传统民居色彩。沿街立面整治规
划要求保持原有建筑的轮廓,拆除建筑需要慎重,
为保持古镇风貌韵味,必须最大限度控制新建筑,
新建筑应严格按传统民居形式,采取深出檐或两重
檐,坡屋面,木质或仿木质结构,沿街立面仿木板
面,木门窗装修,青灰瓦建筑的形式、层数控制在二
层,局部三层,檐口高度小于6.5米,建筑沿街的界
面宽度小于12米。
3.2.2建筑符号的延续
在青岩古镇建筑的整治建设中,传统建筑符号
以具象、抽象或象征的手法加以运用,从而使新建
筑与传统建筑有着某种联系,能够反映出古镇特有
的风貌,以及美学观念、社会特征、地域特征、民族
个性等。整治建设主要从三个层面对建筑符号加
以利用:建筑的图像符号指建筑的形式和内容间存
在着形似的关系,比如门窗、双重檐等,建筑的指示
符号(指建筑形式与内容间存在着一种实质性的
因果的关系,如院门指示入口,照壁既具有其空间
组织的功能,又传递了中国传统文化辟邪等因素,
建筑的象征符号,指建筑形式与内容间建立起来的
任意性关系,比如屋脊和三段式都象征了传统文化
中的礼制观念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3.2.3比例尺度的延续
比例、尺度问题是隐藏在当代中国建筑中的一
个古老话题,是建筑造型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的手
法,比例和尺度实际上是体现建筑的形体和构件与
人之间的关系。在青岩古镇中,民居多以一楼一底
的或两楼一底的形式存在,建筑彼此之间的呼应,
构成了街道适宜的尺度。门窗的比例或屋檐的尺
度都是组成这种韵律的重要元素。
在青岩古镇建筑整治与改造中,建筑造型的设
计首先要给建筑选择特定的尺度,其次要在建筑中
保持各构件的尺度协调,再次强调其与整体环境的
协调,共同构筑青岩古镇和谐的建筑比例尺度。
3.2.4建筑色彩的延续
在调查过程中,对青岩传统民居色彩的构成进
一3】一
行了分析,青岩传统民居根据墙身材料主要以木
板、石材或土坯墙为主,这三种墙身主要呈原木色、
青灰色,土坯墙涂白后呈白色。屋顶基本都是小青
瓦,主要呈现青黑色色系。门窗等装饰构件采用木
材呈原木色或涂成朱红色、褐色等。青岩传统民居
建筑用色上更多地强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人的主
观因素较少反映在传统民居中,因此可以说地方材
料的色彩对青岩传统民居色彩的搭配起决定性作
用。通过对青岩传统民居色彩分析,民居各部分色
彩定位:墙体色为白色、原木色或青灰色系;屋顶色
为青黑色系;门窗色为原木色;建筑整体色彩上呈
原木色(土黄色)或白灰色。
在青岩建筑的整治和改造中,对色彩的运用是
很重要的环节,如何使建筑充分地表达地域特色和
文化内涵,能够反映地方风貌,必须和建筑材料的
使用合为一体。对于青岩建筑的整治和改造,主要
提出了两种建筑色彩模式:模式一,原木色(土黄
色),主要是木材墙身、木构架、木质门窗构件、小
青瓦等;模式二,白灰色,主要材料包括白色墙身、
木构架、木质门窗构件、小青瓦等;模式三,青灰
色,主要建筑材料包括青砖或石材,青瓦及相关木
构件等。
3.3地域生态适宜技术的运用
在青岩古镇传统建筑做法中,比如石材的堆砌,
墙身的构造以及建筑结构的处理等方面都具有自身
的特殊性。地方材料是人们利用自然的原生的、符合
可持续原理的材料,不仅在取材、造价上,带来了极大
的便利,而且在色彩、质地、纹理上极大地丰富了地域
性建筑景观,对地域文化识别具有显著的作用。
在就地取材的基础上,当地工匠以其简易施
工,便捷的地域生态适宜技术对建筑进行整治改
造,主要有以下地域性生态适宜技术。
3.3.1砖石结构
青岩的公共建筑和民居建筑有很多采用当地
的石质材料,有用方整石垒砌的,也有用片毛石垒
砌的。寺庙、会馆、专祠以及民居的墙垣多用砖石
砌筑,十分规整,普通民居的石垣墙砌筑自由得多,
一般基础部位以方整石垒砌,而中上部位则多用片
毛石。也有从下至上全用片毛石垒砌的,这种垒砌
蕴涵了丰富的建筑工艺和文化内涵。
一32一
由于石材造价相对较高,目前在青岩古镇的建
筑更新中,已经较少使用,除了部分较为重要的建
筑外。现在民居大多采用砖混结构,然后在立面上
外饰木门窗、木栏杆等。这一结构建筑隔声性能
好,又有一定承载能力,并可就地取材、施工简易、
使用普遍。
3.3.2木板结构
青岩民居的内外墙,多用木板墙壁,以1厘米
厚的杉板,镶于木楞组成的木框内,两面刨光,再涂
桐油漆。墙板用几块木板加竹钉镶成,接缝内涂牛
胶粘合。
这种结构与构造方式是完全对古镇风貌和特
色的延续,但造价较高,不宜于大面积推广,适用于
在主体结构改动不大的情况之下,以改造风貌较差
的建筑为主。
3.3.3砖木(石木)结构
砖木(石木)结构以砖或石为主要承重结构,
再以木构件为外皮作为装饰,延续古镇风貌。这种
结构,与传统木结构相比,空间更大,更灵活,能够
反映现代建筑功能布局,特别是能塑造布局功能良
好的商业交流空间。这种结构和构造,主要是针对
古镇风貌破坏较大,需要完全重建的建筑。
4结语
在青岩古镇建筑保护与更新中,修旧如旧的手
法得到了较大的应用平台,同时古镇的建筑风貌得
到较大程度的保护与恢复,焕发了巨大的活力墨玉怎么鉴别真假 。本
文从理念和手法的双重角度进行探讨,是实践,更
是反思。
参考文献:
[1]贵州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青岩历史文化名镇保护
规划设计[M].贵阳:[出版者不详],2010.
[2]朱宇恒.对历史建筑修复中“修旧如旧”原则的实践理
解——以杭州“四拐角”近代建筑群为例[J].华中建
筑,2007(1).
[3]亚历山大・楚尼斯,利亚纳・勒菲弗尔所.批判性地
域主义——全球化世界中的建筑及其特性[M].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4]罗德启.中国贵州民族村镇保护与利用[J].建筑学
报,2004(6).
本文发布于:2023-03-18 13:03:37,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115818124279.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平刚.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平刚.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