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栏

端午节的来历简短30字

更新时间:2023-03-18 11:20:16 阅读: 评论:0

华dee-科学研究论文

端午节的来历简短30字
2023年3月18日发(作者:评标专家管理系统)

端午节的起源_端午节的由来

粽子,一层层的是问候,春夏冬秋;一粒粒的是祝福,快乐无数;一

丝丝的是牵挂,爱是你家。祝你端午节丰收美满,暴涨甜蜜,大赚如

意。既然这样,那你知道哪些端午节的由来吗?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

于端午节的起源和由来,供大家参考。

端午节的起源及传说

在古代,端与初同义,五与午相通。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为午

月,故初五作端午。唐玄宗的生日是八月初五日,宰相宋建议要避讳,

就把“端五”改为“端午”,此后,“端五”就改称为“端午”了。

端午节始于春秋战国之际,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关于其由来,

说法不一:

最传统的说法: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楚国三闾大夫屈原农历五月初

五抱石投汨罗江身死,用生命谱写了一曲爱国主义乐章。传说屈原死后,

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

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

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人们见后

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

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

外缠彩丝,发展成粽子。以后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

喝照片墙设计 雄黄酒的风俗,办公室工作职责 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江浙一带流传:纪念伍子胥、曹娥和勾践

端午节纪念伍子胥的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吴王夫差听信谗

言,赐伍子胥宝剑自刎。伍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夫差将其尸体装在

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为纪念伍子胥之日。吴越

两地还流传端午节是为纪念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此外,浙江还有端午节

来源于勾践操练水军之说。龙舟竞渡活动,被认为是为了纪念越王勾践

操练水师、打败吴国的历史。

端午节是龙的节日

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的

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一是,端午节两个最主要的

活动——吃粽子和竞渡,都与龙相关。粽子投入水里常被蛟龙所窃,而竞

渡则用的是龙舟。二是,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丝系臂”的民间

风俗,这应当是吴越地区“以像龙子”的文身习俗的遗迹。

夏至与“恶日”

也有人认为端午节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还认为端午节

是“恶月恶日”。在先秦时代,普遍认为农历五月是个毒月,五日是恶日。

《吕氏春秋》中规定人们在五月要禁欲、斋戒。从先秦以后,五月五日

为不吉之日。在此日插菖蒲、艾叶以驱鬼,薰苍术、白芷和喝雄黄酒以顾此失彼

避疫,就是顺理成章的事。

端午节的来历

认为源于纪念屈原。

民间普遍认为,端午节起源于纪念屈原。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

节。南朝吴均所著的《续齐谐记》有这样的记载:〝楚大夫屈原遭谗

不用,是日投汨罗江死,楚人哀之,乃以舟楫拯救。〞由此可见民间

传说也是有一些历史根据的。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伤不已,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

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遗体。有位渔豆腐白菜汤 夫拿出为屈

原准备的饭团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鳖虾蟹

吃饱了,就不会去伤害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看见后纷纷仿效。一位

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怪,以免伤害

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散失,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

展成了棕子。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

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端午节是中国各族人民

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以围绕才华横溢、遗世独立的楚国大夫屈原而

展开,这种习俗传播至华夏各地,使这一民俗文化由各族人民共享,

屈原之名尽人皆知。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纪念伍子胥的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江浙人大都认

为端午节是纪念春秋时期的伍子胥的。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

为楚平王所杀,伍子胥化妆逃亡,奔向吴国,受到吴王阖庐信用,成

为吴国重要朝臣和大将。后来助吴伐楚,五战而攻入楚都郢城。当时

楚平王已死,伍子胥就掘墓鞭尸,以报杀父兄之仇。

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在伍子胥、孙武训练、指挥

下士气高昂,百战百胜。吴国与越国交战,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

吴王夫差许之。伍子胥高瞻远瞩,建议夫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

听。吴国大干煸鸡翅的做法 宰辅伯嚭接受越国贿赂,经常在夫差耳边谗言陷害伍子胥。

在伯嚭的蛊惑下,夫差听信谗言,赐伍子胥宝剑令其自杀。伍子胥本

为忠良,忧国忧民,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来

悬挂在吴国京城的东门上方,让我看到越国军队是怎样入城灭吴的”,

以提醒国人对越国的警惕。伍子胥自刎死后,夫差听到他的遗言不仅

不警醒,反而大怒,命令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袋子里,于五月五

日投入大江。因此江浙人相传,端午节在江里划龙船、赛龙舟等活动

是纪念伍子胥的。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还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

虞人。父亲溺死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

昼夜沿江号哭寻找。寻找了十七天未果,在五月五日,曹娥投入江中

寻父。五日后,曹娥虽死,但仍抱着父尸浮出水面。乡民传为神奇,

称赞她是孝女。继而曹娥事迹传至县官耳中。县令度尚为曹娥立了碑,

并令自己的外甥、才子邯郸淳作诔辞加以颂扬。

端午节的习俗

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

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

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

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

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时人周处《岳阳

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

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

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

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

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

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

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

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

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

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

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

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

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

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

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

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

于堂中。并用菖会计就业前景 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

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

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

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

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

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

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

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

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

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端午节的起源和由来

本文发布于:2023-03-18 11:20:15,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109616147733.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端午节的来历简短30字.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端午节的来历简短30字.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