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佛入门三本书

更新时间:2023-03-18 10:54:52 阅读: 评论:0

材料成型-描写草原

学佛入门三本书
2023年3月18日发(作者:叙事作文)

三皈依讲义作者:宏泰法师„

宏泰法师整理

序文

夫三皈者,乃初入佛门之门径也。三皈虽不是戒,却是一切戒之根本。举凡五戒、八戒、

沙弥十戒皆以三皈为得戒,而纳受戒体。式叉摩那戒、比丘、比丘尼戒虽以羯磨法而受戒,

但在受戒之中亦须行三皈。另有受大乘菩萨戒者,在忏悔与发愿之前,也必先受三皈。是故

三皈为万行之由籍、成佛之初基、游涅槃妙门之要径也。

夫五戒者,一切世出世间诸善法戒之基石也。佛法中化、制二教之戒法皆以五戒为其根

本,由五戒开演出八关斋戒、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乃至梵网菩萨十重四

十八轻之一切戒法。经云:“戒为无上菩提本,长养一切诸善根。”是故依之渐次修学,三聚

圆满,得成无上菩提妙果也。

夫八戒者,为在家二众之出家戒也。世间善士,欣仰出世少欲知足之梵行,然以尘恼牵

缠,无暇修学。世尊慈悯为令彼等种出世善因,证三乘之道果故,乃权巧摄化,制在家之出

家戒,即八关斋戒也。

为今之世,去佛时遥,佛日潜辉,戒法不彰。初入佛门者学无所依,行不知其本,本既

不立,道何由得生?近来学佛之人,稍聪利者,整日谈玄说妙,徒逞口头活计;稍钝者,终

日忙碌处处攀缘,美其名为广结善缘,论其实际,乃心外求法。论其学佛时日,多有十余年

者,若问其何为三皈,却茫无所知。今有乞师证明受皈依者,辄称皈依某师,殊不知所皈依

者为僧伽,非唯皈依某师一人也!蕅益大师云:“皈依僧者,则一切僧皆我师也。今世俗人,

择一名德比丘礼事之,窃窃然矜曰:吾某知识,某法师门人也。彼知识法师者,亦窃窃矜曰:

彼某居士、某宰官皈依于我也。噫!果若此则应曰:皈依佛、皈依法、结交一大德,可也;

可云皈依僧也与哉?”故已受皈依者,于一切僧众,若贤若愚,皆当尊礼为师,自称弟子;

未可憍慢,妄自分别。且皈依三宝之境若不遍者,不得三皈之体,既不得体,穷其一生修学,

只名附佛外道,虽种将来成佛之因,若于三宝中一念分别憍慢,则苦报无穷矣!

时过境迁,佛世芳规难见,今时受戒者,只闻戒相之名,不知其开遮持犯、轻重之相。

上山求戒,入三宝之地如入家厨,取用无度;下山之后,未曾问津。问其受戒否?矜然答曰:

“我乃五戒、八戒、菩萨戒弟子。”问其戒为何物?则目瞪口呆、无言以对。授戒之师不知戒

法,无法讲说,受戒者亦一无所晓。以致受戒犯戒以为常事,若思地狱苦报,怎堪回首。入

宝山空手而归,尚属可惜,若为宝所伤,实乃可怜悯者。乘此解脱宝筏,而漂入罗剎鬼国,

甚可哀伤。

社会淳风渐替,人心不古,皆由戒法未能行持之故,之所以无法行持,乃因不明戒法使

然。今因善心居士,殷重请法,学人不敏,亦无德学,不知所措。但私自念言:“比丘乃七众

纲领,七众戒法,比丘当负起教育之责。”是故从诸戒经及相关戒学书籍中集录重点,为其讲

说。内容虽未达至善至美,但其大意已明。今书既成,讲说已了,叙其大要;以资初学。

愿见闻者,同沾法益,尽此一身,同生安养,悟无生忍,于十方界,普利群萌!是为序。

佛历二五四二年民国八十七年二月十七日

释宏泰谨序于台中南普陀寺

壹、什么叫做皈依

所谓皈依是皈投依靠。皈依两字,从字面上解释,皈是回转,或是皈投,依是依靠,或

是信赖。凡是回转依靠,或皈投信赖的行为,都可称为皈依。

皈依的真义,凡是不究竟不着实不可靠的信赖与信仰,均不得称为真皈依。

实际上,皈依的倾向,固应先由皈依身外的三宝开始,皈投三宝,依赖三宝的启发与指

引,走向大涅槃城的解脱道。但当走进了涅槃(解脱)之城,自身的当下,也就是理体的三

宝了。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由于业障的迷惑,所以不见佛性,我们皈依三宝的目的,正是在

于寻求佛性的显现。我们本来与佛一样,本来就与三宝同在,只缘迷失本性,流浪生死道中,

不知回家之路,所以名为众生!我们若能即日开始,回皈投向三宝的怀抱,实即浪子回头,

步返原来的老家而已。

贰、什么叫做三宝

三宝是指佛宝、法宝、僧宝。

为什么佛法僧称为宝?在《大乘本生心地观经》有详细说明,有五百长者请问佛陀:“世

尊,我等今日闻佛法音,得悟三宝利益世间,然今不知以何义故,说佛法僧得名为宝,愿佛

解说显示众会及未来世敬信三宝一切有情,永断疑网得不坏信,令入三宝不思议海。”

佛陀告诸长者:“譬如世间第一珍宝具足十义,庄严国界饶益有情,佛法僧宝亦复如是。

一者坚牢——如摩尼宝无人能破;佛法僧宝亦复如是,外道天魔不能破故。

二者无垢——世间胜宝清净光洁不杂尘秽;佛法僧宝亦复如是,悉能远离烦恼尘垢。

三者与乐——如天德瓶能与安乐;佛法僧亦复如是,能与众生世出世乐。

四者难遇——如吉祥宝希有难得;玻利维亚在哪 佛法僧宝亦复如是,业障有情亿劫难遇。

五者能破——如如意宝能破贫穷;佛法僧宝亦复如是,能破世间诸贫苦故。

六者威德——如转轮王所有轮宝能伏诸怨;佛法僧宝亦复如是,具六神通降历史小故事 伏四魔。

七者满愿——如摩尼珠随心所求能雨众宝;佛法僧宝亦复如是,能满众生所修善愿。

八者庄严——如世珍宝庄严王宫;佛法僧宝亦复如是,庄严法王菩提宝宫。

九者最妙——如天妙宝最为微妙;佛法僧宝亦复如是,超诸世间最胜妙宝。

十者不变——譬如真金入火不变;佛法僧宝亦复如是,世间八风不能倾动。

佛法僧宝具足无量神通变化,利乐有情暂无休息,以是义故,诸佛法僧说名为宝。”

叁、为何要皈依三宝

《善生经》云:“善生言:‘世尊,何因缘故,受三皈依?云何名为三皈依?’‘善男子!

为破诸苦(谓生老病死等苦),断除烦恼(谓诸苦之因种),受于无上寂灭之乐(谓不生不死

涅槃之乐),以是因缘,受三皈依。’”

云何三皈依者——谓佛、法、僧。

佛者——能说坏烦恼因,得正解脱,无师独觉。

法者——是坏烦恼因,真实解脱,正道解脱。

僧者——禀受坏烦恼因得正解脱,能如法受。

肆、翻邪三皈制意

《涅槃经》云:“一切众生,怖畏生死四魔,故受三皈。名一义异,或时说三为一,说一

为三。诸佛境界,非二乘所知。”

注:

一、《多论》云:“如人获罪于王,投向他国,以求救护。众生亦尔,系属于魔,有生死

过,皈向三宝,魔无如之何。故知若受三皈,得脱生死。”

二、四魔

烦恼魔者——贪、瞋、痴三毒,劫诸善法故。

五阴魔者——色、受、想、行、识五阴,迁谢不停故。

死魔者——地水火风四大,喻如四山,从四面来,逼切报命故

天魔者——阻挠诸行者,令退道故。

四皆恼害,不能自由,故名魔者。

三、说三为一者:

《多论》云:“佛亦是法,法亦是佛,僧亦是法,正是一法。但虽有一义,相有差别。”

相别者:

佛宝——无师大智,一切功德。

法宝——尽谛(真理)涅槃。

僧宝——声闻学无学功德。

四、说一为三者

《涅槃经》云:“云何为一?佛告摩诃波阇波提憍昙弥,莫供养我,当供养僧。若供养僧,

即得其足。汝随我语,则供养佛;为解脱故,则供养法;为受用故,则供养僧。”

伍、翻邪三皈

大圣初成正觉,因提谓长者,开授三皈之戒,翻邪皈正,以为入圣的根本。三乘(声闻、

缘觉、菩萨)行者,皈宗进行,以为基础。三皈的功用,正破三邪(外道邪师、邪法、邪众),

济三途(地狱、饿鬼、畜生),接三乘(声闻、缘觉、菩萨),出三有(欲界、色界、无色界)。

佛法民主测评会议记录 以此三皈为本,通发一切戒品及诸出世善法,不同世间善法也。

一、皈依佛——佛陀,秦言觉者,自觉觉他,故名为佛。皈者,反还为义,反邪师,还

事正师,故名皈。依者,凭也,凭心灵觉,得出三途及三界生死也。故经云:“皈依于佛者,

终不更皈依其余诸外道天神也。”

二、皈依法——达磨,秦言法,法者法则,有轨范使人理解任持自性(万法依于一定的

轨则而行,如火车必依于自己的轨道,方能运行),佛所说,若事若理,可为心轨,故言法也。

皈者,反邪法,还修正法,故名皈。依者凭佛所说法,得出三途及三界生死。故经云:“皈依

于法者,终不更皈依诸外道典籍也。”

三、皈依僧——僧伽,秦言众,众者和合,出家三乘行者,心与佛所说事理之法合,故

名为僧。皈者,反九十五种邪行之侣,皈心出家三乘正行之伴,故名为皈。依者凭心出家三

乘正行伴,得出三途及三界生死。故经云:“皈依于僧者,永不复更皈依其余诸外道也。”

陆、四种三宝为所皈

现且分为两大类

一、从事相上说,有住持三宝与化相三宝。

二、从理体上说,有一体三宝与理体三宝。

(一)所谓住持三宝:

佛宝——凡用玉琢、石刻、金铸、铜浇、泥塑、木雕、油漆、墨画、绢绣、纸绘的佛像。

法宝——凡是三藏(经、律、论)经典。

僧宝——凡是剃发染衣的比丘、比丘尼。

因为佛入灭之后的佛教,端靠这一类的三宝,为之延续佛法的慧命,保持佛教的精神,

传布佛教的教义,所以称为住持三宝。

(二)所谓化相三宝:

佛宝——释迦牟尼佛在印度示现成道及入涅槃的阶段中,释迦便是佛宝。

法宝——佛当时向弟子们所说的种种教示,如四圣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等的

道理,便是法宝。

僧宝——当时随佛出家的凡圣弟子,便是僧宝。

这是唯有佛陀住世应化之际才有的相状,所以称为化相三宝。

(三)所谓一体三宝:(即是于佛法僧三宝中,各各皆具三宝的功德)草莓种苗

佛宝:佛宝——佛有觉照之能。

法宝——能说法,于法自在,故有轨持之能。

僧宝——佛无违诤之过。

法宝:佛宝——法的本体,具有能生诸佛之性。

法宝——法的本身,就有轨持的功能。

僧宝——法法平等,互不相妨(和合之义)。

僧宝:佛宝——僧有观照之智者。

法宝——僧有轨持之用者。

僧宝——僧为和合之体者。

(四)所谓理体三宝:

从修证上说:凡夫皆以“惑、业、苦”而流转生死,若能翻迷成悟,惑即成为般若,业即成

为解脱,苦即成为法身。

般若为佛宝。

解脱为法宝。

法身为僧宝。

从理体(真如)上说:

佛宝——能观之理。

法宝——所观之事。

僧宝——事理一如。

注:凡夫所能见到的,只有事相的三宝,事相中的化相三宝,只在佛陀住世时才有,佛

灭之后,仅有住持三宝。然在三宝之中,虽以佛为最尊最贵,法为最高最胜,却以僧的地位

最重最要。佛陀入灭之后,佛教的道场,要由僧宝来住持,佛教的经典,要由僧宝来保存,

佛教的文化,要由僧宝来传播,佛教的信徒,要由僧宝来接引。因此,佛陀在世时,佛教以

佛为轴心,佛陀入灭后,佛教则以僧宝为重心。僧人之中,固然有龙蛇混杂,我人皈依,不

妨择善而从,但于谷雨节气 恭敬供养之心,则应一律平等。佛经中说,虽是破戒比丘,仍足为人天之

师,所以不得分等。佛经中说,虽是破戒比丘,仍足为人天之师,所以不得分别高低,更不

得妄加批评。

柒、皈依三宝的种类

共有五等:

一、翻邪三皈——最初进入佛门。

二、五戒三皈——信佛之后加受五戒。

三、八戒三皈——六斋日受持八关戒斋。

四、十戒三皈——沙弥(尼)受十戒。

五、具足戒三皈——比丘(尼)禀受大戒。

因为,凡是受戒,必有三皈。最初入佛门,固须三皈。加受五戒、八戒、十戒,皆以三

皈为得戒而纳受戒体,式叉摩那戒,比丘、比丘尼戒,虽以羯磨法受戒,但在受戒之中,没

有不行三皈依的。另有受大乘菩萨戒者,在忏悔与发愿之前,也必先受三皈。因此虽说三皈

不是戒,却是一切戒之根本(其实三皈之中含有戒义)。

捌、皈依三宝的仪式

在三皈正范中,共有八个项目:

一、敷座请师——由受皈依者为师敷设法座,列供香花,灯烛整齐,再去礼请皈依师升

座。

二、开导——开示三皈依的意义。

三、请圣——迎请十方三宝,证明受皈,以及护法龙天,监坛护戒。

四、忏悔——忏悔往昔业障,以求身口意的三业清净之后,纳授无杂、无染的三皈戒体。

五、受皈——三皈三结,并发三誓(断恶、修善、度众生)。

六、发愿——发无上菩提之心,愿度一切众生。

七、显益劝嘱——说明三皈的功德殊胜,并嘱依教奉行。

八、回向——将此受皈的功德,回向给一切沈溺的众生,速脱生死,早生佛土。

注:

一、敷座——比丘不得站立为白衣说法,所以要敷座。

二、开导——示知三宝的意义,所以要开导。

三、请圣——皈依师是代表三宝为人授皈依,故应请圣。

四、忏悔——为求重做人,故应忏除前愆。

五、受皈——三皈(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结(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

与三誓,是受皈的重心,故为在所必行。

六、发愿——三皈共分三品

上品——发心自度度人。

中品——只顾自己了生脱死。

下品——只求不堕三途而仍生在人天者。

所以劝导发心,也是必要的。

七、显益劝嘱——为了增益精进之心与坚固之志,故应显益劝嘱。

八、回向——为了长养不自私的慈悲襟怀,功德回向一切众生,是必然的。

玖、受三皈法

(一)先须忏悔

1、受前忏悔

《事钞》云:“以信邪来久,妄造非法。今创(刚开始)皈投,必(须)翻邪业。从生死

际至涅槃际中间罪业,皆除灭。”

2、忏悔清净

《阿含经》云:“于受前忏悔罪已受(三皈)法,谓从无始生死边至涅槃际,一切罪业皆

清净。”(无始有识名生死边,究竟果满涅槃名涅槃际。)

3、得善法体时

《济缘》云:“前三皈是发善法体,三说竟时得。后三结者,嘱受叮咛,令持在怀,不滥

承奉。如经云:『皈依于佛者,终不更皈依其余诸天神。』”

(二)正受三皈法

《善见论》云:“并须师授,言音相顺,若言不出,或不具足,不称名,不解故不成。”

应云:“我某甲,尽形寿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如是三说得法属己。)

又云:“我某甲,尽形寿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三结已。此但受三皈法,无

有戒法故。论云:三皈下有所加,得三皈及戒。若无加者,有皈无戒。)

(三)受三皈时所作之观想

皈依的紧要关头,便在三说三皈的正授之时,纳受三皈依的无作戒体,也就在此正授之

际。最好能于正授三皈之时,作观想:

说第一遍时——观想由于自己的发心功德,感得十方大地震动,并狠狠打屁股 有功德云,从十方地

面冉冉上升,集于行者顶上,成白色光明云。

说第二遍时——十方涌起的功德之云,徐徐汇集于自己的头顶上空结成华盖之状。

说第三遍时——此一云集的华盖,即成漏斗之状,缓缓下注于自己的顶门之内,遍满于全身,

并由身内扩展,使自己的身心,随着功德云的扩展弥盖,而充塞于十方世界。

到中国双一流大学 此为止,自己纳受了三皈的戒体,自己的身心,也跟戒体的功德一样,与宇宙同等体

量了。

拾、所皈依境通三世

《业疏》云:“论云:通皈三世佛(所皈之境宽),同法身故。不独皈释迦(所皈之境狭),

以是(区)别。(若皈一境,余则无心,)不名皈也。”

拾壹、如何才得三皈

无论出家在家之人,若受三皈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注意皈依三宝是何意义。

二、当受三皈时,师父所说的话要十分明白。

不得三皈者:

1、师父所讲的话,全是文言不能了解。

2、隔离太远,听不明白。

3、虽能听到大致了解,其中尚有一二怀疑之处。

《善生经五戒品》云:

得皈依者:

1、信因

2、信果

3、信有得道(佛教门中可得道果)

4、信心不可败,亲近三宝,受善友教。

又正受授之时,即于“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三说之处,此最要紧,应十分注

意,乃可得三皈依。

拾贰、受三皈依功德果报

一、功德

《法门名义集》云:“烦恼魔“是生死因”,阴魔死魔“此二是生死果”。天魔“是生死缘”。

此四种能障解脱,故名为魔。”

《智论》云:“梵语魔罗,秦言夺命。论云:唯死魔实能夺命,余者能为夺因,亦能夺智

慧命故。又四皆恼害,不能自由,故名为魔也,又三皈功用,破三邪(邪师、邪法、邪众),

接三乘出三有(欲界、色界、无色界)。”

《灌顶经》云:“受三皈者,有三十六位护皈善神,日夜保护一切吉祥。”

《希有经校量三皈功德》云:“教四天下及六欲天,一切众生得阿罗汉果,不如三皈功德

多。”

《业疏》云:“受三皈者,但得法被身为佛弟子,无戒可持。”

受三皈法降伏四魔:

得无生忍,烦恼永断。

得法身,则不得色身。

无色身,则无死。

无三魔,则波旬,自不得便。

故降四魔:1、欲魔——亦名烦恼

2、身魔——亦名五阴

3、死魔——即无常因缘

4、天魔——如大自在天等

《稀有校量功德经》云:“假使满三千大千世界中,诸佛如来,譬如竹苇甘蔗稻麻,彼

等诸佛世尊至真等正觉,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二万岁中,常以一切娱乐之具,衣服饮食床卧

汤药,种种奉施,乃至灭度之后,收其舍利起七宝塔,一一宝塔皆以香华伎乐缯盖幢幡香烛

油灯,种种所须,悉皆供养,实得无量无边不可算不可数福蛋糕手绘 德之聚。佛言:阿难!犹不如是

善男子善女人,以淳净心作如是言:我今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所得功德胜前福德,百

倍千倍万倍,不可算数,譬喻言辞所不能知及。”

二、果报

1、受三皈免堕恶道

《增一阿含经》云:“有忉利天子五衰相现,当生猪中,愁忧之声,闻于天帝,天帝闻之

唤来告曰:“汝可三皈,实时如教,便免生猪。”三自皈已,生长者家,还得出家,成于无学。”

佛为说偈云:

诸有皈命佛不堕三恶道尽漏处人天便当至涅槃

六欲天人五衰相:

一、衣服垢秽

二、头上华萎

三、腋下汗流

四、身体臭秽

五、不乐本座

2、受三皈得护持

《嗟袜曩法天子受三皈依获免恶道经》云:

诚心皈命佛彼人当所得若昼若夜中佛心常忆念

诚心皈命法彼人当所得若昼若夜中法力常加持

诚心皈命僧彼人当所得若昼若夜中僧威常覆护

3、受三皈得解脱

《法句譬喻经》云:“昔者天帝释五德离身,自知命终当生陶家受驴胎。愁忧自念,三界

之中济人苦厄唯有佛!驰往佛所,稽首伏地,至心皈命佛、法、僧众。未起之间其命忽终,

便入驴母胎中。时驴走,破坏坏器,其主打之,寻时伤胎,其神即还入故身中,五德还备,

复为天帝。佛赞善哉!殒命之际,皈命三尊,罪对已毕,不更勤苦。佛为说偈,令帝释闻之。

达罪福之变,解兴衰之本,遵寂灭之行,得须陀洹道。”

拾叁、皈依后是否会失去皈依戒法

《善生经净三皈品》云:

(一)受三皈已,造作痴业,受外道法自在天语,以是因缘,失于三皈。

(二)若有造作种种杂业,为受乐故,修于善事,如市场法(好比市场作买卖,以求利

为先),其心不能怜悯众生,如是之人不得三皈。

(三)若人信其(神)能救一切怖畏,礼拜外道,是人则失三皈依法。

拾肆、世间戒和三皈五戒有何区别

一、五戒与世间戒之关系

五戒:世间戒

不杀生——仁

不偷盗——义

不邪淫——礼

不妄语——信

不饮酒——智

二、五戒与世间戒不同之处

《善生经》云:“若不依三宝受戒,是名世戒,是戒不坚固如『彩色无胶』。是故我先皈

依三宝,然后受戒。若终身受,若一日一夜,所谓优婆塞戒,八戒斋法。”

五戒——能坏先世诸恶业。

世间戒:不能坏先世诸恶业:

根本不净

庄严不净

觉观不净

念心不净

果报不净

拾伍、皈依后怎样进修

皈依后,作为一位佛陀的在家弟子,就应该勤加礼佛忏悔,将无始劫以来,由贪瞋痴三

毒所生起的一切罪业忏除。一方面要深入经藏,研究教理,多听经闻法,才能开大智慧,否

则将是一位愚痴没有智慧的人。

除了礼佛忏悔,听经闻法外,并要严守戒律。如果戒律不守,天天犯戒造新罪业,我们

又将如何脱缚解困呢?

佛陀在《遗教经》训示弟子:“是故比丘,当持净戒,勿令毁缺,若人能持净戒,是则能

有善法,若无净戒,诸善功德皆不得生,是以当知,戒为第一安隐功德住处。”

本文发布于:2023-03-18 10:54:51,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108092147697.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学佛入门三本书.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学佛入门三本书.pdf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文章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推荐文章
排行榜
Copyright ©2019-2022 Comsenz Inc.Powered by © 实用文体写作网旗下知识大全大全栏目是一个全百科类宝库! 优秀范文|法律文书|专利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