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中的动与静
动英语本科毕业论文 态教学和静态教学是课堂教学活动的两种基本形态。课堂上的“静”
是学生知识的自我构建、能力的自我形成、思想的自我碰撞,是“动”的
准备、“动”的铺垫;课堂上的“动”是思维的交融、智慧的搏击、心灵
的沟通,是“静”的张扬、“静”的升华。教学中的动静之道,就像花儿
与绿叶,静是绿叶能量的积蓄,动是花儿精彩的绽放。因此,理想的教学
课堂既应该有“动”也应该有“静”,一张一弛,动静结合,教师教学要
合理处理好课堂教学“动”与“静”的关系,该动就动,该静就静,注重
实效,收放自如。这种“动”“静”结合的教学场景正是经营高效课堂所
要追求的效果图。本期,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课堂教学中的“动”“静”
之道。
一、教学中“动”与“静”的误区
一直以来,不管是上课还是听课,主要的一个评价标准就是看课堂是
否精彩,精彩的一个主要标准就是看课堂是否出彩,而出彩又大多指向课
堂的“动态性”活动。动是绝对的,静是相对的。口动有声、心动无痕,快与慢作文
安静的书桌下面可能藏着涌动的心灵。以“生”为本不是以“声”为本,
太看重表面难免浮华,那不是课改的正确方向。以下就是课堂教学中最常
见的两点活动误区:1、重“动”轻“静”
在活动设计上,多为“动态性”的活动,如:齐声朗读,相互对话,
全班齐问齐答,小组讨论、探究、交流活动等,主要是体现在口动和手动
(鼓掌)而忽视了“静态活动”(阅读与理解,练习与思考、理解与表达、
动脑与动笔)。
2、以“动”代“静”
一节课下来,都在忙于搞各种“动态”活动,没过几分钟就有一项活
动,“动态”活动的时间占了三分之二,而真正安静下来进入练习与思考,
阅读与表达的时间却很少,时间都跑到“动态活动”中去了。
课堂教学是个动态的过程,就真实的课堂而言,应该是有动有静,动
静交错。无论是动态的活动还是静态的活动,均属于课堂活动的范畴。相
对而言,动态的活动是外显的,而静态的活动则是隐性的。教学中“静”
和“动”是相对的,该动还是该静,先“静”后“动”,还是先“动”后
“静”,“静”多“动”少,还是“静”少“动”多,这都不是一成不变
的,而是要根据具体的学习任务需求和当时的课堂状态钱枫冷笑话 相机而定。为了更
好地理解和正确把握教学中的“动”与“静”,教师首先要了解课堂教学
中“动”与“静”的实质。
二、阳光的网名 教学中“动”与“静”的实质
1、“静”实质是一种“动”
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盐菜回锅肉 是动态的;另一种是
静态的。动态的活动包括:读一读、说一说、议一议、画一画、演一演等
等。这些活动,能明显地感觉到学生在“动”,能听见他们的声音,能看
见他们的动作。而静态的活动包括:静静默读、专心听讲、认真思考、用
心体验、细细品味等等,这时的学生也许一动不动,也许一言不发,但是,
他们的思维在活动,他们的情感在变化,这种静本身就是一种活动。虽然,
它在外在的表现形式上与动态的活动不同,但是,就其本质来说,它们是
相同的。
2、课堂“动”“静”必不可少
课堂教学离不了静的活动,比如教师的讲解,需要学生专心地听;教
师的示范,需要学生专注地看;遇到问题,需要学生用心地思考……而且,
越专注,学生获得的信息就越丰富。同样,教学中,学生需要讨论,需要
交流,需要合作,需要表达,因而他们也需要“动”起来。只有让学生动
起来,他们获得信息的渠道才会变得更广,能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培养,个
性才能得到彰显,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得以建立,健全的人格才能得到发
展,他们的主体性也才能得到充分的体现。可见,“静”和“动”的活动,
在学习过程中起着各自的作用,两者不可相
互取代,二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何时动,何时静,要根据教学内
容、教学目的、教学时机、教学对象来决定。
3、张生“动”而弛生“静”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注意力的持久时间不长。长时间的单一的活动,
容易使儿童产生疲倦而对活动失去兴趣。变化的、新鲜的事物则能不断地
刺激儿童,使他保持注意力。课堂的节奏应该富有变化,时儿快,时儿慢。
一味地快节奏,一个活动紧接一个活动,会使学生感到疲倦;而一味地慢,
或者活动太少,该动不动,会使课堂变得死气沉沉,学生感到没劲,从而
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必须要能善于控制课堂的节奏,掌握好动静的度和
量,动静结合,张弛有度。这样,才能让学生保持最佳学习状态。
4、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在教学活动中,很难将静态的活动与动态的活动绝对地划分开,二者
之间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灯用英语怎么说 互渗透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若
有所获,往往会不自觉地寻找述说的对象一吐为快;发现问题而不能解决,
常常会迫不及待地寻求帮助;在获得成功的喜悦时,往往会情不自禁地与
别人分享。学生正是在静态的活动中产生了“动”的欲望,随着静态活动
的深入,学生会自然而然地“动”起来。而在动的过程中,学生也不是一
动到底。他们需要专心地倾听,仔细地思考,不断吸纳新的信息,不断修
正自己的观点,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他们不自
觉地由动转为静,为自己下一步的动积蓄力量。教师要善于观察学生,
及时了解他们此时想要干什么,并根据学生的这种需要,不断地调整教学,
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
三、合理安排动、静态教学
“动”与“静”有着相对的稳定性,他们功能的发挥,取决于教与学
行动上的协调一致。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课型和不同的教
学内容来设计两种不同层次的活动。比较理想的状态是在两者之间找到平
衡点,真正让学生该动口时就动口,该闭口时就闭口,该出手时就出手。
那么,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怎才能做到动静有致呢?
1、“动”“静”结合,张驰得当
就新课程标准而言,对于课堂教学的要求更多是“动”,而这个“动”
又是相对的,也需要“静”。虚心的近义词 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学节奏密而不疏,学生就
因长时间紧张造成疲劳,产生抑制。再加上各学科都有其自身的抽象性,
学生往往感觉到乏味、单调、枯燥。所以,教师要针对各学科和学生好奇、
好问的特点,重视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富有挑战性的氛围,同时还要注
意复习旧知识,新课的导入,训练形式的转换,教学中的过渡和衔接时,
教学活动在“动”的过程中,应力求简洁、明快、紧凑,让学生不感到拖
沓,不感到厌烦,使课堂教学充满活力。但是如果盲目追求“动”,学生
的各种感观则难以得到充分的感知。那样也容易使学生的思维跟不上教学
的进程,思维无法拓展,造成“消化不良”,效果适得其反。如果全
“静”,教学节奏势必疏而不密,学生就因过于松弛分散了注意力,则不
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并且阻碍学生认知水平的发展。这就要求教师有效把握
教学内容和目标,恰当分配时间。若教学目标难达成时宜“静”,且缓而
不松,若教学目标易达成时宜“动”,快而不虚。“动”“静”结合,多
层次、小台阶分步训练。“动”的时间要扣准,“静”的时间要适当,
“动”“静”轮换时间要力求准确。这样的教学节奏,高低起伏,张驰得
当,有利于教学目标的达成,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2、“动”中求“静”,“静”中求“动”
若教学目标偏重知识传授,教学难度较大,学生基础水平较低,则宜
多“静”(听授、思考等);若教学目标偏重于技能训练,能力培养,教
学难度偏小,学生基础较好,则宜多“动”(讨论、直观教学、作业练习
等)。什么是“动”中求“静”呢?从讲授到作业练习,教师活动范围应
递减,学生活动范围应递增,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主
人翁地位,从实际出发,千方百计地挤出一点时间让学生进行自学,或者
看书,或者操作,或者练习。同时,在此期间教师要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
获得第一手材料的反馈信息,腾出手来对学习困难的同学进行“短动”,
利用有限的教学时间轮流点拨指导,适时反馈回授,这就是“静”中求
“动”。两者有机结合、协调统一,可以更有效的完成教学目标。比如,
在教学时,为防止学生出现单纯地模仿与记忆,从上课的第一时间就能
“抓住”学生,可以采用游戏来进行教学,力求“动”中有“静”,“静”
中有“动”,“动”“静”结合,用更有效的动手实践、合作交流结合自
主探索、自主思辨进行学习。通过“动”和“静”结合的过程如何养好发财树 ,不仅让学
生亲自参与获取知识和技能的全过程,亲身体验知识的发生和发展,而且
还可以极大地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调动课堂气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运用自主的意识与能力。
3、“动”“静”交替,“动”“静”有致
“动”与“静”纵贯整个教学全局,“动”“静”的交替与教学目标
和学生学习发展的规律性环环相扣,步步相生,具有特定的教学程序。学
生在学习中不能简单地模仿、机械地记忆而教师应抓住教材的脉络与重点
扼要地进行示范讲解、点拨指导,从而排难解惑,重点突破,冲淡难点,我的青春我做主作文
实现“一动一得”。在一节课
教师都应认识到:不论“动”的教学设计还是“静”的教学设计,都
必须是在教学目标的指向之内。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根本,没有明确的
教学目标,教学活动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在教学实践中,教
师要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等诸多方面来考虑,灵活地
进行“动”“静”的选择与“动”“静”的组合,这样才能真正协调好
“动”与“静”的一致性,做到真正的“动”“静”有致,实现最佳的教
学过程。
“动”与“静”的教学活动是互为条件、相互依存、相互服务的辨证
统一关系。“动”与“静”之间就象是一个钟摆一样“荡”过去再“荡”
回来,快要到顶的时候就会向相反的方向运动。一会儿摆向“动”,一会
儿摆向“静”,不过再怎么摆来摆去还是课堂这个范围,牵着它们的那条
线就应该是教学目标。所以,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始终围绕教学目标
对教学活动进行设计、定向和控制,努力让“动”“静”协调一致,逐渐
由对立趋于靠拢和融合,产生更好的教学状态。为了确保课堂中静态活动
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老师必须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为了丰富动态活动
的形式,老师又必须为学生搭建灵活多样的活动平台。教师要正确地理解
课堂教学活动的内涵,正确地处理好“动”“静”的关系,科学地开展教
学中的活动,让学生活动得有目的,活动得有秩序,活动得有实效,这样
的课堂教学才会真正的充满活力,新课改才会富有成效。
本文发布于:2023-03-18 07:04:04,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09424434656.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动与静.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动与静.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