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共13页
一、诗歌鉴赏(本大题共
18
小题,共
100.0
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试题。
送丘克明副使休官归河南
舒逊
二孤[注]高枕大江流,天入苍茫日夜浮。
帆影远连巴蜀晓,橹声清入洞庭秋。
菊松雅兴同元亮,泉石幽盟慕许由。
别后相思梅正发,月明千里倚江楼。
【注】二孤:指大孤山、小孤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化用了杜甫《旅夜书怀》《登岳阳楼》里的句子,境界开阔,气魄宏大。
B.颔联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描绘出一幅旷远清静的画面,烘托了离别之情。
C.颈联用典准确,运用陶渊明和许由典故,赞扬了丘克明不慕名利的淡泊情怀。
D.作为一首送别诗,没有送别的忧伤,表达了作者对朋友休官生活的向往之情。
2.尾联是怎样抒发作者的离别之情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
D、①虚写,想象别后的日子里对丘克明的思念。
②直抒胸臆,直接说出对好友的相思之情。
③借物抒怀,借梅花或明月抒发思念之情。
【解析】
1.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这类综合考查诗歌的题目,涉及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
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
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
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判断时注意仔细辨析。
【解答】
第2页,共13页
D.
“没有送别的忧伤”错,“别后相思梅正发,月明千里倚江楼”是设想别后情景,朋友还没到
家,作者已经设想思念他的情景,说明本诗还是抒发了离别之情,有淡淡的忧伤。故选
D
。
2.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尾联的抒情方式,可以从手法、内容、情感的角度进行分析。“别后相
思梅正发,月明千里倚江楼”是设想朋友走后,梅花正开放,明月千里,作者倚靠在江楼上,思
念他的朋友。“相思”;两字直抒胸臆,抒发对对好友的相思之情。作者还运用了想象的手法,
想象别后的日子里对丘克明的思念。作者还借物抒怀,借助梅花、明月抒发思念之情。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试题。
送侯中丞流康州①
刘长卿八月长安 ②
长江极目带枫林,匹马孤云不可寻。
迁播共知臣道枉,猜谗却为主恩深。
辕门画角三军思,驿路青山万里心。
北阙九重谁许屈,独看湘水泪沾襟。
【注】①侯中丞,即侯令仪,浙西节度使。唐上元中刘展之乱江淮失守,江淮都统李峘归罪于侯
令仪,令仪坐除名,长流岭南康州。②写作本诗时刘长卿谪居江浙。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抓住“长江”“枫林”“匹马”“孤云”等意象,渲染了送别时凄清孤寂的氛围,写
出了诗人内心的怅惘。
B.颈联上句想象侯中丞流放康州后,将凭借其才华在军营中一展身手,赢得军士爱戴,表达
了作者对他的期许。
C.颈联下句写诗人对友人的牵挂之情会随着他流放之路而到万里之外,“青山”“万里”使
全诗情怀更加深远。
D.这首诗写景虚实相生,用典自然贴切,语言凝重有力,寄慨沉郁悲凉,表达了作者对友人
真挚深厚的情谊。
4.诗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答案】
B、①对侯中丞忠而被放的理解与同情;②对侯中丞流放岭南的牵挂思念;③隐含了同为逐臣仕途
不顺的自伤。④对朝廷无人仗义执言的不平。
第3页,共13页
【解析】
1.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与赏析能力。这类综合考查诗歌的题目,涉及诗歌形象、语言、表达
技巧和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
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
风我的同桌作文600字 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判断时注意仔细辨析。
【解答】
B.
“想象侯中丞流放康州后,将凭借其才华在军营中一展身手,赢得军士爱戴”错。“辕门画角
三军思”是说侯中丞走后三军对他的思念,不是想象他c开头的英语单词 流放到康州的情景。故选
B
。
2.
本题考查把握诗歌的情感态度的能力。此类题目在鉴赏过程中,不但要细读诗文本身,明确时
局背景,还要了解诗人境遇、主观志向,做到知人论世。诗歌尾联“北阙九重谁许屈,独看湘水
泪沾襟”,大意是“那高高的九重皇宫中的重臣,谁能够为侯中丞抱屈喊冤?只能让他面对湘江
水像屈原一样泪洒衣襟”。“独看湘水泪沾襟”运用了屈原的典故,屈原正道直行、精忠报国却
遭到流放,只能独自泪洒湘江。诗人以屈原类比侯中丞,表达对他忠而被放的理解与同情。而“北
阙九重谁许屈”则是对那些朝廷重臣的质问和鞭挞,语气中包含对朝廷昏昧、无人仗义执言的不
平。再联系注释可知,诗人与侯中丞一样遭受贬谪,对侯中丞的同情也是诗人对自身命运的感伤,
隐含了同为逐臣仕途不顺的自伤。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试题。
汴州留别韩愈
孟郊
不饮浊水①澜,空滞此汴河。
坐见绕岸水,尽为还海波。
四时不在家,弊服断线多。
远客独憔悴,春英落婆娑。
汴水饶曲流,野桑无直柯。
但为君子心,叹息终靡他②。
【注】①汴河之水多浑浊,唐人常以“浊水”代指汴河。②靡他:无二心。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开篇交代了诗人久困汴州的境况,“空”字凸显了作者内心的感受。
第4页,共13页
B.
第五、六句易使人联想到“慈母手中线”句,但情境更加凄凉伤感。
C.
第八句描绘春天落花盘旋舞动的景象,以春日美景反衬诗人的憔悴。
D.
本诗用语平易,感情真挚,诗人感叹自身的穷困,也表达惜别之情。
6.汴河这一意象对表达情感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案】
D、全诗三次用汴河意象来表情达意。开篇两句写因厌恶汴河浊水而生发空滞汴州不归的焦虑感;
中间六句以江水东流入海引出久客不归之叹;末四句则以汴水多弯曲引发诗人对韩愈的惜别之情。
【解析】
1.
【分析】
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
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
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解答】
D.
“感叹自身的穷困”理解错误,本诗表达情感丰富,有诗人久困汴州的境况,也有离别的不舍、
友情的深厚和对君子的渴慕,但没有对自身的穷困的感叹。故选
D
。
2.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意象作用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
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汴河”这一意象在诗歌中出现了三次,意
象独特,展现出作者内心委婉的感受。“不饮浊水澜,空滞此汴河”意思是,汴河水浑浊不能引
用而空滞,写的是对汴河水浑浊的厌恶,突出内心的焦虑感受。“坐见绕岸水,尽为还海波。四
时不在家,弊服断线多。远客独憔悴,春英落婆娑隋朝皇后 ”这几句写江水尚能东流入海,而自己久客他
乡,飘零憔悴,传递出的是以江水东流入海引出长期客居他乡的感叹,突出内心的悲凉之感。“汴
水饶曲流,野桑无直柯。但为君子心,叹息终靡他”“君子心”“靡他”,传递出对君子的渴慕
之情。此句强化汴水“曲流”的形象,通过“汴河”这一意象,再结合诗歌题目“汴州留别韩愈”,
委婉传达出对韩愈的惜别和渴慕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试题。
送友人牧江州
杜荀鹤①
本国兵戈②后,难官在此时。
远分天子命,深要使君知。
第5页,共13页
但遂生灵愿,当应雨露随。
江山胜他郡,闲赋庾楼③诗。
【注】①杜荀鹤: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未授官,返乡闲居。②兵戈:指唐末战乱。③庾楼:
在江州。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唐末时期,战乱频仍,社会纷扰,民不聊生,官场上也是好官难做。
B
.友人受天子之命到偏远州郡做官,诗人希望他理解其中深意和责任。
C
.末句用庾楼赋诗的典故,“闲赋”看似清闲,却包含了诗人的丰富意绪。
D
.全诗笔触细腻,感情真挚,运用比喻、象征等手法,读来更显含蓄蕴藉。
8.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答案】
D、①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伤感之情,同情友人的为官处境;②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前途的担忧,
兵戈刚止,为官不易;③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疾苦的同情,作者希望友人的上任能为当地百姓带去
雨露恩泽,让百姓过得更好。
【解析】
1.
【分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
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解答】
D
项,全诗并未使用比喻的手法,语言大都平白直叙,表达自己对友人的勉励和对时代的感叹之
情。
D
有误。
故选
D
。
2.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赏析。回答本题时,学生应该先读懂诗歌大意,结合诗歌内容回答。本诗本
意是送别友人赴江州任职,但是在诗中无不体现作者对国家命途的担忧和对百姓的担忧。首联“本
国兵戈后,难官在此时”中“兵戈”“难”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心和对友人的同情之心。
颔联“远分天子命,深要使君知”中“远”“甚”既表达对友人远去的不舍,又提醒友人要深知
第6页,共13页
自己的责任。颈联“但遂生灵愿,当应雨露随”中“生灵”“雨露”表达出诗人对百姓疾苦的同
情,同时希望友人能为百姓谋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试题。
醉蓬莱
问东风何事①
叶梦得
辛丑寓楚州,上巳日有怀许下西湖②,作此词寄曾存之、王仲弓、韩公表。
问东风何事,断送残红,便拚归去。牢落③征途,笑行人羁旅。一曲阳关,断云残霭,
做渭城朝雨。欲寄离愁,绿阴千哄,黄鹂空语。
遥想湖边,浪摇空翠,弦管风高,乱花飞絮。曲水流觞,有山公行处。翠袖朱阑,故人
应也,弄画船烟浦。会写相思,尊④前为我,重翻新句。
【注】①这首词作于宋徽宗宣和三年(
1121
),词人被罢颖昌(今河南许昌)知府,南居楚
州(今江苏淮安)。②许下西湖:即颖昌西湖。③牢落:孤寂、无聊。④尊:通“樽”。
9.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由序可知,词人上巳日怀想起与友人同游西湖的日子,以词代信寄情。
B.
这首词下片由“遥想”二字领起,由回忆转入现实,抒情写景,挥洒自如。
C.
最后三句写词人期望友人勿忘为他的新词谱曲弹唱,怀友之情溢于言表。
D.
这首词层次鲜明,今昔对比强烈;而词风则兼具婉约清丽与雄浑豪放。
10.这首词的上片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
B、①“问东风”三句词人质问春风为何偏偏要吹落残花,让人怀恋不舍。此问既是基于暮春
景色的实写,又暗含词人对仕途受挫、背井离乡处境的愤懑与不满。
②“牢落”两句写词人当下境遇,自己本是羁旅中人,寥落征途中却“笑行人羁旅”,这笑
里透着词人的辛酸无奈。
③“一曲”三句,写一曲《阳关》曲使得眼前的“断云残需”,幻化成王维诗中的“渭城朝
雨”,表现了词人的离愁别绪。
④“欲寄”三句写词人想托黄鹂寄去思念,然而鸟儿的啼声虽百转千回,但却负载不了他们
之间厚重的情意,“千啭”和“空语”的对比巧妙地突出了词人无奈的心情。
【解析】
第7页,共13页
1.
【分析】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
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
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解答】
B
.“由回忆转入现实”理解错误。本词上片是作者眼望上巳日的东风带来的景象,有此景
而引发下片的抒情,在下片以“遥想”二字领起,由现实转入回忆,而不是“由回忆转入现
实”。
故选
B
。
2.
本题考查鉴赏评价古诗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要准确解读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要通过理解
注释把握相关背景,还要结合作者的生平经历和历史评价。
首先,“问东风何事,断送残红,便拚归去”,作者质问东风,为什么要吹落残花,因为当
时已是“上巳日”,已属晚春,即便是“残红”,仍给人以美好的回忆,加之词人被罢免官
职,从颖昌居于楚州,眼前暮春景象,不仅让词人对仕途受挫、背井离乡的处境产生不满而
牢骚满腹。
其次,“牢落征途,笑行人羁旅”,“牢落”即孤寂、无聊,此时的词人被罢官而羁旅楚州,
而看到羁旅中的行人,不觉感到好笑,但我们可以感觉到词人的笑中隐含了多少心酸和无奈。
再次,“一曲阳关,断云残霭,做渭城朝雨”,《阳关曲》本为琴曲名,后因唐朝王维的《送
元二使安西》诗“西出阳关无故人”句而得名,在作者看来,是《阳关曲》吹断了云霭,化
作了渭城朝雨,不禁让人想起“西出阳关无故人”,表达了词人的离愁别绪。
最后,“欲寄离愁,绿阴千哄,黄鹏空语”,词人此时的孤独寂寞而引发的思乡思亲、想念
朋友之情想通过黄鹂来传递回故乡,可是,黄鹂啼声虽“千哄”,对此人来说却都是“空语”,
足见此时词人的孤独和无奈。
1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渔家傲
送张元康省亲秦州
苏轼上眼皮肿什么原因
一曲阳关情几许,知君欲向秦川去。白马皂貂留不住。回首处,孤城不见天霖雾。
到日长安花似雨,故关杨柳初飞絮。渐见靴刀迎夹路。谁得似,风流膝上王文度。
[
注
]
王文度:《世说新语
方正》说王文度的父亲王兰田(名述之),“爱念文度,虽长大,
犹抱置膝上。”
第8页,共13页
词的开头写到“一曲阳关情几许”,确实如此,本词揭示了人世间多种美好珍贵的情感。请
结合全词内容简要分析。
【答案】
①友情。“白马皂貂留不住”一句透露出作者对张元康离去的不舍
;
“回首处,孤城不见天霖
雾”写张元康回望分手之处,不见孤城,只见霖雾,对词人留恋思念。二人友情真挚深厚。
②亲情。“白马皂貂留不住”一句还写出了张氏孝顺父母,义无反顾,即是用“白马”,“皂
貂”等贵重物品厚待,也“留不住”。“谁得似,风流膝上王文度”用王文度借喻张元康,
表现了张氏父子的深挚关系。父子亲情动人心弦。③乡情。“渐见靴刀迎夹路”,词人想象
张元康到家时众多兵士带着“靴刀”,像迎接高官,列在道路的两旁,以隆重的礼仪迎接。
同乡之谊感人肺腑。
【解析】略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鲁中送二从弟赴举之西京①
李白
鲁客向西笑②,君门若梦中。
霜凋逐臣发,日忆明光宫③。
复羡二龙去,才华冠世雄。
平衢骋高足,逸翰凌长风。
舞袖拂秋月,歌筵闻早鸿。
送君日千里,良会何由同?
【注】(①此诗作于
744
至
746
年间。其时,供奉翰林近两年的李白遭馋见疏,上书请还后,
被玄宗赐金放还,由长安返鲁、寓居鲁郡瑕丘(今兖州)。②鲁客:客居鲁地的人。向西笑:
桓谭《新论
祛蔽》:“人闻长安乐,则出门向西而笑。”③明光宫:汉宫名,汉武帝时建。
本诗与《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都是李白的送别之作,两诗抒发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结合
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①同:两诗均有送别亲友的依依不舍之情。《黄》诗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两
句寓情于景,帆影尽,江水长,离人久久帐望,写尽依依不舍的深情。《鲁》诗中“送君日千里,
第9页,共13页
良会何由同”两句抒发赠别从弟、期冀重逢的不舍与珍重。
异:《鲁》诗除别情外,②“鲁客向西笑,…日忆明光宫
"
四句,刻画客居东鲁却心系长安、鬓发
白如霜染却思念唐王宫阙的逐臣形象,抒发诗人对京都长安的怀念、对帝君与朝廷的留恋和对仕
途不顺的伤怀等;③“复羡二龙去,……逸翰凌长风”四句,以二龙、高足、逸翰写二从弟,抒
发对二从弟盖世才华的赞美和美好前程的祝愿。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作者情感态度的能力。答题时,一要关注诗中的“情语”,据此
了解作者的情感倾向;二要关注诗中的“景语”,意象和意境都染上了情感色彩;三要结合作者
的生平经历和诗歌的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特别需要准确细致理清诗歌的核心思想尤其是诗
歌蕴含的核心内涵。此题还需要对情感异同比较,异与同要分别分析到位;题干要求“结合诗句”,
需结合两诗诗句作具体简要的分析。此处“鲁客向西笑,君门若梦中”句,描幕客居东鲁却心系
长安,追忆普日侍奉君主之如梦时光的心理,抒发诗人对京都长安的怀念和对帝君的渴慕,“霜
调逐臣发,日忆明光宫”句,刻画鬓发被秋霜凋残、自如霜染,日日感念唐王宫阙的逐臣形象,
抒发诗人对仕途不顺的伤怀和对宫阙的无尽留恋。前此四句,流露诗人殷殷怀君之,思、恋阙之
情。“复美二龙去,才华冠世雄”句,以款美之情赞美二从弟的盖世才华和春风得意。“平衡骋
高足,逸翰凌长风”句,紧承上文,祝恩二从弟前程似锦、青云万里。“舞袖拂秋月,歌筵闻早
鸿”句,通过描写对月起舞、宴饮歌唱的饯别场面,扣圆本诗的送别主题。“送君日千里,良会
何由同”句,抒发赠别从弟的珍重不舍和良会相约的美好愿望。全诗情真意挚,多肺腑之语。刻
据此分析阐述。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试题。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逄。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1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介绍背景,从分别到相逢已有十年之久,为下文的“惊”和“忆”做了铺垫。
B.
颈联前一句化用沧海桑田的典故,描绘了倾诉别情的场面,透露出诗人的惊喜之情。
第10页,共13页
C.
尾联以“明日”点出聚散匆匆;用“秋”点明了时令,又隐蕴着诗人伤别的情怀。
D.
全诗以凝练的语言和生动的描写,再现了人生聚散的典型场面,抒发了真挚的至亲情谊。
14.本诗颔联描写颇有特色,请赏析。
【答案】
B、①细节描写。②从“问”到“称”,从“惊”到“忆”,层次清晰地写出了由初见不识到交谈
相认的变化,绘声绘色,细腻传神。③自然地从描述中流露出至亲重逢的深挚情谊。
【解析】
1.
【分析】
本题考查赏析诗歌内容及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
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
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解答】
B.
“描绘了倾诉别情的场面,透露出诗人的惊喜之情”分析错误,颈联前一句透露了诗人对人事
沧桑、社会动乱的无限感慨。
2.
本题考查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解答这类题的一般方法: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
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的作用。
颔联“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正面描写重逢。他们的重逢,同司空曙所描写的“乍见翻疑
梦,相悲各问年”中的情景显然不同。互相记忆犹新才可能“疑梦”,而李益和表弟却已经对面
不能相认了。看来,他们是邂逅相遇。诗人抓住“初见”的一瞬间,作了生动的描绘。面对陌生
人,诗人客气地询问:“贵姓?”不由暗自惊讶。对一个似未谋面者的身份和来意感到惊讶。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试题。
送王专推官赴任河中
魏野
声华籍籍祖风存,况佐风流谢使君。
健笔想无诗债负,漏卮①应少酒如闻。
趣剑懒从人借,谒庙香非为已焚。
好对前山思节俭,夷齐②饿死舜耕耘。
【注】①漏卮:底上有孔的酒器,比喻饮量极大。②夷齐:伯夷、叔齐,商末孤竹君的两位王子。商朝灭亡后,他们耻食周粟,饿死于首阳山。
第11页,共13页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交代了王专推官承继祖风,声名显赫,现在又将要去辅佐有杰出才华的谢使君。
B.
颈联第一句既写出王专仓促赴任的情态,又刻画了他不修边幅、不拘小节的形象特点。
C.
本诗语言质朴中略带诙谐,诗人用调侃的口吻普奥战争 与友人话别,更体现出二人关系的亲密。
D.
全诗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以叙事、议论为主,夹叙夹议,又融抒情于叙事和议论之中。
16.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B、①对友人名声和才华的赞美之情。“声华籍籍”写王专声名显赫,“健笔”“无诗债”写他才
思敏捷。②对友人不舍的惜别之情。诗人写朋友离开后会少了自己这样的酒友,表达不舍之情。
③对友人心怀百姓的赞扬之情。王专人庙焚香,却并非为自己祈福,说明他心系百姓。④对友人
的劝勉之情。告诫友人到任后仍要保持节俭的作风,勉励他要像舜帝一样勤于劳作。
【解析】
1.
【分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
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解答】
B.
“刻画了他不修边幅、不拘小节的形象特点”错误,“趣装”为速整行装,比喻急于赶路。颈
联写王专快速整理行一年级周记 装,匆忙赶路。
故选
B
。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人情感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
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首联通过写继承祖风,声名赫赫,赞扬了王
专的名声,对友人不舍的惜别之何以家为 情,颔联直接用“健笔想无诗债负”继续赞美王专有很高的才华。
又写王专酒量很大,悬想喝酒时会缺少我这个酒友,表达对朋友离开的依依不舍之情。对友人心
怀百姓的赞扬之情,颈联写王专快速整理行装,匆忙赶路,下句写拜香并不是为了自己,表达了
来写他急于政务,心系一方百姓。对友人的劝勉之情,尾联劝慰朋友要到任后保持节俭的风尚、
像伯夷叔齐那样的气节,又要像舜帝一样勤于耕耘劳作。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试题。
别韦参军(节选)
第12页,共13页
高适
世人遇我同众人,惟君于我最相亲。
且喜百年见交态,未尝一日辞家贫。
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
欢娱未尽分散去,使我惆怅惊心神。
丈夫不作儿女别,临岐涕泪沾衣巾。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两句将世人和韦参军对“我”的态度相比,暗含自己对友人的感激和不被赏识的辛酸。
B.三、四句既表达了能和韦参军相交如此之久的欣喜,也写出了自己因家贫而长期备受煎熬。
C.七、八句写诗人与韦参军即将分别,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内心的不舍与惆怅。
D.结尾写离别而不显颓靡,惜别仍发豪放之情,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尾联意相近。
18.请结合全诗赏析“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
【答案】
B、①通过虚写,回忆和韦参军一起弹琴、下北宋资料 棋、击筑、喝酒、高歌的恣意生活,突出两人友谊的
深厚;②通过对比,过去的欢乐与如今的离别惆怅形成强烈的反差;③为下面的抒情做了铺垫,
更好地表达出诗人在面临分别时内心的不舍。
【解析】
1.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这类综合考查诗歌的题目,涉及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
思想情感等,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
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
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判断时注意仔细辨析。
【解答】
“相交如此之久的欣喜”“因家贫而长期备受煎熬”说法均不当,诗人认为相知百年的人才有如
此深的交情,突出“我”和韦参军情谊深厚。“辞”为拒绝之意,第四句意为韦参军从未以家贫
为由拒绝接济“我”。故选
B
项。
2.
本题考查对诗歌句子的赏析。解答此类题,要分析诗句的含意,诗句运用的表现手法或修辞手
法等,还要结合其在整首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来进行赏析。可从内容情感、艺术手法等方面来
第13页,共13页
分析。本诗是一首赠友送别诗,通过写诗人与韦参军的离别,生动地描写了他们之间的深挚友谊
和难舍之情。“世人遇我同众人,惟君于我最相亲”看似寻常,其中暗含了作者的辛酸遭遇和对
韦参军的感激之情。“且喜百年见交态,未尝一日辞家贫”是说他们的友谊经过了长期考验,韦
参军经常接济自己,从未以“家贫”为借口推却过。“弹棋击筑白日晚,纵酒高歌杨柳春。”“白
日晚”见其日夕相处,“杨柳春”见其既游且歌。这样的朋友,的确舍不得分开。“欢娱未尽分
散去,使我惆怅惊心神。”“惊心神”三字,写出了与朋友相别时的痛楚之状。但为事业、前程
计,又不得不别,因而劝慰朋友:“丈夫不作儿女别,临岐涕泪沾衣巾。”
本文发布于:2023-03-18 07:00:23,感谢您对本站的认可!
本文链接:https://www.wtabcd.cn/zhishi/a/167909402334650.html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本文word下载地址:诗歌鉴赏.doc
本文 PDF 下载地址:诗歌鉴赏.pdf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